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經濟
我國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並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具體部署。本文作者對綠色經濟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並提出了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本版將於近期陸續刊登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觀點文章,以饗讀者。
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環境惡化和氣候變化等多重危機的重要對策,這一點已經獲得了世界各國的認同。我國政府也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並提出了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具體部署。目前,人們對於發展綠色經濟已經發表了大量的論述,這對於我們建立對綠色經濟的認識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為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下一步需要做更加深入的工作,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對綠色經濟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建立一個比較清晰的綠色經濟概念體系;二是從主要闡述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意義,轉換到提出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安排。這些工作是由表及裡、去粗取精的過程,有利於把綠色經濟變成現實的成果。
明晰綠色經濟概念
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綠色經濟具有兩項外延:一是對原有經濟系統進行「綠化」或生態化改造;二是發展對環境影響小或有利於改善環境的產業。
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它包含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等這些具體的經濟運行方式,我國過去出台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
綠色經濟的兩種含義
現在,人們在大量使用綠色經濟這個概念,並把它看做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如果不作特別解釋,這樣理解有時會使人感到不易把握。如果綠色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那麼相對應的原來老的經濟形態是指什麼(是黑色經濟或褐色經濟嗎)?綠色經濟究竟是指在原來老經濟形態之外新出現的經濟活動,還是指原來老經濟形態換成了一種新的面貌?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實際上,人們在使用綠色經濟概念時,都是按各自的理解去使用的,也就是說人們雖然都在使用同一個詞,內心裡卻在指向不同的內容。如果這些問題不澄清,就無法把握綠色經濟的外延,也就無法制定針對性政策。
直截了當地看,綠色是環保的代名詞,經濟是指人類進行的盈利活動,那麼綠色經濟就是與環保有關的人類盈利活動。從這個性質上引申,我們可以看到綠色經濟具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含義是指經濟要環保,即要求經濟活動不損害環境或有利於保護環境。在這里,綠色是對經濟活動的外在限定,它要求經濟活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或不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在這個意義上,綠色經濟並非單指某些產業活動,而是對整個經濟體系的要求,它實際上是指要把原有經濟體系的面貌由非環保型轉到環保型,因此,此時綠色經濟又可稱為環保型經濟或環境友好型經濟。舉例說,鋼鐵、化工、建材、造紙等產業,在粗放型發展方式下是高排放的因而是非綠色經濟的,而在清潔技術、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的生產方式下,就是環保型的,就屬於綠色經濟。應該注意,這時候綠色經濟強調的重點是環保,即為了環保的目的,哪怕放棄一部分經濟效益也是必要的,以保證經濟是綠色的。
第二種含義是指從環保要經濟,即從環境保護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美國耶魯大學丹尼爾·埃斯蒂教授和安德魯·溫斯頓教授在《從綠到金——聰明企業如何利用環保戰略構建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為什麼通用電氣、索尼、豐田、沃爾瑪這些世界最大、最強硬、最追逐利潤的企業現在都在談環境保護?(因為)聰明的企業會通過對環保挑戰的戰略管理取得競爭優勢」。他們認為:「以全新視角觀察事物,會帶來實際收益。過去40年間,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了靈活管理綠色浪潮帶來的壓力所能獲得的潛在效益。未來的企業將既創造業務利潤,又創造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我們可以把這個意義上的綠色經濟稱為「從綠掘金」,也就是說,環境保護可以成為經濟利潤的一個來源,成為一個經濟增長點。舉例說,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開發、綠色食品研發等,都可以帶來新的利潤,使這一部分活動改變環保只賠錢不賺錢的形象。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綠色經濟強調的重點是經濟,即通過政策調節和定向開發使環境保護也有利可圖。
以上兩種含義分別強調了綠色和經濟兩個方面,他們的共同要求是追求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二者合起來,可以形成一個綠色經濟的定義: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
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
按照綠色經濟是能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的定義,可以看到,綠色經濟的外延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對原有經濟系統進行綠化或生態化改造。它包括開發新的生產工藝、減少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高效和循環利用原材料、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對污染物進行凈化治理等。這些活動都能減輕對環境的壓力,並通過節約資源而獲得經濟效益,對傳統產業都是適用的。實際上,現代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所以盡管產業是傳統產業,但屬性上已屬於綠色經濟。我國政府部署的「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等」就屬於這個范圍。
二是發展對環境影響小或有利於改善環境的產業。它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有機食品、可再生能源、服務業、高新科技、植樹造林等,稱為綠色產業,其特點就是天生對環境友好,不必投入過多資源進行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這些產業並不都是新興產業,有些是屬於傳統產業的,而且有些產業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例如我國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中有些做法充分運用了資源循環利用的原理,充滿了生態文明的智慧。目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倡導的綠色投資主要是要求各國把資金投入到這些既能增加就業、拉動消費又減少排放的經濟活動中去,包括清潔技術、可再生能源、生態系統或環境基礎設施、基於生物多樣性的商業(如有機農業)、廢物及化學品管理、綠色城市、綠色建築和綠色交通等,可以看到與上述綠色產業也是基本一致的。我國政府部署的「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屬於這個范圍。
明確了綠色經濟的外延,就找到了政策的著力點。為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我們需要在兩個方向上制定政策:一是促進經濟體系綠色化的政策;二是鼓勵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
建立綠色經濟概念體系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都是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概念,釐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層面和語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間互相干擾而擾亂認識。
綠色經濟的適用性
根據綠色經濟是指那些同時產生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人類活動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一個關於綠色經濟的圖示:
從中看到,第Ⅰ象限是綠色經濟的境界,是最理想的狀況;第Ⅱ象限是有經濟無環保的狀況,這是經濟發展早期階段容易出現的情況;第Ⅲ象限是既無發展也無環保的情況,反映了有些地方破壞了環境結果經濟也無法發展的「雙輸」局面;第Ⅳ象限是限制開發、保存原始環境的特殊情況。
在以上圖景中,第Ⅰ象限(綠色經濟)是最值得追求的境界,但不等於說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境界。第Ⅱ象限(先污染後治理)雖不如人意,但在付出一定環境代價的同時獲得經濟發展,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人們往往要在經歷了這個階段後才能到達綠色經濟的境界。第Ⅳ象限(限制開發保存原始環境)對於特殊的生態系統是完全必要的(例如自然保護區),在這里環境是唯一的,並不必強調綠色經濟的意義。所以發展綠色經濟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去理解,發展綠色經濟也是有前提的,有時候即使不是綠色經濟也要去發展,而有時候即使是綠色經濟也不能發展。不應不分條件地總是把綠色經濟置於很高的位置,它畢竟是一種經濟活動,為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經濟利益。
與其他相關經濟概念的關系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等都是當前被廣泛使用的概念,釐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必要,這樣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層面和語境下使用,避免概念之間互相干擾而擾亂認識。
中科院原副院長孫鴻烈院士對這些概念做了一個結構性定位:綠色經濟是最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生態經濟,其中循環經濟主要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低碳經濟主要是針對能源結構和溫室氣體減排而言的,生態經濟主要是指向生態系統(例如草原、森林、海洋、濕地等)的恢復、利用和發展的(例如發展生態農業等)。
這種劃分有其合理性,大致上使每個概念各歸其位,清晰有序。但其中對生態經濟的理解可能偏窄。筆者理解生態經濟中的生態並非生態系統中的那個生態,而是指環境或綠色,就像生態文明中的生態是泛指自然(環境)一樣,所以生態經濟應該等同於綠色經濟,而不是從屬於綠色經濟。這樣,綠色經濟與生態經濟是同一的,綠色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它包含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那麼,孫鴻烈院士所提到的針對生態系統的恢復、利用和發展的那類經濟活動,如果不用生態經濟來概稱的話,用什麼來指代比較好呢?這里建議用生物經濟來概稱。這樣,上述幾個概念就形成了以下關系: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分清了這些概念的層次,也可體現各概念適合使用的特殊場合。發展綠色經濟,就是發展循環經濟等這些具體的經濟運行方式,從而說明我國過去出台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仍然是有用和有效的,並非因為現在提出了綠色經濟的概念而不再適用。
綠色經濟發展環境政策
環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經濟更綠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環保更賺錢,這兩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獲得共贏。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是針對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從促進傳統經濟綠化和鼓勵綠色產業成長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這些政策包括規劃、環評、監管、減排和考核等。
由於綠色經濟具有綠色和經濟的雙重特性,所以,積極促進綠色經濟發展需要從環保和經濟兩個方面制定政策。一般來說,環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經濟更綠化,經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環保更賺錢,這兩者相互配合,可相得益彰,獲得共贏。
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也是針對上述綠色經濟的兩項外延,從促進傳統經濟綠化和鼓勵綠色產業成長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這些政策並非完全是新生的,而是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已經使用的一些手段,例如規劃、環評、監管、減排、考核等。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高環境准入門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要根據環境容量、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把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主體功能區,制定不同的區域發展政策。根據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並以此為基礎制定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在一些特殊的地區,要實行環境優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的要求,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經濟政策、建設項目等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過總量控制計劃的地區,嚴格限制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的新建和擴建。
第二,加強環境保護管理和執法。依法關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對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損失的企業和個人依法追究責任。圍繞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城市環境保護、農村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和推動解決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等重點任務,嚴格執法。
第三,強化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實行環境保護問責制。把環境保護前置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階段,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強化環境保護的把關和引導作用。從環境保護方面提出對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建議。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決策,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論證,必要時實行環保「一票否決」。把環境保護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主要標准和重要手段。改革幹部考核和任用制度,使那些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開展環境保護方面成績突出的幹部得到重用。
第四,把環保要求納入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過程。廣泛推行清潔生產,鼓勵節能降耗,防範和應對污染事故,構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現代生產體系。實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流通方式,積極治理鐵路、水運等運輸污染,保障危險化學品運輸和儲存安全,限制高污染產品貿易,完善資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潔、安全的現代物流體系。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綠色采購和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推行垃圾分類和消費品回收,建立綠色、節約的消費體系。
