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光伏產業如何加速發展
太陽能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可再生能源。隨著全球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太陽能光伏發電因其清潔、安全、便利、高效等特點,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和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全球光伏產業增長迅猛,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成本持續下降。2009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為10.66吉瓦(GW),多晶硅產量為11萬噸,2010年分別達到20.5GW、16萬噸,組件價格則從2000年的4.5美元/瓦下降到2010年的1.7美元/瓦。
"十一五"期間,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並有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行業。加快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對於實現工業轉型升級、調整能源結構、發展社會經濟、推進節能減排均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已將太陽能光伏產業列入我國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領域。
根據《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信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電子信息製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要求,在全面調研、深入研究、廣泛座談的基礎上,編制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作為我國"十二五"光伏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一、"十一五"發展回顧
(一)我國光伏產業概況
1.產業規模迅速提高,市場佔有率穩居世界前列
"十一五"期間,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以超過100%的年均增長率快速發展。2007-2010年連續四年產量世界第一,2010年太陽能電池產量約為10GW,佔全球總產量的50%。我國太陽能電池產品90%以上出口,2010年出口額達到202億美元。
2.掌握關鍵材料生產技術,產業基礎逐步牢固
"十一五"期間,我國投產的多晶硅年產量從兩三百噸發展至4.5萬噸,光伏產業原材料自給率由幾乎為零提高至50%左右,已形成數百億元級的產值規模。國內多晶硅骨幹企業已掌握改良西門子法千噸級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規模化生產的穩定性逐步提升。
3.主流產品技術與世界同步,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十一五"末期,我國晶硅電池占太陽能電池總產量的95%以上。太陽能電池產品質量逐年提升,尤其是在轉換效率方面,骨幹企業產品性能增長較快,單晶硅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17-19%,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為15-17%,薄膜等新型電池轉換效率約為6-8%。
4.節能減排成效明顯,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光伏產業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高,資源利用率整體取得大幅提升。2006年每生產1公斤多晶硅的平均單耗水平為:工業硅1.8-2.0公斤、液氯1.8公斤、綜合電耗300-350千瓦時,到2010年分別下降為:工業硅1.3-1.4公斤、液氯1.0公斤、綜合電耗160-180千瓦時,部分骨幹企業達到130-150千瓦時/公斤。生產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多晶硅用量從2006年的11克/瓦下降到2010年的7-8克/瓦。
5.生產設備不斷取得突破,本土化水平不斷提高
國產單晶爐、多晶硅鑄錠爐、開方機等設備逐步進入產業化,占據國內較大市場份額。晶硅太陽能電池專用設備除全自動印刷機和切割設備外基本實現了本土化並具備生產線"交鑰匙"的能力。硅基薄膜電池生產設備初步形成小尺寸整線生產能力。2010年我國光伏專用製造設備銷售收入超過40億元人民幣,出口交貨值達到1億元人民幣。
6.國內光伏市場逐步啟動,裝機量快速增長
我國已相繼出台了《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方法》和《關於實施金太陽示範工程的通知》等政策,並先後啟動了兩批總計290兆瓦(MW)的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項目。截止2010年,我國累計光伏裝機量達到800MW,當年新增裝機容量達到500MW,同比增長166%。
(二)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特點
1.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要素,產業發展國際化程度高
我國光伏產業充分運用國內外資金、人才兩大市場要素,"十一五"末期,已有數十家企業實現海外及國內上市,產品廣銷國際市場。國內光伏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主要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有4家企業太陽能電池產量位居全球前十,成為國際知名企業。
2.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相結合,形成自主特色產業體系
