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如何發展農村產業經濟

如何發展農村產業經濟

發布時間:2020-11-25 09:01:31

Ⅰ 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談談如何發展當地經濟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應緊緊依託區位資源優勢,著力發展有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的產業。在區域里邊通過專業化生產提高市場佔有率和樹立產地品牌。鑒於將繼續長期存在的小生產方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應主要借鑒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和專業協會+農戶的模式。龍頭企業帶動型因更接近市場在開拓市場方面更具優勢所以應成為主要推廣的方式。首先要扶持在流通或深加工領域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基地示範帶動引導農戶參與生產,對農產品實行保護價回收(在市場價低於保護價時)。通過龍頭企業把千千萬萬的農戶聯合起來,實現小生產與大廣場,小生產與大產業的有機銜接。

Ⅱ 如何促進農村與城市經濟和諧發展

1、農業發展與城市化
農村體制改革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動力基礎。大量剩餘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推動了鄉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農業生產滿足了非農產業發展的需要,農村經濟發展與收人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向非農產業與城市轉型的推動力,產生大量的剎余勞動力與一定的剩餘資金,可以向非農產業與城市地區流動、集聚與發展。這是從一般意義上而言的。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農業生產在滿足農民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後,有了大量的剩餘產品與剩餘資金;另一方面,可以解放出一部分剩餘勞動力,二者結合,就促使了非農產業的產生,即鄉村工業化的發展。

2、鄉村城市化道路的形成
鄉村工業化為鄉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農民首先要實現非農產業轉化,然後再實現空間轉移與生活方式的轉化,而鄉村工業化模式的多樣性有形成了鄉村城市化模式的多樣性。
由於地理區位、歷史基礎和發展環境條件的差異,中國鄉村工業化有多種模式。而鄉村工業化模式的多樣性必然造成鄉村城市化動力和城市建設機制的差異。
鄉村工業化對鄉村城市化的影響是復雜的;首先應該肯定,鄉村工業化是中國城市化急速發展的一種強大推動力量,在市場機制引導下,它既大大減輕了政府推進城市化的負擔,為城市化推進提供了非農產業活動支持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物質和資金支持,有創立了城市化的新模式,使其形成了多元推動、多模式發展的新格局,同時也極大改變了城市體系的結構。

3、教育、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
教育是關系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的立國之根本,對於農業、農業人口、農村人口占較大比重的發展中國家而言,農村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因為農村教育對於國家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有基礎性的推進作用。這里主要分析教育對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一是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影響。許多國家宏觀研究報告指出,一個地區人學登記率或者平均教育水平越高,從這一地向其他地區的移民率也越高。
由於教育設施的缺乏,加強了農民鄉城轉移的願望。如果單純考慮自身就業與收入一部分農民家庭在當地還是能夠獲得比較豐厚的收人或者能夠夠過上比較滿足的生活,但是往往是由於在農村地區或者一些小城鎮,甚至小城市教育設施缺乏的因素,促使他們選擇進行鄉—城轉移。他們可以不為自己將來的發展考慮,也許對他們來說將來在當地會發展更好,但是必須考慮孩子的前途。孩子的前途首先表現在接受初等與中等教育上。在農村地區,有些村沒有小學,有此小城鎮沒有中學,有些縣城的學校教育質量不高,每年高考入學率不高,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農民進人教學質量相對較高的縣城或者大中城市,有一些農民企業家還會在省會城市或在沿海大城市買房子,以專門送孩子去讀書。對於大多數沒有條件的農民來說,縣城可能是更為現實的選擇。

4、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現代城市文明,讓人們生活得更好、更舒適,不僅是擴大享受城市文明的人口數量,而且是提高所有居民生活的質量。一是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本身就是衡量城市化進程的一項重要指標;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農村居民的就業,加快農業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三是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如對於汽車、摩托車、冰箱、彩電、電視機、電腦等方面的消費以及通信費用,會大大促進城市非農產業的發展;四是農村墓礎設施的改善,可以加強農村居民與城市的聯系,讓農村居民不僅在農村享受到現代文明,同時也可以通過便捷的交通、通信設施,享受到城市的各項服務;五是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城鄉生活條件差異的縮小,居民向城市遷移的動力減小,也可以減緩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給城市帶來的就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壓力。
發展中國家的公共投資往往偏重於向城市分布。農村向城市移民至少能使某些農村低收人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到由偏重城市的公共投資帶來的不平衡的經濟發展之中