第五,制定和實施環境經濟政策,創設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出台綠色信貸、污染責任保險、綠色投資等環境經濟政策,把產品消費後的處置責任前移到生產者,從而激勵生產者按照環境友好的理念進行產品設計,優化生產過程。通過制定引導性的財政和價格政策,引導企業走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之路。通過調整水、電、煤等資源價格促進企業採取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工藝。完善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省(市)、生態示範區、環境友好型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使那些在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融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的地區獲得榮譽和實惠。
從總體上說,綠色經濟屬於經濟范疇,所以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應主要從經濟領域來制定,其中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最為重要。
Ⅱ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意義有哪些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消耗,導致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發展的可持續性。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除了應對氣候變化等外部壓力外,至少還有5個方面的內在要求。
一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51%。這種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的粗放利用,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
二是碳排放總量突出。按照聯合國通用的公式計算,碳排放總量實際上是4個因素的乘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產生的碳排放(碳強度)。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著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我們靠高碳路徑生產廉價產品出口,卻背上了碳排放總量大的「黑鍋」。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
三是「鎖定效應」的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具有依賴性,一旦作出選擇,就很難改弦易轍,以至在演進過程中進入一種類似於「鎖定」的狀態,這種現象簡稱「鎖定效應」。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對化石能源技術的嚴重依賴,其程度也隨各國的能源消費政策而異。發達國家在後工業化時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產業和技術不斷通過國際投資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倘若繼續沿用傳統技術,發展高碳產業,未來需要承諾溫室氣體定量減排或限排義務時,就可能被這些高碳產業設施所「鎖定」。
因此,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認清形勢,及早籌劃,把握好碳預算,避免高碳產業和消費的鎖定,努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系統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四是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斷提高。碳減排客觀上存在著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980—1999年的19年間,我國能源強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間,能源強度年均降低率為3.9%。兩者之差,隱含著邊際成本日趨提高的事實。另外,單純節能減排也有一定的范圍所限。因此,必須從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著眼,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把寶貴的資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來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間不大。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餘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2006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為2060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經合組織國家的1/4左右,不到美國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佔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這表明,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強度偏高,而能源用量還將繼續增長,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應該積極發展低碳經濟。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
對發達工業化國家而言,當發展階段到了能源消費相對成熟、高能耗工業逐漸移出時,碳排放強度才會逐漸下降,故其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起點是從後工業化社會開始,主要任務是減排溫室氣體、實現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競爭優勢與經濟增長點。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能源需求正在急劇增長,發展低碳經濟的起點和任務與發達國家截然不同,我國不僅要節能減排,還要加快發展,必須在加快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走出一條發展低碳經濟的新路。
在戰略取向方面,我國的低碳發展宜採取既基於國情又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漸進式路徑,制定清晰的階段目標和可行的優先行動計劃。一是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並把相關指標整合到各項規劃與政策中去,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探求不同地區的低碳發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長率。二是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把低碳發展作為建設「兩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的重點內容,納入到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具體實踐中。三是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的契機,充分利用碳減排、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我國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減少潛在的「碳鎖定」影響,逐步向低碳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四是積極參與國際上關於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促進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轉變。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的同時,最終主要還是要靠自己。五是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和低碳規則的制定,為我國爭取合理的發展空間。通過承諾符合國情與實際能力的自願減排行動,提升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
Ⅲ 實現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國家從哪些方面努力
可以預見的是,低碳經濟將成為未來世界發展的主流,低碳技術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必然會成為各國爭奪話語權的重要砝碼.目前,世界上僅有兩個碳技術國際協作渠道:清潔發展機制(CDM)和多國基金機制.但這兩個渠道都缺乏國家層面的交易機制,資金和技術轉讓大多集中在私人部門,而公約下無償的技術和資金轉讓還並未出現.《哥本哈根協議》雖然有相關條款規定發達國家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但由於缺乏相應的監督和懲罰機制,該條款並不能視為強制性的.因此,我國企業應充分利用現存機制,努力申請低碳項目.政府應積極促進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國際減排協作制度建設,大規模引進先進的低碳技術,實現國外引進和國內自主創新相結合,最大程度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努力促進國內低碳經濟的發展.
強化全民環保意識,健全相關法律體系
近年來,發達國家採取了更為隱蔽的綠色貿易壁壘來實現對本國弱勢產業的保護.目前我國出口產品生產與國際接軌仍存在一定差距,綠色貿易壁壘限制了我國產品出口空間的擴大,降低了出口增長的速度,給出口企業造成了很大壓力.因此,政府和企業都要轉變傳統觀念,強化環境保護意識.企業作為國際貿易的重要主體更應該樹立綠色觀念,這一方面迎合了目前的綠色商品市場需求,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也較大程度的緩解了中國面臨的環境資源壓力,有利於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國家要繼續完善環境立法,以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可持續生產和貿易的順利實施.借鑒發達國家的寶貴經驗,在立法思想、立法原則以及立法內容上體現可持續貿易的內涵,真正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Ⅳ 低碳經濟的低碳產業
到 2020 年,我國單位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並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據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潛在的節能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
目前我國產業鏈的價值分布是向資源型企業傾斜的,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改變這一分布。
首先是縮短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產業所引申出來的產業鏈條,把這些產業的上、下游產業「低碳化」;其次是調整高碳產業結構,逐步降低高碳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利潤曲線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後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路,提高核心競爭力,最終使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逐步趨向低碳經濟的標准。
同時,要推進全球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如果沒有市場機制的引入,僅僅通過企業和個人的自願或強制行為是無法達到減排目標的。碳交易市場從資本的層面入手,通過劃分環境容量,對溫室氣體排放權進行定義,延伸出碳資產這一新型的資本類型,而碳市場的存在則為碳資產的定價和流通創造了條件。
碳交易將金融資本和實體經濟聯通起來,通過金融資本的力量引導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本質上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代表了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
總之,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必將是未來各國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潤增長點。我們必須通過各方面的不斷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經濟邁進。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並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佔先機和產業制高點。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和挑戰並存。現階段,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長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巨大壓力。另一方面,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也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重要機遇。中國政府將以全面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大力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等多重路徑,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我國加快實施低碳經濟模式,從國內角度看可以降低國內資源過度消耗和減少環境污染。從國際角度看,在經濟復甦進程中,圍繞碳排放交易標准和體系的博弈是主要經濟大國關注的焦點之一。為獲得一定相對優勢及避免未來出口貿易受阻,低碳經濟必將愈加受到政府重視。
尤其是新能源產業,太陽能開發利用蓬勃發展,風電裝機容量持續攀升,核電項目建設力度空前。隨著核電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相繼建立,碳交易國內市場逐步啟動。
氣候變化和能源緊缺為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轉型契機。我國將通過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在發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中國可望在2010-2050年期間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道路,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10倍而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只增加50%。 無氟變頻空調低碳產業鏈
有中國製造業巨頭海爾率先發起全球低碳行動,主導組建了全球首條「無氟變頻空調低碳產業鏈」。這一全球性產業鏈,以「雙百方針」(即定頻空調100%一級能效、變頻空調100%無氟)為指導,徹底顛覆了傳統供需模式,代之以用戶需求為起點、即需即供的模塊化新模式,將全面加速普及無氟變頻空調,為全球用戶提供舒適空氣最佳解決方案。
對此,2010年作為中國可對企業減碳狀況進行「測量、報告、核證」資質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做出高度評價。陳偉副主任表示:海爾空調的這一舉動不僅是助力全人類、全球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一次偉大創舉,標志著中國企業成功向低碳經濟進軍的開始,更將為國內企業發展低碳經濟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經濟藻及能源藻產業
藻類的養殖是對二氧化碳最快的消耗,比如說生產天然蝦青素而養殖的雨生紅球藻(一種單細胞的經濟藻),每100ml的藻液要消耗18g左右的二氧化碳,藻類是一種浮游植物,在其生長繁殖的過程中除了少量的氮、磷、鉀外絕大部分需要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轉化為藻類的細胞壁、以及脂類和多糖類,因此大力發展經濟藻以及產油的能源藻是消耗二氧化碳「變廢為寶」的一個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徑,煤、石油是碳氫化合物經過千萬年的演變而來,養殖藻類就是縮短這個變油的進程。
在太陽能的作用下充分利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變成生物柴油,好處是消耗了二氧化碳,變成了儲藏的我們急需要的能量,關鍵是其效能遠遠大於普通植物對二氧化碳的消耗量以及對太陽能的利用。荒山灘頭均可養殖經濟藻和能源藻類,而且可以立體養殖。因此值得大力發展。
創意設計產業
工業設計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綠色智力產業,具有與生俱來的低碳經濟優勢。「工業設計」一直被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作為核心戰略予以普及與推廣。工業設計被稱為「創造之神」、「富國之源」。
