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草原文化產業

草原文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0-11-25 09:06:30

『壹』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就業前景好嗎

其實就業特別廣,像我們中傳的學生基本都能找到很好的方向去發展,具體可以分以下幾個點。



『貳』 內蒙古的簡介

內蒙古的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位於中國華北地區,內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內蒙古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2)草原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內蒙古風景名勝

1、呼倫貝爾大草原: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草原,總面積一億四千九百萬畝,有「牧草王國」之稱。6月-9月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最佳旅遊季,尤其7、8月間大草原牧草茂盛,適合在大草原腹地騎馬、垂釣,或在西部的呼倫湖上泛舟。

2、響沙灣:地處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境內,以沙漠景觀和響沙奇觀為主要特色,此外,還有沙湖、沙地綠洲、蒙古族風情等景觀。響沙灣是一個彎形沙坡,背依蒼茫大漠,面臨大川,高度近百米,沙坡斜度為45度,寬度400多米。

『叄』 東北屬於哪個省

東北地區,是一個地理文化大區和經濟大區,不是行政區,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部分、河北部分。在當代中國,東北三省為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長期以來,其范圍不等同於中國東北地區。

1945年至1954年中共設東北局和東北人民政府,以轄遼東、遼西、熱河、內蒙古自治區、吉林、松江省、黑龍江7個省區。

許多人會混淆東北地區與行政區劃 ,但只有個別時期,東北地區才與東北所處的行政區重合。比如清朝1636--1644年盛京總管;1947--1954年東北人民政府,東北人民政府管轄的7省區就是現在東北地區的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五盟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

(3)草原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東北地區土地面積:

東北全境土地面積:152.0784萬平方公里(遼吉黑+內蒙古東部+承德秦皇島)

東北全境耕地面積:4.0068億畝(遼吉黑+內蒙古東部+承德秦皇島)

東北全境草原面積:6.915953億畝(遼吉黑+內蒙古東部)

黑龍江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全省耕地面積1198.95萬公頃(約合1.798425億畝),草原面積216.23萬公頃(約合3240萬畝)。

吉林省:土地總面積18.74萬平方公里,全省耕地面積553.78萬公頃(約合8306.7萬畝),草原面積584.22萬公頃(約合8763.3萬畝)。

遼寧省:陸地總面積14.8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9.29萬公頃(約合6139.35萬畝),草原面積35.01萬公頃 約合525.15萬畝)。

呼倫貝爾市:25.3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91萬畝,草原面積1.49億畝

興安盟:598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0萬畝,草原面積5100萬畝

通遼市:595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3.78萬公頃(約合1556.7萬畝),草原面積327.4萬畝

赤峰市:900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60萬畝,草原面積8900萬畝

昆都侖區:301平方公里

『肆』 結合中國實際簡析草原文化與畜牧產業發展的關系

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區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創造的一種與草原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文化,這種文化包括草原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其中價值體系是其核心內容。

『伍』 藏族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1、歷史悠久

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2、地域性和多樣性

藏區以地域主要分為衛藏、康區、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現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環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區等所處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勞動產業不同而言牧區、農區、農牧結合以及少數的漁業區的文化不同。

3、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為主,解放前藏區處於幾乎封閉的環境,保持著較完整的原始狀態,保留著的文化較完整。

4、宗教性

藏區的文化幾乎全部都跟宗教有關聯或受宗教的影響,藏傳佛教是佛教與藏區土生土長宗教「苯教」結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獨特性。

(5)草原文化產業擴展閱讀

藏族的史前文化特點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質

1、石器——狩獵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徵。

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築的源頭。

3、石棺葬——遠古藏族先民本土的喪葬習俗及宗教情懷。

4、大石遺跡——原始風俗及宗教現象的文化遺存。

5、岩畫——遠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寫照。

二、史前藏文化呈現出的多元性特點

在歷史的進程中,藏文化以其開放性和包容性與周邊文化互動、交流,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多元文化圈,呈現出文化互動的各種跡象,這些跡象在卡若文化、曲貢文化、部落遺跡中都有明顯反映。

