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將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

將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5 09:30:50

㈠ 生態產業的發展

中國生態工業發展對策
1加強生態工業方面的基礎研究
國際上生態工業的研究是在清潔生產研究之後,作為其升華和補充,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迅速發展起來。中國起步更晚,因此要加強這方面的基礎研究,根據國際研究趨勢,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研究可減輕工業對環境影響的具體技術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廢物零排放系統、物質替代、非物質化和功能經濟。
(2)研究對整個工業生態過程進行分析、監測和評價的方法,包括物流平衡分析、產品或過程的生命周期分析與評價、工業生態指標體系的建立。
(3)研究可促進生態工業實現的制度,包括如何在市場規則、財務制度、法律法規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使生態工業的思想可以貫穿整個生產和生活過程 。
2加強生態工業園的規劃與建設
生態工業園是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網)原理,把一定地域空間內的不同工業企業問,以及工業企業、居民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轉移、能量轉換統籌起來,建立產業系統內的「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次利用的地域綜合體,從而達到物質能源充分利用,向系統外零排放的目的。
丹麥的卡倫堡鎮是生態工業園的典型,燃煤發電廠向煉油廠、制葯廠以及居民供應余熱,煉油廠把用過的冷卻水提供給發電廠做預熱用水,煉油廠把液化氣送到發電廠和生產石膏的工廠。而生產石膏的工廠的原料來自發電廠凈化空氣的脫硫設備產生的硫酸鈣。這個系統已成為一個包括發電廠、煉油廠、生物技術製品廠、塑料板廠、硫酸廠、水泥廠、種植業、養殖業和園藝業,以及卡倫堡鎮的供熱系統在內的復合系統。各個系統單元(企業)之間通過利用彼此的余熱、凈化後的廢水、廢氣,以及硫酸鈣等副產品作為原材料等。一方面實現了整個鎮的廢棄物的最小化;另一方面,各個系統均從相互作用中降低了成本,獲得了直接的經濟效益。現階段世界上有幾十個生態工業園項目在規劃或建設,其中多數在美國,此外法國、日本、加拿大等也較多:亞洲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等,正在開展生態工業園的項目。中國還沒有建立生態工業園,因此應加強研究與開發建設。
3推行產業生態管理
產業生態管理的方法可以分為五類:一類是面向產品環境管理的方法,即生命周期評價;第二類是面向綠色產品開發的方法,即產品生態設計;第三類是面向區域的規劃方法,即生態工業園的規劃;第四類是面向生態產業開發的方法,即生態產業孵化;第五類是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管理。
現代生態農業
中國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中國生態農業頗具特色,成績顯著,國際影響大。但畢竟發展僅20餘年時間,生態農業的示範區的面積也僅佔全國耕地總面積7% 。因此,要使中國生態農業上一個新台階,需要加強有關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
1加強生態農業規劃
生態農業建設,規劃應先行,這是首要環節並具龍頭地位。但中國生態農業示範中,規劃設計方面仍感不足,應加強規劃研究。生態農業規劃包括農業生產潛力、生態過程、生態格局分析,生態農業系統敏感性和決策分析。它的第一目標是持續發展,第二目標是資源的高效利用、社會的發達昌盛、系統關系的和諧穩定。
2研究、開發與推廣克服農業發展阻礙因素、全面發展農業的新技術
這些技術包括資源環境保護與開發技術(如水土保持治理技術,防沙治沙技術,鹽鹼地治理技術等),配方施肥技術,以農作系統改革、天敵繁殖捕放和生物農葯研製與應用等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良種選育與繁殖技術等。
3深化生態農業理論研究
把生態農業的經驗升華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下階段的生態農業建設顯得十分重要。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生態農業研究方法論,生態農業模式的總結與設計,生態農業價值評估體系以及生態農業的規范化和標准化等。
中國生態第三產業發展對策
1樹立發展消費觀
發展消費觀不僅包括物質、精神消費,而且包括生態消費。生態環境同樣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要使人類的消費持續發展下去,必須維持和增殖生態資本,這是財富創造過程,也是物質與精神消費得以持續的基礎。當前興起的生態旅遊熱表明了生態消費的發展趨勢。但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自身周圍的環境,從而達到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目的。
2推行功能經濟
所謂功能經濟就是鼓勵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服務功能而不是產品本身,鼓勵企業以對社會的服務功能而不是以產品或利潤作為經營目標。功能經濟認為生產的目的應該是產品的服務功能,而不是產品的數量達到最大。在功能經濟條件下,產品仍由生產者所有,生產者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將產品加工,因此實現了由產品的再利用代替物質的循環。功能經濟的基本原理是增加財富,但並不是擴大生產,其目標是最充分、最長時間地利用產品的使用價值,同時消耗最少的物質資源和能量。為此,作為企業,在產品的設計上要為環境而設計,要進行可拆卸的產品設計。這樣當某個部件壞了後。就只需更換該部件,而不是整件產品的報廢。同時可通過某些設備的使用權(如小轎車)來達到充分利用、減少消耗和排污的目的。

