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

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5 08:47:32

Ⅰ 就目前中國的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到什麼時候才能達到一個突破性的成果

我國的信息產業正在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前沿科技方面已經處於領先水平,相信再用5至10年在普及應用上將會有突破性的進展,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

Ⅱ 論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虛擬社會是未來幾年的大方向
網路帶寬的高速發展和電腦硬體的更新換代還有一個英國的教授在幾年前就已經在手臂上植入一塊晶元可以用大腦控制電腦,還可以用電腦復制神經信號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那些網友小說上說的虛擬現實在未來十年內應該可以實現!

Ⅲ 中國信息產業想要快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倡導自主創新 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經歷了近20年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國信息產業迎來了一個極為關鍵的歷史發展時期。2005年是中國加入WTO的第四年,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聚焦中國,搶占戰略制高點。中國已成為諾基亞、愛立信、朗訊等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在快速融入國際市場,以聯想為代表的中國IT企業正遠航出海,開始從「中國第一
到世界第一」的跨國之旅。一個以增長方式轉變、質量效益提升、社會和諧發展、企業自主創新等為宗旨的中國信息產業正在迅速崛起。

*******************
具體請看我提供的鏈接,希望能給您些許幫助。

Ⅳ 中國信息發展史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英文) 簡稱IT 凡是能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術,都是信息技術。可以說,這就是信息技術的基本定義。它主要是指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手段實現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顯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關技術。 具體來講,信息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技術: 1.感測與識別技術 它的作用是擴展人獲取信息的感覺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識別、信息提取、信息檢測等技術。這類技術的總稱是「感測技術」。它幾乎可以擴展人類所有感覺器官的感測功能。感測技術、測量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遙感技術,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信息識別包括文字識別、語音識別和圖形識別等。通常是採用一種叫做「模式識別」的方法。 2.信息傳遞技術 它的主要功能是實現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轉移。各種通信技術都屬於這個范疇。廣播技術也是一種傳遞信息的技術。由於存儲、記錄可以看成是從「現在」向「未來」或從「過去」向「現在」傳遞信息的一種活動,因而也可將它看作是信息傳遞技術的一種。 3.信息處理與再生技術 信息處理包括對信息的編碼、壓縮、加密等。在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基礎上,還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層次的決策信息,這稱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處理與再生都有賴於現代電子計算機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術 是信息過程的最後環節。它包括控制技術、顯示技術等。 由上可見,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四大基本技術,其中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兩大支柱。 摘自《江蘇科技咨詢網》 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凡涉及到這些過程和技術的工作部門都可稱作信息部門。 信息技術能夠延長或擴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術可能是機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電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術主要包括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 感測技術的任務是延長人的感覺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術的任務是延長人的神經系統傳遞信息的功能;計算機技術則是延長人的思維器官處理信息和決策的功能;縮微技術是延長人的記憶器官存貯信息的功能。當然,這種劃分只是相對的、大致的,沒有截然的界限。如感測系統里也有信息的處理和收集,而計算機系統里既有信息傳遞,也有信息收集的問題。 目前,感測技術已經發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相機能夠收集可見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夠收集聲波信息之外,現在已經有了紅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幫助人們提取那些人眼所見不到重要信息。還有超聲和次聲感測器,可以幫助人們獲得那些人耳聽不到的信息。不僅如此,人們還製造了各種嗅敏、味敏、光敏、熱敏、磁敏、濕敏以及一些綜合敏感元件。這樣,還可以把那些人類感覺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種有用信息提取出來,從而延長和擴展人類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術的發展速度之快是驚人的。從傳統的電話,電報,收音機,電視到如今的行動電話,傳真,衛星通信,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現代通信方式使數據和信息的傳遞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從而使過去必須由專業的電信部門來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業務部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直接方便地來完成。通信技術成為辦公自動化的支撐技術。 計算機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一起構成了信息技術的核心內容。計算機技術同樣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從大型機,中型機,小型機到微型機,筆記本式計算機,攜帶型計算機等。從PC 機,286,386到486,586等,計算機的應用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例如,電子出版社系統的應用改變了的傳統印刷、出版業;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的應用使作家改變了原來的寫作方式,稱作「換筆」革命;光碟的實用使人類的信息存儲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伸,出現了電子圖書這樣的新一代電子出版物;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音樂創作、動畫製作等成為普通人可以涉足的領域。 國外的縮微技術發展很快,美國是縮微技術最發達的國家。例如聞名世界的美國UMI 公司是一個收集、貯藏,以及提供文獻檢索的出版公司,其服務范圍包括近一百五十萬冊歷代書籍、期刊、博士論文、檔案以及原件。它的產品不但包括印刷品、縮微平片,而且提供機讀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公司利用所謂縮微技術,搶救了大英博物館的許多珍貴文獻。迄今為止,該公司存有自15世紀至今的10萬種世界各地的絕版書

