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品牌研究的發展史及其現狀
[摘要] 本文對產業集群和區域品牌的互相關系進行了研究,並對澄海玩具產業集群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應確立區域品牌的法律地位,構建區域品牌的識別評價體系,設置區域品牌的准入條件,促進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區域品牌 產業集群 澄海玩具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產業領域中,大量相互關聯的企業及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產業集群的空間集聚使得集群企業在生產成本、營銷成本、運輸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學習成本方面佔有優勢,而由於集群的分工提高了效率、競爭促進了創新、聯合提升並擴大了影響使集群企業的附加值得以充分體現。
但是,產業集群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如缺乏內部協調機制和對接外部的平台,缺乏集群認同意識和創新動力等。這不僅制約了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也大大縮短了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而構建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區域品牌是突破這些瓶頸的有效途徑。
一、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戰略
1.區域品牌的成長路徑
不少企業都經過了從貼牌到企業品牌的成長過程。而區域內的品牌集群揭示了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較之單一品牌更利於市場對集群企業的偏好和認同,對區域和產業集群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由所在地政府或行業組織推動,產業集群內多數企業參與,通過相關法律程序認定,就形成了有法律地位的、形式和內容相統一的公共意義的品牌——區域品牌。
2.區域品牌的內涵及特徵
區域品牌是一種公共資源,它的創建是以產業集群為載體,以區域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國際化的注冊商標為存在方式,以市場化運作為基本模式,以整合優化資源、統一標准規范為手段,促進產業集群的國際綜合競爭力的提高。區域品牌具有如下特徵:
(1)具有法律地位。它是依法注冊的具有區域或地方名稱加特色產品的商標,是受法律保護的知識產權。
(2)使用上的公共性和復合性。它是一定范圍之內的公共資源,歸由政府授權的組織或行業管理組織所擁有,為經過認可的使用者共同享有使用,使用時,更多地表現為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組合。
(3)承載豐富的區域信息。它以區域文化為靈魂,通過對區域文化、歷史和傳統的傳承挖掘,提煉出產業集群的文化價值並受到社會的認同和宣揚。
合作營銷要求產業集群的企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增強市場開拓、滲透與競爭能力,通過共同分擔營銷費用,協同進行營銷傳播、品牌建設、產品促銷等方式。
二、 區域品牌的識別與運作
1.區域品牌的評價體系
作為一個區域產業集群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區域品牌需要通過一定的指標加以評價,並設定一定的准入門檻,才能維護區域品牌的權威和公信力。根據區域品牌的構建目標和現有經濟指標的意義,應使用以下幾項指標作為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評價指標(以產業集群為核算單元):
(1)產業集群相關產業的貢獻率指標,即構成集群的產業及服務的產值占區域經濟總量的比例及增長率、產業稅收、就業人數等占區域相應總量的比例及增長率。
(2)產業集群相關產品的市場佔有率指標,即產業集群相關產品在國內市場份額及出口量在同類產品出口總額中占的比例及增長率。
(3)產業集群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包括集群內科技人員構成、專利申請量及授權量,企業及政府財政的科技投入等。
(4)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包括產業的單位產出的土地消耗和能耗等。
(5)產業集群的名牌帶動戰略發展狀況評價,包括集群內企業及產品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數量,中國馳名商標和省著名商標數量,國家免檢產品數量,注冊商標總量及國外注冊商標數量等等。
2.區域品牌的運作與管理
(1)區域品牌管理機構的性質。品牌管理機構是獨立的社團法人,擁有獨立的民事權利,承擔獨立的民事責任,受政府的監管。品牌管理機構可以是行業協會或商會等具有一定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中介機構。
(2)品牌管理機構的基本職能。品牌管理機構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確定品牌的定位、應用范圍、合作規劃、形象設計和准入條件,負責創建、維護和管理品牌的工作,審查核准使用品牌的資格條件,維護集群內品牌企業的合法權益,協助打擊假冒和侵害品牌的行為,負責區域品牌的宣傳和傳播和品牌價值的開發等。
