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

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

發布時間:2020-11-25 09:21:39

『壹』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一、發展基礎
. . .「十五」計劃實施以來,我市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一網兩區三張牌」和「一城三創五爭先」的工作思路,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創新,加快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 .(一)經濟呈現加速增長的良好態勢,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預計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161億元,按現價計算,2000-2004年平均增長22.98%。預計2004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2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9億元,財政總收入260億元,各項存款余額2577億元。
. . .(二)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支柱產業的帶動支撐作用突出。2004年,工業增加值641.52億元,三大支柱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的54.2%,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到200家,三大產業增加值比重調整為2.4:55.2:42.4,基本達到計劃預期目標。
. . .(三)城市發展面貌顯著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躍上新台階。「三位一體」的城市框架初步拉開,「一網兩區」建設初具規模,松山湖科技產業園、虎門港、東部工業園建設加速推進。建設完善了一批快速幹道和主幹公路,港口、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 . .(四)外源型經濟加快發展,民營經濟迅速崛起。2004年,外貿出口總額348億美元,繼續保持在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外商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實際利用外資預計達30億美元,增資擴產項目不斷增多,引進一批世界500強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以及研發機構。民營經濟經營領域進一步拓寬,民營經濟總資產1600億元,競爭能力顯著提升。
. . .(五)發展環境持續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取得階段性成效,建築和產權等有形市場進一步完善,中介服務業加快發展,環境生態惡化初步得到遏制,全生產形勢基本穩定。改革政府機構和審批制度,完善政務公開機制,促進依法行政,政務信息化初見成效,社會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高。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推行村(居)民自治,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和村改居工作穩步推進。
. . .(六)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大力實施各級科技計劃,加強產學研合作,引進外資研發機構超過100家。推進政府管理、社會服務和製造業信息化工程。基本普及三年學前教育,鞏固和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東莞理工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前達到並超過國家和省定2020年目標。
. . .(七)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預期目標以內。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擴大,基金調劑共濟能力顯著增強,保障群體逐年擴大,保障機製作用較好發揮。全面推進文化新城建設工作,啟動文化體制改革,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經受住「非典」疫情考驗。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加,消費結構明顯升級,人民生活跨進寬裕小康階段。
. . .二、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
. . .(一)發展環境
. . .國際環境。總體上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國際形勢總體上保持穩定,世界經濟溫和復甦的大趨勢不會改變。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新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將保持較快增長,全球產業轉移和外國直接投資好轉勢頭也將延續。但強權主義、恐怖主義、貿易摩擦、石油價格上漲等不確定性因素隨時可能威脅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 . .國內環境。多種因素支撐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國內宏觀環境趨穩。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經濟處於上升階段的內在增長動力還較強。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經濟運行中投資增長過快、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煤電油運緊張等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將進一步得到抑制,經濟大幅波動的風險將會明顯降低。但是,來自國內其他城市的競爭加劇及境外投資者的投資重心向華東地區轉移,我市面臨的挑戰增加。
. . .(二)發展條件
. . .有利因素:一是改革開放20多年快速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為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提供了基本保證。二是「一城三創五爭先」發展戰略和工作思路的確立,為「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明確了發展方向和發展思路。三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為加快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四是市場主體逐漸壯大,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已經基本成熟,經濟自主增長和市場自我調控能力不斷增強。五是CEPA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為我市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提供了廣闊和良好的前景。六是東莞人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培養出來的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積極的推動力。
. . .制約因素:一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加工型經濟增長模式沒有根本改變。二是經濟結構不協調,外向經濟佔主導地位,經濟增長對外依存度高,抗風險難度極大。三是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用地、用電、用水、用工等日趨緊張,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嚴重。四是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社會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五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偏低。為此,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實現既快又好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促進協調發展作為戰略任務,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 . .三、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 . .(一)指導思想
