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科技信息工業產業發展規劃

科技信息工業產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0-11-25 06:10:06

㈠ 產業園區規劃的發展趨勢

隨著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的轉型,也必然使園區的發展內容和特徵存在以下幾個明顯的趨勢,也是未來產業園區規劃和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內容。
趨勢一、從注重優惠政策向發展產業集群轉變:從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來看,基本經歷了由「單個企業→同類企業集群→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演變,高新技術產業只有集群化發展,才會激發出更大的能量。從未來高新技術園區政策走向看,優惠政策將可能逐步從區域傾斜轉向技術傾斜和產業傾斜(這是國外通行的做法)。
趨勢二、由加工型高新區向研發型高新區轉型:由於高新技術園區功能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新技術園區適合打造前端性產業鏈(研發、設計、中試等)。未來高新技術園區的發展在於比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轉化效率,我國高新技術園區也將逐步走向以研發中心、研發型產業、科技服務業為主體的研發型高新技術園區。
趨勢三、從強調引進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轉變:隨著高新產業系統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發與轉化的復雜性日益加大,從而大規模研發的系統風險大大增加。而隨著科技預測性和可控性的加強,在總體方向下,將研發課題市場化、模塊化、專業化,採用小規模研究,充分利用其靈活性,可有效分散風險和加快科技研發速度。
趨勢四、由單純的土地運營向綜合的「產業開發」和「氛圍培育」轉變:產業園區的發展,未來必然應該從孤立的工業地產開發走向綜合的產業開發,通過土地、地產項目的產業入股等方式,將土地、園區物業與產業開發結合起來;同樣也從片面的環境建設走向全方位的氛圍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環境的同時,加強區域文化氛圍、創新機制、管理服務等軟環境的建設。
趨勢五、由功能單一的產業區向現代化綜合功能區轉型:現代的產業發展不同於傳統工業發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資源密集、規模較小、信息網路化,決定了新的產業區功能的綜合性,不是單純的工業加工、科技產品製造區,還包括配套服務的各種商業服務、金融信息服務、管理服務、醫療服務、娛樂休憩服務等綜合功能。

㈡ 南京工業大學科技產業園的發展規劃

「十一五」期末,入園企業50家,引進社會資本3億元,產業園面積達20萬平方米,年產值10億元,爭取省產業化重大轉化項目3-5項,形成3-5家產值超億元的行業先鋒,形成以生物醫葯、新材料、化工新技術、先進製造、能源環境、綠色建築為主導產業、特色鮮明的區域產業集群。

㈢ "十三五"科技發展如何規劃

浙江科技「十三五」規劃(初稿)將「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貫穿始終,並回初步提出八答個方面重點任務: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打造科技創新大平台、培育企業創新主體、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凝聚創新型的領軍人才、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規劃的實施保障。
「十三五」規劃必須和「十二五」總結有效銜接,將「十二五」沒有解決的難點難題,在「十三五」做重點攻關,有針對性地去解決,不單單只是「做加法」,發展、創造、建立各種新興產業,同時應注意兼顧解決各種遺留的難點、難題。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浙江科技的「十三五」規劃,呈現出科技為企業服務、政策促進能力兩大特點。這也反映出了浙江科技總體水平落後於企業的發展活力,浙江科技創新能力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的現狀。浙江在電子商務、物流、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發展卓越,需要大量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撐。浙江在「十三五」戰略中,要、結合自身優勢形成一個強大而完整的產業鏈,形成自身的產業鏈競爭優勢。

