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其重大意義在於: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來看,我國是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好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從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中心內容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又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村是我國最遼闊的地域但又是最窮的地域,因此,實現工農業全面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意。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從本世紀起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目前,我國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設者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國是農村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然而,從實際看來,至今全國農村還有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有近5000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這表明我國農村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處於較為困難狀態。另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7.2%,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7.7%。「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主要是考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關鍵是把農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一個重大創新,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在於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在變化中協調,收入在穩定中提高,生活在發展中改善。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地區之間等方面的差距還都比較大,其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村相對落後,農民收入相對較低,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甚至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向城市傾斜、向工業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農村相對落後的一個基本原因。這雖然在一定時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創造條件。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也就是說,新農村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農村,是農村「硬體」、「軟體」共同發展的農村,是農村村容村貌與農民精神狀態文明進步的農村。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新機制。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基礎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通過改水、改路、改廁、改房、改灶等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公共衛生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營造農村發展的新環境。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的文明進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變農村的許多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樹立文明新風尚,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
B. 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容,要求和意義(論述題)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對此應當有明確而又深刻的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上下一心、步調一致地為之努力奮斗。
農村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我國當前的一個基本國情。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群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系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要深刻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決策的重大意義,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C. 請根據乘數理論談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十一五」規劃中也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構想。這是事關經濟發展全局的戰略性舉措,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我國盡管整體經濟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失衡卻十分嚴重。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為8.3%,2003年為9.3%,2004年高達9.5%,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已達1.649萬億美元,同2001年相比,三年擴大了1.4倍。但是中國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卻相差懸殊,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相差懸殊,目前城市與農村相比,人均收入前者為後者的3.23倍,人均能源消費量前者為後者的3.5倍。特別是我國目前仍有近十分之一的農村人口處於貧困狀態,其中400多萬人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這些地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面臨著生態環境惡劣,交通閉塞,經濟基礎薄弱,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落後等一系列問題,如果不採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這個差距在未來25-30年內還會加劇。而且我國當前正處於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時期,國際經驗表明,這一時期既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社會矛盾集中涌現的凸顯期,各種社會矛盾處理好了,就會迅速躋身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矛盾化解不了,就有可能走上拉美國家經濟停滯、社會動盪的老路。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既是改變農村面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實現國家社會穩定、長治久安的需要,事關經濟發展全局。首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對整個經濟增長產生循環拉動效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涉及大量公共建設工程和民居改善工程,比如農村道路的硬化、生活環境的綠化美化,公共浴池、村民活動場館的修建,農戶的改水、改灶、改廁,等等。這些建設需要國家大量投資,同時還會拉動農村居民投資。按照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理論,這種建設性投資會拉動對投資品的需求,進而引致投資品生產和供給的增加,從而就業率上升,就業量增加,城鄉居民貨幣收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同時意味著購買力增強,又會增加對消費品的購買,進而引致消費品生產和供給的增加,從而進一步提高就業率,增加城鄉居民的貨幣化收入,並導致更大的消費需求,使經濟按乘數效應增長。此外,在現代化大機器生產的技術條件下,增加一元錢消費品的消費,就要增加生產消費品的更多投資,因此,由此引發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進而消費能力的增加會對投資產生進一步的加速作用。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對整個經濟增長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1971年,韓國新村運動剛開始時,全國80%以上的農舍都是茅草屋,為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政府採取了「政府出大頭、地方出中頭、農民出小頭」的建房政策,事後據官方不完全估計,政府850萬美元的項目總投資大約導致了2500萬美元的社會產出,即最終產出是初始投入的近3倍。如果我國的新農村建設能夠沿著政府投資加農村居民投資帶動GDP增長,從而帶動城鄉居民收入和國家稅收收入增加,進而帶動政府和農村居民投資進一步增加,又引發GDP進一步增長的良性循環,那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對整個經濟增長產生循環拉動效應。其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對新型工業化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我國人均資源緊缺,絕大多數資源的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資源消耗量或自然資源損失量卻排在世界前列。這種狀況不扭轉,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將面臨雙重壓力,經濟發展將不可持續。