通過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國自主特色的光伏產業體系,多晶硅、電池組件及控制器等製造水平不斷提高,製造設備的本土化率已經超過50%,太陽能電池的質量和技術水平也逐步走向世界前列。
3.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推動光伏發電成本下降
"十一五"期間,我國光伏產業突破材料、市場以及人才等發展瓶頸,產業規模迅速壯大,上下游完整產業鏈基本成型。我國光伏產業的崛起帶動了世界光伏產業的發展,有效地推動了技術進步,降低了光伏產品成本,加快了全球光伏產業應用步伐。
4.產業呈現集群化發展,有效提高區域競爭力
我國光伏產業區域集群化發展態勢初步顯現,依託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國內已形成了江蘇、河北、浙江、江西、河南、四川、內蒙等區域產業中心,並涌現出一批國內外知名且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主要企業初步完成垂直一體化布局,加快海外並購和設廠,向國際化企業發展。
二、"十二五"面臨形勢
目前,各主要發達國家均從戰略角度出發大力扶持光伏產業發展,通過制定上網電價法或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等推動市場應用和產業發展。國際各方資本也普遍看好光伏產業:一方面,光伏行業內眾多大型企業紛紛宣布新的投資計劃,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另一方面,其他領域如半導體企業、顯示企業攜多種市場資本正在或即將進入光伏行業。
從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路徑看,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是我國保障能源供應、建設低碳社會、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間,我國光伏產業將繼續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同時面臨著大好機遇和嚴峻挑戰。
(一)我國光伏產業面臨廣闊發展空間
世界常規能源供應短缺危機日益嚴重,化石能源的大量開發利用已成為造成自然環境污染和人類生存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尋找新興能源已成為世界熱點問題。在各種新能源中,太陽能光伏發電具有無污染、可持續、總量大、分布廣、應用形式多樣等優點,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我國光伏產業在製造水平、產業體系、技術研發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國內外市場前景總體看好,只要抓住發展機遇,加快轉型升級,後期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光伏產業、政策及市場亟待加強互動
從全球來看,光伏發電在價格上具備市場競爭力尚需一段時間,太陽能電池需求的近期成長動力主要來自於各國政府對光伏產業的政策扶持和價格補貼;市場的持續增長也將推動產業規模擴大和產品成本下降,進而促進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目前國內支持光伏應用的政策體系和促進光伏發電持續發展的長效互動機制正在建立過程中,太陽能電池產品多數出口海外市場,產業發展受金融危機和海外市場變化影響很大,對外部市場的依存度過高,不利於持續健康發展。
(三)面臨國際經濟動盪和貿易保護的嚴峻挑戰
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存在動盪形勢,一些國家的新能源政策出現調整,相關補貼紛紛下調,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有較大影響。同時,歐美等國已發生多起針對我國光伏產業的貿易糾紛,類似糾紛今後仍將出現,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國太陽能電池成本優勢明顯,對國外產品造成壓力;二是國內光伏市場尚未大規模啟動,產品主要外銷,可能引發傾銷疑慮;三是我國相關標准體系尚不完善,存在產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
(四)新工藝、新技術快速演進,國際競爭不斷加劇
全球光伏產業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晶體硅電池轉換效率年均增長一個百分點;薄膜電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納米材料電池等新興技術發展迅速;太陽能電池生產和測試設備不斷升級。而國內光伏產業在很多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國際競爭壓力不斷升級:多晶硅關鍵技術仍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晶硅電池生產用高檔設備仍需進口,薄膜電池工藝及裝備水平明顯落後。
(五)市場應用不斷拓展,降低成本仍是產業主題
太陽能光伏市場應用將呈現寬領域、多樣化的趨勢,適應各種需求的光伏產品將不斷問世,除了大型並網光伏電站外,與建築相結合的光伏發電系統、小型光伏系統、離網光伏系統等也將快速興起。太陽能電池及光伏系統的成本持續下降並逼近常規發電成本,仍將是光伏產業發展的主題,從硅料到組件以及配套部件等均將面臨快速降價的市場壓力,太陽能電池將不斷向高效率、低成本方向發展。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當前全球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大好機遇,緊緊圍繞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提升光伏產品性能、做優做強我國光伏產業的宗旨,著力推動關鍵技術創新、提升生產工藝水平、突破裝備研發瓶頸、促進市場規模應用,使我國光伏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
(二)基本原則
1.立足統籌規劃,堅持扶優扶強