㈣ 當升科技的發展規劃

當升公司自年開始制定公司的未來九年發展戰略規劃,當時制定的規劃名為《2018年戰略規劃》,計劃以三年為單位對規劃進行滾動管理。在2009年底,因忙於上市,時間倉促,未能最後完善該規劃。在公司上市之後,該戰略規劃實現的可行性進一步提高,於是,公司在2010年4季度投入了相當的精力對《2018年戰略規劃》做了進一步完善,並於2010年底提交到公司董事會下設的戰略委員會進行了進一步的審核後,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期間還專門請LG化學前CEO柳哲豪先生做了咨詢指導。
戰略規劃的制定遵循了當升公司規劃制定的一般流程:對公司的歷史進行回顧、對內部現狀的進行深入分析;對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和經營大環境進行分析,以確定企業的市場定位;根據現有客戶和潛在客戶、現有產品和在開發新產品以及未來擬開發的新產品判斷,結合宏觀市場發展趨勢、企業競爭態勢,判斷公司未來業務方向和業績預期,從而確定公司在主業上的發展目標以及相應的競爭策略。
除了研發、生產經營擴張,公司同時展開購並活動,首先圍繞公司的主產品:鋰電正極材料開展必要的橫向購並,其次是圍繞主產品,進行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再其次,是在本行業,開展其他鋰電池材料(諸如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等)企業的購並。在公司管理模式成熟,集團管理架構初步完成之後,再向其他新材料領域進發。
當升科技自2001年進入鋰電正極材料行業以來,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迅速成長為國內鋰電正極材料行業的龍頭企業,是國內率先實現產品出口的鋰電正極材料供應商。近5年來,當升科技的年銷量復合增長率高達68%,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高達85%,成為行業內成長性最高的企業。當升科技在國際前6大鋰電巨頭中擁有5家客戶,也是全球唯一同時向中、日、韓高端鋰電客戶提供高品質鋰電正極材料的供應商。

㈤ 中航工業長春航空科技產業園項目發展規劃詳情

中航工業長春航空科技產業園項目位於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期規劃100萬平方米,總投資100億元人民幣,主要圍繞航空產業、非航空軍品產業、汽車配套、軌道客車配套、新材料、電動車等領域,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新能源產業及裝備、動力鋰電池和復合材料產品、航空、非航空燃調類及閥類產品等。

