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東省《關於建設省級高技術產業基地的通知》
附件:山東省高技術產業基地發展指導意見高技術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增強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是各國和各地區爭奪的戰略制高點。當前,我省正在積極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只有堅持以高技術產業發展為先導,加大高技術產業化力度,大力培育新興高技術產業,才能真正提升我省的產業競爭力,實現富民強省的新跨越。山東省高技術產業基地(以下簡稱「產業基地」)的建設正是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途徑。根據國家和我省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國家有關建設高技術產業基地的意見,為推動產業基地有序、健康發展,特製定本指導意見。一、我省高技術產業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一)隨著我省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近年來,我省高技術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產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經濟效益不斷改善,出口能力和創新能力迅速提高,競爭能力顯著增強。到2006年,我省高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494.3億元,「十五」以來年平均增幅達到37.5,在全國的位次由第8位提高到第5位。高技術產品出口完成64.8億美元,佔全省出口總額的比例由5.8%上升為9%。高技術產業已成為推動我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省高技術產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附加值不高,多數產業還沒有形成應有的經濟規模。二是地區發展不平衡,資源相對分散,難以適應高技術產業高投入的需求。三是高技術產業聚集度低。各地的高技術產業特色不突出,比較優勢沒能得到充分發揮,帶動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效果不明顯。(二)國內外高技術產業的競爭日趨激烈,誰掌握了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權,誰就掌握了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權。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科技成果的不斷產業化,一批新興高技術含量的產業迅速崛起。面對國內外技術、經濟發展的形勢,我省高技術產業發展既有機遇,又有挑戰。推進我省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把握高技術產業發展方向,探索新思路,爭取新突破,開創新局面。二、發展產業基地的必要性與主要任務(三)當前我省高技術產業正進入一個迅速擴大規模的高增長期,為合理、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加速我省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委將有重點、有步驟地支持發展一批產業基地。產業基地是指在某些特定的高技術產業領域中已初步形成產業優勢和具備一定基礎的地區,以重點發展具有明確特色和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產業領域為目標,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關配套產業,互動發展,形成產業鏈或產業集群,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和高水平研究與開發能力的特定區域(如軟體產業基地、微電子產業基地、生物醫葯產業基地等)。產業基地不是一個包羅高技術所有領域的基地,而應是具有明顯專業化特點、技術優勢和產業競爭力的基地。(四)發展產業基地是發展我省高技術產業的一項重要措施。發展產業基地有利於引導投資方向,促進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有利於對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加速產業鏈的形成,使產業基地成為地區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有利於使其逐步成為國際先進技術產品和工序轉移的首選地,加快發達國家向我省轉移高技術產業,提升我省高技術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有利於扶持對於我省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高技術領域的發展;有利於形成我省的大型高技術企業,並與中小企業優勢互補,加快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有利於使資金、人才和技術等各種資源進行優勢組合,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聚集效應,提高競爭力和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五)發展產業基地的指導思想與主要任務。根據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著力應用、產業集聚、規模發展、國際合作」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作用,在已形成明顯產業特色並具備發展基礎的技術、人才密集區,以市場為導向集中配置資源,推動產業集群的逐步形成,在全省范圍內形成若干各具特色、新興產業相對集中的產業基地。通過產業基地的發展,擴大我省高技術產業的總體規模,提高創新能力,培育戰略產業,提升我省高技術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加快形成我省高技術產業的群體優勢和局部強勢,帶動區域經濟快速、均衡發展。根據全省高技術產業「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力爭建設10個產業特色明顯、產業鏈比較完善、本土企業主導、創新能力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高技術產業集聚區,為建設更多的國家級產業基地創造條件。三、產業基地的布局范圍與發展思路(六)產業基地可在自然布局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應具有明確的地理邊界,包括核心區和一定的擴展區。核心區是指產業集聚度非常明顯或龍頭企業較為集中的區域,擴展區是指核心區之外的具有相當生產規模的區域。擴展區一般不超過一個市的范圍。(七)鼓勵各地方在原有基礎上採取充實、調整、提高為主的方式發展產業基地,不鼓勵以新一輪的圈地方式發展產業基地。(八)重點在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葯、新材料、先進製造新能源、現代農業、國防科技工業等高技術產業領域中的某些優勢領域發展產業基地。(九)為進一步增強產業基地在推動我省高技術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確定產業基地范圍時需要注意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規模性。無論是近年來發展迅速、初具雛形的產業基地還是急需扶持的產業基地,其最終應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因而應有一定的發展空間。集聚性。產業基地應通過上中下游相關產業配套,實現互動式的產業集聚效應,從而形成一定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的基地。因此,需要在基地的空間布局上提高產業基地的集聚效應和增強產業基地對所在地區的輻射能力。增長性。隨著高技術產業對我省經濟結構升級作用的不斷增強,高技術產業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團此,確定產業基地要充分考慮其未來增長需要。創新性。產業基地不僅要成為產業的集聚基地,還要成為創新的基地。因此,確定產業基地要考慮其發展思路、管理體制的創新,考慮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水平,以及基地資源的創新整合。(十)根據我省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產業基地要走國際化、產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產業基地要成為在特定領域中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要成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產業集群;要成為加快我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產品產業化的產業集群;要成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示範基地;要成為以市場化發展為主體,政府引導、推動的產業集群。產業基地要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國內外市場融合的條件,要利用國際先進技術和國際市場,高起點地建立產業優勢,不斷提高在國際高技術產業分工中的地位,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集中必要的資源,形成較大規模的生產和研發基地。四、產業基地的評價體系(十一)產業基地要有思路清晰、切實可行的總體發展規劃,中長期發展目標明確、可行;產業基地要具有明顯的產業特色,有較好的產業基礎,產業規模較大,產業集中度較高,是該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重點產業;產業基地的企業群要有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一大批中小型的技術創新企業及配套企業,在省內甚至國內同行業中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產業基地建設和發展要有良好的環境,已具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已形成較為健全的中介服務體系,具備培育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的基本條件;產業基地要高度重視技術創新活動,已有一定數_量的研究開發力量,其研究開發經費穩步增加,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要明顯高於行業的平均值,且逐年上升;產業基地擁有技術優勢明顯的產品,一般應具備較強的出口能力,出口額占銷售產值的比重較高;產業基地應具有良好的國際投資和合作的環境,產業基地吸引外商投資、合作的條件優越,並已有一定數量的外資企業,有吸引國際高技術企業入駐基地的具體措施。(十二)評價產業基地的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二是現狀與發展目標相結合。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將以國際同類產業領域的指標作為參考依據。(十三)產業基地的評價指標為:1.基地規模與增長潛力:一是產業基地的該產業工業產值佔全省該產業工業產值的比重,反映產業基地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力,一般應在10%以上;二是產業基地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反映產業基地在未來的增長潛力,一般應在20%左右,並超過全省平均增長速度。2.國際化程度:以外商投資企業產值占產業基地產值的比重和跨國公司對基地投資的增長率來衡量產業基地的國際化程度,一般應在20%以上。3.技術先進性:採用四個相關指標來測定產業基地的技術先進性。