. .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建設現代製造業名城、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按照「一城三創五爭先」的發展戰略,堅持走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創新發展思路、增強發展動力、提高發展水平,努力建設經濟強市、文化新城、法治社會、和諧東莞,開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使東莞的經濟社會發展繼續走在全省前列。
. . .(二)發展目標
. . .「十一五」時期,要把東莞打造成發展快、總量大、結構優、素質高、效益好、後勁足的經濟強市,「東莞製造」的品牌更加突出,建設特色突出、富有活力的現代製造業名城,環境優美的生態綠城和具有較強文化影響力、輻射力、競爭力的文化新城,建設和諧社會、法治社會、民主社會,推動共同富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到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比2005年翻一番,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 . .經濟實力更加雄厚。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經濟社會進入後工業化發展階段,三次產業更加協調發展,建成經濟強市。「十一五」時期,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15%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調整到48%左右。
. . .產業優勢更加突出。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38%,信息化綜合指數達到75%以上。引進更多的大項目、高新技術項目和服務項目,形成一批「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民營企業。產業本土化取得明顯成效,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和民營企業。民營經濟規模總量擴大,整體素質全面提高,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 . .城市特色更加明顯。城市化水平提高到80%以上。區域協調和空間整合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以大城區為中心、中心鎮為支點的組團式城市格局。建設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現代化基礎設施網路,全面構築起現代化城市「半小時生活圈」。建成較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體系,基本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綠城的特色更加突出,成為國內最適宜創業和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 . .科教文化更加繁榮。同齡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0%以上。到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38%;專利申請量爭取突破12000件,年均增長20%以上;全社會信息化綜合指數達到75%以上。全社會投入的科研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5%以上。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形成學習型和創新型城市文化,市民文化素質大幅提高,形成充滿活力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科技教育體系達到國內同類城市先進水平,努力建設科技強市、教育強市、文化強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 . .社會發展更加和諧。政府運行機制和監督機制日益完善,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程度顯著提高,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政府形象深入人心,城鄉穩定,社會秩序良好,人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全社會形成和睦相助、友愛向善的良好氛圍,全體市民和諧相處。
. . .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以民本、民富、民享為基本方向,努力實現「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工作、家家有保障、處處有溫暖」,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公共衛生體系更加健全,使全市人民普遍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普遍得到更多實惠,普遍過上更加富足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 . .到2020年時,經濟實力更加雄厚,生產總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 . .四、發展思路
. . .「一城三創五爭先」的工作思路,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五個堅持」的具體實踐,也是實現「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基本思路。要緊緊抓住創新發展模式這一關鍵,堅定不移地把經濟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區位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新路子,實現經濟發展水平的新跨越。突出抓好關系全局的幾個重大環節。
. . .(一)推進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是實現第一產業由「弱」變「強」,推進農業產業化;第二產業從「低」到「高」轉變,發展高技術,實現高增值;第三產業由「慢」變「快」,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降低社會成本,提高整體競爭力。
. . .(二)緩解資源約束。資源的承載能力決定經濟增長的速度、結構和方式,要著力解決土地、能源、水以及人才資源的約束問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 . .(三)控制人口規模。一方面,要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另一方面,要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發展的動力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結構、優化配置、加強管理以及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對人口機械增長進行宏觀調控,適度控制我市的人口數量。
. . .(四)促進協調發展。一是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市化;二是統籌區域發展,解決欠發達鎮的發展問題;三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突出解決人口規模大、公共安全隱患增多、利益群體多元化帶來的矛盾復雜化問題;四是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繼續搞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 . .五、發展重點
. . .(一)突出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實現根本性轉變
