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推動產業發展戰略性

推動產業發展戰略性

發布時間:2020-11-25 05:15:26

❶ 今後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請問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包含哪些產業啊

新能源產業、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清潔煤技術及核能技術、新能源汽車; 感測網、物聯網、信息網路產業; 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技術和材料; 由生命科學推動的農業和醫葯產業發,如新葯物研發和先進醫療設備製造; 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探索技術等。

❷ (4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佔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戰略性新興產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掌握發展主動權;(1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1分)促進節能減排,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1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1分)

❸ 什麼是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指在國民經濟具有戰略地位,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專大的和屬長遠影響的行業;其次是著眼未來,必須具有成為一個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可能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涵蓋范圍很廣的概念,而中央極為重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則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新醫葯、生物育種、節能環保、電動汽車等七大領域。

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中,溫總理明確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市場需求前景,具備資源能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徵。……」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學依據最重要的有三條:一是產品要有穩定並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三是要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

❹ 如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分析: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我國未來發展如此重要,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選對了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選錯了將會貽誤戰機。那麼,我們應把哪些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呢?從全國層面來看,要重點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葯、信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但對於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如何正確地選擇符合本地區、本行業特點和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想,至少要把握三個要點。
第一,緊跟新科技革命軌跡。專家預測,即將到來的科技革命將會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徵。那麼我們選擇需要著力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要沿著即將到來的新科技革命的軌跡,選擇那些具有廣闊市場前景、能源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產業領域,進行重點培育和拓展。

第二,符合本地實際情況。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地區間的差異非常大,各地要在把握未來國際產業發展新趨勢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自身現有的經濟基礎,已有的產業結構特點,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選擇那些在本地區最有基礎、最具優勢條件、能夠率先突破的產業發展,防止出現一哄而起、浪費資源的現象。

第三,考慮產業發展風險。一般來講,現代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徵。比如,發展清潔煤、太陽能矽片等產業要考慮水資源狀況;發展生物質能源要考慮可用耕地的狀況和糧食安全;發展網路技術要考慮國家信息安全。類似這樣的制約因素,在不同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會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在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產業發展政策時,要充分了解不同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是風險,並趨利避害地做好應對風險的准備工作。

措施:

一是加強規劃引導。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抓緊研究提出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和相關中長期規劃。
二是完善支持政策。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研究制定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綜合性政策,尤其是要解決好融資問題。

三是培育市場需求。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過程中,特別要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有序競爭的優勝劣汰作用,根據市場的需求建立產業進入和退出的有效機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良性發展。

四是健全創新體系。努力建設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創新平台,推動骨幹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產學研用的結合,加快推動一批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特別是要組成以優勢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聯盟,聯合攻關突破核心技術。

五是重大專項帶動。加快新興產業重大項目的實施,增強技術創新和產業化能力,帶動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六是加強國際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參與新興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引導外資投向新興產業,設立研發中心;推動科技、產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❺ 從政府的職能角度,政府應該怎樣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政府一定要恪守可為與不可為的邊界,如果直接拿納稅人的錢形成的財政資金用於投資(或暗地裡以政府貸款的名義資助相關企業),都屬於越界行為。從政府職能的角度,想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可以採取這些做法:一、針對特定產業給予一定時間限定的稅收減免、稅收返還;二、根據產業的特點,選擇一個具有交通、配套、人力資源等優勢和便利的區域劃為產業園區,對入駐的相關企業有條件地給予一定的土地出讓金減免或返還、一定時間內的稅收優惠等,使相關產業盡快產生集聚效應。
我在區級政府工作,以上兩點是我日常觀察和了解到的,僅供參考。

❻ 戰略性支柱產業 的含義是什麼

你好:
戰略性支柱產業: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們經常提到支柱產業,那麼何謂戰略性支柱產業呢?顧名思義,是指在國民經濟中生產發展速度較快,對整個經濟起引導和推動作用的先導性產業。戰略性支柱產業具有較強的連鎖效應:誘導新產業崛起;對為其提供生產資料的各部門、所處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發展變化,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我國現階段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是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

