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路經濟全面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網路經濟全面發展最主要體現在互聯網高度發達,那麼它帶動了相關的產業全面發展。是很多產業和網路相互結合,線上經濟和線下經濟全面發展。
『貳』 如果當年民國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搞全面徹底的工業化產業化而且全面發展經濟和金融的話會怎樣
並不適用,民國時期,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並不徹底,實際上我國仍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國民黨政府對全國的統治並不完全,全國各地仍然有許多大小軍閥,各地地主階級,資本家,國外勢力等等交錯,而且國民黨本身就有許多軍閥地主,資本家參與其中,大多數人為了自身利益相互掣肘。並不能從整個中華民族最大利益出發發展國家經濟和工業。事實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叄』 產業發展戰略的介紹
一、平衡發展戰略與非平衡發展戰略
1.平衡發展戰略;
平衡發展戰略是指通過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全面發展來實現工業化或現代化的一種戰略。
2.非平衡發展戰略。
非平衡發展戰略主張,發展中國家應將有限的資源有選擇地集中配置在某些產業部門和地區,首先使這些部門和地區得到發展,然後通過投資的誘導機制和產業間、地區間的聯系效應與驅動效應,帶動其他產業部門和地區發展,從而實現整個經濟的發展。
二、進口替代與出口促進產業發展戰略
1.進口替代戰略;
進口替代是一種內向工業化戰略。這種戰略的實質,是以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來滿足國內需求,取代進口貨,並通過進口替代工業的發展來逐步實現工業化。
2.出口促進戰略;
出口促進是典型的外向型工業化戰略,也有人稱為出口導向型戰略。它的特點是,發展面向出口的工業,並將其產品投放國際市場,用工業製成品的出口來代替農礦初級產品的出口,以推動工業化進程。
3.進口替代與出口促進相結合的發展戰略。
有些國家在積極擴充國內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不斷擴大進口替代的廣度和深度,並逐步實行對外開放和鼓勵出口製成品的政策,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替代相結合的發展戰略。
三、輕、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
1.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2.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區域功能定位、產業戰略定位、產業發展策略、重點項目策劃和規劃實施方案。
1.區域功能定位
產業規劃的研究,必須對區域整體發展戰略有準確的把握。區域功能定位主要指根據規劃區以前所作的相關規劃或者政府工作計劃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確定規劃區的區域功能定位、區域功能布局等,作為產業規劃方案制定最直接的依據。
2.產業戰略定位
產業戰略定位,主要基於區域功能定位的總體結論性意見,對規劃區的產業發展,從產業細分門類視角進行深入討論和規劃,確定規劃區要發展的產業門類、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及產業目標,描繪規劃區的產業藍圖。
3.產業發展策略
產業戰略定位解決的是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的問題,而產業發展策略關注的是,為達到既定的產業發展目標,所應採取的發展策略和產業政策,為各產業職能部門提供最直接的工作方向和思路。
4.重點項目策劃
重點項目策劃部分主要從行政區屬的角度,進行落地的產業項目策劃。內容包括總體概述、重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開發理念、項目設計、運營建議等等。項目策劃並不是漫無邊際的,產業項目作為產業規劃中最直接的落地成果之一,是區域功能定位、產業定位和功能布局等的重要承載者。
5.規劃實施方案
規劃實施方案是實現產業發展規劃的計劃和路徑,主要是推動產業按照產業目標向前發展的一系列對策、措施的集合,不但能落實到各個產業部門,而且能落實到各個空間地塊。規劃實施方案的提出,主要涉及到戰略階段的劃分、發展模式的確立、推進措施的建議等內容。
『肆』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伍』 我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所要形成的產業格局是什麼多選題
A.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 B.以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 D.服務業全面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是: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5)產業全面發展擴展閱讀
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第二,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
第三,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努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第四,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優化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陸』 行業媒體推動產業發展
潘沐閑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大眾媒體傳播已經不能滿足行業和企業的宣傳需要,一種專業的以服務行業和企業為己任的媒體——行業媒體出現在公眾面前,成為行業和企業宣傳的重要載體,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
隨著珠寶首飾行業的快速發展,珠寶行業媒體也應運而生,它們是珠寶圈內信息交流的平台。行業媒體的信息及時、准確、專業、有深度,是珠寶首飾企業在建立分銷網路、樹立企業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的最佳選擇。對行業信息的傳遞起到了很好的溝通交流作用,為行業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1.珠寶行業媒體的發展階段