. .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 . .加快結構升級。加強政府投資政策和信貸資金對產業結構的導向作用,重點扶持優勢支柱產業、特色支柱產業和新興支柱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適度重型化和高級化發展。 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積極發展為產業和生活服務的現代服務業,抓住CEPA機遇,通過兩地合作,推動我市服務業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重點促進物流、會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旅遊、娛樂服務業,快速提高服務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化做強電子信息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生物醫葯、光電材料等新興產業,積極發展裝備製造業,有選擇地發展重化工業。延長產業鏈條,掌握核心技術,培養發展自主品牌,打造區域品牌,大力扶持和發展中小企業。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
. . .推動技術創新。大力培育發展「兩自」企業,實施「品牌強市」、「科技強市」戰略,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圍繞軟體、電子元器件、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關鍵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著重引進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短缺原材料,堅持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加強對引進技術的二次開發。逐步提高出口產品的品牌、知識、資本的附加值。實施園區帶動戰略,打造松山湖、虎門港和東部工業園發展新平台。探索共建產業轉移園區。
. . .圍繞建設科技強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這一總體要求,抓住依靠科技創新增強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這兩大發展重點,整合海外、大專院校和民間資本這三種科技力量,進一步健全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內外科技合作和提高科技對外開放水平,努力實現在發明創造和自主創新上有新突破,在培育「兩自」企業上有新突破,在提高產業競爭力上有新突破「四大突破」,為東莞建設現代化製造業名城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
. . .實現制度創新。積極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產業集群戰略,培育發展專業鎮,引導產業集群發展,不斷完善集群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以產業集群為依託,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大力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市場潛力大的產品,提高「莞貨」的市場競爭力。實施龍頭企業發展戰略,做大做強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推動企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努力營造創立名牌、保護名牌、發展名牌的良好氛圍,打造「東莞製造」品牌。強化金融的核心地位,大力改善金融生土環境,促進金融產品創新,加大地方金融機構的改革力度,全面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建立金融穩定協調機制,維護地方金融穩定。
. . .(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
. . .發揮開放優勢,形成外源型經濟和內源型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增強發展後勁。
. . .做大內源型經濟。進一步放寬投資領域,創造公平的市場准入環境,拓寬民營經濟的發展領域,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投資我市的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參與城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積極推進民營經濟組織結構調整,推動民營企業創立自主知識產權和開展品牌經營,集中力量培育、扶持發展一批「兩自」企業,不斷增強東莞發展的原動力和競爭力。以民營企業為產業創新主體,提高企業技術進步水平,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融資體系,重點培育符合產業政策、具有發展潛力的內源型企業作為上市資源,積極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加強對民營經濟的支持與服務,疏通民營經濟融資渠道,為民營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服務。大力優化政策、政務、法制、市場、輿論等環境,努力營造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引導民營經濟發展與外資經濟相結合,促進民營企業為外資企業開展配套加工服務,對外資企業的技術管理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使民營經濟加入國際分工體系。完善鼓勵和引導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適應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培育汽車、教育、信息服務、衛生保健等新消費熱點。積極參與省際經貿合作,拓展國內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內需。
. . .做強外源型經濟。創新發展模式,提高外資項目准入門檻,實行招商選資,著重引進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龍頭項目、產業鏈和供應鏈長的核心項目,爭取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研發機構、采購中心和銷售中心,實現從求量到求質、從優惠到優化的戰略轉變,擇優引進外資,注重引資的效益。著力優化引資結構,努力提高利用外資得質量和水平。營造投資環境,爭取服務貿易和吸收外資有新突破和新發展。堅持以質取勝,著力推動外貿出口既從注重量的增長向又注重積極優化出口結構轉變,實施科技興貿、名牌帶動戰略,重點支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有品牌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通過有效的產業與外貿政策,引導外源型企業盡快完成產品的升級換代;積極引導「三來一補」企業進行規范轉制並提供政策便利,拓展融資渠道,促成企業向規模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提升加工貿易出口,擴大一般貿易出口。建立和完善預警和應訴機制,提高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能力。實施產業本土化戰略,推進外源型企業植根本土。
. . .(三)推進城市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 . .加快城市建設和城市化進程,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以工業化為動力,把全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居民在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
. . .加強城市規劃。以加強城市規劃為先導,加速現有市區、同沙、松山湖「三位一體」中心城區的形成,突出各鎮特色和功能互補,構築以中心城區為主體、中心鎮為支點的組團式城市發展框架。
. . .加快城市建設。圍繞提高城市競爭力,加強商業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營造商貿、旅遊、服務氛圍,增強城市的聚集力、服務力和輻射力。加強村鎮建設,基本實現農村住宅公寓化改造。