(3)區域品牌的管理。對區域國際品牌的管理包括日常管理和戰略管理。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對成員企業使用商標規范性的督查,產業集群各類標準的執行,服務平台的保障等等。戰略管理主要表現在對產業集群核心產品、核心技術、核心業務和核心運營能力的建設,對區域國際品牌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等。
(4)政府的角色與作用。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地方政府在區域品牌的構建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制訂產業發展規劃,出台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市場競爭機制和制度體系,為產業集群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信息、研發、標准、物流、人才等公共設施平台建設等。
三、澄海玩具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構建實踐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一個國家的成功並非來自某一產業的成功,而是來自縱橫交織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作為提高區域競爭力的一種有效的發展戰略模式,受到國內外的普遍重視。而產業集群的發展,必定與區域品牌的構建相聯系。
1.澄海玩具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
澄海玩具禮品產業產值占區域工業總產值一半以上,2006年達到近150億元人民幣,全區共有從事玩具禮品生產的企業3000多家,是全國最重要的玩具禮品生產出口基地,已經形成原材料供應、造型設計、模具加工、零部件製造、裝配成型、包裝裝潢和產品銷售、運輸等專業分工協作的生產體系,構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產業集群。
澄海玩具產業的發展從區域特點上說源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深厚的文化積淀。二是豐富的人文資源。
2.澄海玩具區域品牌建設
澄海區通過多方面的措施構建玩具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已連續九年舉辦澄海國際玩具禮品博覽會,成為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個名片和窗口。培育了「奧迪」、「驊威」等一批龍頭企業和全國馳名商標和全國名牌產品,十數家企業的產值已超億元,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注重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成為全國專利工作試點之一。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創立產業公共服務平台,設立玩具工藝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玩具檢測中心和專利技術市場等服務機構。組建行業協會、制訂行業維權公約,促進行業自我規范、自我約束。經過多年政府、行業和企業的共同努力,該區被授予「中國玩具禮品城」稱號,並被確定為廣東省創建區域國際品牌試點之一。
3.幾點啟示
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建設對產業集群的發展至關重要,澄海玩具產業集群的發展和目前遇到的升級瓶頸問題對於我們思考區域品牌的進一步規范建設有啟示作用。
(1)要積極利用產業集群的堆積效應。單個企業品牌需花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且經濟規模要達到幾十億美元才能構建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國際品牌,而一個產業集群,幾千家企業幾百億的產值,相當於一個國際跨國企業,將集群內企業通過區域品牌紐帶捆在一起,並利用其特殊功能對產業集群進行重新整合,可以大大縮小與國際品牌的差距。
(2)區域品牌的法律地位應予以落實。按我國原來相關法律,商標中不能含有地名,加入WTO以後,商標法應予以修改,實現與相關國際法的接軌,使集體性區域品牌能實現國內國際的廣泛注冊,獲得國家法律的保護。
(3)區域品牌的注冊審批應設置一定的准入條件。一般企業商標的注冊是以先後為序,只要符合有關要求,沒有重復或影射即被批准。但區域品牌除了地域的獨特之外,應以產業集群為授予對象,以某個中介組織或行業組織或龍頭企業為所有者,並設置一定的准入標准,特別是經濟指標的准入門檻,確保區域品牌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4)要加強對區域品牌的維護和管理。特別要通過相關部門的執法,嚴肅查處「搭便車」的違法侵權行為。由於區域品牌的法律地位,同區域內但未加入品牌組織的企業不能使用區域品牌,防止魚目混珠和假冒偽劣行為,防止一些惡意競爭企業或質量不合要求產品的檸檬效應,損害區域品牌的美譽度。
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構建是一項新的經濟發展舉措,是一件專業性、技術性和系統性較強的工作,必須堅持政府引導推動,企業主導參與的原則,要有相關標准化戰略、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創新戰略的支撐,要有長遠規劃和清晰規范的操作途徑,通過綜合區域經濟、文化和歷史等多方面資源,促進區域發展。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華夏出版社,1997
