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態勢

文化產業態勢

發布時間:2020-11-25 09:03:32

『壹』 面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如何才能振興我國的文化產業

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活力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1、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原則,基本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活力進一步增強。 2、文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行業和項目對文化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以資本為紐帶推進文化企業兼並重組取得重要進展,力爭形成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經營、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產值超百億的骨幹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3、文化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取得實質性進展,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創能力進一步提高,數字化、網路化技術廣泛運用,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顯著提高。 4、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城鄉文化市場進一步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逐步成為文化流通領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費領域不斷拓展,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明顯增加。 5、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進一步擴大。一批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對外文化貿易渠道和網路進一步拓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大幅增長,文化貿易逆差明顯縮小,成為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重要增長點。 重點任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力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印刷復制業要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術先進的印刷復制基地。演藝業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藝集團,加強演出網路建設。動漫產業要著力打造深受觀眾喜愛的國際化動漫形象和品牌,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增長點。 (二)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範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繼續推進國產動漫振興工程、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建設工程、多媒體資料庫和經濟信息平台、「中華字型檔」工程、國家「知識資源資料庫」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選擇一批具備實施條件的重點項目給予支持。 (三)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四)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五)擴大文化消費。不斷適應當前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的新需求,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提高文化消費意識,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強原創性作品的創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價格合理、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快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主題公園。開發與文化結合的教育培訓、健身、旅遊、休閑等服務性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六)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重點建設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渠道。發展文藝演出院線,推動主要城市演出場所連鎖經營。支持全國文化票務網路建設。推進有線電視網路整合,鼓勵通過並購、重組等方式,進行廣電網路的區域整合和跨地區經營。推進電影院線、數字電影院線的跨地區整合以及數字影院的建設和改造。支持國有出版發行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跨地區兼並重組。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演藝娛樂、動漫等領域。支持優先選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質量水平高的文化設備及產品。 (七)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採用數字、網路等高新技術,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升級。支持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路廣播影視、數字多媒體廣播、手機廣播電視,開發移動文化信息服務、數字娛樂產品等增值業務,為各種便攜顯示終端提供內容服務。加快廣播電視傳播和電影放映數字化進程。積極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發揮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寬頻光纖接入網路等網路基礎設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網路標准,促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推進三網融合。積極發展紙質有聲讀物、電子書、手機報和網路出版物等新興出版發行業態。發展高新技術印刷。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娛樂設施和舞台技術,鼓勵文化設備提供商研發新型電影院、數字電影娛樂設備、攜帶型音響系統、流動演出系統及多功能集成化音響產品。加強數字技術、數字內容、網路技術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加快關鍵技術設備改造更新。 (八)擴大對外文化貿易。落實國家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優惠政策,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海關通關等方面給予支持。制定《2009-201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目錄》,形成鼓勵、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長效機制。重點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展覽、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網路游戲、出版物、民族音樂舞蹈和雜技等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抓好國際營銷網路建設。支持動漫、網路游戲、電子出版物等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獨資、合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在國外興辦文化實體,建立文化產品營銷網點,實現落地經營。辦好國家重點支持的文化會展,通過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現場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等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支持文化企業參加境外圖書展、影視展、藝術節等國際大型展會和文化活動。

『貳』 如何看當前文化產業發展態勢

增強我國文化產業整體實力。
目前渠道方面,推出體現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精神、電視報刊、電視劇場以及手機電視,擴大中華文化的對外影響的必然要求。現在國際文化市場上主要講述的還是西方的故事,中國作為東方文明古國,基本扭轉文化貿易逆差較大的被動局面,可以把文化產業分為渠道和內容兩個方面——從渠道的角度來講,主要有四條:一是出版物的發行;四是劇場連鎖。從內容生產來講,有電影生產、圖書和報刊出版、舞台藝術表演,就必須堅持「渠道優先、內容強勢」。
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是整合地域文化資源,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市場集中度。
此外,文化和旅遊、製造業的結合也將成為一大趨勢,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形象。只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示範園區建設,鼓勵和支持各地根據自身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帶和集聚區,形成具有強大帶動效應的區域文化產業孵化器和發展極,給予重點支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品名牌引領國內市場,進軍國際市場。
未來的骨幹企業,是戰略投資者、電視互聯網,劇場連鎖下一步也要重點發展,如出版物的發行,讓自主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最重要的發動機,打造實力雄厚、多種業態,包括圖書和報刊。爭取在未來幾年使我國的對外文化貿易有快速的發展。
在產業融合方面,廣電的兩張網,提高文化產業活力與競爭力。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又可以帶動製造業的升級與發展。
文化「走出去」,優化對外貿易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對外文化交流,即有線電視網路和無線移動網,下一步要建區域性的中心,強化分工配套,使各地園區成為吸納投資的主要土壤和產業擴張的主要增長點。要採取有力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實現文化產業規模化。總之,文化產業要想快速發展,文化產業的行業界限會越來越模糊;廣電的網路也將變小網為大網,促進文化產業的內部分工與協作,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速度的必然趨勢。為此,隨著技術改造和規模化發展,將成為整合文化資源的重要平台,要實現全國的互聯互通,建立中國出版物發行的高速公路;二是廣電網路,包括有線和無線;三是電影院線;將文化創意與製造業相結合,把文化的內涵或者文化的元素植入到產品中去,積極鼓勵和支持原創,展示自己的文化,大力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增強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廣電節目生產,還有音樂等等、集聚化發展,理應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內容生產方面,要綜合性和專門化並舉。
從根本上改變我國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的狀況,走出受制於人的困境,必須立足於自主創新,未來將會形成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創新型文化企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骨幹企業培育、配套設施建設,會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基礎上,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著名文化品牌和知名文化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興文化產業和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手機電影、手機報刊,既是引領產業發展方向、推動產業創新,如新型陶瓷產品等建築裝修材料,勢必將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與附加值。例如,文化品牌的塑造,知名品牌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符號、新興業態培育和運行機制創新、增強產業集聚效應的戰略舉措,還要加快電影院線的建設、手機圖書等新業態。所以,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對原創性強,突出主導產業,加強企業集聚,既要做好宏觀布局,更會加強調控引導,才能真正從「中國製作」走向「中國創作」、具有一定市場佔有率的綜合文化企業集團,希望能夠培育出市值過千億的文化企業「巨無霸」,也是應對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文化激烈競爭,加快民族文化產業振興的迫切需要。要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和發展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引領文化產業發展、技術先進、能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前景良好的文化企業,出現電視圖書館、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文化藝術精品。比如,隨著文化資源的開發,深度旅遊必將會在中國出現,是拉動對外文化貿易;二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步伐不斷加快;三是行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四是文化與旅遊及製造業的結合越來越明顯;五是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從自發轉向自覺。
對中國文化產業的框架結構未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將呈現五大趨勢:一是文化資源進入大調整、大整合的時期。
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會從自發走向自覺,體現在國家層面加緊制定全國性文化產業規劃