㈡ 如何將生態理念貫徹到現代產業轉型升級之中

生產力應當是人們認識、改造、利用和保護自然的綜合能力
從生產力的內涵深化和功能拓展來看,回顧經典理論我們知道,生產力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物質生產基礎,是人類利用資源創造財富的能力,本質上反映了物質生產過程中人對自然的能力。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基本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從這三者與自然環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保護環境與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互動關系不言而喻。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力內涵已不斷深化,外延也呈現不斷拓展的趨勢;同時,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也不斷變化,同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生產力發展不僅包含數量擴張,而且經常發生質量和結構變化。從生產力對自然的作用來看,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會發生功能升級,即在大幅度增強原有功能的同時出現新的功能。著眼於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我們不難發現,除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之外,在生產力內部已逐漸生成了一種保護自然的能力(包括生態平衡和修復能力、原生態保護能力、環境監測能力、污染防治能力等)。因此,現代和未來生產力應當是人們認識、改造、利用和保護自然的綜合能力。這四種功能的整合,構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力。
實現經濟和環境共贏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和立足國情的必然選擇

㈢ 生態保護的中國概況

2000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結果顯示,中國近1/3的國土生態環境質量優良,1/3的國土生態環境處於差或較差水平。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中國森林面積為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18.21%,森林蓄積量124.56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不斷增加,森林質量趨於提高。但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八分之一,森林資源仍存在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過度採伐等問題。中國天然草原面積3.93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1%,但有90%的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為中國主要的沙塵源。近幾年來,中國政府加大了草原保護和建設的投入,實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復與建設、草原圍欄、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草原生態建設工程,取得了較好成效,但草地仍面臨過度利用和退化的巨大壓力。
中國濕地面積3848萬公頃(不包括水稻田),面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全國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600萬公頃,約有40%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但由於對濕地的長期侵擾和開發,大面積的天然濕地被水稻田等人工濕地所替代。
天然濕地大面積萎縮、消亡、退化仍很嚴重。
中國耕地面積1.22 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 12.7%,是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的改進,使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但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葯、農膜等的大量使用,對農田的生產力和周圍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中國海域面積 300 多萬平方公里,約為陸地面積的 1/3。近幾年來,國家進一步
加強了海洋生態環境的綜合管理,加大了對非法圍、填海等行為的查處力度,對已審批用海項目實行嚴格監管。但由於沿海地區人口快速增長,經濟發展迅速,海岸帶開發利用速度加快,沿海灘塗、濕地生態破壞加劇,海域總體污染狀況仍未好轉,近岸海域污染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國家之一,荒漠面積 263.6 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 27.5%。集中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由於荒漠植被的過量利用和內陸河上游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荒漠植被和荒漠區綠洲的生態退化。中國城市綠地面積不斷擴大。截至 2004 年底,全國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 31.6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 7.39 平方米。但中國城市水資源短缺,城市綠地面積小、功效差等問題依然存在。全國仍有 76 個城市人均公共綠地不足 3 平方米,有 36 個城市綠化覆蓋率不足 10%。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把防治農村環境污染、改善農村環境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但農村「臟、亂、差」的現象仍然存在,生產、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廢物、垃圾亂堆亂放,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比較突出。二、自然保護區和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 建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中國生態保護的一項新舉措。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以保護區域主導生態功能為目的,實行限制開發,兼顧區域經濟發展,通過規范管理,以管促治,合理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等多種措施,有效減輕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壓力,預防和控制各種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導致生態功能的退化。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對於防止和減輕自然災害,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和地區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00 年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提出,要通過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和恢復區域生態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將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作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任務。《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將保持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生態功能基本穩定作為中國環境保護的目標。近幾年來,國家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積極推進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一是在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區、江河洪水調蓄區、防風固沙區和重要漁業水域等重要生態功能區,開展了東江源、洞庭湖、秦嶺山地等 18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工作。同時,河北、山西、山東、江蘇等省還開展了地方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工作。二是國家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正在編制《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2006-2020 年)》。該規劃將統籌安排中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布局和建設,對指導和推進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維護中國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㈣ 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相同點和異同點是什麼

