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看城鎮化與房地產業發展的關系
第一,堅持新型四化同步、城鄉統籌發展的城鎮化,使城鎮化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這里重要的是,城鎮化的推進一定堅持產城融合,有產業帶動,實現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小城鎮要注意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特色產業和為現代農業服務的產業;一定要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還要使房地產業的發展與城鎮化的進程相適應,與相關產業發展相協調。房地產業是城鎮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既是重要的民生行業,也是為相關產業提供配套服務的產業。房地產發展要和城鎮化發展相適應,和相關產業發展相協調。滯後了,會影響相關產業的發展;過分超前了,造成了資源、能源的浪費,還會產生泡沫經濟。這方面,鄂爾多斯、溫州的教訓已說明問題,需引以為誡。第二,堅持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努力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也必須要求房地產業能平穩健康發展。實現房地產業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最主要的是要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各地的市場差異很大,必須根據產業發展、人口增長趨勢、居民現有住房狀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住房發展規劃和計劃,並在土地供應等方面加以落實,努力形成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合理、房價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需格局。第三,堅持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房地產業也必須要加強轉型發展的力度。建設生態文明的城市,首先要充分發揮城鄉規劃的調控和引導作用,優化城市群規模、布局和城市間分工協作,適度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規模,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要加強城市內部和城市間交通路網的規劃與建設,努力實現交通規劃與居住區規劃銜接,減少居民出行成本。積極穩妥地推進既有住區的環境整治、更新改造、棚戶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加強城鎮減排和城市綠化、改善城市人居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就房地產行業來說,一定要把建設生態城市、宜居住區、綠色建築、智能建築和推廣運用低碳技術當作我們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抓好。第一是要大力開發省地節能環保項目、大力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第二,積極推進住宅性能認定,與國家倡導的綠色建築標准靠攏;第三,盡量減少毛坯房,擴大全裝修房比例,推進主體結構與填充體基本分離,管線便於維修並延長壽命的建築;第四,房地產企業要加強與上下游企業強強聯合,減少採購成本和時間成本,提高工程質量。第四,積極引導產業園區地產、商業地產、旅遊地產和老年住區的發展。產城融合必須要有產業園區等地產。從事產業園區等地產的企業,首先要了解政府的產業政策和產業布局,還要做好市場調查和客戶需求,並對產業鏈上有關單位的整合和協調能力進行考量。這樣才能減少盲目性,促進產業地產的健康發展。商業地產這些年發展很快,成績不小,但是問題也不少。2012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積極推進商業網點規劃制定和實施。在城區,鼓勵改造提升傳統的商業中心,引導商業網點合理布局,形成具有綜合服務功能和較強輻射能力的消費中心;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街提檔升級、規范發展。在郊區,引導專業市場及物流配送中心集聚發展。在社區,加強商業設施建設和業態配套,嚴格商業網點用途管理。發展社區商業中心,提升社區綜合服務功能」。上述要求主要是兩點:一是要積極推進商業網點規劃的制定與實施,二是要關注商業設施的總量和結構問題。發展旅遊地產,不能簡單地將旅遊地產視同於開發商到旅遊地區搞房地產開發與銷售,這跟旅遊地產本意有很大差異。旅遊地產嚴格地說應該是為旅遊服務的地產。首先要在堅持對資源保護前提下按批準的規劃進行開發;還要做好旅遊產品的開發、運營、管理和旅遊服務體系的建設等一系列工作。現在一些旅遊地產,還遇到了怎樣盤活現有存量房等問題。這些都需要當地政府統盤研究解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對於開發商來說,主要是如何改善老人居家養老條件、社區養老環境,特別是大的新建小區要將養老服務設施納入居住小區配套規劃建設,有能力的企業也應積極參與機構養老設施的建設,有的還可以開發休閑、養生養老與度假相結合的產品,以滿足不同老人的養老需求。總之,城鎮化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國務院的十幾個部門,還涉及到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財稅金融制度的改革及住房制度的完善,需要在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
❷ 我國城鎮化發展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用「以產帶城」的模式打造城市品牌形象
說到城市品牌一般我們都會想到是旅遊的開發,而不會想到一個城市的產業。用旅遊托起一個城市的品牌是較為常見和傳統的做法。而用產業來帶動一個城市的品牌形象,或者說認識一個城市,這在當下中國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中顯得非常獨特。