. . .強化城市管理。優化城市空間功能布局,改善城市空間結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做好停車場的規劃建設和使用管理,營造暢通、安全、高效的交通秩序。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建設新型社區,加強社區服務。
. . .穩步推進農村城市化。以「村改居」工作為核心推進農村城市化。加快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消除城鄉在居住、就業、社保、教育等方面的體制和政策障礙。進一步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有利於農村人口轉化成城市人口的配套制度和機制。
. . .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優化農業布局,建設農業現代示範區和現代農業園區,扶持發展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優質、高效、安全農業。加強糧食儲備工作,確保糧食安全。
促進區域平衡發展。完善區域生產力布局,加快發展以現有市區、松山湖為主體的中部經濟帶,以虎門港為依託的西部沿海經濟帶,以東部工業園為龍頭的東部經濟帶,構建「三帶聯動、全面加速」的發展格局。加大基礎設施和重大工業項目布局的傾斜力度,增強欠發達鎮村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 .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 . .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
. . .加強環境保護。積極實施環保規劃,以綜合整治江河海域為重點,實施以總量控制為基礎的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污水處理,強化對大氣污染、固體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綜合整治,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全面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狠抓環保監控,實行行業集中建設、能源集中供應、污染集中治理、設施集中管理。制定和完善有利於環保投入的經濟政策,促進環保投入的多元化、社會化,大力發展環保技術和環保產業。
. . .搞好生態建設。搞好生態規劃,加強生態用地保護,重視開展爭創「全國造林綠化模範城市」活動,著力打造生態綠城。實施系列造林綠化工程建設,加快建設生態公益林體系,抓好城鄉園林綠化建設,建立並嚴格實施城市「綠線」管制制度,優先抓好生態環境建設重大工程。大力開展全民植樹運動,強化對自然濕地的管理和保護,倡導生態文明。
. . .倡導循環經濟。逐步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建設節約型社會。嚴格用地管理,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按照「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原則,支持企業開展節能、節水、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技術改造,推進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逐步淘汰落後的生產力,形成低開發、高利用、低排放和資源循環利用的良性發展模式。
. . .加強人口管理。進一步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政策,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安全,穩定低生育水平。
. . .(五)突出體制創新,促進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形成
. . .改革體制,創新機制,抓住激活市場主體、健全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三大關鍵環節,努力率先形成比較完善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體制和機制,為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 . .激活市場主體。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樣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完善集體資產監管體制和監管方式,保障集體經濟安全。大力支持和積極引導非公有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高。
. .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發展資本、產權、土地、人才、勞動力和技術等要素市場,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條件。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在競爭性領域的投資主體地位,大力發展金融市場主體和金融中介組織,促進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保險市場健康協調發展。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構建公共財政體系。加快分配製度改革,探索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有效途徑。
. . .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培育和規范社會中介組織與行業協會,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導機制,發揮其自律發展和橋梁紐帶作用。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講求商業道德、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各種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 .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精簡行政層級,建立起依法行政和廉潔高效的政府管理體制。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責權明確、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實現社會管理從政府控制到社會選擇的重構。
. . .(六)實行基礎設施適度超前發展,實現基礎設施現代化
. . .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推進、適度超前」的方針,加快以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為重點的基礎環境設施建設,使其總體上適應或適度超前於經濟社會的發展,率先實現基礎設施現代化。
. . .構建完善交通網路。完善城市交通規劃,建立客運快速化和貨運物流化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形成快捷、高效、協調的立體化交通網路。優化交通運輸結構,以高速公路建設為龍頭,突出主幹公路網改造升級,全力構築城市公路骨架。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加強運輸大通道建設,加快構建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網路。加快港口、航道建設,加快建設虎門港,拓展港口功能,發展內河航運事業。
. . .建設現代化信息網路。建成具有寬頻、高速、大容量、多媒體等特點的信息傳輸平台,依託現有的網路資源,促進電信網路、廣播電視網路和計算機網路融合發展,加快傳統網路的寬頻改造,建立以光纖接入為主的數字化、寬頻化和業務多種化的綜合接入網,基本實現光纖到樓、寬頻入戶。
. . .加快能源供應體系建設。以電力建設為中心,積極開展電源結構調整,加快地方電源新建和「以大代小」形式建設一批天然氣和水煤漿電廠。加強電網建設,形成安全可靠、適應性強、技術先進的電網。加快天然氣管道網路(LNG項目)建設。
. . .建設現代化水資源體系。要以供水和水環境安全為目標,加強政府對水資源的宏觀調控與協調,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建立人水協調的防洪除澇體系、持續優化水資源配置體系以及高質和諧的水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體系。
. . .建設現代化水利體系,加快供水系統安全建設。建設現代化的人水協調的防洪排澇體系,為我市經濟的發展提供安全保障。改革水資源管理體系,對涉水事務進行統一管理,加強政府對水資源的宏觀調控與協調。優化水資源。