加強國家宏觀政策引導,堅持做好行業統籌規劃和產業合理布局,規范光伏產業健康發展。集中力量支持優勢企業做優做強,鼓勵重點光伏企業推進資源整合和兼並重組。
2.支持技術創新,降低發電成本
以企業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主體,強化關鍵技術研發,提升生產工藝水平,從高純硅材料規模化生產、電池轉換效率提高、生產裝備國產化、新型電池和原輔材料研發、系統集成等多方面入手,努力降低光伏發電成本。
3.優化產業環境,擴大光伏市場
推動各項光伏扶持政策的落實,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鞏固國際市場,擴大國內多樣化應用,使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有穩定的市場依託。
4.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加強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光伏標准及產品質量檢測認證體系,嚴格遵守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規定,推進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實現清潔生產和安全生產。
(三)發展目標
1.經濟目標
"十二五"期間,光伏產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等產品適應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確定的裝機容量要求,同時積極滿足國際市場發展需要。支持骨幹企業做優做強,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領先企業達到5萬噸級,骨幹企業達到萬噸級水平;太陽能電池領先企業達到5GW級,骨幹企業達到GW級水平;1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3-4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
2.技術目標
多晶硅生產實現產業規模、產品質量和環保水平的同步提高,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不低於98.5%、99%、99%,到2015年平均綜合電耗低於120度/公斤。單晶硅電池的產業化轉換效率達到21%,多晶硅電池達到19%,非晶硅薄膜電池達到12%,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實現產業化。光伏電池生產設備和輔助材料本土化率達到80%,掌握光伏並網、儲能設備生產及系統集成關鍵技術。
3.創新目標
到2015年,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涌現出一批具有掌握先進核心技術的品牌企業,掌握光伏產業各項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技術成果轉化率顯著提高,標准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國際影響力大大增強。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建立光伏產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檢測平台。
4.光伏發電成本目標
到2015年,光伏組件成本下降到7000元/千瓦,光伏系統成本下降到1.3萬元/ 千瓦,發電成本下降到0.8元/ 千瓦時,光伏發電具有一定經濟競爭力;到2020年,光伏組件成本下降到5000元/ 千瓦,光伏系統成本下降到1萬元/ 千瓦,發電成本下降到0.6元/ 千瓦時,在主要電力市場實現有效競爭。
四、"十二五"主要任務
(一)推動工藝技術進步,實現轉型升級
發展清潔、安全、低能耗、高純度、規模化的多晶硅生產技術,提高副產物綜合利用率,縮小與國際先進生產水平的差距。實現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的創新發展,鼓勵規模化生產,提高光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行業節能減排。密切關注清潔、環保的新型光伏電池及材料技術進展,加強技術研發。
(二)提高國產設備和集成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水平
以提高產品質量和光電轉換效率,降低生產能耗為目標,支持多晶硅、硅錠/矽片、電池片及組件、薄膜電池用關鍵生產設備以及發電應用設備研發與產業化,加強本地化設備的應用。推動設備企業與光伏產品企業加強技術合作與交流。
(三)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性能,不斷降低產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轉換效率和長壽命的晶硅太陽能電池研發及產業化,降低電池產品成本和最終發電成本,力爭盡快實現平價上網。推動硅基薄膜、銅銦鎵錫薄膜等電池的技術進步及產業化進程,提高薄膜電池的轉率效率。
(四)促進光伏產品應用,擴大光伏發電市場
積極推動上網電價政策的制定和落實,並在農業、交通、建築等行業加強光伏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力度,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電站、離網應用系統、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系統、小型光伏系統及以光伏為主的多能互補系統,鼓勵大型光伏並網電站的建設與應用,推動完善適應光伏發電特點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制。
(五)完善光伏產業配套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標准、專利、檢測、認證等配套服務體系,加強光伏行業管理與服務,支持行業自律協作。積極參與國際標准制定,建立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光伏國家/行業標准體系,包括多晶硅材料、電池/組件的產品標准,光伏生產設備標准和光伏系統的驗收標准等。加快建設國內認證、檢測等公共服務平台。
