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長江三角洲主要發展什麼產業

長江三角洲主要發展什麼產業

發布時間:2020-11-25 06:21:28

A. 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經濟特點是什麼經濟為主

1.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集中了近半數全國經濟百強縣,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手此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包括萬向集團、金山石化、揚子乙烯、大眾汽車、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在內的數千家巨人型。 2.「長三帶薯悔角」一體化是入世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長三角蠢正」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個「長三角」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走向世界。 3.長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大地區,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全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

B. 長江三角洲的主要工業部門和發展的工業條件是什麼

電子,傳學研相結合,勞動力水平高
鋼鐵,交通便利,市場廣大

C. 長江三角洲工業地區以什麼工業為主

我國有四升腔大工業基地,分別為:滬寧杭工業基地.(即長三角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 中吵祥衫國北方最大的綜宴畝合性工業基地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輕工業基地

D. 長江三角洲的主導產業是什麼

我國五大經濟中心中最大的一個

E. 長江三角洲的經濟

2009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國內生產總值(GDP)達72494.10億元,占同期中國經濟總量的21.29%。其中,第一產業產值為3538.76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10.05%,第二產業產值為36476.64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3.14%,第三產業產值為32478.7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2.00%。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長三角200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4.88∶50.32∶44.80,與2008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2.49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則分別下降了0.17個和2.32個百分點。 銀行業
2009年,上海、浙江和江蘇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總額為138582.58億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億元,增長28.21%,存款總額佔全國比重為17.67%,比2008年低4.92個百分點;貸款發放量增長平穩,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額為104204.7億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億元,增長30.28%,貸款總額佔全國比重為18.79%。
證券業
2009年末,上海地區集合理財產品共有9個,首發規模超過150億元,涵蓋股票、債券、貨幣、FOF、混合型等多種形式。江蘇省境內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證券經營機構數位居全國第三。全年證券市場交易規模含肆增長72.8%,交易總額居全國第三,證券營業部平均利潤水平居全國第二。期貨公司綜合實力和盈利能力繼續保持領先,期貨經營機構代理交易金額居全國第一,增長87.6%。期貨公司規范運作水平持續提升,實現規模增長和強化風險管理雙重目標。總體來看,長三角地區證券市場表現良好,在金融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保險業
2009年,長三角地區保險業平穩發展。如圖所示,兩省一市2009年保費收入總額221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4.83%,佔全國比重為19.92%,略高於2008年。上海,江蘇和浙江保費收入均有所上漲,其中,江蘇省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907.7億元,依然為長三角之首,占據長三角保費收入41%的份額。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別實現保費收入665.03億元、645.5億元。從增幅來看,江蘇省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7.06%。 截至2010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已建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15個,國家級保稅區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個。除此之外,長三角還擁有4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各地還擁有眾多不同類型的省市級開發區,其中,上海建成寶山工業園區等市級工業開發區26個,江蘇則有省級開發區116個,浙江有省級開發區100個。
2009年,與中西部地區相比,長三角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較大,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均出現了負增長。2009年長三角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23.69億元,佔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量的28.90%,同比下降了0.72個百分點,其中弊羨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最多,達到1120.09億元,南通經租老拍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最快,為31.27%。

F. 長江三角洲發展的工業

製造業為主閉顫,你說的長江三角洲會涉及很多城市,武漢,上敬桐海,嘉興。。。。
畢竟在不同地段發展的工業是不同的也許和城市的招商引資有關吧 起龍頭最終還是靠上海帶動。向我們蘇州就引進亮態坦外資等。