人均勞動生產率:反映產業基地的實際經濟效益;技術開發密集度:R&D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人力資本密集度:科技人員數量占從業人員數量的比重;物質資本密集度:以固定資產凈值來計算人均資金佔有數;以上四個指標應超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20%。4.國際競爭力:以產業基地中高技術產業出口額占工業產值的比重與增長幅度,反映出產業基地在全球高技術產業激烈競爭態勢下的動態競爭力,比重一般應4%左右,最近三年增幅平均超過全省高技術產業出口增長速度20%以上。 五、推動產業基地發展的主要措施(十四)各地方特別是高技術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的市(縣),可以考慮把發展產業基地作為今後高技術產業發展工作的一種方式。通過產業基地的建設推動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開創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十五)我委負責產業基地的認定審批工作,對產業基地進行宏觀指導。凡符合條件的產業基地可提出申請,經本級政府同意後,由所在市發展改革委向我委申報省級產業基地總體發展規劃方案。我委在認定審批前要徵求相關部門的意見,並進行專家評審。(十六)為保證產業基地的健康發展,要發揮政府部門在推動產業基地發展中的宏觀指導、規劃、協調和服務作用,領導產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基地所在市要根據需要因地制宜地設立適當機構,負責日常管理和服務工作。(十七)各市發展改革委負責省級產業基地的組織和推進工作,包括產業基地的發展戰略、總體規劃編制、論證預審和產業基地建設和發展中的指導和協調工作。(十八)為鼓勵產業基地的建設與發展,擬採取以下措施:我委和地方政府以一定的引導資金,吸引社會資金和海外資金投入。在產業基地發起設立相關產業的創業投資機構。依託基地建設開發性金融投融資平台。在布局重大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時將重點考慮產業基地,同時引導跨國公司將技術含量較高的項目投向產業基地,增強產業基地對資源投入的吸引力,不斷提高產業聚集度。地方政府要根據高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和當地實際,制定相應的配套鼓勵政策;提高產業基地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的共性支撐能力,建立產業創新和公共服務平台,促進產業基地的健康發展。鼓勵地方政府為產業基地的企業提供投融資、人才培養、中介服務等支持,建立完整的服務保障體系。鼓勵產業基地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努力開拓兩個市場。大力吸引外商投資,支持國內機構與外國企業聯合設立研究與開發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本意見由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解釋。
❷ 瀏陽工業新城規劃
歷時近九個月,工業新城總體發展規劃方案(以下簡稱總規) 終於原則性通過了專家評審。
工業新城這個從1997年5月就創建的工業園區(前身系工業園),將真正成為瀏陽融入長株潭城市群的橋頭堡,生物醫葯與先進製造業生產基地,生態宜居新城,兩型社會試驗區。
回顧
總規吸取了多方面經驗
由於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獲批,長瀏高速、岳汝(瀏醴)高速、瀏銅(大瀏)高速和城際公路——開元大道的動工修建,城際鐵路規劃獲准實施等區域條件和政策發生的大變化,使園區原有的規劃明顯不能適應建設發展的需要。為此,市委、市政府經研究決定組織編制工業新城總體規劃和核心區規劃。
為更好地把握工業新城的規劃建設要求,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易佳良,市委副書記、市長梁仲曾於2009年7月初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專程對廣州開發區、佛山南海經濟開發區、東莞松山湖開發區進行了考察學習,由此找准了工業新城的規劃定位,明確了工業新城的發展方向。
「工業新城的總體規劃吸取了此前幾個方案的精華,對瀏陽的未來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參與了7月份工業新城規劃方案徵集評選會的史小予,對最新版本的工業新城總體規劃給了很好的評價。作為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高級規劃師,史小予覺得,此次規劃吸取了廣州的規劃理念,將環保、地形地貌等都納入進來,對中部城市的園區來說,是一個進步。
對於製造產業基地負責人所提及已經被工信部確定為全國機電產品再製造集聚試點園區時,史小予說,這個機會一定要抓住。「武廣高鐵對於瀏陽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瀏陽工業新城發展的機遇很多。」
成長
產業對接凸顯集聚效應
在剛閉幕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報告中「不斷完善以『3+5』城市群為核心、其他市州中心城市為重點、縣城和中心鎮為依託,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城市發展格局」的言語猶在耳畔,製造產業基地對於自身未來的發展就提出了新的建議。
「我建議把長沙縣的江背鎮也規劃進來,實現產業對接。」製造產業基地相關負責人認為,此舉有利於產業集聚,也有利於進一步的發展。他表示,製造產業基地下一步的計劃是要做到工業產值 150—200億元的規模。
生物醫葯園則更加強調應完善園區的內部發展條件,如增加工業用地比例,中心區的城市建築進一步節能,根據不同的產業區設立不同的配套設施等等。
永安、洞陽、北盛、蕉溪四鄉鎮則結合自身特點提出了不同見解。永安鎮建議將獅子腦水庫納入規劃進行旅遊開發,讓工業新城人氣更旺;北盛鎮建議充分利用山地資源等等。
評審會上,水利、交通、國土、規劃、消隊大隊、教育、文體、發改、環保、商務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悉數到場,就各自領域發表不同的看法,以備完善規劃方案。
總規對於城市的性質定位為:瀏陽市的中心城市,以生物醫葯、先進製造業等新興產業為主導,其他產業協調發展的工業新區。
貢獻
財稅貢獻佔全市三成以上
工業新城對於瀏陽的影響有多大?從財稅貢獻的角度來看,2008年,長沙國家生物醫葯產業基地實現財政稅收3.31億元,瀏陽製造產業基地實現財政稅收2.25億元,四鄉鎮財政收入達2.7111億元。將工業新城轄區內所有財稅收入加起來,總和達 8.27111億元,佔2008年全市財政收入25億元的33%。
根據可以提供的企業資料,工業新城現有規模企業164家,2008年企業總產值達59.8億元。主要產品涉及醫葯、食品、機械製造、汽車配件、環保配備、電器及通訊設備以及金屬材料與建築材料等。其中醫葯類企業34家,企業總產值22.7億元;食品類企業9家,企業總產值4.7億元;機械製造類企業23家,企業總產值3.9億元;汽車配件類企業15家,企業總產值5.3億元;金屬材料類企業15家,企業總產值5億元;建築材料類企業12家,企業總產值5.8億元。
工業新城簡介
工業新城位於我市西部,東臨瀏陽市約20公里,西距長沙市黃花機場8公里,臨近長沙霞凝港、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黃萍高速從規劃區邊緣經過,319國道貫穿規劃區。規劃區以長沙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瀏陽生物醫葯園)和瀏陽製造產業基地(瀏陽製造產業園)為主體,范圍涉及到永安、洞陽、北盛、蕉溪四個鄉鎮,區域總面積為369.5平方公里,其中永安鎮鎮域面積為98.2平方公里,洞陽鎮105.5平方公里,北盛鎮78.4平方公里,蕉溪鄉87.4平方公里。
各組團的產業發展方向
生物醫葯基地主導產業:醫葯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食品製造業。
現代製造業基地主導產業:先進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再製造業。
豐裕組團主導產業:傢具製造、五金配件生產、專用設備製造業、電子信息
亞洲湖組團主導產業:公鐵物流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零部件製造業
北盛組團主導產業:食品製造與加工業、特色紡織業、服裝加工業、傢具配件生產
獅子腦水庫主導產業:旅遊休閑業。
蕉溪組團主導產業:休閑旅遊、療養業、教育培訓、高檔房地產開發
蘆塘組團主導產業:產品研發、教育培訓
工業新城嚴禁進入的產業:有色金屬冶煉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金屬製品業、煤炭采選業、橡膠製品業、非金屬采礦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及煤焦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飲料製造業、木材及竹材采運、製造業等重污染高耗水產業以及危險品、爆炸品的生產儲運。
逐步退出的產業:各組團現有的花炮製造業、采礦業、建築材料加工業、飲料生產、小化工等逐步退出。
❸ 陝西省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加強軍民融合創新打造四大產業基本有哪些
一、陝西省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加強軍民融合創新打造四大產業基本內容如下:
陝西省十三五規劃綱要第六章:加強軍民融合創新
建設軍民融合四大產業園區。重點建設國家航空產業基地、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國家級經開區兵器工業基地、國家級高新區軍民融合產業園等四大基地(園區),培育航空、航天、兵器、船舶、軍工電子等產業集群。
推進軍工企業、科研院所體制改革。支持軍工企業通過兼並重組、戰略合作、上市融資等多種方式,發展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鼓勵省屬國有企業、政府性基金參與軍工企業改組改制,組建航空、衛星等混合所有制公司。加快軍工科研院所企業化改革試點。
推動軍民資源開放共享。深化和擴大「民參軍」,組建10個軍民融合產業聯盟,培育發展一批「民參軍」專業化配套企業。推動有條件的軍工單位與在陝高校和研究機構共建軍民兩用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工程中心,建設100個軍民兼容技術支撐平台。
二、陝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決戰期,是加快推進富裕陝西、和諧陝西、美麗陝西邁向更高水平的關鍵期。根據《中共陝西省委關於制定陝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本規劃綱要。
❹ 廣州番禺 建設國際珠寶經濟總部的番禺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
廣州市番禺區區長駱蔚峰
一、產業基礎、特色、優勢
2006年11月,廣州番禺區被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資源部聯合評為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國土資源部珠寶玉石首飾管理中心授牌認可,是全國首批16個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之一;同時,也是廣東省珠寶行業內迄今為止唯一的火炬計劃珠寶特色產業基地。
廣州市番禺區,位處穗港澳的幾何中心、古邑新城濱水宜居,素來商業氛圍濃郁。依託香港及國際珠寶產業轉移的契機,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已經成為海內外皆譽的珠寶產業集聚基地。目前,全區珠寶業年出口值11.55億美元,位列全區出口商品第三位;占廣州市珠寶出口總值的60%,佔全國珠寶出口總值的20%;區內集聚廣州市500多家珠寶企業中的379家(包括專門的珠寶企業和相配套的綜合服務機構),7萬從業人員,已成為廣州市珠寶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和全國的珠寶特色產業示範發展基地。
番禺區委書記譚應華與比利時安特衛普鑽石銀行主席郭利斯達成共識,力促兩地合作
目前,該特色產業基地內企業呈現出以下特點:
