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高新區產業發展

高新區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4 22:03:14

Ⅰ 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發展

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發展具備良好的政策環境。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開始實施,《科技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的實施細則陸續出台。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稅收優惠,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全面實施。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工作取得新突破,股權激勵、鼓勵企業創新創業的財稅支持、技術轉讓稅收激勵、科技金融、非上市公司股權代辦等政策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先行先試。創業板正式啟動,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支持的重點。
「十一五」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果顯著,在信息與空間、新材料、先進製造、能源、先進交通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高速鐵路、無線寬頻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新能源汽車等技術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若干高新技術重大成套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實現了自主設計製造;以信息網路等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等現代服務業新興業態層出不窮。
國家高新區和產業化基地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將為「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目前,我國啟動了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等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截止2010年底,我國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83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72家,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48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59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35家,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58家,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較為合理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
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及園區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高新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亟待加強,對推動產業整體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核心裝備等掌握不足,產業化環境建設工作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的銜接有待加強,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亟需進一步完善。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以自主研發創新為主,以引進吸收創新為輔的產業發展方針,在加強與境外機構合作的同時,重點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園區內誕生了一批以聯想、方正、海爾、長虹、華為、遠大等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形成了具有各自優勢和特色的支柱產業。至2000年底,高新區內技工貿總收入超億元以上的企業已達1252家,其中超十億元企業已有143家。一大批機制靈活,適應市場經濟需求、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中小高新企業在園區迅速發展。截止2000年底,據統計國家高新區內有企業20796家。 高新區是世界新技術革命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以人為本,依託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發展。高新區擁有一大批具有開拓創業精神、高速事業心和責任感、團結精乾的高素質管理團隊和高素質人才。高新區聚成了56萬科技人員,吸納了52103名碩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學人員,建立了一批博士後流動站和250餘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一批批經過拼搏創業,專業技能強、有創造性、有經營管理經驗、志向遠大的復合型人才和職業企業家在高新區茁壯成長。
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五大人力資源支持體系
在高新技術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人力資本越來越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狀況下,建立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支持體系,這不僅必要,而且顯得尤為迫切。本文依據我國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及其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的現實,並通過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理論創新,嘗試提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五大具有緊密聯系的人力資源支持體系。(1)基礎性支持體系。工作分析系統、獲取與再配置系統、績效系統、薪酬系統和培訓與開發系統,這是一切人力資源教科書的基礎性內容。但當這些基本理論原理同具有特殊性的高新技術產業或高新技術企業相結合時,這些理論原理的內涵和外延都會發生變化,形成高新技術產業人力資源特指性理論——該理論以高新技術產業企業、企業知識型員工其工作分析、獲取與再配置、績效、薪酬、培訓開發等為研究對象,以形成適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工作分析管理、獲取與再配置管理、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訓開發管理為主要研究內容。建立3P系統(工作分析系統、績效系統、薪酬系統)是基礎性支持體系的重點,難點是3P系統應用中幾者內部流程及相關要素的科學合理性以及幾者如何保持某種合適的聯系,尤其是做到績效評價與薪酬待遇等的一致性。(2)創新性支持體系。創新是各類組織保持生機與活力的關鍵,而對於高新技術企業而言,它的創新則是其靈魂,這是由高新技術企業及員工特點所決定的。但現行的企業創新大多局限於制度創新上,通過制度創新為企業、員工培育、成長、發展提供製度支持,這對高新技術企業沒有針對性。因此,我們應針對高新技術企業及員工特點,不僅僅注重單一的制度創新,還注重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構建基於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的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創新體系,把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當作一個整體來指引人力資源方向和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制定相應的政策等。