G. 長三角主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珠三角主要發展第二產業里的輕工業。這樣對不對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近三十年持續穩定快速的增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而作為中國經濟的兩大增長極,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主導作用。它們是中國其它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大教室」,其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觀念、經營思想和管理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對其它地檔仔區具有示範、借鑒和預警作用。因此,比較研究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發兆鍵展歷程,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長三角和珠三角概況 (一)地理概況 兩個三角洲均地處東南沿海地帶。長江三角洲位於長江下游和長江入海口,瀕臨東海,是指長江入海而形成的沖積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蘇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部分地區,是中國大陸最大的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長三角)由滬、蘇、浙三地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積為10.01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8322萬人(2006年)。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瀕臨南海,是指珠江和南海合力沖積而成的平原,北起廣州,呈扇形向東南和西南放射,是中國大陸第二大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珠三角)包括14個市縣: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的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5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554萬人(2006年)。 (二)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優惠政策使長三角和珠三角逐漸成為我國經濟最發達和最具活力的地區。進入新世紀以來,兩個三角洲經濟繼續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對全國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 2006年兩地GDP總量達到61030億元,其中長三角為39613億元,珠三角為21417億元。由於珠三角的經濟規模發展快於長三角,長三角GDP總量現僅為珠三角的1.9倍,而在1978年這一數值為6倍,所以兩個三角洲之間的差距大大縮小。2006年珠三角人均GDP(按常住人口算)仍高於長三角,達到48645元,比長三角(41522元行猜汪)高16.7%。1978—2006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產業基本持平。珠三角第一產業下降幅度最大,從22.4%下降到2.4%,下降了20個百分點。長三角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最大,從18.4%上升到41.4%,上升了23個百分點。2006年長三角三次產業的分布為3.7:54.9:41.4,珠三角三次產業的分布為2.4:51.7:45.9,且兩個三角洲第三產業的發展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006年,長三角和珠三角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1326億美元,其中長江三角洲由2000年的1236億美元升至6257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5.5%。珠江三角洲由2000年的1590億美元升至5069億美元,佔全國的28.9%。1978年以來,兩個三角洲實際利用外資大幅上升。1980年珠三角實際利用外資僅1.01億美元,1991年急升至19.5億美元,在整個80年代可謂是「一枝獨秀」,到2006年達130.5億美元。長三角在利用外資上雖然比珠三角慢了半拍,但後來居上,由2000年的112億美元升至2006年的316.4億美元,在速度和數量上大大超過了珠三角。目前,兩個三角洲地區占我國吸引外資一半以上。 二、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發展歷程回顧 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兩個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歷程,可分別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 (一)長三角經濟發展歷程 1、1979—1992年,經濟緩慢增長階段 改革開放初期的10多年,相對於同期珠三角的較快發展和較高的對外開放度而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眼光向內,以改革為主,屬於內生性增長模式,其經濟增長相對緩慢。 在長三角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其內部呈現出強烈的多樣性。整個20世紀80年代,由於上海體制內存量巨大,加上對中央的財政負擔沉重,對外開放遲緩。相反,在江浙兩省涌現出大規模的鄉鎮企業和城鄉個體私營企業,成為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隨著政策環境的逐步放鬆,這些體制外成分迅速成長起來,掀起了長三角地區市場化、工業化的浪潮。20世紀80年代,長三角地區四分之三以上的GDP是通過國內市場(包括本地市場)實現的,國內市場對長三角地區的市場化發展起著首要的和決定性的作用。在江浙兩省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同時,上海卻裹足不前,所有制結構始終以國有制為主。上海經濟轉軌的相對滯後顯著地影響了長三角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1978—1991年間,上海市的GDP年均增長7.46%,明顯低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9.0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倒數第一。同期江蘇、浙江兩省則分別平均增長10.93%和12.35%,均高於全國平均增速。但由於上海的經濟總量相對較大,江浙的快速增長並不足以抵消上海的相對滯後,以致長三角地區GDP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15%下降到1990年的13%,這段時期長三角地區的發展速度不僅遠低於珠三角,而且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2、1992—2001年,經濟高速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標志,長三角跨入充滿活力、引領全國經濟增長的新時期。這一階段長三角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高速增長,對外開放程度大幅提高,由內向型開始轉向外向型發展。 浦東的開發開放掀起了上海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推動了要素市場的高速發展和企業改革、體制轉換、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使上海經濟迅速擺脫長期形成的舊體制約束,帶來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在上海重新獲得發展動力的同時,江浙地區的經濟增長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蘇南的鄉鎮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權制度改革,建立了一大批產權明晰的私有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浙江的民營企業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地創新,推動浙江經濟繼續加速發展。由於上海的重新崛起和江浙地區的新發展,20世紀90年代的長三角地區發展速度方面的內部差異逐漸淡化,其年均GDP增長速度也超過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GDP佔全國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13%升至2000年的16.3%。 該時期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外開放程度大幅度提高。1990年中央決定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及同年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南京等6個沿江港口城市,使長三角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局面。尤其是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以及崑山、吳江等地的台資工業園區的先後崛起,以及90年代後期浦東開發開放進入形態開發和功能開發並舉的新階段,使長三角外向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長三角進出口商品額達到1281.8億美元,比1992年增長5倍;當年外商直接投資額達112億美元,比1992年增長2.8倍。 