1.企業國際化程度高,呈現以外資企業為主力、民營企業並進的多元化發展形勢。目前,來自世界各地的珠寶首飾企業,包括中國香港、比利時、以色列、印度、義大利、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已在番禺區投資設廠,可以說,番禺區已經成為國際珠寶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基地。
廣州市番禺區駱蔚峰區長在「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市長論壇」上介紹番禺珠寶特色產業基地的發展優勢
2.企業規模大,品牌集聚度高,發展實力強,呈現內外互動、內外銷並舉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區300家企業中,超過千人的大廠數十家,而一般的中小型工廠也有數百人,規模化發展效應明顯;例如,在國內享有廣泛市場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六福、謝瑞麟、喜利、歐特爾、元藝、億鑽、鑽匯等一大批企業都已在本基地發展業務;而且,依託臨港的特殊區位優勢和產業歷史淵源,目前珠寶加工量佔香港轉口貿易量的60%,幾乎承包了香港所有的品牌珠寶加工業務。產品銷及全球市場,加工貿易量佔全國的60%。
3.業務范圍廣泛、產品種類齊全、工藝精湛,具有廣泛的國際認可度。本基地珠寶產業業務范圍廣,涵蓋鑽石加工、貴金屬鑲嵌首飾、珠寶首飾設備及珠寶鍾表工藝品製造等領域,基本上形成了產品種類齊全、技術全面的集群效應;其次,產品優勢明顯,集中在鑽石毛坯加工和首飾鑲嵌業務方面,其中毛坯鑽石進出口加工總量占廣東省的1/3,進出口總額佔全國的24%,並以「中國工」著稱;而首飾鑲嵌由於加工量大,工藝精湛,因此番禺也被稱為「中國的維琴察」;此外,番禺珠寶工藝精湛、國際市場接受度高、市場空間廣泛。目前,產品主要經香港出口歐洲、北美、中東、日本、東南亞、中國港澳台以及國內市場。
沙灣珠寶產業園區全景(左側)
目前,基地內集聚有現代型的沙灣珠寶產業園、國際化的鑽匯珠寶物流交易中心(18000平方米)以及市橋珠寶工業區、大羅塘工業區、小平工業區、欖核珠寶工業區、大崗明珠工業園等數十個工業區。整個珠寶首飾產業在走過自發階段後,正逐漸走向規范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加強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走新型的集約化發展道路是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番禺)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探索模式。
其中沙灣珠寶產業園佔地338畝,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仍供不應求。園區集中海關、外經、質檢、報關、保險、押運等職能部門,能夠為客戶提供集審批、合同備案、核銷、通關、查驗以及押運等業務為一體的真正的「一站式」服務。而鑽匯珠寶采購中心以中央保稅區和外圍商鋪銷售相結合的形式,通過匯聚全球的原材料、成品、輔料供應商,提供交易、展示、推廣、綜合商務為一體的專業化服務,並正在實現與產業園的協同聯動發展。目前,這兩個項目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延伸產業鏈條對相關產業產生了明顯的帶動和輻射效應,如金融、物流、保險、公證、會計、旅遊等服務業也協同發展,所衍生的產業附加值極大地強化了番禺珠寶產業基地的發展實力。今後,我區將以重點項目為載體,進一步做大做強,致力將番禺建設成為中國最具發展前景的特色產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珠寶產業發展的重點地區,幾乎占整個產業規模的70%。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番禺)位於珠三角的核心區域,而隨著WTO、CEPA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帶來的發展契機,一批有實力和影響力的珠寶企業以及與該產業相配套的綜合服務企業也逐漸開始在番禺區集聚、發展和壯大,逐漸實現資源性競爭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可以說,目前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番禺)正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沙灣珠寶產業園區全景(右側)
二、主要工作思路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番禺)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優勢顯著。基於區內珠寶產業發展的基礎,為更好地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合理規劃,切實發展,進一步推動該產業的健康、長足發展,根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科技廳的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番禺區人民政府指導區珠寶產業管理領導小組編制了《廣州市番禺區「十一五」珠寶產業發展規劃》,全面明確今後進一步指導和促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的指導思路和工作方針。
為加強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番禺)的建設與發展,番禺區委、區政府導向科學,目標明確,堅持以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地方和諧發展、區域共同發展,產業持續發展」為指導原則,爭取利用5年的時間,致力營造一個既能為行業服務,又具有創造稅收、增加就業、拉動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的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番禺)。
為切實做好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番禺)具體的發展工作,目前,番禺區人民政府已經提出六大發展戰略,科學定位和合理規劃產業的發展方向,具體如下:
1.優勢轉變戰略。堅持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外商直接投資與地方政府行為之間的互動,提升招商引資的水平和質量,提升產業素質。
廣州市番禺區沙灣珠寶產業園綜合辦公樓
2.創新突破戰略。以沙灣珠寶產業園、鑽匯珠寶交易中心為依託,建立珠寶產業創新中心,推進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形成適合產業集群升級飛躍發展的創新機制。
3.環境優化戰略。一方面通過強有力的政府引導和激勵政策,成立高效、精乾的組織管理機構,引導更多的市場資源匯集番禺;另一方面通過工業園區、鑽匯中心兩大項目,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創造和優化創業發展的硬環境,高標准做好公共服務,吸引更多的珠寶企業集聚番禺,促進集群的發展和壯大。
4.人才集聚戰略。通過實施珠寶人才工程,一方面以我區或周邊有基礎的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與國內外知名的教育及培訓機構合作,形成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尤其是在我區「撤市設區」經濟社會重大調整的歷史發展時期,加強創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培養出滿足行業發展的勞動力資源;同時,制定優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前來發展和創業,不斷優化興家置業的環境,做好人才服務保障工作,為產業的發展蓄積足夠的專業技術骨乾和勞動力隊伍。通過人才的帶動和支持形成自有的知識產權,彌補目前珠寶業管理、設計、市場影響等方面的人才缺口。
5.促大扶強戰略。一方面,提升招商引資的水平和質量,引進有基礎、有發展實力和前景的外資企業前來發展;同時,扶持和鼓勵地方民營企業利用產業集群的內部資源發展壯大。
6.市場帶動戰略。完善引導、監督、管理、促進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業優勢因素,提升資源利用率,加大力度拓展國內市場,突出產業發展與地方稅收之間的相關性。
同時,番禺區堅持從多角度界定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番禺)的發展目標:
1.產業規模目標。「十一五」期間,番禺珠寶出口值依然可以保持近20%的年增長率,到2010年,出口值超過20億美元,約佔全國珠寶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
2.企業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區珠寶及相關配套服務企業總數近千家,具備綜合服務功能的骨幹企業逐漸壯大,上市珠寶公司10家以上;年交易額將超過300億元,產生大量直接稅收。同時,相配套的服務企業及時到位,服務功能更加強大和健全。
3.專業人才目標。建立起3大人才培訓基地,即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珠寶學院、國檢檢測培訓中心和沙灣珠寶產業園人才培訓部,人才結構更加合理。全區珠寶產業的從業人數將超過10萬人。
4.園區建設目標。以沙灣珠寶產業園和珠寶工業發展基地(包括市橋珠寶工業區、大羅塘工業區、小平工業區、欖核珠寶工業區、大崗明珠工業園等)為核心,以珠寶產業園區化為發展方向,鼓勵企業進園發展,增強集群網路建設,進一步完善我區珠寶產業空間布局。到2010年,現代型的沙灣珠寶產業園園區規模拓展至1300畝,集聚企業超過千家,其中珠寶加工企業超過500家,而且培育和引進一批大型國際珠寶企業,產業集群的規模進一步壯大。
5.產業基地目標。世界各地的珠寶交易商、供應商、采購商、貿易商以及與珠寶產業相配套的服務機構,包括質檢評估、金融服務、安全保險、綜合物流等機構都將集聚番禺,以鑽匯中心為節點,通過橫向聯合和縱向帶動,直接實現與生產環節的科學配套,在番禺將真正實現生產與綜合物流的和諧發展,並具有服務周邊、輻射國內、延及全球的影響力。同時,珠寶產業文化進一步繁榮,建立番禺珠寶產業專題博物館,將旅遊業與珠寶業聯合發展,使番禺成為國際化的集交易、物流、商貿、文化為一體的綜合型珠寶產業經濟總部,成為最具發展活力的中國珠寶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對我國珠寶工業發展產生積極的貢獻。
6.產業發展長遠目標。未來的番禺將成為世界精美珠寶的誕生地、國際化的專業交易中心、綜合型的專業物流配送節點、創新研發與信息中心、人才的培訓基地、標准與品牌的生成地和華南泛珠江三角洲的國際性行業綜合服務核心。
三、發展規劃及具體措施
自始,番禺區上下各部門通力協作,全面督促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番禺)的進步與發展,目前,已制定推進該產業發展主要對策和規劃措施,如下:
2007年8月在番禺召開了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玉石分會第三屆換屆工作會議暨中國翡翠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1.加強政府宏觀領導和組織協調機制。①成立番禺珠寶產業五年發展戰略領導小組;②組建專門組織管理機構,具體落實領導小組的決策;③設立專家顧問小組。
2.分步驟研製和實施珠寶產業發展激勵政策。在貫徹國家支持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的基礎上,成立「珠寶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改變傳統觀念,加大科技投入,鼓勵社會投資,促進基地升級發展,實現社會公共資源再注入的良性循環。
3.立足現代化的沙灣珠寶產業園工業園區,完善綜合服務,切實壯大和增強基地規模和發展效益。珠寶產業園是我區珠寶資源匯集的節點,是產業信息交流的樞紐。目前,隨著本地家族式的民營企業迅速發展,急需進園尋找新的合作機會;而國際珠寶產業轉移的浪潮使得更多的外商將在我區投資設廠。今後,番禺區要在整合和鞏固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壯大園區規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與國際接軌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招商引資力度,結合產業發展需求,積極吸引國內外企業(包括已經和計劃入駐番禺發展的企業)按照統一規劃入園發展,發揮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的學習與合作機制,共同分享集群內部資源,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形成知識外溢學習型經濟體系。同時,加緊整治產業園區及其周邊綜合治安和生態環境,建立安全、高效的配套基礎設施,改善園區和城市中心的交通配套條件。通過園區內部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溝通,開發珠寶旅遊業,挖掘產業蘊涵的文化內涵,帶動相關產業協調發展,使珠寶產業園成為招商的理想載體,使珠寶產業真正有利於地區發 的產業。