『叄』 文化產業的當今現狀

淺談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專業:文化產業管理 摘要: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對其進行大力扶持、深入開掘,逐 漸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戰略選擇。基於對文化產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我國近 年來無論從政策制定還是資金投入,對此都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重視。但是,應當 看到,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處於初級階段,有眾多難題亟待釐清和破解;尤 其是如何從學科建設方面為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夯實理論基礎,尚需深入探 討。 關鍵詞: 關鍵詞:中國 文化產業 發展現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隨著經 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作為 21 世紀兩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的文化產業,已成為世 界經濟增長的一大新亮點。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但卻始終未能走在世 界文化產業發展的前列。對此,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 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 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提升國家文化 軟實力。建議中將文化產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該如何審時度勢,緊抓歷 史機遇,做強文化產業,使文化成為引領我國新一輪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 力量,已是我國當前的緊迫任務和重要課題。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2000 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 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 ,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隨著文化體 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從小到大,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整體規模和實力快 速提升。2010 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 11052 億元,比 2004 年增長 了 221.3%,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 1.94%上升到 2010 年的 2.75%。2010 年全 國共出版圖書 32.8 萬種,總印張 604.7 億印張;全國新聞出版、印刷和發行復 制業總產出為 12698 億元,實現增加值 3503.4 億元。2010 年全年製作廣播節目 681 萬小時、 電視節目 274 萬小時, 生產電視劇 14685 集, 國產動畫產量超過 22.05 萬分鍾,電影產量 526 部;全國廣播電視系統總收入達到 2302 億元,電影綜合 效益達到 157.21 億元。2010 年我國藝術品成交總金額達 1694 億元,成為世界 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之一。互聯網和移動網游市場規模達到 349 億元。同時, 涌現出一批總資產和總收入超過或接近百億元的大型文化企業, 成為文化產業領 域的領軍力量;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資產、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 文化要素市場逐步完善。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繁榮社會主 義文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創造就業機會、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 發展方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階段,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產業 發展,先後出台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一系列指導、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 策文件,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進行統一部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更是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 柱性產業」 。社會資本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度顯著提升,文化產業的盈利模式逐步 得到認可,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熱情高漲,為產業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 融資環境。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傳承、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寶庫。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增 強,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長,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 基礎。 同時,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還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結 構不合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產業在調結 構、促增長方面的作用尚待進一步發揮。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走勢分析 (一)文化產業生長空間將進一步擴大 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 27 年,預測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今後將進一步加快。 按 照 GDP 年均 8.5%的增長率計算, 十一五」 GDP 總量將超過 26 萬億元,人均 GDP 「 末 近 1.9 萬元,折算美元將超過 2000 美元;2015 年將達到 3000 美元,提前實現小康; 到 2020 年將達到 5000 美元,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文化消費將成為拉動消費 結構升級的主力軍。近兩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已由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 出現了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為代表的消費升級,在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 居民消費已由以實物消費為主走上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並重的軌道,下一輪消費 升級的帶動性項目將是教育、醫療、旅遊、電信、信息和家庭娛樂等等。 「十一 五」期間國家將重點加強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約居民消費 支出的因素將進一步減少,消費升級的速度將更快,從而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巨 大的市場空間。 (二)體制改革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和總結,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經驗開始向方針政 策轉化。2005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陸續下發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 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 、 《關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 的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將深化改革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 將履行入世承諾放開准入和加強規范結合起來,將完善管理與促進發展結合起來, 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發展的目標、 原則和方式方法,宏觀思路更加清晰,方法舉措更 加配套,為進一步的改革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使文化產業發展逐步進入到有 序推動的階段。 「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全面啟動,已有大約 2/3 以上的省、市、自治 區和直轄市提出建設「文化大省」和以「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有關國家機關 和地方行業管理部門,在機構設置、 力量調配等方面,也在著重加強宏觀管理能力 的建設。監管方式不斷改進,審批事項和程序得以簡化,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 對文化國有資產監管的有關問題也進行了有效探索。 試點地區政府部門的職能轉 變和改革思路的探索,將對其他地區產生很強的示範帶動作用。 (三)文化產業的區域特色將逐步顯現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 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頗具特 色的文化資源,這為通過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縮小地區差距提供了基礎條件。從國 家發展思路上看,已將區域協調發展列為「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思想,並將發 展各個地區的文化產業作為重要著力點。 通過發展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產業促進 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布局的優化,已成為國家超越傳統產業更替的重要戰略選擇, 將為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持。 東部地區人均收入超過 1000 美元,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經 開始進入 3000—5000 美元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些地區文化消費活躍,消費層 次不斷提高,不少省市力求通過大力發展創意產業推動文化產業升級,並力求走 出去。中西部地區人均收入大部分在 500—1000 美元之間,文化消費剛剛起步, 這些地區注重利用豐富的區域性文化資源,藉助現代傳播手段,面向全國市場,打 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開發特色文化產業。 (四)「三網」融合將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產業是社會文化與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傳播技術高度融合的產物,傳 播媒介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技術進步,寬頻和移動通訊 技術的結合已經實現,廣電和電信統一的技術平台和商業平台正在出現,相應的 技術標准即將出台,商業模式趨於成熟,新媒體產業憑借多媒體的綜合優勢快速 成長。比如,2005 年盛大公司上市以後,「家庭互動娛樂平台」戰略浮出水面,內 容領域涉及電影、音樂、游戲、在線廣告和電子商務等多方面,昭示著廣電業和 電信業共同的發展方向。 傳播形態正在醞釀著革命性變革。傳播的時空局限被打破,媒體信息幾乎無 處不在;傳受雙方主客易位,受眾變被動接收為主動選擇,變單純接收為雙方甚至 多方互動交流,播出內容的安排也將變供給主導為需求主導。這些變化將促使傳 播內容向分眾化、個性化、專業化發展,最大限度地刺激受眾的文化消費需求, 為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提供強大牽引。加強寬頻通信網、數字電視網 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已被國家「十一五」規 劃確定為重要發展目標,大的政策已經明確,廣電和電信分業經營格局的打破也 將為時不遠。這種發展和改革,將促進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和鏈條發生歷史性重 組,在促進文化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走向深入。 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是提高文化對國民經濟貢獻率的需要。縱觀當今發達國 家發展歷程,經濟國際化程度愈高,其文化產值所佔比重也越高。根據需求結構 變動的經濟發展規律,隨著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也將發 生重大變化,信息、教育、娛樂、旅遊、體育等文化消費所佔比重越來越大。 (一)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必須構建結構合理、 門類齊全、 科技含量高、 富有創意、 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一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結構。按照結構優、布 局佳、效益好、可持續的要求,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 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化創意、 數字出版、 移動多媒體、 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 二是堅持走集約化發展道路。 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培養文化產業領域 戰略投資者,發揮其對產業的整合和示範帶動作用,使文化企業盡快做大做強, 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三是著力打造文化知名品牌。加大 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產業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國優秀傳 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打 造蘊涵中國文化元素的自有品牌,提升文化品牌價值。四是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 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文化產業要積極借鑒其他領域發展成果,進行技術研發 和創新,開發新型文化消費終端,提升文化產業的裝備製造水平;另一方面,要 在工業產品以及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中融入文化元素,通過開 發產品文化內涵、加強工業設計、提高產品藝術品位等舉措,提升產品和服務的 附加值,延長文化產業鏈條。 (二)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 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逐步形成公有制為主 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文化產業格局。一方面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通過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國有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培育一 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通過直營、控股、 參股等多種形式,牢牢把握決定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領域和關鍵環節, 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文化領域的非公 有制經濟發展。積極探索完善相關政策和管理辦法,從投資核准、信用貸款、土 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 支持,為非公有制經濟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提供有利 的政策條件,依法加強服務和監管,在國家許可范圍內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 投資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施 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專、精、特、尖的中小文化企業,為文化產業發展注 入新鮮血液,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競爭機制,打造富有 活力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三)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現代科技創新,尤其是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文化藝術 的新形態,拓展了文化發展的空間和平台,增強了文化的創造力和傳播力,是推 進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必須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 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抓住一批具有全局性、 戰略性的重大科技課題,加強科技創新攻關,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體、系統等的研 制和自主發展,提高文化產業裝備水平和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大力推動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制定相關技術標准,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 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善於利用科技手段強化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提升藝術魅 力和感染力,實現式樣和載體的極大豐富,加快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文化 傳播體系和創新體系,努力掌握文化發展和文化傳播的主動權。三是要健全以企 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產學研戰略聯 盟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把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 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形成良好的文化科技創新體制 機制,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 (四)擴大文化消費 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擴大 文化消費尤其是國內文化消費需求,是實現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一是 要著力培育文化消費習慣。不斷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的新需 求,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增加學校文化藝術課程安排,培養青少年的文化消費 習慣和藝術欣賞水平。引導文化企業投資興建更多適合群眾需求的文化消費場 所,鼓勵出版適應群眾購買能力的圖書報刊,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 一定數量的低價場次或門票,鼓勵網路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業務,有條件 的地方要對困難群眾和農民工文化消費提供適當補貼,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 培育文化消費潛在市場。二是要積極開拓文化消費市場。文化市場是擴大文化消 費、滿足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要立足擴大內需,積極創新商業模式,拓展文化 消費渠道和平台,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培育農村文化市場,擴大文化服務消 費。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 消費增長點。要大力推動文化走出去,加快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和對外文化貿易, 拓展國際市場。擴大文化消費信貸,規范市場價格秩序,優化消費環境。三是積 極發展文化旅遊。充分利用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 托文物、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文化資 源,開展旅遊活動,實現文化消費與旅遊消費的結合,發揮旅遊對文化消費的促 進作用。 回顧過去的歷程我們可以發現, 我們國家的發展理念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 兩位一體, 即「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到後來的三大文明「物質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現在又到了四位一體的階段,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我認為把文化擺到「四位一體」的位置已經 很合適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及文化產業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已經講 得很清楚了,關鍵是要把這些理念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 2009 年 9 月 (2) 《文化產業概論》 胡惠林 2005 年版 (3) 《中國文化產業年鑒 2010》 2011 年 中國經濟出版社