五、"十二五"發展重點
(一)高純多晶硅
支持低能耗、低成本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技術。在現有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系統改進及完善,支持研發穩定的電子級多晶硅生產技術,並建立千噸級電子級多晶硅生產線。突破高效節能的大型提純、高效氫氣回收凈化、高效化學氣相沉積、多晶硅副產物綜合利用等裝置及工藝技術,建設萬噸級高純多晶硅生產線,綜合能耗小於120度/公斤。
(二)硅碇/矽片
支持高效率、低成本、大尺寸鑄錠技術,重點發展准單晶鑄錠技術。突破150-160微米以下新型切片關鍵技術,如金剛砂、鋼線切割技術,提高矽片質量和單位硅材料出片率,減少硅料切割損耗。
(三)晶硅電池
大力發展高轉換率、長壽命晶硅電池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重點支持低反射率的絨面制備技術、選擇性發射極技術及後續的電極對准技術、等離子體鈍化技術、低溫電極技術、全背結技術的研究及應用。關注薄膜硅/晶體硅異質結等新型太陽能電池成套關鍵技術。
(四)薄膜電池
重點發展非晶與微晶相結合的疊層和多結薄膜電池。降低薄膜電池的光致衰減,鼓勵企業研發5.5代以上大面積高效率硅薄膜電池,開發柔性硅基薄膜太陽電池卷對卷連續生產工藝等。及時跟進銅銦鎵硒和有機薄膜電池的產業化進程,開發並掌握低成本非真空銅銦鎵錫薄膜電池制備技術,磁控濺射電池制備技術,真空共蒸法電池制備技術,規模化製造關鍵工藝。
(五)高效聚光太陽能電池
重點發展高倍聚光化合物太陽能電池產業化生產技術,聚光倍數達到500倍以上,產業化生產的電池在非聚光條件下效率超過35%,聚光條件下效率超過40%,襯底剝離型高倍聚光電池轉化效率在非聚光條件下效率超過25%。突破高倍聚光太陽電池襯底玻璃技術、高效率高倍聚光化合物太陽電池技術、高倍率聚光電池測試分析和穩定性控制技術等,及時發展菲涅爾和拋物鏡等配套設備。
(六)BIPV組件
重點發展BIPV組件生產技術,包括可直接與建築相結合的建材、應用於廠房屋頂、農業大棚及幕牆上的雙玻璃BIPV組件、中空玻璃組件等,解決BIPV組件的透光、隔熱等問題,設計出美觀、實用、可直接作為建材和構件用的BIPV組件。擴大建築附著光伏(BAPV)組件應用范圍。
(七)光伏生產專用設備
支持還原、氫化等多晶硅生產設備,大尺寸、低能耗、全自動單晶爐,噸級多晶硅鑄錠爐,大尺寸、超薄矽片多線切割機,矽片自動分選機等關鍵生產設備。支持多槽制絨清洗設備、全自動平板式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汽相沉積(PECVD)、激光刻蝕機、干法刻蝕機、離子注入機、全自動印刷機、快速燒結爐等晶硅太陽能電池片生產線設備和PECVD等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設備。促進光伏生產裝備的低能耗、高效率、自動化和生產工藝一體化。
(八)配套輔料
在關鍵配套輔料方面,實現坩堝、高純石墨、高純石英砂、碳碳復合材料、玻璃、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膠、背板、電子漿料、線切割液等國產化。
(九)並網及儲能系統
掌握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成技術、百萬千瓦光伏發電基地的設計集成和工程技術,開發大功率光伏並網逆變器、儲能電池及系統、光伏自動跟蹤裝置、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風光互補系統等。
(十)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支持有能力的企事業單位建設國家級光伏應用系統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平台,包括多晶硅、電池片和組件、薄膜電池的檢測,光伏系統工程的驗收等。支持相關服務平台開展行業共性問題研究,制訂和推廣行業標准,研發關鍵共性技術等。
六、政策措施
(一)提升光伏能源地位,加強產業戰略部署
光伏能源是一種可持續、無污染、總量大的綠色新能源,應當充分認識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戰略價值和重要意義,切實在國家能源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予以統籌考慮,提升太陽能光伏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通過實施工業轉型升級和可再生能源等相關規劃,統籌制訂產業、財稅、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積極促進我國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二)加強行業管理,規范光伏產業發展
根據產業政策要求和行業發展實際需要,切實加強行業管理,推動行業節能減排,規范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建立健全光伏行業准入標准,引導地方政府堅決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避免一哄而上和市場惡性競爭。推動相關職能部門聯合加強產品檢查,對於不達環保標准、出售劣質產品、擾亂正常市場競爭秩序的企業,依照相關規定給予處罰和整頓。
(三)著力實施統籌規劃,推進產業合理布局
加強行業統籌規劃,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扶持產業鏈完備、已具有品牌知名度的骨幹企業做優做強。鼓勵實力領先的光伏企業依靠技術進步、優化存量、擴大發展規模,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產業競爭。實施差異化政策,引導多晶硅等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推動資源整合,鼓勵企業集約化開發經營,支持生產成本低、競爭力強的企業兼並改造生產經營不佳的光伏企業。
(四)積極培育多樣化市場,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推動制訂和落實上網電價實施細則,繼續實施"金太陽工程"等扶持措施,鼓勵光伏企業與電力系統等加強溝通合作,加快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堅持並網發電與離網應用相結合,以"下鄉、富民、支邊、治荒"為目標,支持小型光伏系統、離網應用系統、與建築相結合的光伏發電系統等應用,開發多樣化的光伏產品。通過合理的電價標准、適度的財政補貼和積極的金融扶持,積極擴大國內光伏市場。
