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產業和城市如何互動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以城市化研究為主題,以產業集聚為切入點,在吸收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及競爭力經濟學等各種經濟學研究理論的基礎上,採用鑽石理論、因子分析法、競爭力排序、產業關聯分析、區位、商等實證分析方法對城市化問題進行了創新性研究,這些實證研究視角獨特,特點突出。
本書共分八章,包括:緒論、城市化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城市化現狀及發展趨勢實證分析、制度變遷與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的機制——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產業集聚對城市化的作用機理、中心城市與產業集聚、小城鎮成長與非農產業集聚,另外附錄中對相關個案進行了分析。
本書可供經濟研究人員、分析人員、管理人員等經濟工作者閱讀,也可供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貳』 城市定位與產業發展關系
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種資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權威性的原則,找到城市的個性、靈魂與理念。定位是建立品牌的靈魂,城市品牌存在的價值是它在市場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個性。因為定位的實質就是將城市放在目標受眾心目中給它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這個城市鮮明的品牌個性。大多數未能從戰略定位的角度來考慮城市的全盤發展,只是基於市容美化、地產規劃和招商引資等單一因素考慮,一窩蜂地搞城市綠化和所謂形象工程。
如:2006』首屆黃龍溪國際古鎮風情節。由【雨濃國際】策劃與執行這一次的國際古鎮風情借被稱為龍溪「第一次品牌革命」,形成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學習的「黃龍溪模式」。其成功原因就是抓住了黃龍溪「蜀漢第一古鎮」為城市制定系統、長期的發展戰略規劃。【雨濃國際】歷時三年,將一個曾每年僅30萬游的小鎮經過抓重點,突特色一躍在僅僅一個春節使旅遊遊客數量高達到80萬次。其在風情節期間遊客數量達到50萬人次以上。這還不包括周末等其它小節日的遊客數量。黃龍溪迎來了久違「旅遊年」,景區內的經營戶一個黃金周的收入比以往全年還要多。
其成功原因就在於【雨濃國際】經過科學,專業的策劃實力為黃龍溪制定系統,長期的發展規劃保證城市品牌推廣既吻合時代發展方向,又能根據實際情況做針對性的推廣。
『叄』 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城市化貢獻是不是最明顯的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1)產業結構
世界城市化的歷史表明,產業結構調整是推動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城市化的實質是由生產力變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經濟要素從農村向城市轉變的過程。而它表現在生產方式上,就是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即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各非農產業部門的轉移。因此,產業結構的變動必然體現為城市化的變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產業比重的上升,二者幾乎同步進行,即工業、服務業就業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產業比重低,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則比較高,則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反之亦反。
長期以來,西部由於受到觀念、制度、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產業結構調整十分緩慢。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直接導致了不合理的就業結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區大量勞動力滯留於農村,影響了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變,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後的主要原因。
(2)經濟增長
從各國城市化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步伐。由於經濟發展使經濟收入增加,人們的需求也隨之提高,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更高層次的需求會隨之產生,但不同層次的需求收入彈性是不同的。在眾多商品中,農作物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較低,人們對該類產品的實際需求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相對減少;相反,製造業產品和服務業的需求收入彈性較高,收入增長導致對它們的需求更快的增長。因此經濟增長會帶來需求結構的變動也必然帶動投入結構(資本與勞動的投入)和產出結構相應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大規模轉移,導致資本與人口在空間的高度集聚,並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資金狀況
