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區別
主導產業是先導產業,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新生力量,但在現實國民經濟中卻不一定佔有較高的經濟比重,而是表現為較快的行業成長和經濟增長速度,比如高科技產業、信息產業等。不妨引用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觀點:「有些幼小的產業從目前看來未必是盈利最大的產業,但卻是有發展前途的產業,應當加以扶持。」也即說,各國都須選擇適合本國國情、代表先進生產力、能夠推動產業升級、對國民經濟具有帶動作用的先導產業,並對之進行政策傾斜和重點扶持。
而支柱產業則是指現階段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較高的產業,支柱產業具有市場容量大、產業關聯度高、帶動系數大等特徵。在一個國家處於經濟起飛階段時,必須確立自己的支柱產業,以使其發揮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作用。比如美國在二十世紀中葉,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把鋼鐵、汽車、建築業列為三大支柱產業;比如現在看來很落後的紡織業也曾在我國長期被視為支柱產業。
比較這兩個概念,就會發現它們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所區別。一般先導產業發展後能夠成長為支柱產業,經歷一次次產業升級或產業革命後,部分舊的支柱產業便會退出歷史舞台,如紡織業讓位於鋼鐵業、鋼鐵業讓位於汽車業、汽車業讓位於信息業等。每種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每個產業同樣都有自己的發展周期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都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從對國民經濟的重大推動作用角度考察,先導產業是「未來時」,支柱產業是「現在時」。但二者之間的界限也並非涇渭分明,在特定經濟環境和特定歷史發展階段,某些產業既可以稱之為先導產業,也可以確立為支柱產業,比如眼下我國的金融保險業,2004年對gdp的貢獻率已達5.3%,而且其發展的持續性強、示潛力大。正由於二者對國民經濟都非常重要且概念比較接近,所以目前世界各國對它們的定義和表述並不統一。釐清二者的關系,非常有助於剖析目前我國房地產業與支柱產業的關系。
⑵ 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支撐條件是什麼
企業架構、IT基礎設施、新型IT基礎架構、安全防護體系、數字化以及人才教育這七個方面支撐條件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石。如果不知道要如何進行的話,可以找中大咨詢幫助的。
⑶ 21世紀的三大支柱產業是什麼
主要有三個: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服務業,三是現代製造業。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
1、新能源
包括非化石燃料、光伏、核電等等。最高決策層拍板,核能率先發展,因為去年完成了技術創新,實現了第四代核電裝備,解決了斷水和地震的問題。
2、新材料
新材料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因為需求巨大。日本電飯鍋就用了新材料,大飛機的機殼技術突破也很快,船的動力系統發生重大突破,都是因為新材料的突破。
3、生命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將改變世界。比如未來的體檢是基因體檢,基因體檢能提前獲知將患什麼病症。現在治療癌症已經找到了葯物進入細胞的理論通道;北京大學發現了老年獃痴的細胞病變過程。
4、高端裝備製造
我國裝備不行的原因,是製造裝備的裝備不行。比如核磁共振裝備還不能生產,全靠進口。高端裝備製造發展起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會很大。
二、服務業
1、消費服務業
主要包括四個部分,餐飲商貿、兒童服務、健康醫療、養老消費。目前我國都屬於短缺,如看病難。消費服務業要走階層化、個性化之路,消費階層化是消費的突出趨勢。大規模的模仿性消費將退潮,消費服務不再是以營銷為中心,而是以客戶為中心。
2、生產服務
指生產配套服務、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等等。服裝、建築、工業產品等等的設計,就是生產服務。生產與設計分離,高度專業化,設計的搞設計,生產的專攻生產。
3、商務服務
投行、咨詢、證券等等,非銀行金融服務放開,商務服務應運而生,未來有巨大發展前景。
4、精神服務
人類有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足球為什麼能產業化?就是一種發泄的精神享受。
三、現代製造業
1、飛機
既搞大飛機,也搞低空飛機,需求都很大。美國5萬架低空飛機,我國目前才100架。私人飛機買不起,但租得起,市場很大,所以應當作為發展重點,有可能將發展成為第三大飛機製造商。飛機製造涉及到14個子行業。
2、高鐵裝備製造
高鐵技術是成功的,高鐵還帶動了鋼鐵以及其它很多產業。比如,包頭鋼鐵廠早就不生產建築鋼了,轉而生產軌道鋼。
3、現代船舶製造
現代船舶製造是成為海洋大國的必然要求,因為資源大部分從海上來。海上通道一旦被截斷,就會很被動,所以航母編隊很重要。航母編隊不光是航母,還要一系列的配套保護設施。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魏傑:「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三大支柱性產業全解析
⑷ 支撐我國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是
理論上應該答:農業,製造業,重工業,能源,交通業,輕工業,運輸業,建築業專,服務業。屬
但實際大環境下,近年來以gdp為經濟衡量目標的政府極大地依賴建築業(房地產的發展)和製造業與輕工業(利用低廉的勞動成本製造貿易順差)。
特別是房地產,蓬勃發展是好事,但由國內游資和外資熱錢推動的發展,只會製造一場泡沫,大資本家贏了,中產階層哭了,平民階層苦逼了········
⑸ 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完整的什麼體系支撐