戰略性支柱產業的特徵:
大規模產出,在國內生產總值即GDP中占較大比重,有資料證明,產業的增加值佔GDP百分之五以上的,可以叫戰略性支柱產業。
市場擴張能力強、需求彈性高,發展快於其他行業。
生產率持續、迅速增長,生產成本不斷下降。
擴大就業。
產業關聯度高、長期預期效果好。
節約能源和資源。

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准則:
作為構造產業結構的傾斜式發展戰略,「准則」是根據區域工業發展的總體情況而抉擇發展先後的規范。但是准則對產業結構的「規范」一定是動態性的,必須隨著產業結構的成長而超前變化。關鍵在於把握准則的絕對變化性不影響一定階段相對的穩定性。
(1)羅斯托准則
又稱「主導產業擴散效應最大准則」,強調支柱產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力。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認為,應選擇擴散效應最大的產業或產業群作為一國的主導產業,重點扶持,加速發展,從而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擴散效應的帶動原理在於:一、回顧效應,主導產業高速增長,對各種要素產生新的投入要求,從而刺激這些投入品的發展;二、旁側效應,主導產業的興起會影響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如制度建設、國民經濟結構、基礎設施、人口素質等等;三、前向效應,主導產業能夠誘發新的經濟活動或派生新的產業部門,甚至為下一個重要的主導產業建立起新的平台。
(2)收入彈性和生產率上升率准則
又稱「筱原基準」,強調市場需求對支柱產業發展的作用力。日本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就提出,產業的收入彈性和產業的生產率上升率是影響產業發展的兩個主要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需求是推動產業發展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原動力,其結構變化也是產業結構變化和發展的原動力。 「收入彈性」大的產業,因產品增加而帶來更大收入,進而創造了更大需求,從社會獲得更大的發展動力;生產率上升較快的產業有著較快的技術進步速度,生產成本低,投入產出高,自然吸引資源向該產業移動,從而在產業結構中佔有更大的比例。「筱原基準」的實質在於從供求兩方面反映產業結構演進的內在根源,其意向在於把收入彈性和生產率上升率高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使之上升為支柱產業。
(3)產業關聯准則
又稱「赫希曼標准」,強調產業結構的協同效應。支柱產業必須關聯度高,有較強的前向、後向和旁側關聯效應,能夠向各方向滲透,帶動相關產業和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協同效應如何產生並起作用?市場擴張。阿爾伯特·赫希曼認為,市場擴張能促進生產的發展,而生產的發展又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所以,應當以一個產業的產品需求價格彈性與收入彈性兩個標准作為選擇主導產業的具體標准,因為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大表明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這樣的主導產業有可能比較順利地成長為支柱產業。
(4)動態比較優勢准則
根據德國歷史學派先驅李斯特扶持幼小產業、保護民族工業的學說,在國際市場背景下,扶持本國暫時相對幼小的新興產業,盡管短期內比較成本較高,但在政府保護下經過努力,就可以扭轉生產費用劣勢,贏得比較優勢。
據此,應當用發展的眼光關注產業的潛在優勢,尤其是在後發國家和地區,參照發達國家經歷過的支柱產業部門更替,把在先進國家或地區曾經帶動或正在帶動產業結構演進,但在本國尚處於比較成本劣勢的新興幼小產業作為培育支柱產業的重點對象,通過國家扶持,使其比較費用逐步轉向優勢,進而成為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支柱產業。