3、2001年至今,經濟融合和結構調整階段 上海經濟在經歷了90年代的持續高速增長之後,到世紀之交重新確立了其在長三角地區的龍頭地位。90年代初期並不重視與上海協作的江浙兩省開始調整了自己的經濟發展策略,相繼主動和上海接軌,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到長三角經濟合作與協同發展中來。這幾年,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結構、市場體系、基礎設施和城市布局之間的分工合作趨勢日益明顯,長三角經濟融合前所未有地展開。上海開始放棄與江浙兩地對低端製造業的爭奪,改而向高端生產、服務業融合領域進軍,並為長三角世界級製造基地提供服務支撐;其它城市逐漸開始充分考慮自身在長三角區域中的位置、本身的資源稟賦以及發展現狀進行城市功能的定位,在承接上海製造業的轉移和支持上海服務業的發展兩方面與之接軌。長期以來困擾長三角的同構競爭問題開始改變。長三角地區的經濟融合不僅推動了長三角經濟總量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提升,也促進了長三角地區經濟國際化程度的大幅提高。 但在製造業高度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出口產品中「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還佔有很大比重。在去年我國各項政策出台,以及土地、環保成本不斷上升,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與珠三角一樣,長三角也面臨著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壓力。 (二)珠三角經濟發展歷程 1、1979—1984年,經濟起步階段 1979年以後,廣東由於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社會經濟條件而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被允許在對外開放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思路。這標志著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真正開始,也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階段是政府的經濟決策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進行市場經濟體制的摸索階段,珠三角開展了以「包產到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體制改革,創辦經濟特區,在城市開始進行以市場調節為取向的經濟改革,拉開了其改革開放和先行一步的序幕。該時期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開始起步,對外開放程度低,發展以內向型經濟為主。 獲得改革開放的政策後,珠三角的經濟開始逐步發展,其中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1979至1984年間珠三角經濟中工業尤其是輕工業的發展速度最快,其主要動力來自於以發展國內生產的進口替代為主的珠江西岸地區。在這個階段,珠三角貿易出口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水平不高,1985年分別只有16.3和7.4億美元。1984年鄧小平的第一次「南巡」,表明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點和窗口取得了初步成功。 2、1984—1992年,經濟起飛階段 1984年鄧小平到南方視察後,廣州與其他13個沿海城市一起,獲得了更大的外貿和投資自主權,珠江三角洲的經濟開放區格局被確定。珠三角的改革由局部改革轉向全面改革,改革的重心開始由農業轉向工業、由農村轉向城市、由試點轉向全面推廣。這一階段,珠三角在繼續完善農村改革的前提下,進行了一系列的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大辦鄉鎮企業,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三資」企業等多種經濟成分,對國有企業進行體制改革等。該時期珠三角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高速起飛,對外開放程度大為提高,發展由內向型轉向以外向型經濟為主。 1984至1992年,珠江西岸地區抓住國內市場出現家用電器進口替代消費浪潮的時機,利用在改革開放政策中獲得的外匯資源,大力引進國外的生產線和零部件,建立了大規模的洗衣機、電冰箱等生產基地,使其輕工業的發展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與此同時,珠江東岸地區充分利用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優勢和毗鄰香港的獨特地理優勢,以及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有效地承接了香港製造業的轉移,以出口導向型經濟帶動了加工工業的高速發展。這段時期,珠三角進入初期工業化階段,工業總產值保持著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GDP年均增長速度高於廣東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外貿出口額迅速增長,利用外資大幅提高。同時,珠三角的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一產比重下降,二三產比重上升,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化;所有制結構也由1978年的公有經濟一統天下演變為國有、集體和非公有經濟三分天下的格局。1992年鄧小平的第二次「南巡」,肯定了我國第一輪改革開放的階段性成果。 3、1992—2001年,經濟快速發展階段 1992年黨的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出掀起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浪潮。珠三角的改革開放繼續向縱深發展,引進外資掀起高潮,基礎設施和各種建設突飛猛進,經濟發展加速,工業化進程加快。這一時期,珠三角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兩股強大的推動力:一是民營經濟迅猛發展。各級政府紛紛採取措施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使民營經濟在90年代得到迅速的發展壯大。二是高新技術產業開始起步並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珠三角尤其是東莞抓住國際IT產業轉移的契機,採取優惠政策,大力吸引台灣IT企業投資設廠,發展外向型IT硬體製造業的配套加工,形成了分工協作、上下聯動、配套完善的IT產業集群。 但珠三角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悄然興起一股房地產過熱、開發區過熱之風,影響了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同時珠三角正日益面臨國內改革開放全面普及,其它區域在政策、外資、腹地、市場等方面的競爭,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弱化的巨大壓力,1997年珠三角經濟進入了一個增長率相對較低的調整期。其原因除了珠三角以往政策優勢減弱之外,從產業結構上看,低水平的加工工業增長過快,而生產率高、附加值高的產業增長緩慢也影響了珠三角經濟的增速。 4、2001年至今,經濟融合和結構調整階段 香港、澳門的回歸以及我國加入WT0等事件,為珠三角經濟整合和新一輪產業調整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2001年初開始,廣東省陸續對珠三角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城市化等進行重新規劃,2003年以來,整合的呼聲更是達到高潮。政府以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來構築珠三角協作大平台,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帶動珠三角的產業整合。珠三角各城市基本上都將高新技術產業作為今後經濟發展的重點,興建了各類工業園區,開始重視創業環境的營造。它們根據自身優勢,分別採取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同時,珠三角逐漸開始承接香港的部分服務功能,對香港的依賴程度開始減弱,傳統的「前店後廠」模式逐步形成「店廠合一」的局面。 長期以來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要素推動,是建立在勞動力廉價的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然而,隨著該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土地、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攀升,加之2007年以來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加工貿易及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因素,珠三角的要素成本優勢逐漸喪失,企業運營成本大幅提高。不論是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在要求,還是從要素成本上升的外在壓力來看,珠三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結構轉換升級依然任重而道遠。 三、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的發展特徵和共性規律 根據兩個三角洲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歷程,可概括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特徵和一些共性規律。

