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冷鏈物流如何與農業產業聯動發展
冷鏈物流與農業產業聯動發展方法:
1.統籌多方協調
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建立政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聯動機制,制定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
展規劃。根據中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和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特點,建立多種組織形式並存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產供銷一體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以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發展區域內農產品短途冷鏈物流體系:利用第三方物流,發展跨區域的農產品長途冷鏈物流體系。實施供應鏈物流管理模式,推動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健康、穩定、快速發展。
2.整體梯度推進
選擇重點品種、重點區域先行試點。
充分調動冷鏈環節行為主體的積極性,特別是重點培育第三方物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根據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以及區域資源稟賦和優勢農產品布局,積極推進各具特色的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選擇重要品種(高價值量農產品,如熱帶水果;易腐敗產品,如肉類等)建立冷鏈通道試點。一是在大城市開展「生產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冷鏈物流試點和「生產基地+大型批發市場+配送中心+超市」試點。二是在農產品出口優勢產區開展「加工企業+生產基地」冷鏈物流試點和「加工企業+生產基地+第三方物流」試點。在總結示範、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向全國輻射、推廣。
3.建多元化機制
加大投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加拿大冷鏈物流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不管是物流企業、批發市場。還是配送中心,在起步階段,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資金的投入至關重要。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還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一方面,在硬體設施建設、微觀技術和宏觀管理上還缺乏經驗;另一方面。由於從「田間一餐桌」整個物流過程鏈條太長,一家企業難以完成冷鏈物流系統建設。2005年,中國物流業增加值為1.2萬億元,同比增長12.5%,物流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更需要政府對現有的交通運輸、倉儲、配送各環節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因此,根據冷鏈物流自身發展的特點和發展的實際需求,政府需要加大資金投入,並逐步形成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依據供應鏈物流管理模式和多種形式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要求,政府引導資金支持的對象,一是大型批發市場和配送中心,二是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三是產地加工企業。支持的重點內容主要是硬體設施建設、分析檢測設備、標準的制定與人員培訓等。
4.重視科技作用
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和硬體建設水平,加強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各節點技術的改造與升級,全面推動中國農產品冷連物流跨越式發展。一是繼續加強運輸主幹線及其附屬場站的基礎設施改造,盡快形成與多式聯運相適應的配套的綜合運輸網路及完善的倉儲配送設施;二是鼓勵GPS、自動識別等技術的應用,通過網路平台和信息技術將承運人、用戶、製造商、供應商及相關的銀行、海關、商檢、保險等單位聯結起來,實現對貨物的全程監控和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全社會整體運輸效率;三是引進、推廣自動化冷庫技術和庫房管理系統、真空預冷技術、無損檢測與商品化處理技術、運輸車溫度自動控制技術等先進技術,提高技改能力和技術更新能力。
5.制定法律法規
建立健全檢查與監督機制。
6.出台相關政策
為了盡快推動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必須盡早制定和實施科學、有效的宏觀政策。在科技政策方面:將冷鏈物流技術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和科技計劃;加大國家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科技政策性投入,設立專項基金,並列入預算;加大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國際合作等項目計劃的資助強度:重視農產品冷鏈物流平台建設,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部門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質量標准與檢驗中心、食品安全評價研究中心等國家工程項目建設中,給予優先支持。在財政金融政策方面:建議把農產品冷鏈物流作為國家投資、政策引導和吸引外資的戰略重點,在預算安排和工農業建設項目計劃中,給予集中支持和傾斜;適當考慮冷鏈物流企業、批發市場、配送中心減免增值稅和所得稅;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業實行優惠貸款政策,包括低息、貼息、放寬還貸期限、放寬抵押條件、支持外資介入等。在產業政策方面:盡快理順多部門管理的局面,成立協調組織,理順科研、生產、貿易等部門的關系;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根據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布局引導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的合理布局;加速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建設,引導一體化發展。在貿易政策方面:鼓勵、支持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採取有效手段和政策,扶持與保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商標和品牌,擴大其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引進、消化發達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包括項目、設備儀器等硬體,以及產權許可證貿易或軟體貿易。
7.制訂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