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原則:
1、區域優勢與特色原則
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分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意識形態、傳統習俗以及民族宗教信仰等客觀因素和既成現實,形成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劣勢。根據比較優勢准則,當然首選有利於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資源、區位優勢,並能適應本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特色產業作為支柱。但是,區位優勢和特色形成應當建立於較大的比較范圍,才具有較高的優勢水準和競爭力;還須進一步區分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基於一個較大范圍內以獨有資源所形成的、不可比、不可替代的優勢;相對優勢是在一定范圍內、在同類產業和產品中占據主導地位。具有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的產業都能形成特色,都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空間,關鍵在於確實把握特色、發揮優勢。
2、有所不為,突出重點原則
「大而全」、「小而全」,觀望、攀比,這是我國區域經濟中常見的一種小生產習氣,是區域間產業結構雷同、生產效率低下、重復發展、惡性競爭的根源。市場競爭最根本的是資源市場和產品市場的競爭,一個地區不可能所有產業都同樣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在支柱產業的選擇中必須堅持有所不為,突出重點的原則,選擇一、二個具有確定優勢的產業作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圍繞「支柱」培養一批重點產業,形成支柱產業群,支撐整個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3、技術開發原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支柱產業必須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發展潛力,因為科學技術水平是產品的產量、質量及實現升級換代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的推廣運用還有利於節約能源,降低成本,保護環境,並且有助於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延長支柱產業的生命周期。只有源源不斷地將新的科學技術注入支柱產業,才能使其適應市場變化,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達到投資成本利潤最大化。
4、規模帶動原則
規模經濟帶來規模效應,這是經濟發展的一條定律:一、企業規模大更有利於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專業化分工,更有利於現代化的生產管理和技術開發;二、較大規模的企業由於各種生產要素相對集中,從而有條件較先使用先進設備和技術,及時根據市場變化而更新產品、提高品質,提高市場佔有率;三、規模較大的企業有較強的科技研發能力、資本積累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規模越大,其產學研結合得越好,並內部機制健全,則掌握和利用各種信息的能力就越大,自我發展能力相對越強,因而越具帶動效應。
5、扶持培育原則
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壯大的「原動力」是市場作用,但並不等於作為市場宏觀調控主體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無為而治」。政府必須採取相應的調節、引導措施以補救市場本身的缺陷,促進支柱產業形成規模,優化結構。尤其在我國,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市場本身的盲目性和滯後性,市場信息的屏蔽以及政治、軍事和各種非經濟因素影響客觀存在,政府更有必要通過產業政策的規范作用和行政干預來引導支柱產業發展;實施有利於支柱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來擴大和改善投資、融資機制;加強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礎產業建設,改善基礎設施,保證生產正常運行;擴大外貿經營自主權,鼓勵企業向境外發展,盡快形成跨國大集團和公司。

