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今中國畜牧產業是怎樣的形式
我國畜牧業發展前景分析如下:
21世紀,我國畜牧業將會繼續保持大發展的勢頭,並會產生以下的重大變化。
第一、畜牧業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將會繼續上升,最終會超過種植業,畜牧業由支柱產業變成為主導產業。自80年代中期以來,城鄉居民糧食的直接消費在下降,而動物食品消費在上升。在21世紀,畜產品的國內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隨著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對畜產品消費會大幅度的增長。
第二、在畜禽結構中,豬的比重繼續下降,牛羊及禽類的比重繼續上升。眾所周知,豬有兩個缺陷,一是耗糧多;二是過多地吃豬肉對人的健康不利。在21世紀,豬的比重將下降到50%以下,以牛羊為主的草食動物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目前我國牛奶產量為近800萬噸,低於白酒1200萬噸的產量,這是很不正常的。日本的食物結構被世界公認是最好的,其食物是以水產品和牛奶以及奶製品為主。印度人均糧食產量只有200公斤,但能做到基本自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奶牛的消費量大。我國在調整畜禽結構中,還應重視草地畜牧業的發展。
第三、畜產品加工業會有很大的發展。21世紀的我國畜牧業要改變單純生產原料的生產結構,由生產原料的初級產品向經過加工生產最終產品轉化,我國畜產品加工業將形成以下四個系列:一是食品工業,這是畜產品加工業的主導產業;二是纖維工業,以畜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也會上升為主導地位,毛、絨、皮、羽等加工品其原料都是畜產品;三是醫葯工業,即以畜產品的附產品(主要是血、骨、內臟等)為原料的生物葯品;四是肥料工業,以滿足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改善生態環境的需要為主要目的。
建立畜牧業工業體系,在21世紀畜產品加工業和為畜牧業服務的工業將成為整個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科技興牧將成為最緊迫的任務。
依靠科技進步,把高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使畜牧業從數量型轉化為質量型,從粗放經營型轉為集約經營型,從自給半自給型轉為商品型,從原料型轉為加工生產型,從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是畜牧業走向21世紀,提高競爭能力最為緊迫的任務。胚胎技術、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等新技術將在畜牧業中較為廣泛地應用。科技進步要覆蓋畜牧業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畜牧業和畜產品,在這方面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一是提高畜禽的良種覆蓋率;二是提高畜產品加工率;三是提高畜禽出欄率;四是提高飼料報酬率;五是提高廢棄物處理率;六是降低畜禽死亡率。
第五、畜牧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將是21世紀全球的主旋律,也是我國的重大發展戰略。在進入21世紀以後,環境與安全問題已成為畜牧業發展成敗的關鍵,特別要把好飼料生產、屠宰、加工、批發市場、進出口等幾道關口,加強口岸檢疫,把好國門關。
第六、完善畜牧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21世紀畜牧業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經營一體化,管理企業化」的新格局,在各地形成具有本地資源優勢的畜牧業產品生產鏈。如何處理好與農民的關系,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公司+合作社+農戶,農戶通過自己的合作組織與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既能解決為農戶提供全過程的社會化服務(包括飼料供應、畜禽仔種、防疫、產品收購等)使公司得到可靠的原料保證;又能為農戶承擔自然與市場風險,使農民免除後顧之憂;還能通過加工和流通環節的增值效益,使農民增加收入,農戶得到這三項實惠,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河南淇縣是個農業小縣,而畜牧業占農業產值的70%,主要是靠兩個公司帶動農戶發展起的。
在西方國家,既有公司+農戶的合作式,也有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兩者又是互競爭的,農戶自己選擇,主要取決於農戶的服務。我國由於農戶的經營規模小,而又比較分散,把二者的優勢結合來,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也是一種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創造。
第七、開發新產業,建立新學科。我國發展畜牧業除了具有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外,還有豐富的地理資源、氣候資源和動物資源,這些資源的開發,會形成獨具特色的畜牧業,創造出名牌,注意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為此,除了繼續發展傳統的畜牧業以外,還應根據市場的需求開發養殖業。
『貳』 未來畜牧業生產方式的發展方向是怎麼樣的
前瞻網摘要 目前,畜牧業已經成為中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特色突出,區域化布局、市場化特徵鮮明。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畜牧業迅速發展,畜牧業產值不斷提高,自1949 年的33.7 億元增加到1978 年的209.3億元;1990 年,畜牧業產值進一步增加到1967 億元,是1949 年的58 倍多,1978 年的9 倍多;至2010 年,畜牧業產值已經超過20000 億元,佔全國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為30.04%,可見隨著中國畜牧業產值的不斷增加,其在農業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畜牧業深度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生產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生產方式快速轉變,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市場有效供應能力不斷加強。目前中國肉類、禽蛋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奶類產量居世界第三位。隨著產量的增長,中國人均畜產品佔有量也持續上升,1978 年,全國人均肉、蛋、奶佔有量分別只有9.1 公斤、2.4 公斤和1.0 公斤,到2010年,人均佔有量已分別達到45.8 公斤、20.7 公斤和26.7 公斤,分別是1978 年的5.0 倍、8.6 倍和26.7 倍。
農業部在《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 年)》中提出,到2015 年全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10-15 個百分點,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6%。同時,還首次提出對畜牧業的金融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畜牧業貸款擔保基金、擔保公司,為養殖加工龍頭企業融資提供服務。金融政策的推出有望使規模化養殖企業突破資金、規模瓶頸。畜牧業發展前景廣闊。