配置,適當調整供水布局,加快供水系統安全建設,大力推進節水工作,形成節水機制,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和諧的水環境及生態建設體系奠定基礎。
. . .(七)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為現代製造業名城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持
. . .建設科技強市。把科技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切實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建設公共技術平台和基礎條件平台,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培育發展自有品牌、自主技術企業,推動企業成為研究開發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推動產學研聯合,完善生產力促進機構、科學服務機構和科技風險投資機構等科技中介體系,大力吸引海內外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 . .建設教育強市。以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核心,推進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整合優化各種教育資源,高標准、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妥善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推進英語教育和?/

不知道你能不能用的上
還有你是寫論文啊還是自己對這方面的調查啊?

『貳』 工業4.0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哪些危機

在全球產業轉型升級來的自驅動下,世界製造業發達國家紛紛實施了為製造業提質增速的戰略,因此,深入把握工業4.0進程中引發的就業變化,思考和推動職業教育改革,應對產業新要求,顯得尤為重要。

另一方面專業與產業不匹配的矛盾將會更加凸顯。第二,技能人才培養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高級技工僅占工人總數的5%左右,缺口數量巨大,與發達國家高級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遠。

而當前一些職業學校的專業群雖然基本涵蓋當地重點產業,但重點專業和重點產業的對接卻不是很完整,學校尚未建立針對產業升級做出相應專業調整的動態機制,「結構性失業」在所難免。再加上現代產業結構逐漸趨向軟化,市場需求重心逐漸向服務業偏移,使得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難以形成互動共贏模式。

希望教育可以跟得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叄』 結合自身情況談談如何促進軍事職業教育促進產業發展