5、城市發展的吸引刀、拉動才和擴散力
城市地區相對較高的生產力水平以及優越、舒適、便利的生活方式,對鄉村地區產生了磁力與示範效應,極大影響了鄉村地區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吸引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城市化地區流動,促進生產要素在鄉村、小城鎮、小城市的集聚,帶動了鄉村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具體而言,城市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拉動力表現在三個方面:城市產業的吸引力,城市生活方式的拉動力,城市本身的發展從產業上與地域上向農村地區的擴散力。
吸引力力,是指非農產業與城市較為完備的基礎設施產生的較為穩定的高收益,高利潤對鄉村地區資金、勞動力的吸引力量。一般而言,非農產業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因而其收益也相對較高,就能夠吸引農村的閑散資金與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流動與集聚,鄉村工業化即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他成為鄉村誠實話的重要一步,首先實現了產業的轉型,為其他方式轉型提供了提供了產業基礎。這個鄉村工業化推動鄉村城市化發展的過程,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城市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拉動力,是指城市的生活方式與較高的收入水平,對鄉村人口產生的示範效應以及對人口產生的強烈吸引力量。他會引起大量的鄉村人口直接向城市流動與聚集。城鄉收入差別是引起鄉村勞動理想城市轉移的主要動力。在城鄉之間的戶口制約有所松動之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向城市,他們希望在城市能夠獲得較高的收入水平,最起碼是獲得高於在鄉村的收入水平。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別,是引起鄉村人口遷移的又一個動力。人們希望自己能夠享受城市的生活,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接受較好的教育,有機會接受更多文明社會的熏陶。農民是農村社會的主體,其生活方式受農村社會經濟的影響,幾有封閉性、落後性、生活節奏緩慢等特點;而城鎮居民對於農民在就業、收人、文化生活、社會地位等物質和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抗拒的拉力。
擴散力,指隨著城市的成長、壯大,城市產業規模、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張,原來的城市從空間上不斷向周邊的郊區或者鄉村地區蔓延與擴張的力量。這主要是,城市產業的規模擴張與升級換代,使得一些產業與投資向城市邊緣區、周邊的小城市或者小城鎮擴展。城市中心地區由於地價上升,需要將一部分原有的初加工產業,或者佔地面積較大的產業,或者市場競爭力下降的產業,向周邊鄉村地區轉移,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科技含量較高、能夠創造出較高收益的產業,以便降低生產成本,創造更高的收益。這就促進了城市周邊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中上所述,鄉村與城市的發展是相互補充的,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城市的也發展離不開農村。只有注重城市與農村關系的調整,工業與農業關系的協調,才能同時促進鄉村與城市的同時發展,達到共同富裕。