(五)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支持光伏企業轉型升級,通過技術改造等手段扶持掌握自主技術的骨幹企業,鞏固和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大對光伏產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重點支持多晶硅節能降耗、副產物綜合利用、太陽能電池高效高質和低成本新工藝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加強產學研結合,支持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全面提升本土化光伏設備技術水平。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支持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與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六)完善標准體系,推動檢測認證、監測制度建設
重視光伏產品和系統標准體系建設,以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結合國內產業技術實際水平,推動制定多晶硅、硅錠/矽片、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和光伏系統相關標准,積極參與制訂國際標准,建立健全產品檢測認證、監測制度,促進行業的規范化、標准化發展。加強對光伏產品質量標准符合性的行業管理,避免劣質產品流入市場。推動企業加強光伏產品回收。
(七)加強行業組織建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建立健全光伏行業組織,推動行業自律管理,加強行業交流與協作,集中反映產業發展願景,打造國內光伏產業合作創新平台。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以行業組織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提高產業應對國際競爭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完善出口風險保障機制,鼓勵企業積極爭取海外資金,鞏固和拓展國際市場。
2. 結合我國光伏產業的現狀,分析我國光伏行業的競爭格局和發展走向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幾乎全部來自太陽能的轉換,人類利用太陽能的歷史更是可以追溯到人類起源時代。太陽能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礎的能源形式,從現代科技的發展來看,太陽能開發利用技術的進步可能會決定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 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作為太陽能利用最具意義的技術,其開發始於20世紀50年代。隨著全球能源形勢趨緊,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一種可持續的傳統能源替代方式,於近年得到迅速發展,並首先在德國和日本等國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目前,光伏發電中的太陽能電池仍然是以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為主,其市場份額占整個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的90%,大面積商品化的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可達到18%-19%。其次是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發展迅速,其市場份額佔到整個市場的6%-7%。在國際市場和國內政策的拉動下,中國光伏產業正從無到有病逐漸興起,涌現了無錫尚德、天威英利和常州天合等一大批優秀的光伏企業,帶動了上下游企業的發展,中國光伏發電產業鏈正在形成。 本文首先詳盡而客觀的描述了中國光伏產業的現狀,指出歐洲某些國家的太陽能扶持政策催生了我國的光伏泡沫,數以千億計的巨額投資或將損失慘重,無序上馬的項目進退維谷,與此同時,國外擁有核心技術的光伏巨頭卻紛紛擴產,力圖在危機時刻打壓中國光伏產業,繼而壟斷行業利潤。本文進而對中國光伏產業進行了產業價值鏈和波特五力競爭模型分析,發現利潤最高端產業源頭多晶硅和產業終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集成卻是中國光伏產業的弱點所在,中國光伏產業也因此形成了兩頭小,中間大的低水平企業眾多卻競爭力不強梭形狀。為了加深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分析,把問題具體化,本文第三章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兩家典型企業即無錫尚德和保定天威英利進行SWOT剖析,以點帶面,並引入一家世界先進企業美國FIRST SOLAR來分析對比,以發現我國光伏企業與國外競爭對手差距所在。隨後在本文的第四章詳細列出中國光伏產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企業競爭格局混亂,產業整體技術比較落後,政策扶持效果有限,企業大而不強,產量多而不精等等。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通過國家政策扶持、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品牌建立與拓展來提升產業競爭力,營造我國光伏產業的光明前景。
3. 光伏產業的市場發展