對於促進軍事職業教育,促進產業發展可以從小進行培養。

『肆』 如何看待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

作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必須緊扣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脈搏,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而「變」、跟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而「走」,努力探索「城鄉聯動」「院地聯動」「院校聯動」「校企聯動」的新型發展模式,方能在我國經濟社會大改革大發展中發揮更大的戰略作用。
院校對接區域:通過職業教育驅動區域經濟增長
與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是當前及今後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使命。就目前而言,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失調現象:一種表現為職業教育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乏力;一種表現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支持不足。基於此,「院地聯動」應當成為解決職業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有效發展模式。
「院地聯動」是職業院校與院校地理位置所處區域或相關區域范圍內的地方政府等部門的聯合行動。院地聯動在內容上要做到「三個對接」:一是「優勢專業對接優勢資源」,促成區域內部優勢的生成與保持。二是「基地平台對接新興產業」,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大區域融合對接」,全方位輻射經驗,確保職業教育持續貢獻率。在辦學過程中需要做到「四個適應」:一是辦學方向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二是人才培養適應區域市場變化需求;三是專業設置適應區域發展需求;四是教學改革適應就業轉型需求。在辦學形式上,可構建「以院帶校、以校帶地、以院帶人、以人帶人、以人帶地」的「院校地」三方聯動模式。「三方聯動」要求當地職業教育系統為地區或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人才支撐,真正融入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之中。
城市對接鄉鎮:通過職業教育撬動區域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失衡發展是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關鍵。為此,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國「後改革時代」的關鍵與核心。在城鄉統籌發展進程中,職業教育憑借其獨特優勢,與其存在著客觀的良性互動關系:一方面,職業教育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強大支撐;另一方面,城鄉統籌發展又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職業教育「城鄉聯動」與我國城鄉統籌應當成為一種雙贏互惠的發展戰略模式。
「城鄉聯動」即按照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路子。首先,主張開發農村職業教育增長點。「城鄉聯動」不在於「輸血」,而在於「造血」,注重發掘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特色。其次,主張提升城市職業教育帶動力。「城鄉聯動」不是城市職業教育與農村職業教育的同化,而是實現職業教育在城鄉不同區域的合理發展。城市職業教育要提升帶動力必須進一步強化基礎能力建設、提升教育質量、提高帶動就業的能力。再次,主張構建「城校企三位一體鄉村基地建設模式」,即由優先發展的城市(政府)運用一定的行政手段,聯合所在區域的優質學校和優質企業,在欠發展的區縣建立鄉村基地,通過資源共享、功能分工、協同發展,形成強有力的區域能量集聚,從而提高城鄉職業教育水平。
中職對接高職:通過職業教育輸送高技能型人才
高等職業學院與中等職業學校的協調發展和共同發展,是當前及今後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
為此,中職對接高職的「院校聯動」是高職院校與中職學校在辦學目標、資源配置、師資隊伍、專業建設等各方面的聯合行動。要實現中高職的「無縫對接」,一可開展院、校、地「三方聯動」,教學鏈、產業鏈、利益鏈「三鏈合一」,招生就業、專業、課程、師資、實訓和培訓「六位一體」的中高職銜接的集團化辦學改革模式;二可實行「以院帶校」的「小學院、大學校」的附中分校模式。三可實施中高職教育的「上下游發展模式」。高等職業教育重在內涵質量建設和服務能力建設,中等職業教育重在規范發展和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帶動中等職業教育,推動職業教育在不同階段實現「內涵發展」和「上下游發展」。
專業對接產業:通過職業教育助推產業結構調整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通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經濟增長逐步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要應對這一挑戰,未來我國職業教育務必致力於構建「專業系統」圍繞「產業系統」轉、專業對接產業的開放職業教育體系。
專業與產業協同發展一要力圖實現「三對接」,即「專業結構對接地方產業結構」、「專業設置對接企業崗位需求」、「課程標准對接職業標准」。二要構建「雙覆蓋雙傾斜雙加強」的區域專業布局。「雙覆蓋」要求城市職業教育專業覆蓋「三產」重點產業,高等職業教育覆蓋「全市主要行業」;「雙傾斜」要求縣鄉職業教育專業傾斜「三農」優勢產業,中等職業教育傾斜「區域支柱產業」;「雙加強」要求示範職業院校加強優勢學科和重點學科的建設,一般職業院校加強特色專業群建設。三要施行「市場主導型專業設置模式」,各職業院校應緊密圍繞當地政府公布的人才需求預測報告、地方政府發展戰略規劃、地方經濟產業規劃來設置專業,並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

『伍』 職業教育如何完善才能促進產業發展

可以這么做:
優化頂層設計、優化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布局,建立定期溝通協調機制,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全面協調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同時,全面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建議高、精、尖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和各類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並舉,為職業教育扶貧提供智力支撐;完善考核問責機制,實施「精準任務」之下的「精準考核問責」,提升各層面工作執行力和執行效果。
各級政府應當對相關典型人物和事跡多加宣傳,形成全社會重視技能、重視職業教育的氛圍,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應加快推進信息平台建設,提高資源共享效率,深入了解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學習借鑒先進地區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助力建設地方產業。