前瞻產業研究院畜牧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我國城市居民仍處在穩步增加動物性食品消費的「上升」階段,特別是牛羊肉、禽肉、液態奶和乳製品、水產品,還將出現迅速增加的態勢。隨著廣大農村居民收入增加,肉類和蛋類消費將會出現一個迅速增長的階段。
雖然農村奶類消費現實需求的出現可能會晚一些年,但其潛力會更大。總體而言,未來15-20 年內,中國居民的畜產品消費將進入穩定增長時期,我國畜牧業仍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希望可幫到你 望採納謝謝
『叄』 畜牧產業發展的認識400字
畜牧產業發展的認識
畜牧業投入不足。一是縣、鄉政府雖傾注了一定財力,支持畜牧回產業的發答展,但與畜牧產業的高效快速發展的要求差距仍然較大。特別是良種繁育建設、畜禽疫病防治、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嚴重不足。二是寧陝經歷了「6.9」和「8.29」兩次洪災的重創,農民重建家園,恢復生產等投入已經竭力,對畜牧生產的投入十分有限。在調查中,有56%的農戶反映制約他們發展畜牧養殖的問題是資金困難,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資金投入。
『肆』 結合中國實際簡析草原文化與畜牧產業發展的關系
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區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創造的一種與草原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文化,這種文化包括草原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其中價值體系是其核心內容。
『伍』 促進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措施有哪些
主要是政治,中國政治干預性太強,農民不是主人。其他的是次要,比如發展經濟等等,技術、、
『陸』 中國畜牧業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理論基礎上不完備
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種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於這些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自身的理論體系。
(二)技術體系不夠完善
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並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並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三)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
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於生態農業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於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缺乏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的主動性。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子。因為對於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於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四)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
對於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於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於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項目實施幾年之後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十分有益於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並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另外,盡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於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願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願、並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於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五)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
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之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緊緊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既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式,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後,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人。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六)組織建設存在著不足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組織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指出的那樣,新的挑戰和問題的綜合與相互依賴的特徵,與當前的組織機構的特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這些機構往往是獨立而片面的,與某些狹隘決策過程密切相關。中國當前的生態農業,也同樣存在這種組織建設的不足。
(七)推廣力度不夠
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仍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101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縣與全國相比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因為從總體而言,沉重的人口壓力,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農業的面源污染在許多地方還十分嚴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的生態農業試點,還只不過是「星星之火」,還沒有形成「燎原」之勢。