H.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建設主要以什麼為主

1.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集中了近半數全國經濟百強縣,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亂螞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包括萬向集悄雹團、金山石化、揚子乙烯、大眾汽車、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在內的數千家巨人型企業。 2.「長三角」一體化是入世嘩運埋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個「長三角」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走向世界。 3.長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大地區,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全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

I. 長江三角洲今後發展方向

一、長三角戰略定位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長三角地區產業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表示,到2020年,長三角地區要基本形成經濟充滿活力、高端人才匯聚、創新能力躍升、空間利用集約高效的世界級城市群框架,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在全國2.2%的國土空間上集聚11.8%的人口和21%的地區生產總值。族耐
(一)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
圍繞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以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快制度創新和先行先試,成為資源配置效率高、輻射帶動能力強、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制度體系完善的資源配置中心。
(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級水平,建立健全符合科技進步規律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最大程度激發創新主體、創業人才的動力、活力高穗祥和能力,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樞紐,以及國際性重大科學發展、原創技術發明和高新科技產業培育的重要策源地。
(三)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
加快推進產業跨界融合,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產業、高增值環節和總部經濟,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打造若干規模和水平居國際前列的先進製造產業集群,形成服務經濟主導、智能製造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
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打造在亞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服務體系、國際商務服務體系、國際物流網路體系,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
(五)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
加快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和開放平台建設,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等成熟改革經驗,在政府職能轉變、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在提升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集聚國際化人才、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區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新模式,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六)美麗中國建設示範區
牢固樹立並率先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依託江河湖海豐富多彩的生態本底,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眾多、風景資源獨特、水鄉聚落點多面廣等優勢,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共同建設美麗城鎮和鄉村,共同打造充滿人文魅力和水鄉特色的國際休閑消費中心,形成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空氣常新的生態型城市。
二、「綠色長三角」前景展望
2016-2020年,「打造綠色長三角」被放在了城市群規劃的突出位置。
作為國內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位於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圍內的長三角城市群,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構建適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空間格局的進程中,將「推動生態共建、環境共治」放在突出位置,區域內將共守生態安全格局、推動環境聯防聯治、全面推進綠色城市建設。
上海市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將進一步加強與區域內其他城市在重點領域的合作,以共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加快形成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聯防聯控的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和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完善跨界污染防治制度和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加強大氣、水環境等重點領域聯合防治,在綠色發展等方面,力爭走在全國前列。
自然條件優越的江蘇省在聚焦重點領域、夯實城市群發展基礎的工作中,強調開展環境污染聯防聯治,加大長江、淮河、太湖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建立嚴格的區域集中式飲用水戚搏源地保護制度,構建統一的產業政策和環境准入政策,探索開展環境聯合執法監管。
浙江省將立足「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翼」定位,採取多項舉措,其中之一是合力構築「綠色長三角」,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治污水為龍頭,深入推進「五水共治」,爭取把浙江省有關重點生態功能區上升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強蘇浙皖等跨省生態功能區共建,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加快建設成為長三角的綠色生態屏障;積極推進流域水環境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加強江湖海聯防聯控,合作治理長江流域、太湖流域、千島湖流域水環境;加強滬蘇浙協作,協同治理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長三角地區產業投資環境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表示,被譽為長三角後花園的安徽省,准備以生態保護提供發展新支撐,加強生態環保的對接,為長三角地區提供重要生態屏障。該省將發揮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提升大別山區、皖南山區、江淮丘陵區森林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加強與滬蘇浙的環保合作,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聯防聯控聯治行動計劃,力爭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加強長江、巢湖等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提高森林覆蓋率;完善新安江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等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保障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社會、生態和諧發展。