1.1雛形和興起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珠寶行業迅猛發展,珠寶首飾企業在生產、銷售和產品市場上有很多信息需要溝通,急需專業媒體來引導宣傳行業,這就催生了建立在珠寶首飾行業基礎之上的媒體。媒體只立足珠寶首飾行業,專門報道這個行業的生產發展、新工藝、新設計、新產品、銷售價格、市場需求等信息,形成早期的珠寶行業媒體。如《中國寶玉石》、《中國黃金報》、《中國寶石》、《寶玉石周刊》就是在這情況下出現的,它們為推動珠寶首飾行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2專業化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末到2006年之間,珠寶行業發展到另一個高峰期,這樣導致從生產商到經銷商之間,從經銷商到消費者之間,都有龐大的信息需要傳遞,現有的媒體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和行業機構宣傳的需要了。這就促使《鳳凰珠寶》、《深圳珠寶》、《時尚珠寶》、《財富珠寶》、21世紀珠寶網、中國黃金資訊網等興起。這些媒體增加了一些行業新聞和產品信息,專業性、技術性更強;行業媒體開始了網路信息化的資訊平台的建設,都開始注重打造自己的優勢地位。
1.3縱深多元化發展階段
2006年後至今,一方面網路信息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紙質報刊雜志成本高,而且發行覆蓋面總是有局限性。加上其他方面資本的不斷湧入,僅僅靠廣告收入來維持經營變得艱難,這就促使各行業媒體不斷地向多方面發展。
有些資深的廣告媒體公司注重行業資料庫的建立和積累,注重廣告信息發布的平台效應,並且開始建立珠寶網站平台,為行業客戶提供新的服務方式,公司媒體形成了,如中港珠寶網、國際珠寶網、中國玉石網等,還有一些珠寶公司,如七彩雲南、東方曉鳴、海潤珍珠等都辦起了企業刊物,這對宣揚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形象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這個時候具有行業特色的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網、深圳珠寶網、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網及各省市珠寶協會網站等協會機構網路平台紛紛建立,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的珠寶通訊、省級珠寶協會主辦的相應的珠寶雜志等應運而生,它們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行業信息交流的最主要的平台。
為了突破受眾狹窄、發行量低、滿足大眾消費者的市場經濟需求,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和中國最具實力的時尚傳媒集團共同創辦了《芭莎珠寶》,作為中國雜志市場第一本國際化高級珠寶時尚雜志,它將珠寶與時尚、服裝相結合,創造了珠寶的時尚風潮,它開啟了珠寶的行業媒體新時代。
2.珠寶行業媒體在行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行業媒體和行業的關系,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和促進的關系。行業媒體依附於行業而發展,行業發展有賴於行業媒體的傳播和啟蒙功能,行業發展催化著行業媒體的作用。到現在為止,珠寶專業媒體、時尚媒體、協會媒體、公司媒體的多元化發展為行業的全面發展、信息的及時溝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們為推動中國珠寶首飾行業的發展,促進國內外交流,引導珠寶首飾的消費,繁榮中國珠寶市場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1直擊珠寶行業問題,平衡報道
針對行業內所發生的問題進行平衡報道,具有準確把握行業輿論,正確引導消費者的作用。
2.2重大事件背景下的專業化報道
作為以珠寶首飾行業為報道中心的行業媒體,有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要凸顯珠寶首飾行業價值,促進珠寶首飾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對珠寶行業每年所發生重大事件,如珠寶首飾展覽會、珠寶專業論壇、首飾設計大賽等進行專業化的全方位的報道。
2.3為珠寶首飾行業發展積極諫言
通過新聞評論為珠寶首飾行業發展諫言,從而起到促進行業發展甚至影響相關決策的作用。
2.4為企業提供廣告的平台
珠寶行業媒體在珠寶產品向珠寶文化產品的轉型當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珠寶企業在行業媒體打廣告,是為了樹立企業形象,在行業能有好的形象,就會降低對外合作、人才集納成本。另外,珠寶企業在行業內的形象與影響力,是其樹立大眾形象和影響力的基礎。
3.珠寶行業媒體存在的問題
3.1雜志本末倒置,內容反而變成了其次
對於靠版面費和廣告費生存的行業媒體來說,采寫新聞和訪問變為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廣告頁面越來越多,深度報道越來越少。
3.2遵循單一的版面模式:「廣告——論文——廣告」的版面模式
偶爾登篇新聞,距離真實發布日期大概已經半個多月了,新聞也成了舊聞。廠商的平面廣告拚命地在觸犯廣告法的邊緣,拐彎抹角地標榜自己是「行業第一」。內容版面創新不足,可讀性不強。
3.3定位模糊
某些珠寶雜志並沒有完全找清楚自己的定位,在專業和時尚之間徘徊,讓專業人士覺得輕浮,消費者覺得缺少時尚。更有雜志為了完成廣告任務,將其他行業的廣告也牽強附會地排在珠寶雜志裡面。
3.4缺少專業的采編隊伍
中國是珠寶產業大國,每年珠寶首飾出口數量非常大。但是,中國境內的珠寶英文媒體卻很少。
4.珠寶行業媒體的發展前景,要突出特色,打造行業媒體的權威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珠寶企業應對媒體已經理性化、成熟化。珠寶行業媒體能否指導、服務好行業和企業,需要看其是否有全方位的指導、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素養,能否真正成為行業的喉舌。在創新中增強引導力,在競爭中把握先機,在策劃中彰顯個性,對行業媒體提升價值、擴大影響、打造權威性至關重要。
一要站在珠寶首飾行業的高度和廣度去挖掘報道行業,即要站得高、看得遠。在當前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要想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每個媒體都應該有自己的特點,沒有差異化的媒體,肯定舉步維艱。在宣傳報道上,要以世界的角度、以國際眼光看問題,注重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局部市場與市場全局的聯系、不同行業產業部門之間的聯系,從而在聯系比較中來觀察、判斷問題,才能把握世界珠寶首飾行業的發展趨勢。