Ⅲ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農業發展如何為三農服務

所謂「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測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常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或賣得過於低廉,根子在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後,如何應對國外的集約型農業的挑戰?這將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從現在看來,目前中國應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拋棄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迎接入世挑戰。農村問題,目前突出表現的一個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往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較大差異。這種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已經受到理論界的一致質疑。目前,各地興起的戶籍制度改革紛紛向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開刀」,希望能夠藉此進一步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後,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導,形成的移民潮會給社會治安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驟需要控制,小城鎮是消解城鄉二元對立、改革戶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農民問題,可以分為素質和減負兩個問題。農民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據統計,截至2000年底中國義務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蓋率達到85%,在普九未能覆蓋人口中,農村人口佔大多數。同時,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隻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錯誤觀念指導下形成的便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沒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國民如何與強國競爭?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富民強國的重要舉措。農民問題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減負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要減輕農民負擔,但個別地方「令不行禁不止」——農民負擔照原樣,引發農民抗交國稅和集體上訪等事件發生。農民負擔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夠,目前還有些地方政府部門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飯的人不少」。因此,減輕農民負擔首先應該考慮加大力度進行機構調整,減員增效,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接近9億,佔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占產業總人口的50.1%。「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考慮農業自身的體系化發展,還必須考慮三大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重大,不僅是農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黨和政府的大事。解決「三農」問題關系國民經濟全局,要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解決「三農」問題的許多措施都與資金的投入密切相關,但是近幾年來的金融體制改革所存在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特別是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入相對不足。農業產業本身的體制問題也影響金融資本向其流動,不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一、農業經濟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經營,加上基礎設施差,難於容納較多的金融資金目前我國的農業體制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經營方式只能容納少量的小額農貸資金。一是這種經營方式農戶的資產較少,不能承擔較大的信貸風險;二是這種經營方式限制高效農業和農業深加工的發展,農民不需要較多的貸款。因此,目前的農村信用社出現三種情況:一是還有不少農村信用社由於歷史的問題較多,加上當地的金融風險較大的影響,目前還出現支付的困難,沒有錢支農;二是部分農村信用社存款多,但又不敢支農,資金閑置;三是有的農信社實際上成了商業銀行,在城市裡與商業銀行爭存款,爭貸款,不願支農。二、金融解決「三農」問題的幾點建議目前的金融體制對農業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的支持相對來講嚴重不足,那麼,從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決「三農」的問題?(一)要盡快恢復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業務,同時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既想發展農村經濟、啟動農村市場,又不想付出代價,這是不現實的,只不過我們如果對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點,減少人為的失誤和腐敗,我們的損失就會少一點,以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對支持「三農」的政策性投入,國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機制,在國家的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要及時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貼息資金和呆賬損失的彌補,以及時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風險,不要讓風險積聚過大。(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帶動下,積極引導商業金融加大支農力度。一些農業高科技、規模化、產業化和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產能力以後,商業金融要及時給予配套資金。對於長期只存不貸或達不到存貸比例的商業金融營業網點,要強行退出市場,遏制從農村大量抽走資金的做法。(三)扶持農村信用社建康發展,提高支農能力。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應實事求是地加以解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責。那些認為農村信用社不是國營的金融機構,就不能享受同樣待遇的思想是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不了解,其結果是導致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越來越大,不但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而且導致農村金融體系崩潰,甚至出現全國性的金融災難。(四)郵政儲蓄組織的資金,大部分應通過政策性金融反哺「三農」。由於郵政儲蓄的存款大部分來自縣以下,主要是農村,這部分資金應通過政策性金融用於支持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同時增加農村信用社的支農再貸款,提高其支農能力。這樣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擴大內需,進而有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五)適當改變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這樣才能吸納較多的資金,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目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對於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生產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而不能解決農民的小康問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以下弊端:一是不利於機械化生產,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二是不利於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沒有資金投入搞科研,即使有科研機構研究出新的技術,推廣也困難;三是難於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現在農民的生產往往是生產出產品找不到市場,雖然有公司加農戶這樣的模式,但畢竟多了一個環節。當市場出現變化時,要麼是公司不講信用,要麼是農戶不講信用;四是不利於農副產品的深加工。一些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主要原因是難於有穩定的質量和數量的原料來源,一家一戶的農戶來生產,要麼是質量難於保證,要麼是數量難於保證。上述的四個問題,都是在市場經濟中生產遇到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村經濟是不可能有質的突破,即使金融的改革能重構農村金融體系,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村也沒有很好的投資環境吸納較多的資金。硬性地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也只是沒有多大效益的投入,最終又形成的不良資產。因此,要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土地的再承包,使土地集中在懂經營的農業企業家手中,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大生產。農民既得到一定土地承包費,又可以干其他的副業,可以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低生產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Ⅳ 如何促進農業產業化和專業化,解決農村資源外流和農村哀敗問題

農業產業化可多種多樣,但必須(特徵):1、面向國內外大市場;2、立足於當地優勢;3、實行專業化分工;4、形成一定經濟規模;5、組織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6、實行企業化經營。只有這幾方面的有機結合,才能把農業改造成能夠與國內外大市場相銜接的產業。核心是如何把"千家萬戶"和"廣闊市場"兩者結合起來。

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要目標:一是保證農產品有效結合;二是增加農民收入。只有靠農業化這只大船,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民才能順利進入市場。所以,農業產業化是農民進入市場的好方式。

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扭轉農業弱質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農業產業化有利於解決農業社會效益高與經濟效益低之間的矛盾,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第二,有利於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它有利於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市場化。

第三,有利於解決農戶經營規模狹小與現代農業要求之間的矛盾,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第四,有利於提高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它有利於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建立高效農業體系。

