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產業轉型升級包括哪些內容
1、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轉型」,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而不是單純的轉行業。
2、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升級」,既包括產業之間的升級,如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
3、也包括產業內的升級,即某一產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發展,實現技術集約化,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只有正確理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這些內涵,才能在實踐中避免出現偏差。
(1)產業發展包括擴展閱讀: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防範相關風險的思路和對策:
一、優化完善市場秩序,增強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構建信息公開、監管有力、強力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市場環境,既是優化市場秩序本身的要求,也對產業升級有直接影響。
1、完善質量監管體制,推進政監分離。將政府部門的監管政策制定、標准制定和具體的質量檢查工作分開,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商品質量的監督檢驗,提高質量檢驗的能力和公信力。
2、進一步加大市場質量監管力度。調整政府支出結構,大幅度增加對商品質量抽查的投入,增加對市場商品的抽檢頻次。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公開抽查結果,方便消費者查詢。創新監管制度,實行隨機抽查企業、隨機抽檢產品、隨機選擇檢測機構的方式,加大對產品質量的抽查力度。
3、加大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創造消費者能夠「放心買」的制度環境。嚴格執行《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加大對商家價格欺詐行為的查處力度。加強工商系統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的力量,著力降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成本。
4、保護消費者信息交流和信息獲取權。禁止電商對消費者評價進行遴選、篡改,禁止虛假交易和評論。
二、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應對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發達國家再製造業化的挑戰。
1、堅決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效益和創新能力。降低企業成本,需要多策並舉,既包括稅制改革,優化稅制結構,合理明晰地界定企業和個人的納稅負擔;
還要削減政府支出規模,降低社會總體負擔。同時,需要大力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降低能源價格,並加強金融領域改革,降低過高的融資成本。
2、加強在教育和研發方面的改革與投資,提高人力資本質量,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和勞動力素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而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
3、加強對智能製造、工業4.0等最新潮流和發展方向的跟蹤研究,通過示範和補助等多種措施支持示範企業發展。中國製造業企業量多面廣,不少領先企業具備了和國際一流企業競爭的能力,抓住新一代工業革命的機遇,促進一部分企業率先趕超,可以發揮標桿作用,帶動產業升級。
三、多措並舉,著力提升工匠精神。
1、進一步擴大對內開放,解決行業利潤失衡問題。市場秩序不規范和行業利潤失衡,容易引誘一些企業家不能安心做實業,或者花費很大精力進行制度尋租,不利於企業堅守主業,腳踏實地升級發展。
2、著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就業穩定性。要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打破跨省轉移勞動力的城鎮化難題,促使轉移勞動力能夠安心工作。
在城鎮建設中、特別是在產業園區的建設中,要高度重視生產與生活環境的和諧統一,產業園區應配套建設生活娛樂設施,讓從業人員能夠安居樂業。
考資料來源:網路—產業轉型升級
2. 產業規劃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區域產業規劃:在明確區域整體戰略基礎上,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布局進行整體布局和規劃,同時注重協調好土地開發、生態保護、民生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關系。
(2)專項產業規劃:在明確區域產業規劃的前提下,為主導產業、跟隨產業和支撐產業的發展進行詳細規劃,理清產業的發展次序,解決產業聚集的關鍵問題,形成產業集群所必須的產業生態圈。
(3)產業園區規劃:在明確區域產業規劃的前提下,為主導產業、跟隨產業和支撐產業的發展規劃若干專業的產業園區。
(2)產業發展包括擴展閱讀:
產業規劃的誤區:
1、產業規劃的地位受到質疑。產業規劃在時序上是先於城市規劃,為其提供思路和依據的戰略性規劃,還是後於城市規劃,為其提供落實保障的策略性規劃,始終未有定論。