現代遠程教育是利用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的新型教育形態,是建立在現代電子信息通信技術基礎上的網路教育,以面授教學、函授教學和廣播電視(視聽)教學為輔助,它以學習者為主體,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育機構之間主要運用多種媒體和多種交互手段進行系統教學和通信聯系。現代遠程教育是相對於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等傳統遠程教育形態而言。網路教育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後產生的新概念,即運用網路技術與環境開展的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稱現代遠程教育為網路教育。現代遠程教育的突出特點是:真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供受教育者選用;教學形式由原來的以教為主變為以學為主。需要說明的是,後一代遠程教育並不意味著對前一代的否定或取代,不能把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看成是過時的教育。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的媒體手段與計算機網路、多媒體技術等新的媒休手段相結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綜合利用,可以說是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信息化社會中,人們生活、工作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快,需要面對不斷出現的新知識、新技術。一次性的學校教育,越來越不能滿足個人終身的社會需要。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生活、工作的節奏。●現代遠程教育為所有求學者提供了平等的學習機會,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數人享有的權利,而是個體生存的基本條件;教育資源、教育對象、教育時空的廣泛性,為大眾的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性。●接受教育不光是學習知識,還要學會學習,為以後繼續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必要的學習技能。學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對今後不斷地獲取知識和提高教育層次將是非常有益的。
⑹ 中國未來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說法很多,各有看法,但是都包括大健康產業。從當前科技發展大勢看來,未來的支柱產專業是以下五屬大產業:1.科研業(宇宙、海洋、粒子、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機器人、智能化自動機械);2.設計業;3.資心藝術業~新娛樂業;4.大健康業(包括運動業和保健化醫療業);5.宇宙拓展業;6.新旅遊業(兼容健康與資心);7.海洋產業;8.以個人飛行為導向的新交通業;9.養生飲食業;10.生態養生房產建築業;11.信息服務業;12.生活服務業。
⑺ 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完整的什麼體系來支撐
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發展新趨勢21世紀是一個「文明大轉換」的世紀。21世紀的中國社會在變革:社會成分日益復雜,社會結構再度調整,社會利益重新分配,社會生活急劇變化。在社會職能不斷轉變與完善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的生活、醫療、教育、服務、調節等廣泛領域中去實現人與社會和諧一致,促進社會進步的專業與實踐。社會工作研究與實踐者,面對社會變革帶來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必須去了解、去適應、去解決。中國社會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發展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現代意義的社會工作產生之日起,各國的社會制度如社會保障制度等都需要經過專門訓練的掌握專門知識的人去具體實施,並使社會福利等朝著社會工作研究指引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作為活動的准則、作為調動和約束人們行為規范的社會工作相關政策,有了長足進展。政策理論研究,亦結合各國的實際正逐步深入。中國的社會工作開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自20世紀初,中國的歐美留學志士,就對社會工作開展及政策作了探索。但牽涉面是局部的,發展是緩慢的。新中國成立尤其是80年代以來,在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保障、教育、保健、服務、行政等社會工作政策上,一方面注重對個性的政策規定,另一方面更重視諸多方面的政策理論研究。發展意味著在現實基礎上的提升。隨著社會各層面的深度改革,穩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弱勢人群追求,這促使社會穩定機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著作為有效機制的社會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據社會工作的鮮明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針對我國社會工作現狀遠遠不能滿足客觀需求的事實,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在政策上必將有一新發展。一是根據不同內容,建立規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體系。