二要建設一支具有相當水準的采編隊伍。媒體沒有高水準的采編隊伍,就如同打仗沒有精良的部隊一樣。要培養記者對珠寶首飾行業的敏感度,快速、准確地捕捉國家政策和行業發展動向。
三要重視服務,為珠寶首飾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媒體要有全新的宣傳機制和運作方式,努力使媒體成為政策和信息上傳下達的渠道。
四要打造行業媒體優勢,提升珠寶首飾行業形象。舉例說,以「打造第一本國際化高級珠寶時尚雜志」為宗旨的《芭莎珠寶》,立足高端、品牌、品位、思想、文化、奢華、高貴、時尚,通過一年的醞釀創新,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專注於經營管理、營銷技巧、研究理論等的《中國寶石》,也為許多業內人士所喜愛。《21世紀珠寶網》、《中國黃金報》則建立起信息、資訊平台,發揮著自身的優勢。作為行業信息化快速平台的《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網》、《中國黃金資訊網》等行業主流網站,發揮著平面媒體所發揮不到的作用。
五要不斷創新,在管理機制、用人機制上不斷創新,把業務范圍拓展得更廣、更穩健,全面打造行業媒體優勢,把媒體辦得生機勃勃、富有活力,爭取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六要在擴大受眾量方面多做一些改進,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服務。只有吸引住更多的受眾群體,贏得消費者的歡迎,媒體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行業的生存狀態和發展模式,也強化著行業媒體和行業之間的關系。作為珠寶行業媒體,從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珠寶首飾行業的形象,展示著整個行業的精神。
行業和行業媒體的發展是互動的,行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環境,行業輿論引導正確,行業的發展就有一定的保證。反過來,輿論環境不寬松,甚至出現誤導,行業發展就會受到明顯的影響。行業的發展是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源泉,行業媒體只有從行業發展中吸取營養,強身健體,積極為行業發展服務,才能體現出行業媒體的真正價值。
圖7-2-3 2009年珠寶行業宣傳工作研討會
『柒』 中國三大產業發展情況怎麼樣
入世一年來中國三大產業變化有多大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專題報告分析,「入世」對我國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的正
向效應十分明顯,但三大產業的變化走勢各不相同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近一年的時間里,「入世」的正向效應逐漸顯現,由「入世
」而導致的出口快速增長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強勁動力。國民經濟運行已經由政
策主導增長階段轉入到政策與市場活力共同推動增長的新階段。
今年以來三大產業的增長走勢與「入世」的正負影響密切聯系。從經濟增長的結
構上,可以看出「入世」對我國GDP增長的促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今年前三季度
,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增長了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以製造
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增長了10%,提高0.7個百分點;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
長了6.6%,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增長最快的第二
產業正是「入世」最大的收益部門;農業積極應對「入世」,同時由於世界糧食減產
、進口壓力減小而變被動為主動;而服務業發展則因外資進入相對遲緩以及電信、軟
件、網路等新興服務業的疲軟而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為此,關注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的
運行狀況和走勢,需要密切監測分析「入世」後三大產業的發展變化。
第一產業:積極應對變被動為主動明年預期沖擊較為明顯
(一)我國承諾的農產品進口配額未對已經供過於求的農產品市場造成較大沖擊
。
根據有關統計,2002年中國小麥關稅配額管理的准入量為846.8萬噸,
但1—8月份只進口49.8萬噸,預計全年最多可能進口100萬噸,而1—8月
份出口已達53.7萬噸,預計全年出口規模在60萬—100萬噸;玉米進口量為
7000噸,僅為年關稅配額管理准入量的3.4%,而預計全年出口可達950萬
噸;進口大米14.7萬噸,預計全年將實現關稅配額管理准入量的7.5%—15
%,而預計全年則可出口200萬噸;未列入關稅配額管理的大豆,全年進口量最多
為1100萬噸,比2001年減少290多萬噸。
(二)「入世」第一年,我國農業沒有受到市場開放明顯沖擊,主要在於兩方面
原因。
一是世界糧食減產,需求缺口較大,國際市場糧食因沒有價格優勢而難以進入中
國市場。今年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的糧食因災減產,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全面上漲。據
聯合國糧農組織與美國農業部預測,2002年世界糧食總產為20.03億噸,比
上年減少2.5%,其中小麥、稻穀已是連續5年減產。而中國糧食略有增產,特別
是優質小麥增產較多,預計今年糧食總產量將達到40200萬噸,比上年增長1.
4%,市場供給量有所增加,國內糧價繼續低位運行,對國際糧食市場保持了價格競
爭優勢。
二是中國在世貿規則允許的范圍內,採取了適當的調控措施。2002年中國對
進口轉基因農產品(大豆、玉米和菜籽)採取了寬嚴適度的「安全評價」、「進口安
全」和「標識制度」的有效管理,同時加強對進口糧食和飼料的檢驗、檢疫管理,從
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進口的增長。
(三)2003年預計我國糧食進口量增幅較大,「入世」
對農業的沖擊將會顯現。
有關管理部門和經濟學界專家普遍認為,2002年中國糧食外貿形勢好於預期
只是一個特例,是國內國際的一些特殊情況造成的。目前國際糧價的上升已對糧食生
產產生刺激作用,如果2003年災情減輕,國際糧價可能會有一定幅度的回落,進
