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我國的產業發展政策

我國的產業發展政策

發布時間:2020-11-25 09:27:00

㈠ 促進我國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政策建議

1、制定戰略性新興抄產業發展規劃襲和指導目錄。
2、圍繞重大科技專項和技術改造加快產業成長進程。
3、構建產業技術聯盟,加快產業集聚發展。
4、建立健全財稅和金融扶持政策體系。
5、加大新興技術人才隊伍培養和引進。
6、強化組織領導和協調機制建設。

㈡ 我國零售業的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

規劃

㈢ 促進我國高科產業發展有哪些措施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定份額,在二十一世紀初,用20—30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並大力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未來15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實現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我國有必要在產業技術政策中對高新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措施給予明確指導。從10個方面來加快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有關技術政策。
1.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是實現產業化

2.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必須正確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3.重點突破關鍵技術,形成新的增長點,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

4.以各種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加大研究開發投入

5.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的資本市場,促進高技術產業化

6.發展信息產業,使高新技術企業能獲得開發產品和開拓市場所需的各種信息,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信息保障。

7.在發展科技工業園方面,在政策上應由區域傾斜轉向技術傾斜和產業傾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集約化發展。

8.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掌握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9.制定人才培養和吸引政策,造就一支多層次、復合型、跨世紀的致力於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宏大隊伍。

10.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和經濟合作, 重視知識的國際來源,鼓勵和引導企業走國際道路。
希望可以幫到你 不明白的地方歡迎追問 還望採納謝謝

㈣ 我國的軟體產業的產業政策包括哪些

軟體產業是信息社會的核心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是21世紀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黨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的戰略方針,為我國軟體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無限空間。 1 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軟體產業的發展高度重視,2000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0018號),從投融資、稅收、技術、出口到收入分配機制、采購、軟體企業認定、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對軟體產業給以全方位的支持。 2002年9月,國務院又出台了《振興軟體產業行動綱要》(國辦發200247號),2003年2月,國務院九部委聯合召開了貫徹落實《行動綱要》大會,擬定了十三個相關「實施辦法」,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發展改革委、信息產業部、科技部、商務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教育部、國家工商總局、海關總署、國家版權局、外匯管理局、外國專家局等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密切配合,積極行動,為我國軟體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 國發200018號文件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軟 件產業的快速發展,5年來,我國軟體產業有 了新的飛躍

㈤ 促進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策略有哪些

(1)制定我國大數據發展的國家戰略。
(2)制定我國政府數據開放政策。
(3)制定國家數據安全及網路用戶隱私保護標准和法律。
(4)加強大數據原創技術的開發與研究,構建具有核心技術自主權的大數據產業鏈
(5)積極培養數據科學家,以解決我國大數據產業人才短缺問題。

㈥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是怎樣的

近幾年,我國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給予支持和鼓勵。2014年中央對純電動汽車最高補貼為5.7萬元,雖然較2013年減少3000元,但是補貼力度依然較大。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最高補貼3.325萬元,新能源汽車還可以享有地方補貼和其他優惠政策。除了購車補貼之外,中央進一步強化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扶持力度,決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對獲得許可在中國境內銷售的純電動以及符合條件的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類車型,免徵車輛購置稅。此外,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財政補貼政策有望出台,總補貼規模或達千億元級別。整體來看,財政補貼持續到2020年,部分省市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新能源汽車不限購、公務車優先採購新能源汽車、購置稅的減免等一系列政策帶動了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大幅增長。但是除了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之外,制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且新能源汽車產業當前仍缺少來自消費者的自發需求,因此僅靠政策刺激無法取得長久發展。企業不應以獲取政策補貼為目的,應該發揮主動性,尋找行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擴大市場需求。

㈦ 我國汽車產業應如何調整產業發展政策,才能更好適應全球化市場經濟

——原標題:2019年中國汽車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以技術創新打造產品新動能是關鍵

1、汽車市場形勢不容樂觀 未來市場競爭或將加劇

2019年8月30日至9月1日,201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在天津召開。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的頂級盛會,該論壇自2005年至今已舉辦15屆。