Ⅳ 電子信息工程的中國信息產業

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走勢:
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北部灣經濟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構建,為中國加快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十一五」期間,廣西將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社會信息化建設步伐,建立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企業基礎信息共享與交換平台,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發揮信息化對工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中國將把南寧、桂林、北海建設成為三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通過基地建設,發揮集聚、輻射和帶動效應,引導廣西電子信息產業良性快速發展,引領傳統工業走上「高速路」,隨著廣州、上海、北京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建設,需要大量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技術應用性人才。

Ⅵ 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荊林波

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權威管理部門———信息產業部,在統計和分析時,通常採用「電子信息產業」一詞,具體細分為投資類產品、消費類產品和元器件產品三個大類。出於部門隸屬淵源的原因,有時人們分析時也用「電子工業」一詞。如今,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
1.從產業地位來看,1990年到1999年,我國的電子信息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2.1%,而同期全部工業年均增長速度為14.2%,國有經濟增長速度為9.7%,電子工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2002年底以來,我國通信運營商開始加大投資力度,進行網路增容,2003年1~2月,我國信息產業生產程式控制交換機同比增長6%,其中生產移動交換機同比增長40%。同時,2003年前兩個月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利潤總額大幅度增長,完成利稅總額106.3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利潤75.1億元,增速為60%。預計2003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和利潤的增幅將超過30%。
2.從產業規模和世界地位來看,1996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為278.3億美元,在全世界的排名為第十位,約佔世界總量的2.61%。1999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667億美元,攀升到全球第三位,佔世界總量的5.6%;同期美國的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為3448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29%;日本的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為2116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18%。
按照30%左右的增長幅度,2003年底我國的市場總體規模將達到2.1萬億人民幣的生產水平,2003年我國彩電產銷量將保持在4500萬台左右的生產規模,手機產量突破1.5億部,並且向多媒體應用的彩屏手機發展,計算機的產量將達到1.5億台,比2002年增長8.3%。
3.從出口狀況來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2001年的出口總額為650.2億美元,同比增長18.0%,為第一大出口行業。從1997年到2001年出口年均增長24.7%。根據信息產業部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在2002年達到900億美元,約佔全國外貿出口的28%,所佔份額比1997年提高了近一倍。根據預測,2003年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仍然保持較好的勢頭,預計全年出口將達到1000億美元。其中,手機、電腦、彩電、液晶顯示器等成為出口的主要增長點。在2002年我國外貿出口中,彩電、DVD、組合音響等電子信息產品大幅增長,目前我國電視機、DVD、手機、顯示器、程式控制交換機等產品的出口量已經居世界第一。如今,國際通信市場開始出現復甦跡象,企業出口訂單回升。1~2月移動通信基站出口同比增長1.3倍,手機出口1239萬部,同比增長在10%左右。
我國通信業連續十多年保持快速增長,並且1984年開始超前於國民經濟發展。通信業發展成為增長最快、綜合效益最好的行業之一。1989年到2001年,通信業務收入年均增長36%,最高年份高達50%多。通信網綜合能力實現了由小容量向大容量、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單一業務向多樣化業務的轉變;通信網技術裝備實現了由引進為主向國產為主的轉變;通信投融資實現了由依靠政策為主向依靠市場為主的轉變;通信發展模式實現了由壟斷經營向市場競爭的轉變;通信管理體制實現了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開、依法管理的轉變。2001年全國通信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1989年的1.3%提高到7.2%;通信業務的收入完成4150億元,是1989年的40倍;全國電話的普及率由1989年的每百人0.98部提高到每百人30.22部。
在近10年間,我國固定通信運營業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到2002年上半年,我國固定通信的網路規模和電話用戶均位居世界第一。根據信息產業部的統計,固定電話的普及率從1991年的1.29%,上升到2001年25.9%。同時,全國行動電話總數到2002年6月上升到1.76億戶,普及率達到13.8%,用戶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發展迅速,從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以來,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02年9月底,中國互聯網用戶數已達5435萬,上網計算機已達2056萬台,www網站已達81907個。
今年以來,北京已經有服務商開始提供電力網接入服務,未來會在ISP的市場上引起新一輪爭奪。同時,對視頻會議、網上直播、可視電話等需求的增加,客觀上也刺激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商的發展。2003年將有6000萬部手機被國內消費者購買使用,小靈通在個別地區的推出,也將成為國內移動業務的一個亮點,如何監管、如何規范以及如何保障小靈通用戶的權益也將成為未來值得關注的問題。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Ⅶ 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是什麼