城市化實際上是經濟發展的結構轉換與升級過程,這一過程的核心問題是區域的工業化過程,這個過程導致對資金的強烈需求。一方面,工業化特別是農村工業化需要足夠的資金積累用於發展製造業及相關的資金密集、周轉時間長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城市化要為農村人口的轉移提供足夠的城市基礎設施,城市要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設現代化設施,發展現代服務業,這些都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
(4)區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種資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總是在那些地理、氣候、圖紙、礦藏條件和原有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產生和發展;並不斷吸引人口與資本向其中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更好的城市聚集,從而體現出不同的效益差別來。所以,濱海的良港、河流的兩岸、鐵路的沿線,不僅城市數量多,而且規模大、發展快、效益好;相反,「窮鄉」則往往處於「僻壤」。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臨近已有大城市的地區總是能得到更快的發展。又因為自然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均衡,造成了資源供給的地區價格差異,從而影響城市的分布和工業布局。自然資源匱乏或長期難以利用的地區,其城市化水平總是落後於資源豐富、或利用條件較好的地區。 (5)基礎設施狀況
隨著經濟發展,各種資源要素,包括人力資本、醫療衛生狀況、通訊交通設施等在特定區位形成了大量集聚,這些因素在城市化進程中也發揮著積極的決定作用。根據集聚經濟理論,城市經濟具有規模遞增的特點,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可以提供較好的基礎設施、較完善的生產、金融、信息、技術、醫療衛生等服務以及較集中、有規模的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因而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城市吸引力,所以又會進一步推進城市化的發展。 交通狀況的改善有助於增加地區的可通達性,縮短城市與農村的空間距離感,從而推進城市化進程。西部資金匱乏,技術落後,且地形復雜,進行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極大,使西部交通建設十分落後。2001年全國鐵路總里程為58,655公也與東部存在十分明顯的差距。交通通訊條件的落後,進一步阻斷了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的聯系,加大了西部地區推進城市化的難度。
(6)政策支持
客觀上說,中國東西部地區城市的非均衡發展,既是歷史過程的沉澱和延續,又是政策戰略導向作用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國家在東部投入大量資金,修建各種基礎設施;給予東部企業種種優惠;在沿海地區設立特區、開放城市、保稅區等,極大地推動了東部地區城市化的進程。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深圳從80年代初的小漁村迅速成長為國際性的現代化都市。而西部地區,國家沒有採取這一系列措施,長期以來作為東部地區資源的提供地、產品的銷售市場,城市化進程自然緩慢。
(7)外向化程度
區域的開放程度也是影響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區域的開放度越高,則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越迅速,工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從而有助於推進城市化進程。
進口替代內向度高,城市的開放性小,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滯緩,城鎮的動力機制較弱,因而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較低。據統計,發展中國家在進口替代階段,工業吸收勞動力的速度一般只有2.5%—3%,與人口增長差不多;而出口導向則外響度高,城市的開放性大,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頻繁而量大,城鎮的動力機制較強,因而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較高。發展中國家在此階段,工業吸收勞動力的速度普遍達到5%—6%,幾乎是進口替代階段的兩倍。韓國和台灣就是以出口導向發展戰略來加速工業化,並推動城市化。
(8)科教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和成果的普遍推廣和應用,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經濟增長;同時深刻的改變產業結構、勞動組織結構和物質空間結構,影響城市化進程。科技的推廣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會大大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城鄉文明的融合;同時深刻改變就業結構、勞動組織結構和物質空間結構,推進城市化進程。而西部在科技進步和教育水平上長期落後於東部地區。2000年西部文盲率和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高於東部,而具有初中教育程度、高中及中專教育程度、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則遠遠低於東部,也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科教水平的落後進一步影響了西部經濟的活力加深了城鄉文明的隔閡,加大了西部推進城市化的困難。