2007年中國珠寶界(番禺)翡翠采購會開幕儀式
4.以鑽匯珠寶采購中心為依託,引進國際性的珠寶專業物流、金融等領域的服務機構,創新產業運作模式,促進產業升級,引導本基地更好、更快發展。繼續加快推進和建設鑽匯珠寶交易中心,整合資源,完善產業鏈條,發揮其保稅服務和自由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功能,形成一個集全世界珠寶原材料、成品采購、信息化商務、綜合物流發展為一體的國際級珠寶專業物流及商貿平台,以此優化上游原材料供應和下游產品的物流、分銷機制,最大限度地提升產業的增值能力。同時,加強工業園區和交易中心的資源互補,協同發展,使番禺從一個低端的單一加工基地轉型升級為國際級的、高附加值的綜合珠寶產業集群。
5.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提高特色產業基地發展質量。珠寶業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行業,其對相關產業有著廣泛的帶動和輻射效應,依託現代型的工業園區和國際化的交易中心,目前已有200多家客商即將前來發展,而今後我區的招商重點已不僅僅限於珠寶廠商,而是與珠寶業相關的綜合服務商,包括金融、物流、保險、質檢等,促進產業由依靠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建立規范、高效的運營環境,進一步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提高發展質量。
6.轉變增長方式,堅持出口與內銷並舉,國內外市場並重發展模式,引導本基地走綜合性的特色發展道路。目前,本基地政府、海關、國稅、質檢、報關、押運、交易機構以及企業實體正聯合開發珠寶業內外銷物流信息交易綜合管理平台,藉此加強有效管理和監控,為行業發展營造寬松、規范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廠商合法地便捷地從事珠寶加工與內銷。同時,加大開拓國內市場的建設和宣傳力度,增加產品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和影響力。
7.切實抓好人才培養、培訓網路體系建設。①繼續大力配合和支持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辦好珠寶學院;②利用國檢培訓中心的力量快速啟動職業再培訓;③配合沙灣珠寶產業園人才培訓部開展培訓業務。
8.加快完善珠寶產業創新體系。①建立珠寶業創新中心;②增加科技立項,以大型企業、科研院所為依託,加強產-學-研三位一體的有機互動;③積極引進和扶持珠寶產業大型企業或與該產業相關的支撐服務機構落戶番禺。
9.以企業為根本,以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為方向,加大宣傳,增強品牌意識,樹立「番禺珠寶」區域品牌效應。立足目前的發展基礎,利用各種渠道,加大「番禺珠寶」在國內外的宣傳力度,宣傳番禺的經濟社會發展、營商投資優勢、興家創業環境和珠寶產業發展成就,樹立良好的珠寶產業發展國際形象,尋求更多的合作夥伴,樹立在業界的影響力。
10.加強交流,促進合作,加強與國際傳統珠寶首飾大國的戰略合作,以深層次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促進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番禺)健康、持續發展。
通過以上規劃措施,區委、區政府致力推進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番禺)發展成為珠江三角洲整個珠寶產業集群的核心,具備立足番禺、帶動周邊、輻射中國、影響全球的綜合服務功能,並帶動特色產業基地所在地區的經濟、貿易、文化、教育、科技等眾多方面的綜合協同發展。
廣州鑽匯珠寶采購中心外景
❺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規劃
江西在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著力建設「三個基地、一個典範」——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打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有重要影響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成長基地、重要的先進製造業生產基地、獨具特色和極具優勢的資源型產業重要加工基地,走出一條經濟快速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環境有效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近期為2009年至2015年,遠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務是創新體制機制,夯實發展基礎,壯大生態經濟實力,初步形成富裕的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新模式。
近期規劃
到2015年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率先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達到富裕的現代化水平,努力打造輻射中東部的中國經濟重要增長極。
鄱陽湖區規劃范圍內38個縣(市、區)將努力實現以下目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達到4500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0%;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30%,達到22750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65%;利稅年均增長30%,達到2100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的60%。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占區內工業經濟總量50%左右。力爭10個優勢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元。39個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6000億元,80%以上的工業園區建成省級或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
中長期規劃
到2020年實現地區構建保障有力的生態安全體系,形成先進高效的生態產業集群,建設世界級生態宜居、經濟發達的新型城市群,打造中部崛起的象徵,中國現代化的縮影標志性區域。為到2025年前後基本實現高等現代化打下良好基礎。 光電產業基地:以南昌、九江為中心,重點建設硅襯底發光二極體(LED)晶元及器件項目、LED照明光源項目、高亮度LED顯示屏項目、LED背光源項目、有機發光器件(OLED)項目、計算機等終端電子產品項目、第三代移動通信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新能源產業基地:以南昌、九江為中心,重點發展高性能且資源高效利用的高純硅材料、太陽能電池組件與發電系統、兆瓦級以上風電設備和螺桿膨脹發電機組等項目。
生物產業基地:以南昌、九江、宜春樟樹為中心,依託南昌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樟樹中葯產業傳統優勢,重點推進中葯現代化,建設治療艾滋病新葯、抗癌原料葯、新型功能糖、血細胞分析儀器、磁共振成像系統等產業化項目,積極培育生物醫葯、生物農業等新興產業,形成從生物醫葯到生物醫療器械、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的完整產業鏈。
銅冶煉及精深加工產業基地:以鷹潭為中心,以江銅集團為龍頭,提高銅冶煉水平,重點開發銅引線框架、銅板帶、銅箔、特種漆包線等高精度、高性能產品。
優質鋼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內落後鋼鐵產能為前提,依託新鋼、萍鋼、南鋼現有生產能力,以區域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船板、彈簧鋼、建築用鋼、線材等鋼材深加工產品,提升鋼材深加工水平。
煉油及化工產業基地:以九江為中心,實施九江石化油品質量升級工程,適時實施化肥原料路線改造項目,落實環保措施;以永修為中心,重點發展有機硅單體和有機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樹、新干為中心,積極開發離子膜燒鹼、純鹼以及無機氯產品和有機氯產品。航空產業基地:以南昌、景德鎮為中心,積極參與民用飛機製造,承擔國際航空轉包生產任務,重點建設南昌中國國家航空工業城。
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以環湖中心城市為重點,重點開發乘用車、商用車、特種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以及小型高速柴油機、汽油發動機、變速器、柴油車超低排放後處理裝置。 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區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強化昌北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的引領作用,重點發展汽車、航空、醫葯食品、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等產業,全面提升先進製造業基地水平;加快發展金融、商貿、物流、會展、旅遊、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建設全球商貿物流、金融、旅遊集散中心,全球重要的服務外包示範基地。加快形成以南昌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聯動發展新建、安義、進賢、余干、余江、南昌縣城和豐城、樟樹、高安市區。
九江:進一步發揮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加快臨港產業開發,積極發展商貿旅遊業,建成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次中心城市、贛北區域中心城市、現代化港口旅遊城市、區域性物流樞紐和長江沿岸重要工業基地。以九江城區為中心,聯動發展瑞昌、沙河、湖口、彭澤沿江城鎮板塊以及德安、共青、永修、星子、都昌南部城鎮板塊。
景德鎮:依託千年瓷都的產業基礎和品牌優勢,積極推進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大力發展功能陶瓷、結構陶瓷、生物陶瓷、工藝陶瓷和精品建築陶瓷,培育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建設世界瓷都、贛東北工業重鎮和文化生態旅遊城市。以景德鎮城區為中心,聯動發展浮梁、鄱陽、萬年縣城和樂平市區,形成以鷹潭、景德鎮、上饒為中心的贛東北城鎮群。
鷹潭:發揮銅產業基礎、交通樞紐、旅遊資源優勢,建設世界銅都、贛東北物流中心和道教文化旅遊城市;依託中心城區,向東逐步與貴溪城區連接成片,向南逐步建成寶山片區,進一步建設余江縣城。
新余:著力發展光伏、鋼鐵和旅遊產業,建設光伏產業基地、特種鋼材製造基地和贛西區域中心城市;以主城區為依託,重點建設下村、羅坊工業基地。
撫州: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醫葯輕紡和文化產業,創建工業新城和文化生態旅遊名城;以新城區為依託,聯動建設東鄉縣城,加快融入南昌一小時經濟圈。
❻ 誰了解杭州仁和先進製造業基地的概況和產業規劃
區規劃分局:
你單位《關於要求批復<仁和先進製造業基地總體規劃>的請示》(杭余規〔2014〕37號)收悉。經區政府研究,同意由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的《仁和先進製造業基地總體規劃》。現將有關事項批復如下:
一、規劃范圍
東至京杭大運河、南至繞城高速、西至西塘河、北至杭寧高速及東塘港。范圍為56.94平方公里。
二、規劃期限
總體規劃期限為2012年至2030年,近期建設規劃期限為2020年。
三、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發展成為杭州西北門戶,杭州先進製造業基地,產城融合的城市新區,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聯動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省級經濟開發區。
2.產業發展目標:全力打造「三基地一支撐一配套」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環境友好的大運河工業基地,生產旅遊混合的都市農業基地,以研發設計、專業維修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支撐體系,以文化娛樂、旅遊度假為特色的生活性服務業配套產業。
四、發展定位
杭州西北門戶,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都市農業的集聚區,推進良渚組團經濟發展的引擎。
五、發展規模
人口規模:遠期2030年,基地總人口為18.2萬人,近期2020年為11.2萬人。
用地規模:2030年城市建設用地按照30.5平方千米規劃控制,人均167.8平方米。
六、規劃結構
規劃結構為「一軸兩核三心六片」。
「一軸」:濱水河道景觀軸;
「兩核」:兩個景觀核心。一為仁和先進製造業基地景觀核心,二是以官塘漾、堰馬漾為主要水體的濕地休閑核心;
「三心」:三個商業配套中心;
「六片」:仁和北產業發展片區,仁和老鎮區發展片區、仁和中產業發展片區、仁和南居住配套片區、農業綜合體片區(包括美麗鄉村居住區、高新農業示範區)、大運河工業片區。
七、道路網規劃
1.規劃形成「雙軸雙環四向八射」的道路交通網路框架。
雙軸:由杭寧高速公路和繞城高速公路組成的十字形區域交通軸;
雙環:由東西大道、疏港大道和拱康路組成的外圍快速截流疏解環;由獐山路、觀園路以及兩條次幹路組成的內部組團聯絡環;
四向:北向德清方向;東向臨平方向;西向良渚方向;南向主城區方向;
八射:北向永康路;東向東西大道、疏港大道、仁超路;南向杭行路和勾仁大道;西向疏港大道和東西大道。
2.規劃形成「兩高、一快、九主、十二次」的內部道路等級體系。
八、其它
1.本規劃自批准之日起實施。
2.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遵守本規劃的義務,並有權對違反本規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
3.本規劃成果由文本和圖集組成,兩者互相補充,不可分割,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規劃說明是對文本和圖集的解釋。
4.本規劃由你單位負責解釋。
❼ 天津新港船廠的發展規劃
國家「十一五」規劃把建設濱海新區列入重點,為了發展天津的船舶工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2006年1月18日,天津市濱海新區管委會、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塘沽區人民政府就天津臨港工業區造修船基地建設簽署《關於加快新港船廠搬遷工作的框架協議書》。天津新港船廠將搬遷至臨港工業區,建設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天津臨港造修船基地。這一造修船基地是國家環渤海船舶工業基地布局中重要的一環,佔地面積350公頃,岸線長度3900米。根據發展大型造船、提高修船能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及陸港機械設備製造的產品結構規劃布局,建設設施先進、水平一流、管理科學、特色突出、文明環保的華北地區規模最大、國際國內一流的現代化總裝造修船基地。
基地建成後,對於大力發展天津市的造船工業,拉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天津市產業結構升級,建設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加強天津市的港口定位,把天津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具有重要作用。臨港造修船基地可以發揮船舶製造是先進大型裝備製造業的優勢,為濱海新區高水平製造業基地的建設起到帶動作用;利用船舶產業與航運界緊密關聯產業的關系,做大做強,為濱海新區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起到服務作用;抓住造船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加大創新力度,加大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開發、儲備,在研發轉化基地建設中發揮技術創新的示範作用;以造船總裝基地建設為先導,延伸產業鏈,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為濱海新區船舶產業大發展發揮引擎作用。
❽ 湘江新區的發展規劃
職能定位: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先導突破區,長株潭城市群戰略整合核心承載區,長沙市提升主體功能區。
產業定位:湖南省產業先行先試區,長株潭產業轉型示範引領區,長沙市高新產業核心集聚區。
生態定位:全國知名的生態文明區域,資源節約的循環集約新區,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標桿。
城鎮定位:城鄉統籌發展的區域城市,新型增長模式的城鎮典範,環境友好的山水宜居新城。 按照《長沙市大河西先導區建設整體方案》中的規劃,湘江新區(原大河西先導區)的建設主要包括「四區」、「三帶」部分。
四區是指黃金都市農業與農產品精加工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教文化產業區、高星綜合功能區。三帶是指金洲配套產業帶、嶽麓山人文生態旅遊帶、湘江西岸創新創意產業帶。
金洲配套產業帶:以金洲大道為發展軸,以麓谷高新區與金洲新區為核心,實行兩端雙向拓展。
湘江西岸創新創意產業帶:以教育科研孵化和文化創意為核心,為高校提供拓展基地,為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供拓展空間。
嶽麓山人文生態旅遊產業帶:充分發揮嶽麓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人文優勢,結合桃花嶺、象鼻窩、蓮花山規劃人文生態旅遊產業帶。 方案中突出了推進產業建設、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示範區建設等四大建設。
產業建設:以金洲大道為軸心,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體,以金洲開發區和望城經濟開發區為兩翼,以科研院校為依託,大力發展高新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全力建設信息產業基地、新材料產業基地、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先進製造產業基地、生物產業基地、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承接產業轉移基地等產業基地,力爭到2020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000億元
基礎設施建設:力爭三年內投入300—500億元,著力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健全水、電、氣、信等基礎設施。重點規劃建設好京珠高速長潭西線、楓林路以及雷鋒大道拓改工程、瀟湘大道南北拓改工程、城市交通環互通工程、公共交通網路、城市軌道交通、跨江通道等工程。三年內在起步區和核心區重點建設「六縱八橫」14條主幹道和52條次幹道,總長約270公里,總投資約285億元,達到到2010年底實現「拉開道路框架,形成承載功能,拓展產業優勢,展現新區雛形」道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
生態建設:三年內完成嶽麓山風景名勝區周邊生態環境、坪塘老工業環境污染和靳江河、龍王港等流域水資源環境的綜合治理,開展濕地、綠地、林地生態環境資源補償和農村環保自治模式試點,加強環保輔助設施建設。
示範區建設:用3-5年時間,以湘江西岸為紐帶,將嶽麓山風景名勝區、濱江新城、梅溪湖、洋湖垸濕地公園等打造成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城市時尚空間。
❾ 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重點任務
(一)推進煤礦企業兼並重組
大力推進煤礦企業兼並重組,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有序開發利用煤炭資源,有效保護礦區生態環境。通過兼並重組,全國煤礦企業數量控制在4000家以內,平均規模提高到100萬噸/年以上。
1.推進煤礦企業兼並重組。遵循市場規律,鼓勵各類所有制煤礦企業以及電力、冶金、化工等行業企業,以產權為紐帶、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參與兼並重組。按照一個礦區原則上由一個主體開發的要求,以礦區為單元制定方案,實施兼並重組,減少開發主體。山西、內蒙古、河南、陝西等重點產煤省(區),要以大型煤炭企業為主體,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煤炭資源連片開發。黑龍江、湖南、四川、貴州、重慶、雲南等省(市),要加大兼並重組力度,切實減少煤礦企業數量。
2.穩步推進礦業權整合。對尚未開發的煤田,要科學、合理劃分礦區和井田范圍,制定礦區總體規劃和礦業權設置方案,依法向具備開辦煤礦條件的企業出讓礦業權。對已設置礦業權的礦區,鼓勵優勢企業整合分散的礦業權,提高資源勘查開發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規劃期內,重點對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新疆、四川、貴州、雲南的礦區實施礦業權整合。
3.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大型煤炭基地內資源優先向大型煤炭企業配置,優先安排大型煤炭企業項目建設。支持具有資金、技術、管理優勢的大型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鼓勵煤、電、運一體化經營,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二)有序建設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穩定供應
以大型煤炭企業為開發主體,加快陝北、黃隴、神東、蒙東、寧東、新疆煤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晉北、晉中、晉東、雲貴煤炭基地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大型礦區。統籌規劃建設能源輸送通道、水源等基礎設施,大力推進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神東、陝北、黃隴、寧東基地,加快建設能源輸送通道,有序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重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千萬噸級礦井群。晉北、晉中、晉東基地,重點做好整合煤礦升級改造,適度新建大型現代化煤礦,加快發展煤層氣產業,對優質煉焦煤和無煙煤資源實行保護性開發。冀中、魯西、河南、兩淮基地,做好深部資源勘查,建設接續煤礦,限制1000米以深新井建設。蒙東(東北)基地,內蒙古東部褐煤礦區重點實施煤電項目一體化開發,優先建設大型露天煤礦;黑龍江、遼寧切實做好煤礦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後產能,建設接續煤礦。雲貴基地,加快建設大中型煤礦,大力整合關閉小煤礦,調整煤炭生產結構。新疆基地,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後備基地,實行保護性開發,強化可持續發展,重點做好規劃,優先建設大型露天煤礦,生產開發規模要與生態環境承載力和水資源條件相適應,以滿足區內需求為主,適度加大外調量。