工業設計創意產業與產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6+1」產業利潤高端(品牌、研發、銷售)分享產業凈利潤90%。創意設計、核心技術、銷售渠道、品牌位於產業利潤的金字塔頂,研發設計的缺失導致中國戰略缺失。產品設計產品研發一直為中國的薄弱環節,提升中國綜合國力之軟實力必需確立研發設計戰略。 中國設計創意產業中,工業設計是最具潛力領域之一,同時最需迫切發展的也是工業設計。工業設計改變中國經濟「全球製造工廠」角色,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工業設計公司憑借智力創造附加值,處於產業鏈上產品設計研發領域,通過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與設計附加值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進而提高產品的利潤空間。但當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時,企業只有靠加大產品工業設計含量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引入工業設計,延展工業設計產業鏈,構建產品完整生命周期產業鏈,促進整個產業集群的產業升級。
中國在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之後已將工業設計列為政策資金等重點支持的高技術服務業,中國鼓勵工業企業將可外包的設計業務發包給工業設計企業,鼓勵社會各類資本加大對工業設計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設計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鼓勵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對工業設計企業開展業務。杭州良宇工業設計公司之工業設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提升品牌價值理念切合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大趨勢。世界經濟轉型期工業設計公司肩負著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轉變「世界工廠」角色、實現經濟結構升級、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擔。
工業設計是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綜合品牌價值的關鍵手段。對低利潤的製造業來說,工業設計不僅可以為企業提升品牌美譽度,同時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對市場環境的應變能力,工業設計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品牌維系其消費者忠誠度的工具。當技術同質化時代來臨,工業設計將開始代表著企業的質量水平技術水平,成為製造企業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工具,製造企業市場策略的重要延伸。良宇工業設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競爭力提升品牌價值。工業設計已經越來越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籌碼,工業設計已經成為製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低碳,有助於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助於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低碳還有利於人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民生問題。有利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同時也符合我國接與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我們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綠,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Ⅳ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意義
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
當前,氣候變化成為國際社會國別合作與博弈的焦點。發達國家以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挑戰為契機,形成新的執政理念,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以便在未來的產業競爭和新技術革命方面搶占制高點。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要不要發展以提高碳生產力為標志的低碳經濟,專家態度趨於一致。本文也就此談一些粗淺認識,供大家討論。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們不能再以資源、能源高消耗和環境重污染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了。如果還把GDP作為發展的全部,還以廉價資源或出口退稅換取GDP;如果口袋裡的錢多了,但生存的環境惡化了,空氣變臟了,水變黑了,就與發展的本意背離了,就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相悖了。發展低碳經濟更多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減輕單位GDP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效率,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為人民所共享。
發展低碳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有一種誤解認為,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拋棄鋼鐵、建材等高耗能的產業,因而不能發展低碳經濟。但我國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鋼材、水泥、電力等的供應保證,這些「高碳」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也無法通過國際市場滿足國內的巨大需求,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其合理性。要通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氣不足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屬於「高碳」能源,我國也沒有廉價利用國際油氣等「低碳」能源的條件。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發展 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我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可以實現這個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的途徑。雖然我國工業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產業結構、技術革命等後發優勢,但我們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不得不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利潤「微笑曲線」下端。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相關技術,還可以直接參與新的國際游戲規則的討論和制定,以利於我國的中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
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
第一,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
走低碳發展之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是關鍵。因此,我國應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關法規修訂中,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有關條款。如可以在規劃、項目批准、戰略環評的技術導則中加入氣候影響評價的相關規定,逐步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體系。應加強管理能力建設,提高各級政府、企業及公眾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效機制與政策措施,從政府、企業和公眾參與等方面推動低碳轉型。借鑒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和教訓,制定氣候變化國家規劃,在條件相對成熟時創建碳市場,研究制定價格形成機制;制定財稅激勵政策,綜合考慮能源、環境和碳排放的稅種和稅率,引導企業和社會行為,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
第二,建設低碳城市和基礎設施,為我國未來的低碳發展創造條件。
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范,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布局。在建築物的建設中推廣利用太陽能,盡可能利用自然通風採光,選用節能型取暖和製冷系統;選用保溫材料,倡導適宜裝飾,杜絕毛坯房;在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電器,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國一些地方特別是有些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熱情很高,應該出台相關的指導意見,規范低碳經濟的內涵、模式、發展方向和評價體系等。
重視低碳交通的發展方向。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建設形成機動車、自行車與行人和諧的道路體系;建設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減少運輸工具空駛率;加強智能管理系統建設,實行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研發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使用柴油、氫燃料等清潔能源,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壓力。
第三,加強國際合作,形成低碳研發技術體系。
走低碳發展道路,技術創新是核心。應採取綜合措施,為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創造政策和市場環境。應研究提出我國低碳技術發展的路線圖,促進生產和消費領域高能效、低排放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逐步建立起節能和能效、潔凈煤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匯等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為低碳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通過氣候變化的新國際合作機制,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通過參與制定行業能效與碳強度標准、標桿,開展自願或強制性標桿管理,使我國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低碳技術、設備和產品達到國際先進乃至領先水平。
第四,提高認識,鼓勵利益相關方參與。
低碳發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門或企業關注的事情,還需要各利益相關方乃至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由於氣候變化涉及面廣、影響大,因此,應對氣候變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門的參與,同時需要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專家共同參與,加強研究、集思廣益、發揮集體智慧。同時,應加強相關的輿論宣傳。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們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應通過產業結構以及能源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創新、消費方式的改變和優化、政策法規的完善等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導向型社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Ⅵ 低碳產業的注意問題
綠色環保一直是產業發展的方向,這個方向並不是因為低碳概念的興起而剛剛產生,任何一個新概念的提出都意味著新商機的誕生。然而,不能不引起注意的是,概念到現實總是需要一個實現的過程,如今在面對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所謂「綠色貿易壁壘」,是指通過制定嚴格的強制性的技術標准,用以限制不符合能耗、環保標準的產品進口,這對國際貿易在客觀上形成了一種技術壁壘。WTO在《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的前言中規定「不能阻止任何成員方按其認為合適的水平採取諸如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與健康以及保護環境所必須的措施」。因此,發達國家採取的嚴格的綠色貿易壁壘措施,是無可爭辯的。我國也頻頻遭遇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的圍堵。有專家指出,綠色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了匯率之後影響外貿的第二大因素。
隨著世界范圍內低碳概念的提出,不符合綠色低碳理念的產品必然要遭到淘汰。而我國的產品出口仍大量依賴產品的初級加工,客觀上,對我國外貿出口構成了一定影響。但是,綠色貿易壁壘有別於關稅壁壘,是把雙刃劍。雖然綠色貿易壁壘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處於經濟與科技存在巨大反差的背景下施行的,具有隱蔽性、歧視性的特點,並將對以加工製造為主的中國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將推動企業加強產業升級改造,推動企業科技研發上的投入,實際上這也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趨勢。
「低碳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對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以加工製造為主體的我國中小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此,我國中小企業應當未雨綢繆,加強科技研發能力,提升產品國際競爭水平,以贏得未來經濟發展的先機。 在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招商引資帶來的稅收,卻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我們一邊在享受著外商投資企業加速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得不去面對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對中國環境造成的巨大破壞。
如今,中國內地再次吹響了產業轉移的號角,不能不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要謹防產業轉移成為污染轉移的借口。地方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不因為眼前經濟利益、個人政績考慮,而忽視了對污染的把控,破壞當地環境。此舉不但不會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相反會因環境破壞,制約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如果產業轉移僅僅是把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從發達地區轉移至落後地區,此舉雖然從短期來看解決了地方招商引資問題和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淘汰落後高耗能企業的安置問題,但其實只是把高碳從左手交到了右手,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發展低碳、淘汰過剩產能有可能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一部分企業關停並轉將會增加就業壓力,並由此可能造成一定的經濟動盪。因此我們必須處理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低碳策略,且不可一擁而上、一蹴而就。
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的能源消耗總量可能還會相對增加,但是這種增加還是一種合理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還會有所增加。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還不能脫離高碳發展的模式,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後,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徵。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技術創新是低碳經濟的核心,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力量,加強自主研發能力,使得產品更加符合「低碳時代」要求。 低碳經濟不單純指某個行業的低碳發展,更是產業上下游的低碳協調發展,如果把下游的耗能轉移到上游,還能算是發展低碳嗎?北京國際汽車展上,各大廠商都迎合著潮流打出了低碳、環保的電動汽車牌,彷彿誰若是沒有兩個電動汽車產品便就會被市場淘汰一樣。各大媒體也將焦點對准了電動汽車,一時間,彷彿不買電動汽車便構成了低碳經濟的絆腳石,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眾所周知,電動汽車的最大特點是能源替代。誠然石油的消耗與二氧化碳的排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電動汽車就真的能降低碳排放嗎?