『肆』 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有望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嗎

文化產業大發展態勢明顯。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物質生活質量的逐步改善,城鄉居民越來越重視文化生活,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規模逐年增長,文化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僅以電影為例,2015年我國電影票房達到440.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8.7%;全年城市影院觀眾達12.6億人次,同比增長51.08%。

文化產業成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提供重要土壤。比如,以眾籌形式出版圖片、拍攝電影,改變了傳統的文化形態;「網紅」經濟等引領新產業形態。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助力下,不少「80後」、「90後」在文化領域創業創新,掀起了一陣一陣的浪潮,促進了文化領域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到2014年,我國小微文化企業數量占文化企業總數80%,從業人員占文化產業從業人員77%左右,實現增加值約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60%。加上200多萬文化類個體創業者、經營者、工作室,文化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還會進一步提高。來源:學習時報

『伍』 文化產業有哪些分類和概述,什麼是文化產業

【摘要】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發展形態和文化現象,文化產業在世界上引起人們普遍關注並對其展開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世界文化發展浪潮中,文化產業的概念不斷嬗變,內涵日漸豐富,專家學者對文化產業的概念進行了系統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個權威、標準的定義,沒有形成統一的稱謂。准確把握文化產業的概念和分類,對於中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發展的嬗變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進而能夠促進國內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推動新時期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概念;分類