2007年底中國在美上市的光伏企業總市值達到最高點,約為320億美元,彼時還只有9家公司在美上市。如今上市數量已經增加至11家,但總市值僅為20億美元,較最高峰時已經跌去九成多。在過去一年半中,光伏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理論完全失效,價格大幅下跌,需求卻一度緊張。徐珉認為,主要是銀行信貸政策緊張。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歐洲正在經歷嚴重的債務危機,信貸出現緊張局面,光伏市場狀況不佳。
目前,光伏行業停產破產等層出不窮,企業從市場上拿到資金亦十分困難。徐珉稱,目前已經有約10家光伏企業試圖上市卻並沒有成功。 我們必須要正確看待光伏產業面臨的國際貿易形勢。現在反觀歐美的光伏企業,在美國,除了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其餘的光伏企業基本上都破產了或面臨破產;在歐洲,幾大光伏企業相繼破產,剩餘的也在苟延殘喘。這些企業已到了非常困難的境地,甚至在反傾銷申訴中,簽名的企業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
大家都要生存,有國家利益在其中,但更多的是企業利益。如果中國企業有一天也如此,我們的政府不站出來,我們會高興嗎?所以,中國的光伏企業不要意圖做到惟我獨尊、惟我獨大,這是不現實的。中國的光伏企業需要和歐美的企業進行聯合合作,來共同分享市場和技術等等。 一、應用現狀
2011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家財政部相繼出台一系列支持、鼓勵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政策,這些優惠政策不僅對太陽能光伏發電企業補貼力度大,而且非常科學合理。例如,家庭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站每生產一度電就可以獲得國家0.42元的補貼,使得普通家庭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站的投資在短期內得到回收。但相對於歐洲尤其是德國,我國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尚處於起步狀態。
2012年底,中國首個居民用戶分布式光伏電源在青島實現並網發電,從申請安裝到並網發電,整個過程用了18天就全部完成。2013年7月2日,攀枝花學院2.1MW太陽能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建成投運,裝機容量為2.1MW,總投資達3738萬元,年發電量達261.01萬kWh,每年可節約標煤886t,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33.12t,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3.10t。這些範例表明,公共服務領域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具有很強的節能減排效應。
在政府大力鼓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政策推動下,生態農業與光伏的結合正在建成一些成功的項目。如:江西省首家現代化養殖場光伏屋頂發電站在東鄉縣江西東華種畜禽有限公司竣工並正式投入運營,項目總投資為550萬元,總容量為282.72kW。項目採用光伏發電,自發自用,餘量上網,能量循環,既能滿足現代化養殖場的生產和生活用電,又可實現節能減排,還能余電並網帶來可觀利潤。2013年9月1日國內首個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超市在浙江省台州市建成。該超市面向潛力巨大的家用和商用屋頂光伏發電市場,為顧客提供產品體驗、設備選型和方案設計等一站式購物服務,方便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站的普及建設。
二、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建議
1、必須大力推進近期國家對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相關補貼政策與標準的執行,同時簡化不必要的審批程序和相關費用,從根本上促進光伏發電產業化的發展。建議上海市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對污染嚴重區強制執行光伏發電份額。借鑒國外經驗,立法要求如果某地區PM2.5數值超標,則必須保證一定比例的新能源發電量,這是因為光伏發電的高成本與煤炭發電相比還是難有市場競爭力。
2、建議採取經濟杠桿保證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持續穩定增長。德國可再生能源法規定了光伏發電的補貼辦法,對於屋頂光伏和地面光伏等各類光伏發電的應用模式,其規模不同,補貼力度不同。德國2012年最新修改的法律規定,光伏發電的每千瓦時上網電價從17.94歐分到24.43歐分;未來12個月內如果安裝容量超過350萬kW,上網電價下降3%;如果超過750萬kW,上網電價下降15%。在挽救國內的光伏企業的同時,需要採取合理的策略保證其穩步發展。
3、建議制定合理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管理方式,保證電網的安全運行。例如西班牙政府要求某一區域安裝的分布式電源的容量應保持為該區域的峰值負荷的50%以下,盡量避免分布式電源反送電。德國要求100kW以上的分布式電源必須安裝遠程通信和控制裝置,以便調度實時了解其出力,並且可以進行調度。
4、要加速研發與應用人才培養。組織科研力量解決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關鍵技術問題,包括高效轉換率、電池板多晶硅加工工藝、高質量國產逆變器、控制儀表,並網技術等。同時,在有相關研究背景和技術力量的大學、科研院所開設可再生能源技術課程,制定中短期專業技能培訓計劃,既培養有高素質的科技領軍人物,又培養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
4. 光伏產業現在發展到什麼狀態了
一紙新政著實為火熱的光伏行業降溫
5·31新政強調合理把握發展節奏,優化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同時加快光伏發電補貼退坡,降低補貼強度,完善光伏發電電價機制,加快光伏發電電價退坡。根據目前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今年我國暫不安排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普通電站暫不安排、分布式2018年僅安排10GW納入指標,包括戶用或也在該指標之中。