(三)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提升小煤礦辦礦水平
以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加強現有大中型煤礦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後產能為重點,全面提升煤礦生產技術水平。
1.穩步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新建煤礦以大型現代化煤礦為主,優先建設露天煤礦、特大型礦井和煤電一體化項目。按照一個礦井一個工作面或不超過兩個工作面的模式,採用先進技術裝備,設計和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按照一次建設、分期投產的原則,儲備一批煤礦產能。晉陝蒙寧甘新重點建設300萬噸/年及以上煤礦,河北、黑龍江、安徽、山東、河南重點建設120萬噸/年及以上煤礦,四川、貴州、雲南等重點建設90萬噸/年及以上煤礦。在適合建設大中型煤礦、且小煤礦多的省(區)推行上大壓小、產能置換,新井建設規模與淘汰落後產能相銜接。
2.加快推進大中型煤礦技術改造。對具備條件的老礦井,採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以優化開拓部署、簡化生產系統、減少工作面個數、提高生產效率為主要內容,積極推進技術改造,配套完善生產輔助設施。
3.大力提升小煤礦辦礦水平。借鑒山西、河南等地煤礦企業兼並重組、資源整合經驗,結合各地實際,完善小煤礦退出機制,繼續淘汰落後產能。對有條件的小煤礦,以提高生產規模、技術裝備水平、管理水平和職工技術素質為重點,提升辦礦水平。停止新建30萬噸/年以下的高瓦斯礦井、45萬噸/年以下的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項目。在現有技術管理條件下,難以有效治理的高瓦斯和煤與瓦斯突出礦井退出生產。
(四)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加強職業健康監護
堅持安全發展,深入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有效防範重特大事故,加強職業健康監護,進一步提高煤礦安全生產水平。
1.加強重大災害防治。在瓦斯防治方面,高瓦斯和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全部建成瓦斯抽采系統,做到先抽後采、抽采達標。在水害防治方面,按照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後掘、先治後採的原則,加強煤礦水文地質勘探和主要含水層監測,做好采空區、斷層、陷落柱等重點部位水患排查,落實防治水措施,提高防治水系統能力。在火災防治方面,重點做好阻燃材料應用、電纜電氣設備維護、煤層自然發火監測、采空區注漿注氮等工作,綜合防治火災事故。
2.實施重大安全工程。進一步加強「一通三防」工程建設,提高系統能力及設施標准。建設高瓦斯和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綜合治理示範工程,提高瓦斯災害防治水平。建設完善礦井監測監控、人員定位、緊急避險、壓風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聯絡等安全避險系統,全面提升煤礦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國家和區域礦山應急救援隊,提高礦山應急救援裝備水平,增強礦山應急救援能力。
3.加強職業危害防治。切實落實煤礦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治有關規定,完善煤礦職業危害申報、監督檢查、治療、康復與賠償等制度,健全職業安全健康監管體系。以防範塵肺病為重點,加強勞動保護設施建設,改善井下作業環境,提高勞動保護用品質量和標准,全面提升職業健康保障水平。
(五)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促進資源高效清潔利用
大力發展煤炭洗選加工,有序建設現代煤化工升級示範工程,促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
1.大力發展煤炭洗選加工。大中型煤礦要配套建設選煤廠,鼓勵在小型煤礦集中礦區建設群礦選煤廠。在大型煤炭基地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選煤廠。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改造現有選煤廠。推廣先進的型煤生產應用技術,加強褐煤提質技術的研發和示範,完善煤炭產品質量和利用技術裝備標准,提高煉焦精煤、高爐噴吹用煤產品質量和利用效率,提高動力煤入選比例。
2.穩步推進煤炭深加工示範項目建設。在內蒙古、陝西、山西、雲南、貴州、新疆等地選擇煤種適宜、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重點支持大型企業開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升級示範工程建設,加快先進技術產業化應用。不斷創新和完善技術,提高能源轉化效率、降低水耗和煤耗、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支持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研究和示範。
(六)推進瓦斯抽采利用,促進煤層氣產業化發展
健全體制機制,推進採煤采氣一體化開發。加大煤層氣(煤礦瓦斯)勘探開發利用力度,遏制煤礦瓦斯事故,增加清潔能源供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1.推進煤礦瓦斯抽采利用。建立煤礦企業瓦斯防治能力評估制度,推進高瓦斯和煤與瓦斯突出小煤礦兼並重組。完善瓦斯抽采利用標准,全面實施高瓦斯礦井規模化抽采工程,建成36個年抽采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規模化抽采礦區。支持煤礦瓦斯民用和發電,加快煤礦區瓦斯管路聯網,集中規模化利用。鼓勵低濃度瓦斯利用,開展乏風瓦斯利用試驗及示範項目建設。
2.大力發展煤層氣產業。支持大型煤炭企業參與煤層氣勘探開采,鼓勵外商和民營企業利用先進技術和資金投資煤層氣開發,提高煤層氣開發利用技術和管理水平。繼續推進大華北區煤層氣勘探開發試驗,加快開展新疆地區低階煤盆地、西南高應力區和中部低滲透三軟煤層煤層氣勘查與開發評價。重點建設沁水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層氣產業基地,建成寺河、潘河、成庄、潘庄、趙庄等項目,加快建設大寧、鄭庄、柿庄南等重點項目,配套建設沁水盆地南部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煤層氣產業基地的集輸管網。
(七)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礦區生態環境
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原則,發展循環經濟,擴大資源綜合利用規模,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礦區。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大中型礦區內,以煤矸石發電為龍頭,利用礦井水等資源,發展電力、建材、化工等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建設煤-焦-電-建材、煤-電-化-建材等多種模式的循環經濟園區。合理利用內蒙古中西部和山西北部高鋁煤炭資源,推行定點集中利用,建設煤-電-鋁-建材一體化循環經濟園區。擴大煤矸石井下充填、復墾和築路利用量。在大型選煤廠周邊地區建設洗矸、煤泥和中煤綜合利用電廠,新增裝機容量5000萬千瓦。2015年,煤矸石綜合利用量6.1億噸,利用率達到75%以上。其中,電廠利用3億噸,煤矸石制建材利用1億噸,煤矸石井下充填、復墾和築路利用2.1億噸以上。力爭利用含鋁粉煤灰約1080萬噸,形成氧化鋁年生產規模360萬噸。
2.加強礦區生態環境保護。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礦區的要求,切實加大礦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推進由被動治理向主動防治轉變。重點加強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土地復墾和植被恢復,結合新農村規劃建設,做好村莊搬遷。高硫煤、高砷煤要採取洗選加工等措施降低含硫量、含砷量,集中利用、集中治理、達標排放。基本完成內蒙古、寧夏、新疆煤田滅火工作。
(八)加強科技創新,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煤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新技術推廣應用、重大成套裝備研製,提高煤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煤礦技術裝備水平。
1.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重點加強煤與瓦斯突出機理、突水機理、沖擊地壓、煤層自然發火防治、深井鑽井和井壁支護、煤礦圍岩支護機理等基礎理論研究。
2.開展技術攻關。開展煤炭資源的高精度勘探、煤層氣儲層壓裂工藝、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水害防治、深井熱害防治等技術攻關。支持煤礦無人工作面開采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建設,開展地下氣化採煤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建設。
3.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大力推廣年產600萬噸採煤工作面、年產400萬噸選煤系統等成套技術與裝備,提高煤礦裝備現代化、系統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廣中小煤礦機械化成套技術裝備、先進的人員安全防護和礦山救護技術裝備。積極推廣煤礦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等技術。
4.推進煤礦重大裝備國產化。重點開展年產千萬噸級綜采成套裝備、薄煤層機械化開采裝備、短壁綜采裝備、煤巷快速掘進與支護成套裝備、礦井新型輔助運輸裝備、礦井信息網路自動化系統,以及關鍵元部件的研製及示範應用。開展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半連續工藝關鍵設備國產化研製。重大事故快速搶險與應急處置技術及大型裝備的研製。
(九)發展現代煤炭物流,建立煤炭應急儲備體系
加快建立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現代煤炭物流服務體系,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加快建立全國煤炭應急儲備體系,提高應急保障能力。
1.發展現代煤炭物流。整頓煤炭流通秩序,取消違規收費。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銜接,優化煤炭物流節點布局,整合和利用現有物流資源。在煤炭生產、消費集中地和主要中轉地,建設具備儲存、加工、配送等功能的煤炭物流園區。鼓勵煤炭企業之間、煤炭企業與相關企業之間聯合組建第三方物流公司,發展大型現代煤炭物流企業,推進煤炭物流規模化、集約化。建立完善定位明確、功能齊全、信息靈敏的煤炭交易中心。
2.建設煤炭應急儲備。按照輻射范圍廣、應急能力強、運輸距離短、儲備成本低、環境污染小的要求,在沿海、沿江、沿河港口及華中、西南等地區,加快國家煤炭應急儲備建設。加強對地方和企業煤炭儲備工作的引導和規范,建立全國煤炭應急儲備體系。建立和完善運行機制及管理制度,確保儲得進、管得好、用得上。
(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
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多元發展、互利共贏,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境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深入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技術服務,進一步拓展煤炭國際貿易。