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指標體系:
1、一般標准
考察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在一定時期內的支柱產業,最終須將一系列准則、原則量化為相應的評價指標。一般的指標體系建立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a.生產率上升率標准
以一定的生產率增長值來反映產業的技術特徵。筱原的生產率概念是勞動生產率、資金生產率、能源生產率等諸生產要素生產率的加權平均。在一定時期,產業的生產率增長快,生產成本相應也下降快,經濟效益就比較好,因而加快發展生產率增長快的產業就能較快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其理論內涵就是通過供給變化來反映支柱產業科技含量高、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基本特徵;實際意義就是政府應當優先發展代表先進技術,並具較高經濟效益的產業。
b.收入彈性標准
表示人均國民收入每增加一個單位時對某一產品需求量的變化額。這種對應關系反映在價格不變條件下產業的產品需求增加率與人均國民收入增加率之比率上,收入彈性大於1,說明隨著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更快;收入彈性小於1,說明隨著收入增加,需求增長慢於收入增長。顯然,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收入彈性高的產品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將逐漸提高,選擇這些產業重點發展,符合市場法則,有助於產業結構演進。其理論內涵是通過需求變化反映產業產品的市場前景,獲得加快發展的依據;實際意義就是政府應當重點支持那些提供國民收入多和收入彈性高的產業。據世界銀行報告統計分析,人均收入從390~1230美元的國家,收入彈性分別為:運輸和交通設備1.91,電器1.45,娛樂1.40,家用商品和服務1.28,香煙 1.20,燃料電力1.15,酒1.08,服裝1.04,食品0.69。
c.產業關聯度標准
反映特定產業在投入產出上對其他產業的前、後向關聯程度。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大於1的產業才有能力促進和帶動所有相關產業發展。其理論內涵是通過產業間相互作用的關系變化來反映支柱產業對其他產業的直接推動作用;實際意義是政府應當優先扶持那些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產業。
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在《中國支柱產業振興方略》一書中提出了考察我國目前四大支柱產業的九項量化指標:一、工業增加值在GNP中的比重達到5%左右,產值占工業總產值8%左右;二,出口創匯穩定增長,國際市場佔有份額上升,行業外貿進出口由凈進口變為凈出口;三、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人員總數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時在緊密相關的工業部門和服務行業就業人員大量增加;四、行業關聯度高,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大於1;五、較高的產業集中度和骨幹企業的市場佔有率,集約化、社會化的大生產方式,配套協作的企業組織網路;六、與國際同行業比較,技術比較成熟;七、需求收入彈性高於1,大體在1.5左右;八、經濟效益好,附加價值率一般在25~40%;九、具有高於國民經濟總增長率的、持續的、較高的部門增長率。
2、相關因素
完整的支柱產業指標體系還應當考察如下因素:社會狀況——政治安定、法制健全和社會公平;人口素質——平均年齡、受教育程度、體質、信仰、風俗習慣等非經濟因素;技術創新能力——包括整個地區宏觀的和產業內微觀的科學技術水平、研發能力;基礎產業條件——交通運輸、物流、郵電通訊等;資金保障體系——投資融資渠道、資金籌措方式等;現有產業優勢——區域內規模較大、效益較好、市場佔有率較高的產業。
指標的選擇必須具有客觀性,盡可能排除主觀因素的影響;可行性,盡可能採用有數據支撐的指標,而對數據不可得的指標只能舍棄;相對性,為准確反映每一行業在整個經濟體系中所處的地位,選用的指標應是相對指標,即採用某一行業與本區域其他行業同一指標相比的指數形式,由此來考察支柱產業相對於其他產業的不同屬性;動態性,確定工業支柱產業不僅是不同行業之間靜態比較的結果,而且也是反映它們動態變化的過程。為此,比較過程應考慮指標的時間因素,通過指標的動態變化判斷支柱產業在常態下的未來變化趨勢。
3、地區支柱產業選擇的特定基準
地區支柱產業必須順應國家振興支柱產業的方向,大體要以國家確定的支柱產業范圍及其選擇標准來進行,同時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並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目標的制約因素及在全國的正向作用,增加特定選擇基準:
a.產業強弱系數
目標期內某產業(或子產業)增加值佔地區工業增加值(或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與區域內或全國平均水平之比。若大於1可選,小於1則應十分慎重。產業強弱還體現為市場佔有率和市場競爭優勢指數。市場佔有率表明該產業滿足國家或地區產業對經濟批量的要求,其重點子產業或重點企業產量在全國市場佔有率應在5%以上;市場競爭優勢指數的含義是:當其數值大於1時,意味著市場佔有率大於產值比重,即產業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產業強弱系數的意義在於使地區充分考慮其產業素質水平以及在未來競爭中的地位,理性判斷風險利弊。
b.比較優勢系數
由比較集中率系數、比較輸出率系數、比較生產率系數、比較利稅率系數的乘積構成的一個綜合指標。一般而言,支柱產業的比較輸出系數都應大於1。數值越大,證明該產業產品的區際商品率越高,即高於全國平均輸出率。而當比較優勢系數大於1時,說明該產業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具有相對優勢,數值越大,說明相對優勢也越大。比較生產率指標就是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地區間比較,比值大於1時,說明該產業全要素生產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比較利稅系數大於1,則說明地區某產業的經濟效益與全國同產業平均水平相比具有優勢,小於1時則處劣勢;而當用該指標與地區其他產業作比時,則CT(比較值)值越大越好,選擇CT值大的產業作為 「支柱」,才能擔負起整個區域上繳國家財政收入和發展地方基礎產業結構的重任。
從比較優勢系數的構成可以看出,所謂「比較優勢」包括「外生」和「內生」兩個方面,其指歸在於競爭優勢。外生優勢強調「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只要市場價格機制起作用,只要存在資源稀缺性,比較優勢就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地發生作用;內生優勢是產業內部通過後天的專業化學習獲得或通過投資創新經驗積累而人為生發的,強調的是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知識創新和經驗積累。因此,競爭優勢實實在在地體現在對比較優勢所蘊含的價值量的利用和管理的效率:在產業集聚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欠發達地區尤其要明確自己的比較優勢之所在。
c.完全就業系數
一定時期內地方某產業直接吸納就業、擴展帶來機會就業以及社會貢獻就業總體上升速度與地方工業就業平均增長率之比,若接近或超過則可行。這一標准側重考慮了對地區社會發展和穩定就業的權衡。國家選擇支柱產業實行有限目標、重點發展,對資金和就業約束不十分在意,而地方政府必須直面這些問題。一般認為,當系數大於1時,這一產業可帶動經濟和就業全面增長,適宜作為支柱產業。
d.產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標
反映某一產業全方位經濟效益。由下屬六個單項經濟效益指標加權求和而得到:增加值率、產品銷售率、資金利稅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各指標權重的求得方式:如果認為兩個指標同等重要則取1,一個指標略重要則取2,重要取3,重要得多取4,極重要取5,反之則取倒數,依次類推。對各指標兩兩比較並列出矩陣,矩陣中各行自乘後再按所取的6個指標數開6次方根,每個指標6次方根值與這6個指標方根值之和相比較得出的比值,即為各指標的權重值。 這六項指標也是一般支柱產業分析模型中採用的變數因素。
e.特色產業或子產業標准
特色產業指地區資源條件中有高於或低於國家支柱產業技術層次的產業條件,對提高和改善產業結構水平有特殊作用的產業。比如內陸地區發展傳統產業的特定優勢,沿海開放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相對優勢,以及一些地區的特種工藝技術的產業。特殊產業標準的提出擴大了支柱產業的內涵和外延,有助於地區比較優勢的發揮,而在大局上又豐富了產業結構的層次,尤其對於經濟規模小的區域是發展支柱產業的一條蹊徑。