而影響我國糧食進出口形勢。此外,美國新農業法2002年5月公布以後,大量增
加了對糧食等農產品的補貼,其政策效應將在2003年及以後年份充分顯現出來,
美國糧食的產量、出口量將會快速增長,應對此密切關注。
第二產業:市場化與開放程度提高正向效應大大超出預期
(一)「入世」後,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大幅增加,中國正在成為全球跨國公司
的重要製造業基地。
製造業在「入世」之前就是我國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也是引進外資最多的產業
。「入世」後,中國正在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的製造業基地之一。前八個月,我國加工
貿易出口達110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5%,加工貿易一躍而成為出口主導方
式。今年以來加工貿易的大幅度上升表明,西方國家一些加工製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
。其中,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機電行業出口增長最為明顯,1—9月份,我國
機電產品出口超過1100億美元,同比增長30%,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
8%,外資企業是帶動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二)「入世」以來我國
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呈現三個特點。
第一,中國的出口結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有著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出口的產品主
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前三個季度,勞動密
集型的輕工、紡織、消費類電子產品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50%。即使是技術
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中國出口的產品也是以滿足工業化國家低端產品的需求為主,
同時還需要從發達國家進口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
第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製造業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除少數關系國計民生
的行業(如國防軍工)外,基本上放開了所有的製造業領域。製造業對外開放的程度
,已超出了「入世」時的承諾和當初人們的預期。
第三,越是全球化特徵明顯的產業,其受「入世」的積極影響就越明顯,越是外
商直接投資多的行業,「入世」後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越快。中國與WTO成員實現
了「雙贏」。
第三產業:全面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密切關注經濟效應走向
2002年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一批開放服務貿易領域的法規和條例,「入世
」協議中的承諾正在逐步變成現實,經濟運行中服務業全面開放的格局開始初步形成
。服務貿易領域利用外資呈現強勁增長,今年1至7月共吸收外資合同額77.7億
美元,同比增長26.5%,實際吸收外資59.3億美元,同比增長76.5%。
銀行、保險、證券以及商貿等壟斷程度較高的行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對外資敞
開大門。
(1)銀行業————「入世」後,我國取消了外匯業務的地域、服務對象限制
,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范圍將由去年「入世」時的上海、深圳、天津、大連進
一步擴大到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等城市,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經營環境明顯
改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明顯加快。到今年9月底,外資銀行在華已有4
5家營業機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人民幣資產總額為477.97億元,
其中貸款總額為385億元。
預計「入世」5年後,外資銀行外幣存款份額將佔15%,人民幣存款佔10%
;外幣貸款份額將佔20%—30%,人民幣貸款佔15%;中間業務可達50%。
「入世」10年後,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將接近1/3左右,需要關注對我國銀行業
的沖擊。
(2)保險業———「入世」以來,已有34家外資保險經營機構獲准在我國營
業,19個國家和地區的112家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14個城市設立了199個代
表處。據分析,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業務經營特點,一是在取得更多的壽險份額的同
時,占據中國目前的保險空白點。目前我國的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農業保險、
工程保險等險種占總保費收入的比重很小,這些空白點或者不發達的領域可供外資運
作的空間很大,要關注外資保險在這些領域可能逐步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二是實行
集中性市場營銷戰略,加強對收入水平相對較高,金融意識相對較強的東部沿海地區
市場的開拓。三是爭取快速擠進再保險市場。
(3)證券業————從目前有關政府管理部門頒布的政策法規看,我國證券市
場第一步是形成「入世」協議框架下的證券業和基金業的開放;第二步是開放並購轉
讓市場,使外資通過國有股、法人股的收購間接進入國內證券市場;第三步是在條件
成熟時,通過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向外國機構投資者開
放A股市場。
「入世」後,外資證券類公司的競爭主要是鞏固傳統的中資企業境外上市業務;
全方位介入B股業務;爭奪財務顧問等A股一級市場的輔助性業務;通過中外合資證
券公司、中外合資證券投資基金以及控股國內證券公司的大股東的方式滲透到中國的
A股二級市場業務。
(4)零售業————總體來看,「入世」前後我國分銷領域沒有明顯變化,目