1.加強境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支持優勢煤炭企業參與境外煤炭資產並購,加大境外煤炭資源勘查開發力度,提高境外權益煤炭產能。鼓勵大型煤炭企業投資境外煤炭加工轉化項目,延伸產業鏈。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結合境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需要,開展有關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
2.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技術服務。鼓勵大型煤炭企業承攬境外煤礦建設、技術改造以及運營管理,帶動先進技術和大型裝備出口,促進我國煤炭裝備製造業發展。建立境外煤炭裝備製造基地、零配件基地和技術服務中心,提高技術服務水平。
3.拓展煤炭國際貿易。堅持市場化原則,鞏固和發展與主要煤炭資源國長期穩定的貿易關系,鼓勵進口。鼓勵沿海、沿邊地區拓展煤炭進口渠道,保障進口煤源穩定可靠。北方地區適度出口。
❿ 福州晉安 弘揚壽山石文化 構建海峽西岸特色產業基地
福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中共福州市晉安區委書記陳吉
福州市晉安區位於福建省省會福州東北部,面積552平方千米,人口51萬,是福州市面積最大的城區。壽山石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彩石,獨產於福州市晉安區北峰山區,其質地精緻細膩,瑩徹通靈,色彩絢麗,形、色、質、紋俱佳,無愧為「八閩名石」、福建「省石」和中國「國石」候選石的稱譽。近幾年來,壽山石工藝品被指定為2008年奧運會特許產品,壽山石產地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礦山公園」,壽山石雕刻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晉安區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壽山石)之鄉」稱號,顯示出壽山石文化的神奇魅力,也預示著壽山石產業的美好前景。
1995年胡錦濤同志在福州欣賞壽山石雕並與藝人親切交談
一、獨一無二的特色資源,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化
壽山石是1.35億~1.5億年前晚侏羅紀火山運動的產物,得天然造化,素有「天遣瑰寶」之美譽,又因其柔而易攻的特性,成為上乘的雕刻材料。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演化,壽山石與中華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歷史久遠、博大精深的壽山石文化,堪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在海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一)特性突出
壽山石雕將傳統的詩、書、畫藝融入其中,透射出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精髓,蘊含著博大的歷史文化內涵。從1500年前的南朝至今,壽山石雕刻已形成了圓雕、薄雕、浮雕、高浮雕、鏤空雕等工藝,創作出許多傳世佳品,歷來是人們收藏和鑒賞的珍品。自宋以來,有關壽山石文化的各類專著、畫冊多達300餘種,詩詞、游記、文論更是不計其數。
(二)地位獨特
在古代,以壽山石製作的印璽是權力的象徵,明清帝、後均對壽山石情有獨鍾,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咸豐等皇帝都收藏有許多用壽山石刻成的印璽,乾隆皇帝的田黃石「三鏈章」更是無價之寶。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壽山石及其石雕藝術都很喜愛並賦予了極高的評價。
(三)影響廣泛
壽山石以其特有的優異品質,通過石雕工藝品這個載體「,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深受中外人士的青睞。著名書畫家劉海粟、趙朴初、華君武、關山月等都為壽山石所感染,留下了諸多贊美壽山石的題詞和詩篇,著名的金石篆刻家潘主蘭稱贊壽山石斑斕秀色和優異品質時發出「迥非筆墨能盡其名狀」的感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香港《文匯報》、台灣《工商時報》、澳門《澳門日報》、新加坡《星報》等海內外新聞媒體經常專題介紹壽山石及其雕刻藝術。尤其台灣同胞特別偏愛壽山石,據了解島內民間收藏的壽山石價值達數十億元之巨,如今壽山石文化已成為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往的重要橋梁。
壽山石礦區全景圖
二、方興未艾的寶石經濟,前景廣闊的特色產業
1996年,福州市晉安區成立後,在「建設新城區,開發大山區」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充分發揮壽山石產地和壽山石雕發源地的雙重優勢,把「弘揚壽山石文化,發展壽山石經濟」列入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切實抓緊抓好,形成獨樹一幟的壽山石產業開發、建設、保護和文化研究體系,從而成為全國最大的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
(一)逐步完善以壽山石文化為龍頭的旅遊體系
壽山石的故鄉——北峰,一塊山清水秀、文物薈萃的土地,由於交通閉塞,長年「養在深閨人未識」。為弘揚石文化、發展石經濟,晉安區著力打造壽山石文化品牌,以壽山石文化旅遊為切入點,在壽山石產地建設融自然、人文、鄉土風情和石文化藝術為一體的壽山石大觀園,相繼建成中國壽山石館、壽山古街、壽山石觀光洞、田黃探寶溪、善伯洞風景區、壽山瀑谷、壽山溪漂流及壽山石原石交易市場等景區景點,營造了「出門旅遊看特色,福建特色壽山石」的良好氛圍。2003年,壽山石文化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福建省六大文化品牌之一,壽山石文化旅遊躋身福州四大旅遊品牌行列。憑借壽山石文化品牌的獨特魅力,帶動了北峰旅遊業的發展,古老的壽山石產地北峰成為廣大遊客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30萬人,旅遊總收入逾3000萬元,在增加山區農民收入的同時,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建設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美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南非、阿根廷、東南亞、港澳台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商務考察團以及遊客在這里都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大開眼界、不虛此行」、「壽山歸來不看石」,成為眾多遊客的切身體會。晉安區還通過承辦中國(福州)首屆壽山石文化旅遊節,舉辦兩屆中國壽山石文化博覽會和壽山石雕刻藝術「十大新秀」評選及「相約在石都」文藝晚會等壽山石文化藝術展示活動,全面推動壽山石文化藝術發展,為壽山石文化旅遊推波助瀾。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二排左五)與壽山石雕工藝美術大師們合影
(二)推動形成壽山石產業體系
壽山石素有「一兩田黃三兩金」的說法,所蘊含的巨大經濟潛力在近年競評「國石」中日益凸顯出來。隨著壽山石的大量開采和雕刻工藝的日臻成熟,一個集開采、加工、銷售、收藏、文化研究於一體的壽山石產業體系逐漸在海內外形成。就晉安區本身而言,鼓山鎮樟林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一直是全國彩石的重要集散地,2005年全村從事石雕業的達3000多人,其中近一半來自全國各地,該村新建成首期5000多平方米的「樟林石雕城」,目前170多間店面已全部開業。鼓山鎮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的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經營面積17500平方米,入住商家達125戶,成為福州市最大的集壽山石學術研究、雕技培訓、精品展覽、雕刻創作、經營銷售、原石交易等功能於一體的壽山石文化藝術活動中心。此外,壽山石產地也有不少農民從事壽山石雕刻業和銷售業,壽山村商貿街開張的壽山石原石和工藝品商店有近百家,芙蓉石產地宦溪鎮也形成了芙蓉石銷售市場,壽山石產、購、銷的興旺情景和繁榮景象在中國傳統工藝百花園中實為少有。據統計,僅晉安區目前從事壽山石雕產業的人員增至5萬人,石雕業年產值可達數十億元,福州市晉安區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已經全面形成,並成為晉安區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增長點。
福州市人大副主任、晉安區委書記陳吉(左一),區長王明光(右一)等研究壽山石特色基地工作
(三)健全壽山石資源開發保護體系
近年來,壽山石產地堅持開發與保護並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搶救、修復礦業遺跡,加強壽山石資源的監管保護,讓這個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得到永續利用,給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遺產。作為「十個一」工程之一,壽山石觀光洞建成並對外開放,為參觀者開啟了一扇全方位「透視」一億多年來壽山地區地質變化、壽山石形成過程以及人類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特殊「窗口」;2002年5月首屆中國(福州)壽山石文化旅遊節期間,建築面積3032平方米的中國壽山石館和佔地40多畝的壽山石文化中心廣場順利落成,壽山真正成了海內外壽山石收藏愛好者的「朝聖聖地」;2003年3月1日,由福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並經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的《福州市壽山石資源保護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壽山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根據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帶動一支產業,繁榮一方經濟,營造一種環境」的要求,晉安區制定出台了《壽山石文化博覽館建設規劃》和《福建壽山國家礦山公園總體規劃》,擬建的壽山石文化博覽館規劃用地26畝,建築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擬建的壽山國家礦山公園則由三個園區和十四個景區組成,總面積將達202平方千米。據勘探結果表明,在壽山村周圍方圓200平方千米內所儲藏的壽山石及其母礦葉蠟石的儲量達2500多萬噸。由此可見,壽山石產地的資源潛力巨大,發展壽山石產業的前景十分廣闊。
2003年晉安區壽山石文化經濟研討會暨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壽山印社授牌儀式
(四)建立壽山石文化研究體系
2001年,經福建省文化廳批准,晉安區成立了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聘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馮久和、林亨雲等20多名雕刻藝術家和理論家擔任研究員。2005年10月,台灣印石藝術收藏協會暨兩岸交流訪問團一行20多人來晉安區,與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壽山印社等壽山石文化機構進行有關壽山石文化藝術的學術交流,氣氛濃烈,成果甚豐。幾年來,《中國壽山石文化大觀》、《壽山石學術論文集》、《中國壽山石論文集》、《中華瑰寶壽山石》、《壽山石典藏》等專著和畫冊先後面世;第一首壽山石主題歌《人見人愛壽山石》廣為傳唱;第一部全面介紹壽山石文化的六集紀錄片《中國壽山石》在中央電視台連續播放。所有這些讓壽山石立足國內、走出國門的有益探索,成就了今天令我們頗感自豪的事實: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壽山石,有壽山石的地方就有壽山石文化。