生態農業是將生態 環境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是將經濟 社會 環境結合起來的
相同點:新型農業

㈤ 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措施有哪些

(一)實現指導思想的轉變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目標,必須實現指導思想上的轉變。要實現從數字減排到以質量改善為綱的轉變,從濃度控制到總量控制的轉變,從末端治理到全過程管理和風險防控的轉變,從單純考慮生態環境治理到與節能減排、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調整等結合起來轉變。

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基本要求。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保護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兩者同等重要。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內,給自然留下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的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生態文明建設千頭萬緒,要分清輕重緩急,確定解決問題的路線圖。要一手抓當前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大氣、水和土壤等污染問題以及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爭取早見成效;一手抓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全面系統地統籌推進。要設定不可逾越的底線,防止出現生態環境不可逆惡化和人民群眾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資源和能源消耗要設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設定上限,生態環境質量要設定紅線。

(二)加強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不斷發展,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也越來越復雜、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問題越來越多,如何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源頭上化解積弊,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在戰略層面上必須要有「頂層設計」。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和五位一體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要對政府和市場做更加准確的定位,要避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要減少政府行為的盲目性,降低生態文明建設的風險與成本。

近期,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應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結合,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創建等活動。

當然,「頂層設計」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動力,要通過社會各個利益群體的互動,讓地方、社會及各個利益相關方都參與進來,使頂層設計更能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高城鎮化的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水平

我國人口眾多而平原較少,要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徵,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按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合理控制開發強度,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主體功能區為依據,實行差別化的產業准入、環保標准等,加快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通過採取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績效評價制度等,擴大生態綠色空間。

城鎮是消耗能源資源、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主體,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從編制規劃到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功能定位明晰、產業布局合理、體現區位優勢特色、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格局。

(四)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

資源環境問題是與經濟發展方式相伴隨的,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必然結果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只有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減少資源消耗過度和污染排放問題。

要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推動各行各業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工業生產要徹底拋棄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持續推動節能減排。農業生產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降低水、土地、農葯、化肥的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優化產業結構是現階段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措施之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要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節能環保產業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技術基礎和產業支撐,也可提供綠色就業機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空間很大。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准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環保投資需求高達3.4萬億元。

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圍繞提高資源產出率,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堅持政府推動、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相結合,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動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促進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

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加強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除工業企業外,還應實施全方位的清潔生產,包括農業以及服務業。

(五)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

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人的消費方式不但會對資源環境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會通過消費需求間接影響生產方式。因此,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意義十分重大。

要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輿論和社會氛圍,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成為主流價值觀。落實黨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要求,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加快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講排場、擺闊氣等行為。運用價格等多種手段鼓勵購買綠色低碳產品,使用環保可循環利用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過度包裝。

(六)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

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實行最嚴格的制度,實施最嚴密的法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修改完善現有法律法規,清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沖突或不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或條文,加快完善生態環境、土地、礦產、森林、草原等方面保護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規。解決法律之間相互沖突、脫節、重復、罰則偏軟等問題,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

在完善法律法規時,要側重解決幾個關鍵問題:(1)明確執法機關的責任,在出現問題時,知道由哪些部門和哪些人負責,該怎麼做,做不好的後果是什麼;(2)強化、細化程序性規定,減小地方自由裁量權;(3)完善行政執法與司法的銜接;(4)出現問題時,除了懲罰相關單位,還要追究其法人和責任人的責任;(5)要強化對服務業和消費領域環境問題的規范,增加相應的條款,特別是要把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入環保法律。