中國8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燃煤,超過50%的煤炭消費用於火力發電,而同時,火力發電量佔到總發電量的70%以上。加之目前我國煤炭發電平均效率只有35%,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電動汽車,無異於增加電力消耗,同時也就意味著增加碳排放量。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步伐的加快,電力資源將更為緊張。而在風能、核能發電尚在發展階段的我國而言,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勢必將增加能源供需緊張形勢,相反不利於低碳產業的發展布局。
對於政府來說,在不遺餘力地支持電動汽車發展、支持相關企業開發新產品的同時,更需要解決源頭問題。以電動汽車為例,用煤炭替換石油的作為並不可取,電動汽車成為低碳經濟時代先鋒的前提是解決電力資源問題,否則,前景並不樂觀。 自然碳捕獲:海水、綠色植被都是蓄碳池體系的組成部分,現今地球的海水裡充滿了遠古時代的碳,其總量大約有35萬億噸。而經過數千萬年的時間,地球上的原始森林也吸進了數萬億噸的二氧化碳。被植物所捕獲到的大多數二氧化碳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都演變成更加固定的地質形態,包括石灰石、頁岩,也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碳氫化合物。直到大約500年前,這種自然碳捕獲的過程都進行得十分順利。碳的循環在當時達到了一定的平衡:腐爛的植物或者火焰每排放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森林或海洋就會重新吸收一個同樣的分子。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為百萬分之二百七十。然而,從公元1500年開始,這種平衡被逐漸打亂。由於農業的發展和對木材的需要耗盡了森林,地球吸進碳的能力逐步下降。更為重要的是,對能源需求貪得無厭的工業革命引發了碳氫化合物燃燒量的驟增,從而扭轉了數億年來碳儲存的平衡。從18世紀末以來,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從微不足道的每年1億噸上升到每年63億噸,大約比生物圈所能吸收的量多了一倍。由於每年進入大氣層中的碳量比被捕獲的碳量多出32億噸左右,所以大氣層中碳的聚集量開始上升,增加到了百萬分之三百八十以上。
在這種背景下,人類開始了人為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嘗試。
碳捕集與封存(簡稱CCS)是指將大型發電廠、鋼鐵廠、化工廠等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它包括二氧化碳捕集、運輸以及封存三個環節,可以使單位發電碳排放減少85%至90%。對於中國來說,解決煤炭污染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煤炭資源豐富,也是煤炭使用大國。但眾所周知,煤炭造成的污染破壞也是很嚴重的。如果不解決煤炭產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同時,隨著世界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關注,中國因此承受的國際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因此,中國應及早自行開發碳捕捉及封存技術。如果不及早自行開發清潔煤炭技術,中國今後還將被迫去購買美國或別國的相關技術,處境會相當被動。碳捕捉及封存技術是將煤電廠釋放的二氧化碳捕獲,經過壓縮,然後埋入岩層或海底,達到減少80-90%碳排放的目的。應用碳捕捉及封存技術將使煤電成本增加21-91%。如果能將捕獲的二氧化碳加以利用,比如注入油田以增加石油的產量,成本就可能降低。第一家應用碳捕捉及封存技術的試驗性煤電廠在德國建成。運行情況還不清楚。 如何處置多出來的二氧化碳,一個「異想天開」的解決方案出台了:把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氣體捕捉並集中起來,深埋於海底或地下,徹底解決因溫室氣體而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威脅。
[1]、地質封存:
向即將耗竭的油氣儲層和不可開採的甲烷煤層注入二氧化碳是一種「增值」的埋存方式,試驗研究表明,注入2倍體積的二氧化碳,可以驅替一倍體積的甲烷氣體,世界上有70個油田通過注入二氧化碳來提高石油回採率,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碳埋存技術。
[2]、深海封存:
深海封存是指把二氧化碳注入深海中以進行長時間的存儲,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深海中將與大氣隔離若干世紀,深海封存在全世界還未被真正採用,也未開展試點示範,仍處於研究階段。二氧化碳封存面臨的科學疑問是,將巨量的二氧化碳儲存到地下或深海,是否有可能逃逸出去?令人樂觀的是二氧化碳並不需要被永久封存,封存的時間只要保證自然界中碳循環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降到工業化之前的水平即可,從目前來看,人類的科技發展應該可以做到。 中國在碳捕獲與封存方面積極與澳大利亞、英國等技術發達國家合作,積極發展碳捕獲與儲存的試點項目。2008年7月,中國華能集團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工業研究組織(CSIRO)正式宣布在北京成立的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捕集示範工程建成投產。這項由華能控股的西安熱工研究院設計完成的華能北京熱電廠二氧化碳捕集示範工程,坐落於北京郊區,是中國首個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示範工程,預計其年回收二氧化碳能力可達為3000噸。前面提到的高碑店熱電廠位於北京市東郊高碑店,是由北京國際電力開發投資公司與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共同出資建設。
2009年3月,神華集團表示其正在研究利用碳捕獲和封存技術減少煤制油項目的二氧化碳排放,正在進行示範項目的研究、開發和評估工作。這一為神華集團位於鄂爾多斯100萬噸直接煤制油示範項目配套的工程,將大大減少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實現煤的清潔利用。研究表明,利用現代煤直接液化工藝,每生產一噸成品油,大概需要排放約3噸左右的二氧化碳,其中大部分純度很高,捕集的成本相對較低。
建築節能:建築智能化的發展方向
中國能源消耗處於全球前列,而建築能耗更是占社會總能耗的25%。在「十一五」規劃目標中,建築行業要完成節能達1.01億噸標准煤,建築節能總面積達 21.46億平方米。相較於政府的節能目標,目前來看,其達成難度在加大。截至2008年底,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僅下降了8.5%,政府未來進一步完善節能政策仍具有較大的緊迫性。
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術是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新的發展趨勢,即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提純,繼而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可以循環再利用,而不是簡單地封存。與CCS相比,可以將二氧化碳資源化,能產生經濟效益,更具有現實操作性。
科技部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彭斯震2010年7月22日在《CCS在中國:現狀、挑戰和機遇》報告發布會上表示,目前中國的首要任務是保障發展,CCS技術建立在高能耗和高成本的基礎上,該技術在中國的大范圍推廣與應用是不可取的,中國當前應當更加重視拓展二氧化碳資源性利用技術的研發。他強調:「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用CCUS(碳捕集再利用與封存)代替CCS(碳捕集與封存)。對中國來說,我們也更青睞CCUS。」第三屆中國(太原)國際能源產業博覽會上,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成為熱門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倪維斗在博覽會上說「中國CCUS目前有很大潛力,應盡快啟動」。
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技術有合成高純一氧化碳、煙絲膨化、化肥生產、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飲料添加劑、食品保鮮和儲存、焊接保護氣、滅火器、粉煤輸送、合成可降解塑料、改善鹽鹼水質、培養海藻、油田驅油等。其中合成可降解塑料和油田驅油技術產業化應用前景廣闊。 二氧化碳降解塑料屬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類,可在自然環境中完全降解,可用於一次性包裝材料、餐具、保鮮材料、一次性醫用材料、地膜等方面。二氧化碳降解塑料作為環保產品和高科技產品,正成為當今世界矚目的研究開發熱點。利用此技術生產的降解塑料,不僅將工業廢氣二氧化碳製成了對環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而且避免了傳統塑料產品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它的發展,不但擴大了塑料的功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是一個補充。因此,二氧化碳降解塑料的生產和應用,無論從環境保護,或是從資源再生利用角度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現狀
美國、日本、德國和中國等國的企業在二氧化碳基聚合物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發工作。
美國
2010年8月上旬,美國Novomer公司獲得美國能源部(DOE)1840萬美元的資助,將加快該公司二氧化碳制塑料生產線實現商業化。Novomer公司的技術使用二氧化碳和環氧丙烷生產聚丙烯碳酸酯(PPC)樹脂。PPC樹脂可用於塗料、表面活性劑、軟包裝和硬包裝以及纖維等,並且可實現生物降解。