㈥ 談談園區產業規劃的必要性

在深圳幾十年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史中,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企業結構不斷調整,從電子視聽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到互聯網、生物工程、人工智慧等。在這種過程中,不知道有多少產業衰退了、消亡了,又有多少新興產業誕生和壯大了;不知道有多少知名企業被淘汰了、不見了,又有多少新型企業被發現,並成為著名企業了;不知道有多少產品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又有多少產品成為市民消費追捧的對象。
在這種過程中,深圳高科技產業不斷升級,企業不斷更新,產品不斷迭代,形成了現在所謂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4592.85億)、互聯網產業(1022.75億)、新材料產業(454.15億)、新能源產業(676.4億)、生物產業(295.94億)、節能環保產業(671.1億)。
深圳的產業結構是怎樣調整的?高新技術產業是怎樣升級的?新興產業是怎樣形成的?是政府依靠產業政策,採取行政手段扶持的結果?還是政府營造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形成的?
當然,不能說深圳市的產業政策和行政手段沒有任何作用。在幾十年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過程中,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不少產業規劃,發布了不少產業導向目錄,包括鼓勵什麼,限制什麼,禁止什麼,還出台了不少支持高新技術發展的優惠政策,成立了一些資助高科技發展的產業基金。
這些規劃、目錄、基金和優惠政策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深圳的民營企業還沒有成為高科技產業主體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深圳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還不完善的時候,政府的產業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例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面向國內市場的電子視聽產業的發展,主要是政府主導的行政手段的結果,對深圳當時的產業升級和產業基礎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但是,本世紀初以來,隨著民營企業逐漸發展壯大,發展高科技的市場環境進入逐步成熟的時期,隨著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機制不斷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逐步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從而促進了本世紀以來深圳高科技產業的快速崛起,形成了深圳最重要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也使深圳成為了全國最重要的高科技創新型城市。
試問本世紀以來深圳哪個高科技產業、哪個知名高科技企業、哪一代高科技產品,是政府用行政手段,按照產業規劃和政策發展起來的?華為、中興不是,騰訊不是,大疆更不是。可以說深圳著名的高科技企業大都依靠自己的創造力,在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下,經歷了千辛萬苦和曲折磨難而逐步成長起來。
為什麼深圳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取得的輝煌主要是靠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而不是政府的產業政策和行政手段促進深圳高科技的崛起?
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與政府相比,企業離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和未來捉摸不定的科技前沿最近,企業是市場信息變化的第一個接收者,對市場信息、市場需求最為敏感;而政府可以說是市場需求和市場信息傳遞的最後接收者,政府根據最後一道信息制定的產業政策,往往跟不上市場的變化,是滯後的。
盡管政府多年來一直在改進管理,提高辦事效率,但總的說來,當前政府仍然效率低下、程序復雜,制定規劃、確立政策、設立基金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因此主要靠政府的產業基金扶持政策的企業,很難有多少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的。
據我幾十年來的經驗觀察,凡是天天找市長,向政府要政策的企業,或者採取各種方式,甚至不擇手段去爭取政策資金支持的科技企業沒有幾個最終成功的。同時,高科技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和科技創新風險,企業是風險的具體的直接的承擔者,一旦企業在產品選擇、產業選擇、技術路線選擇等方面脫離了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方向,就要承擔傾家盪產、前功盡棄的風險。
這些人比起坐在機關里起草產業規劃、制定產業政策、審批分配產業扶持基金的公務員來講,壓力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只有主要靠企業的科技和管理創新,靠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才能促進深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科技產業不斷發展升級,高科技產品不斷涌現,才能成就深圳高科技產業的輝煌。
總的來說,在深圳的高科技發展歷史上,主是市場推動了深圳高科技的發展和繁榮,政府在早期也發揮了一些作用。根據深圳的實踐,在制定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方面,當規劃、政策、資金支持比較接近市場時,發揮作用可能更大一些。但是一旦政府的產業政策脫離或嚴重脫離市場時,一些政府主導的產業和重大項目,也走過一些彎路,也出現過一些重大失誤,付出了一些沉重的代價,有過深刻的教訓。
比如,上世紀末,當顯像管技術的電視產品已經被新液晶顯示技術和產品淘汰的時候,深圳市政府還投入了大量的土地、資金和優惠政策去支持個別企業大規模擴大採用顯像管技術的生產線,項目投產之日就是企業關閉之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本世紀初,深圳一度把汽車產業作為重要的產業去扶持,由市領導親自掛帥,引進內地國有汽車企業,劃撥了大量的土地,借出了大量財政資金,給予了大量的優惠政策,結果也只是生產了少數樣車,以關閉而告終。
2005年前後,深圳還提出了適度重型化產業政策,希望依託惠州石化基地發展精細化工,並規劃建立化工產業園,幸好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搞成,否則必然會給深圳帶來巨大損失。

㈦ 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方針和政策分別是什麼

1、我國發展科學技術的基本戰略是,增強全民族的科學技術意識,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動員和吸引大部分科技力量投身於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注重技術創新,努力吸收和盡快應用世界上先進的適用技術,加速成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技術改造。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科學技術的發展要以大規模生產的產業技術和裝備現代化為主要方向,同時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穩定地加強基礎研究,增加科學儲備。

2、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以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部署為依據,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著重解決工農業大規模現代化商品生產中的問題,有效地控制和緩解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在若干我國具有優勢的科學技術領域,必須勇於創新,保持發展勢頭,繼續在世界先進行列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在高新技術和基礎研究的若乾重點領域有所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並形成部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到2000年我國工業主要領域大體達到經濟發達國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技術水平,到2020年達到經濟發達國家21世紀初的技術水平,在總體上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要處理好應用推廣與研究開發的關系。要推廣適用、配套的先進技術,大力發展以科技為支柱的商品經濟服務體系,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同時要切實加強農業科研工作,搞好縱深配置,增強農業發展的後勁。要繼續實施以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的「星火」、「豐收」、「燎原」等計劃。

