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正確新農村

正確新農村

發布時間:2021-01-24 00:17:40

1. 對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能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是一項長期而

A.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能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是一項長期而艱巨專的歷史任務。
兩個屬「是」均是謂語,此句是雙賓語。後面的語句應該是並列關系,而「能否」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整句意思改為疑問句了,所以將「能否」刪去。
B.從大量的事實中告訴我們,環境災難是沒有國界的。
「大量的事實」是主語,「告訴」是謂語,「我們」是賓語,所以「從」和「中」要刪去。
C.隨著三峽大壩主體工程的完工,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提前兩年發揮防洪、發電和航運。
「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主語,「提前兩年」是謂語「發揮」的修飾詞。按照一般應用發揮一般與作用搭配。而且「防洪、發電和航運」無法與「發揮」搭配。所以需要加上「的作用」三個字。

2. 如何正確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推進城鎮化的關系

(一)本質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國城鎮化大戰略的一個重要補充或者重要組成部分,一是目標趨同。城鎮化最終目標是要促進城鄉之間的要素的合理流動,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同步及經濟發展的協調,最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四個融合」,即城鄉人口、政治、經濟、文明融合,以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通過新農村建設,改變農村社會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勞動力結構及城鄉小城鎮發展模式,以實現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城鎮化的對象是農民,將城市擴散到農村,滿足農村城市生活條件或要素。從城鎮化的發展歷程來看,隨著城鎮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城鎮化水平會相應得到提高,又帶動農村現代化水平的提升。農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幾億農民難以靠種地富起來,解決「三農」問題,從根本上講確實需要推進城鎮化。城鎮化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效應是比較快地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最後實現城鎮—鄉—村一體化。農村的發展,農村產業的擴大,農民富裕程度的提高,為城鎮化奠定物質基礎。
(二)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相互促進。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城鎮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工商業、交通、金融和信息中心,城市的這些要素,決定農村和農民在經濟上要依賴城市,依賴工業和它的集中信貸,形成城市帶農村的發展格局。在重慶市,實行以現有大中城市帶大農村,以縣域城鎮、百強鎮或有條件的鄉鎮為基礎,形成經濟、文化、人口、服務中心,幅謝農村,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吸引農村剩勞動力轉移,大部分農民離土不離鄉,或既辦土又工商,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新農村建設為推動城鎮化提供物質基礎,農村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由農村產業化帶動工業化,由工業化帶動集鎮化,從而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提升人口素質:通過勞務輸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讓「農民工」進城,接受城市生活洗禮,向農民提供在城市掌握生產、經營、生活、學習技能的機會,增強闖盪市場的能力和本領,促進了農民工素質的提升,新農村建設,著力培育新型農民,又滿足城鎮化對高素質「農民工」的需求。思想觀念更新:通過城鎮化實踐,城市的生活方式使農民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農民生活態度、價值觀念及時尚追求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人與城市人的意識、觀念的落差逐步縮小。新農村建設,將新型農民輸送到城市和鄉鎮企業,又影響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促進城市的整體進步。
(三)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相互制約。一方面,城鎮化進程步伐加快,有利於城市向農村幅射。另一方面,大量的農民湧入城市,他們在外面打工、跑運輸、做生意,固定農民實際上變成了業余農民,留下兒童、婦女、老人在家裡做農田,這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低、勞動能力弱、自我發展意識差,形成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難、觀念更新難、技術推廣難、群眾組織難」的問題。如果鎮化發展滯後,農村大量人口仍留在農村,找不到出路,又會付加新農村建設成本,同時,城鎮化的優勢不能轉化為表農村建設的動力,則會延緩新農村進程。

3. 遵義市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許多村莊道路兩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關於太陽能路燈所用材料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鋁合金燈柱是用鋁合金製成的,屬於金屬材料,故選項說法錯誤.專
B、地殼含量較多的元素屬(前四種)按含量從高到低的排序為:氧、硅、鋁、鐵,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硅屬於非金屬元素,故選項說法正確.
C、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可用於燈泡中做保護氣,故選項說法正確.
D、有機合成材料必須具備三個特徵:人工合成、有機物、高分子,透明的塑料燈罩是用塑料製成的,屬於有機合成高分子材料,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A.

4.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正確把握好哪幾個關系

用胡錦濤總書記的話說:「『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宏大浩瀚工程,是一項需要長期不懈奮斗的攻堅工程,因此在開局起步時就需要把握好它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一、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不斷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情況、不同條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做到不急於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強迫命令,不包辦代替、不搞形式主義,特別要防止出現以各種名義增加農民負擔的現象。

第二,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很重要的一項任務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的體制機制。有了好的體制機制,不僅可以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鞏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果。

第三,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廣大農村基層幹部深處農村工作的第一線,風里來雨里去,任務繁重,工作辛苦,對他們政治上要嚴格要求,工作上要大力支持,生活上要熱情關心,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提高素質和解決實際困難,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四,加強幹部培訓和宣傳教育。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幹部培訓,尤其要加強對縣、鄉鎮幹部和村幹部的培訓,使他們提高認識、堅定信心、明確思路,增強團結帶領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要深入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給農民群眾,使他們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共同為落實政策而努力。要積極引導農民群眾正確處理國家扶持和自身努力的關系,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農村面貌、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