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的銷售總額,大約佔全國消費品市場份額的5%,對整個中國消
費品市場的影響很小。
中國開放分銷領域後,沒有出現外資大量進入的原因,首先世界零售市場普遍不
景氣,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外資零售企業對我國市場份額的影響。其次,我國現行的國
內零售市場開放政策已經超出了「入世」所作的承諾,政策上的突破要到「入世」
第二年後才逐步實施,影響程度有待進一步觀察。第三,近幾年我國呈買方市場
狀態,流通領域競爭激烈,流通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新的零售企業包括外商零售企
業在進入時大都比較謹慎。
(5)電信業————「入世」第一年,中國履行電信服務市場開放的承諾,開
放了14個城市的增值服務和移動服務,並對合資電信企業的成立條件、外商資質、
網路互聯、資源使用、網際結算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中國電信服務業的對外開放
格局初步形成。
由於中國電信業的漸進式開放和目前國內電信運營業的格局,因此外資進入中國
電信服務業的領域將主要集中在增值電信服務方面。目前無論是在面向商業用戶提供
的電子數據傳輸、信息管理查詢、在線數據處理、一站式全面解決方案等方面,還是
在面向居民用戶的寬頻網路服務、社區區域網、在線點播、遠程醫療和教育等領域,
我國企業都才剛剛起步,市場整體上處於拓荒時期。而根據有關承諾,外資進入這些
領域的最高比例可以達到50%,因此外資在這些增值電信服務市場上將具有廣闊的
發展空間。而在基礎電信或移動電信領域,由於對外資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因此單獨
建網的可行性很小。
『捌』 怎麼才能推動產業鏈發展
如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是: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 資源優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 新體系,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第三,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 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 路,努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第四,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產業結構和布 局,優化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努力擴大就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 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一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 穩固;二要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 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三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地發 展。貳00吧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支持開發重大產業技術,制 定重要技術標准,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加快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加快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下一代互聯 中國等重大成果的推廣應用,繼續組織實施新型顯示器、寬頻通信與中國絡、生物醫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注意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集 聚、引領和輻射作用。 第二,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要繼續依託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自主創新、引進技術、合作開發、聯合製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圍繞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製造設備等關鍵領域,推進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發和國產化。 第三,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鼓勵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製造業,提高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端產品比重。引導和推動鋼鐵、水泥、造紙、裝備製造業等領域企業的兼並重組。 第四,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加強分類指導和有效監管,進一步創新、完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 機制,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行業准入制度。發展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大城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地位,有條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 業結構。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會計、知識產權、技術、設計、咨詢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 業,加快教育培訓、養老服務、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出台加快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對國家鼓勵類服務業實行與工業用電、用水、用熱基本同 價。