產業能否帶動一個城市的品牌形象樹立,通過這些年城市發展的走向與趨勢,用產業特點承載一個城市的品牌形象是完全可能的。
「十二五」期間,城鎮人口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從2010年到2020年,中國將有約2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在經歷了滯後城鎮化和城鎮化加速階段後,中國城鎮化進入到與重新工業化階段相適應的城鎮化基本實現階段。
數據顯示,過去的十年中國城市化進程是處於加速增長階段,每年平均以1%~1.2%的速度上漲,按此預測未來還需要15~20年時間才能達到70%,未來十年每年至少新增1200萬城市人口。
這么多的人進入城市或者農村變成城鎮,這些錢從哪裡來?當然是從產業創新上來。於是,各類城市用建立產業新城的方式來推動城鎮化發展就是一個較好的選擇,當一個城市的產業形成了某種特點就可能成為外界認知這個城市品牌的焦點。這對於很多沒有歷史文化旅遊傳統資源的城市,特別中小城市突破城市品牌認知瓶頸起到了核心突破的作用。
用產業聚集的方式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算是找到了品牌形象最為核心的支撐點。這比完全硬撐著搞哪些假的,還充滿爭議的所謂名人故里,哲人家鄉,神話故鄉要強不知多少倍。
前次我看到湖北一國家級貧困縣,為了提振縣域經濟實力,欲在縣城核心地帶打造全國最大牛織女故里公園,建城後卻無人問津;還有同樣的思路,河南安陽號刨出了「曹操幕」,山東吉縣刨出了「如媧遺骨」,山東陽谷、山東臨清、安微黃山掙創西門慶;山東、河南、福建、甘肅、江蘇連雲港、山西婁煩搶孫悟空;湖北隨州、陝西寶雞、山西高平、湖南株洲、湖南會同搶炎帝等等,這些掘古、造古式動機無一不與旅遊經濟息息相關。
各級政府與其搞這些腦震盪式的旅遊經濟產品,還真不如直接切入產業經濟模式,搞出一個產業特色來,促進城市和和諧發展,真正提高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數。
這種方式來得很直接,效果看得見。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
以產業帶城模式,一種用一個開發區、工業園區、試驗區或先行區的經濟發展,推動城市"三化"建設,來對城市經濟發展有所提升,這一般多為政府牽頭運做,企業參與共建。像蘇州工業園的建立就是用政府投資、政府運作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一種是用政府和企業共建的園區模式。也可以叫「自下而上」的產業新城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基於產業特點打造一個具有鮮明城市個性的新產業聚集地。
如河北廊坊的一個固安工業園區就佔到固安縣工業產值比例達50%,可以說固安經濟的半壁江山是由這個新園區帶動的。而固安的經濟增速也從廊坊市排名的靠後位置一躍為第一。
由此可見,產業帶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正是因為這種產業的帶動與發展,也傳播告知了固安這樣一個沒有任何旅遊資源、人文資源小縣城的城市形象。他以電子信息產業,汽車零部件與現代裝備製造業為三大核心產業方向。在功能服務上清晰定位,在產業方向上嚴格執行,以確保他產業方向的精準高效。
以產業推動城市品牌發展是一種雙輪驅動、雙向提升的效果,產業新城促城市新形象的建立,城市新形象帶產業新城全面發展。況且產業新城都要有自己唯一性的特點,要有絕對性的差異,才能形成產業優勢,而這種優勢力卻正是打造特色城市魅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兩者是共生共榮的,當然,主要是產業趨動城市形象品牌。
以業帶城是以產業發展帶動城市建設的區域開發模式,體現產業和城市協調發展、雙向融合,其形成路徑是通過產業園區化——園區城市化——城市現代化——產城一體化,實現產業與城市的匹配和融合發展。以產帶城模式既繼承了傳統園區的優點,又彌補了其不足。產業新城實施的理念是"以產帶城,以城促產",實現產城融合。推動經濟發展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多功能的"生產、服務、消費"等"多點支撐"城市型經濟轉型。
以產帶城產業選擇與地域選擇,一般都聚焦城市周邊地帶、快速軌道線的銜接地帶、城鄉落差較大的「窪地」。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可使政府的力量與企業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形成合力,將市場的各要素進行有效整合,產生產業鏈式的長效發展效果。
品牌傳播「兩路徑」選擇
和產品品牌傳播一樣,一個城市的品牌塑造,首先要解決「你是誰?」,「你在哪裡?」,「你要到哪裡去?」不把這些東西弄清楚,城市品牌將如何樹立?當然,要把這些問題說清楚,就要實施「兩路徑」方法,即規劃先行、建設跟上,招商為王。這是技術層面的,其次是由開發區「或先行區等其它說法都行」、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技術層面的就是要做好規劃,規劃之中要有觀點,不要都是材料的匯集,要有定性的評論與要求。同時,各個專項的子規劃與主規劃不應相對立。建設跟上是要讓產業圓區有內容可看,有功能來支撐,而不能完全是一個概念,純概念不是一個品牌的全部內容。最後城市產業園區還要有更多的企業參與,招商不能憑空瞎說,而是字字句句都能落到實處。要做到這一條,才能形成以產帶城,以產興城的良好格局。
以產興城,重要的是要把你這個產說清晰,說明白,一個誰都說不明白的產,是這無法進行品牌傳播的。說這個產業之城的特點,賣點,買點,這無論是從哪個方面的認知選擇都至關重要,只要找到了第一認知點。也可能是從位置入手,也可能是從價值入手,也可能是從環境入手,應該說,這個城市在哪個方面能優先讓受眾認知,就應從哪入手。先讓別人認知你在哪,是干什麼的,再認知你的價值也不遲。
如河北燕郊經濟開發區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從位置出發的:北京東燕郊。因為他的目標受眾是北京,訴求的信息就讓別人知道他在哪就可以了。再如河北固安,在以前是人所未聞,雖離北京很近,為了獲得城市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他也以位置角度為城市形象定位「我愛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里」。可能從位置角度切入是這些城市的最大優勢與特點,因而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從以上兩個例子來看,有時成功的城市品牌定位,並非要從核心的價值理念入手,從位置入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主要是形象的社會與市場層面的認知,用品牌形象力來傳播城市的核心價值觀與城市精神,並以此來凝聚城市人民的思想行為並能成為一種品牌理念的形為載體。只有這樣,品牌形象才能轉化為城市經濟發展營銷動力與產業項目的銷售力量,為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共建幸福城市。文/鄭新安
