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促進產業發展
10 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結構升級。適應生態建設和市場需求的變化,推動產業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資源培育為基礎、以精深加工為帶動、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的林業產業發展新格局。鼓勵以集約經營方式,發展原料林、用材林摹地。積極發展木材加工業尤其是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實現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突出發展名特優新經濟林、生態旅遊、竹藤花卉、森林食品、珍貴樹種和葯材培植以及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新興產品產業,培育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充分發揮我國地域遼闊、生物資源和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出口林產品。
11 加強對林業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調控。根據市場需要、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抓緊編制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產業政策,引導產業健康發展,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鼓勵培育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推廣公司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經營形式,加快林業產業發展。扶持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組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規范林產品和林業生產要素市場,對農民生產的木材允許產銷直接見面,拓寬農民進入市場的渠道,增強林業產業發展活力。
12 進一步擴大林業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林業發展。針對我國林業基礎薄弱、建設任務繁重的情況,要加大引進力度,著力引進資金、資源、良種、技術和管理經驗。努力擴大林業利用外資規模,鼓勵外商投資造林和發展林產品加工業。制定有利於擴大林產品出口的政策,完善林產品出口促進機制,提高我國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海外林業開發。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工作,盡快與國際接軌。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我國種質資源的保護和輸出管理,防止境外有害生物傳入。認真履行有關國際公約,加強生態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㈡ 如何科學運用產業政策以推動經濟發展
當今世界,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滲透到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量。
1、科技的應用是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根本途徑。
科學技術的應用,能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直接影響社會財富創造的數量和質量;能促進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社會生產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這樣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生產發展。
2、科技的進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要求。
先進的科技,能節約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更合理的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資源,並進而開發新能源,提高產品質量與性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能促進生產和生態的平衡、協調,實現清潔生產,持續經濟增長。科技發展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
科技的開發與推廣,能夠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推動傳統工業改造和新興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能夠創造新的消費方式,引發新的消費需求,催生新的消費熱點,通過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促使經濟增長真正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通過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3、科技的發展是加快生產社會化、國際化進程,促進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技術開始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技術轉移成為重要的貿易發展趨勢,國際間的經濟技術聯系日益密切,現代高科技促進了全球性的經濟融合,國際分工深入發展、世界市場不斷擴大、跨國公司向全球拓展,使生產的社會化進一步走向全球化。同時,各國的科技開發利用與自主創新能力,對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開放水平,優化外貿結構,切實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確保經濟穩定發展等起到越來越重要作用。
㈢ 「十四五」時期,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方向是什麼
我在中大咨詢官網上查到一篇文章,詳細分析了「十四五」時期促進產回業高質量發展的答政策方向:
1.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以深化改革促進產業結構政策的合理設計和有效實施。
2.堅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產業結構政策建立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上。
3.堅持把加快產業升級與推進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推動製造業向中高端發展、高質量發展並增強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帶動效應。
㈣ 發改委怎麼推進產業振興規劃政策
(一)降低准入門檻。落實國家關於非公有資本、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有關規定,根據文化產業不同類別,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途徑,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參與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補充資本金等方式,支持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及跨區域整合,支持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支持大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大幅增加中央財政「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文化體制改革專項資金規模,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三)落實稅收政策。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中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研究確定文化產業支撐技術的具體范圍,加大稅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積極倡導鼓勵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大力開發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企業「走出去」的貸款擔保業務品種。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並購和重組,迅速做大做強。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企業債券。