此外,史前青藏高原的岩畫,不僅有其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質,而且在其發展、變遷中也應表現出它的復合性,這還有待於與印、巴兩國的岩畫作比較研究。

三、史前藏文化是人類古文明的象徵

1、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說明遠古時代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具備了猿和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在藏族口承文學中,大量的藏族神話、民間故事和傳說等,記錄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識、信仰觀念、行為方式,以及社會和文化結構的初始形態。

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僅可通過考古,也可通過對藏族民間文學作品的分析,從而總結出史前青藏高原歷史文化的形態,說明在史前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質、精神、制度三方面的傳承和變遷的起始過程。

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歷程。具有5千年歷史的卡若文明、曲貢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農業經濟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構築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

史前藏文化不僅具有悠久古老的歷史,而且有著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類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遠古、在史前一直不斷地創造著藏文化的遠古文明,構築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變遷性。

『陸』 內蒙古的有關草原文化的協會

內蒙古草原文化是內蒙古各族人民以及歷史上曾經生存繁衍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總稱。一部草原文化史既是一部草原民族發展和繁榮的歷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水乳交融、共同進步的歷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客觀、開放、全球的眼光,對內蒙古草原文化進行重新審視、考證、定位,努力打造草原文化品牌,對於繼承草原文化的先進性 內容,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推進內蒙古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發展內蒙古文化產業,全面建設內蒙古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內蒙古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一)北方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

談到內蒙古,大家記憶深刻的是"沙塵暴",所以首先談談"沙塵暴"問題──即中國北方草原的荒漠化問題。這一問題與一個世界性的大文化題目相關,就是地球上的四大文明古國有三個已經淪為沙漠,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只有中國的植被還在維持1 3 多億人口的生存。中國農耕文化幾千年仍然維持至今,主要得益於蒙古高原這個綠色生態的保護,而埃及、巴比倫、印度面積不大,更沒有蒙古高原這樣的保護帶。胡錦濤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說:"內蒙古是我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建設好,事關全國的生態安全"。我在談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產業前說這段話。意在引起大家對內蒙古生態問題的高度關注。內蒙古大草原畢竟是草原文化的載體。

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和地中海文明都曾受到大自然的特殊恩惠,或者說人類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環境。現在埃及已是一片黃沙,而且埃及是相對孤立和封閉的,古埃及文化走出去也就消失了。西亞兩河流域五千年前是多麼的富繞,現在已淪為沙漠,而且歷來是爭戰之地,至今巴格達的戰火還在燃燒;因為它太開闊,不能形成邊界非常清楚的國家。印度的生態也不容樂觀,處於荒漠和半荒漠的狀態,印度次大陸有清晰的邊界,但它北面是喜馬拉雅山,隔斷了與中國的交通,歷史上受伊斯蘭等多種外來文化的沖擊,本土佛教文化已經丟失。

幾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區域。北方有廣袤的草原,做為生態屏障,東邊、南邊是大海,西邊是號稱世界屋脊的高山。中國的地理范圍廣闊,迴旋餘地大,具備幾種原生文化的形成以及它們之間的雜交、融和,最終形成"中華文化"的地理環境條件。

(二)草原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互相交融組成中華文化

費孝通先生認為:早在秦漢時期,在中原地區實現統一的同時,北方游牧區也出現了由匈奴人統治下的大統一局面,即所謂"南有大漢,北有強胡"的局面。匈奴人擁有長城之外東起大興安嶺,西到祁連山和天山這一廣大地區,也就是北方的統一體。南北兩個統一體的匯合才是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進一步的完成。

中原與北方兩大區域的並峙,歷史上多記載相互之間的爭戰。事實上,戰爭與和平相比只是暫時的現象。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友好交往、貿易,互通有無,牧民需要糧食、紡織品、金屬工具、茶葉、酒;農區需要畜力、肉食、皮毛。這種農牧區之間的貿易簡稱為"馬絹互市"與"茶馬貿易"。一部草原文化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互相交融、共同進步的歷史,是多種文化在草原地區相互疊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創造出新的更加輝煌文明的歷史。其中,北方草原民族文化不斷地與中原農耕文化相碰撞、相交流、相融合,既改造與促進了北方民族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迅速發展,也給中華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使中華文化不斷獲得生機活力,更加多彩多姿。