新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統一降低0.05元。新投運的、採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全電量度電補貼標准降低0.05元,即補貼標准調整為每千瓦時0.32元(含稅)。
2017年光伏裝機迎來新的增長點,行業發展迅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光伏行業投融資前景與戰略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達53.06GW,同比增長53.62%。近年來隨著分布式光伏的廣泛應用,光伏裝機迎來新的增長點,行業發展迅猛。
2011年至2017年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不斷增加,其在新能源發電比例亦不斷上升,2011年,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佔比僅為0.15%,截至12月底,累計裝機超130GW,新增和累計裝機規模均居全球首位。2017年上升至7.30%。
2017年,光伏發電成為電源增長的主力,新能裝機容量首次超過火電。保守估計,2018年國內新增裝機容量將在30GW~45GW之間,變數在於分布式,但分布式市場較難預測,如果分布式市場有很好的表現,不排除會超過50GW。
本次政策調整的最大動因在於,財政補貼壓力過大,行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超出了管理者的預期。而財政補貼則是產業鏈主體利潤的主要構成。
5·31新政」的影響在於對未來帶有補貼的指標的規模收緊,壓力來自於巨大的補貼缺口,這次是三個部委聯合發文,希望通過限制帶有補貼指標的規模,來控制補貼總量的增長。
經測算,2017年新能源補貼需求約1200億元,按照目前每千瓦時1.9分的徵收標准,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收入約690億,預計缺口510億元。加上此前累計到2016年底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將近600億,2017年底補貼總缺口1110億元。在附加費不提高的情況下,即便不新增可再生能源,每年都有1110億的缺口,20年累計缺口將達2萬多億元。
再戰無補貼市場
盡管我們還是期待在戶用這部分能有一定的政策松動,但大面上來講,嚴控帶補貼的指標是毫無疑問的,所以最終還是要期待,通過電力市場改革以及其他的這個自由售電的模式,能夠把無補貼的商業模式建立起來。
在國內需要迅速打開無補貼項目的市場,需要研究新的商業模式,在國外需要拓展更多的海外空間,新政將引發組件價格的進一步下降,這就意味著光伏行業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將要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在這一輪調整中,行業景氣指數可能回到2012~2013年的低點,但當前與彼時又有不同。「先進技術發展、光伏產業鏈成本下降已不可同日而語,政策的出發點也已經不同,光伏行業在能源系統中的主體地位不同,集中式、分布式、戶用發展的形態也已經不同。在政策變化面前,整個行業比拼的是更先進的製造業技術、更高的轉化效率、更低的製造運營成本。
國內只有不足10GW的領跑者項目是不夠國內的產能來分的。大家只有一邊打價格戰一邊去海外尋找訂單,通過價格的下降去刺激海外客戶的投資需求。
5. 光伏行業哪裡發展的最好
浙江光伏企業最多,你可以去看看。
6. 光伏產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近年來,我國復西部地區大力發制展光伏發電,但是隨著集中式光伏電站的大規模建設,一些問題已經有所顯現。部分地區用電量低,已經無法完全消納這些電量,並且受到電力系統接納能力限制無法大規模發展。因此,鼓勵東、中部地區發展分布式發電,鼓勵自發自用,成為光伏發電的發展方向。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分布式能源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資料顯示,分布式發電通常是指利用分散式資源,裝機規模較小的、布置在用戶附近的發電系統,它一般接入低於35千伏或更低電壓等級的電網。分布式光伏發電特指採用光伏組件,將太陽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分布式發電系統。
目前,浙江、山東和廣東等省份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規模較大,預計到今年底,將分別達到60萬千瓦、40萬千瓦和40萬千瓦。部分省份還在積極探索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項目管理方式。江蘇開展了工業園區光伏發電集中應用、光伏示範村(小區),風光互補、漁光互補、農業大棚光伏應用。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工業園區形成了政府協調推動、發揮企業作用、統一規劃的項目開發模式。
7. 中國光伏企業的發展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制約性因素分析
(一)技術成為最大制約因素
太陽能光伏發電未在我國得到廣泛利用,其最基本的制約因素就是技術,技術的匱乏導致太陽能發電成本相當高,是煤發電的11—18倍,並且在提煉多晶硅的過程中會產生相當大的污染,本應環保的產業成為污染性產業,其原因歸結為中國光伏產業本身起步晚,太陽能發電在最初也未像日、德受到國家的重視,技術人才緊缺,在眾高職院校中,僅有約30家設立相關專業,加之美、日、德對此技術的保護,與國外相比,我國光伏技術至少落後10年,主要的一些原材料和設備都需要靠進口。
我國多晶硅的供求量大致處於上升趨勢(2012年因「雙反」問題影響除外),並且需求量的上升速度快於產量,可見我國在光伏產業發展中面臨著原材料短缺的制約,中國企業需要通過進口大量的多晶硅進行光伏產品的生產。因此,技術成為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對於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光伏產業,沒有資金的投入,技術得不到研發,產業鏈的上游及下游都依靠國外進口,由此我國的太陽能發電將不能在國內市場得到良好、快速的發展。