Novomer公司已經在其合作夥伴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公司的生產裝置中進行二氧化碳制塑料的小規模生產。據稱,使用二氧化碳生產應用於塗料和膠粘劑的低分子量熱固性多元醇可望於2011年實現商業化,高分子量熱塑性聚合物可望於2012年實現商品化。
中國
中國企業在二氧化碳制塑料方面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江蘇中科金龍化工股份公司早於2007年就形成了2.2萬噸/年的二氧化碳樹脂生產能力(一條2000噸/年和一條20000噸/年的生產線),該項目採用中科院廣州化學所技術。中科金龍已經開發了二氧化碳樹脂在塗料、保溫材料、薄膜等多個領域的應用。中科金龍公司計劃在2015年前實現10萬噸/年的二氧化碳樹脂產能。
日本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開發出一種新技術,使二氧化碳能轉變為用於合成塑料和葯物的碳資源,從而變「害」為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不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因此在工業領域僅用於生產尿素和聚碳酸酯等。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岩澤伸治等人發現,碳化合物經過處理後可以與二氧化碳結合,形成新的碳物質。相關論文已經刊登在新一期《美國化學學會會刊》上。
德國
拜耳材料科學公司和兩家合作夥伴已獲得德國政府的資助,將共同開發基於二氧化碳原料的聚氨酯生產方法。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將在未來三年裡為該項目投入450多萬歐元,研究目的是採用二氧化碳廢產物生產出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PPP)。
德國最大電力公司RWE Power International公司和位於德國亞琛的亞琛工業大學也將參與由總部位於德國Leverkusen的拜耳材料科學發起的這一項目。此外,將在Leverkusen興建一座採用上述新工藝的試驗工廠。
該工藝中使用的二氧化碳將來自於RWE Power公司在德國Niederaussem的工廠,該廠的一座煤創新中心內設有一套二氧化碳洗滌裝置。由此工藝生產出的PPP材料可用在建築隔熱和輕型汽車零部件中。
產業化遭遇的三大難題
作為化學方法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向之一,二氧化碳制塑料對實現碳捕集、封存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二氧化碳制塑料可以在很多領域替代傳統塑料,從而減少了生產傳統塑料過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生產一噸樹脂消耗0.4-0.5噸左右的二氧化碳,也體現了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經濟價值。二氧化碳制塑料與強化採油(CO2-EOR)類似,在減少CO2排放的同時,可為企業帶來收益。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目前我國在二氧化碳制塑料這一領域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國內二氧化碳降解塑料產業進展遲緩,相關技術的利用,只有中海油等「高端玩家」才「玩得起」。
一是成本壓力太大。目前我國開發成功的二氧化碳降解塑料技術主要有4種,在這4種技術中,實現了產業化的有3種。由於這些項目規模小,目前只能小批量生產,產量低、價格貴。此外,項目所需主要原料之一環氧丙烷和環氧氯丙烷價格也很高,再加上不菲的新產品推廣費用,導致二氧化碳降解塑料的最終成本高達18000元/噸以上。在石油基塑料價格隨石油價格走低的情況下,二氧化碳降解塑料企業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
二是投資風險大。「就單位產品投資額而言,二氧化碳降解塑料項目的投資額比煤制油還高,一個1萬噸/年二氧化碳降解塑料項目,往往需要1.4億元以上的資金投入,單從經濟效益考慮,項目的投資風險是很大的。」廣州天成生物降解材料有限公司項目部經理陸斌說。中海石油化學股份公司和內蒙古蒙西高新集團負責人也坦承,如果不計算節能減排和環保效益,二氧化碳降解塑料項目根本不賺錢甚至會賠錢。
三是需求小、銷售難。據介紹,二氧化碳降解塑料的價格始終高於石油基塑料1.5~2倍。加之其熱穩定性、阻隔性、加工性與石油基塑料存在一定差距,限制了其只能在食品包裝、醫療衛生等有特殊要求的極少數領域使用,無法在需求巨大的薄膜、農地膜等領域推廣應用。不僅如此,即便在有限的食品包裝、醫療衛生領域,也面臨聚乳酸、聚乙烯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降解塑料的沖擊與競爭,使得二氧化碳降解塑料的消費市場十分狹小,產品銷售困難。
二氧化碳合成全降解塑料技術是世界關注的重要熱點之一。目前市場上的塑料製品大多以石油為原料製成,成本高,且使用後不易降解,污染環境。運用該技術後,可將二氧化碳廢氣回收代替石油,直接生產全降解塑料製品。該技術一方面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節約石油資源;另一方面合成的塑料可完全生物降解,能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污染」危害,是一種典型的循環經濟技術模式。 二氧化碳驅油,是一種把二氧化碳注入油層中以提高油田採收率的技術。在二氧化碳與地層原油初次接觸時並不能形成混相,但在合適的壓力、溫度和原油組分的條件下,二氧化碳可以形成混相前緣。超臨界流體將從原油中萃取出較重的碳氫化合物,並不斷使驅替前緣的氣體濃縮。於是,二氧化碳和原油就變成混相的液體,形成單一液相,從而可以有效地將地層原油驅替到生產井。應用混相驅油提高石油採收率的一個關鍵性參數是氣體與原油的最小混相壓力(MMP),MMP是確定氣驅最佳工作壓力的基礎。一般情況下,因為混相驅油比非混相驅油能采出更多的原油,所以希望在等於或略高於MMP下進行氣驅。如果壓力遠高於MMP,就容易造成地層破裂,無法保障生產過程的安全性,其結果是不僅不能大幅度提高原油產量,還會降低經濟效益。二氧化碳驅油一般可提高原油採收率7%~15%,延長油井生產壽命15~20年。
研究現狀
美國是應用二氧化碳驅油研究試驗最早、最廣泛的國家。從1970年開始,美國就在得克薩斯州把二氧化碳注入油田作為提高石油採收率(EOR)的一種技術手段,至2006年已有70多個類似的項目,每年注入二氧化碳總量達2000萬~3000萬噸,其中大約有300萬噸二氧化碳來源於煤氣化廠和化肥廠的尾氣,大部分從天然的二氧化碳氣藏採集。至今還在使用。CO2-EOR混相驅油提高採收率范圍在4%~12%之間,純凈CO2注入儲層,占儲層中流體體積的10%~45%。與CO2-EOR混相驅油項目相比,CO2-EOR非混相驅油項目較少。非混相驅油需要380m3CO2驅替1桶原油(760kg/b)。可最大提高採收率20%。
我國的大慶油田和江蘇油田都曾開展過驅油相關研究。1984年,大慶油田在薩南東部過渡帶進行二氧化碳驅油的礦場試驗研究,該項目首先與國外公司合作,1993年6月結束,1994年大慶繼續開展試驗,直到1995年底結束。驅油試驗當時可能主要考慮到增加石油產量,缺少對二氧化碳在地下運移、富集的監測研究。
2006年,在中國石油集團領導的支持下,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和吉林油田發起組織,聯合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等單位,向科技部申請了《溫室氣體的資源化利用和地下埋存》國家973基礎研究項目,並得到了批准。項目組立足於中國陸相油藏儲層特點和原油性質,發展完善了二氧化碳混相驅油、埋存評價等關鍵理論與方法,以減排利用火山岩天然氣藏開發過程中副產的二氧化碳為目標,初步形成二氧化碳驅油與埋存的配套技術,並在吉林大情字井現場試驗中得到成功應用,奠定了我國利用二氧化碳驅油實現溫室氣體減排和資源化利用的產業模式基礎。
應用前景
二氧化碳驅油提高採收率和封存技術已經成為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護上實現雙贏的有效辦法,實現溫室氣體的資源化利用並提高油氣採收率前景可期。國內外大量的研究和現場應用已經證明,向油層中注入二氧化碳混相驅或非混相驅能夠大幅度提高採收率。據2010年《油氣雜志》報道,美國利用二氧化碳驅技術已經采出了大約15億桶原油,根據美國能源部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NETL)的評價結果,美國利用二氧化碳驅的增油潛力達340億桶。
根據1998年《中國陸上已開發油田提高採收率第二次潛力評價及發展戰略研究》的結果,僅在參與評價的79.9億噸常規稀油油田儲量中,適合二氧化碳驅的原油儲量約為12.3億噸。另外我國現已探明的63.2億噸低滲透油藏儲量,尚有50%左右未動用。開發這些儲量,二氧化碳驅油比水驅油具有明顯的優勢。
此外,二氧化碳在提高稠油油藏採收率、提高煤層氣和天然氣採收率領域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具體到我國,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二氧化碳減排必須走高效利用之路,二氧化碳驅油提高採收率和埋存技術必定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Ⅶ 低碳產業的低碳化
全球低碳化掀起的第四次浪潮正在加速來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世界文明先後經歷了三次浪潮,每次浪潮都有不同的內涵和特點。第一次浪潮是農業文明,實現人類農耕文明的興起,帶動農業的輝煌發展;第二次浪潮是工業文明,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帶來工業化的飛速發展;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引領信息化改革,全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繼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後,世界將迎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走向低碳化時代是大勢所趨。一直以來,人類對碳基能源的依賴,導致CO2排放過度,帶來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經濟,乃至人類社會都產生巨大影響,嚴重危及人類生存,這比經濟危機更為可怕。解決世界氣候和環境問題,低碳化是一條根本途徑,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經濟和社會的整體出發,努力構建低碳化發展新體系,著重在七個方面實現「低碳化」。 能源低碳化就是要發展對環境、氣候影響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低碳能源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清潔能源,如核電、天然氣等;一類是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核能作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無污染等特點,是一種清潔優質的能源。天然氣是低碳能源,燃燒後無廢渣、廢水產生,具有使用安全、熱值高、潔凈等優勢。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續利用的能源資源,對環境的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遠低於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實現零排放。特別是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完全沒有碳排放。利用生物質能源中的秸稈燃料發電,農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碳中和」效應。