內蒙古現存的本土原生少數民族蒙古族、"三少民族"和各族人民群眾以及他們的文化,還有北方草原歷史上生存過的古老民族和古文化是中華歷史、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與生活在祖國大家族的各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繁榮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從文化地理學和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中華文化經歷了三條不同的發展途徑,形成了三個經濟文化區,由北向南為:蒙古高原及東北和青藏高原畜牧漁獵文化區──簡稱草原文化;黃河流域的早作農業文化區──簡稱黃河文化;長江流域及其南部的稻作農業文化區──簡稱長江文化。當然這只是大體上的劃分。陰山山脈、秦嶺山脈、南嶺山脈──這三條東西走向的山脈,是文化區域的分界線。

以前我們把黃河中游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現在的考古界權威認為,在中華民族形成問題上,這樣的認識是有偏差的。這樣的定位,中華文明史比巴比倫、埃及、印度少了一千年,而把黃河中游稱作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起到最重要作用──凝聚作用的一個熔爐,更符合歷史的真實。蘇秉琦老先生提出內蒙古的紅山文化晚期的祭壇、女神廟等遺存,是中華文明的新曙光。學術界認為這一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

據1 0 天前剛剛在上海結束的國際文化政策論壇透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草擬《文化多樣性國際會約》,其中有一個共識,即"只有維護好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才能實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中國文化之所以獨具特色、豐富多彩、連綿不斷,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在數千年間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都與中國文化的多源性和多樣性有密切關系。北方的草原文化與中原黃河文化及南方長江文化、嶺南文化是多條線發展又互有交錯,各大文化區系既相對穩定,又互不封閉。三大文化互相交匯、撞擊,相互影響、作用,不斷重組,不斷創造新質文化,萌發蓬勃生機,最終殊途同歸,趨於融合。多源一體格局鑄就了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這與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國的發展模式具有本質區別。

(三)草原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

內蒙古是亞洲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文明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7 0 余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那時的古人類以狩獵為生,要打造石器與野獸搏鬥。呼和浩特東部的大窯遺址是他們打制石器的場所,一直到3 0 余萬年前他們還在這里活動。3 . 5 萬年前,黃河中上游的河套地區氣候溫和適宜,成群的動物活躍於湖泊草原森林之中,"河套人"在這里創造了"薩拉烏蘇文化"。在東部,"札賚諾爾人"在1 萬年前創造了"札賚諾爾文化",他們的頭骨已經具有原始蒙古人種的體質特徵。他們的活動范圍遍布整個北亞草原。今天的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和朝鮮人,絕大多數都屬於蒙古利亞人種。

紅山出土的彩陶罐,有來自中原的玫瑰花紋,中亞大陸的菱形方格紋和紅山本土的龍紋三種圖案,這說明五六千年以前,內蒙古草原的東部、南部已經是西亞和東亞文化的交匯地帶。

幾千年來,內蒙古大地上生存繁衍著以蒙古利亞種華北型為主的人類圈,他們的語言大多屬阿爾泰語系,這些民族主要有商周的戎狄,秦漢的匈奴,魏晉南北朝的鮮卑,隋唐的突厥,兩宋的契丹、女真,元代的蒙古,明清的滿族。匈奴人建立了具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草原王國,創造了中國最早的騎射文化,導致了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較大范圍的碰撞與融合,實現了草原民族與中原漢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鮮卑文明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實現了農、牧文明的第二次大融合。而第三次融合的蒙古文明把草原文化推向鼎盛時期,成吉思汗集北方少數民族文明之大成,建立蒙古汗國,開辟了亞歐通道,促進了東西文明的交融,其後的忽必烈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