[2]史海英黃文傑:企業集群品牌構建模式探討[J].商業時代,2006年第7期
[3]王秉安洪文生江振娜:基於福建實證分析的產業集群合作營銷研究[J].福建論壇,2006年第7期
B. 簡述中國品牌的歷史演進
全球手機產業遷移路徑分析
從手機產業遷移路徑角度看,全球格局下,手機產業遷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中國已經成為手機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第二階段為中國向印度、越南等地區轉移。從中國國內看,手機產業轉移表現出三大特徵:部分地區手機整機製造產業基本出清,部分地區逐漸崛起;廣東地區始終保持在龍頭地位;手機產業陸續向內陸轉移,重慶地區表現最為突出。
階段一:全球手機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國
從全球手機行業的發展歷程看,手機市場的階段性變化受到幾個因素影響,一是通訊網路的代際發展,從1G到4G、5G,直接導致了手機市場在增量市場與存量市場之間切換;二是手機產品的變化發展,這種發展有大哥大到功能機、功能機到智能機的顛覆式變革,也有像素、屏幕優化等升級式發展。因此,手機行業在不同時期,市場增長點也不同,從最初的功能驅動型市場發展到性能驅動型市場,並進一步要發展到智能型市場。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手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C. 怎樣洞察品牌的發展趨勢
1、中國有望在2023年成為全球第一大餐飲市場
2018年我國餐飲產業規模比1978年增長780倍,復合增長率達到18.1%,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餐飲市場。研究表明,中國有望在2023年成為全球第一大餐飲市場。」7月13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昆明學院今天在北京共同發布了《餐飲產業藍皮書: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2019)》。該報告執行主編於干千先生在致辭中發布的數據引起廣泛關注。
事實上,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取得了世界人類發展歷史上的驚人成就;中國餐飲業在這樣的歷史大潮中,乘風破浪,用四十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產業發展歷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餐飲業從一個50億元規模的傳統服務業跨越發展成為,超過4萬億產業收入的生活服務消費產業、超過2千萬就業人口的社會民生產業和傳承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民族文化事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餐飲業發展之路。
2、餐飲業收入持續高速增長,產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二
從改革開放40年發展來看,餐飲業長期保持了快速、穩定增長。產業收入從1978年的54.8億元開始,1983年突破百億元,1994年突破千億元,2006年突破萬億元,2011年超過2萬億元,2015年超過3萬億元,在2018年超過4萬億元,達到4.27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近780倍,復合增長率高達18.1%,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餐飲市場。以1978年中國餐飲產業收入為基點,餐飲收入突破1萬億元歷時29年,從1萬億元到2萬億元歷時5年,而從2萬億元到3萬億元僅用3年,也只經過3年,2018年中國餐飲產業收入突破4萬億元,達到42716億元,不斷被刷新的產業規模和增速,是世界餐飲產業發展史上的奇跡。以近三年中國、美國的餐飲產業收入的平均增速預估,中國餐飲業有望在2023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餐飲市場。
2010-2018年中國餐飲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備註:2012年收入增速為13.6%)
3、滿足消費需求,經濟貢獻穩居三產前列
餐飲產業的穩定、持續、快速增長使其經濟貢獻穩居服務業前列。
——從消費來看,四十年間,餐飲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從1978年的3.5%開始快速上升,到1992年超過了5%,到2001年超過10%,近幾年穩定在10%~11%的水平,而且餐飲收入增速在較長時期內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這反映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溫飽階段向小康、富足階段發展的進程中,飲食消費從自我服務向社會化服務的轉變。
盡管煙酒食品類支出比重呈現下降趨勢,恩格爾系數從改革開放初期的60%下降至2017年的29.3%,但居民對社會化餐飲服務需求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外出就餐比例持續提高,人均餐飲消費支出從改革開放時的5.7元增加至2017年的約2850元,增長了474倍,推動了餐飲消費支出持續穩定增長。