(七)推行以績效考核改革為核心的體制改革,加強政策支持

建立科學規范的績效考核制度,是確保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目標的重要基礎和制度保障。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將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納入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考核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堅決追究其責任。

為使得這一新的績效考核體系發揮其作用,需要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三定方案中給出詳細的規范,使之成為一個可操作的績效考核體系,這一體系包括績效考核指標、監測監督辦法、實施程序、獎懲措施等內容。要根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不同部門的責任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制度。

㈥ 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你認為下列行為中有悖於這一保證

A、研究採煤、採油新技術,提高產量以滿足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化石燃版料在地球上的含量權是有限的,加大開采,必然帶來能源的匱乏和污染物的增多,故A錯誤;
B、開發太陽能、水能、風能、可燃冰等新能源,減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能減少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的排放,有利於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故B正確;
C、在農村推廣使用沼氣,沼氣是由植物秸稈等發酵製得的,屬於可再生資源,故C正確;
D、減少資源消耗、增加資源的重復使用和資源的循環再生,符合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容,故D正確;
故選A.

㈦ 產業生態化對中國的產業發展有什麼意義

第一,推行清潔生產。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產業,改變傳統的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造和淘汰落後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變污染末端治理為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實現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與清潔生產緊密聯系起來,達到「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效果,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以清潔生產為技術創新的導向,主要包括清潔資源能源的開發、清潔生產工藝的創新、污染治理技術的創新、廢物資源化技術創新等方面。在推進清潔生產過程中發展低碳環保產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發展生態產業。實現產業生態化涵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各個領域。生態產業是利用生態經濟原理和產業生態理論組織起來的基於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謝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路型、進化型、復合型產業。生態產業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第三產業等產業體系。在生態產業中,通過實施循環經濟的3R原則,將傳統經濟「資源——產品——廢物——末端治理」的單向式線性流動經濟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閉環流動經濟模式。通過產業調整,促使生產過程的廢物、污染物實現資源化和排放減量化,使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達到生態整體優化。

第三,完成傳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為了實現傳統產業向生態產業的轉變,需要按照提升產業生態效率的標准對現有產業體系進行重新設計和安排,特別是對依託江銅、新鋼等大型企業的有色、鋼鐵、汽車、石化、建材等傳統支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通過優化原料和產品結構與布局,實現原料和產品結構、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加大產業技術改造和裝備更新力度,鼓勵創新,淘汰、改造落後的工藝和設備;實施清潔生產,做好污染控制和廢物資源化工作,應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產業自動化、數字化和非物質化水平。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路子,提高產業配套水平,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堅持外延擴張和內涵提升並重,推動產品向系列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第四,推進生態工業園建設。新型工業化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走向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推進新型工業化,就是要改變工業化進程中存在的粗放經營造成的資源低效率使用及由於高污染排放造成的環境破壞等問題,實現產業合理布局和結構優化,同時高效利用資源與保護環境。正在興起的生態工業園的理論與實踐給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圍繞優勢產業,建成一批高科技、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態化的產業園區,發展園區循環經濟,充分發揮其產業集聚和產業生態效應,樹立產業生態化的先進典型企業和園區,為加快實現產業生態化提供示範和借鑒,以點帶面,逐步擴大產業生態的普及面,推動產業生態化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

㈧ 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

A.在化學反應中要考慮「原子經濟性」以提高效率,符合節約能源資源和專保護生態環屬境,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故A正確;
B.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有利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故B正確;
C.要加強對工業「三廢」的治理,以保護環境,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故C正確;
D.將廢棄的塑料袋回收進行露天焚燒,會造成環境污染,不利於「生態文明」建設,故D錯誤.
故選:D.

㈨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

答案C
考查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A項錯誤,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是與時俱進,但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不是任意變化的,而是相對穩定的。B、D說法錯誤。C項正確,符合題意,體現了認識隨時間而發展,具有反復性、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㈩ 十八大中提出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任務和要求是什麼

1、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

(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3、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10)將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如下:

1、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方面

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

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2、生態文明制度方面

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3、國土方面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4、資源節約方面

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十八大報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閱讀全文

與將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