『柒』 草場與畜牧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一、功能區劃與空間布局
(一)草原功能區劃
結合全國和新疆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阿勒泰地區草原資源承載力、人為及自然災害對草原的破壞程度等,進行草原功能區劃。阿勒泰地區可具體將草原劃分為:禁牧區、限牧區和允許放牧區。在阿勒泰山地等地區,堅持保護、建設和利用並重,加大建設力度,全面推行休牧和劃區輪牧,實現草畜平衡。
1.禁牧區
將嚴重退化、沙化、鹽鹼化、荒漠化的草原和生態脆弱區、重要水源涵養區的草原分布區域劃定為禁牧區。禁牧區實施禁牧。地區行署、各縣市根據劃定的草原禁牧區,發布禁牧令,在草原禁牧區域的主要出入口、圍欄區域、人畜活動區域設立界樁、圍欄、標牌等設施。實施禁牧的農牧民可以享受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規定的禁牧補助。
2.限牧區
將退化、沙化、鹽鹼化、荒漠化比較嚴重的草原,以及生態較脆弱區、一般水源涵養區的草原分布區域,劃定為限牧區。禁牧區內限制開展畜牧養殖活動。實施限牧的農牧民,可以比照禁牧區的補助標准,適當享受限牧補助,補助標准低於禁牧區標准。
3.允許放牧區
將禁牧區和限牧區以外的草原,劃定為允許放牧區。區內不享受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規定的有關補助。但應加強對草原承載力的監測,防止草原退化、沙化、鹽鹼化和荒漠化。
(二)畜牧業生產力布局
根據阿勒泰地區畜牧資源分布特點、畜牧業在不同縣市的發展狀況及趨勢等,提出如下生產力布局。
1.優質牛羊肉產業布局
在阿勒泰市、福海縣、富蘊縣集中優先發展優質牛羊肉業,進而輻射帶動全區牛羊肉業發展。積極開展以新疆褐牛、阿勒泰羊等地方良種為主、各具特色的肉類生產,努力構建地方良種與進口肉用牛羊之間經濟雜交為核心的現代肉類生產體系,建設一批良種化程度和飼養水平較高的商品肉生產基地。
2.奶業空間布局
在阿勒泰市、福海縣、布爾津縣、哈巴河縣重點發展奶業,帶動吉木縣馬奶業和駱駝奶業的發展。城郊以養殖荷斯坦高產奶牛為主,農區以養殖荷斯坦、西門塔爾牛為主,牧區以養殖新疆褐牛為主。
3.毛絨業布局
在青河縣集中發展山羊絨業,以此帶動全區絨山羊改良,提高羊絨細度、長度和個體產絨量。
二、戰略措施
(一)完善草場管理體制,依法管理草地資源
進一步完善草地承包責任制和有償使用制度,使草地使用者都明確認識到不僅對已劃分的草地享有使用權利,更有對草場保護、管理、建設的責任。對於那些破壞草地和由於管理不善造成草地嚴重退化者要進行嚴肅處理,用法律的手段來保障草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充分發揮草場監理人員保護草地、管理草地的積極作用。
要實現以草定畜,嚴格控制草地載畜量。超載過牧是全區內牧區都存在的問題,控制載畜量,保持草畜生態平衡是防止草地進一步退化的最重要措施。阿勒泰地區普遍存在冬春超低超載,利用時間長,而夏秋草地有剩餘,利用時間短。為此應當充分挖掘潛力,延長夏秋草地放牧利用的時間,減輕冬春地的負擔;同時,要把牧業稅和執行草地載畜量標准緊密結合起來,鼓勵牧民有效合理使用草場資源。對已超載的地區,要壓縮牲畜的頭數和加快非生產畜的出欄,對已經基本飽和的地區,不要再盲目地發展,要控制現有存欄數,並提高對邊遠草地的利用,防止草地植被被浪費,做到分片輪牧,制止對草地的掠奪式經營。
(二)加強草場與畜牧資源開發利用管理
阿勒泰地區的草場資源具有牧草生長周期長的特點,但是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尤其是「白災」,不利於草地畜牧業的發展,使其發展的風險偏高,草場的分布也較為散,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善,限制草場畜牧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阿勒泰地區草場畜牧開發利用與保護過程要吸取其他地區開發利用的經驗教訓,借鑒國外草地開發的成功模式。主要對策包括:將全區的草地列為加大開發力度的一項後備農業自然資源,並以草地利用為主要區域對象,編制草地資源總體開發規劃;設立阿勒泰地區草地開發專項基金,推動地區草食家畜生產示範基地的發展;加強草地資源管理,依據地區土地利用規劃,完善對草山草坡權屬的劃定,完善草地承包使用制度,推進游牧民定居工程的進一步實施,實現保護草場資源與保障牧民生活相協調的發展主旨。
畜牧業作為阿勒泰地區重要產業,在開發過程中應該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緊緊圍繞畜牧業增產和牧民增收,加強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以調整結構、發展生產為重點,提高牧業綜合生產能力。調整和優化畜牧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牧業。堅持農區畜牧業、城郊畜牧業和草原畜牧業協調發展。加強以牧民定居、牧區水利、飼草飼料基地為重點的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畜禽疫病防控體系建設,著力推進牲畜品種優良化、畜群結構合理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產品營銷市場化和動物疫病防治網路化;突出抓好優質牛羊肉、奶、皮革三大主導產品,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建設飼草飼料基地,培育養殖大戶,發展養殖小區,提高牧業生產的保障能力。
(三)落實草原保護獎勵補償機制
落實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堅持保護草原生態和促進牧民增收相結合,實施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保障牧民減畜不減收,充分調動牧民保護草原的積極性。從2011年起,在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對生存環境惡劣、草場嚴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按照劃定的禁牧區,區內實行禁牧封育,中央財政按照每畝每年6元的測算標准對牧民給予禁牧補助,5年為一個補助周期;對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根據草原載畜能力,確定草畜平衡點,核定合理的載畜量,中央財政對未超載的牧民按照每畝每年1.5元的測算標准給予草畜平衡獎勵。
阿勒泰地區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以各縣(市)牧業辦公室為基礎,增加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職能,將其改擴建為禁牧區管護站,使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落實工作有序推進。
(四)積極發展牧區特色優勢產業
發展特色畜牧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延長畜牧業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在保護草原生態的前提下,根據草原承載能力,有序開發礦產資源,整頓開發秩序,提高開發利用水平。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有序開發建設水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加強牧區畜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和商業零售網點建設。進一步發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草原文化和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發展以草原風光、民族風情為特色的草原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加強重點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精品旅遊線路,形成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通過發展畜牧業等特色優勢產業,促進阿勒泰地區的牧區經濟發展。