第五,有利於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它有利於促進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實現農業產業化的背景,是因為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徹底地解決,如何解決好一家一戶分散的小生產與逐漸擴大的市場之間的矛盾,使農戶的分散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銜接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必須進行組織制度的創新。而農業產業化的本質是經營方式的貿工農一體化。通過發展農產品貿易和農產品加工業,使市場形成對農業生產的帶動,使農民提高直接參與市場活動的積極性,有利於農民進入市場,開拓市場。另外,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而且農業的比較利益較低,國家對農業的投資又難以真正落實到農業上來。這些矛盾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而農業產業化把產加銷融為一體,通過規模經營和多層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實現了產品增值,從而改變了原始產品供應狀況,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

主要內容包括:
(-)農業專業化和集中化。這是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特徵。農業專業化包括農業企業專業化、農藝過程專業化和農業地區專業化三個方面。所謂農業企業專業化是指農業企業之間實行明顯的社會分工,各企業逐步擺脫"小而全"的生產結構,生產項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給自足轉變到專門為市場生產某種農產品,其它生產項目或者降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為從屬的、輔助的生產部門,甚至完全消失。農藝過程專業化又叫農業作業過程專業化,即把生產某一種農產品的全部作業過程分解為若干個階段,分別由不同的專業化的企業來完成。如美國畜牧業生產,從育雛、飼養、蛋奶生產等工作都由專門的企業來完成。農業地區專業化又稱農業生產區域化,是指農業生產在較大的地區之間實行日益明顯的分工,各地區逐步由"千篇一律"、"萬物僅全"、"自給自足"的生產結構轉變為比較集中地為市場生產某些農產品的專業化地區。如美國因地制宜地進行某種作物的生產,通過長期演進,已形成玉米帶、棉花帶、畜牧帶等10個各具特色的農業帶。生產集中化一般是指伴隨農場數目的減少而出現的農場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如美國農場總數由1974年的231.4萬下降到1992年的190多萬,小規模的家庭農場逐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是大規模經營的農場。雖然大農場在1992年只佔全國農場總數不到18%,但是他們擁有的土地佔農業用地的54%,產量占農業總產量的83%。
(二)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這是農業產業化最突出的表現形式。它是指農業企業集團內部、農業企業之間以及農業企業與非農業企業之間,通過某種經濟約束或協議,把農業的生產過程各個環節納入同一個經營體內,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如芬蘭最大的乳製品聯合生產企業瓦利奧公司,它是一個具有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專業化、社會化和集團化公司。公司從奶牛的飼養、原奶的收購、運輸,到乳製品的精加工、產品的銷售和出口進行一體化經營,不僅效率高、周期短、生產成本低,而且隨時可以根據市場的動態需求變化調整產品的品種和數量。該公司在全國各地擁有33個乳製品加工廠,加工能力佔全國牛奶加工總量的77%左右,產品種類多達1400種,年營業額達到81億芬蘭馬克(約合18億美元)。
(三)服務社會化。這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其基本內容包括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上"一條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如墨西哥的錫那羅亞西紅柿生產協會就是為生產西紅柿的農戶設立的系列化服務機構,而且它還對西紅柿的產銷形勢、政府政策、市場動向、生產技術等問題及時准確地向農戶提出意見和建議。
(四)利益分配機制合理化。這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本質所在。由於農戶處於出賣原料的地位,作為價格的消極接受者,一般難以得到正常的利潤,而農業產業化則可以打破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農工商一體化經營,使農戶也分享到農產品在加工、流通過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潤。同時,發達國家還十分重視對利益分配機制的調控,除給農民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外,還突出表現在農產品價格措施方面。如歐共體通過制定干預價格(最低價格)與門檻價格(最低進口價格)等措施,保護農民利益,以防谷賤傷民。從國外農業產業化成功的經驗中看出,企業與農民互惠互利是產業聯結的基礎,妥善調節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則是農業產業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Ⅳ 如何推動農業產業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產業聚集。2,規模化。3,原生態。
前面兩點不難做到,但是現在人們更關注的健康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所以一定要原生態。
想做到原生態無公害的話成本有點高,價格和銷量起不來的話基本就很難賺到錢,建議結合旅遊來做,旅遊農業,用農業拉動旅遊業,讓生活在喧囂的城市人口體驗田園風光,同時旅遊業又能為農業做很好的宣傳,並帶動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的銷量。