第五,加強調查研究。要認真總結經驗,全面把握情況,不斷研究新問題、開拓新思路、探索新辦法。組織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加強對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課題的研究,及時、全面地認識和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情況新特點,以利於更好地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工作。要注意研究國外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的有益做法,並結合我國國情加以借鑒。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正確把握好幾個關系

推進新農村建設與做好「三農」工作的關系。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始終是「三農」工作的基本任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三農」工作的政策目標、工作重點各有側重。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央立足全局作出建設新農村的決策部署,是對「三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新目標。

推進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的關系。建設新農村與推進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戰略布局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建設新農村,並不是要忽視城鎮化,放慢城鎮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鎮化,而是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實地推進城鎮化。我國農村人口眾多,今後「三農」問題的解決,要靠「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城鎮化,適時適度地轉移農村人口,緩解農村的資源壓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今後相當長時期我國農村始終會有數以億計的人口生活,進城務工農民也不可能都在城市定居,相當一部分還會「雙向流動」。因此,建設好農民的家園,是一項長期任務。新農村建設搞好了,不僅有利於改變農村自身的落後面貌,也有利於擴大內需,為工業化、城鎮化順利推進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農民自力更生與國家政策扶持的關系。農民始終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要引導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建設新農村。但是,不能把強調農民的主體作用與國家扶持對立起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很多方面,都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本應由國家來提供,但過去由於國情國力的原因,只能是「農民的事業農民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建設新農村,國家理應比以前更多地承擔起建設責任。我們強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強調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就是這個本意。農村建設項目也有不同的屬性,有的具有公益性,如義務教育、鄉村道路等,就應當主要由國家來投入;有的主要是農民自己的事情,如農業生產、農民建房,就應當主要由農民自己來投入;有些介於兩者之間,則應當由國家和農民一起辦,國家應積極引導和參與。總的看,國家與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側重,是一種互為補充、有機結合的關系,而不是一種簡單替換、非此即彼的關系。

創新體制機制與增加資金投入的關系。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項目,加快建設,加快發展,打好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視農村改革工作,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活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不能沿用過去的辦法和手段,而要採取新機制、新辦法。國家扶持新農村建設,也要有好的體制和機制,更多地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新的辦法,引導和鼓勵農民開展新農村建設。搞好試點示範與做好面上推廣的關系。搞好試點、樹立典型、積累經驗、完善政策、以點帶面,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建設新農村,很多方面也需要規劃先行、試點起步、穩步推進。選擇試點、樹立典型,要充分注意代表性和今後在面上的可推廣性。對試點地方加大指導力度,給予一定扶持,是必要的。但千萬不能壘大戶、把資源過分集中在少數試點上,千萬不能將那種「好是好,就是學不了」的典型到處硬性推廣。加強工作指導與突出個性特色的關系。我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推進新農村建設必然起點有差別、進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不可能是一個模式,在全國乃至在一定區域內都不可能有統一的標准。鄉村規劃和建設,要突出鄉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傳統習慣和風土人情,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徵搞沒了,把鮮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優秀的文化傳統弄丟了。切忌用一張圖紙、一個式樣、一種格調來搞村莊建設,切忌用大拆大建、強制拆遷、隨意撤村來樹新村樣板。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高度重視節約土地、保護耕地,更好地發揮生產要素和公共設施的效能。我們要建設的新農村,應當是類型多樣、特色鮮明、風貌各異、多姿多彩,體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5. 我家是農村的,現在房子到翻蓋的時候了,我聽說到2020年農村規劃,到底是真的嗎我現在翻蓋好嗎

2020年中國農村規劃的實施是正確的,現在是個好時機。

在此之前,根據國務院在高調的《國家農業現代化計劃(2016- 2020年)》中發布的文件,未來五年的農業,農村和農民改革行動計劃顯然是明確的部署。

具體來說,將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耕地保護和補償制度,培養專業農民隊伍,支持新型實體,創建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和農業社會服務組織。

(5)正確新農村擴展閱讀:

戰略要求

1、發展定位。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現代化,這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持。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就將是不完整,不完整和不穩定的。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中,農業現代化是基礎,不能被拖延。

2、發展主線。在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從短缺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促進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率和競爭力,是當前和未來中國農業政策改革和改善的主要方向。

3、戰略重點。堅持以我為基礎,以國家為基礎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生產能力,適度進口和技術支持,以確保穀物基本自給自足且配給量絕對安全。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4、突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管理體制的三個重點,緊緊扭轉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三大任務。

6. 結合材料,分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正確處理好統與分,內與外,點與面,、三個關系的哲學依據

用最抄簡潔的句子回答:

一、統襲與分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人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與本地實際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宜統則統,宜分則分。

二、內與外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要求我們充分重視內因,同時也不忽視外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充分發揮本地幹部和群眾的智慧,也要學習和借鑒外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驗,推動本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點與面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告訴我們,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聯結,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要求人們做到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先試點,總結經驗,再在面上推廣。

閱讀全文

與正確新農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