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新農村的建設的意義

新農村的建設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1-23 23:25:21

❶ 簡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1、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
2、是確保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
3、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
4、是保持國民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
5、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
6、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❷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其重大意義在於: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來看,我國是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好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從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中心內容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又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村是我國最遼闊的地域但又是最窮的地域,因此,實現工農業全面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意。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從本世紀起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目前,我國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設者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國是農村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然而,從實際看來,至今全國農村還有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有近5000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這表明我國農村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處於較為困難狀態。另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7.2%,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7.7%。「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主要是考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關鍵是把農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一個重大創新,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在於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在變化中協調,收入在穩定中提高,生活在發展中改善。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地區之間等方面的差距還都比較大,其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村相對落後,農民收入相對較低,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甚至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向城市傾斜、向工業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農村相對落後的一個基本原因。這雖然在一定時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創造條件。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也就是說,新農村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農村,是農村「硬體」、「軟體」共同發展的農村,是農村村容村貌與農民精神狀態文明進步的農村。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新機制。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基礎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通過改水、改路、改廁、改房、改灶等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公共衛生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營造農村發展的新環境。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的文明進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變農村的許多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樹立文明新風尚,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

❸ 新農村建設的含義是什麼

一,新農村建設的含義和意義1
(一)新農村建設的含義1
1,新農村
新農村——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具有新內涵,新風貌的農村.與傳統農村和計劃經濟時代農村相比,其基本特點是"五新":新技術環境(信息化時代等),新自然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新體制環境(市場經濟體制等),新分工環境(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新居民主體(新素質和新觀念農民等)——人本發展理論思路.在這四大新環境和一個新主體下,新農村表現為中央已提出的生產較發達,生活更較富裕,村容較整潔,鄉風較文明,管理較民主的新型農村.
一,新農村建設的含義和意義2
(一)新農村建設的含義2
2,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是促成具有上述內涵和特點的新農村的所有行動的總和.包括推進改革,發展生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提高農民素質等行動.

❹ 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好處:1:改造農村的某些封建思想.
2:減少貧富差距
3: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教育水平.
4:使農民學習科學農作物,高新技術,可以使產糧產量升高
.
5:帶動經濟發展.
壞處:
環境,土地等又會被破壞了....

❺ 新農村的意義影響

1、生產發展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村工業園區;加快發展循環農業。
2、生活寬裕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加強扶貧開發工作。
3、鄉風文明 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
4、村容整潔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
5、管理民主 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在全國農村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陣地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

❻ 簡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立足於城鄉全體居民,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著眼於所有城鎮鄉村,重視把農村的事情辦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建設好農村這個最大的生態屏障。如果脫離農民群眾的願望,忽視農民群眾的利益,發展就沒有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如果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農村生態環境沒有明顯改善,發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盡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能否保持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系,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系,導致農村長期落後、人口過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城市貧困階層,致使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二元結構明顯的發展中大國,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近些年來,盡管我們做了很大努力,但長期形成的工農失調、城鄉失衡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觀,有些方面還在加劇。如果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村不能擺脫落後面貌,我國就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國家。我們要准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把農業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發展水平已經接近或達到一些發達國家水平,但農村卻還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喝不上干凈水。全國也還有6億左右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民依然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社會群體。如果農業問題解決不好,農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變,農民生活得不到明顯改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要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對於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擴大國內需求是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人口佔大多數,集中著數量最大、潛力最大的消費群眾,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城求,接動整個經濟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民的消費環境,大大釋放消費潛力,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激活農村的巨大需求,不僅是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應對之策,更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長久之計。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把農村的事情辦好,使農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使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當前,農村總體是穩定的,干群關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環境污染、土地承包、農民負擔等引發的糾紛屢屢發生,有的甚至引發群眾性事件和惡性事件,影響了一些地方的社會穩定。相當數量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就業技能低,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一些農民生存壓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社會矛盾。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加大力度,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持基礎。

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什麼重要意義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正是從這一國情出發,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農業和農村始終是重點和難點。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

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最艱巨的任務。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卻有繼續擴大之勢。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不少新問題,突出反映在糧食生產滑坡、農民增收困難、基礎設施不足、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等方面。針對這種情況,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明確了要對農業、農村、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並出台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中央在2004年「1號文件」中提出實行「兩減免、三補貼」的政策,使農民從減免農業稅、免徵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和種糧直接補貼、購買良種補貼、購買大型農機具補貼中,直接受惠451億元。2005年的中央「1號文件」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的力度,政策直接給予農民的實惠比上年又增加251.4億元。由於這些政策措施的強力推動,以及市場糧食價格回升和氣候比較有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出現了明顯的轉機。

2005年,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增長繼續保持良好勢頭。但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觀。具體來說,首先,我國目前的糧食生產能力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要求還不適應,特別是耕地減少,糧食播種面積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目前糧食生產能力比歷史最高水平大概減少500億斤。其次,農業的基礎設施條件很差,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大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修的,灌溉設施嚴重老化,主要還是靠天吃飯。由於投入不足,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歷年欠賬比較多。目前,全國主灌區骨幹建築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第三,科技支撐能力不強。農業科技對生產的貢獻率僅僅在45%左右,比發達國家低20至30個百分點,並且科技推廣能力比較弱,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在30%左右。第四,農業面臨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壓力。我國自然災害每年都頻繁發生。在市場風險方面,由於一些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特別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農民增產不一定增收,也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正像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認為的那樣:「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是長期形成的,改變農業和農村的落後面貌必須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十一五」時期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只有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步伐,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才能在本世紀頭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系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意義非常重大。

❽ 新農村建設的優勢及其意義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全面分析了形勢和任務,認為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系統回顧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進一步統一全黨全社會認識,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對於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那麼優勢是:
第一,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更加自覺地把繼續解放思想落實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第二,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正面臨新的局面,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能有效供給,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了一定產業支撐。
第三,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

閱讀全文

與新農村的建設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