一、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

以1998年信息產業部成立為標志,信息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五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面對全球信息產業劇烈動盪、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始終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過去的五年,是信息產業發展最快、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的五年。

信息產業一直保持2-3倍於GDP的速度發展。2002年,全國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5726億元,佔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3%提高到5.7%,通信業增加值達到2746億元,佔GDP比重為2.7%,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增加值達到2980億元,佔GDP比重為3% 。

電信業在發展中改革,在改革中發展,實現了向世界第一大電話網的跨越。電話用戶總數躍居世界第一位,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電話用戶總數達到4.2億戶,是1997年的5.3倍,固定電話用戶2.18億戶, 行動電話用戶達2.12億戶。電話普及率由1997年的8.11%提高到33.74%。

覆蓋全國、連通世界的現代通信網基本形成。局用交換機容量達到2.84億門,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2.71億戶,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776萬路端,光纜總長度達225萬公里,其中長途光纜47.3萬公里。與我國開通電信業務的國家和地區達到200多個,實現行動電話漫遊的達到120個。

電信業在發展中加大改革力度。經過改革重組,電信領域實現由壟斷經營向競爭開放轉變。基礎電信領域已經有6家骨幹企業,增值電信領域已經有4400多家經營者。

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電信業穩步實施對外開放。

電信管理體制實現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開、依法管理的轉變。

產業規模取得新的突破。2002年銷售收入 1.4萬億元,比2001年增長20%,五年平均增長25.2%。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三,國內各工業部門首位。

外向型經濟發展取得新的突破。改革開放以來,全行業吸收外資超過700億美元。2002年出口925億美元,居我國外貿出口第一位,對外貿增長的貢獻率達46%。彩電出口1800萬台,為1997年的5倍。通信類產品進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結構調整取得新的突破。投資類、消費類、基礎類三大類產品結構的比重進一步趨於合理。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大公司戰略成效顯著。產業集群化趨勢日益明顯,初步形成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聚集帶。

技術創新取得新的突破。軟體產業年均增長30%以上,2002年營業收入1100億元,經認定的軟體企業有6000多家,軟體產業基地11家,中文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集成電路產量由97年的13億塊提高到85億塊,技術上已具備0.18微米晶元設計開發、規模生產能力。

二、下一步發展思路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並明確提出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信息產業作為基礎性、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應爭取在國民經濟全局中有更大作為。

(一)2003年宏觀發展目標

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6320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5.9%,其中在電信業中,電信業務收入4510億元,發展固定電話用戶3300萬戶、行動電話用戶5200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9.4%、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20.1%。在電子信息產品製造領域,銷售收入1.64萬億元,增長19%,出口總額1000億美元,增長8%。

(二)發展機遇

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提出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路子,並強調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這將促進信息產業跨入新的發展階段。

存在的主要問題。電信領域:電信網間互聯不暢問題突出,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尚未建立,電信立法滯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領域:結構性矛盾突出,核心技術與國外的差距明顯 ,國際競爭壓力日益增大。

(三)政府將在以下方面加強工作。

1. 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加大監管力度,實現通信業有效益的快速增長。

加強對行業發展的規劃指導。處理好當前發展與長遠需要的關系,注重投資建設的綜合效益,防止過度投資;處理好發展新技術與業務更替的關系,使新業務漸進發展,平滑過渡;積極調控和引導市場,防範投資風險;加強規劃指導、整頓建設市場、引導企業聯合建設,防止不必要的重復建設。