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社會保障體系「在『九五』期間,要加快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相結合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今後15年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存在城鄉差別的社會救濟制度將向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在21世紀,社會互助政策、法規將臻於完善,工作機構和運用體系趨於完整,形成規范化的社會互助制度。加強社會工作考量及服務評估制度。確立社會工作者應有的職業定位,在法律(制度)保證下開展工作,制定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規劃規則等等。二是鑒於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現實,採用靈活的政策制定形式。從東部到西部,從城市到海島、到農村、到山區,我國社會工作的開展與發展是很不平衡的。而我國各項政策面向法制化,是21世紀一個發展趨勢。在利用現有的政策資源,在引進、消化、本土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政策可以制定比較規范的法律、法規,以國家行政機關頒布的形式固定並實施。社會工作政策也可以針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結構存在的差異性,以全國性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制定實施范圍相對限制的相關政策。社會工作政策還可以注重專項政策的研究與制定,如結合社會工作資源與特點,民間群眾團體制定一些適用於團體內部的條例、規定、指示,具化為符合社會工作對象特點,操作性強的要求、方法與措施,並在實踐中完善。如中國志願者活動,經過幾年的發展與運作,就很有必要將之制度化,健全機制,有明確的章程制度、志願服務站、扶貧接力、社會招募等志願服務項目完整的運行規則和制度。三是提高社會工作政策的實施能力。改變多頭管理的現狀,向統一管理機構發展。改變政策制度的實施機制與監督制度較為薄弱的現狀,執行與監督分設,加強法制責任制度。改變當前政策實施范圍大部分局限於城市的傾向,面向廣闊的農村新天地,擴大政策有效覆蓋面。在實施過程中,時刻接受社會工作實踐的評判與檢驗,及時作原有政策修訂、補充與豐富。及時注意與社會各項政策的配套與銜接。中國社會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擴大一是城市社會工作新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研究。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卻未達到工業化初期水平。調整社會結構已是當務之急,亦是趨勢。國家也要加大力度,採用適當的政策加快城鎮建設。在城市化過程中,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加強,個體心靈封閉日益加深,心靈對可以產生共鳴的空間需求日益強烈。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能保留原來的自我,他們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認同,增加「人」與「域」之間的契合,這對社會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作為城市基本細胞之社區,隨著其功能的完善,人們對社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無論採取諸如「新老樓區結合」、「現代化小區」、「高層建築」、「企業封閉小區」等模式,社區都離不開地域條件,因地理環境(自然的、文化的、經濟的)、人員結構的差異而各不相同,社區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這是社會工作新的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二是農村(包括海島、山區、水鄉)區域社會工作新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研究。在側重都市社會工作研究同時,另一個現今常被研究者所忽視的社工領域佔地球版圖相當大比例的城市之外的農村,包括海島、山區、水鄉等區域社會工作研究,在21世紀,將成為社會工作研究的重要領域。各個社區將要根據不同的區情、縣情、鄉情來確定自己的特色定位,探索建立具有海島特色、山區特色、水鄉特色的社會工作新路子。同時,為大多數人謀求利益的社會活動必須在各地方得以實踐,像健全農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者的合法權益,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等農村區域社會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將是社會研究的重要內容。中國社會工作社會化研究新趨勢一是加強社會工作對象社會化研究。人的社會化,是人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與周圍他人的聯系與互動,不斷反映並調適與他人關系,形成人的社會屬性,促其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21世紀人的社會化的內容形式將更為廣泛。從20世紀的「單位人」轉向「社會人」乃至更高層次的社會活動家,21世紀人的社會化,突出表現首先是融入市場,在更為激烈、更為成熟的市場競爭中,具備更深蘊意;其次是走向社會,21世紀將改變20世紀以來的個體在社會上有單位行政領導,在家庭中依靠家長親友的狀況,跳出行政與家庭親屬網路的社會支持體系,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實現文化的融合、心理的歸依,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新的和諧。社會工作一個突出功能是整合新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網路,協調關系,擺脫困境。因此,在人社會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針對上述特點,針對人們在教育、生活、就業、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應使「多數人為少數人服務」與「少數人為多數人服務」相結合,遵循個人目標與組織相一致的原則。