《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將加速冷鏈物流市場的快速擴容,規劃實施後,我國將增加1000萬噸冷藏庫的能力,預計將帶動社會投資2000億。編者也從空調製冷大市場專家口中獲知,農產品作為冷鏈物流中最大的市場,其消費市場遠超工業方面的需求。空調製冷大市場的專家還表示,隨著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食用動物蛋白、奶製品和即食類方便食品,以及中國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中國對冷鏈基礎設施的需求正變得空前巨大。但在市場擴容的同時,區域性的分化也非常嚴重,在一些經濟發達和靠洋沿海的大城市,國際性、區域性的盛會,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使得一線城市的國際化程度日益提升,冷鏈市場也有了顯著增長。再如如青島和大連,作為重要的出口市場,發展勢頭也非常迅猛。雖然,區域冷鏈經濟的崛起未必能代表全面的冷鏈物流產業的成長,但是其快速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② 如何將我縣農產品實現產業化發展
在加快新型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中,我縣應結合「小縣大城」發展戰略,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目標,堅持科技先導,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政策扶持、產業服務,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有效解決農民種出來的產品賣得掉、有錢賺,切實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
1、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服務配套的綜合功能,培植和扶持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
2、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努力創造有利於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外部環境。
3、強化農業科技先進適用技術示範推廣。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盡快把產業優勢轉為經濟優勢,實現富民目標,關鍵在科技。因此,要加快科技在農業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上的應用。
4、加快建設產業化生產基地。要把基地建設作為規劃的重點內容,解決好基地建設與加工能力不適應的矛盾。要按照標准化的要求建設生產基地。引導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專業大戶、農民經紀人等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加生產示範基地建設。
5、強化農產品品牌創建。要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和競爭力為核心,堅持「企業為主、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方針,發揮產業優勢、區域優勢和特色優勢,培育、整合、保護農業品牌,大力推進標准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支持做大做強名牌農產品,培大育強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市場佔有率高的名牌農產品,切實提高農產品綜合競爭力。
6、加大農業產業化的資金投入。發展農業產業化,需要建好標准化基地,興辦龍頭企業,培植營銷市場,必須要有大量的人財物投入和政策的扶持。
發展新型農業產業化是項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行業和部門,必須整合各方面資源,建立農業產業化組織機構,建立健全縣鄉領導聯系基地和農業企業制度,全面落實縣鄉領導抓產業化發展目標管理責任制,實行一個規劃、一套措施、一套班子、一套實施辦法,納入縣鄉部門領導年度考核,真正做到有責任、有考核、有獎勵,確保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真正實現農業龍頭企業有大發展,農產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農產品品牌建設有大突破,產業化經營帶動能力有大提升。
③ 如何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現代農業
農產品加工業行業覆蓋面寬、產業關聯度高、中小微企業多、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用強,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保障群眾營養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十三五」時期,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一、充分肯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就
「十二五」時期,伴隨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依靠市場拉動、科技驅動和政策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好勢頭。
(一)總量規模快速擴大。2011-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從13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增長11%,在工業中佔比從16%提高到18%,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值從1.8∶1提高到2.2∶1。規模以上企業從6.9萬家發展到7.6萬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70家(其中超500億元的5家)。
(二)發展動力持續強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入累計達到16.8萬億元,年均增長19%,其中2015年預計達4萬億元,同比增長9.7%,高於工業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8%,成為經濟發展新的亮點。
(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食用類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達52%。主要農產品加工初步形成齊全的國產化機械設備品種,如肉類加工設備國產化88.5%以上,糧油加工設備逐步替代進口。
(四)空間布局更趨合理。2015年農產品加工園區達到1600家,匯聚了3.5萬家企業(其中龍頭企業1.5萬家),成為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的聚集地;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等10個畜禽大省的肉類加工總量佔到全國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貨、福建膨化、湖北冷凍、四川豆製品等形成區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發展趨勢明顯。農業經營主體接二連三融合,以資金、農產品、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發展加工和流通業,農民合作社中已有53.3%從事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前延後伸融合,將農戶、加工企業和經銷商等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體,打造了農業產業化升級版。「互聯網+」等新信息技術滲透融合,將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引入,模糊產業邊界,縮短供求距離。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實現補農建農帶農。目前農民人均收入9%以上來自農產品加工業工資性收入,加上關聯產業比重更大,每億元加工營收吸納96人就業,明顯高於工業;農業逐步從出售原字型大小農產品轉向加工製品,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都是加工製品。可以講,「十二五」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大發展的時期。