『陸』 職業教育的前景

職業教抄育應該是我國襲教育體制中的重要環節。作為中國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職業教育一直不溫不火,這固然有大學教育大量擴招、城市化進程加快催生龐大的農民工群體等原因,然而,職業教育大發展最大的障礙卻依然是舊觀念的根深蒂固:寧要學歷不要技能,寧上三本不讀職教。因此,破除舊觀念,理性選擇職業教育尤為重要。中國的大學教育已經千瘡百孔,大學生不思學習整日渾渾噩噩,畢業之後極度缺乏實踐應用和為人處世經驗,就業難可想而知。反觀職業教育,在今年河南新華電腦學院舉辦的多場校園招聘會上,高達3000多個崗位供2000多名畢業生挑選,月薪低於2500元的企業不得進場招聘,現場十分火爆。最新權威統計數據顯示,河南省高職生就業率已經超過本科,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月薪增長最快、增幅最大。

『柒』 工業4.0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應如何發展

在全球產業轉型升級的驅動下,世界製造業發達國家紛紛實施了為製造業提質增速的戰略,因此,深入把握工業4.0進程中引發的就業變化,思考和推動職業教育改革,應對產業新要求,顯得尤為重要。

應對工業4.0與職業教育發展的新一輪矛盾,牢牢把握工業4.0對職業教育人才需求的脈搏,通過新渠道、新途徑實現新的就業增長與結構優化,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和關鍵發展方向。

依據產業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在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中,經濟發展對信息、服務、技術等「軟要素」的依賴程度加深,「經濟服務化」趨勢明顯,另一方面緊跟產業變革步伐,增設發展營銷、設計、創意等與服務業相關的專業,以適應經濟服務化、市場需求重心向服務業轉移趨勢。

希望中國可以牢牢把握此次的機遇!

『捌』 如何看待職業教育服務企業和地方經濟產業發展,有哪些意見建議和具體措施

第一,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大幅度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人均GDP已經接近2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這樣的水平,人民群眾的消費結構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其中的精神文化支出就會越來越超過物質方面的支出。十七大報告指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城市來說,市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眼界的不斷開闊、閑暇時間的不斷增加,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民告別了昔日文化生活相對單調乏味的局面,他們急切盼望「文化下鄉」,希望有更多的好書、好戲、好電影和科技知識進村到戶。與此同時,他們還積極主動參與文化活動,並創造出許多引人注目的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化產品,以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因此,光是依靠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文化產品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供多樣性多層次的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滿足人民這種不斷高漲的文化需求。

第二,發展文化產業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需要。發展文化產業是解放文化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和知識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認識到文化對於當代經濟生活的推動作用,認識到文化的創造性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未來世界的競爭將是文化生產力的競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已成為本世紀核心的話題之一。文化產業作為高科技、高品位文化相結合的知識經濟中的新型產業形態,代表著先進生產力,承擔著民族文化的創新功能,是應對現實展示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發達國家都積極主動地把高科技應用於文化產業,以其通過科技在文化產業的應用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和帶動國民經濟發展。我國雖然在文化產業方面起步較晚,但是經過這幾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然而,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萬億元以上,尚有大量潛在需求沒有得到開發。我們一定要從整個世界大背景的層面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對於解放文化生產力的重要意義,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採取有力舉措,千方百計地將我國的文化產業搞上去。

第三,發展文化產業是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需要。胡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一重要論述對於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國不僅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以其獨特的智慧不斷積淀,並創造出亘古不絕、一脈相承的燦爛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維系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要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將傳統文化中的極其豐富燦爛的文化資源加以弘揚和傳播,讓越來越多的當代中國人了解、感知,進而熱愛中華文化。只有使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只有藉助飛速發展的高科技技術,才可能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再創造。