「文化產業」概念源起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1947年對「大眾文化」的爭議和批判。自從他們把「文化產業」納入研究范疇以來,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便得到了學術界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文化產業的變遷和發展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在我國學術界,文化產業同樣是內涵豐富、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

一、文化產業概念區分

目前給「文化產業」這一概念界定一個准確的定義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從最為廣泛的人類學意義上來說,「文化」是一個「獨特人群或社會團體的『生活全貌』」,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的產業都是文化產業,因為所有的產業都與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有關。然而事實上,倘若我們將文化定義為「社會秩序得以傳播、再造、體驗及探索的一個必要(雖然並非唯一)的表意系統(signifing system)」的話,「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的表述和使用就會更加精準和嚴謹。簡言之,文化產業通常指的是與社會意義的生產(proction of social meaning)最直接相關的機構(主要指營利性的文化企業機構,但有時也包含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和國家組織及非營利組織)[1]。因此,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大都應該包括廣播電視、書報刊出版、廣告以及表演藝術等。而所有這些文化活動的首要目標都是與受眾溝通並創作文本,最終多以文化產品的實體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從廣義上講,所有的文化製品都是文本,但由於它們可以任人解讀,必然會造成認識上的偏差,有些概念甚至還時常混雜在一起。

(一)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相對應的概念,長期以來,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在很多場合和領域混合使用,人們沒能准確認識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伴隨著快速發展的高新科技和不斷進步的現代生產方式,文化產業日益融入大眾日常生活視野並風生水起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體兩翼。

一般來說,文化事業是由政府主導,具有公益性質,通過提供無差別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而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則由市場主導,是經營性的,主要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推動文化企業發展壯大,調動更多非公益性資源和民營資本激活文化市場,以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2]從資本來源上看,文化事業的生產資本由國家或社會統一集中提供;而企業商品生產的資本來源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多元化,廣泛吸收民營經濟進入文化產業經營領域。從管理體制看,文化事業通常實行公益性管理體制,文化產業實行經營性企業管理體制。從調控方式上看,對企業單位,國家主要通過稅收政策、法律制度和價格杠桿進行間接調控並進行合理引導;而對文化事業,則偏重以國家直接調控為主。

文化事業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公益性。絕大部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美術館等都是國家投資興建和撥付日常經費進行管理的,理所應當歸社會全體公民所有。二是社會共享性。公益性文化事業為社會公有並且共享。三是社會公用性。主要是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事業。

在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方面,文化事業起著重要的文化服務引導作用,文化事業導向和滋養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可以增強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激發社會開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加快文化消費步伐,滿足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事業的建設具有基礎性的補充作用,兩者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都是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實現形式。[3]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行十多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明確了新的文化建設理念,明確區分了文化事業由政府主導,文化產業由市場主導。文化產業既有商品消費的經濟屬性,又有精神享受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產業既可以成為一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強大經濟實體,又能體現國家軟實力,是一個具有無限生機的經濟增長點,能夠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的體制基礎。[4]在全面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兩手抓、兩加強」,要尊重兩大規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處理好兩對關系——文化發展之「魂」與文化傳播之「體」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並不意味著只注重市場規律而不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不能隨意誇大或簡單理解發展文化產業就是文化產業化或文化市場化。在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始終要引導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自覺擔當社會責任,絕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影響和諧穩定及國家安全來獲取經濟效益。[5]

(二)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

在國家層面,我國對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這兩個概念的使用有著明確的區分,並沒有不加區別地對待。在《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以及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涉及有關文化產業內容時,普遍使用「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創意」二字,文化產業並不是創意產業,創意只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而所有的文化產業都只是圍繞著創意來展開活動的。

英國最早提出「創意產業」這個概念。20世紀末,英國政府提出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英國振興經濟的聚焦點,專門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將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高度,首次明確提出了「創意工業」(creative instries)的概念,主要指那些充分運用個人的天分、技藝、智慧,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通過循環開發進而創造就業機會和潛在財富的藝術思維活動[6]。「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①根據「有想法的人,特別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在很多情況下比操縱機器的人更有力量」的基本判斷,對創意產業做出較為寬泛的定義,他認為構成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藝術設計、專利申請、商標營銷和版權保護。任何一種文化創意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依靠人的靈感和創新,藉助現代科技提升傳統文化要素的內涵和品質的,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加工和移植,創意活動融注了最大的個性特質。

創意產業區別於文化產業的最大特徵主要在於它高度集納了創意元素、文化因子和科技力量,三者相互作用並深度融合,形成了高智慧、高文化的新型產業集群。[7]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中,知識產權、文化產品及服務被認為是創意產業的核心內容。在國內,北京最早認定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標准,側重從文化產業價值鏈的角度重新定義創意產業——以創新為根本要素和途徑,突顯文化內核和創意價值,主要體現了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徵的行業集群特徵。[8]而相對於文化產業,具有信息密集性和高知識性特徵的創意產業是高智慧和創意的結晶,始終處於價值鏈的高端。任何一種創意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利用人文積淀,通過重塑傳統產業結構來完成創意點燃和價值實現。如當今的3D電影、3D列印和高清數字電視等高科技文化產品都是通過數字新技術完成的。沒有創新也就沒有創意,創意是一種新科技理念。由於創意產業處於文化產業價值鏈條的高端環節,因此它的創新思維凝結在文化產品及服務當中,通過價值傳導進而實現它的附加值增加,完成跨行業、跨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進而推動文化產業實現深度發展。

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關聯極為密切。文化中有創意,創意中有文化。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領域還是在政府制定實施決策方面,對「創意產業」一直存有較大分歧,特別是一談到文化必然提及文化產業,這一對平行的概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也有顯著差異。有時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有明確的區分,有時二者之間又可以互換使用。[9]在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形勢下,雖然強調創意產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知識創新、產業升級和效益倍增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量空間,但由於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所限,且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側重點等方面有所不同,與我國倡導的自主創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目前看來,盲目照搬英國等國的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既不符合我國國情,也不利於政府的統一管理。在理論和實踐上加強兩者研究,有助於明晰各自歸屬的產業邊界,廓清文化產業與創意之間認識上的誤區。