加強對業務發展的政策引導。引導企業調整發展思路,將發展著力點轉變到提高效益與核心競爭力;引導企業積極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實現規模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統一;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積極引導企業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形成運營、製造、信息服務等多方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產業鏈;引導和推動運營企業開發國際市場。

發揮技術標准對通信發展的指導和支撐作用。加強通信技術標准工作,保證通信網的完整性、統一性、先進性;積極開展與下一代電信網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術標準的研究工作;按照"積極跟進、先行試驗、培育市場、支持發展"的原則,繼續做好第三代移動通信相關技術試驗的組織工作。

加大政府監管力度,確保網間通信安全暢通。要從8個方面採取措施:技術方面,建設網間通信質量監控系統;管理方面,建立網間通信質量聯席會議;經濟方面,調整網間結算標准,理順結算關系;標准方面,建立網間通信質量標准考核體系;輿論方面,建立網間通信質量通報制度;教育方面,進行基本行規教育;政策方面,出台"硬措施";法律方面,對惡性互聯互通事件追究刑事責任。

建立電信普遍服務機制。一是要保證目前的普遍服務水平不下降。另一方面 是要不斷提高農村邊遠地區的通信服務水平。

加快制定《電信法》。信息產業部對《電信法》的起草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已經把這項工作作為了今年工作的重點。成立了起草領導小組、起草工作小組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在《電信法》的立法工作上,要立足國情,借鑒國外。目前我們也在對國外的電信法進行研究,但是也要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

2.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加大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調整和發展力度

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努力擴大內需和出口。在保證大宗出口產品擴大的同時,抓好軟體與集成電路的出口;在保持傳統出口市場份額的同時,繼續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在努力擴大產品出口的同時,鼓勵有比較優勢的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投資,擴大境外加工貿易,帶動國內產品出口。

加快建設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立足國內產業比較優勢,改善投資環境,加大引資力度。

加快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全面落實18號文件規定的投融資、稅收、政府采購等政策。繼續加強軟體產業基地和軟體工程中心建設。加大對國內軟體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軟體產品和龍頭企業。提高集成電路加工製造能力、市場佔有率和設計水平。

加大電子信息產品市場監管和行業調控力度。加強價格協調、知識產權保護和質量監督,打擊假冒偽劣、制止惡性競爭。加強指導和協調,支持企業主動應訴反傾銷調查,妥善解決專利糾紛。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產業損害預警系統。

以推廣應用為重點,積極務實地推進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電子政務發展,積極推動政府上網擴大范圍,建立高效的政府部門業務系統,提高工作效率。著力推進企業信息化,推動企業應用信息化建設進行生產管理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積極推進社會信息化,加強信息資源開放和利用,豐富網上應用,開放公用資料庫,推進社區信息化。(完)

Ⅷ 中國IT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二十一世紀進入信息時代,席捲全球的信息科技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信息產業已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目前,中國軟體產業還處於成長期,其市場潛力還遠遠沒有挖掘出來。2005年中國軟體市場總體規模將達到907億元,增長率達到33%。2010年左右,中國軟體產業將步入成熟期。IT產業作為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其迅猛發展的關鍵是有一大批從事IT技術創新的人才。一定數量、結構和質量的IT人才隊伍是IT產業發展的支撐,一個國家的IT人力資源儲備、IT人才培養及使用狀況決定著該國IT產業發展的水平和潛力。也可以說,IT產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高水平的IT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是走向IT產業大國和強國的前提條件。美國、印度和愛爾蘭的信息產業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

就中國來說,IT產業在過去5年經歷了年28%的增長速度,是同期國家GDP增長速度的三倍,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已進一步增強,對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2003年,我國IT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8萬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000億元,利稅總額1000億元,IT產品出口額1421億美元。軟體與系統集成銷售收入1600億元,軟體出口額20億美元,創歷史最好水平。IT產業佔全國工業比重達到12。3%,佔GDP的9。1%,成為第一大產業。

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將會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聚集各種資源,突破核心技術制約,在集成電路、軟體、計算機與信息處理、現代移動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務和系統集成等技術領域加強創新,促進IT產品更新換代,推動我國由IT大國向IT強國轉變,並進而推動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所以,無論是從大的方向講,還是從小的方面講,培養和儲備高素質的IT人才都顯得非常重要。