J. 長江三角洲的發展形勢如何

■長江

中國第一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的西南側。幹流自青藏高原蜿蜒東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10個省、區、市,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1/5。

河源 長江的源頭,自古以來有不同說法。近代在一些地理著作中有關長江河源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江河同源於一山」,長江和黃河都發源於巴顏喀拉山,長江發源於南麓,黃河發源於北麓。另一種是長江發源於可可西里山。源流有兩支:南支木魯烏蘇河,北支楚瑪爾河。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先後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考察,查清了江源水系和源頭情況。長江上源位於昆侖山和唐古拉山之間,這里河流眾多,較大的有楚瑪爾河、沱沱河和當曲3條。其中無論流域面積或水量都是當曲最大,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了沱沱河為正源。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江源地區,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40多座。氣溫低,四季如冬。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且以降雪為主。7月份的平均氣溫低於0℃,只有白天在太陽的強烈輻射之下,氣溫才能達到0℃以上,冰雪融水形成的涓涓細流就成為長江的最初水源。
幹流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穿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層,沿途接納支流的匯入,對長江的河谷形態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按水文、地貌特點把幹流劃分為上、中、下游3段: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游段,湖口以下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遊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螞羨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從囊極巴隴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於第一階梯——青藏高原腹地內。因在高原頂部,河谷開闊,河槽寬淺,一般河寬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瞎物族折,水流緩慢散亂,汊流很多。從巴塘河口到宜賓稱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這里地形突變,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河流穿行於峽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流,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峽長16千米,最窄處僅30米。出虎跳峽後、穿越雲貴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鎮以下進入第二級階梯,在宜賓附近匯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自宜賓以下至宜昌之間長1030千米,習慣上稱川江。河道蜿蜒於四川盆地之內,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眾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過川東奉節白帝城,長江穿行在第二階梯至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切過七岳、巫山和黃陵3個背斜,兩個向斜,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
★②中游段。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長約420千米,因古代為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荊江又分為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河彎發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中游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構成龐大的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長江接納兩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來水後,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進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江蘇省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得名於這一帶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一名稱泛指整個長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量達26.6萬立方米/秒,是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況下,一次進潮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由於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遊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積下來,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磨弊明島。
徑流資源和水力資源流 域處北緯24°27′~35°54′,東經90°33′~122°19′。位於東亞季風區內,除小部分屬高原寒冷氣候外,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流域平均降水量達1057毫米。除青藏高原江源地區降雪較多外,大都以降雨為主,雨水成為大部分河流的主要補給源。徑流量主要來自上游和中游,分別占徑流量的47.1%和47.2%,下游僅佔5.7%。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9755億立方米。可能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約可裝機1.97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萬億千瓦,佔全國可能開發水能資源的53.4%。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區,占流域的81.5%。
長江幹流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全年不凍,干支流通航里程7萬千米,約有3萬千米航道可以通行機動船,宜昌以下3000千米的幹流可通行輪船,萬噸海輪可直達南京。同時,幹流與海洋相通,不但便利流域內部與沿海各地的聯系,而且,也可以與國外進行經濟貿易上的交往,因而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三峽