❼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

(1)①圖14反映的是生產和貿易的全球化,同時反映出我國通訊產品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處於低端位置,有的產品在國際貿易和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②圖15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物質消耗帶動。
(2)發展戰略性新產業,有助於: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③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④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帶動相關產業的生產和消費。
(3)①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勇於實踐。②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尊重創新型人才,尊重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③文化創新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把繼承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機結合。④文化創新需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
(4)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教程中政府要:①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②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保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知識產權和安全;履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履行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培養高端技術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③依法審慎行使權力,堅持科學、民主決策,自覺接受監督。

❽ 要答案(1)政治題:分析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意義 (2)我們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何

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意義
(一)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生態環境脆弱,又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面臨改善民生的艱巨任務和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二)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輻射帶動力強,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於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傳統產業升級、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體現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的迫切需要。當前,全球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科技發展正孕育著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部署,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我國要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及相關知識產權,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我們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何
1、堅持創新發展,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2、立足國情,努力實現重點領域快速健康發展
3、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4、積極培育市場,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5、深化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
6、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投入
7、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組織領導

❾ 如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政府提幾點建議

政策建議

按照產業生態系統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組織規劃實施

國務院通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標志著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從重規劃階段進入了全面實施的階段。該規劃在制定的時候考慮了產業體系 建設的需要,並做了產業發展的路線圖。但是由於選擇的產業范圍廣,又受規劃編制的時間和資源投入的約束,規劃並沒能就重點產業生態系統建設給出更具操作性 的方案。