如社區工作的開展採取聯合體、聯絡站、聯誼會等多種形式,不僅僅從管理性、保護性上服務,更從發展性服務著手。二是強調社會工作的社會化工作程度。社會工作主動參與性與社會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為21世紀文明標志的環保問題,其關鍵是建立公眾參與的社會環境與社會機制。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不僅是一種有效的社會監督,更是一種有效的自我教育與社會教育。社會工作的社會化理論,重要一個方面是意欲尋找社會工作的主動參與的准確契合點,以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三是探索社會工作的社會化工作模式。這是近年來形成的創新思路。針對人們的衣、食、住、游、購、娛生活領域的無限拓展,社會工作模式值得探討。如今後社會工作中,政府突出作用相對減弱,但其作用發揮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並持續,因此,要發展社會化的、具有一定獨立資金與資源的民間機構並探索新型的工作機制。如社會保障體系,要逐步形成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管理服務社會化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又如社區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要增加感召力、號召力與影響力,建立社區工作社會化、自治化的工作模式,形成行政化向自治化發展的態勢。中國社會工作「網上社區」研究新動向21世紀,更加豐富多彩的Internet吸收越來越多的各階層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成為「網友」,使他們沉湎於「網上世界」。他們為了過網癮毫不吝惜地加大投資電腦硬、軟體。「網上一代」在網路中獲得知識、交流思想、參與活動。一個「虛擬」的社會大群體現實地存在著。面對由此形成的更機械的、冷漠的和功能的人際,如何建構「網上社區」結構、機制和功能,把「網上一代」引向高雅而不粗俗、通俗而不庸俗的方向發展?社會工作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和「網上社區」的特殊性,突破行政管理區域,通過建立「網上社區」,發揮其正面效應。社會工作介於以法律、法規、行政力量等對個人與社會實行強制性干預和以輿論宣傳、思想信仰、倫理道德等力量對個人與社會產生導向性干預這兩者之間,而網路,其涉及領域寬廣,很難用完全一致的法令法規去約束網民的行動,何況,「網民」更具有匿名性、間接性等特點。社會工作「網上社區」社區工作的開展由此更具挑戰性。「網上社區」社會工作因此更應注意強化對策性研究,找問題、擺原因,更要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緩解矛盾。「網上社區」的工作思路要突破傳統在封閉環境中建立的說教式的意識形態,結合傳統的工作方式與思維模式,採取靈動活潑的形式,融入「網民」生活,激活「網民」的主動性與參與性,不斷放大、增加認同感與歸屬感,並可探索在新領域建立相應專業化的「網上社區」的有效途徑。在這方面,廣東深圳市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架設在互聯網路上的「深圳青少年網」,面向青少年,面向全社會,通過開放各種學習培訓、法律輔導、心理咨詢、就業指導、婚戀家庭、健康生活等信息網點,設立「網上文學社」、「網上學院」、「網上義工站」,將這納入大范圍的、普及的社會工作渠道。浙江湖州團市委推出的「湖州之窗」、「讀書網」等,亦發揮強大先發優勢、領域優勢,「寓教育於服務」,做好引導青年、教育青年與服務青年的工作。「網上社區」的社會工作必須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提高其響應速度、服務效率。將計算機管理、信息網路技術、中介服務、城市救助、再就業等內容引進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提高服務的科技含量,以最快捷方式,最大程度滿足成員要求,使信息資源、服務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中國社會工作者專業化與職業化研究新態勢目前,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工作實踐者對社會工作的認識是有距離的。政府部門多從社會工作管理層面來考察,專家學者多從學術、理論高度進行分析,社會工作實踐者多從教育、服務細節入手。如何使這三方面有機糅合,使理論研究、實際操作與對策性研究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統一狀態?根據國情,應經常組織由黨、政、團、院、所等人員參加研討座談會;組織省、市、區社會工作的經驗會、理論會、觀摩會等,使中國的社會工作者達到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培養造就既具有科學理論,又具有實踐經驗的成功職業工作者。社會性工作必然以人為本,以前述的社會化為基礎,以法制化為保障,以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為方向,全面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人才效益。一是院校的專業建設。建立並擴展專門從事社會工作教育的院校,安排實用可行的系列訓練課程,加強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在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培育學術環境、氣氛與條件,為人才的成長與學術的成熟做一些實質性的工作。目前,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尚處於恢復發展初期,專業教育的現狀遠未達到現實對專業的需求(如浙江省)。在高等院校中,應大力加強學科建設,拓展學科領域,擴大招生對象,廣泛吸引有志於社會工作的青年學生,使之真正地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用社工的方法和價值觀去應對實際問題,從而走專業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二是專門機構建設。建立有專門從屬的社會工作團體及下屬從事各類福利服務的機構。既讓專業教育的社會工作者有專門的實踐部門,又為社會工作者提供職業崗位,壯大專門從事社會工作專業的骨幹隊伍,並為社會上熱心於社會工作的義務者,創造他們投身於社會的大服務中去的有利環境,使之在參與和體會中得以成熟。三是專業制度建設。建立公認的職業守則和保證守則被執行的審核與證照制度。建立保證工作順利進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職業權利保障。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工作者的錄用與聘任制度,建立激勵機制與制約機制等等。唯有如此,社會工作者才能不是單憑愛好、興趣而業余的、義務的,亦使社會工作的開展與發展有切合實際的政策依據、法律依據,更讓政府行政機構依法管理、監督如社區等的工作與對象。在歷史發展潮流中,社會工作者以其專業化、職業身份得到社會的認可。從而使社會工作不只是專業化的解困救難手段,更為保障良好的社會秩序與社會環境,維護社會穩定發揮專業功能。