中國長江中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東到湖北省宜昌縣南津關,全長204千米。河段為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當長江切穿堅硬的石灰岩時,便形成峽谷,而流經松軟的砂頁岩時則形成寬谷。
三峽的分段 長江過了白帝城,從白帝城夔門到巫山縣大溪鎮(黛溪鎮),橫穿由石灰岩構成的七岳山,形成瞿塘峽,此峽谷段還包括風箱峽和錯門峽,全長約8千米,是三峽中長度最短的峽谷。兩岸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岩壁直立,江面狹窄,最寬處不超過150米。出瞿塘峽,經過25千米的大寧河寬谷後進入巫峽。從四川省巫山縣大寧河口,到湖北巴東縣官渡口,全長45千米,是一段完整而幽深的峽谷,兩巫峽風光岸重巒疊翠,奇峰如屏。高出江面千米以上的巫山十二峰,矗立於峽谷南北兩岸。巫峽又稱大峽,此峽段還包括金盔銀甲峽和鐵棺峽。出巫峽東口,經過約50千米的香溪寬谷,便進入長約75千米的西陵峽。從湖北秭歸縣香溪口到宜昌縣南津關,包括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其間經約有35千米的廟南寬谷(廟河到南沱),再進入燈影峽(又名明月峽)、黃貓峽(又名宜昌峽)。西陵峽灘多水急,著名的青灘和崆嶺灘均在這個峽谷中。長江三峽控制了長江宜昌以上100多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的來水,多年平均徑流量4530億立方米,約占長江入海總水量的一半。出了南津關,江面展寬,離南津關約2千米處,便是長江幹流上的葛洲壩水利樞紐。

三峽的形成 三峽是在這一地區地殼的間歇性抬升、河流的下切以及長江兩岸石灰岩的不斷溶蝕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在距今2億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中國西部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當時的海灣一直向東延伸到川東、鄂西一帶。距今約1.9億年的侏羅紀早期,在一次大規模的地殼運動中,這里地殼隆起,尤其是湖北境內的黃陵廟附近,地殼抬升更為顯著。海水後退,海底隆起為山,成為這一帶第一座地表分水嶺。從此,統一西流水系被切斷,東翼水系的水流匯入宜昌以東的湖盆。在距今約1.4億年的白堊紀初期,又一次大規模的地殼運動(地質上稱為燕山運動)使巫山崛起,並成為新的分水嶺,沿巫山山脈東西兩坡發育的河流,產生溯源侵蝕,此過程進行相當緩慢,到距今約6、7千萬年的白堊紀末或第三紀初,東翼水系終於切穿巫山分水嶺,掠奪了西翼水系,原始長江始告形成。以後,這一帶地殼仍然不斷產生間歇性拱型隆起,而長江水流也不斷向河床下切侵蝕,久而久之,長江河床下切了1000多米左右。由堅硬且具可溶性的石灰岩類組成的河谷,在水流沿垂直裂隙的不斷溶蝕、搬運的作用下,形成兩岸險峻,幽深的峽谷。
三峽水利樞紐 三峽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從重慶到宜昌的600多千米的河段中,集中了140多米的落差,水量大而穩定。有修築高壩的地質、地貌條件。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興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決議。三峽工程壩址選在湖北省宜昌縣三斗坪鎮。三峽工程興建後具有防洪、發電、航運、供水和發展庫區經濟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97年11月8日實現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三角洲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和上海市東南部、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縣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長江水能資源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河流長度僅次於尼羅河與亞馬孫河,入海水量僅次於亞馬孫河與剛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長江流域面積180.7萬平方千米。上游多流經高山峽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米。干支流水能資源蘊藏量共約2.68億千瓦,其中可能開發1.97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萬億千瓦時。至1990年止,全流域已建、在建水電站裝機共1170萬千瓦以上,其中葛洲壩水電站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是中國最大的水電站。規劃中的三峽水電站裝機1768萬千瓦。其他可供開發的較大型水電站有金沙江向家壩(460萬千瓦),雅礱江的錦屏(300萬千瓦),大渡河的瀑布溝(280萬千瓦)等

閱讀全文

與長江三角洲主要發展什麼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