為此,十六大提出了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然而,新型工業化道路能否真正走下去,關鍵在於技術創新,在於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的產業和產品。這就又涉及到一個突出矛盾,即如何處理採用新技術、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就業之間的關系問題。數據顯示,1979—1996年,中國的GDP年平均增長在9.7%以上,就業年平均增長近4%,但是到1997—2003年,GDP年平均增長仍高達8%以上,而就業年平均增長下降為1%,就業彈性系數從原來的0.477下降到0.177,且就業彈性系數下降最大的就是第二產業。由此可見,在過去幾年已經出現了技術、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在我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緩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尚且如此,一旦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就業的彈性系數會進一步下降,工業領域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會進一步降低。而就業問題正如同里夫金教授所說的「信息時代所產生的更加自動化的全球經濟正在使勞動的本質發生根本性變化,盡管這種變化將在二十一世紀重塑文明,但各國首先要面對的問題似乎不是經濟的增長,而是成百上千萬的勞動力找不到工作」。這意味著一旦就業形勢過於嚴峻,新型工業化道路能否走下去將成為一個問題。而就業的最大壓力不是來自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城鎮人口和高校畢業生,而是更多地來自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據2003統計年鑒,我國近13億人口有61%的比例在農村,達7.8億人,其中農業勞動力就有5億人。按照市場需求、技術、耕地的水平、農田設施等等核算,農業勞動力有1個億大體上就夠了。就是說,有4億農村勞動力是屬於就業不充分的農村失業者。除去已經入城市打工的1.3億人,靜態地看,仍有2.7億人需逐步向城鎮轉移,這對就業形勢本就十分緊張的城鎮來說,是根本無法承受的。在這個時候在全國范圍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無疑會吸引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自願留在農村參與新村建設,從而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地非農化或多元化創造了條件,這也就極大地緩解了城鎮就業壓力,使新型工業化不會因就業壓力問題而重新走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老路上去。第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為破解「三農」問題提供了契機。所謂的「三農」問題,歸根結底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現代化的問題。而這三個問題的核心又是農民增收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增加貨幣化收入提供了機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立體工程,它既注重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又注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既注重修葺民居、改善路面、增加文娛活動場所等基礎性建設,更重視新產業、新型經濟組織的發展和建立以及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民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向現代先進生產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和農村經濟的效益。但以上目標的實現涉及到一個農民初始資本積累的問題,即農民只有具備了第一桶金,才有條件滾動發展。國內許多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都曾試圖從土地的所有制上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和途徑,希望靠實現土地私有化來解決農民的初始資本積累問題。實踐證明,實行土地的私有化在我國存在主觀和客觀上的大量障礙,在可預期的時間內是行不通的。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則為農民實現初始資本積累提供了機會,即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如果國家的投資、農民的投資在建設新農村的同時能夠盡可能多的留在農村,成為鄉鎮企業的收入,成為農民工的工資性收入,那麼農村的資本積累,農民的資本積累就有了實現的途徑。凱恩斯的乘數理論也告訴我們,乘數的大小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越高,乘數就越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就越強勁;邊際消費傾向越低,乘數就越小,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小。而農村人口的邊際消費傾向要高於城市人口的邊際消費傾向,因此新農村建設投資盡可能多的增加農民的貨幣收入對整個經濟增長的拉動也是有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實施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從一開始就要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放到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高度來統籌考慮,要同農民城鎮化、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我們現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比韓國當時的條件要好。1970年韓國剛搞新村建設時,農民的人均收入是137美元,按現行匯率計算約合1130多元,而我國現在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逾2600元。因此,我們完全有條件做得更好。二是要避免引發鋼鐵、水泥等產業新一輪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短期內新農村建設的主要著力點會放在農村居民住房的改善和翻建、農村道路的硬化,農村公用設施的建設等方面,而這些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會消耗大量的鋼筋、水泥等建設材料,如果不事先應對,很有可能進一步拉動鋼筋、水泥等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產業的發展,從而對我國能源、環境造成更大的壓力。三是要借鑒韓國經驗,在投資上採取「國家出大頭,地方出中頭,農民出小頭,而且農民出資部分還可以先貸款,後用作物償還」的辦法。要通過新農村建設將農民納入到經濟的循環體系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的貨幣化收入。要避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城市進一步掏空農民積累的活動,不能向農村投入了一個貨幣,帶動農民從口袋中掏出兩個貨幣,而最終這些投資的絕大部分又都流向城市情況的出現,那樣的話,農民將只能在更好的生活環境中繼續更加貧困的生活狀態。
D. 論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對此應當有明確而又深刻的認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上下一心、步調一致地為之努力奮斗。 農村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我國當前的一個基本國情。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群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群眾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凈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系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要深刻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決策的重大意義,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E. 簡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1、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
2、是確保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
3、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
4、是保持國民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
5、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
6、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F. 試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容及其重要意義。
