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分析我國的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
第一,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加劇帶來的商機。產業結構一直不盡合理,小散差亂,原因是缺少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甚至逆淘汰,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類企業都現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賴不分的假象暴露無遺,企業分化加劇,被迫退出市場的企業為急於進入的企業提供了絕好條件。這正是國內各個行業、有作為的企業收購兼並或強強聯手(可降低風險)、提高市場集中度,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好時機。
第二,國際市場重新洗牌帶來的商機。大批企業破產倒閉或陷入困境,讓出了繁榮時期很難得到的極大市場空間,使得國際市場進入的門檻大為降低。而國際化的資源重組加快,能源、原材料價格下跌,基礎行業及其把持企業大為弱化,這些也將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談判地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
中國應該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徹底結束在國際市場總是消極被動地被別人利用的時代,切實把講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首先是利用好國際市場」這句話落到實處。一是應當抓住機遇大舉采購原來拒絕轉讓的核心技術,引進高新技術和相關人才;二是大舉采購儲備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礦石、糧食,並鞏固對國際市場價格的主導權、話語權;三是通過收購兼並跨國工商企業集團,加快在全球布點,建立糧食、原油、礦石等大宗產品的海外資源基地。
與此同時,要構築中國主導的分銷、采購網路渠道,推出中國企業主導的自主創新品牌,並將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實現國際化延伸,擴大中國在全球經濟影響力,為可持續發展創造長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顯示,自主采購分銷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樣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只要掌握命脈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潤大頭留住,把生態環境留住,而不再流失。當然,海外投資要認真研究所在國的投資環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不能都拿危機說事兒。由於中國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准備不足,大危機帶來的大轉機、大商機,可能會與中國擦肩而過,例如商業資本、能源資源。這些是最讓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產業影響力是最大的商機。對紡織行業的改革與發展要有信心,國民經濟和民生對紡織行業的高度依賴,這就是影響力。要保持冷靜、保持信心,切忌慌亂和盲目跟風。紡織行業已進入了精耕細作的微利時代,要利用調整時期加快向以相對指標為主導的內含化發展方式轉變。同時,要停止內耗、聯手闖關、共圖大局,唱好主角,向主營業務回歸。
改進流程、縮短流程,實行精準化戰略。以信息化、精確化采購為主導,打造多方當事人參與的供應鏈,從粗放流程向精細化、精確化轉變。企業在開展這項活動的過程中,需緊密結合實際,切實辦好兩件具體事。這兩件事對企業具有普遍意義,只要當真去做都會有所收獲。
一是流程創新。目前企業流程粗放、跑冒滴漏、周轉緩慢、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情況十分普遍。對此,要做好「流程創新」這件具體事。即憑借信息技術,開展精確化采購、降低庫存、科學促銷、加快周轉、降低成本的試驗和調研。
二是細節創新。目前紡織行業要向服務型企業轉變,關注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切實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換位思考。對此,要做好「細節創新」這件具體事,即認真全天候跟蹤研究所有顧客群購物消費的行為、心理和緣由,每一個細節都不要放過,包括每一個舉動、每一個詢問、每一個抱怨等等。在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改進每一個細節,切實把「轉變服務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強化服務培訓,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技能,講求服務效果」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上。
三是應對嚴峻形勢,要充分認識先行指數研究的重要性,採取領先一步的反周期措施,為後危機時代做好前瞻性的各項准備。目前各行各業的預測和宏觀調控方式已經過時,所採用的「過去時數據」、「現在時數據」兩類指標已經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必須將預測和調控建立在「將來時數據」指標的基礎上,如國民經濟PMI、本行業PMI、PPI等等。
我國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在相對較長的周期里,讓國內實體經濟能夠平穩、較快地增長,短期保持GDP增速在7.5 - 8.3%之間,因此無論短期還是中長期來看,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都是偏積極的。
過去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密集、低附加值並對生態破壞嚴重的低端產品出口等來拉動,而靠這種方式拉動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國家要調整經濟結構,同時推動企業不斷進行產業、技術方面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水平,這樣才能在中長期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地增長。
總之,盡管有種種困難和挑戰,但氣可鼓不可泄,一定要認清形勢、樹立信心、迎難而上、抓住機遇、不辱使命、有所作為。
Ⅱ 中國工業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我國工業化的發展方向抄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 資源能耗低 環境污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興工業化路子,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些要求我們在發展工業時樹立可持續發展觀,重視人才的培養 鼓勵創新,掌握核心技術。
消費需求的高級化過程決定了中國工業發展進入以提高素質為核心、提高增長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方向的新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不再是″補短″和實現一般意義上的比例平衡,而是產業升級和結構高級化過程。
Ⅲ 中國產業調整的方向包括哪些方面
調整的方向是向創新靠攏:
1,改革開放初期是以基本生活需求為保障;
2,中期為追求豐富生活為目標,目前和未來是以創新和質量為追求,;
3,互聯網時代,因為覆蓋面受眾面與之前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對於創新和品質要求更高更快!