與往年不同的是,在今年的論壇上,「下降」「壓力」「嚴冬」「寒流」「煎熬」成為汽車業內專家口中的關鍵詞。

「2018年以來,我國經濟面臨復雜的嚴峻形勢,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汽車產業在連續28年保持增長,連續10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的形勢下,2018年首次出現負增長,2018年全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了2780.9萬輛和2808.1萬輛,與2017年相比,同期分別下降4.2%和2.8%。」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傑在論壇上介紹。

今年汽車市場的形勢依然堪憂。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於凱表示,2019年前7個月,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393.3萬輛和1413.2萬輛,同比下降13.5%和11.4%,市場仍處於低位運行的狀態。預計8月的數據仍不樂觀。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夕勇則預計,今年汽車行業可能出現7.5%左右的負增長。

2011-2019年前7月中國汽車產銷量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留平分析,除了行業一般性數據下降以外,還有3個方面值得特別關註:

一是汽車企業的利潤在下降、庫存在增加;

二是從整個汽車產業鏈來看,有的經銷商已經出現嚴重資金問題;

三是新能源汽車的增長也面臨較大挑戰。

「一系列數據都表明,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挑戰不小,並且未來可能還會加劇。」 徐留平說。

2、中國汽車行業進入全面調整發展的新階段 或經歷4—5年的調整期

對於面臨的挑戰,徐留平表示,首先要正確認識中國汽車產業當下的形勢。

「汽車產業是強周期的行業,對於中國汽車產業來說,在連續28年的增長後遇到挑戰,但是對於成熟的發達國家市場來說,從來都沒有如此長周期、一成不變的增長。」徐留平認為,中國汽車產業所面臨的回調,是汽車產業本身規律使然。

張夕勇總結說,中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快速發展的時代已告結束,正在進入全面調整發展的新階段。

在該階段,中國汽車產業具備幾個特徵:進入發展的成熟期,競爭趨於白熱化;進入全面開放期,價格下壓仍將繼續,競爭壓力將長期存在;進入增長的波動期,調整之下風險加大;進入技術的突破期,新技術整裝待發。

「從國外企業的發展來看,日本和韓國汽車產業銷量首次負增長到銷量恢復用了4—5年的時間,而且逐步呈現波動增長的態勢。」張夕勇認為,中國汽車產業也將經歷4—5年的平台期,調整階段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機會和風險都會明顯增大。

3、以技術創新應對嚴冬時刻

與會專家認為,目前中國汽車產業所經歷的調整,可能不僅是個拐點,更是一個新的起點。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下,歷經100多年的汽車產業正在煥發新生機,擴展新內涵,創造新技術,構建新生態,建立新格局。電動化、智能化正在並將進一步深刻改變汽車傳統的產品形態和技術架構、製造過程和服務方式、產業鏈和價值鏈、消費和使用模式,再造『改變世界的機器』。」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司長盧衛生在會上表示。

徐留平堅信,中國汽車產業的容量是全球最大的,它會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消費增長迎來可以預期的光明前景。同時,由技術革命所驅動的汽車產業變革,也為中國汽車廠家乃至全球汽車廠家迎來一個換道、變道的發展新機遇。

如何迎接汽車產業的嚴冬時刻?與會專家們給出的多個建議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技術創新。

徐留平提出,最好的「棉被」就是專註:在產品、技術創新、核心領域去專注,聚焦核心業務,把核心業務做強。張夕勇認為,品質性能、駕駛操控、設計美學等等,每一個打動消費者的特徵都需要回歸技術本身,打造產品新動能,關鍵還是技術提升。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汽車整車製造行業需求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㈧ 論述:當前我國產業政策的發展趨勢