換言之,創新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以及人力資源效應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實現基於知識創新是基礎、技術創新是關鍵、制度創新是保障的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是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大突破,使人力資源管理上升到管理企業員工創新活動的層次,可以極大地豐富人力資源管理內涵以及引起管理方式的相應變革,這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具有特殊性意義。(3)戰略性支持體系。產業集群、高新區管理模式、企業戰略等,是現代企業理論的研究重點領域,也是高新技術企業關注的重點。但我們需跳出這類研究束縛,嘗試把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同產業集群、高新區管理模式、企業戰略等結合起來,確立起立足於產業集群的人才集聚戰略、立足於高新區管理模式的團隊管理優化戰略、立足於企業戰略(核心是技術創新戰略)的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戰略這樣的支持系統。很顯然,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相應的人才區域聚集戰略需要體現特定政策意義和管理含義才更為有效;高新區成功的管理模式在於實現結構性優化的團隊管理,以市場為導向形成政府與產、學、研具有緊密利益關系的合作共同體;建立好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經營發展戰略的契合機制,才會保證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有效性及降低管理成本。(4)平台性支持體系。我國高新區在科技中介能力建設中的共同特點,都把建設重點和評價標准放到科技中介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上,而未怎麼關注科技中介自身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方面,導致科技中介人力資源能力不強而影響到服務與轉化能力。因此,需要加強科技中介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科技型中介機構應實現從只強調提供優質服務到更強調內部人才配置、結構調整的戰略轉變,建立起「內部配置、外部服務、戰略聯盟、網路支持」的人力資源運行新機制,使強化科技中介人力資源能力成為增強科技中介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突破高新區在專業孵化器人才問題上只注重吸引人才的局限,促使專業孵化器不僅注重吸引人才,而且同時也注重孵化人才,通過建立人才引進與人才孵化並進機制,重點採取人才租賃、交流溝通、高端培訓、指導和監督等運行方式,來增強專業孵化器的人力資源能力。從而使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以及各類科技產業園等成為高新技術產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要平台,形成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科技中介、專業孵化器人力資源體系。平台性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將對高新區科技中介、專業孵化器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5)預警性支持體系。高新技術產業及人才的特殊性奠立了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管理必要性的特殊地位,使規避人才各類風險及控制人力資源成本和保證人力資本投資效益成為可能或現實。高新技術產業人力資源危機預警指標體系主要有兩類:①基於平衡記分卡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包括員工滿意度;員工保持率;勞動生產率;培訓支出比;信息溝通效率;公司治理結構;激烈約束機制等。這一指標體系的特點在於可以實現企業人力資源與企業財務、客戶、業務流程、企業戰略目標等的高度結合;②基於數理統計所建立的指標體系,由人力資源總量決策預警體系、工資成本決策預警體系、人力資源結構決策預警體系、專業人力資源工作人員成本控制決策預警體系、人力資源部門工作效能預警模型、員工忠誠度預警體系、員工滿意度預警體系等八大系統構成。這一指標體系的特點在於量化度高、科學性強。選擇基於平衡記分卡、數理統計等不同類型人力資源危機預警指標進行危機監測、識別、診斷、評價,其操作方法和效果有所不同。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管理可以區分為技術路線和實戰路線兩個方向,前者著眼於危機預警分析並依據分析結果提出預控對策;後者著眼於整體性人力資源整合、願景式組織構築以及人力資源制度化管理等。採取技術路線和實戰路線相結合的方式使人力資源危機預警管理更為科學合理因而也更為有效。 在高新區完善體系、優化功能、促進產業發展基礎上,國家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將保持在平均年增長30%的速度,2005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367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0%,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35億元。年末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720萬人。全年國家安排了288項科技攻關計劃課題和911項「863」計劃課題。新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9個。新安排國家重點實驗室改造項目16項,累計達到143項。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61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6萬項。全年受理國內外專利申請47.6萬件,其中國內申請38.3萬件,佔80.5%;受理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17.3萬件,其中國內申請9.3萬件,佔53.8%。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26.5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510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全年成功發射衛星5次。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在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05年末全國共有產品檢測實驗室18932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293個。全國現有產品質量、體系認證機構177個,已累計完成對4.7萬個企業的產品認證。全國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4037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3491萬台(件)。全年制定、修訂國家標准1304項,其中新制定673項。全國共有各類氣象台站9881個,其中自動觀測站7246個;天氣雷達觀測站點258個,衛星雲圖接收站點440個。全國共有地震台站1253個,地震遙測台網31個。全國共有8376個海洋觀測站、監測站位。測繪部門公開出版地圖1667種,測繪圖書497種。(2006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
2010年,國家高新區的建設日臻成熟,創業和產業發展環境良好,創新體系和整體功能齊備,自主創新和發展能力強勁,擁有獨特的創業文化氛圍,基本完成創新建設階段的主要任務,全面實施高新區、產業帶和密集區的發展戰略,若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工業園區將脫穎而出,10餘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將蓬勃發展,4個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將初顯輪廓,基本實現高新區點、線、面的縱深戰略發展,形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強大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從整體上優化中國的產業結構,經濟總量將佔到中國工業增加值、出口創匯的20%以上,為解決就業、保持社會穩定、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Ⅱ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現狀