十七大報告要求我們黨要自覺貫徹科學發展觀,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們黨在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強調: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又好又快」把「好」放在「快」的前面,說明經濟的發展的良性運行是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要求我們完善各項機制,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強調「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而不是「國內生產總值」,說明經濟的發展要讓人民共享。 2、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說明我們黨已經把對環境的保護上升到生態倫理的高度,要求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在加強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社會效益,二者協調發展。 3、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社會建設在報告中作為「第八部分」內容提出,這是第一次。而且黨章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修改「富強、民主、文明」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足以看出我們黨對社會建設和社會和諧的重視。 要求我們認識到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要求優先發展教育,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4、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聯系,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報告指出: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境。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選擇一些縣(市、區)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這是我們黨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決策。只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才能在發展中做到統籌兼顧、全面發展,才能夠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
G.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什麼重要意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正是從這一國情出發,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農業和農村始終是重點和難點。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
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最艱巨的任務。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卻有繼續擴大之勢。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不少新問題,突出反映在糧食生產滑坡、農民增收困難、基礎設施不足、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等方面。針對這種情況,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明確了要對農業、農村、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並出台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央在2004年「1號文件」中提出實行「兩減免、三補貼」的政策,使農民從減免農業稅、免徵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和種糧直接補貼、購買良種補貼、購買大型農機具補貼中,直接受惠451億元。2005年的中央「1號文件」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的力度,政策直接給予農民的實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億元。由於這些政策措施的強力推動,以及市場糧食價格回升和氣候比較有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出現了明顯的轉機。
2005年,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增長繼續保持良好勢頭。但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觀。具體來說,首先,我國目前的糧食生產能力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要求還不適應,特別是耕地減少,糧食播種面積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目前糧食生產能力比歷史最高水平大概減少500億斤。其次,農業的基礎設施條件很差,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大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修的,灌溉設施嚴重老化,主要還是靠天吃飯。由於投入不足,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歷年欠賬比較多。目前,全國主灌區骨幹建築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第三,科技支撐能力不強。農業科技對生產的貢獻率僅僅在45%左右,比發達國家低20至30個百分點,並且科技推廣能力比較弱,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在30%左右。第四,農業面臨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壓力。我國自然災害每年都頻繁發生。在市場風險方面,由於一些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特別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農民增產不一定增收,也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正像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認為的那樣:「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是長期形成的,改變農業和農村的落後面貌必須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十一五」時期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只有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步伐,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才能在本世紀頭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意義非常重大。
H. 簡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著眼於所有城鎮鄉村,重視把農村的事情辦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建設好農村這個最大的生態屏障。如果脫離農民群眾的願望,忽視農民群眾的利益,發展就沒有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如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農村生態環境沒有明顯改善,發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能否保持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後、人口過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城市貧困階層,致使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二元結構明顯的發展中大國,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近些年來,盡管我們做了很大努力,但長期形成的工農失調、城鄉失衡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觀,有些方面還在加劇。如果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村不能擺脫落後面貌,我國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國家。我們要准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把農業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發展水平已經接近或達到一些發達國家水平,但農村卻還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喝不上干凈水。全國也還有6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民依然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社會群體。如果農業問題解決不好,農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變,農民生活得不到明顯改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要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對於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擴大國內需求是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人口佔大多數,集中著數量最大、潛力最大的消費群眾,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城求,接動整個經濟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民的消費環境,大大釋放消費潛力,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激活農村的巨大需求,不僅是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應對之策,更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長久之計。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把農村的事情辦好,使農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使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當前,農村總體是穩定的,干群關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環境污染、土地承包、農民負擔等引發的糾紛屢屢發生,有的甚至引發群眾性事件和惡性事件,影響了一些地方的社會穩定。相當數量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就業技能低,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一些農民生存壓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社會矛盾。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加大力度,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