二、文化產業的分類

文化產業包含的內容和門類非常豐富,是一個多系統多組織構成的有機整體,長期以來沒有一個規范科學的分類標准,現在的分類標準是在各種產業分類標準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因為對文化產業進行分類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加之文化產業概念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多義性,世界各國地域、經濟、文化背景、產業政策等各不相同,所以與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相對應的文化產業分類標准和體系也不盡相同。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各國政府紛紛採取措施,根據各自的國情和發展目標制定本國的文化產業分類體系,以應對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目前在國際上各種產業分類標准中,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費希爾在其1935年出版的《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提出的三大產業分類法最廣為人知。根據社會生產活動的歷史發展順序將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為農業,第二產業為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即為生產和消費服務的部門,包括除第一、二產業之外的其他相關產業。除此之外,一些國際組織根據組織內部的產業劃分原則也制定了自己的產業分類標准。從世界范圍看,文化產業從組織結構上基本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製品等行業);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信息咨詢、文化旅遊等)。

當文化產業的內涵較為明確時,其外延描述就會更清晰。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准基本上全面反映了近年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客觀進程和可喜成就,特別是新的四層次劃分較為合理,對文化產業鏈條進行了新的提煉和梳理,更符合文化生產規律[13],更好地適應了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這既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熱切關注,同時也澄清了以往在文化產業認識上的不確定認識,為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文化產業統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標准和行業導向,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人們對文化的認識逐步深入、文化與其他領域的加速融合,文化產業的涵蓋范圍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逐步完善文化產業的科學劃分體系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文化產業內涵進行科學界定和系統劃分,能夠正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恰如其分地定位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坐標,以便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進行有效的區別管理,推進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既要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同時也要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門類。

『陸』 中國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

中國當前文化產業正在起步還有待發展,有一些成果.

『柒』 為什麼文化產業這么強勢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進出口貿易逆差逐步縮小,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總的看,我國文化產業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正在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可以成為強市的推動力。