2、產業規劃的深度不夠。很多產業規劃在編制方法上只是對城市中的產業布局進行描述,或對產業發展現狀進行提煉匯總,規劃的技術(或專業)空間狹窄,缺乏對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等的深刻認識,導致規劃內容比較單一,發揮的作用有限。
3、是產業規劃的操作性不強。由於產業規劃的編制團隊水平參差不平,對當地實際情況了解不透徹,對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和障礙認識不足,導致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空間規劃的銜接產生矛盾,產業規劃的思路和布局難以落地。
3. 什麼是產業產業是如何劃分的其生命周期包括哪幾個階段
1、產業: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經濟活動的集合或系統。主要指經濟社會的物質生產部門,一般而言,每個部門都專門生產和製造某種獨立的產品。
2、產業的劃分方法為——三次產業分類法
處於第一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一產業,處於第二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二產業,處於第三階段的產業稱為第三產業。
這種劃分法源於工業時代的產業經濟發展,其劃分依據為:第一產業的屬性是取自於自然界;第二產業是加工取自於自然的生產物;其餘的全部經濟活動統歸第三產業
3、產業生命周期分為初創期(也叫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
補充:
產業生命周期所處階段的劃分標志有:市場增長率、需求增長潛力、產品品種多少、競爭者多少、市場佔有率狀況、進入壁壘、技術革新以及用戶購買行為等。
4. 產業規劃是什麼
什麼是產業規劃:
產業規劃內容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面臨的發展問題等有密切的關系。產業發展與規劃內容體現創新、特色和區域一體化等理念。立足行業和區域,但又要跳出行業和區域自身的限制,從長遠來設計和確立產業發展藍圖,構建創新型的產業體系。產業規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產業發展現狀和特徵的分析、產業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產業發展重點方向、產業空間引導和產業發展政策等。產業規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產業發展現狀和特徵的分析、產業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產業發展重點方向、產業空間引導和產業發展政策等。
產業規劃應該是「條」「塊」結合的強指導性規劃。「條」是指從產業門類的視角,闡述地方發展什麼樣的產業以及推動這些產業發展的策略和措施。「塊」是指從土地空間的視角,剖析地方應採取什麼樣的產業布局以及基於具體地塊的開發策略和項目建議。
目前產業規劃主要有三個層次:
1、區域產業規劃:在明確區域整體戰略基礎上,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發展布局進行整體布局和規劃,同時注重協調好土地開發、生態保護、民生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關系。
2、專項產業規劃:在明確區域產業規劃的前提下,為主導產業、跟隨產業和支撐產業的發展進行詳細規劃,釐清產業的發展次序,解決產業聚集的關鍵問題,形成產業集群所必須的產業生態圈。
3、產業園區規劃:在明確區域產業規劃的前提下,為主導產業、跟隨產業和支撐產業的發展規劃若干專業的產業園區。
綠野咨詢產業規劃咨詢服務:
綠野咨詢產業規劃的研究體系包括:
外部環境研究、內部條件研究、理論案例研究、專題專項研究和綜合分析過程。
綠野咨詢產業規劃的成果體系包含:
區域功能定位、產業戰略定位、產業發展策略、重點項目策劃和規劃實施方案:
1.區域功能定位
產業規劃的研究,必須對區域整體發展戰略有準確的把握。區域功能定位主要指根據規劃區以前所作的相關規劃或者政府工作計劃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確定規劃區的區域功能定位、區域功能布局等,作為產業規劃方案制定最直接的依據。
2.產業戰略定位
產業戰略定位,主要基於區域功能定位的總體結論性意見,對規劃區的產業發展,從產業細分門類視角進行深入討論和規劃,確定規劃區要發展的產業門類、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及產業目標,描繪規劃區的產業藍圖。
3.產業發展策略
產業戰略定位解決的是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的問題,而產業發展策略關注的是,為達到既定的產業發展目標,所應採取的發展策略和產業政策,為各產業職能部門提供最直接的工作方向和思路。
4.重點項目策劃
重點項目策劃部分主要從行政區屬的角度,進行落地的產業項目策劃。內容包括總體概述、重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開發理念、項目設計、運營建議等等。項目策劃並不是漫無邊際的,產業項目作為產業規劃中最直接的落地成果之一,是區域功能定位、產業定位和功能布局等的重要承載者。
5.規劃實施方案
規劃實施方案是實現產業發展規劃的計劃和路徑,主要是推動產業按照產業目標向前發展的一系列對策、措施的集合,不但能落實到各個產業部門,而且能落實到各個空間地塊。規劃實施方案的提出,主要涉及到戰略階段的劃分、發展模式的確立、推進措施的建議等內容。
綠野咨詢產業規劃成果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
政府工作報告、部門行動計劃、區域招商指南、營銷宣傳方案、產業優惠政策、政府績效考評。
5. 文創產業發展前景趨勢包括哪些
綜合政策、市場需求、投資盈利率等因素,文創產品的投資熱將專會長期存在。文化產業屬是創新和科技含量較高的門類之一,這些也將成為文創產品未來發展的趨勢。
除此之外,文創衍生品、非遺產品等都要提高設計水平,同時加強外觀性、便利性、實用性、舒適感等,提升產品價值;另一方面,將會用更好的方式營銷,結合互聯網和大品牌做「文化電商」,同時注重產品營銷,如在影視劇中植入文創產品或是與網紅結合推出等。