(9)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城市化獲得了新的動力。實際上,不論是在發達的西歐工業國還是新興的亞洲工業國,在城市化早期階段,農村及農業的發展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對於城市化的促進作用顯得更為重要。
農業及農村的發展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因各國國情的差異而有不同的體現。就亞洲國家來看,則體現在一是無論農業的發深度開發還是農村地區工業化的加快,都提高了農村地區對人口容納能力;二是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了托達羅所謂的農村與城市之間預期收入的差距,同樣起到了緩解人口向城市遷移壓力的作用;三是農業及農村的發展擴大的城市工業及服務業發展的市場及需求。四是建立在農村發展基礎上的小城鎮的發展有利於合理的城鎮體系的形成,從而促進城鎮化的持續發展。
(10)人口密度
根據一般經驗,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相應的城市化水平較高。人口密度較高,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村人口不能依賴土地生存,或者說有限的土地不能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他們有更強的壓力和動力從事工業生產和服務業,工業和服務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能提供較多的就業,而且城市發達的工業和第三產業,給城市居民提供了較高的收入,收入差距吸引更多的農業勞動者進入城市;城市優越的生活居住條件,也對鄉村居民產生和大的吸引力。這促使鄉村人口大規模的向城市轉移。我國東部地區的人口密度遠高於西部地區,相應的,東部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也遠大於西部地區。
『肆』 特色小鎮對城市的產業發展有何重要作用
解決當前我國傳統城市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問題,推動我國城鎮發展方式轉變,踐行新型城鎮化道路。
1、從專業化需求出發,增強城市創業創新能力。
特色小鎮在發展中,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很好地解決了政府不專業的問題。
2、降低開發尺度,實現小鎮、人口和環境的有機融合。
我國傳統以新城新區為主的城市空間擴張模式,使城市居民缺乏歸屬感和體驗感。
3、創新運營模式,提高城市、產業與人口的緊密度。
特色小鎮注重發揮當地企業、居民、村(社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小鎮的規劃建設,使各類市場主體和當地居民成為特色小鎮開發建設的主體,實現小鎮發展主體多元化。
4、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經濟發展規律表明,成本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內容,發展成本越低,則競爭力越強。隨著經濟增長乏力的延續,在城市空間快速擴張以後,一些地方對維護城市運營的投入壓力在增加。
『伍』 第一二三產業如何影響城市化發展怎麼去想這個問題
第一產業,指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其范圍各國不盡相同。一般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和採集業。第二產業,是傳統產業經濟理論中對產業劃分中的一個產業部門,指以對第一產業和本產業提供的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的產業部門。第三產業指的是服務業,產業的發展對城市化的影響很大,城市化就免不了要工業化,增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削減第一產業,第二和第三產業則就近於城市的地理位置等,比較復雜,我就不多說了,畢竟這里是星際吧。城市化開局,單兵營雙開,VF跑四輛火車,接隱形女妖騷擾,三基地放下去爆坦克,出渡鴉等
『陸』 城市定位與產業發展的關系
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種資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權威性的原則,找到城市的個性、靈魂與理念。定位是建立品牌的靈魂,城市品牌存在的價值是它在市場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個性。因為定位的實質就是將城市放在目標受眾心目中給它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這個城市鮮明的品牌個性。目前國內的城市之所以缺乏個性、雷同,大多數未能從戰略定位的角度來考慮城市的全盤發展,只是基於市容美化、地產規劃和招商引資等單一因素考慮,一窩蜂地搞城市綠化和所謂形象工程。在市場調研基礎上確定未來城市在目標受眾心目中的形象,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資源優勢,和其他相同性質的城市相比,自己的競爭優勢在哪裡;另外,要考慮社會公眾對定位的認同;其次,要根據投資者甚至國際社會的認同來確定自己的發展定位,以使未來品牌形象能夠體現城市規劃和投資硬環境建設對投資者的影響。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城市形象的國際化取決於國際社會對你定位的認可,而不是主觀的硬性宣傳。 一個城市城市品牌只有傳承它所固有的特色,汲取其歷史和文化的營養不斷塑造和美化自己,才會具有真正的魅力。城市定位就是從功能和文化兩個方面融合起來,形成其特色和個性,這樣形成的定位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最終在市場上會轉化為對目標受眾的承諾。