『捌』 21世紀文化的發展趨勢

黨的十六大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為我國在21世紀初文化的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文化產業是反映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一種文化生存形態,它不僅是一個國家一切原創性精神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重要手段和載體,而且也是現代社會物質財富創造的重要來源,是現代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美國,文化產業的核心版權佔GDP的3.7%。據統計,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美國的音像業僅次於航天工業居於出口貿易的第二位;藝術品經營業在英國的產業規模,與汽車工業並駕齊驅,英國旅遊業收入的27%來自藝術,在英國文化產業平均發展速度是經濟增長的兩倍;日本的娛樂業產值僅次於汽車工業。加拿大的文化產業的產值一般都超過了一些傳統行業,如農業、交通、通訊及信息技術等。這表明,文化產業是發展潛力巨大、發展速度很快的優質產業。
據有關部門預測,2005年,我國文化的潛在消費能力是5500億元。對此,跨國公司對中國文化市場志在必得,而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對文化的意識形態性有清醒的認識,但對文化的產業屬性了解不多,鑒於此,如何充分利用我們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主場作戰的優勢,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在競爭中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最終佔領國內文化市場,是我國文化經營企業當前面臨的新挑戰。
一、文化產業緣何在我國蓬勃發展
1、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二十多年,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後,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恩格爾系數降到了50%以下,說明我國居民從總體上告別了溫飽,進入了小康。其中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到20世紀90年代末降至40%以下,開始走進了富裕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人們的閑暇時間將比過去大大增加,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人們退休後的時間也在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將大大增加文化消費,精神消費的需求。
2、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據統計,人類的科技知識,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中葉是每10年增加一倍,當前則是每3年至5年增加一倍。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領域方面,新技術的創新是遵循「摩爾法則」,每隔18個月微處理機的能力就翻一番,而其價格卻不變。科技知識更新速度在加快,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20世紀以來,印刷復制、錄音錄像、電子排版、網路傳輸、數字化等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使文化藝術品可以批量生產,這使得文化有可能成為產業。現代科技在文化藝術領域——從內容到形式,從生產方式到傳播方式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創新,也對文化產業的產生和發展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表明,藝術藉助科技的發展才能高飛。現代科技文化使文化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以出版為例,根據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在著作《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的分析「在所有發達國家裡,圖書的出版與銷售,至少與新的電子業增長得一樣快。全球頂尖出版公司的增長,或許比不上頂尖電子公司如英特爾、微軟或德國的思愛普。但是以整個產業而言,出版比電子資訊增長得更快,而且可能獲利更豐。」科技發展表明,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有兩個,一個是高新技術產業,一個是文化產業。
3、經濟全球化拉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當今覆蓋面最廣、影響最大、滲透最深、最突出的全球趨勢。全球化是人類不斷地跨越空間障礙和制度、文化等社會障礙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充分溝通和達成更多共識與共同行動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既包括經濟的全球化,也包括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面,在經濟不斷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隨著世界性生產、市場的形成,隨著物品、人群和信息的世界性流動,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文化也隨著擴散到世界各地,推動了文化的全球化。譬如,當「麥當勞」、「肯德基」進入中國的消費市場時,也帶來了美國人的快餐文化和飲食觀。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普遍建立,隨著和平與發展時代的到來,隨著電信技術的發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直接地推動了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在全球化過程中,文化的民族性在削弱,世界性在加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也日益增強。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要面向全國,而且必須面向世界,我們要把中國豐富的、獨特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包裝,使之轉化為全世界億萬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全世界,以防止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出現發達國家特別是以美國為文化代表的西方文化一統天下的局面。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出現文化單一化的局面,這是一種現實的危險。發展文化產業乃是構築國家文化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
4、體制改革啟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制度創新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啟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新的世界性發展趨勢。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刻而廣泛,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轉變勢必要擴展、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放開文化市場,減少國家的財政補貼,改善文化事業單位的條件,豐富和活躍人民群眾的生活,增加國家的稅收,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波瀾壯闊,蔚為壯觀。國家已制定一系列相關政策,允許民間資本和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產業,不久的將來,中國文化產業將會有一個大的飛躍,從而在國民經濟中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發展我國文化產業所面臨的挑戰
中國文化產業正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比之泱泱大國的需要,比起發達國家的水平,比之人民群眾的願望和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今後乃至很長一個時期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從目前情況來看,發展文化產業工作有一些不利因素。
1、觀念滯後。在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一部分人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強調文化的特殊性多,講文化的產業性少,沒有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特有的社會經濟效應,往往把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二者混為一談,與此同時,一部分人對加大改革力度,迎接入世後的挑戰的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認識上的混亂會導致運作上的阻力,這也是目前文化產業化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2、規模弱小,質量偏低。我國文化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低,機構性、功能性缺陷突出,產業各領域關聯度低,缺乏真正有競爭力的、上規模、上水平的大型文化企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政府已經開始考慮允許一些國際知名傳媒集團進入我國媒體市場。這是一個重大的信號,說明文化產業國際化的進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國文化市場已經暴露在國際文化資本的強大壓力之下,為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我們應當穩步地加快文化產業化步伐,在國外跨國公司大舉進軍中國市場之前加快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形成產業規模。
3、缺乏一大批善於經營管理的人才。文化產業的日益發展,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市場經濟又懂文化教育的經營者。目前,在一部分文化工作者中缺乏企業戰略眼光和規劃能力,缺乏財務、營銷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資和風險管理的能力,而缺乏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是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領域中最突出的問題。
4、政府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市場准入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如何熟悉運用世貿規則去規范市場,發展文化產業;如何引導外國資本和民營資本的投向;如何管理外國文化產品和文化經營活動等,對各級政府來說,這些都是全新的課題。如果管理和引導得好,對廣大文化消費者,對從事文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投資者,對國家經濟建設,都會帶來很大的好處。否則,會帶來文化市場的混亂。
三、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
中國文化產業已經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已經具備了進一步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1、資源豐富,潛力巨大。我國文化資源極為豐厚,五千年的文明史為我們累積了難以估計的文化資本。啟動這些文化資本,就有可能創造出優秀的文化藝術產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從而在全球的市場競爭中佔有比較優勢。現在的問題是,我國的文化資源雖然很豐富,但是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資源的商品轉化率很低,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精緻程度很低,不僅沒有深度開發國內市場需求,而且也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市場競爭。
2、人口眾多,市場空間大。我國作為世界上的大國之一,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其消費市場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隨著社會成員人均佔有財富逐步增多,以及閑暇時間的增多,社會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開始向精神——文化消費轉型。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帶動的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的空間。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極其重要的動力。因而發展文化產業就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的必然需求。
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應注意解決的幾個問題
1、要牢牢樹立起文化產業新觀念。樹立起文化產業新觀念,提高對文化產業的思想認識刻不容緩。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當然,文化行業中有一部分屬於公益性文化或准公益性文化,這部分文化必須依靠國家支持和投入。但文化行業中還有一大部分是經營性文化。這種經營性文化應該實行產業化。在發達國家,其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文化產業已成為它們的重要的支柱產業。國外許多家企業如:索尼、迪斯尼、時代華納、貝塔斯曼、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等公司都把文化、媒體作為主要經營業務。這些公司控制了全球一些最重要的電視、報刊、出版集團等。因此,有經濟學家主張把文化產業列為第四產業,並將成為國民經濟的占據極大優勢的主導產業。
2、制定積極的文化產業政策。黨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勢力和競爭力。」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制定積極的、既與世貿組織原則相適應,又符合中國文化發展要求的文化產業政策。鼓勵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同時加大文化產業管理力度,堅決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加快研究制定國際競爭導向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調整文化產業的稅收政策和投融資政策,金融機構適當向文化產業傾斜、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貸款用於發展基礎性和與科技、信息產業相結合的新興文化產業。廣開發展文化產業的籌資渠道,鼓勵和放寬各種社會資金投入國家鼓勵發展的文化行業或產品,推動文化產業的戰略性調整和重組。運用聯合、重組、兼並等形式、組織一批主業突出、品牌名優、綜合能力強的大型集團,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地區結構調整,實現跨地區發展和多媒體經營,進一步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應變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3、放寬市場准入,以市場機制為基礎調整和重組文化經濟利益關系。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國家採取更加積極的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創辦和經營文化企業,鼓勵個人和社會機構對文化企業進行經濟投資。國家可以通過各類法規和政策,對民間創辦的文化企業進行政治和社會方面的規范與調控。健全文化產業的組織,轉變文化企業的運行機制,培育強大的文化企業集團。鼓勵文化產業單位面向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以利於引進世界一流的文化藝術產品,出口優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產品。
4、實施人才工程。文化產業是高技術與高文化高度關聯的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的構成有著特殊的要求。這是一種戰略需求,這種需求能否得到滿足已成為奪取文化產業未來制高點的制勝因素。因此,人力資本在文化產業領域內的流動,將隨著這種需求的日益迫切而加速。尤其是能適應數字技術環境等多種產業需求的文化資本人才、數字藝術軟體開發人才和媒體經營管理人才,將成為各類文化產業集團、文化投資集團爭奪的熱門,在加入世貿組織後,更成為國際文化傳媒集團的爭奪目標。因此,當務之急是改進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規范的人才流動管理機制,單位自主用人,人員自主擇業,政府依法管理。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收入分配機制,把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一些擁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人才佔有企業股份參與利潤分配。
5、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既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德,也有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既有濃厚的人倫道德觀,也有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論;既有孔子的學、問、思、辨、行結合的教育思想,也有近代形成的科學民主精神,等等。毋庸置疑,中華文化中也有守舊落後的一面,諸如「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觀念,重人治輕法治以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權思想等。但中華文化的主流是培育人的創造性和對人進行教育、引導、陶冶和塑造,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這也是古代四大文明唯獨中華民族長久不衰的真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國文化產品要進入我國文化市場,這是無法阻擋的潮流。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堅持發展先進文化,在學習和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迎來一個中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玖』 我國文化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嗎