⑻ 城市發展需要什麼產業支撐
北上廣這種城市,靠創新,三產,技術力量發展,縣級城市靠做精特色產業發展,只有一個出路,做大,做精,做品牌。單一產品就可以立足。一個鄉鎮只要有一個東西做到世界有名就可以了。就有大發展了。
⑼ 中國經濟十大支柱行業是什麼
十大:有色金屬產業、汽車產業、鋼鐵產業、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紡織業、船舶製造業、石油化工業、 房地產業、輕工業。
七大: 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葯、生物育種、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
其中,七大新興產業的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被認為是振興經濟的又一重大舉措,因為幾大部委的領銜介入,此後的政府大規模投資也被市場普遍期待,所以這也被認為是繼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之後又一個大型產業投資計劃。
與「4萬億」計劃有本質不同的是,此次投資計劃指向的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變革。「之前的『4萬億投資規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都是在擴大內需,加強基礎建設的角度,結合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而現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轉向至新興產業項目。」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制定,從時間上來講,也與明年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國家發改委也已確定,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編製作為重點。
在圈定七大產業的同時,還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扶持政策。並特別指出要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不但要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
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國家定調為不但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對此,趙剛表示,這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慮,「引進來」是鼓勵國外企業來華投資,希望引導其將研發中心向中國轉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導權,在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吸引外資;「走出去」則是希望國內企業在國外建立工廠和研發中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打造自主品牌,擴大市場。
此外,在扶持政策方面,會議要求要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制定完善促進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
綜合考察各戰略性新興行業自身發展規律和未來產業政策的可能走向,節能環保可能是受產業規劃的政策推動最強行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三網融合也將獲得較大的推動。新材料、生物產業、高端製造業產業雖然也將受到顯著的影響,但相對於其他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可能更多取決於行業自身的發展規律。
預計,未來十年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十年,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可望達到20%以上。
新興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就是新技術產業化形成的產業。新技術一開始,屬於一種知識形態,在發展過程中其成果逐步產業化,最後形成一種產業。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說在更早的時候,它只是一項技術,那麼現在成為生物工程產業,讓這些成果服務於社會。在美國,生物工程產業被譽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新興產業。同樣,IT產業,由於數字技術的發展,也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朝陽行業。