組織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城市服務業發展試點。編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示範工程專項規劃,用好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 第五,加強地質工作,提高資源勘查開發水平。圍繞"找新區、上專項、挖老點、走出去",切實加強國內外礦產資源勘查。擴大地質工作服務領域,重點做好汛期 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防治機構建設和經費保障方面要取得重要進展。加強地勘行業管理,穩妥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建實建強中央和地方公益性 地質調查隊伍。 第六,積極發展現代化能源原材料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以大型高效機組為重點優化發展煤電,在生態保護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加 強電中國建設,優化電中國結構,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加快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調整改造中小煤礦,堅決淘汰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浪費破壞資源的小煤礦。根據能 源、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著力調整原材料工業的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由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 型,繼續實施交通發展長遠規劃、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大力建設現代化水上安全監管體系。加快發展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重點建設客運專線、運煤通道、區域通 道和西部地區鐵路。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中國,推進農村公路建養管運一體化發展。整合港口資源,加快煤、油礦箱專業化碼頭建設,完善功能。大力發展以長江黃 金水道為重點的內河航運。擴充大型機場,完善中型機場,增加小型機場,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完備、協調發展的機場體系
『玖』 生態產業的發展
中國生態工業發展對策
1加強生態工業方面的基礎研究
國際上生態工業的研究是在清潔生產研究之後,作為其升華和補充,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迅速發展起來。中國起步更晚,因此要加強這方面的基礎研究,根據國際研究趨勢,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研究可減輕工業對環境影響的具體技術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廢物零排放系統、物質替代、非物質化和功能經濟。
(2)研究對整個工業生態過程進行分析、監測和評價的方法,包括物流平衡分析、產品或過程的生命周期分析與評價、工業生態指標體系的建立。
(3)研究可促進生態工業實現的制度,包括如何在市場規則、財務制度、法律法規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使生態工業的思想可以貫穿整個生產和生活過程 。
2加強生態工業園的規劃與建設
生態工業園是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網)原理,把一定地域空間內的不同工業企業問,以及工業企業、居民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轉移、能量轉換統籌起來,建立產業系統內的「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次利用的地域綜合體,從而達到物質能源充分利用,向系統外零排放的目的。
丹麥的卡倫堡鎮是生態工業園的典型,燃煤發電廠向煉油廠、制葯廠以及居民供應余熱,煉油廠把用過的冷卻水提供給發電廠做預熱用水,煉油廠把液化氣送到發電廠和生產石膏的工廠。而生產石膏的工廠的原料來自發電廠凈化空氣的脫硫設備產生的硫酸鈣。這個系統已成為一個包括發電廠、煉油廠、生物技術製品廠、塑料板廠、硫酸廠、水泥廠、種植業、養殖業和園藝業,以及卡倫堡鎮的供熱系統在內的復合系統。各個系統單元(企業)之間通過利用彼此的余熱、凈化後的廢水、廢氣,以及硫酸鈣等副產品作為原材料等。一方面實現了整個鎮的廢棄物的最小化;另一方面,各個系統均從相互作用中降低了成本,獲得了直接的經濟效益。現階段世界上有幾十個生態工業園項目在規劃或建設,其中多數在美國,此外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較多:亞洲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等,正在開展生態工業園的項目。中國還沒有建立生態工業園,因此應加強研究與開發建設。
3推行產業生態管理
產業生態管理的方法可以分為五類:一類是面向產品環境管理的方法,即生命周期評價;第二類是面向綠色產品開發的方法,即產品生態設計;第三類是面向區域的規劃方法,即生態工業園的規劃;第四類是面向生態產業開發的方法,即生態產業孵化;第五類是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管理。
現代生態農業
中國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中國生態農業頗具特色,成績顯著,國際影響大。但畢竟發展僅20餘年時間,生態農業的示範區的面積也僅佔全國耕地總面積7% 。因此,要使中國生態農業上一個新台階,需要加強有關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
1加強生態農業規劃
生態農業建設,規劃應先行,這是首要環節並具龍頭地位。但中國生態農業示範中,規劃設計方面仍感不足,應加強規劃研究。生態農業規劃包括農業生產潛力、生態過程、生態格局分析,生態農業系統敏感性和決策分析。它的第一目標是持續發展,第二目標是資源的高效利用、社會的發達昌盛、系統關系的和諧穩定。
2研究、開發與推廣克服農業發展阻礙因素、全面發展農業的新技術
這些技術包括資源環境保護與開發技術(如水土保持治理技術,防沙治沙技術,鹽鹼地治理技術等),配方施肥技術,以農作系統改革、天敵繁殖捕放和生物農葯研製與應用等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良種選育與繁殖技術等。
3深化生態農業理論研究