文化立國戰略與產業發展趨勢
2011年,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我認為中央政府應該適時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才能全方位去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從1978年以後到現在,為了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實行了三大戰略:經濟創富、科技創新(包括陸續提出「973」項目計劃、「863」項目計劃以及2004年提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計劃)和文化創意戰略(以1998年文化部成立文化產業司為標志)。
現在,應把這三大戰略結合在一起,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文化立國戰略是文化創意、科技創新和經濟創富三者融合的國家戰略的高級形態。日本和韓國都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先後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
為什麼要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我個人認為,是因為中國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中國流行的一個提法就是「戰略轉型」和「產業升級」,包括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等方面。文化立國戰略就是對這種轉型時期的一種綜合推動。根據國際經驗來看,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以後,就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就要從資本邏輯轉向文化邏輯的發展模式,要真正進入一個文化的時代,一個創意的時代,以創意作為經濟發展的驅動要素,擺脫單純依靠土地、礦產等物質要素推動。
進入一個「文化的時代」,這對於有著五千年輝煌文明的中國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樣,整個社會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這也是一個追求藝術和科技融合的時代,文化產品更加重視人文內涵和人文導向;同時是一個傳播中國文化的時代,我們所有的產品都要有中國文化的元素。
從世界范圍來看,上個世紀50年代人們普遍追求產品的功能價值,70年代追求產品的友好性,90年代追求產品的獨特性,到了2010年全世界都在追求產品的體驗性。這個體驗是全方位的,包括感官、心靈和信仰三個層次。這種社會需求的變化,以及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衛星技術的推動,讓此類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成為現實。
文化體制改革的發展現狀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其他國家不同,伴隨著跟經濟體制改革一樣的文化體制改革任務。我認為,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和路徑,就是學習國際上市場驅動、資源依託和政策引導這三種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經驗。可以看到,過去幾年的政策法規建設,主要是針對新聞出版業、影視業和演藝業,尤其是出版社和演藝業,都制定了明確的改制時間點和完成改制的標准,有效地推動了文化事業單位的轉企改制。
從具體行業來看,目前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廣播影視業,尤其是電影業,已經充分市場化了。當然,電影業還有最後一個堡壘沒有攻破,就是現行的電影審查制度。我們一直在呼籲用分級制度代替電影審查制度。而廣播和電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制播分離改制到現在的節目製作機構的轉企改制,在整個體制改革上沒有創新。
從資本屬性、企業產權結構來看,據有關研究,國有資本完全控制的行業有教材教輔、廣播電視、報業、有線電視網等;向社會資本部分開放的行業有演藝業、會展業、設計業和藝術品經營業等;對民營資本完全開放的行業有影視動漫業、廣告業、網路文化業和文化旅遊等。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這些行業市場開放的程度將會越來越高。
從整個產業的價值鏈利潤貢獻值來看,前端的內容創意利潤率為45%,中間的內容製作和內容復制分別為10%和5%,後端的交易服務為40%,而我國過去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主要集中在中間環節。因此,未來的政策應著眼於如何推動從中間環節走到產業鏈的前後端環節。比如,如何鼓勵內容原創、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如何加強品牌建設、提升服務,怎樣鼓勵文化消費等。