第二,就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新產業。比如說,幾百年前,當時用蒸汽機技術改造手工紡機,形成紡織行業,使得整個紡織行業產生了飛速發展。紡織行業相對來講,在當時就是新興產業。現在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比如改造鋼鐵行業,就成了新材料產業,生產復合材料以及抗酸、抗鹼、耐磨、柔韌性好的新興材料。同樣,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商業,變成現在的物流產業。這些產業改造的核心,使經濟效益比傳統產業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是對人們原來認為是社會公益事業的行業進行產業化運作。在這個方面,人們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國外,傳媒業是一個重要的行業,是近二十年來產生百萬富翁最多的一個行業。而人們把傳媒當作事業來看待,是貼錢的。如我們的電影產業,我們有幾十家電影廠,我們在不斷地貼錢、不斷地撥款。而美國,就一個好萊塢,通過幾個大的傳媒公司來做,每年是賺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利潤。教育產業,我們一直也是不斷撥款的,正是由於事業化的運作使得本來非常有潛力的產業沒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們沒有把教育產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這一塊當作產業來運作,因而我們非但不能使教育產業作為國家創造財富的一個來源,反而使其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撥款、不斷消耗寶貴財富的單位。這種運作方式實際上是在消耗社會的財富,而不能創造社會財富,使學校出現很多問題,腦體倒掛,使許多人上不了大學,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說,當前發展新興產業是有重要意義的。
⑽ 支撐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有哪些是在未來五年中亟待突破的
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徵的數據集合,正快速發展為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採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
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了數據迅猛增長,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正日益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以及經濟運行機制、社會生活方式和國家治理能力產生重要影響。目前,我國在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擁有市場優勢和發展潛力,但也存在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創新應用領域不廣等問題,亟待解決。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推進我國大數據發展和應用,加快建設數據強國,特製定本行動綱要。
一、發展形勢和重要意義
全球范圍內,運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正成為趨勢,有關發達國家相繼制定實施大數據戰略性文件,大力推動大數據發展和應用。目前,我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居全球第一,擁有豐富的數據資源和應用市場優勢,大數據部分關鍵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涌現出一批互聯網創新企業和創新應用,一些地方政府已啟動大數據相關工作。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大數據部署,深化大數據應用,已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推動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需要和必然選擇。
(一)大數據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將深刻影響社會分工協作的組織模式,促進生產組織方式的集約和創新。大數據推動社會生產要素的網路化共享、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運行機制,可顯著提升經濟運行水平和效率。大數據持續激發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催生新業態,已成為互聯網等新興領域促進業務創新增值、提升企業核心價值的重要驅動力。大數據產業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將對未來信息產業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二)大數據成為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新機遇。在全球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大數據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正引領新一輪科技創新。充分利用我國的數據規模優勢,實現數據規模、質量和應用水平同步提升,發掘和釋放數據資源的潛在價值,有利於更好發揮數據資源的戰略作用,增強網路空間數據主權保護能力,維護國家安全,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
(三)大數據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大數據應用能夠揭示傳統技術方式難以展現的關聯關系,推動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促進社會事業數據融合和資源整合,將極大提升政府整體數據分析能力,為有效處理復雜社會問題提供新的手段。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實現基於數據的科學決策,將推動政府管理理念和社會治理模式進步,加快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逐步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