把生態農業的經驗升華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下階段的生態農業建設顯得十分重要。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生態農業研究方法論,生態農業模式的總結與設計,生態農業價值評估體系以及生態農業的規范化和標准化等。
中國生態第三產業發展對策
1樹立發展消費觀
發展消費觀不僅包括物質、精神消費,而且包括生態消費。生態環境同樣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要使人類的消費持續發展下去,必須維持和增殖生態資本,這是財富創造過程,也是物質與精神消費得以持續的基礎。當前興起的生態旅遊熱表明了生態消費的發展趨勢。但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自身周圍的環境,從而達到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目的。
2推行功能經濟
所謂功能經濟就是鼓勵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服務功能而不是產品本身,鼓勵企業以對社會的服務功能而不是以產品或利潤作為經營目標。功能經濟認為生產的目的應該是產品的服務功能,而不是產品的數量達到最大。在功能經濟條件下,產品仍由生產者所有,生產者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將產品加工,因此實現了由產品的再利用代替物質的循環。功能經濟的基本原理是增加財富,但並不是擴大生產,其目標是最充分、最長時間地利用產品的使用價值,同時消耗最少的物質資源和能量。為此,作為企業,在產品的設計上要為環境而設計,要進行可拆卸的產品設計。這樣當某個部件壞了後。就只需更換該部件,而不是整件產品的報廢。同時可通過某些設備的使用權(如小轎車)來達到充分利用、減少消耗和排污的目的。
『拾』 產業演進的理論有哪些各有什麼優缺點
產業演進就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結構和內容的不斷變化過程,是產業不斷自我更新的過程,在數量上提高了經濟規模和總量,在質量上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素質,在時間上的演進表現為產業結構的不斷合理化和高級化的過程,在空間結構上的演進,指它在空間上的橫向擴張,包括產業整體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區域分布的擴張、布局優化與產業轉移。產業演進是資源配置結構轉換的過程,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工業化實質上是產業演進的過程,既是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以工業為主的產業演進的過程,也是工業內部結構演進的過程,不斷淘汰衰退產業,加強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實現主導產業的合理轉換,扶持和引導新興產業。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伴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產業演進具有明顯的規律性,但對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於各自的資源構成、社會制度、傳統文化、發展的先後順序等方面存在差異,其產業演進呈現出自身明顯的特殊性。 經濟發展的實踐和理論表明,產業演進與經濟發展有著特殊的聯系,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高度是同步演進的,產業結構已成為衡量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從深層次看,經濟發展核心是產業結構的演進與優化。產業的結構演進速度不但反映工業化的速度,而且反映生產、生活現代化的質量和水平。因此,經濟發展的基本命題是產業結構的演進,合理的產業結構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以產業結構為中心的經濟結構的演進,是現代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基本特徵和內容,產業結構的變動構成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生動的內涵,產業結構演化規律則是各國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因此,研究產業演進機制,探索產業演進規律,理所當然地成了現代經濟發展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重點,研究產業結構演進對我國經濟發展更有實際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自組織理論研究開始興起並成為一門新興學科,它創造的新方法和新的科學思想,正啟迪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去探索社會運動和經濟運動的規律。自組織理論主要包括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等理論。產業系統演化過程的外在表現即為產業經濟現象,產業系統的開放性、非平衡、非線性是產業經濟現象復雜性與多樣性產生的源泉。產業系統的自組織演化是一個循環往復和結構不斷進化的過程。自組織理論的產生、發展,以及它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演化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理論的融合,為研究產業演進機制提供了新的更為廣闊的視野。同時,一些諸如演化經濟學、演化博奕論、實驗經濟學、混沌理論和非線性動力學等分析工具也在演化經濟模型中不斷涌現,使得研究對象的復雜性與分析工具之間有了很好的協調。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轉軌經濟大國,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調整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成就,通過優先發展輕工業、擴大高檔耐用消費品進口、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我國的產業結構逐漸趨於協調,並向優化和升級的方向發展。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①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第二產業的穩步增長構成了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內容;②農業的內部結構日趨合理;③輕重工業的增長日趨合理; ④第三產業發展迅速;⑤生產資源逐漸向優勢企業匯集。