原文地址:http://www.bfbrand.com/zangle/zangle00172.htm
❸ 城鎮化是什麼的必由之路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
❹ 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城市化貢獻是不是最明顯的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1)產業結構
世界城市化的歷史表明,產業結構調整是推動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城市化的實質是由生產力變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經濟要素從農村向城市轉變的過程。而它表現在生產方式上,就是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即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各非農產業部門的轉移。因此,產業結構的變動必然體現為城市化的變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產業比重的上升,二者幾乎同步進行,即工業、服務業就業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產業比重低,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則比較高,則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反之亦反。
長期以來,西部由於受到觀念、制度、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產業結構調整十分緩慢。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直接導致了不合理的就業結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區大量勞動力滯留於農村,影響了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變,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後的主要原因。
(2)經濟增長
從各國城市化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步伐。由於經濟發展使經濟收入增加,人們的需求也隨之提高,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更高層次的需求會隨之產生,但不同層次的需求收入彈性是不同的。在眾多商品中,農作物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較低,人們對該類產品的實際需求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相對減少;相反,製造業產品和服務業的需求收入彈性較高,收入增長導致對它們的需求更快的增長。因此經濟增長會帶來需求結構的變動也必然帶動投入結構(資本與勞動的投入)和產出結構相應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大規模轉移,導致資本與人口在空間的高度集聚,並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資金狀況
城市化實際上是經濟發展的結構轉換與升級過程,這一過程的核心問題是區域的工業化過程,這個過程導致對資金的強烈需求。一方面,工業化特別是農村工業化需要足夠的資金積累用於發展製造業及相關的資金密集、周轉時間長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城市化要為農村人口的轉移提供足夠的城市基礎設施,城市要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設現代化設施,發展現代服務業,這些都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
(4)區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種資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總是在那些地理、氣候、圖紙、礦藏條件和原有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產生和發展;並不斷吸引人口與資本向其中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更好的城市聚集,從而體現出不同的效益差別來。所以,濱海的良港、河流的兩岸、鐵路的沿線,不僅城市數量多,而且規模大、發展快、效益好;相反,「窮鄉」則往往處於「僻壤」。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臨近已有大城市的地區總是能得到更快的發展。又因為自然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均衡,造成了資源供給的地區價格差異,從而影響城市的分布和工業布局。自然資源匱乏或長期難以利用的地區,其城市化水平總是落後於資源豐富、或利用條件較好的地區。 (5)基礎設施狀況