Ⅵ 鄉村振興中如何做好產業發展,助農增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有七條「之路」

1、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2、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3、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4、必須堅持人不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5、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6、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

7、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戓,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

到2020年 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 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50年 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鄉村振興實施主要策略

1、打造區域鄉村振興孵化器。鄉村振興孵化器是政底、企業、農民的共識平台,是產業、產品、資源、主體的組織平台,是供需虧勱的交易平台,也是鄉村文化創意平台,更是綜合服務和孵化平台,是凝聚鄉村振興合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2、建立農事服務中心。以政底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打造一站式、全託管生產服務中心,真正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

3、建立加工物流產業園。組織加工、分類仏儲、智慧物流、定製交易,成為連接供需的高效樞紐。

4、實施品牌鄉村工程。統一區域品牌形象,強化品牌組織,形成品牌體系,保護知識產權,避克惡性競爭,逐步將農特產品、文化產品、旅遊產品也納入其中。

5、構建社群新零售網路。創新社群組織化方式,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新消費場景,打造生產端到消費端直接虧勱的渠道,打通農產品從鄉村到城鎮的向上通道,以及消費人群從城鎮到鄉村的向下通道。

6、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按照土地現狀丌變、生態風貌丌變、農民主體地位丌變的「三個丌變」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共生共享、資源內生、產融聯結合這「四項原則」,導入生態農業、旅遊體驗、健康養生、文化教育、當地特色這「亐類產業」,挖掘當地資源,延伸公共服務,在美麗鄉村建設基礎上,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保證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

7、
創建有靈魂的特色小鎮。以伓秀傳統文化為內核,以社夫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達到人不內心、人不人、人不自然和諧共生,形成人文生態、生產生態、生活生態、環境生態兼具,自治、法治、德治結合,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繁榮鄉村。

8、搭建智慧鄉村和綠色金融平台。以鄉村大數據為基礎,充分利用虧聯網、物聯、區塊鏈等手段,緊緊圍繞鄉村產業和鄉村生活,實現智慧鄉村鏈接智慧城市。以普惠和公益理念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大力弘揚綠色金融、生態金融、共生金融理念,實現金融服務對鄉村產業、鄉村生活全覆蓋。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Ⅶ 1, 如何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和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建立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對宿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必須解決好三個層次的關系,一是種植業內部的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生產之間的關系,二是農業內部的農,林,牧副漁等業之間的關系,三是農村內部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第,我國建設現代化家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為此,必須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一是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質量和種糧效益,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二是調整農產品結構,大國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林業,畜牧業及漁業,四是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五是調整農業布局結構,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使主要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促使優勢農產品實現區域化布局

Ⅷ 農村的集體經濟到底具體指哪些產業現在發展狀況如何

主要只農業,以及與農業有關的經濟。發展為家庭聯產承包制

Ⅸ 鄉村的產業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鄉村產業結構已發生深刻變化,鄉村分工分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對鄉村的認識有新的突破,表現在:①鄉村不僅是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民聚居的地方,而且也是一個經濟生活的整體,在多方面具有獨立活動的性能。鄉村中除農業外,還包括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經濟活動;②鄉村不僅是一個綜合的經濟實體,也是一個社會,即不僅包括經濟,還包括經濟以外的政治、文教、風俗等所有活動;③鄉村不僅包括經濟和各種社會活動,還包括空間因素,即自然環境的立體因素,是具有一定自然、社會經濟特徵和職能的地區綜合體。
鄉村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概念,從世界范圍看,鄉村這個特定的經濟區域分為五個歷史發展階段:原始型鄉村、古代型鄉村、近代型鄉村、現代型鄉村、未來型鄉村。中國鄉村正處於由近代型向現代型過渡的階段。由於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城市中心區域的越來越擁擠,越來越多的城市人開始選擇到鄉村去度假或安家。
許多過渡型鄉村,如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地區,作為城市邊緣地帶的城鄉結合部地區市政道路及其它配套措施尚未及時跟進,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尤其需要得到重視。
鄉村: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一萬二千六百戶為一鄉。

Ⅹ 為什麼我國不發展農村產業,非要在經濟發展與區域飽和的城市發展產業

在我的認知中,國家不僅發展農村產業,而且是大力發展農村產業,每年的中央1號文件寫的都是農業,現在又在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哪裡是沒有發展農村產業?

閱讀全文

與如何發展農村產業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