1.高新區經濟持抄續穩定增長。
2.高新區更加註重區域生態環境的建設。
3.正成為中國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
(1)積聚了更多的科技活動人員和研發人員;
(2)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高新區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擴大;
(3)發明專利數量不斷增加;
(4)技術性收入規模穩步擴大;
(5)高新技術產品不斷豐富。
4.新業態不斷涌現,高端產業逐漸成形。
5.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的支撐作用。 1、發展貪大圖快傾向比較突出。
2、產業集群弱,產業結構雷同,缺乏產業特色。
3、技術創新的軟環境建設滯後。

Ⅲ 高新區產業發展水平指標包括哪些

高新區產業抄發展水平指標包括:襲
高新區工業產值
企業經濟規模
企業人員規模
產業化比率
企業創新水平
工業增加值率
高新區軟科技實力
利潤率
稅率
人均工業產值
出口能力
等等。

Ⅳ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

高新技術產業的集抄約程度襲明顯不足,具體體現在高新區單位土地的產出率低下,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高新技術企業的利潤率低且呈現下降趨勢,導致優惠政策過度,空間擴張太快,促使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競爭力不強。
產業結構高度趨同,比較優勢不明顯。在發展初期,許多高新區在爭相發展一般性高技術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項目時,片面追求結構的高度化而忽視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由於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部企業之間沒能形成「優勢互補、良性競爭」機制,加之園區提供的過度優惠政策,導致園區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強,出現「貿而不工、科而不研、研而不果」的怪現象,導致園區內部高新技術企業未能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主要精力用於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上,進行低層次的、重復性的經營競爭,缺乏現代技術內涵。

Ⅳ 高新區的產業發展是怎樣的

1、鄭州高新區主要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產業支撐。

2、鄭州高新區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大力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注重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主導產業,高新區內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佔全省的30%。

3、軟體產業,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骨幹軟體企業,經認定的軟體企業佔全省的60%50%;新材料產業,集中了鄭州市80%以上的超硬材料骨幹企業;生物醫葯產業,集中了鄭州市80%以上的通過GMP認證的制葯企業。

4、高新區還聚集了25個各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流入,互聯網和IT產業人才逐漸在此集聚,產業帶動周邊配套逐步完善,受到越來越多購房者青睞。


Ⅵ 鞍山高新區的產業發展

2004年,高新區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抓重點大項目的入區,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已入區企業做大做強。對已進區的項目進行分類排隊,對有潛力、有市場、有規模的企業實施重點扶持,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特殊支持。海諾集團超大型混凝土攪拌站產業化等3個項目和聚龍集團紙幣清分機2個項目分別獲得了老工業基地振興國債項目和高新技術發展專項貸款共3.43億元。促進了華冶集團、榮信公司、利迪集團和味邦制葯公司等企業的培育上市。特色園區建設取得進展,科大聚龍金融設備產業園和清華同方環保設備產業園已列為全省十大重點產業園。

Ⅶ 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哪些

2018年國家級高新區發展規模及市場趨勢分析 高新區優勢不斷增強

全國國家級高新區達168個 東部地區優勢明顯

國家級高新區是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或者各地政府建立,國務院批准升級的為發展高新技術為目的而設置的特定區域。主要依靠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區域經濟實力、地理位置以及對外開放等優勢,集中發展國家政策支持和鼓勵的高新技術產業。

198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而隨著部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優勢和實力不斷突出,以及國家推動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需要,國家加快了國家級高新區的批復。

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僅為54個,至2017年底達到了156個,隨著2018年3月國務院批准又同意12個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高新區達到168個。十年間增加了112個,遠高於2008年前二十年的增長。

以上數據和分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產業園區開發商典型商業模式與設計策略分析報告》

Ⅷ 高新技術的發展歷程

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稅收優惠,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全面實施。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工作取得新突破,股權激勵、鼓勵企業創新創業的財稅支持、技術轉讓稅收激勵、科技金融、非上市公司股權代辦等政策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先行先試。創業板正式啟動,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支持的重點。
《2013-2017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十一五」以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果顯著,在信息與空間、新材料、先進製造、能源、先進交通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高速鐵路、無線寬頻通信、高性能計算機、新能源汽車等技術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若干高新技術重大成套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實現了自主設計製造;以信息網路等高新技術為主要支撐的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等現代服務業新興業態層出不窮。
國家高新區和產業化基地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將為「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目前,我國啟動了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等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83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72家,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48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59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35家,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58家,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較為合理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
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及園區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高新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亟待加強,對推動產業整體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核心裝備等掌握不足,產業化環境建設工作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的銜接有待加強,鼓勵和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亟需進一步完善。

Ⅸ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歷程

1、1988年批復1家,1991年批復26家,1992年批復26家,1997年批復1家,2007年批復1家,2009年批復2家,2010年批復26家,2011年批復5家,2012年批復17家,2014年批復9家,2015年批復16家 。至此國家高新區由原來的129家增加至145家 。
2、科技部自1995年開始依託國家高新區組建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
3、自1997年開始批准部分高新區向APEC成員特別開放的科技工業園區,以促進APEC成員與中國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4、199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
5、2000年以來,科技部和外經貿部聯合認定數十家國家高新區為「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

閱讀全文

與高新區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