開發利用可再生新能源是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中國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具有大規模開發的資源條件和技術潛力。要集中力量,大力發展風能、核能、太陽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低碳化。 當今交通領域的能源消費比30年前翻了一倍,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佔到全社會排放總量的30%。面對不斷惡化的氣候和環境,交通運輸領域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實施交通低碳化是必然趨勢。中國在實行交通低碳化中,發展新能源汽車和電氣軌道交通現已成為發展交通的新亮點。
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交通低碳化的重要途徑。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乙醇燃料汽車、生物柴油汽車、天然氣汽車、二甲醚汽車等類型。努力發展電氣軌道交通是交通低碳化的又一重要途徑。電氣軌道交通是以電氣為動力,以軌道為走行線路的客運交通工具,已成為理想的低碳運輸方式。城市電氣軌道交通分為城市電氣鐵道、地下鐵道、單軌、導向軌、輕軌、有軌電車等多種形式。 世界各國建築能耗中排放的CO2約佔全球排放總量的30%—40%。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的第一建設大國,十分重視推廣太陽能建築和節能建築,積極推進建築低碳化進程。
太陽能建築主要是利用太陽能代替常規能源,通過太陽能熱水器和光伏陽光屋頂等途徑,為建築物和居民提供採暖、熱水、空調、照明、通風、動力等一系列功能。太陽能建築的設計思想是利用太陽能實現「零能耗」,建築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應均來自太陽能,常規能源消耗為零。綠色設計理念對太陽能建築來說尤為重要,建築應該從設計開始就將太陽能系統考慮為建築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將太陽能外露部件與建築立面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太陽能與建築材料一體化。
建築節能是在建築規劃、設計、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通過可再生能源的應用、自然通風採光的設計、新型建築保溫材料的使用、智能控制等降低建築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動。建築節能要在設計上引入低碳理念,選用隔熱保溫的建築材料、合理設計通風和採光系統、選用節能型取暖和製冷系統,等等。 中國一直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在實施農業低碳化中主要強調植樹造林、節水農業、有機農業等方面。
植樹造林是農業低碳化最簡易、最有效的途徑。據科學測定,一畝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放出氧氣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要大力植樹造林,重視培育林地,特別是營造生物質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態的同時,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
節水農業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農業,也是水、土作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系統工程,通過水資源時空調節、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諸多方面,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益。
有機農業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農產品生產為主要目的,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葯使用量,減輕農業發展中的碳含量。通過使用糞肥、堆肥或有機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採用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提高土壤保墒條件,提高土壤生產力;利用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系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葯、特別是高殘留農葯的使用量。有機農業已成為新型農業的發展方向。 工業低碳化是建立低碳化發展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全社會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工業低碳化主要是發展節能工業,重視綠色製造,鼓勵循環經濟。
節能工業包括工業結構節能、工業技術節能和工業管理節能三個方向。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工業結構朝著節能降碳的方向發展。著力加強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主攻技術節能,研發節能材料,改造和淘汰落後產能,快速有效地實現工業節能減排目標。
綠色製造是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益的現代化製造模式,其目標是使產品從設計、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從而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
工業低碳化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工業循環經濟,一要在生產過程中,物質和能量在各個生產企業和環節之間進行循環、多級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做到污染「零排放」。二要進行「廢料」的再利用。充分利用每一個生產環節的廢料,把它作為下一個生產環節的或另一部門的原料,以實現物質的循環使用和再利用。三要使產品與服務非物質化。產品與服務的非物質化是指用同樣的物質或更少的物質獲得更多的產品與服務,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必須走低碳化道路,著力發展綠色服務、低碳物流和智能信息化。
綠色服務,是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無污、無害、無毒的、有益於人類健康的服務。綠色服務要求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保護和人類的身心健康,從服務流程的服務設計、服務耗材、服務產品、服務營銷、服務消費等各個環節著手節約資源和能源、防污、降排和減污,以達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有機統一。
物流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碳排放的大戶。低碳物流要實現物流業與低碳經濟的互動支持,通過整合資源、優化流程、施行標准化等實現節能減排,先進的物流方式可以支持低碳經濟下的生產方式,低碳經濟需要現代物流的支撐。
智能信息化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有效的服務低碳化途徑。通過服務智能信息化,可以降低服務過程中對有形資源的依賴,將部分有形服務產品,採用智能信息化手段轉變為軟體等形式,進一步減少服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低碳化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也是一種新型的生活消費方式,實行消費的低碳化。消費低碳化要從綠色消費、綠色包裝、回收再利用三個方面進行消費引導。
綠色消費也稱可持續消費,是一種以適度節制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等為特徵的新型消費行為和過程。要通過綠色消費引導,使消費者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接受消費低碳化,支持循環消費,倡導節約消費,實現消費方式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綠色包裝是能夠循環再生再利用或者能夠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的適度的包裝。綠色包裝要求包裝材料和包裝產品在整個生產和使用的過程中對人類和環境不產生危害,主要包括:適度包裝,在不影響性能的情況下所用材料最少;易於回收和再循環;包裝廢棄物的處理不對環境和人類造成危害。
消費環節必須注重回收利用。在消費過程中應當選用可回收、可再利用、對環境友好的產品,包括可降解塑料、再生紙以及採用循環使用零部件的機器等。對消費使用過可回收利用的產品,如汽車、家用電器等,要修舊利廢,重復使用和再生利用。
Ⅷ 研究走進低碳生活的歷史背景和目的意義.
