①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② 如何理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靈活多樣,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1)延伸農業產業鏈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這種方式既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或農戶、家庭農場等涉農產業組織內部,也可能發生在企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等不同產業組織之間,通過組建涉農產業聯盟或深化分工協作的方式來實現。(2)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產業組織通過在農村空間集聚,形成集群化、網路化發展格局。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這里的農村包括縣城和小城鎮。(3)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雖然在空間上分離,但藉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路鏈接,如部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農業等。(4)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多種功能,賦予農業的科技、文化和環境價值,提升農業或鄉村的生態休閑、旅遊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功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5)開發食品短鏈,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出本地化、可持續、替代性食品。與延長農業產業鏈的常規農業產業化方式不同,開發食品短鏈的方式,應注意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確保消費者盡可能了解食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全部信息,保障食品安全並改善消費體驗。這里的「短」,不僅包括空間距離的「短」,還包括圍繞產品的各類信息透明可見。食品短鏈的方式,重視本地食品企業與本地休閑觀光農業或鄉村旅遊的結合,重視本地食品生產企業與餐飲企業的聯系。許多地方的土特餐廳,食品原料來自本地化的傳統種養或自種自養,是典型的食品短鏈方式。
③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什麼
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就是農產品生產業、加工業和銷售服務業的融合。融合,就是緊密關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之所以要倡導和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是因為這種融合有很多好處。人們通常關注的是對農民生產者的好處,通常認為:僅僅從事農業生產,所得到的農產品原料價值比較低;
而如果對農產品原料進行加工,就可以大大增值,增值數倍或更多;對農產品的銷售服務過程,也能夠實現增值。通過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農民就可以參與這種增值的分配,從而增加收入。
在我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大作用,是解決好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需求的對接,使得千家萬戶的小規模生產者,能夠較好地滿足加工商(進而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
這些要求,涉及到品種、數量、品質、規格、品牌、安全性等方面。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使得生產者、加工者和消費者,都能夠獲益。生產者能夠種得好,賣得出,賣得好;加工者能夠獲得所需要的原料,從加工中獲得更大收益;消費者能夠更好地滿足食品消費需求。
(3)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擴展閱讀:
一二三產業的意義:
1、一二三產業融合,很多情況下,是加工企業的帶動作用。
例如,紅棗加工企業,能帶動大量的農民種植優質紅棗;生豬的屠宰加工企業,可以帶動大量農民飼養生豬。也有這樣的情況:第一產業的發展,催生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例如,在油菜種植地區,美麗的油菜花盛開時,可以催化觀光旅遊業的發展;西南地區的水稻梯田,也有同樣的旅遊農業效果。而一些生態園區的建立,更是把直接採摘、品嘗、農家樂等,與水果、蔬菜和花卉生產,密切聯繫到一起,直接融合了一產和三產。
2、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質量發展、綠色發展和高效益發展,是現代農業的新發展。
因此,政府才積極倡導、引導、扶持和推動。
3、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主要是市場機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結果;而政府的扶持政策,是重要外力。
建議在第三產業(鄉村休閑觀光旅遊)的建設用地方面,鼓勵使用荒坡荒灘,放寬這些土地的用地限制,這既能夠利用荒地資源實現建設目標,同時也可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並保護耕地資源;
在第二產業的稅收方面,保留地方稅種,而在增值稅方面給予一定的減免——直接減稅比給予企業補貼,更有效率,更加規范公平;允許和鼓勵不同方式的新型合作社的發展,只要有利於農民,農民自願,就可以,而不是把是否返利分紅,作為唯一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④ 關於一二三產業融合我國有哪些政策補貼
補貼標准:
濰坊、德州、聊城、菏澤四市每個試點縣 700 萬元;其他市的每個試點縣 600 萬元。
補助比例:
補貼50%!
以小麥、水稻、雜糧等口糧發展的,支持建設糧食烘乾、倉儲物流、農機庫棚、糧食加工等設施,以及購買農業綜合性服務機械、農村電子商務設備等。財政資金補助比例最高 50%。(比如你建一個糧食烘乾塔花80萬,國家補貼40萬)
補貼40%!