「十二五」時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就來之不易,各地在工作中有許多好經驗。一是始終把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作為推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通過產業發展,引領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加工和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努力為農業注入資金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為農民開辟了新的就業增收渠道。二是始終把市場決定和宏觀指導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原則。通過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資源、資源服務產業,針對農產品加工薄弱環節、瓶頸制約和重點領域,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作用,形成了發展產業的合力。三是始終把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抓手。用政策來推動,用規劃做引領,用標准來衡量,善於把問題變成課題,把課題變成政策,把政策變成項目,為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四是始終把創新和推廣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瞄準資源配置、人才培育、體制機制建設、成果轉化等關鍵問題,不斷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成果推廣應用、標准化進程、品牌培育、創新體系建設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創新支撐。五是始終把職能和隊伍建設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保障。不斷加強規劃指導、管理監督、協調服務,整合系統資源,匯聚工作合力,形成了推進工作的新格局。
④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業專發展。依託農業龍屬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
⑤ 什麼是農業六次產業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很多困境。對於農民來說,農業比較效益偏低,增產不增收的矛盾突出。對於消費者來說,希望能夠買到質量更優和安全更有保障的食品,卻未必能實現。對於我國經濟社會全局來說,需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改善資源環境,但由於農業生產方式不當等原因,不僅耗費了很多稀缺的農業資源,形成與子孫後代爭飯吃的困局,而且還使本來具有生態恢復和循環功能的農業成為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對於整個國家來說,我國收儲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出庫困難,陳化風險上升,而進口規模卻不斷擴大,國內農業生產遭受國際市場波動沖擊不斷顯現。
為擺脫困境,國家在農業政策上已明確提出,要盡快在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實踐中也有不同探索。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立農家樂,發展休閑農業,選擇生態環境優美的場所,按有機農產品要求來生產農產品,吸引人們到田間地頭參與勞動,欣賞大自然美景,享受豐收的喜悅,成效顯著。這種新型的現代農業,不僅生產農產品,而且提供相關旅遊、餐飲、住宿等服務,在顧客離開時還提供經過加工的各類自產農產品。從理論上說,這種新型業態已突破了傳統的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的局限,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僅具有農產品供給功能,而且具有廣泛的生態、社會效益。
這種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被稱為六次產業。即如果第一產業以「1」代表,第二產業以「2」代表,第三產業以「3」代表,三者相加或相乘,結果均為6。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⑥ 農產品產業化是什麼意思
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就是,改造傳統的自給半自給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使之和市場接軌,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
農業產業化可多種多樣,但必須(特徵):1、面向國內外大市場;2、立足於當地優勢;3、實行專業化分工;4、形成一定經濟規模;5、組織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6、實行企業化經營。只有這幾方面的有機結合,才能把農業改造成能夠與國內外大市場相銜接的產業。核心是如何把"千家萬戶"和"廣闊市場"兩者結合起來。
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要目標:一是保證農產品有效結合;二是增加農民收入。只有靠農業化這只大船,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民才能順利進入市場。所以,農業產業化是農民進入市場的好方式。
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扭轉農業弱質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農業產業化有利於解決農業社會效益高與經濟效益低之間的矛盾,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第二,有利於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它有利於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市場化。
第三,有利於解決農戶經營規模狹小與現代農業要求之間的矛盾,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第四,有利於提高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它有利於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建立高效農業體系。
第五,有利於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它有利於促進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實現農業產業化的背景,是因為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徹底地解決,如何解決好一家一戶分散的小生產與逐漸擴大的市場之間的矛盾,使農戶的分散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銜接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必須進行組織制度的創新。而農業產業化的本質是經營方式的貿工農一體化。通過發展農產品貿易和農產品加工業,使市場形成對農業生產的帶動,使農民提高直接參與市場活動的積極性,有利於農民進入市場,開拓市場。另外,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而且農業的比較利益較低,國家對農業的投資又難以真正落實到農業上來。這些矛盾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而農業產業化把產加銷融為一體,通過規模經營和多層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實現了產品增值,從而改變了原始產品供應狀況,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