內蒙古境內古長城遺址的長度和跨越的歷史年代居全國之首;陰山岩畫和賀蘭山岩畫,其數量和藝術價值居全國之最。史詩《江格爾》是全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之一。蒙古族、"三少民族"的歌舞、戲劇、繪畫雕刻、婚嫁禮儀、宮廷文化、宗教文化等等更是琳琅滿目,數不勝數。以上事實充分說明,廣袤的內蒙古草原蘊含著豐富的文明根底,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文華的三大源頭。它曾經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二、內蒙古草原文化的世界性品格

在中華文化的三大板塊中,最具有世界性品格的,應該是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歐陽明等撰著的《中華祖先拓荒美洲》一書披露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編印的《國家地理》雜志1 9 9 1 年1 0 月1 8 0 卷第4 號刊出的1 4 9 1 年前哥倫布時期美洲"印地安"文化專號。內有研究"印地安"論文6 篇。這些材料說明:古代中國北方先民主要是從陸路白令陸橋和北太平洋最近大陸的島嶼遷徙到日本和美洲大陸的。1 5 世紀時,他們的遺跡──圖騰柱和傳遞信息、交流情況的"套函",還埋在冰雪之中。這就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多批次地、長距離地拆徙情景。他們代表著當時先進文化和先進技術的成就,影響著日本文化和美洲文化,這也是世界范圍的新石器時代重要的民族遷徙與文化交流活動,他們象徵著中國北方各民族對亞洲歷史、美洲歷史乃至世界文明只的重大貢獻。我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賈蘭坡在《關於誰最早到達美洲之我見》一文中斷定:"關於亞洲人通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問題,經過近年的發掘基本得到了證實",根據碳1 4 到達的時間距今為一萬一千年。

北匈奴於公元9 1 年退出漠北,向西遷徙,經過二三百年,深入歐洲,造成了中國文化與波斯文化、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空前大交流。波斯、希臘、羅馬文化之東傳,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多元大發展;中國冶鐵、穿井技術、養蠶與紡織技術等之西傳,也極大地豐富了歐洲文明。最後,北匈奴文化完全融化在歐洲文化之中。世界文化史正是在這多元的文化碰撞、交流與融合中發展著、豐富著。

在繼匈奴、突厥之後蒙古汗國向西遷徙,又一次影響了世界格局──這就是電視片《成吉思汗》告訴大家的。當時,西方文化(科技知識、宗教信仰、音樂藝術)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傳入西方,引起西方極大的興趣,從而導致了西方各階層人士紛紛前來東方考察游覽,產生了一系列著名的游記、回憶錄,產生了當時的西方中國學。元代文化是草原游牧文化、中原農業文化與西方(如義大利、法國、阿拉伯)文化以及中亞、南亞(印度、波斯)文化的交融的結晶,具有鮮明的世界性品格,既豐富了中華文化,也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化。

綿延萬里的草原絲綢之路,一直是連接貫通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遼闊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是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民族文化風格的匯合地,它不僅完成了東西文化相互傳播的偉大使命,而且在保持本地區和民族傳統文化本色的同時,也汲取著異質文化中豐富的"營養",創造了輝煌的草原文明。

三、草原文化是內蒙古走向全中國、走向世界的華彩名片

內蒙古草原文化凝聚著世代生活在大草原上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體現著獨特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審美情趣,具有歷史的原創性、濃厚的民族性、廣泛的群眾性、博大的開放性、強烈的進取性以及淳樸的自然性等鮮明特徵,閃耀著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及民族進步精神的熠熠光輝。草原文化所特有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特徵,則包含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內蒙古地域遼闊,土地面積約為全國的八分之一。大草原、大森林、大山脈、大戈壁、大河流、大湖泊、大文化、大英雄,豐富多彩的有形、無形資源為整合和配置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東林西鐵遍地煤,稀土儲量世界第一,內蒙古是祖國的煤炭、銅鐵、稀土基地。改革開放以來,良好的發展態勢已經顯示出2 1 世紀的內蒙古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支點之一。2 0 0 3 年,內蒙古自治區幾個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位居全國前列。

我們的城市是草原乳城、草原鋼城、草原絨城、草原電城,我們的名牌產品,無一不在宣示自己"來自內蒙古大草原"。伊利乳業、蒙牛乳業、興發肉製品、小肥羊餐飲連鎖店等都是高揚草原文化的大旗走向全中國的。