建議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需要選擇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若乾重要領域,對產 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進行系統分析,按照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分享框架,編制這些行業產業生態系統建設的實施方案,對技術創新,有競爭力的製造,專有基礎設 施和服務體系建設,消費市場啟動,投資與風險分擔機制等進行統籌安排和合理部署,並將工作任務分解到各個部門。同時,要在這樣的一個框架下對規劃實施情 況、創新績效、產業發展績效、政策激勵績效等進行年度的跟蹤評估,並根據跟蹤評估的結果,結合國內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特點,及時調整規劃實施方案。

在實施中突出信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三大重點領域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的部署全面而系統,但這種全面性,也帶來了產業發展邊界過寬、難以優化資源配置和相關支持措施。課題組建議在規劃的實 施過程中,科學判斷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根據我國現有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進一步突出重點。從目前全球新興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新一代的電子 信息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的融合發展,帶來社會能源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並導致其他產業組織方式的變革,最終將可能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轉基因育種、干 細胞治療等生物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生物工程和新醫葯產業將會成為未來的支柱和主導產業。從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以及印 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的發展戰略和投資重點來看,其重點也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生物產業。因此,課題組建議規劃的實施過程中,聚焦上述三大重點 產業領域,集中優勢資源,著力突破。

建立多元化、多層次投資與風險分擔機制

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多處在發展的初期,其技術路線和主流產品都還沒有形成,不同技術路線的全球競爭,給投資者帶來巨大贏利空間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 風險。正是由於對風險規避的考慮,我國大多數投資人和企業會選擇在產業發展的快速增長期和成熟期再進入,如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新能源汽車。這樣做的好處在 於有利於規避風險,並贏得較為穩定的收益;壞處在於一定會形成技術和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

要想鼓勵投資人和企業在產業發展初期更早進入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競爭,需要建立政府、風險投資公司、保險公司、生產銷售企業等多元化的投資與風險分擔機制。 這種投資與風險分擔機制重點包括政府對高風險的前沿技術開發與應用的持續投入機制,政府對多種技術路線的創新活動的持續投入,保險公司對新產品和新裝備試 用的風險擔保機制等。通過這種多元化、多層次投資與風險分擔機制,引導社會資源向產業技術創新前沿積聚,結合重大創新發展工程和應用示範工程,盡快在自主 創新的基礎上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通過產業鏈創新管理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和技術體系構建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型技術和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的產物。要想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構建適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和產業體系,不但需要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還需要按照產業鏈發展的需要,突破一批輔助性技術,包括相關專有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檢驗檢測服務技術等,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

課題組建議首先在信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三大領域開展產業鏈創新的管理。重點是系統分析這些重點產業的產業鏈、價值鏈,以及全球分工,在此基礎上依託戰略 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安排的重大創新發展工程,以及國家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安排的科技創新工程,採用工程化的組織方式,以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 的產業鏈為目標導向,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聯合技術攻關。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積聚,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盡早使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能成功突破一批重 大群體性關鍵核心技術,構建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

通過實施重大應用示範工程啟動市場需求完善產業體系

消費市場的啟動和產業體系的完善是相輔相成的。在全國范圍內建設新興產業消費市場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啟動市場需求和完善產業體系,在技術上和資源 配置上都不可行。理性的選擇是在有基礎的省市開展重大應用示範,逐步探索消費啟動市場的政策措施,探索能夠市場化的、能夠大范圍推廣的產業發展模式,不斷 完善產業體系。課題組建議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安排的一批重大應用示範工程為抓手,選擇有基礎的省市,以大規模的示範應用為牽引,促進產 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探索出能大規模推廣的新型商業模式,建立健全產業技術標准體系,完善市場准入制度等。

與推動產業發展戰略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