隨著人類無止境的開發地球能源,人類所面臨的資源枯竭危機不斷加深,加上地球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已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其生態系統是不可能再造的。早在17世紀初,人類就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在新能源探索上不斷做出努力,特別是太陽能利用領域取得輝煌成就。
前期各國都是在探索中進行的直到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其它象德國等歐共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計劃。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還從政策上採取措施,鼓勵開發利用潔凈能源。如丹麥政府對安裝風力機的用戶給予100%的安裝費用補貼。這一時期,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太陽能發展計劃,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國際間合作也十分活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開發利用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主題和共同行動,成為各國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自「六五」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把研究開發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大大推動了我國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我國政府明確提出:「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中國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和市場大國。
太陽能利用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發電,以及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房、太陽能空調等利用方式。
光伏發電
目前光伏發電居世界各國前列的是日本、德國和美國。中國光伏發電產業於20世紀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進入穩步發展時期。太陽電池及組件產量逐年穩步增加。經過30多年的努力,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在「光明工程」先導項目和「送電到鄉」工程等國家項目及世界光伏市場的有力拉動下,我國光伏發電產業迅猛發展。到2007年年底,全國光伏系統的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從事太陽能電池生產的企業達到50餘家,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達到290萬千瓦,太陽能電池年產量達到1188MW,超過日本和歐洲,並已初步建立起從原材料生產到光伏系統建設等多個環節組成的完整產業鏈,特別是多晶硅材料生產取得了重大進展,突破了年產千噸大關,沖破了太陽能電池原材料生產的瓶頸制約,為我國光伏發電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太陽能熱水器
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太陽熱水器產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化體系。從原材料加工、熱水器產品製造到營銷服務、綜合配套協調發展。無論從產值還是保有量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和應用大國。2007年,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產量的增長速度約為30%,年產量達2340萬m2,總保有量約為10800萬m2。2007年,太陽能熱水器市場銷售額約為320億元人民幣,產值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有20多家。太陽能熱水器的出口額增長約為28%,6500萬美元左右,產品出口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新能源利用政策:
目前從能源供應安全和清潔利用的角度出發,世界各國正把太陽能的商業化開發和利用作為重要的發展趨勢。歐盟、日本和美國把2030年以後能源供應安全的重點放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將佔世界電力供應的10%以上,2050年達到20%以上。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使太陽能在整個能源供應中將佔有一席之地。
(一)美國將低碳產業作為重振經濟的戰略選擇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低碳經濟法案》。美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措施可以分為節能增效、開發新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
2009年1月,奧巴馬宣布了「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以發展新能源作為投資重點,計劃投入1500億美元,用3年時間使美國新能源產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將新能源發電占總能源發電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將這一比例增至25%。2009年2月,美國正式出台了《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投資總額達7870億美元,主要用於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發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可再生能源(風能和太陽能等)。
2009年6月,美國完成了《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權(碳排放權)限額—交易體系的基本設計。
(二)歐盟將低碳經濟視為「新的工業革命」
2007年3月,歐盟委員會提出的一攬子能源計劃,帶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轉型。
2008年12月,歐盟通過的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包括歐盟排放權交易機制修正案、歐盟成員國配套措施任務分配的決定、碳捕獲和儲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法規和燃料質量指令等6項內容。
2009年3月,歐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資1050億歐元支持「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保持歐盟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2007年10月7日,歐盟委員會建議歐盟在未來10年內增加500億歐元發展低碳技術,根據這項立法建議,歐盟發展低碳技術的年資金投入將從目前的30億歐元增加到80億歐元。歐盟委員會還聯合企業界和研究人員制定了歐盟發展低碳技術的「路線圖」,計劃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獲和儲存等六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大力發展低碳技術。
(三)英國將低碳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英國低碳經濟及相關產業每年能創造超過1000億英鎊的產值,為88萬人創造就業機會。
其實,「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也就是說,早在2003年,英國就在《能源白皮書》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經濟概念,提出了將於2050年建立低碳社會的目標。2005年,英國建立了3500萬英鎊小型示範基金。2008年,英國頒布了《氣候變化法案》,在這一法案中,英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的排量降低60%的長期目標。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於經濟社會各方面,並在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上追加了104億英鎊的投資,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
2009年7月15日,英國政府公布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佔15%的份額,其中40%的電力來自低碳領域(30%來源於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來自核能)。二是推廣新的節能生活方式。在住房方面,英國政府撥款32億英鎊用於住房的節能改造,對那些主動在房屋中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進行補償,預計將有700萬家庭因此受益。在交通方面,新生產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准在2007年基礎上平均降低40%。三是向全球推廣低碳經濟的新模式。
中國新能源政策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召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倡導低碳消費也已成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中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和實施,為太陽能利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的保障;京都議定書的簽定,環保政策的出台和對國際的承諾,給太陽能利用產業帶來機遇;西部大開發,為太陽能利用產業提供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能源戰略的調整,使得政府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所有這些都為中國太陽能利用產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機會。
中國太陽能利用
中國蘊藏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太陽能利用前景廣闊。目前,我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陽能熱水器生產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和重要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國。我國比較成熟太陽能產品有兩項: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河太陽能熱水系統。而另一項我國掌握核心技術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已經成熟,且據專家預測,太陽能熱發電有望超過光伏發電,成為替代煤電的主要能源方式。
據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協會專家表示,由於光熱發電的技術、原料均是自主研發,擁有完全知識產權,國家將大力扶持推廣,未來太陽能光熱發電在我國的發展速度、規模有望超過光伏的水平。
事實上,太陽能光熱發電比光伏發電的規模前景更大、潛力也更大,尤其適合在沙漠地區,比如歐洲的撒哈拉沙漠、北非沙漠的整個高溫熱發電項目是供歐洲總用電量的50%以上。目前,內蒙古、戈壁灘整個高溫熱發電項目預計將達到60%以上,超過整個光伏發電。
光熱發電的另一大優勢就是低成本,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美國能源部制定出的目標,是將太陽能光熱發電成本由目前的平均14美分/千瓦時下降到2015年的8美分~10美分/千瓦時。預計我國光熱發電的上網電價2015年可到1.4元/千瓦時~1.6元/千瓦時,2020年可以到0.6元/千瓦時~0.8元/千瓦時。
隨著人類無止境的開發地球能源,人類所面臨的資源枯竭危機不斷加深,加上地球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已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其生態系統是不可能再造的。早在17世紀初,人類就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在新能源探索上不斷做出努力,特別是太陽能利用領域取得輝煌成就。
前期各國都是在探索中進行的直到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其它象德國等歐共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計劃。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還從政策上採取措施,鼓勵開發利用潔凈能源。如丹麥政府對安裝風力機的用戶給予100%的安裝費用補貼。這一時期,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太陽能發展計劃,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國際間合作也十分活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開發利用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主題和共同行動,成為各國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自「六五」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把研究開發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大大推動了我國太陽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我國政府明確提出:「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中國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和市場大國。
太陽能利用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發電,以及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房、太陽能空調等利用方式。
光伏發電
目前光伏發電居世界各國前列的是日本、德國和美國。中國光伏發電產業於20世紀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進入穩步發展時期。太陽電池及組件產量逐年穩步增加。經過30多年的努力,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在「光明工程」先導項目和「送電到鄉」工程等國家項目及世界光伏市場的有力拉動下,我國光伏發電產業迅猛發展。到2007年年底,全國光伏系統的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從事太陽能電池生產的企業達到50餘家,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達到290萬千瓦,太陽能電池年產量達到1188MW,超過日本和歐洲,並已初步建立起從原材料生產到光伏系統建設等多個環節組成的完整產業鏈,特別是多晶硅材料生產取得了重大進展,突破了年產千噸大關,沖破了太陽能電池原材料生產的瓶頸制約,為我國光伏發電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太陽能熱水器
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太陽熱水器產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化體系。從原材料加工、熱水器產品製造到營銷服務、綜合配套協調發展。無論從產值還是保有量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和應用大國。2007年,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產量的增長速度約為30%,年產量達2340萬m2,總保有量約為10800萬m2。2007年,太陽能熱水器市場銷售額約為320億元人民幣,產值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有20多家。太陽能熱水器的出口額增長約為28%,6500萬美元左右,產品出口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新能源利用政策:
目前從能源供應安全和清潔利用的角度出發,世界各國正把太陽能的商業化開發和利用作為重要的發展趨勢。歐盟、日本和美國把2030年以後能源供應安全的重點放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將佔世界電力供應的10%以上,2050年達到20%以上。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使太陽能在整個能源供應中將佔有一席之地。
(一)美國將低碳產業作為重振經濟的戰略選擇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低碳經濟法案》。美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措施可以分為節能增效、開發新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