隨著經濟發展,各種資源要素,包括人力資本、醫療衛生狀況、通訊交通設施等在特定區位形成了大量集聚,這些因素在城市化進程中也發揮著積極的決定作用。根據集聚經濟理論,城市經濟具有規模遞增的特點,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可以提供較好的基礎設施、較完善的生產、金融、信息、技術、醫療衛生等服務以及較集中、有規模的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因而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城市吸引力,所以又會進一步推進城市化的發展。 交通狀況的改善有助於增加地區的可通達性,縮短城市與農村的空間距離感,從而推進城市化進程。西部資金匱乏,技術落後,且地形復雜,進行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極大,使西部交通建設十分落後。2001年全國鐵路總里程為58,655公也與東部存在十分明顯的差距。交通通訊條件的落後,進一步阻斷了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的聯系,加大了西部地區推進城市化的難度。
(6)政策支持
客觀上說,中國東西部地區城市的非均衡發展,既是歷史過程的沉澱和延續,又是政策戰略導向作用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國家在東部投入大量資金,修建各種基礎設施;給予東部企業種種優惠;在沿海地區設立特區、開放城市、保稅區等,極大地推動了東部地區城市化的進程。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深圳從80年代初的小漁村迅速成長為國際性的現代化都市。而西部地區,國家沒有採取這一系列措施,長期以來作為東部地區資源的提供地、產品的銷售市場,城市化進程自然緩慢。
(7)外向化程度
區域的開放程度也是影響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區域的開放度越高,則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越迅速,工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從而有助於推進城市化進程。
進口替代內向度高,城市的開放性小,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滯緩,城鎮的動力機制較弱,因而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較低。據統計,發展中國家在進口替代階段,工業吸收勞動力的速度一般只有2.5%—3%,與人口增長差不多;而出口導向則外響度高,城市的開放性大,生產要素的區際流動頻繁而量大,城鎮的動力機制較強,因而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較高。發展中國家在此階段,工業吸收勞動力的速度普遍達到5%—6%,幾乎是進口替代階段的兩倍。韓國和台灣就是以出口導向發展戰略來加速工業化,並推動城市化。
(8)科教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和成果的普遍推廣和應用,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經濟增長;同時深刻的改變產業結構、勞動組織結構和物質空間結構,影響城市化進程。科技的推廣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會大大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城鄉文明的融合;同時深刻改變就業結構、勞動組織結構和物質空間結構,推進城市化進程。而西部在科技進步和教育水平上長期落後於東部地區。2000年西部文盲率和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高於東部,而具有初中教育程度、高中及中專教育程度、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則遠遠低於東部,也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科教水平的落後進一步影響了西部經濟的活力加深了城鄉文明的隔閡,加大了西部推進城市化的困難。
(9)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城市化獲得了新的動力。實際上,不論是在發達的西歐工業國還是新興的亞洲工業國,在城市化早期階段,農村及農業的發展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對於城市化的促進作用顯得更為重要。
農業及農村的發展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因各國國情的差異而有不同的體現。就亞洲國家來看,則體現在一是無論農業的發深度開發還是農村地區工業化的加快,都提高了農村地區對人口容納能力;二是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了托達羅所謂的農村與城市之間預期收入的差距,同樣起到了緩解人口向城市遷移壓力的作用;三是農業及農村的發展擴大的城市工業及服務業發展的市場及需求。四是建立在農村發展基礎上的小城鎮的發展有利於合理的城鎮體系的形成,從而促進城鎮化的持續發展。
(10)人口密度
根據一般經驗,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相應的城市化水平較高。人口密度較高,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村人口不能依賴土地生存,或者說有限的土地不能提供足夠的生活資料,他們有更強的壓力和動力從事工業生產和服務業,工業和服務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能提供較多的就業,而且城市發達的工業和第三產業,給城市居民提供了較高的收入,收入差距吸引更多的農業勞動者進入城市;城市優越的生活居住條件,也對鄉村居民產生和大的吸引力。這促使鄉村人口大規模的向城市轉移。我國東部地區的人口密度遠高於西部地區,相應的,東部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也遠大於西部地區。
❺ 城鎮化發展對什麼產業最有利
主要會對以下產業或者說行業有比較大的利好!
一、汽車,特別是適合農村的微型汽車會是特此的利好;
二、建材,水泥、鋼材等;
三、家電,適合農村的各種家電都可以順利進入農戶;
四、連鎖企業,城鎮化後農村人口比較集中,連鎖的企業可以在農村開更多的商店;
五、銀行,對銀行絕對是利好,很多小的商業銀行可以轉移城市主戰場,到競爭不是很激烈的農村去生存。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行業,就不一一列出了!