從產業發展生命周期來看,過去13年(1998年~2011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處於初級階段,還在起跑。因此,政策制定的關鍵著眼點在於,在未來10年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的高速增長,甚至加倍增長,推動文化產業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和成熟發展階段。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後,中國的文化產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有人說,過去13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充斥了三種別樣的「味道」:第一種叫「血汗味」,盲目搞文化地產、創意地產,重復進行基地建設和園區發展,四處只看到灰塵滿天,農民工流血流汗大搞房地產建設,看不到文化創意,看不到版權流動;第二種是「銅臭味」,尤其是2009年九部委頒發的金融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意見出台以後,盲目利用金融手段放大文化產業的商業價值,在股市、房市不景氣的情況下,一部分熱錢流入到藝術品投資領域,甚至還出現了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違背文化產權交易的本質,犧牲了許多盲目跟風投資的民眾利益;第三種是「機油味」,很多企業採用低端技術簡單復制,粗糙加工,花錢買一台高清掃描儀就到博物館復制文物繪畫,簡單復制到其他材質上,比如木板、絲巾、玻璃上,認為這就產生了規模效益。可以承認,它是一種商業模式,但這是一種低端的商業模式,附加價值很低。我們看到,這三種味道裡面唯獨沒有「人」的味道。我希望未來的政策轉向如何提升文化產品的人文導向、人文內涵上面來,希望能夠產生真正感動人心、感動世人的經典大作。
總之,我國文化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四大問題。
第一,文化產業增長的方式粗放低端。其重點不是放在內容創意而是放在生產製作,主要依託地方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資源,以發展文化旅遊作為主要的突破口。所以,這種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對地方自然景觀、歷史景觀、名人資源的開發方式是近乎於粗暴的,主要希望通過門票收入、周邊土地增值以房地產開發的形式獲得收益,還處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第二,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低下。大量生產出滿足一般大眾低俗消費趣味、內容低下、格調庸俗的文化產品。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電視欄目、廣播欄目、圖書出版、戲劇小品等現代文化產業,都紛紛為了票房奇觀、收視率、資本效益、投資回報而紛紛製造噱頭、吸引眼球、營造嘩眾取寵的效果,讓現代都市文化消費的負面效果誇大性地侵入了文化產品,傷害文化產業的價值內涵和人文品格,降低文化產品的價值追求,一味增加所謂文化產品的互動、時尚、參與和體驗所引起的身體上的快感,而忽略了文化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審美體驗的提升和人生價值的超越。
第三,文化產業的效益實現單一。主要依託了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以及所謂產品規模化生產的大工業化模式,帶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實現綜合效益。只有充分提高文化產品的象徵價值,才能維持文化產品的高價格,才能帶來真正的規模經濟,而不是僅僅靠提高文化產品的數量。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地方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但文化產業的產業價值鏈集聚的核心在於,由象徵價值所形成的知識產權的流動而產生價值傳遞和價值遞增。目前,在大部分文化產業園區內,很少看到文化產業上下游之間由於知識產權所形成的產業關聯。與此同時,產品的范圍經濟還在於產品所拓展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產品由於遠銷國際而形成比較大的經濟效益。
第四,行政監管的多頭管理,效率低下。過去十年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主要取決於政府成功的文化產業政策和公共資源扶持。政府在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方面所承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清晰明確,往往交織在公共文化服務職責與文化產業發展職責之間,不能很好地分清兩者在管理思路、行政手段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根本不同,在中央層面存在著比較大的行業交叉和多頭管理。政府行政管理在文化產品的內容審查上,依然出現標准模糊,人為主觀性強,客觀操作性弱等問題,政府內容審查與行業標准分類沒有區別對待,往往導致某些文化產品即便通過了政府的內容審查,在發行、放映、播出和運營等過程中依然是問題叢生,甚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社會負面影響,傷害了公眾的文化消費權益,不利於文化產品正面價值功能的發揮。