支持有條件在牧區發展的清潔能源和不破壞生態環境的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優先布局建設並審批核准。對設在西部地區的鼓勵類產業牧區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時適當向牧區傾斜。鼓勵外資參與提高礦山尾礦利用率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新技術開發應用項目。
(五)在牧區大力發展公共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強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牧區飲水安全工程,盡快解決牧民飲水安全問題,優先解決游牧民定居點供水,進一步提高供水保證率和水質合格率,同步解決牲畜飲水困難問題。
加快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近年來,阿勒泰地區加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投入力度,加快了游牧民標准化定居步伐。截至2012年底累計實現游牧民標准化定居14421戶、6.1萬人,分別占牧民總戶數、總人口的41%和42%。隨著地區游牧民標准化定居的不斷推進,為切實保障和改善牧民的民生做出了貢獻。
『捌』 現代畜牲業發展前景如何
畜牧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當今的市場化,是全球一體的大市場化。我國農畜產品市場供需失衡與價格的大起大落,都有國際化的背景和因素,是國際化因素造成了供需失衡。我國對畜牧業採取完全市場化機制來運營,畜牧產業鏈各環節、各個成員都是市場化組織,進行市場化經營。
近年來全球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人口總量從1999年的60億增長到2014年的72億。全球畜牧業規模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增長而不斷擴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4年全球豬牛雞肉總產量約為2.56億噸,2004年至2014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27%。
我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對於肉類的需求很大,我國2015年肉類產量比2004
年增長了30.51%,年復合增長率為2.45%,高於全球增長水平。
中國畜牧業總產值
我國獸葯行業的下游主要為畜牧業,與獸葯行業有著較強的關聯性。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畜牧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畜牧業總產值為31,703.2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8.28%,較歐美等發達國家約50%的規模仍有較大的空間。
我國人均肉類消費量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較大,隨著國民人均收入的顯著提高,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同比增長8.2%)和飲食結構的改善,將帶動國內肉、蛋、奶產品的消費量提升,進而推動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2000-2016年,我國畜牧業總產值整體上呈周期型上漲趨勢,年均復合增長率達9.9%。
現代畜牧業加快發展
標准化規模化養殖快速發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3年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首次超過了50%,實現了由規范養殖向規模養殖的經營轉變,2015年規模養殖比例已經達到了54%。目前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已經逐步形成,質量安全標准、檢驗檢測認證、技術推廣、執法監管等已經基本配套,為保障質量安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生產布局加快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生產由原來的分散逐漸向區域性集中,生產區域化進程加快,基本形成了以長江、珠江流域、中原和東北為中心的生豬產業帶,以中原、西北和東北為中心的肉牛產業帶,以中原、西北牧區、西南、內蒙古中東部和河北北部為中心的肉羊產業帶,以華東、華南為中心的禽肉產業帶,以中原為中心的禽蛋產業帶和以東北、華北及京津滬為中心的奶牛產業帶,區域比較優勢達到了充分的發揮。
種養結合更加緊密
改革開放以後養殖專業化快速發展,專業化帶來了效率的提高也改變了傳統的農牧關系,造成了農牧分割、種養分離。
種植業結構亟待調整,糧食連年增產,財政負擔重;玉米「獨大」,庫容緊張;化肥、農葯等使用量大,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養殖業結構有待優化升級,草食畜牧業發展不足,進口量增大;草業發展不足,優質飼草料短缺;大量畜禽糞便尚未還田利用,環境壓力增大。
近年來,我們出台了一些舉措大力支持草食畜牧業的發展,積極推進「糧改飼」試點,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努力推動畜禽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
目前全球人口已經超過了70億,到2025年左右全球人口將達到80億。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對各種肉、蛋、奶類產品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增加,這將促進下遊行業畜牧業和飼料業持續穩定的發展,這也為獸葯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機遇。
『玖』 岷縣岷雪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岷縣岷雪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2018-07-20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內司(自然人容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寺溝鄉紙坊村。
岷縣岷雪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21126MA723J9C57,企業法人劉成江,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岷縣岷雪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岷縣岷雪畜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