主要內容包括:
(-)農業專業化和集中化。這是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特徵。農業專業化包括農業企業專業化、農藝過程專業化和農業地區專業化三個方面。所謂農業企業專業化是指農業企業之間實行明顯的社會分工,各企業逐步擺脫"小而全"的生產結構,生產項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給自足轉變到專門為市場生產某種農產品,其它生產項目或者降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為從屬的、輔助的生產部門,甚至完全消失。農藝過程專業化又叫農業作業過程專業化,即把生產某一種農產品的全部作業過程分解為若干個階段,分別由不同的專業化的企業來完成。如美國畜牧業生產,從育雛、飼養、蛋奶生產等工作都由專門的企業來完成。農業地區專業化又稱農業生產區域化,是指農業生產在較大的地區之間實行日益明顯的分工,各地區逐步由"千篇一律"、"萬物僅全"、"自給自足"的生產結構轉變為比較集中地為市場生產某些農產品的專業化地區。如美國因地制宜地進行某種作物的生產,通過長期演進,已形成玉米帶、棉花帶、畜牧帶等10個各具特色的農業帶。生產集中化一般是指伴隨農場數目的減少而出現的農場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如美國農場總數由1974年的231.4萬下降到1992年的190多萬,小規模的家庭農場逐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是大規模經營的農場。雖然大農場在1992年只佔全國農場總數不到18%,但是他們擁有的土地佔農業用地的54%,產量占農業總產量的83%。
(二)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這是農業產業化最突出的表現形式。它是指農業企業集團內部、農業企業之間以及農業企業與非農業企業之間,通過某種經濟約束或協議,把農業的生產過程各個環節納入同一個經營體內,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如芬蘭最大的乳製品聯合生產企業瓦利奧公司,它是一個具有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專業化、社會化和集團化公司。公司從奶牛的飼養、原奶的收購、運輸,到乳製品的精加工、產品的銷售和出口進行一體化經營,不僅效率高、周期短、生產成本低,而且隨時可以根據市場的動態需求變化調整產品的品種和數量。該公司在全國各地擁有33個乳製品加工廠,加工能力佔全國牛奶加工總量的77%左右,產品種類多達1400種,年營業額達到81億芬蘭馬克(約合18億美元)。
(三)服務社會化。這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其基本內容包括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上"一條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如墨西哥的錫那羅亞西紅柿生產協會就是為生產西紅柿的農戶設立的系列化服務機構,而且它還對西紅柿的產銷形勢、政府政策、市場動向、生產技術等問題及時准確地向農戶提出意見和建議。
(四)利益分配機制合理化。這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本質所在。由於農戶處於出賣原料的地位,作為價格的消極接受者,一般難以得到正常的利潤,而農業產業化則可以打破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農工商一體化經營,使農戶也分享到農產品在加工、流通過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潤。同時,發達國家還十分重視對利益分配機制的調控,除給農民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外,還突出表現在農產品價格措施方面。如歐共體通過制定干預價格(最低價格)與門檻價格(最低進口價格)等措施,保護農民利益,以防谷賤傷民。從國外農業產業化成功的經驗中看出,企業與農民互惠互利是產業聯結的基礎,妥善調節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則是農業產業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並不是一個意思,也不是沒有農產品產業化一說,而是就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給出農產品產業化的具體含義,並且,我在許多的論文或發表中看到,他們關於農產品產業化大多都是在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上說的)
⑦ 怎樣得到一個農業產品產業化發展的數據
這個數據你只是寫論文用的話那你可以到縣統計局去要,你就說要寫一個縣的領導表揚稿他們就會給了、。
⑧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版
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權業發展。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
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
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
⑨ 如何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適應市場發展規律,反映一個國家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過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通過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以及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⑩ 我國農業法中農業包括什麼產業
農業指種復植業、林業制、畜牧業和漁業等產業,包括與其直接相關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制定本法是為了鞏固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業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維護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合法權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10)農業產業發展與農產品擴展閱讀:
第十三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和支持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發展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
國家引導和支持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的企業、科研單位和其他組織,通過與農民或者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訂立合同或者建立各類企業等形式,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