當然,除了結合新技術、新媒體、注重營銷方式外,未來還需豐富文化體驗形式和文化業態,提升文化資源利用層次,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
6. 行業分析包括哪些內容,進行行業分析的目的是什麼
行業分析包括的內容如下:
1、基本狀況分析
行業概述、行業發展的歷史回顧、行業發展的現狀與格局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行業的市場容量、銷售增長率現狀及趨勢預測,行業的毛利率,凈資產收益率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等。
2、一般特徵分析
行業的市場類型分析有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完全壟斷。行業的經濟周期分析包含增長型行業。增長型行業的運動狀態與經濟活動總水平的周期及其振幅無關,這些行業主要依靠技術的進步、新產品推出及更優質的服務實現增長。周期型行業。
周期性行業的運動狀態直接與經濟周期相關。防守型行業。防守型行業的產品需求相對穩定,不受經濟周期的影響。行業生命周期模型。
3、行業結構分析
哈佛大學創立的產業組織分析SCP理論。構架了系統化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的分析框架,該理論對於研究產業內部市場結構,主體市場行為及整個產業的市場績效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是產業經濟學中分析產業組織的經典理論。
在SCP框架中著重突出市場結構的作用,認為市場結構是決定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關鍵因素,市場結構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企業市場行為又決定經濟績效。因此,改善市場績效的方式就是通過產業政策調整市場結構。
行業的一般結構分析市場分析的目的是識別行業的各細分市場的變化情況,以揭示出在變化中所蘊含的機會與威脅。分析內容主要包括:各產品的容量及結構變化、各地區的容量及結構變化、各消費群的容量及結構變化。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根據美國著名的戰略管理學者邁克爾·波特的觀點,在一個行業中,存在著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即潛在的加入者、替代品、購買者、供應者以及行業中現有競爭者間的抗衡。
(6)產業發展包括擴展閱讀:
行業分析存在價值
行業是由許多同類企業構成的群體。如果我們只進行企業分析,雖然我們可以知道某個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但不能知道其他同類企業的狀況,無法通過比較知道企業在同行業中的位置。而這在充滿著高度競爭的現代經濟中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行業所處生命周期的位置制約著或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投資者在考慮新投資時,不能投資到那些快要沒落和淘汰的"夕陽"行業。投資者在選擇股票時,不能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而要分析和判斷企業所屬的行業是處於初創期、成長期,還是穩定期或是衰退期,絕對不能購買那些屬於衰退期的行業股票。
行業特徵是直接決定公司投資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行業分析是上市公司分析的前提,是聯接宏觀經濟分析和上市公司分析的橋梁。行業分析旨在界定行業本身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同時對不同的行業進行橫向比較,為最終確定投資對象提供准確的行業背景。
行業分析的目的是挖掘最具投資潛力的行業,進而選出最具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由此可見,只有進行行業分析,我們才能更加明確地知道某個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它所處的行業生命周期的位置,並據此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參考資料:網路-行業分析
7. 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包括哪些內容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糧食生產的總體發展趨勢是:產量增加,面積減少
,比重下降。全國糧食產量連續邁上40000萬噸(1984年40731萬噸)、45000萬噸
(1993年45649萬噸)和50000萬噸(1996年50454萬噸)三大台階。糧食播種面積,
1980年為117234千公頃(17.59億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0.1,1990年為
113466千公頃(17.02億畝),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6.5,10年間面積減少3768千
公頃(5600多萬畝),比重下降3.6個百分點;2000年為108463千公頃(16.27億畝)
,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9.3,10年間面積又減少5000千公頃(7500萬畝),比重
下降7.2個百分點。
小麥生產發展呈現兩個特徵:一是產量增長更加迅速。全國小麥產量連續邁
上8000萬噸(1983年8139萬噸)、9000萬噸(1986年9004萬噸)、10000萬噸(1992年
10159萬噸)、11000萬噸(1996年11057萬噸)和12000萬噸(1997年12329萬噸)五個
台階。以1980年產量為100,1990年全國糧食產量指數為139,2000年為144,產量
最高的1998為160;而1990年小麥產量指數為178,2000年為180,產量最高的1997