㈨ 我國當前的產業政策是什麼

首先,了解一下產業政策的定義。國家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的各種政策的總和。干預包括規劃、引導、促進、調整、保護、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義。產業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保護幼小民族產業的成長;熨平經濟震盪;發揮後發優勢,增強適應能力。
第二,我國產業政策的內容。
1、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佔中國面積的2/3,和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西部大部分地區人口較為稀少,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經濟較為落後。這些情況的存在,是各種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造成的。如果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一個發展中國家,東西部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甚至出現某些地區發展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是不正常的,必然會出現西部拖東部後腿,最終導致發展嚴重滯後,影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局。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有全新的發展思路和總體規劃。國家提出西部開發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經濟結構調整、開發特色產業為關鍵,以依靠科技進步、培養人才為保障,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繁榮經濟、使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為出發點,在總體規劃下,循序漸進,遵循經濟規律實施,避免一哄而起。對於西部大開發,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各種經濟成份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從2001年至2010年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2、鼓勵非公經濟發展。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准入,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利益,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加強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和政策協調。
3、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就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循環經濟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因此,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要努力做到: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4、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方面。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各產業之間相互協調,有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和良好的適應性,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並帶來最佳效益的產業結構,具體表現為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經濟技術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趨向協調平衡的過程;產業結構高級化,又稱為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系統從較低級形式向較高級形式的轉化過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一般遵循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由低級到高級演進。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2011年3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國家發展改革委2011年第9號令,以下簡稱《目錄(2011年本)》),並於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目錄規定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有關優惠政策,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及稅收政策等執行國家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
第二,我國產業政策的特點。
1、規模化導向。中國產業政策的主要特徵之一是重視支持大企業發展,主要表現為保護和扶持在位的大型企業。出現了行政力量主導、推動國企強強聯合或以強帶弱。21世紀以來,「推動企業兼並重組、實施重點產業部門大企業集團戰略、提高中國工業產業國際競爭力」成為中國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實施這類政策的理由往往是「充分利用規模經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提高市場集中度,避免過度競爭」等。主要原因在於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不協調。
2、抑制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和防止過度競爭。進入21世紀以來,抑制部分產業產能過剩成為中國產業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2004年以來,抑制產能過剩一直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對被列入產能過剩行列的行業,原則上不再批准擴大產能的項目;對不符合產業政策要求、不按規定程序審批或核準的項目,一律不得通過企業債、IPO等方式進行融資等。
3、鼓勵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鑒於中國絕大部分產業的集中度很低,產業政策鼓勵企業兼並重組、鼓勵提高集中度。「十一五」期間,政府大力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兼並重組,支持優勢企業並購落後企業和困難企業。
4、鼓勵技術進步和創新。中國的產業技術政策既是產業政策的組成部分,又是技術政策的組成部分,幾乎涉及所有產業,因此也可看作是整個國家的技術政策,其重點隨產業發展及環境變化而動態調整。雖然不同階段的關注重點有所不同,但推進產業技術進步、創造有利於技術進步的環境、完善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的法律法規體系,鼓勵創新、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始終是中國產業技術政策的主要內容。
5、多部門聯合行動及綜合性行政干預措施。中國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以行政性直接干預措施為主,且這些行政性干預措施往往是綜合性的,相關行業管理部門有時與質量管理、投資管理、環保、國土、金融甚至公檢法等部門採取聯合行動。這種「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標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往往配以問責制,能較好調動多個相關部門,綜合應用產業、金融、土地和環保政策,因而確實能形成強大合力,對相關行業的產業結構、布局、市場格局乃至一些企業命運產生重大影響。
6、常常對微觀經濟進行直接行政干預。中國的產業政策也強調利用市場機制,但計劃經濟的強大慣性、國家干預主義的影響、部門利益和尋租動機等,使其具有過於強烈直接干預市場的特徵。具體表現為產業政策幾乎覆蓋國民經濟全部大類行業,針對單個行業的產業政策數量顯著增加,政策內容更細化、政策措施更具體;市場准入、項目審批、供地審批、貸款的行政核准、目錄指導、強制性淘汰落後產能等行政性直接干預措施進一步被強化。如產業結構政策或其實施細則依然會採用價格管制、強制命令等行政手段將資源配置到政府指定優先發展的產業部門;產業組織政策以行政手段為主,以「關停並轉」等強制性行政措施作為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的手段;產業技術政策很具體地對特定技術、工藝進行選擇性扶持等。廣泛地直接干預市場、以政府選擇代替市場機制和限制競爭,導致產業結構、重點企業、技術路線等有時並非由市場主體自身行為決定,而是政府主導形成。
7、產業政策體系的多層級性。中國產業政策在體繫上是多層級的,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均可制定、實施影響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產業政策制定主體關繫上的層級屬性並不意味著產業政策一定統一。產業政策體系的多層級和產業政策多主體的性質,使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等多個行為主體的影響與制約,利益關系復雜。

㈩ 3、我國當前的產業政策是:大力提高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提高工業的整體素質,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閱讀全文

與我國的產業發展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