第四,文化產業對經濟的全面協調和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實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起到重要作用。在21世紀知識產業將領導產業經濟的新浪潮,並成為主導產業。我國也不例外,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關鍵時期,由「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增長方式向「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知識經濟轉移。這一轉移為文化產業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文化產業資源消耗少、屬於無煙產業,對於提升我國產業發展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求人類社會的一切進步都要以人的潛能釋放為主要動力並最終有利於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人類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人自身的潛能卻是無限的,是一種比自然資源更為可貴的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文化產業作為智力型、清潔型、增值型的產業,以精神文化生產開發為主,將人類發展轉向自身資源的開發。由於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的無限彈性以及人類精神文化資源開發的無限彈性,因此文化產業沒有傳統產業的擴展邊界,這使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變為可能。為什麼文化產業的發展給美國帶來了強大的可持續的競爭力,美國著名記者邁克雷總結得好:」美國的真正優勢是文化與知識財富這兩個非常人性化的資源。

『玖』 職業教育的概念和原則

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

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職業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社會化、職業教育產業化、職業教育終身化等四個方面。

一、職業教育現代化

(一)現代化的含義

現代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現代化指的是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導致的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引起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社會與之相適應的過程;狹義的現代化則是現代工藝以及科技革命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使工業化滲透到經濟、社會、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並引起社會組織和行為的深刻變革。

(二)教育現代化的概念及其特徵

教育現代化實質是指以整個社會現代化的客觀需要為動力,用社會文化的全部最新成就武裝教育的各個方面,使教育具備適應和促進整個社會現代化的能動力量。一般地講,教育現代化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教育內容、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二是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的現代化。三是人的教育觀念以及教育行為現代化。這三個層面,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三)職業教育現代化

所謂職業教育現代化,指的是要以轉變人們的職業教育觀念為基礎以完善職業教育體制為根本,以現代化的教育內容及教育手段為中介,建立為國民經濟發展培養大批合格的勞動者的社會主義現代職業教育體制。包括職業教育觀念的現代化、職業教育體制現代化、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的現代化。

二、職業教育社會化理念

(一)社會化

所謂社會化,指的是社通過各種方式,使自然人逐漸學習社會知識、技能與規范,從而形成自覺遵守與維護社會秩序、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稱為社會人的過程。

(二)教育社會化理論

教育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就是系統地對個體進行有關生產與生活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授以行為規范,確立人生目標,培養人的社會角色。教育社會化就是要構件學習化社會。

(三)職業教育社會化

職業教育社會化有其特定的含義。它主要包括,(1)保證女童和婦女接受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機會均等;(2)為失業者和各種處境不利人群提供各種正規與非正規TVET(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3)對社會所有成員進行職業指導和咨詢;(4)促進彈性入學,以實現終身學習與培訓。

三、職業教育產業化理念

(一)產業與教育產業的概念界定

產業是指能在國民生產總值形成過程中提供凈收入的行業。我們認為,教育產業的界定主要依據教育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所具有的准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屬性。

(二)職業教育產業化

職業教育是教育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產業化包括教育規律與經濟規律相同統一、教育的宏觀統一性和微觀多樣性相結合、合理分擔教育成本與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相結合三個基本原則。

總結起來,教育產業化有五種思路:(1)多主體辦學;(2)以市場為導向建立靈活的職業教育運行機制;(3)實行產業化經營;(4)辦好校辦產業;(5)法人應具有良好的管理、經營才能。

四、職業教育終身化理念

(一)終身教育概念的界定

終身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教育的總和。可以將終身教育的特點概括為:終身教育具有整體性特點,它面向全體社會成員,並且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機構(組織)聯系起來。終身教育是持續的,它貫穿於人的一生的全過程。正規教育及非正規教育要呈現一體化。

(二)職業教育終身化

職業教育終身化是指每一個社會成員一生中都要接受職業教育。它包括四個原則:即職業教育「終身」原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結合原則、正規教育組織和非正規教育組織相結合原則、人人受教育與人人辦教育相結合原則。

當今,終身教育有回歸教育和生計教育兩種思潮。前者主張教育可以分幾次學成,使人在生活環節的各個階段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後者主張依據不同的發展階段,為了進入職業領域並不斷進步而實施有組織的綜合性教育。社區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閱讀全文

與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