——從投資來看,在景氣預期下,餐飲業在增長期和成熟期中,持續成為民營資本、外資的活躍投資領域之一,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和轉型期前,餐飲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多年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從關聯產業發展來看,餐飲業是緊密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對包括農業、食品加工製造業、餐廚用品及設備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在內的上下游相關產業具有直接的帶動作用,每年消耗農產品、食品調味品等原材料近兩萬億元;同時,餐飲業作為基礎消費產業與旅遊、文化娛樂、批發零售業等產業都有較強的產業協同效應,特別是在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的時期,餐飲業的體驗經濟屬性使其成為跨界融合的焦點,已經成為旅遊休閑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批發零售業的重要協同產業;餐飲業態成為城市商圈、城市綜合體、購物中心的重點業態。
3、穩定吸納就業,民生保障作用日益凸顯
餐飲業作為門檻較低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是中國吸納技能勞動人口和農村轉移人口就業的重要產業,就業貢獻突出。四十年間,餐飲業在吸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1978年全行業從業人員約104.4萬人,僅佔全社會就業的0.26%。到2016年,住宿與餐飲業就業人口持續上升至2488.2萬人統計數據為住宿和餐飲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與住宿和餐飲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之和。,占統計就業人口的5.1%,其中住宿與餐飲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2218.5萬人,占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的7.2%。考慮因餐飲業發展而帶動的農業、製造業、旅遊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的就業機會,其對就業的貢獻更大。
4、加強行業監管,食品安全水平穩定提升
餐飲產業四十年發展離不開政府的行業監管和行業協會行業自律管理的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水平穩步提升。一方面,四十年來,政府行業監管完成了在餐飲市場中從參與者向監管者的角色轉變,當好市場「守夜人」的角色,監管方式從「九龍治水式」監管向依法監管轉換,特別是《食品安全法》的出台進一步推動了行業依法監管的發展;另一方面,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中國烹飪協會為代表的社會組織以及各個地方行業協會在餐飲業安全、規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行業自律和專業化服務作用,通過制定行業標准,開展行業研究、培訓、展會、國際交流等行業服務,引導行業健康、規范發展。
5、堅持市場改革,成為民營經濟的「晴雨表」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餐飲業是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行業之一,市場化改革激發了餐飲業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了以個體、民營企業為主體,國有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外資和合資企業並存的多元所有制結構,充分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6、勇於對外開放,成為國際化發展的「窗口」
中國餐飲產業既是改革的先行者也是開放的開拓者,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一直堅持開放包容式的發展,既歡迎外企餐飲企業來華投資發展,也鼓勵中國餐飲企業「走出去」,為國家發展開放型經濟做出積極的貢獻。一方面,中國積極吸引外資餐飲企業進入中國,外國烹飪大師來中國交流,推動了中西方餐飲技藝和文化的交流與學習,滿足了中國消費者和在華外國友人的飲食和文化交流需求。另一方面,中國餐飲業鼓勵中餐立足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服務全球消費者。此外,中國多個城市也在通過建設國際美食之都,擴大城市國際影響力。經過多年發展,成都、順德、澳門已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美食創意城市;揚州、廣州、西安、長沙等城市已經被世界中餐業聯合會評為「國際美食之都」。
7、敢於融合創新,成為服務創新的「聚集地」
中國餐飲業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進程中,敢於進行融合創新,已經成為服務創新的「聚集地」。科技進步推動餐飲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自動化生產和控制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中國中央廚房的發展,變革了傳統的餐飲供應鏈管理模式和門店生產模式,促進了中國餐飲品牌連鎖模式的快速發展。