4,受中國崛起的影響與各國對低端製造業的排擠,未來發展的趨勢是:個性化,高端化,差異化;
5,國家將會鼓勵通過創新差異化等手段,超越之前傳統價格戰累積出來的財富!
6,過去傳統低利潤時代,其十年低價經營賺來的財富,面對著現在和未來的各種通脹,人民幣升值預期等的推進,不夠創新者兩年內賺回的利潤。因此堅持高品質和差異化的前提創新,也是對傳統成功者的洗牌!
7,創新打爛了傳統價格戰、低品質、低利潤!通過高品質,創新等獲得不錯的利潤,並逐漸佔領市場,獲得社會消費的認可,並能影響一代人!
Ⅳ 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主要往什麼方向轉型和升級
金融促進重點領域和行業轉型和調整,必須堅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原則,發揮資金引導作用,增強資金支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斷優化社會融資結構,一方面持續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行業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在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行業金融支持方面,要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對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消費、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及綠色環保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保證重點在建續建工程和項目合理資金需求,積極支持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設。這些產業和領域或者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產業,或者是有利於發揮我國經濟競爭力的傳統優勢領域,或者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環節,或者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因此也應當是金融支持的重點方向。 與此同時,要大力支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產能過剩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突出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金融支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關鍵是區分產能過剩行業的不同情況,分門別類地執行差別化政策,對於產能過剩行業中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繼續給予資金支持,幫助其加快發展;對於產品雖然在國內供大於求,但是在國際市場上有銷路,有市場的企業,通過各種融資方式支持其跨境投資經營;對於實施產能整合的企業,通過探索發行優先股,定向開展並購貸款等方式,促進其實施兼並重組;對屬於淘汰的落後產能的企業,通過保全資產和不良貸款轉讓、核銷等方式支持壓產退市;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嚴禁提供任何形式新增融資,防止盲目投資加劇產能過剩。
Ⅳ 中國未來有發展的十大行業是什麼
這10大行業包括人工智慧領域,大健康領域,大數據領域,新物流領域,新能源領域,環境保護與改造領域,旅遊領域,智能家居領域,新零售領域,新型保險領域。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10個領域確實是未來發展最有潛力的領域,很多大型企業甚至從現在開始就已經布局了,其實保守的估計,這10個領域最少要在未來30~50年左右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誰先起步的早誰就能佔領行業的頭幾名。其實我個人覺得人工智慧領域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軍事領域的應用
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的發展當中,人工智慧被應用到軍事領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們經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樣,機器人無論是在數據處理還是在反應速度上,面都優越於我們普通人,而且在危險區域勘察或大型規模戰爭的時候,機器人如果參與的話,會極大限度的減少人員的傷亡。
Ⅵ 中國未來行業發展方向是什麼
為了提升企業競爭力,很多企業都會關注於快速、短期的企業戰術問題,卻忽略了長期的,戰略性的問題。如果企業沒有針對一年以後的軟體開發計劃,那麼到時候企業也許會因為沒有合適的技術決策而面臨風險。
提到軟體開發計劃,我們不禁要問,現在常被提到的面向服務架構(SOA)是否被過分誇大了?企業是否應該同時採用J2EE和.Net,還是什麼都不考慮?毫無疑問,如果不選擇任何技術,未來企業肯定會花費巨額資金和時間用來調整業務。
量子物理學家Niels Bohr曾經開玩笑說,預測是非常不靠譜的,尤其是對未來的預測。但是在企業技術領域,未來的主流趨勢和企業的選擇方案還是比較容易預測的。那麼未來三到五年,軟體開發的關鍵特徵將會是什麼呢?