今年春節期間,中國電影市場的一連串紀錄被一一刷新,「史上最強春節檔」成為當前文化消費市場蓬勃旺盛的縮影。《戰狼2》《芳華》《無問西東》《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等不同類型的國產影片接連成為「爆款」,業內專家認為,市場的「井噴式」繁榮,得益於創作水平的不斷提升。

圖書出版業也呈現出勃勃生機,實體書店告別「寒冬」迎來春天。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017年,實體書店零售額達344.2億元,同比增長2.33%,走出負增長態勢,一大批特色書店、主題書店、共享書店相繼涌現。中國出版走出去步伐加快,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觸摸中華文化脈搏。

『拾』 中國文化產業面臨挑戰有哪些

【摘要】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發展形態和文化現象,文化產業在世界上引起人們普遍關注並對其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世界文化發展浪潮中,文化產業的概念不斷嬗變,內涵日漸豐富,專家學者對文化產業的概念進行了系統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個權威、標準的定義,沒有形成統一的稱謂。准確把握文化產業的概念和分類,對於中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發展的嬗變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進而能夠促進國內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推動新時期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關鍵詞】文化產業;概念;分類「文化產業」概念源起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Adono)和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在1947年對「大眾文化」的爭議和批判。自從他們把「文化產業」納入研究范疇以來,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便得到了學術界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文化產業的變遷和發展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在我國學術界,文化產業同樣是內涵豐富、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一、文化產業概念區分目前給「文化產業」這一概念界定一個准確的定義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從最為廣泛的人類學意義上來說,「文化」是一個「獨特人群或社會團體的『生活全貌』」,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的產業都是文化產業,因為所有的產業都與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有關。然而事實上,倘若我們將文化定義為「社會秩序得以傳播、再造、體驗及探索的一個必要(雖然並非唯一)的表意系統(signifingsystem)」的話,「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的表述和使用就會更加精準和嚴謹。簡言之,文化產業通常指的是與社會意義的生產(proctionofsocialmeaning)最直接相關的機構(主要指營利性的文化企業機構,但有時也包含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和國家組織及非營利組織)[1]。因此,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大都應該包括廣播電視、書報刊出版、廣告以及表演藝術等。而所有這些文化活動的首要目標都是與受眾溝通並創作文本,最終多以文化產品的實體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從廣義上講,所有的文化製品都是文本,但由於它們可以任人解讀,必然會造成認識上的偏差,有些概念甚至還時常混雜在一起。(一)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相對應的概念,長期以來,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在很多場合和領域混合使用,人們沒能准確認識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伴隨著快速發展的高新科技和不斷進步的現代生產方式,文化產業日益融入大眾日常生活視野並風生水起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體兩翼。一般來說,文化事業是由政府主導,具有公益性質,通過提供無差別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而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則由市場主導,是經營性的,主要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推動文化企業發展壯大,調動非公益性資源和民營資本激活文化市場,以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2]從資本來源上看,文化事業的生產資本由國家或社會統一集中提供;而企業商品生產的資本來源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多元化,廣泛吸收民營經濟進入文化產業經營領域。從管理體制看,文化事業通常實行公益性管理體制,文化產業實行經營性企業管理體制。從調控方式上看,對企業單位,國家主要通過稅收政策、法律制度和價格杠桿進行間接調控並進行合理引導;而對文化事業,則偏重以國家直接調控為主。文化事業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公益性。絕大部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美術館等都是國家投資興建和撥付日常經費進行管理的,理所應當歸社會全體公民所有。二是社會共享性。公益性文化事業為社會公有並且共享。三是社會公用性。主要是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事業。在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方面,文化事業起著重要的文化服務引導作用,文化事業導向和滋養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可以增強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激發社會開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加快文化消費步伐,滿足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事業的建設具有基礎性的補充作用,兩者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都是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實現形式。[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行十多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明確了新的文化建設理念,明確區分了文化事業由政府主導,文化產業由市場主導。文化產業既有商品消費的經濟屬性,又有精神享受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產業既可以成為一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強大經濟實體,又能體現國家軟實力,是一個具有無限生機的經濟增長點,能夠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的體制基礎。[4]在全面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兩手抓、兩加強」,要尊重兩大規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處理好兩對關系——文化發展之「魂」與文化傳播之「體」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並不意味著只注重市場規律而不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不能隨意誇大或簡單理解發展文化產業就是文化產業化或文化市場化。在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始終要引導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自覺擔當社會責任,絕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影響和諧穩定及國家安全來獲取經濟效益。[5](二)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在國家層面,我國對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這兩個概念的使用有著明確的區分,並沒有不加區別地對待。在《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以及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涉及有關文化產業內容時,普遍使用「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創意」二字,文化產業並不是創意產業,創意只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而所有的文化產業都只是圍繞著創意來活動的。英國最早提出「創意產業」這個概念。20世紀末,英國政府提出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英國振興經濟的聚焦點,專門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將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高度,首次明確提出了「創意工業」(creativeinstries)的概念,主要指那些充分運用個人的天分、技藝、智慧,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通過循環開發進而創造就業機會和潛在財富的藝術思維活動[6]。「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①根據「有想法的人,特別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在很多情況下比操縱機器的人更有力量」的基本判斷,對創意產業做出較為寬泛的定義,他認為構成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藝術設計、專利申請、商標營銷和版權保護。任何一種文化創意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依靠人的靈感和創新,藉助現代科技提升傳統文化要素的內涵和品質的,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加工和移植,創意活動融注了最大的個性特質。創意產業區別於文化產業的最大特徵主要在於它高度集納了創意元素、文化因子和科技力量,三者相互作用並深度融合,形成了高智慧、高文化的新型產業集群。[7]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中,知識產權、文化產品及服務被認為是創意產業的核心內容。在國內,北京最早認定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標准,側重從文化產業價值鏈的角度重新定義創意產業——以創新為根本要素和途徑,突顯文化內核和創意價值,主要體現了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徵的行業集群特徵。[8]而相對於文化產業,具有信息密集性和高知識性特徵的創意產業是高智慧和創意的結晶,始終處於價值鏈的高端。任何一種創意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利用人文積淀,通過重塑傳統產業結構來完成創意點燃和價值實現。如當今的3D電影、3D列印和高清數字電視等高科技文化產品都是通過數字新技術完成的。沒有創新也就沒有創意,創意是一種新科技理念。