三、謀劃科學的發展思路,落實可行的規劃措施
福州市晉安區建設壽山石特色基地具有良好的社會條件和雄厚的物質基礎,獨特的資源優勢、悠久的歷史文化、適合的社會環境、豐富的人才資源等,都是其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十年來,福州市晉安區一直致力於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不斷推動壽山石產業基地的可持續發展。現今晉安區不僅成為全國最大的壽山石產業基地,而且在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海峽西岸一條獨特的「風景線」。
(一)壽山石產業基地發展的總體思路
圍繞「弘揚壽山石文化,構建海峽西岸特色產業基地」的戰略目標,用科學發展觀統攬基地全面建設,促進壽山石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主動作為,用政策保證和必要的引導性資金扶持壽山石產業;堅持保護性開發,用獨特的資源優勢發展壽山石產業;立足長遠發展,用規模經濟效應模式引領壽山石產業;打造產業鏈條,用產、供、銷一體經營形式推進壽山石產業;文化涵養經濟,用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壽山石文化產業,從而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市場與產品的互動,資源與效益的整合,不斷完善壽山石開采、加工、銷售三大示範園區建設,實現產業基地的跨越式發展。
2005年海峽兩岸壽山石文化交流座談會
(二)壽山石產業基地發展規劃和今後工作措施
1.制定壽山石產業近、中、遠期發展規劃。要從把壽山石產業建設成為福州市晉安區第一特色產業的高度,來謀劃基地不同時期的建設工作;要汲取外地同類產業基地建設的發展經驗,結合晉安區的實際情況,認真研究、科學制定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劃,減少壽山石產業發展的人為主觀性、隨意性、盲目性,實現「有計劃的市場」和「有市場的計劃」。
2.拓寬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資金渠道。爭取省、市政府的重視,使壽山石產業基地發展規劃列入省、市兩級政府經濟發展大規劃中,從而獲得省、市政府的財政支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優質的服務、優良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吸引有一定經濟實力和較高藝術眼光的客商來晉安共謀壽山石產業的發展大計。
壽山石作品——鳥語花香
3 .挖掘整合壽山石的歷史文化內涵。壽山石文化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應利用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的科研平台,邀請經濟界、文化界、藝術界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討,為壽山石文化做出一個明確的定位,形成一條清晰的文化主線。在這一基礎上,通過舉辦研討會、展拍會、藝術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對壽山石文化進行挖掘、整合和提升。利用多種宣傳媒體展示福州名片——壽山石的迷人魅力,提高壽山石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愛石、賞石、玩石的群體,讓壽山石成為地方旅遊、特色文化的核心標志。
4.保護開發壽山石資源。根據國家地質勘查部門探明的壽山石資源儲量,制定壽山石資源保護性開發措施。實行壽山石礦山企業開采許可證制度,通過資源合理配置和企業有效整合,收購周邊的小礦並歸於國有壽山石企業,從根本上控制濫采亂挖、掠奪性開采現象的發生。綜合資源現狀與市場發展等因素,制定資源開發的科學預算規劃,實行每年限量開采。同時提高雕刻設計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針對不同石種特點和表現題材,因料施藝,因題施藝,多種經營,最大限度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2006年晉安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陳吉書記、王明光區長與第二屆壽山石雕刻藝術「十大新秀」座談
5.打造壽山石文化旅遊產業鏈。「出門旅遊看特色,福建特色壽山石」,要充分利用福州市晉安區先後被授予「壽山石民間藝術之鄉」、「國家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首批國家珠寶玉石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礦山公園」等稱號的有利時機,加大旅遊文化建設力度。以壽山「國石館」為中心,修建壽山石主題公園;在壽山溪邊和觀光洞旁進行摩崖石刻建設,修建兩畝半「田黃石」景區,建設壽山石礦山公園旅客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觀光洞旅遊設施。把壽山石產業與旅遊業開發結合起來,使之與觀光、購物、休閑融為一體,拓寬旅遊附加功能,形成壽山石旅遊產業鏈。
6.拓展壽山石節慶文化功能。讓中國壽山石節成為壽山石文化與旅遊、招商、購物等活動有效結合的載體,以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根據形勢發展,不斷豐富壽山石節的形式和內容,把壽山石節辦成一個經典的品牌盛會,打造成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賞石展會。通過舉辦壽山石節,進一步搭建與海內外經貿溝通的平台,揚壽山石之名,推進壽山石名牌戰略進程。
7.籌建中國南方寶玉石大市場。積極引進巴林、青田、昌化等名印石與和田玉、岫岩玉等名玉石,以及大漠戈壁石、靈壁石等奇石產石地來晉安區建立交易場所,促進各種石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通過市場培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建成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型寶玉奇石市場,使福州市晉安區成為海峽西岸的石文化中心和產業基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8.推動特色產業基地間的交流合作。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經過十年的建設,呈現出蓬勃的發展生機,得到了政府、協會和企業的認同。為使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緊跟國內外寶玉石產業的發展潮流,必須加強國內外特色產業基地間交流與合作。晉安區委、區政府將定期組織人員到先進地區學習取經,藉助他們管理理念和成功經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解決本區在基地建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關鍵問題、重點問題、瓶頸問題。同時加強海峽壽山石研究院與藝術大專院校的合作,培養壽山石雕刻和鑒定的後備人才隊伍。
四、十年建設的實踐探索,值得借鑒的有益啟示
我們在十年的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和認識。
(一)在科學發展中激發活力
建設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是一項十分具體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工作。在過去的建設進程中,晉安區發揮了應有的主導作用,將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之中。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切實做到基地建設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使源遠流長的壽山石傳統民間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
(二)在政府引導中搭建平台
發展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建設工程。除了有壽山石行業內人士的積極推動外,還需要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牽頭,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包括香港、台灣、東南亞等海內外壽山石愛好者共同參與這項工作。在過去十年中,晉安區黨委、政府不遺餘力地在整合政府、行業和社會資源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宣傳平台、貿易平台、交流平台和信息平台,為基地建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在行業聯合中營造氛圍
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改革開放機遇,不斷把地方特色資源融入到全國乃至世界性市場之中,才能發展建設好特色產業基地。晉安區始終全力支持和參與「中國國石」評比活動,大力推進和發揮行業優勢,做好對中國壽山石等各類玉石的整體包裝、推介和宣傳工作,進而為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氛圍和工作基礎。
(四)在載體建設中打造品牌
發揮壽山石文化千年積淀的優勢,擴大壽山石文化品牌的影響力,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一直是晉安區實施「建設新城區,發展大山區」的工作的重中之重。過去十年中,晉安區在弘揚壽山石文化、打響壽山石品牌方面注入了大量的資金,還積極爭取省、市支持,廣泛發動社會力量,腳踏實地建成了中國壽山石館、壽山商貿古街、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樟林石雕村等一大批基地設施,為特色基地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和資源保證。
(五)在強化保護中增強後勁
「中華瑰寶」壽山石是十分珍稀的自然礦石資源,由它引發生成的壽山石文化也是一種資源。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對發展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十年來,晉安區社會各界十分注重壽山石資源的有效保護,通過政協提案、社會宣傳和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促成省、市人大和政府出台壽山石資源保護政策,加強了對壽山石礦區的監管保護。目前,全區開采壽山石的礦洞已縮減至10個,不及1998年總量的十分之一,既有效地保護了資源,又確保了資源的永續利用。
目前,建設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工作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要把和諧文化建設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在國土資源部、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及福建省和福州市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努力抓住當前「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機遇,全力推動壽山石產業基地持續、協調、有序、有效發展,努力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和諧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壽山石館依山就勢,背山面溪,建築外觀採用福州民居特色。展廳分三層,一層為壽山石文化歷史展館;二層為壽山石原石展館,薈萃壽山石原石100多個品種,體現壽山石1千多年開采歷史;三層為壽山石名家名雕精品展館,展館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歷代名人名家代表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