2)中國餐飲業的信息化水平、數字化能力隨著信息技術應用成本、學習成本下降而不斷提高,特別是基於雲計算的SaaS軟體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餐飲平台的快速發展,餐飲業的管理和渠道正在快速數字化,加快了從傳統服務業向數字化服務業轉型的速度。
3)互聯網推動餐飲產業平台經濟蓬勃發展。互聯網與餐飲的融合發展推動了餐飲外賣市場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外賣平台的出現是餐飲外賣市場的重要商業模式創新,極大地推動了外賣市場的發展,同時也對餐飲門店、傳統外賣企業乃至餐飲企業的經營模式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2018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2500億元,是2011年的近10倍,發展勢頭強勁;在線外賣用戶超過4億人,比2015年增長2.9億人,滲透率達到49%。
4)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和技術逐漸成熟,在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壓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餐飲業智能化發展加速,以烹飪和服務機器人(等科技應用為特色的智能餐廳、無人餐廳興起。
8、承載文化傳承,成為文化自信的「流行語」
中餐傳承了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的農業生產發展、生活習俗、烹飪技藝和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凝結和典型代表。正是餐飲業這種鮮明的文化活化特徵,使其越來越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傳播的重要產業;長期以來,中餐伴隨著華人華僑的全球流動而廣泛傳播,擁有大量全球消費群體,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中餐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類非遺的申報和保護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餐飲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D. 旅居產業前景如何啊,有什麼好的旅居品牌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單純的旅遊已難以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更多人內開始不止是滿足於生活容物質上的條件,反而開始傾向於精神層面和生活質量的改變。而旅居正好迎合了這種趨勢,從大環境看,旅居行業將會迎來重大發展前景。
首提「快樂旅居,全球換住」理念的康加旅居就是旅居行業中的領先品牌。康加旅居搭建了全球性的康養旅居生活服務平台,從基本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三個層面,構建完整的康養旅居生活方式體系。也曾先後獲得四川省旅遊協會理事單位、中國生態健康產業發展委員會研究基地等榮譽。
E. 人造石行業發展關鍵:樹立強勢品牌
近些年我國家居行業發展迅速,人造石材作為一種新型材料,進入國已有9個年頭。除了作為櫥櫃行業的配套產品外,在整個家居行業應用日趨廣泛,人造石企業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得以迅猛發展,但由於其進入速度快,時間短,市場開拓不完善,造成了多數企業搶佔少數市場的局面。
全球物價上漲,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屢創新高,美國次級貸影響,國外品牌的進入,樓市股市前景低靡等等,諸多因素使得局面更顯復雜化,人造石材行業在內憂外患的交織,正面臨著一個關鍵的「拐點」,目前,我國的人造石行業正缺少品牌企業,樹立幾個強勢品牌企業對人造石行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把握住當下人造石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開拓海外市場、提高國內市場份額。
專家表示,人造石材是不飽和聚酯樹脂重要應用領域,上述趨勢需每位行業人士的智慧和思考。一些過去面向海外市場企業要在短時間內樹立品牌、建立銷售渠道,網羅優秀的人才顯然不現實,海內外銷售模式的差異等原因都使之不敢在國內大展拳腳,同國內人造石企業合作之路將成為必然。
隨國際原油價格屢創新高,國內不飽和聚酯樹脂價格也一路走高,以美國杜邦,義大利必圖,韓國三星及一批國內知名廠家為代表的人造石行業相繼開始漲價。從國際原油價格走勢看,短時間內漲價壓力將持續強勁。價格上漲必將導致需求萎縮,人多餅少也必然造成競爭加劇。由於國內人造石企業一般資金少,產品銷售范圍窄,品牌影響力有限,消費者忠誠度低,且對價格上漲極為敏感。失去價格優勢,小企業經營狀況堪憂。
最近在北京由深圳市忍靜爭實業等知名人造石企業起草發布的《國人造石(實體面材)消費白皮書》使得一部分小企業企圖通過偷工減料來蒙騙消費者攫取利潤的行為面臨很大風險。小人造石企業面臨被兼並,收購的命運在未來行業走勢將不可避免。櫥櫃檯面企業是人造石消費量最大的渠道之一。人造石漲價必將給櫥櫃企業帶來經營壓力,櫥櫃行業多通過指定的供應商,來獲得檯面原材料供應。通常情況下櫥櫃企業和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是牢固的和不易替換的。但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櫥櫃企業為降低成本,在和原有供應商商談無果的情況下,必將另尋新的供應商渠道。