(五)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按照有關管理辦法,由中央財政注資引導,吸收國有骨幹文化企業、大型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認購。基金由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實行市場化運作,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推動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促進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㈤ 十四五時期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方向
「十四五」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關繫到我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目前「十四五」時期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傳統優勢產業外遷或轉移的風險和高科技產業升級抑制風險。因此,從「十四五」時期到2035年,是分析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中長期趨勢的重點時段,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成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走向。
十四五時期,作為決策者的政府要客觀判斷"十四五"期間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關注和防範產業風險,有針對性地實施產業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企業則要根據國家發展規劃,做好企業戰略規劃,根據產業經濟發展適時進行企業轉型升級。
㈥ 產業發展政策的政策內容
圍繞產業發展目標所制定的產業發展政策,是通過下列具體政策體現的。
(一)產業技術政策產業技術政策是指政府對產業的技術進步,技術結構選擇和技術開發所進行的預測、決策、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內容:
1.技術發展規劃
它是政府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科學技術的要求,對未來時期技術進步做出總體分析,確定技術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列出重點發展的技術領域,並制定具體實施的步驟和時間安排。
2,技術開發政策
技術開發是指主要依靠本國自己的科技力量,進行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推廣工作。技術開發政策,包括技術開發的鼓勵、保護政策,諸如:鼓勵新技術的發明與創造的政策;促進新技術傳播與擴散政策;協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的政策;促進高新技術開發的政策;提高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普及率的政策等
3.技術結構政策
實施此項政策,是為了安排好各種技術類型和技術層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數量比例,實現技術結構的合理化。從技術類型看,有節約勞動消耗的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節約原材料和能源的技術、提高設備性能和效率的技術、廢舊物資再利用技術和防治污染的技術、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的技術等。從技術層次看,有尖端技術、先進技術、中間技術、初級技術等。合理的技術結構政策,應根據一定時期內本國的具體國情、資源狀況和技術發展規律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確定。一般來說,根據勞動者數量和質量狀況考慮是採用先進技術為主,還是以中間技術為主。根據資源狀況、資金水平確定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為主,還是以節約原材料、能源和防治污染的技術為主。
4.技術改造政策
包括制定技術改造總體計劃、確定與審查重大技改項目、技改資金的籌集、使用與管理,等等。
5.技術引進政策
技術引進政策的重點應放在:加強政府在技術引進方面的指導作用;以稅收、外匯等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多種方式的引進;用經濟。法規和必要的行政干預等手段鼓勵引進關鍵技術,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
6.人力資源開發政策
人力資源開發作為技術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它包括:
(1)增加教育投資,把教育看成是一個產業,把人力看作資本,把人才看作是產出;
(2)重視職業培訓,推行終身教育;
(3)通過聘請專家和派留學人員引進國外的智力;
(4)合理安排高,中、初級人才結構,形成有層次的人才布局,調動各種層次人才的積極性。
(二)產業布局政策產業布局政策旨在全國產業總體布局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使資源配置在空間上達到最有效率的狀態,實現全國產業結構和地區產業結構雙優化的任務。其主要內容:
1.制定合理有效的地區產業政策。
地區產業政策應當服從全國產業總體布局的要求,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全國經濟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建立區域經濟與發揮各省、區、市積極性的關系,正確處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系。各地區要選擇適合本地條件的發展重點和優勢產業,避免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化,促進各地經濟在更高的起點上向前發展。
2.合理劃分產業布局的決策許可權。
全國宏觀產業布局和各大經濟區域的產業布局由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和組織,會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具體實施;各省、市區域內的產業布局由地方政府規劃、組織實施。
3.正確選擇地區主導產業。
各地區對主導產業的選擇和優勢產業的配置,應充分考慮資源的豐度、市場容量、技術成熟性、經濟規模以及產業關聯性等因素。在配置主導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專業化協作和配套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和其配套產業的發展,重視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農業、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信業的發展,保證地區各產業的協調發展。
4.鼓勵發展地區間的橫向聯合,推進資源優化配置
採取優惠政策鼓勵地區經濟的橫向聯合,對於資源優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特別鼓勵軍工與民用企業的聯合,沿海發達地區企業與內地不發達地區企業的聯合,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的聯合,貧困地區與富裕地區的聯合。
5.地區產業布局政策與全國產業結構政策相結合,實現產業政策區域化,區域政策產業化。
「九五」期間至2010年,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多利用國外資金、資源和市場,進一步增強經濟活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依靠高新技術、集約經營,重點發展資源消耗少、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和產品;建立比較發達的農業,中西部地區,要積極適應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強水利、交通、通信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的經濟技術基礎,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林牧業及其加工業,引導資源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和產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資源優勢逐步變為經濟優勢。
(三)產業環保政策 產業環保政策是指政府為了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工業污染所採取的由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和經濟措施所構成的政策體系。其主要內容:
1.制定改善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戰略規劃,明確治理和預防工業污染的戰略目標和原則。
2.制定環境質量指標和工業排放標准,嚴格執行排污收費制度,實行「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辦法。
3.建立環境保護和監督的機構,明確有關管理制度和法規。
4.採取有效手段保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5.與技術改造和工業布局相結合的防治污染政策。
(四)產業外貿政策 產業外貿是指產業的對外貿易活動,它包括一國同別國進行的工業產品及生產要素的交換活動,如產品、技術、勞務等外貿活動。
產業外貿政策包括許多方面的內容,如關稅和出口稅政策,匯率政策,出口刺激和對進出口額的控制政策等等。