工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應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大力推動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的科技進步。要注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特別要用電子信息技術對各產業部門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機械裝備的技術水平。節約能源,降低消耗,提高質量,發展品種,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促進我國經濟從高消耗、低效益向低消耗、高效益轉變。

社會發展方面的科學技術,應在人口、醫葯衛生、社會服務、公共基礎設施、環境和生態保護以及災害監測和防禦等方面加強研究和開發,為我國人民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然和社會環境。

高新技術的發展,應繼續貫徹「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國家要重點支持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高新技術的研究,大力扶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積極創造條件,認真辦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推進高新技術的國際合作和市場開拓,擴大技術進出口貿易,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引導高新技術產業走國際化的道路。積極推進以「攻關計劃」、「八六三計劃」、「火炬計劃」等高新技術研究及產業發展計劃,爭取在某些領域取得突破,加快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進程。

基礎研究應遵循科學自身發展規律,要在若干前沿領域加強探索和跟蹤,爭取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應用基礎研究要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為目標。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要保持一支精乾的高水平的隊伍,國家應穩定地給予支持。要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強兩者的協調和合作,以利於培養人才,保持活力。

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要貫徹縮短戰線,突出重點,加強科研,梯次更新的方針。注意研究發展對提高重點常規武器性能和提高未來新的軍事能力具有關鍵作用的高技術,以及為國防科學技術發展奠定基礎的技術;繼續發展國防尖端技術,保持發展勢頭。繼續推進武器裝備技術的現代化進程,使高技術常規武器有較大發展,自衛核威懾能力的有效性得到保持,縮短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某些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使國防科技在世界先進科技領域里繼續佔有一席之地。

3、繼續堅持「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貫徹執行基本方針的同時,還應注意貫徹執行以下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

——切實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提高全黨、全國人民對科學技術重要性的認識,造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水平,創造有利於科技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堅持改革開放。科學技術要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科技體制改革要與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協調。在進一步發揮競爭機制和市場作用的同時,必須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和必要的集中管理手段,運用政策、法規、行政、經濟等手段進行干預與調節。

——堅持自力更生、自主開發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方針,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其消化、吸收與創新,作為加速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學術自由,鼓勵探索創新。

——堅持提高與普及相結合的方針,在作出科學技術發展縱深部署的同時,大力開展群眾性技術革新活動,努力普及科學知識,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科學素質,同愚昧、迷信作長期的斗爭