五部委報告:IT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萬

中國計算機報訊教育部、信息產業部、國防科工委、交通部、衛生部日前聯合發布數控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與軟體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護理等四個專業領域的人才需求狀況。

Ⅸ 對中國信息產業有什麼看法

目前形勢十分明朗:作為新經濟的互聯網(以風險投資為動力)還在繼續冷卻;作為舊經濟的互聯網(以傳統應用市場為動力)在頑強成長。那麼,在很大程度上由於互聯網熱潮而醞釀和出台的中國信息化政策,會不會因為互聯網熱潮的退卻而受到影響?同時,新經濟的市場信心與市場力量遭受重大打擊,不可避免地步入市場周期的衰退階段,短期內很難快速恢復。那麼,中國信息化的步伐會不會因此受到極大的影響?這一系列問題,都是人們關心的焦點。互聯網實驗室密切關注著市場趨勢,總結出一些對趨勢的判斷與觀點。

1、「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口號無疑是中國信息化的第一利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成為基本國策,這就決定了未來5-10年將是中國信息化的高潮。十五期間,這個政策從概念到落實,必然有巨額投入。有消息稱,未來5年內,國家計劃在信息化方面投入約4萬億人民幣,這4萬億相當於半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這么大的數字不但是中國IT業的福音,同時足以影響國家經濟的整體走勢。而且,目前中國IT產業大概已達到1萬億的規模,是國民生產總值的1/8左右,因此,未來信息化投入將成為刺激內需的重要手段。以前的手段主要是將資金投向傳統基礎設施,俗稱「鐵公雞」(鐵路、公路、機場)。今後,可以將信息化投入作為拉動內需的有效手段,其效果將更佳。

2、影響IT產業發展主要有兩股力量:一是拉動力,由風險投資引導,主要推動技術創新和創業,通過創新改變市場競爭格局,刺激各行各業的發展,包括傳統產業,這股力量會隨著資本市場而起伏,有高潮有低潮。二是推動力,主要是應用市場本身,尤其是傳統產業的信息化,這是IT產業的主體市場,這股力量會一直上升,只不過有時快、有時慢。風險投資這股力量大概在百億數量級,後者大概在萬億數量極(美國:美元,中國:元)。雖然兩者有數量級的差別,但在IT產業發展中兩者的影響力不相上下。前幾年,主要是風險投資成為龍頭。現在,傳統信息化市場相對浮現出來。目前,美國是兩股力量同時出現減緩,不但風險投資在下降,企業信息化投入也在明顯趨緩,處於兩面夾擊,造成全局性的負循環。所以整個IT業步入衰退。而中國與美國有一個很大不同,中國風險投資比美國跌的更歷害,但傳統領域信息化投入依然以很高速度上升,確保產業仍有一定的活力。

3、中國互聯網市場是美國的一個附屬市場,不是自己的資本、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步伐,而跟隨美國走向。受國外資本市場影響,國內IT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創業活動受到很大抑制,傳統領域信息化力量開始凸現。在政策問題沒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國外資本主要是參與前期互聯網公司的資本整和,對新興企業投資基本處於停滯狀態。風險投資的低潮繼續,產業資本的承接能力和傳統業務的支撐能力成為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關鍵。由於缺乏國外風險資本的支撐,寬頻互聯網與無線互聯網的發展雖然熱鬧,都缺乏足夠的創新活力和動力,暫時無法成勢。

4、今後一年內,資本市場無法很快復甦,國家政策將代替風險投資,成為中國未來信息化的第一推動力。這一點有好的方面,畢竟在風險投資下滑的同時,國家政策及時頂了上來,繼續推動信息化的進程。但另外也有不利的方面,因為非市場力量介入太多,不利於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過於強勢,這一領域的創新活動必然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非市場力量是一柄發展的雙刃劍。非市場因素的長期主導會直接影響信息化的產業發展和有效應用,長期代價也會很大。過去互聯網領域沒人管,因為這是很新的領域,到處都是灰區、禁區。但現在又走向另一極端,太多政府部門想進入這一領域,想管事情。比如,要搞電子商務,涉及到信息產業部、經貿委、科技部和計委等,這個極端必然會出現管理混亂。
5、「政策效應」明顯。雖然今年國家大力推行企業信息化,但由於信息化投入大,直接效益慢,因此企業信息化還需要一段時間預熱。一些經濟實力比較好的上市公司會走在前邊,但政府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啟動會比較快。一是對政策較敏感,二是對效益不敏感,尤其電子政務是最亮的熱點,如何利用中國信息化的「政策效應」是市場成敗的重要因素。