內蒙古伊利乳業是全國乳品行業的龍頭老大,在中國5 0 0 最具價值品牌評選中伊利以1 2 7 億元的品牌價值列3 8 位,位居中國食品業首位。僅2 0 0 4 年上半年,伊利集團完成主營業務收入4 3 . 4 4 億元。內蒙古蒙牛乳業成立於1 9 9 9 年,在短短的五年時間,業務收入在全國乳製品企業中排名由第1 1 1 6 位上升至第2 位。2 0 0 2 年"第五屆中國成長企業C E O 峰會"蒙牛乳業以1 9 4 7 . 3 1 % 的成長速度名列榜首。內蒙古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成立不到5 年,已經擁有6 9 7 家加盟連鎖店的大型餐飲連鎖企業。"小肥羊火鍋店"遍布全國3 1 個省市,而且在香港和美國落杉磯開設了連鎖店。2 0 0 3 年公司榮獲"中國成長企業百強冠軍"和中國營銷創新獎。2 0 0 4 年,公司以餐飲業唯一的身份入圍"中國企業5 0 0 強",開創了5 0 0 強史上首家餐飲行業入圍的先例。

草原文化是原生態文化,它代表著純天然、無污染、綠色環保,代表著廣闊無垠、熱情奔放和生機蓬勃。草原文化將伴隨著內蒙古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走向未來。

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在飲食方面有很大差異。蒙古民族多食牛羊肉、飲牛奶、食乳製品,這點與歐洲人相似。因為,歐洲人的祖先也是牧羊人。歐洲人每年每人要喝二百公斤牛奶,日本人效仿歐洲人喝牛奶,甚至提到"一杯牛奶、一個民族"的高度,結果日本年輕人的平均身高超過了中國人。我國中原飲食文化以糧食為主,現在國人食奶也有十公斤左右。我們發現牛奶確實好,所以,城市人很大一部分人開始食用牛奶,試想從十公斤到二百公斤──這個市場空間太大了。

伊利、蒙牛、小肥羊、草原興發飛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飲食文化差異性導致的。由於獨特的資源秉賦和文化背景,其它同行難以模仿,表面上是經濟現象,實質上是文化現象。草原文化是內蒙古的第一品牌,是內蒙古最大的無形資產,打響、打亮這張牌,對於內蒙古今後的發展意義深遠。

"草原文化節"是內蒙古的節日,國際民間文化節和"昭君文化節"則是呼和浩特市的兩個節日,已在我市辦了3 屆和5 屆。這三個節日今年在呼和浩特成功舉辦,特別突出了草原特色、民族特色,體現了群眾性,倡導了先進性,全面展示了草原文化的深厚內涵,讓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都了解、熟悉和熱愛草原文化,請更多的人來草原做客和投資。文化節期間,我市共簽約2 4 個項目,協議引資4 4 億元人民幣,現在已有十個項目開始實施。文化節前後的一個月內,全市賓館和飯店爆滿,文化節對第三產業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同時,文化節也豐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受到老百姓的稱贊,大家都認識到這是一項投入小、收益大的無形資產的投資。

四、整合草原文化資源,發展草原文化產業

內蒙古黨委、政府決定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民族文化大區",並強調要以新的體制和機制為推動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成為民族文化大區建設的重要支撐點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具體講,今後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有如下幾點:

一是合理規劃,努力形成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格局。突出地區和民族文化特色,搞好文化產業發展布局規劃,挖掘整合各地區文化資源,打造各具優勢的文化產業品牌。以資產為紐帶,按照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營的要求,組建跨地區文化產業集團,提高優勢文化產業集中度,形成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主體力量。重視區域歷史文化資源的科學開發利用,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集中區,規劃實施一批文化產業重點工程。區域中心城市要充分發揮文化發展的積聚和輻射作用,帶動中小城市、城鎮和農村牧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在全區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相對集中、城鄉聯動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二是積極培育和發展重點文化產業。