❻ 中國城鎮化什麼行業發展有前景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計,未來十年,中國軌道交通市場將建7395公里地鐵線,總價值達3萬8千億元,截至2020年,中國將有33個城市配有177條地鐵線。在經濟特別發達的一些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經濟區,城市軌道交通開始向城際軌道交通領域拓展,這三個地區都在以城市軌道交通的理念編制城際軌道交通發展建設的規劃,為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拓展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因此,未來10年中,國內對城市軌道交通裝備需求將持續增長。前瞻分析認為,到2015年,我國城軌交通裝備(主要是車輛)銷售額將達到240億元,到2018年,銷售額有望突破350億元。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城規裝備國產化率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投入成本。所以,加快關鍵裝備國產化是城軌交通裝備市場主要發展趨勢。
❼ 城鎮化發展將對國內哪些行業和板塊產生影響
,在中小城市擁有豐富且廉價土地的上市公司
。例如武漢地區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福星股份(000926)。城鎮化提升速度最快的中西部省份,包括河南、湖南、安徽、陝西、重慶、廣西、內蒙等省市,目前這些地區經濟相對落後於東部地區。還有,順發恆業等上市公司其次
,建工機械
,相關公司如寧波建工(601789)、華菱星馬(600375)、冀東裝備(000856)、達剛路機(300103)、太原重工(600169)、中泰橋梁(002659)等。
再者
,建築建材
,城鎮化拉動了對建材的整體需求,重點關注水泥與管道。例如同力水泥、秦嶺水泥、冀東裝備(水泥機械)、金葉珠寶(000587)(裝飾材料)、金洲管道(002443)等。
第四
,電氣設備
,小城鎮化發展可以擴大電力設備的需求,如正泰電器(601877)、匯川技術(300124)等等。
第五
,在中小城鎮布局商業網路的商業股
,例如,重慶地區唯一的商業類上市企業重慶百貨(600729),網點規模擴張迅速,受益於西部地區城鎮化。另外,合肥百貨(000417),銀座股份(600858)等區域百貨龍頭也將受益。
第六
,汽車
,汽車的使用使小城鎮星羅棋布的特點和效益得以彰顯,利於對空間的優化布局。如濰柴動力(000338)、上汽集團(600104)。
第七,醫療醫葯等配套行業,
從經濟發展內涵來講,未來城鎮化建設依然要圍繞社會民生問題展開,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必定出現醫療、養老、就業等問題,由此可見醫療、環保、低端產業鏈升級、文化教育等行業個股是可以值得長期關注的。
中央工作會議,對城鎮化提出了明確要求,
集約,智能,綠色,低碳
這八個字,是新型城鎮化的重點。智能股票最多了,也最容易見到業績,三年前的大華藉助的就是城市的安防,首先地上的,智能建築(達實智能 ),節能(太陽能,地熱能),智慧交通(易華錄 ,銀江股份 ,等),安防(大華等),地下管廊(藍英裝備 )
綠色,就是那些園林股了,又有大前途
❽ 第一二三產業如何影響城市化發展怎麼去想這個問題
第一產業,指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其范圍各國不盡相同。一般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和採集業。第二產業,是傳統產業經濟理論中對產業劃分中的一個產業部門,指以對第一產業和本產業提供的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的產業部門。第三產業指的是服務業,產業的發展對城市化的影響很大,城市化就免不了要工業化,增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削減第一產業,第二和第三產業則就近於城市的地理位置等,比較復雜,我就不多說了,畢竟這里是星際吧。城市化開局,單兵營雙開,VF跑四輛火車,接隱形女妖騷擾,三基地放下去爆坦克,出渡鴉等
❾ 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需要重點發展那些產業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按照上面的解釋,需要重點發展的產業有房地產、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等行業絕對是最先要發展的。
❿ 材料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推進,以及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對農產品有效供給
(1)①穩定、完善和落實土地、財政、金融等各項農村基本政策,加大農業投回入,加快答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發展農業生產,增加供給。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健全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③完善農產品價格機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使農產品在數量、結構和質量上滿足消費者的有效需求。 (2)①「頂天」和「立地」是農業科技創新方向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這體現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②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既要立足國情,堅持產業需求導向,符合農民實際需要,又要著眼於長遠發展,把農業科技創新看成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體現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③在農業科技創新方向中,「頂天」和「立地」各有側重,又相互依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必須把二者統一起來,以切實解決科技與生產脫節的問題,這體現了矛盾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