年達223。由於小麥產量增長速度快於全部糧食產量增長速度,小麥在糧食產量中
的比重也出現上升,1980年為17.2,1990年為21.7,2000年為21.5。二是小麥播
種面積的發展呈現先升後降格局。全國小麥面積最高記錄出現在1991年,為30948
千公頃(4.64億畝)。以1991年為分水嶺,此前小麥面積有增有減,在波動中呈現
上升趨勢;此後小麥面積也是有增有減,在波動中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最近幾
年來北方春小麥和長江流域紅小麥面積下降較多。
糧食在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產量快速增長,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和價格等政策
因素有利。80年代初期土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連續大幅度提高糧食的政府收購
價格,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90年代以來逐步放鬆政府對生產的控制,引入市
場機制,提高政府收購價格,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延長土地承包期,也激勵農
民發展糧食生產。二是品種改良和栽培技術進步。雜交技術的推廣,優良品種的
不斷涌現,使糧食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糧食品種每更新換代一次,單產提高
10左右。農民已由世世代代自留種子,轉向使用商品種子。水稻旱育拋秧、小麥
精量播種、玉米地膜覆蓋等栽培技術的推廣,也有助於糧食單產提高。1980年全
國糧食單產為2745公斤/公頃,小麥為1890公斤/公頃;1990年全國糧食單產為
3930公斤/公頃,小麥為3195公斤/公頃;2000年全國糧食單產為4261公斤/公頃,
小麥為為3738公斤/公頃。三是投入增加。除國家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外,農民
自身對糧食生產的投入也在增加。以化肥為例,全國化肥使用量,1980年為
1269.4萬噸(折純,下同),1990年為2590.3萬噸,10年增長了1320.9萬噸;2000
年為4146.3萬噸,10年間又增長了1574萬噸。約70的化肥用於糧食生產,糧食生
產對化肥等的使用已形成嚴重依賴。
二、糧食生產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
(一)品種和品質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優質專用產品快速發展。各地適應市場
需求,淘汰劣質品種,壓縮大路品種,發展優質專用產品。2000年全國優質專用
小麥面積比例達到17.5,比1998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從2001年夏收情況看,優
質專用小麥面積又比上年增加1300千公頃(2000萬畝),達到6000千公頃(9000萬畝
),佔小麥面積的比重提高到22.5。優質專用小麥品種的發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一
定程度上替代了進口。通過近年來的調整,適口性差、出米率低、市場滯銷的劣
質早秈稻種植面積大幅度壓縮,優質品種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水稻品質的整體
水平有較大提高。2001年全國優質稻種植面積達16000千公頃(2.5億畝),比1998
年增加8000千公頃(1.2億畝),優質稻占水稻總面積的比重已超過50。為解決玉米
越區種植、含水率高、品質較差問題,近幾年東北地區大力推廣生育期短、脫水
快的玉米品種,玉米種植區整體退出了一個積溫帶,含水量下降了10到15個百分
點,明顯提高了玉米的商品品質。同時,一些地區還因地制宜地發展飼料玉米、
加工專用玉米,初步改變了我國玉米品種結構單一的狀況,形成了飼用、食用和
加工專用玉米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主要糧食品種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按比較優勢組織糧食生產的格局正
逐步形成。以小麥為例,華北地區適宜小麥發展的優勢得到進一步揮,北京、天
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6省市小麥種植面積佔全國小麥總面積的比重從1990
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45,提高3個百分點;同期,6省市小麥產量佔全國比重從
47上升到54,提高了7個百分點(見下表)。水稻、玉米等糧食品種也逐步向優勢產
區集中。同時,一些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作物帶、產業帶逐步形成,我國東、
中、西三大區域農業發展開始出現合理分工。東部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的外
向型農業長足發展,目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中75來源於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發揮
糧食生產優勢,逐步成為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西部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生
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步伐加快,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華北6省市在全國小麥生產中的地位
面積(千公頃) 佔全國比重(%) 產量(萬噸) 佔全國比重(%)
1990年 12783 42 4712 47
1999年 12852 45 6123 54
(三)以公司帶農戶的糧食生產組織形式正在形成。近幾年來,一些糧食加工