2009年1月,奧巴馬宣布了「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以發展新能源作為投資重點,計劃投入1500億美元,用3年時間使美國新能源產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將新能源發電占總能源發電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將這一比例增至25%。2009年2月,美國正式出台了《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投資總額達7870億美元,主要用於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發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可再生能源(風能和太陽能等)。
2009年6月,美國完成了《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權(碳排放權)限額—交易體系的基本設計。
(二)歐盟將低碳經濟視為「新的工業革命」
2007年3月,歐盟委員會提出的一攬子能源計劃,帶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轉型。
2008年12月,歐盟通過的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包括歐盟排放權交易機制修正案、歐盟成員國配套措施任務分配的決定、碳捕獲和儲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法規和燃料質量指令等6項內容。
2009年3月,歐盟宣布,在2013年前出資1050億歐元支持「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保持歐盟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2007年10月7日,歐盟委員會建議歐盟在未來10年內增加500億歐元發展低碳技術,根據這項立法建議,歐盟發展低碳技術的年資金投入將從目前的30億歐元增加到80億歐元。歐盟委員會還聯合企業界和研究人員制定了歐盟發展低碳技術的「路線圖」,計劃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獲和儲存等六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大力發展低碳技術。
(三)英國將低碳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英國低碳經濟及相關產業每年能創造超過1000億英鎊的產值,為88萬人創造就業機會。
其實,「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也就是說,早在2003年,英國就在《能源白皮書》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經濟概念,提出了將於2050年建立低碳社會的目標。2005年,英國建立了3500萬英鎊小型示範基金。2008年,英國頒布了《氣候變化法案》,在這一法案中,英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的排量降低60%的長期目標。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於經濟社會各方面,並在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上追加了104億英鎊的投資,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
2009年7月15日,英國政府公布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佔15%的份額,其中40%的電力來自低碳領域(30%來源於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來自核能)。二是推廣新的節能生活方式。在住房方面,英國政府撥款32億英鎊用於住房的節能改造,對那些主動在房屋中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進行補償,預計將有700萬家庭因此受益。在交通方面,新生產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准在2007年基礎上平均降低40%。三是向全球推廣低碳經濟的新模式。
中國新能源政策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召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倡導低碳消費也已成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中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和實施,為太陽能利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的保障;京都議定書的簽定,環保政策的出台和對國際的承諾,給太陽能利用產業帶來機遇;西部大開發,為太陽能利用產業提供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能源戰略的調整,使得政府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所有這些都為中國太陽能利用產業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機會。
中國太陽能利用
中國蘊藏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太陽能利用前景廣闊。目前,我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陽能熱水器生產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和重要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國。我國比較成熟太陽能產品有兩項: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河太陽能熱水系統。而另一項我國掌握核心技術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已經成熟,且據專家預測,太陽能熱發電有望超過光伏發電,成為替代煤電的主要能源方式。
據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協會專家表示,由於光熱發電的技術、原料均是自主研發,擁有完全知識產權,國家將大力扶持推廣,未來太陽能光熱發電在我國的發展速度、規模有望超過光伏的水平。
事實上,太陽能光熱發電比光伏發電的規模前景更大、潛力也更大,尤其適合在沙漠地區,比如歐洲的撒哈拉沙漠、北非沙漠的整個高溫熱發電項目是供歐洲總用電量的50%以上。目前,內蒙古、戈壁灘整個高溫熱發電項目預計將達到60%以上,超過整個光伏發電。
光熱發電的另一大優勢就是低成本,規模越大,成本越低。美國能源部制定出的目標,是將太陽能光熱發電成本由目前的平均14美分/千瓦時下降到2015年的8美分~10美分/千瓦時。預計我國光熱發電的上網電價2015年可到1.4元/千瓦時~1.6元/千瓦時,2020年可以到0.6元/千瓦時~0.8元/千瓦時。
皇明太陽能利用上的輝煌
中國太陽能產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步,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作為新興產業,很長時間里發展緩慢。皇明第一個實踐科普創市場,完成了「科普萬里行」,開創了市場化推廣模式,使太陽能產品的大規模推廣成為可能。皇明用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60到100年才能完成的太陽能工業化之路,為全球的能源替代尋求解決方案,成為世界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標桿。
在太陽能熱水器方面除了推廣面積以外,皇明還針對不同情況開創出新的產品。皇明用名車概念,打造熱水器機組,開創太陽能3G中央熱水機組時代。顛覆了傳統太陽能管道冷水多的難題,實現了打開就有熱水; 顛覆了傳統太陽能靠天吃飯的難題,實現了熱水全天候;顛覆了傳統太陽能需加熱整個大水箱的難題,室內機的水有基礎水溫且容量小,實現了快速加熱;太陽能利用最大化:太陽能溫控補水,長期自動化運行,保障冬天水溫最低50度,基本不用電;超越了電燃熱水器:超智能化運行,比電燃熱水器更智能、更舒適、更省心。滿足了高端人群繼房子車子之後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引領時尚熱水生活潮流,開創全新洗浴文明時代。
在太陽能光熱應用領域,皇明掌控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太陽能集熱器的推廣量和應用面積世界第一;在太陽能中高溫熱發電領域,從技術到生產,皇明都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光熱發電所需的核心部件,如定日鏡、菲涅爾式鍍膜鋼管、槽式鍍膜鋼管、槽式聚光器均可自行生產,目前國際僅有2家企業能夠生產槽式發電真空管,皇明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批量生產高溫發電真空管的企業,也是全球第三家完全掌控高溫發電真空管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
太陽能光伏應用領域,皇明是國內唯一同時具有太陽能電池組件、燈具燈桿製造、控制器生產線和產品檢測的企業,提供道路照明解決方案、園林景區亮化解決方案、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解決方案等多種解決方式;在節能建築領域,皇明溫屏節能玻璃比普通門窗節能75%,太陽谷建築100%都是低碳節能建築,建成了世界太陽能地標性建築——日月壇?微排大廈,整體節能88%。此外,在太陽能前沿技術應用方面,皇明對太陽能空調、太陽能採暖、海水淡化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不斷有新的科研成果推出。
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城市不僅是政府、專家的事,積極樹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製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低碳生活,是一種自然而然去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我們應該積極提倡並去實踐,注意節電、節油、節氣、垃圾回收以及綠色出行,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每個節能細節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對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的一種支持。
我們要實現宏大的節能降耗戰略,或許要取決於很多細微之處。人們應看到,這「細微之處」不只是製造業、建築業中許多節能技術改進的細節,也包括日常生活習慣中許多節能細節。對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每個人生活習慣中浪費能源和碳排放的數量看似微小,一旦以眾多人口乘數計算,就是巨大的數量。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有責任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眾開展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創意活動和普及工作,使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的科學發展決策,變為全民的實際行動。發展低碳經濟,是中國的「世界公民」責任擔當,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得機遇。因此,倡導低碳經濟、改善生活方式,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時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低碳不僅是企業行為,也是一項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作為在校大學生的我們,可以隨手做到的就是:少上網,去上課時電腦別待機,出去的時候關掉一切電源。多用電郵,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少用傳真列印機;盡量少使用和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為製造他們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出門盡量步行,低碳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同時,主動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充分利用所學知識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節能減排勢在必行,低碳發展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低碳生活不僅是一種態度、一種義務,更是一種責任。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必然要有負責任的公民。我們不僅要倡導低碳生活,更應該主動踐行低碳生活。
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共同地球,選擇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青年大學生知識廣博、充滿朝氣、思想認識趨於理性、踐行低碳熱情高漲,有著『承前啟後』的社會責任,是『低碳發展』的生力軍和先鋒力量,是最好的的踐行者、宣傳者。節約每一滴水,讓我們擁有更蔚藍的海洋!節約每一度電,讓更多的角落灑滿光明!倡導節能低碳環保,需要你我齊心協力。讓我們行動起來,用我們的智慧和雙手,積極加入到節能低碳低碳的行列之中,將節能低碳低碳的環保意識傳播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我們攜手並肩、共同努力,以心繫家國的使命感,積極行動起來,為綠色節約型華園的構建做出表率,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Ⅸ 如何有效地利用資金發展低碳產業
許多國家一般將全面應用於行政手段、財政政策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並通過之間的度合作,更好地促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但在許多政策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大部分依靠財政政策的手段仍然是發達國家。根據政策,實現對不同國家的影響,發達國家低碳稅政策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促進低碳經濟和財政政策的發展;二是抑制高碳生產、消費行為的財政政策。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自然資源人均佔有量低,及環境容量不容樂觀。因此,中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建立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體系,從而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現狀分析中國低碳經濟發展
(一)低碳意識有待加強。大多數的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通過其壟斷地位,一些國有壟斷企業的美德,獲得超額利潤,削弱作用能量受限的環境成本,內部動機和外部壓力對企業節能減排的不足,各級政府部門生產和生活行為,企業和個人缺乏強有力的剛性約束。沒有市場化運作,沒有相應的財政約束和激勵手段,低碳技術的發展缺乏資金,缺乏環保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阻礙低碳經濟的發展。(二)產業結構需調整。根據2008次全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國家統計局顯示,中國的[ 1 ] 2008,第一產業增加值314兆元,同比增長515%;全市工業增加值141億6183萬元,同比增長913%;第三產業增加值121億487萬元,增長91.5%。第一產業的增加值佔GDP比重為1113%,上升12個百分點;該國的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816%,上升11個百分點;全國的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011%,下降13個百分點()。鑒於此,中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能的比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第二產業重污染較大,能耗低,污染少,第三產業的發展比例低滯後,低碳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應調整後,國家出台相應的財政政策支持相關行業的節能減排。(一)設立專項資金,增加財政補貼。一些技術或設備在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往往需要較高的成本,如有毒廢物的收集和儲存設施,大型垃圾回收設施,因此,需要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資金發展低碳經濟的建立,在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補貼。國家要加大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支持,把低碳經濟發展納入國家預算的特殊課題,建立發展低碳經濟專項資金。dev
Ⅹ 推動建立什麼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推動建立科學化的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才能更好的做到環保,讓整體的企業能夠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