雨濃智慧 編輯
『柒』 城市定位與產業發展
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種資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權威性的原則,找到城市的個性、靈魂與理念。定位是建立品牌的靈魂,城市品牌存在的價值是它在市場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個性。因為定位的實質就是將城市放在目標受眾心目中給它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這個城市鮮明的品牌個性。大多數未能從戰略定位的角度來考慮城市的全盤發展,只是基於市容美化、地產規劃和招商引資等單一因素考慮,一窩蜂地搞城市綠化和所謂形象工程。
如:2006』首屆黃龍溪國際古鎮風情節。由【雨濃國際】策劃與執行這一次的國際古鎮風情借被稱為龍溪「第一次品牌革命」,形成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學習的「黃龍溪模式」。其成功原因就是抓住了黃龍溪「蜀漢第一古鎮」為城市制定系統、長期的發展戰略規劃。【雨濃國際】歷時三年,將一個曾每年僅30萬游的小鎮經過抓重點,突特色一躍在僅僅一個春節使旅遊遊客數量高達到80萬次。其在風情節期間遊客數量達到50萬人次以上。這還不包括周末等其它小節日的遊客數量。黃龍溪迎來了久違「旅遊年」,景區內的經營戶一個黃金周的收入比以往全年還要多。
其成功原因就在於【雨濃國際】經過科學,專業的策劃實力為黃龍溪制定系統,長期的發展規劃保證城市品牌推廣既吻合時代發展方向,又能根據實際情況做針對性的推廣。
『捌』 「會議產業」對「城市發展」有哪些積極意義
城市發展會議產業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主要有:
首先,發展會議產業與國家高度重視旅遊業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目前,國務院把旅遊業推到了「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高度,號召各界大力發展旅遊業,推動旅遊業向高端方向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作為旅遊業高端市場核心組成部分的商務旅遊(會議、展覽旅遊又是商務旅遊的主要組成部分),必然成了業界關注的重點。
其次,能夠滿足會議產業鏈各方的實際需求:
1、會議組織者。各類會議組織者希望各個城市都能夠高度重視會議產業,能為他們在該城市舉辦國際、國內會議提供必要的協調、扶持。
2、會議中心、會議酒店及各類會議服務機構。政府部門加強會議接待場所、各類會議服務機構的管理、協調等,有利於其相互間展開良性競爭,進而促進區域會議產業健康發展。
其三,除了具有較高的利潤額之外,會議產業具有很強的經濟拉動性。會議產業與旅遊業、展覽業一樣,同樣具有很強的經濟拉動作用。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會議對區域經濟的拉動系數有所不同,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會議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一般可以達到1:5以上。
『玖』 城市規劃與產業規劃的關系
所謂來產業規劃,是指綜合運用各源種理論分析工具,從當地實際狀況出發,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布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做出一年以上的科學計劃。城市規劃"是規范城市發展建設,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規劃是以發展眼光、科學論證、專家決策為前提,對城市經濟結構、空間結構、社會結構發展進行規劃,常常包括城市片區規劃。具有指導和規范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綜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龍頭。城市的復雜系統特性決定了城市規劃是隨城市發展與運行狀況長期調整、不斷修訂,持續改進和完善的復雜的連續決策過程。
『拾』 城市發展歷程與產業發展形態有什麼關系
加快城市化發展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力發展文專化產業亦是屬文化界和經濟界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然而,長期以來,兩者往往被當作各自單行獨立的過程,文化產業發展與城市化發展之間密切的內在互動聯系沒有得到理論界應有的重視。從文化產業發展一端來說,文化產業化進程更多地被看作是文化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與結果,或者被看成是政治文化意識形態與市場經濟接軌的產物。而城市的發展更多地只是被賦予經濟的內涵,在某種意義上被當作工商產業擴張的容器。這種二元分離的理論研究與現實發展傾向,有可能導致以下一些有害的結果:一是城市的文化產業功能被忽視,在城市規模擴張過程中,不能為文化產業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二是文化產業的經濟社會功能被減縮,文化產業發展對城市發展的積極促動效應難以有效發揮。因此,有必要重新調整理論和發展視角,把文化產業和城市納入一個統一的發展框架中加以考察,了解它們的相關互動作用與相得益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