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其產業結構調整更有其獨特之處。中國存在著城鄉間和工農業間的二元經濟結構。從當前來看,我國經濟生活中暴露出的突出矛盾是結構失衡,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產業尚待優化和升級。從深層次來看,供給過剩的本質是供給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其本質還是產業結構落後的問題。目前,國際經濟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之中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的加快,這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也使中國經濟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對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熱潮,加速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因此,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提高我國產業經濟的競爭力,對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馬克思經濟理論為指導,同時借鑒國內外產業經濟學及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運用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相結合、規范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重點研究產業演進模式與影響因素、方式等關鍵環節,並借鑒國際經驗,利用我國統計數據,對我國產業結構變化進行回顧和分析,對我國產業演進過程及規律進行探索,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存在問題、比較優勢、調整方向及對策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將基於自組織理論與方法和演化經濟學理論,通過建立非線性動力學數學模型,藉助於邏輯斯諦方程,對產業演進自組織演化機制、過程進行了探討。論文結構和主要內容為: 第1章,系統介紹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成果,主要介紹了產業演進的基本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產業結構理論、西方產業演進理論和我國學者的研究,詳細分析了目前的產業演進理論的研究現狀及最新進展,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產業演進理論進行綜述。 第2章,簡要分析了世界產業演進。介紹了全球產業升級的歷史變遷,總結了當前世界產業演進的新趨勢,總結了發達國家經驗對我國產業升級的啟示。 第3章,分析了產業演進的模式,歸納了產業演進的影響因素,探討了產業演進的方式,總結了產業演進的規律,探討了產業演進判斷標准和保障體系。 第4、5章,產業演進的影響因素分析。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消費需求、投資、對外貿易、制度、技術進步、柔性生產、產業集中度、產品差別化、進入壁壘和分工等宏觀和微觀經濟因素對產業演進的影響進行了系統詳盡的分析,歸納出各自的作用機制、動因和機理。 第6、7章,探討了當前世界產業系統的演進的方式和趨勢,詳細分析和研究了產業結構軟化、產業融合、產業生態化、經濟服務化、產業國際化、高技術產業化、產業集群、產業轉移、產業集成化的動因和演進趨勢。 第8章,論證了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和產業布局的內容和分析方法。從產業結構優化、國際競爭力提高和布局優化角度分析了產業演進的判斷標准和要求。 第9章,我國產業演進的實證研究。結合我國歷年統計年鑒的數據,實證分析了我國產業演進的歷史與現狀。重點對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進行回顧,對產業結構的現狀特徵進行描述,指出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對我國三次產業的演進階段、方式、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探索。 論文研究產業演進的規律和特點,並對我國產業演進進行實證分析,工作是開創性的,研究的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自組織理論、非線性動力學、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等基本原理研究產業演進的規律,推導出產業演進模型。在研究中,藉助於邏輯斯諦方程,對產業系統整體演化過程的數量特徵進行了分析,對產業系統演進模型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產業生命周期和產業升級過程,得出產業演進的路徑。 2、傳統的產業經濟學簡單地歸納了產業演進的基本影響因素,本文結合產業演進規律,進一步深化了產業演進的基本影響因素分析,探討了各自的作用機理和影響方式。本文專門研究了產業演進的微觀層面的企業影響因素,研究了柔性生產、市場結構、企業並購、分工和高附加值等對產業演進的影響。 3、研究了當代世界產業演進的新方式和趨勢,包括:產業集群化、產業融合化、產業生態化、高技術產業化、產業國際化、經濟服務化、產業集成化等的影響因素和演進趨勢。 4、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僅以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來判斷產業演進的程度和效果,本文增添了產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和產業布局優化兩個判斷基準,完善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產業演進的判斷基準。 5、結合我國產業結構演進的歷史和現狀,運用歷年統計年鑒數據,對我國產業演進過程、階段、方式、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研究,分析產業演進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了產業演進的戰略措施和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