──壯大文化旅遊業。加強對遼文化、紅山文化、草原青銅文化、蒙元文化等歷史遺存和民族風情、自然風光等文化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促進文化開發與旅遊開發相結合。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體現自治區文化品位的旅遊精品項目,大力開發形式多樣的特色旅遊文化產品,使文化旅遊業成為第三產業中的支柱產業。

──繁榮文藝演出業。推進藝術表演院團改革,整合藝術資源,集中力量推名人、創名作、塑名劇,提高演藝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加強對傳統演出劇目、表演設施的改造,振興我區優秀地方劇種和民族藝術。創新藝術表演形式,推出新興優秀劇目,大力推廣高雅藝術。加強與國內外演出團體、演出場所和演出經紀機構的合作,提高我區文藝演出業的市場營銷能力和經濟效益。

──繁榮和規範文化娛樂業。大力培育和健全以法律法規作保障,面向大眾、積極健康、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市場,不斷優化文化娛樂產業的類型結構和規模結構,在大力發展傳統優秀文化娛樂方式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吸納和引進國外文明健康的現代文化娛樂項目,豐富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

──擴大新聞出版業。加快推進報業和出版業集團化進程。按照創特色、重質量、出精品的要求,積極調整報刊圖書結構,擴大優質報刊圖書出版發行,走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路子。著力發展電子書籍、刊物等電子多媒體出版產業,推廣現代生產經營方式,繁榮音像市場。

──提升廣播影視業。加快廣播影視業組織結構調整,促進廣播影視業集團化、規模化發展。廣泛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廣播影視業,加快廣播影視作品製作、傳輸、播放的數字化、網路化、綜合化進程。加強優秀廣播影視的創作工作,打造更多具有我區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影視作品和品牌節目。建立完善的製作、播出、傳輸體系,強化我區廣播影視業的輻射功能和競爭能力。

──發展文博會展業。發揮我區文物、文化優勢,逐步建設和完善特色博物館體系,擴大我區特色文化的展示和宣傳。自治區每年舉辦一次集文化、經貿、旅遊為一體的"中國·內蒙古國際草原文化節",包括開展"內蒙古那達慕節"、"內蒙古草原文化旅遊節"、"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草原文化與綠色產品國際論壇"等系列活動,促進文化旅遊、科技教育、經濟貿易的發展。



三是把文化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增加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內涵,打好草原文化、綠色品牌。積極引導企業充分利用我區的文化資源,將富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文化精華融合在生產和服務中,通過增加文化內涵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以文化經濟項目為載體,推動人文資源優勢向文化經濟優勢轉變,實現以文化促經濟、以經濟促文化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與文化共同發展。

五、中國和平崛起的核心是中華文華的振興

女士們、先生們,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出現了價值取向東方化的趨勢。趨勢東方化與經濟全球化(哲學上應稱之為"人類生存一體化")、政治多極化(哲學上應稱為"利益主體多元化")是同一層次的概念。即在西方文化把人類引入表面的物質繁榮同時,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急劇惡化,大自然反過來對人類加以懲罰(如資源枯竭、沙塵暴等)。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傷害,國與國之間戰爭不斷,恐怖主義在全世界泛濫成災。人的內心失去了平衡,找不到自己心靈的家鄉。古老東方文化主張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人與社會按照"仁義禮智信"相處,國與國和平明智相處、人的內心追求平靜安祥的境界的主張,受到高度關注。

中國文化將在新世紀引導人類走向一個新的境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湯因比預言:"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國和平崛起的核心是中國文化的振興。歐洲振興3 0 0 年,事實上是從文藝復興開始的,文化振興是因,經濟繁榮是果。我在歐洲文藝復興的發祥地義大利"文化之都"佛羅倫薩考察時發現:點燃文藝復興第一盞明燈的不是當時的政府,而是一位企業家。


最後,請允許我代表2 6 0 萬呼和浩特市人民向在座的各位來賓 發出邀請,草原民族是最熱情好客的民族,草原將敞開胸懷歡迎大家的到來,請到我們草原來!(作者系呼和浩特市政府副市長)

閱讀全文

與草原文化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