(二)對國外市場依賴性高
在光伏產業鏈中,我國主要生產的是中游的電池片和電池組件這一低技術、低投入、短周期環節,由於近些年歐洲、美國等一些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國家對電池組件、電池片的大量需求,中國的光伏產品也急劇增加,但市場的95%在國外,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國家為歐洲、北美和亞洲。外國市場稍有變化就會對中國光伏產業產生甚大影響,中國光伏產業對外依存度非常高。由於國外市場的廣闊,使得光伏企業忽略了並且不願對國內市場進行開發。
(三)政策支持不夠完善
我國現行的光伏產業管理體制存在一定的問題:科研項目歸科技部門,新上項目和產業化項目歸發改委高新處,應用發電項目歸發改委能源處管理。光伏產業歸多個部門管理,需和多個部門打交道,因此造成沒有哪個部門願意去起草制定關於光伏產業的發展規劃、扶植計劃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我國光伏產業在國內市場健康、快速的發展。
光伏發電在我國主要的應用集中在農村電氣化和離網型光伏產品,並且由於電力部門未正式接受光伏發電上網,以致網型的光伏市場在國內並未真正啟用,無錫尚德副總經理解曉南曾指出:「由於政策問題,國內市場不能很快啟動,我們非常著急。」盡管2005年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是相應的配套政策卻是缺乏的,政府對光伏發電的扶植力度小,「收購上網」等扶植政策在我國目前仍舊是遙不可及,與日本等早已實行光伏上網的國家相比,中國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相關政策不夠成熟,實行力度不夠強。
8. 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
太陽能未來前景廣闊
太陽對於人類是永恆的能源,而且環保穩定,能量巨大。
現在對於太陽能主要是 光伏利用和 光熱利用
光熱利用在有些地方已經普及(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
而光伏利用才是重點,暫時來說光伏的轉換率還過低,成本太高,不能推廣普及。
不過隨著人類的技術發展,太陽能的利用必將成為主流。
求採納 可以追問哦
9. 現在中國哪個城市光伏產業應用的最好
無錫新區將成為中國最大光伏產業基地 未來光伏產業的發展趨勢 http://www.chinacir.com.cn/freereport/20091123170830.shtml 在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既離不開我們的電力系統,也離不開電網公司,更離不開電力公司。所以,發展太陽能產業,需要新能源產業與傳統電力行業的合力,由兩者共同推進,讓二者聯手共同應對挑戰,共同實現轉型。我們的新能源發展規劃,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產業發展規劃,而是如何通過科技創新,通過全面的政策扶持、政策創新,來促進產業發展。這當中還涉及到和傳統能源產業的對接與調整的問題。 還有什麼需要的我來補充
10. 發展光伏產業可以嗎
中國光伏產業成長空間較大 前景看好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分析,2019年我國光伏行業穩步發展,各環節產業規模穩步增長,市場集中度加速提高,出口額創歷史第二高位,實現出口額和出口量雙增長。展望未來,清潔低碳化能源轉型和發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是大勢所趨,我國光伏產業仍將有較大成長空間,前景看好。
2019年海外需求有效彌補國內需求不足
2019年我國各類光伏產品產量仍保持高位增長。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國內多晶硅產量34.2萬噸,同比增長32%;矽片產量134.6GW,同比增長25.7%;電池片產量108.6GW,同比增長27.7%;組件產量98.6GW,同比增長17%。
2020年中國光伏行業成長空間仍較大
展望未來光伏發展,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預測,2050年光伏發電在全球總發電量中的佔比大約為25%。根據預測,2050全球年總發電量將達55000TWh,若光伏發電佔比達到25%,就是說將超過13000TWh,而2018年全球光伏發電量僅為585TWh,全球光伏新增裝機的任務仍較重,但這也意味著,全球光伏發展的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計,2020年全球光伏市場新增裝機將在130GW-140GW,全球范圍內超過吉瓦級的市場將達16個,而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測將達到17個,集邦咨詢預測將達到21個,說明業界對全球光伏市場的前景仍相對樂觀。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指出,2020年是我國光伏發電由補貼依賴進入平價的關鍵一年,仍將採用平價項目優先、對需要國家補貼的項目實施競價的管理模式。因為是有國家補貼的最後一年,企業項目建設積極性會明顯提高,還有可能出現搶裝,預計2020年競價項目規模可達到20GW-25GW、戶用市場5GW-7GW,加上此前未完成的2019年競價項目、特高壓基地配套項目等,2020年新增光伏裝機有望超過35GW。
此外,近年來我國光伏發電在應用場景方面跨界融合趨勢愈發凸顯,水光互補、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應用模式不斷推廣。預計2020年及未來,光伏發電將在「光伏+制氫」、「光伏+5G」、「光伏+新能源汽車」、「光伏+建築」等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為越來越多光伏企業贏得差異化發展的契機。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光伏發電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