以蔬菜、水果等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支持配置倉儲、物流、加工、包裝等設施設備,完善產業鏈。支持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的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對購置配送、網銷等設備給予補助。財政資金補助比例最高 40%。(比如花100萬建冷庫用來存放蘋果,補貼40萬)
補貼30%!
以一村一品產業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財政扶持資金主要用於休閑農業基地建設、閑置房屋維修以及一村一品生產、加工等設備購置,財政資金補助比例不超過 30%。(比如做休閑農業基地投資200萬,補貼最高60萬)
⑤ 有多少資金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報道稱,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今日表示,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2015年開始,組織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補助政策,到目前為止,已經累計安排了121億資金支持融合發展項目,現在農村融合發展呈現出多模式推進、多主體參與、多利益連接、多要素發力、多業態打造的新格局。
他介紹,「互聯網+」具有互通互聯,連接萬物的作用,剛才說是新農具、新工具、新設施,連接人、連接商品、連接市場、連接萬物,可以利用市場需求和消費信息來引導生產、加工、流通,增強一二三產業的互聯互通性,還可以把「互聯網+」的理念、技術引入到農業,推進農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農業農村經濟的升級版。2017年,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22萬億,休閑農業、鄉村旅遊營業收入達到7400億,各種創意農業、分享農業、眾籌農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不斷挖掘了農業的多功能,讓農民分享增值的收益,這些都是「互聯網+」催生出來的。
他指出,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積極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2015年開始,組織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補助政策,到目前為止,已經累計安排了121億資金支持融合發展項目,現在農村融合發展呈現出多模式推進、多主體參與、多利益連接、多要素發力、多業態打造的新格局。
他進一步指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要繼續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行動:一是落實政策引導融合,推動落實財政、金融、稅收、科技人才、用地用電等這些扶持政策的落地生效,扶持一批縣、鄉鎮、村,發展農村的融合發展先導區、示範園,培育融合發展的一些企業主體。
二是創業創新促進融合,鼓勵農民工、大專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國務院曾經出台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八個政策大禮包。
三是發展產業支撐融合,圍繞現代農業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發展種養業、加工流通、休閑旅遊、電子商務、健康養老、養生等產業,構建鄉村產業體系,促進產業興旺。
四是完善機制帶動融合,要引導企業和農戶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特別是要採取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來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合理分享裡面的增值收益,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五是加強服務推動融合,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融資信息、人才對接等服務,力爭到2020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主體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不斷延長,價值鏈明顯提升,供應鏈加快重組,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加完善,模式更加多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初步形成,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⑥ 什麼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融合現狀及如何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徵,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採取以農業為基礎,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順向融合的方式,如興辦產地加工業、建立農產品直銷店、發展農業旅遊;也可以採取依託農村服務業或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業逆向融合的方式,如依託大型超市,建立農產品加工或原料基地等。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必須通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的融合發展,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
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一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主要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緊密,鏈條短,附加值不高。
二是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對產業融合的帶動能力不強,有帶動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太少,一些新型經營主體有名無實,還有一些新型主體成長慢、創新能力較差,不具備開發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產業的能力。
三是利益聯結機制鬆散,合作方式簡單。目前農村地區產業融合多採取訂單式農業、流轉承包農業,真正採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所佔比例並不高。
四是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由於農業存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加之盈利低下,許多社會資本和先進成熟的技術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擴散滲透進程緩慢,同時還由於農民的技能素質低下,農村產業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進技術要素的融合滲透。
五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務。目前,我國許多農村地區供水、供電、供氣條件差,道路、網路通訊、倉儲物流設施落後,導致農村內部以及農村與城鎮間互聯互通水平低下,這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
⑦ 二三產業如何融合發展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系如何
第二產業是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在我國包括工業(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版氣及水的生產權和供應業)和建築業,主要是加工製造業。
第三產業是在再生產過程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包括除第一和第二產業外的其他各行業,也可以說是服務業
第三產業是相對於第一、第二產業而言,第三產業並不直接創造財富,而是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再分配。
但第三產業對於第一、第二產業而言有其獨特的作用。比如軟體行業可以大幅提高其他行業的工作效率;外貿行業通過進出口使資源配給最優化;娛樂行業可以豐富人們的業餘生活。
第三產業的主要任務也應該是為提高第一第二產業的效率而服務的,但我們要知道第三產業創造著巨大的社會價值。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