實行一定的產業外貿政策,實際上是根據本國的相對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通過國際交往來實現產業迅速發展、資源合理配置與利用的目的,在採取替代進口戰略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採取逐步提高關稅的辦法,或規定進口限額等措施。另外,匯率的變動對貨幣發行國的產業發展有很大影響。匯率的高低是以貨幣代表的實際價值為基礎和外匯市場對該種貨幣的供求情況而升降的。貨幣的供求情況受該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順差國的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往往求過於供,其匯率上升;逆差國則相反。因此,世界各國都把匯率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工具,通過匯率的制定和調整,以促進本國產業經濟的發展。
(五)產業金融政策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及其狀況如何,與該國實行的金融和貨幣政策關系極大。從某種意義上講,金融和貨幣政策可以決定產業是興旺繁榮還是停滯不前。
銀行利率的變化,貨幣供給的波動,都會給產業發展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利率變化和信貸投嚮往往是國家利用金融和貨幣政策支持地區和主尋產業部門的有效杠桿,而貨幣量的控制,也對產業發展起著很大影響。一個穩定的貨幣供應政策,能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維持長期的供求均衡關系,從而保證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一個合理的金融貨幣政策,又能對產業發展狀態進行及時調節,如在產業發展的擴張期和收縮期,通過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可使產業發展保持動態均衡。
(六)產業財稅政策財稅政策是國家運用權力參與經濟收入和支出流量的運動,從而達到推動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發展目標的目的。財政收支的基本實現形式有徵稅、政府投資或政府購買、轉移支付三種。這三種基本形式都對產業的均衡發展起著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一定的財政體制從屬於一定的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下「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是一種「供給型」的財政行為;計劃與市場相結合體制下「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是一種「包干制」的財政行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體制,應是一種「效益型」的財政行為,建立效益型財政,必須注意解決經濟結構優化的問題,要充分發揮財政稅政策和財政資金優化限劣的作用,加大對「瓶頸」產業、基礎產業,新興產業、高效益產業的投入,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實際中財政政策面監著三種選擇:第一是平衡預算政策,即收入與支出相抵的政策;第二是赤字預算政策,即支出大於收入的政策選擇,它能刺激社會總需求,促使產業擴張;第三是盈餘預算政策,即收入大於支出的政策選擇,這種政策有利於壓縮社會總需求,冷卻過熱的經濟。因此,對於不同的產業發展時期,財政政策要給出有益的選擇。當經濟高漲時期,財政政策應當採取多收少支的姿態,以減少需求,給過熱的經濟降溫;當經濟衰退時期,財政政策應當採取少收多支的姿態,以減緩經濟衰退的態勢。
(七)產業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是調節社會各集團、各階層成員收入和經濟利益的政策。在收入分配中,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原則,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把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利益結合起來。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消除經濟發展中收入分配高低過分懸殊的不合理現象,從而促進產業經濟的發展。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同樣地也應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一定時期的財力是有限的,應當在分配方面優先支持那些回報率高的地方、產業和行業、支持和鼓勵一部分地方、一些行業和企業先富起來,然後運用這些地方、產業和行業、企業的上繳財力,共同加大對另一些地區尤其是貧困落後地區的投入,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投入,從而實現經濟的均衡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的。
㈦ 「十四五」時期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方向是什麼
「十四五」時期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方向是:一是要圍繞推動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防範化解風險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突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二是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尤其要按照釐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關系的要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上取得更大進展。
三是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後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要著力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增強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促進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㈧ 產業政策怎樣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問鄭老師 哦也 大家好苦啊
㈨ 產業發展政策與機制設計中限制性政策至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考慮
首先需要根據地方特色制定適合地方特色的法律法規政策支持、鼓勵、引導地方經濟發展;其次在堅持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找到推動經濟發展的著力點。通過激發市場活力,用好市場要素,擴大市場需求來推動經濟發展。同時找准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科學規劃,加強引導,鼓勵產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帶動老百姓發展致富。(鏈接比較全面)
㈩ 如何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上如何扶持
在全球范圍內,新能源開發利用以及節能技術、節能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各國能源戰略的重版點。目前,我國在權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太陽能、風能和氫能的利用得到較快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但產業的發展與政策的制度保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相關的政策相對滯後。因此,借鑒國外的政策經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不斷完善我國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應該是當務之急。結合前述對國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的分析,至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在強調市場力量的前提下,必須重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的制訂、修訂和實施。
(2)在新能源和節能政策制訂的具體操作中,要發揮後發優勢,使得政策對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制度保障具有前瞻性、綜合性和戰略性。
(3)建立完善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體系。國外完整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體系,確保了政策的制訂和有效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發展。我國制訂了《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等戰略規劃,2005年制訂了《可再生能源法》,但要使得這些戰略和法規得以有效地實施,必須進一步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管理體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