6、「邊緣效應」不容低估。過去,互聯網創新和創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極少數中心城市,他們聚集了主要的資金和人才,因此其他地區只有看熱鬧的份。但是,隨著風險投資的衰退,傳統信息化力量凸現,區域市場開始啟動,中心效應開始弱化。而且政策效應本身就有「邊緣效應」。比如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無論省級、市級、區級還是縣級,都會「聞政策而動」,形成全局性的聯動。信息化本來就不是發達地區和中心地區的專利,甚至信息化的效益在非中心地區會更加顯著。單從互聯網角度也是如此,非中心地區,尤其是國內地區、縣市一級的地區的網民已經開始規模增長,尤其是沿海一帶,活力非凡。其後勁與能量不可低估,也將是未來幾年中國網民的主要增長點。

7、過去中國的互聯網市場主要是靠風險投資推動的,是美國市場的附屬,不是靠自己的資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步伐推動,而是跟隨美國的走向。美國這塊市場不好,美國同類商業模式公司股票不漲起來,中國的創業者、投資者就沒有整體意識來推動,必須得等美國好起來之後,國內的媒體和輿論才會發生根本轉變。但從整個世界來說,中國還是一個比較有投資潛力的互聯網市場。美國在分析互聯網市場投資潛力的報告中,出了一組系數:美國的系數大概是1.86、日本0.8、中國0.6、德國0.41、英國0.3、韓國0.2,在潛力里中國排第三。很重要一點,在這6個市場里,目前只有中國能保持百分之百增長速度,其它市場增長也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下,所以中國在一些重大政策上能有所突破,比如像WTO等。國際資本依然會有很大的興趣。
8、對於中國IT業會不會象美國一樣步入1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目前形勢不太明朗,但是卻格外值得重視。樂觀的觀點認為,中國信息化剛剛起步,市場剛剛在發展初期,潛力巨大。而且互聯網熱度無法與美國相比,國內資本市場介入有限,損失不大。但是,悲觀的人卻認為,互聯網蕭條的影響力將大大超過人們的預期,中國IT業也將表現同樣的「失重」症狀,會被拖入類似的負循環中。因為目前各種症狀已經出現:風險投資停滯、互聯網公司全面蕭條、IT產品增長明顯放緩、盈利大幅下滑、庫存問題凸現、IT廣告顯著下滑、電信設備廠商感受壓力。因此,中國IT業如何在一個減速的情況下繼續發展,已經是最現實的挑戰。雖然,中國不一定會出現美國這樣的U型衰退,但會出現V型的調整走勢。

9、互聯網雖然遭受很大壓力,但傳統產業並末簡單獲得勝利,將面臨更艱巨的信息化的挑戰。互聯網企業也不會簡單的消失,但它不再是絕對的中心地位,包括游戲規則、參與主角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但的確,傳統力量開始重新占據主導。過去一、二年內,引導互聯網熱潮的主要是20、30歲年輕人。而目前形勢下,這些人會遭受很大壓力。在各種場合,政府官員、傳統企業領導者重新走上信息化的舞台中央。失去力量的中國新經濟究竟如何走向,互聯網實驗室認為將依賴兩大新力量的加入:國家政策(對政府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的推動)和WTO問題(國際資本進入與帶動)。

10、互聯網作為十年來中國最重要的社會變革力量,已經成功推廣。但是,由互聯網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資源轉移和社會變革的夢想暫時受挫,創新者大多沒有掌握真正的社會資源,成為「先驅」,產業開始步入新的軌跡。激動人心的創新階段已經告一段落。舞台已經讓位於推動應用的傳統力量,他們成為決定中國信息化進程的主流力量。互聯網領域成為新的傳統領域,游戲規則已經永遠改變。但是相對於其他領域,冷卻的互聯網行業依然是最激動人心的領域。每個人需要在新的規則下重新構建自己的價值。

互聯網在放慢腳步,甚至停滯不前;所有與互聯網相關的一切都在放慢腳步。那麼,慢下來的中國IT業以及中國信息化究竟能不能很快找回靈魂?這樣的時刻,要體現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實在是有些困難。

閱讀全文

與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