企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民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不
僅使專用的優質原料有了穩定的供應渠道,而且還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在優化農業
結構中種什麼,為誰種的難題,從而走出了一條以加工帶動生產,以生產促進加
工的糧食生產和經營新體制,實現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例如,鄭州第二麵粉
廠按照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培育自己的優質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民發展優質
專用小麥生產。從1995年開始,該廠在河南省選擇條件比較適宜的近10個縣(區)
、29個鄉鎮,作為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基地,每年與當地農民簽訂購銷合同,確定
小麥品種和收購價格,提供種子和技術服務,引導和支持農民增加優質專用小麥
生產,取得明顯效果。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該廠分別收購優質專用
小麥600噸、2700噸、1.3萬噸和1.6萬噸,2000年超過6萬噸,呈逐年增長勢頭,
不僅較好地滿足了企業加工生產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結構
調整,優化了糧食生產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該廠已擁有13.3千公頃(20
多萬畝)的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基地,帶動3.6萬農戶發展優質小麥生產。又如,長
春大成實業集團通過定向育種、定向種植、定向收購,不僅為企業自身提供了優
質原料玉米,滿足加工需要,同時也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新的途徑。該集團成立了
原料玉米基地公司,專門負責建立生產基地,通過基地鄉鎮政府與農民簽訂產銷
合同。從1998年開始,大成集團先後在全省35個鄉鎮建立原料玉米生產基地,面
積達86千公頃(129萬畝),種植農戶達5.9萬戶。其中,特用玉米基地8個,面積30
千公頃(45萬畝),種植農戶2.3萬戶;普通玉米基地27個,面積56千公頃(84萬畝)
,種植農戶3.6萬戶。湖南省在發展優質稻過程中,也採用了類似形式。
8. 產業規劃主要內容有哪些
產業規劃內容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面臨的發展問題等有密切的關系。產業發展與規劃內容體現創新、特色和區域一體化等理念。立足行業和區域,但又要跳出行業和區域自身的限制,從長遠來設計和確立產業發展藍圖,構建創新型的產業體系。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產業規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產業發展現狀和特徵的分析、產業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產業發展重點方向、產業空間引導等。
9. 什麼是產業智慧化包括哪些方面
1、作為智慧經濟龍頭產業的智慧產業,是人的智慧在生產各要素中佔主導地位的產業形態。人的智慧主要表現為創意,所以智慧產業也叫創意產業。智慧產業或創意產業表現為人的創意對資源整合與資源再生起主導作用,也表現為通過創意對傳統產業的提升整合作用。
智慧產業或創意產業是知識產業的完成,本質上仍然屬於知識產業,是繼信息產業之後的第五產業。
2、智慧產業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城市社會、環境、經濟等各方面資源基礎和優勢出發,面向智慧城市建設的巨大需求,把發展智慧產業放在推進城市轉型提升的突出位置。
積極探索智慧產業發展規律,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營造良好環境,推動智慧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為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9)產業發展包括擴展閱讀:
五大策略促智慧產業發展:
一是抓兩化融合。以示範項目評選為載體樹立一批兩化融合標桿企業,推進實施產品智能化提升工程、數字化工廠示範工程,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
2012年重點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深入推廣嵌入式技術和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的應用,促進傳統製造業特別是機電產品製造業的改造、升級,深入推進裝備製造業信息化。
二是抓軟體產業和互聯網產業。重點扶持發展嵌入式軟體、集成電路設計等核心軟體,醫療、外貿、石油化工等行業應用軟體,物聯網產業和雲計算數據服務,網路服務業和數字內容產業,著力優化軟體產業結構,提升軟體產業發展水平。
以成功申報國家發改委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為契機,推進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建設,大力發展網路市場和電子商務,力爭在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行業網站總部基地、電子商務服務等方面先行試點,有所突。
三是抓智慧產業基地建設。重點培育杭州灣新區的智慧裝備和產品研發製造基地和國家高新區的軟體研發推廣產業基地,大力推進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效果比較好的智慧服務業和智慧農業示範推廣基地、智慧物流產業園等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