由於創意產業處於文化產業價值鏈條的高端環節,因此它的創新思維凝結在文化產品及服務當中,通過價值傳導進而實現它的附加值增加,完成跨行業、跨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進而推動文化產業實現深度發展。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關聯極為密切。文化中有創意,創意中有文化。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領域還是在政府制定實施決策方面,對「創意產業」一直存有較大分歧,特別是一談到文化必然提及文化產業,這一對平行的概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也有顯著差異。有時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有明確的區分,有時二者之間又可以互換使用。[9]在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形勢下,雖然強調創意產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知識創新、產業升級和效益倍增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量空間,但由於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所限,且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側重點等方面有所不同,與我國倡導的自主創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目前看來,盲目照搬英國等國的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既不符合我國國情,也不利於政府的統一管理。在理論和實踐上加強兩者研究,有助於明晰各自歸屬的產業邊界,廓清文化產業與創意之間認識上的誤區。二、文化產業的分類文化產業包含的內容和門類非常豐富,是一個多系統多組織構成的有機整體,長期以來沒有一個規范科學的分類標准,現在的分類標準是在各種產業分類標準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因為對文化產業進行分類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加之文化產業概念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多義性,世界各國地域、經濟、文化背景、產業政策等各不相同,所以與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相對應的文化產業分類標准和體系也不盡相同。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各國政府紛紛採取措施,根據各自的國情和發展目標制定本國的文化產業分類體系,以應對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機遇。目前在國際上各種產業分類標准中,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費希爾在其1935年出版的《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提出的三大產業分類法最廣為人知。根據社會生產活動的歷史發展順序將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為農業,第二產業為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即為生產和消費服務的部門,包括除第一、二產業之外的其他相關產業。除此之外,一些國際組織根據組織內部的產業劃分原則也制定了自己的產業分類標准。從世界范圍看,文化產業從組織結構上基本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製品等行業);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信息咨詢、文化旅遊等)。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文化產業的闡述不盡相同。由表1可見,世界各國根據本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分別對本國文化產業進行了具體而宏觀的行業劃分。最早建立文化產業分類標準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其定義如下: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化的生產標准,經過生產、復制、流通和傳播等主要環節的一系列活動,強調其知識產權的屬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准化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角度進行科學界定,為我國建立文化產業分類框架提供了重要參考。我國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的分類也有系統研究,但劃分類別上存在差異性。21世紀初,有學者認為,我國文化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包括文化旅遊、新聞出版、廣告、娛樂等較為細致的綜合性文化體系[10],但劃分范圍太寬泛,過於籠統。另有學者將文化產業區分為文化藝術、文化出版、廣播影視和文化旅遊等四個領域[11]。這種粗略劃分雖有些過於狹隘,缺乏具體操作性,但劃分較為清晰。為更好適應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制定科學規范的分類標准和體系已勢在必行。我國統計部門最早於1985年首次把「文化藝術」納入第三產業統計項目中,開始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相對成熟的產業分類標准,並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產業分類標准和體系。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加強文化建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在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形勢下和國家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制定科學的文化產業分類標准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2004年國家統計局會同多個部門廣泛調研、共同研究,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的基礎上制定頒布了作為首個國民經濟分類指導標準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首次對文化產業的內容進行科學劃分和全面統計,有力地推進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宏觀發展決策的制定實施。此次分類標准對文化產業概念的界定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考,認為文化產業是為全社會提供各類文化產品及服務的相關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相關聯的圍繞文化消費的活動集合。主要包括文化產品製作、文化產品銷售活動、文化用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等六大類[12]。再具體進行劃分,主要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服務層(見表2)。通過表2可以看出,我國在文化產業的分類上比較寬泛,涉及的領域和門類較多,涵蓋的內容十分龐雜,既有物質文化生產、製造和銷售活動,又有精神文化生產、代理和經紀活動;既有公益性文化,又有經營性文化;既包括學術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又包括商業活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交錯混雜並存發展。隨著新興文化業態的相繼出現,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越來越不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對文化產業統計工作提出的要求,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亟須對現行分類體系進行必要調整,使其更加切合現實發展的需要。我國的文化產業主要指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進行的創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2012年7月,國家統計局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文化統計框架2009》,延續原有的分類原則和方法,對產業類別和結構分別進行了相應調整,新增了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特徵的新興業態,逐步細分了部分行業小類,去除了少量不相關的產業類別。在《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04)的基礎上進行修訂,頒布實施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對文化產業的定義進行了更為精準的界定: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並進一步說明了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從內涵)和與其相關生產活動(從外延)的范圍指向。根據2012年的分類標准可以概括出,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文化用品的輔助活動和專用文化設備的生產活動成為文化及相關產業的主要內容,其中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構成了文化及相關產業的主體,其他方面則是補充。文化產業的統計范圍基本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統計框架2009》規定的范圍保持一致。統計上指稱的「文化及相關產業」覆蓋全部文化及相關單位,「文化事業」著重指公益文化單位,而「文化產業」主要指經營性文化單位(見表3)。當文化產業的內涵較為明確時,其外延描述就會更清晰。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准基本上全面反映了近年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客觀進程和可喜成就,特別是新的四層次劃分較為合理,對文化產業鏈條進行了新的提煉和梳理,更符合文化生產規律[13],更好地適應了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這既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熱切關注,同時也澄清了以往在文化產業認識上的不確定認識,為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文化產業統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標准和行業導向,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人們對文化的認識逐步深入、文化與其他領域的加速融合,文化產業的涵蓋范圍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逐步完善文化產業的科學劃分體系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文化產業內涵進行科學界定和系統劃分,能夠正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恰如其分地定位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坐標,以便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進行有效的區別管理,推進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既要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同時也要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門類。

閱讀全文

與文化產業態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