無論是在內部環境還是在外部需求上,人造石行業的洗牌期都在走向成熟和迸發。大規模的兼並浪潮勢在必行,對於有實力的人造石企業來說,通過對小品牌的收購可以達到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產量,實現低邊際成本效應,從而達到降低費用、提高產品競爭力,通過收購行為可獲得其客戶、銷售渠道、人才等資源,從而提高自身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適當正確的兼並、收購等商業行為為眾多的企業提供了迅速成長壯大的機會,為強勢品牌的樹立提供了富饒的土壤。
據專家介紹,人造石企業的海外之路面臨重挫。海外之路的受阻,迫使出口企業將銷售重點又搬回到內銷這條老路。海外軍團的加入更使得原本競爭就激烈的國市場,競爭就更趨白熱化。由於多年主攻海外市場,脫離國內市場時間長,對在國內市場的銷售環境不甚了解,以及國內市場的競爭加劇,使出口型企業的轉型處於尷尬之地。如何迅速打開國內市場銷售,就成為出口型企業進入國內市場所必需考慮的重之重。
F. 求一份茶飲行業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現在市面上的十佳茶品品牌。
茶飲料定義
茶飲料是指用水浸泡茶葉,經抽提、過濾、澄清等工藝製成的茶湯或在茶湯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劑、食用香精、果汁或植(谷)物抽提液等調制加工而成的製品。茶飲料是指以茶葉的萃取液、茶粉、濃縮液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飲料,具有茶葉的獨特風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鹼等茶葉有效成分,兼有營養、保健功效,是清涼解渴的多功能飲料。
茶飲料行業發展狀況
網路指數顯示:2011-2016年茶飲料網路搜索最高的是康師傅,網路指數平均值為4006;其次為加多寶,網路指數平均值為2778。2015年12月-2016年6月茶飲料網路搜索最高的是康師傅,網路指數平均值為2981;其次為農夫山泉,網路指數平均值為2780。
中國茶飲料及其他飲料製造出口交貨情況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茶飲料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10月中國茶飲料及其他飲料製造出口交貨值30,167.00千元,同比下降18.3%;2015年1-10月中國茶飲料及其他飲料製造出口交貨值307,963.00千元,同比增長8.68%。
精製茶行業狀況
2015年
1-10月,精製茶行業主營收入1562億元,同比增長12.5%,同期相比增速基本持平,但是相較於上半年增速出現小幅提升;利潤總額為124億元,同比增長5.2%,延續2014年的低速增長,且相比較於2003-2013年52%的復合增長率是十分低的。
茶飲料行業潛在市場規模超400億元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飲食健康,以粉末沖調,不含奶也不含茶的初代茶飲早被淘汰。從2016年起,「新中式茶飲」崛起,從原材料上看,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專業設備精箤上等茶葉,配以新鮮牛奶、奶油和水果。
2017年,我國茶葉消費群體將近5億人,主要消費人群也從「中老年男性為主」向各類人群擴散,潛在消費人群較多,增長動力十足。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預計,未來終端消費主要模式將從茶葉連鎖店向現代茶飲店轉變。
自2011年開始,茶飲行業進入高速增長時期,2016年新開門店數量達到1.2萬家,增幅達到15%,2017年更是茶飲爆發的元年。中信證券的數據預測,新中式茶飲的潛在市場規模在400億元至500億元。
茶飲行業可復製成本更低,進入壁壘較低;新生代消費者對於茶飲的訴求更多,除了產品功能還注重社交功能。
茶飲品牌扎堆,差異化才能勝出
2015年下半年開始,飲品店關店數量逐漸增加,2017年全年飲品店新開店18萬家,關店18萬家,其中,奶茶果汁店全年開店數量達到9.6萬家,關店數量達到7.8萬家。
商場茶飲品牌扎堆,每隔幾米就有一家新的茶飲店,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整個商圈有將近30家茶飲店。與網紅品牌相比,大部分的茶飲店較為冷清,顧客零零散散。
在產品設計上,目前絕大多數茶飲店的產品都十分相似,幾乎每一家茶飲店都主打奶蓋茶和水果茶,同質化現象嚴重。
整個茶飲行業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最關鍵的是對模式的優化,特別是在供應鏈上的優化,以及對品牌的打造。擁有獨特的品牌價值以及文化的根植,才是真正具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十佳茶品品牌:康師傅、統一、王老吉、加多寶、維他ViTa、天喔茶莊、SUNTORY三得利、農夫山泉、和其正、深暉。
G. 中國品牌電商服務商行業發展現狀如何
阿里巴巴實力強勁,拼多多崛起迅速
根據2019年中國電商三巨頭經營指標情況,阿里巴巴目前行業龍頭的地位十分穩固。2019年,阿里巴巴年度交易額為71015億元,年度買家數為711萬人,年度人均花費金額為9988元,均明顯高於京東與拼多多經營指標。
從營銷收入規模來看,京東目前處於第二的位置,主要受益於較高的年度人均花費金額,讓其在年度買家數不足拼多多的情況下仍取得較高年度交易額。拼多多受其拼單低價的營銷策略影響,其年度人均花費金額自然較低,但其超越京東的年度買家數已顯示其對電商老二位置發起沖擊的決心。
——以上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競爭及企業競爭策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