㈧ 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規劃

發展思路:以建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堅持「明確定位,優化結構,完善機制,提升能力」的原則,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採取若乾重大措施,激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切實加強區域和地方科技工作,有效整合中央、地方科技資源,形成中央、地方科技聯動,各區域科技協調發展局面。
階段目標: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在主要產業部門和大中型企業建立一批工程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支持形成一批產學研戰略聯盟。緊密結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構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帶動形成一批具有區域優勢和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進一步擴大建立和完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初步形成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發展規律且有效互動的國家創新體系基本框架。
(1)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積極發揮經濟和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激勵和引導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調整國家科技計劃實施機制,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建立與企業的信息溝通機制,國家有關科技計劃要充分反映企業、產業發展的需求,項目評審要更多地吸納企業同行參與。鼓勵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實施,對重大專項和科技計劃中有產業化前景的重大項目,優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集團、企業聯盟牽頭承擔,或由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承擔,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項目實施新機制。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支持企業建立和完善各類研發機構,特別是鼓勵大型企業或主要行業的龍頭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打造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平台,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開發、設計、製造於一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骨幹企業。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促進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創新企業集群。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辦高新技術企業。鼓勵外資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加強合作研究。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聯合,加強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聯盟建設,加大現有研究開發基地與企業的結合,建立企業自主創新的基礎支撐平台,並著重建立面向企業開放和共享的有效機制,整合科技資源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完善符合市場經濟特點的技術轉移體系,將技術轉移作為科技計劃和公共科技資源配置的重要內容,促進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創造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打破行業和市場壟斷,重視和發揮民營科技企業在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生力軍作用。國家有關計劃要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建立適應中小型企業創新需要的投融資機制,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技術交易、產業化服務的平台,營造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良好環境。深化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企業化轉制改革,鼓勵和支持其在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中發揮骨幹作用,推進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建設和發展。
(2)建設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
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明確不同類型科研機構的職責定位。以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為重點,探索實行理事會制度,完善所長負責制,擴大科研院所的管理自主權,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規范,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推進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提高改革驗收後人均事業費標准,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形成一批穩定服務於國家目標的高水平公益科研基地。實施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項目,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的若乾重要領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所。深化高校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結合,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以國家目標和產業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推動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促進資源共享,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根據國家重大需求,填補研究領域空白,建設一批高水平國家研究基地。探索建立對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類研究相對穩定的支持方式。研究建立以財政支持為主的科研機構創新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定期評價機制,將評價結果作為調整財政資助強度的重要依據。
(3)建設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
深化國防科研體制改革,以促進軍民科技資源統籌配置、有效共享為重點,建設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加大軍民科技發展戰略和科技政策的協調力度,以組織實施重大專項為突破口,統籌軍民科技計劃,加大民口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國防科技計劃的力度,促進軍民科技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產品設計製造到技術和產品采購各環節的有機銜接。加強軍民兩用技術研發,促進軍用和民用科技的雙向轉移以及軍民兩用技術的產業化。加強軍民科技資源的有效集成,建立軍民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台有效配置、合理共享的機制。加快國防科研院所體制改革,推進有條件的國防科研機構的企業化轉制,探索促進軍民科研結合的管理模式,促進軍民創新人才的有序流動和優化組合。
(4)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
根據綜合協調,分類指導,注重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以促進中央與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機結合,推動區域緊密合作與互動,促進區域內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為重點,圍繞區域和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全面提高區域科技能力。加強區域科技規劃工作,發揮中央財政配置資源的引導作用,統籌區域科技資源,形成合理的區域科技發展布局。東部地區加強高技術的研發和基地建設,大力推動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技術的提升與跨越,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中部地區充分發揮區域綜合優勢,重點提升農業、能源等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技術水平;西部地區綜合應用多種科學技術手段,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優勢資源,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形成區域創新和新經濟增長極;東北地區加強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開拓新興產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通過重大項目引導,促進跨區域的創新合作和創新聯盟建設。發揮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區域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和區域知識擴散中的輻射作用;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工作,強化區域中心城市對區域創新活動的帶動作用和對區域科技資源的凝聚作用。要加強對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導,強化地方科技管理部門的職責。集成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資源,形成中央和地方聯動的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地方科技工作要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重點,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促進地方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與社會進步。深入實施科技富民強縣行動計劃,加強對縣(市)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基礎條件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強縣(市)科技服務和支撐能力,健全縣(市)科技機構,推動基層科技隊伍的建設。
(5)建設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按照政府推動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發展與規范相結合,全面推進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專業化分工與網路化協作相結合的原則,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加強創新服務為重點,建設社會化、網路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制定出台支持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的稅收政策,建立有利於各類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的運行機制和政策法規環境。鼓勵多種所有制投資主體參與科技中介服務活動,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各類社團在科技中介服務中的重要作用。把依靠中介機構完善管理和服務,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對科技中介服務能夠承擔的工作,積極委託有條件的科技中介機構組織實施。通過任務委託等方式,培育骨幹科技中介機構,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大力開展培訓工作,提高科技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素質。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推動技術創新中的服務和協調功能。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創新,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閱讀全文

與科技信息工業產業發展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