首先,胖客戶的時代已經結束。原因很多,比如安全問題、管理問題以及成本問題。企業希望擁有更集中化的應用軟體服務,員工對於應用軟體的訪問需要在中央管理的控制下進行。企業可以通過購買現成的軟體實現這些控制,而且隨著高級網路架構逐漸被企業採用,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序運行於伺服器上。企業門戶就可以完成這一任務,不論是員工、客戶還是合作商,都可以通過瀏覽器訪問企業門戶,進而訪問相應的應用程序和服務。
第二,應用軟體服務將走向現實。隨著企業發展,企業將擁有越來越多的IT資產,包括硬體和軟體,軟體或者系統的合並工作,在技術上應該可以實現,但是對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應用軟體服務模式的成功建立。很多企業早就希望將現有的應用軟體轉變為以Web為基礎的軟體,這不但可以大幅降低軟體許可證和升級的成本,還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實現遠程工作等功能。最明智的企業會從這兩方面同時著手,在應用Web服務的同時,盡可能做好遺留軟體的維護工作,最大限度發揮遺留軟體的剩餘熱量。
第三是虛擬化。未來三到五年,虛擬化將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它將最大限度地從企業現有的硬體架構中榨取出可用資源。每個企業的CIO都希望通過採用工業標準的伺服器提高IT效率,同時降低成本和管理復雜度。同時,虛擬化還可以讓應用軟體部署變得更簡單,系統離線時間更短,同時更好地控制業務連續性對象。
將這三者明確聯系起來的就是「軟體既服務」的概念,這就是未來的應用軟體架構:一個受控的,有預見性的,同時極具成本效益的應用軟體架構,將改變企業的流程、服務,以及關鍵的業務軟體,這個應用軟體架構就是未來的IT變化,這不僅僅是美好的遠景,因為目前那些敢於嘗試新技術的企業,已經體驗到了這種應用框架所帶來的更安全、更靈活的軟體部署方式。
從早期的應用看,服務框架有效地避免了高昂的成本和冗長的集成項目。它對於傳統軟體、流行軟體或者未來的軟體都一視同仁,因此企業也不需要重新開發原有的應用程序,以適應新的訪問通道,如IPTV或WiMax。這種服務架構對於IT預算也有很好的降低作用,而且如果當前的軟體能夠跟上這種趨勢,對於企業的IT部門來說將是一個好消息。因為IT員工將不再被繁重的開發工作困擾,而是有機會站在更高的層次,進行與業務有關的項目的研究。
而用戶也不再為系統的各種安全問題以及穩定性所擔心了,企業的CIO可以將他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提供更具創新性的工作中,從而提高業務水平,再也不用為如何填補老系統的漏洞所分心了。
這不正是企業所希望看到的未來么?
Ⅶ 中國當前應重點發展什麼產業,其發展方向
發展人工智慧產業。
近年來,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迅速,專語音識別和計算機屬視覺成為國內人工智慧市場最成熟的兩個領域。自2015年開始,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逐年上升,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15年到2018年復合平均增長率為54.6%,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約36%)。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市場規模已達到415.5億元。前瞻推算,2019年我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達到554億元左右。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Ⅷ 中國製造今後要朝什麼方向發展
相對其他產業而言,中國的製造業是發展較快、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門類,也是加入世貿組織後受益可能性較大的部門。中國製造業得以快速發展、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的基本經驗有二:一是較早和較大程度的對外開放。中國多年來一直是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外商直接投資中超過70%的份額投入到了製造業領域。對外商開放投資,開放市場,中國的製造業不僅並未因此而萎縮,而且通過與外商在合作中學習,在競爭中提高,產業的規模、水平和競爭力不斷擴張、提升和增強,許多產品產銷量位居世界前茅,工業製成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90%。二是較深層次、較大范圍的市場化改革。改革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放鬆或放開市場准入管制,鼓勵和促進市場公平、有效的競爭,煥發了企業微觀主體的活力,尤其是民營經濟的進入與發展,在許多行業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在競爭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純粹的國有企業占製造業產出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76%,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30%。體制改革帶來的「內生增長效應」在製造業領域得到很大程度地體現。
中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是明顯的(盡管在不同產業的表現有所不同甚至有較大差異),並處在較大程度的動態轉換中。這種比較優勢不僅體現在數量龐大、供給源源不斷的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方面,而且更多地體現於不斷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級的大規模加工組裝業優勢,以及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和潛力等方面。這些比較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國際競爭優勢,在國際分工中已經並將繼續爭取到比較有利的地位。如果說,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對外開放和市場化改革,那麼加入世貿組織後,在更加開放和市場化的環境中,將促成中國製造業比較優勢更為充分和有效地發揮,在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更大利益。
當然,在製造業領域中,不同產業的成熟度、開放度和比較優勢存在較大差異,加入世貿組織對這些產業的影響是不均衡的。從長期來看,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依託於資源稟賦和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s),它具有長期性和基礎性特徵,決定產業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長期趨勢和基本格局;二是依託於競爭戰略和制度條件的競爭優勢 (competitive advantages),它具有明顯的戰略性和選擇性。中國正處於經濟體制、工業化進程、供給與需求結構等因素劇烈變動的時期,影響中國產業競爭力特別是動態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因素十分復雜和易變。從加入世貿組織這個大背景來看,產業國際化和全球化趨勢、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程度、產業成熟度、國內需求潛力和動態比較優勢等因素,對於產業發展前景和競爭優勢的影響將更為直接和明顯。因此從這些影響因素出發,我們試圖建立一個加入世貿組織背景下中國產業發展前景的評估方法,以此全面評價加入世貿組織對各製造業部門的近期和中長期的影響。其要點包括:一是尋求構建一個普遍適用於工業部門的統一的世貿組織背景下產業發展前景的評估方法,使得所有工業部門能夠放在一個坐標繫上進行橫向對比;二是將短期對策研究與長期趨勢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放寬研究視野,以求准確把握加入世貿組織後各行業發展的長期方向;三是通過世貿組織背景下產業發展前景的評價,廓清今後一個時期政府政策調整的方向和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