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幫忙寫一首關於春天江南水鄉油菜花的現代詩歌
於江西婺來源的粉牆黛源瓦映金黃、青海門源的鋪天蓋地、興化的江南水鄉風情,江門開平的油菜花,充滿了濃郁的僑鄉風情。快跟上小編的腳步,一起到開平的田野,感受最詩意的油菜花海吧~
① 開平自力村碉樓群
春臨水鄉!江門這一片詩意的油菜花海盛放啦!
在開平自力村碉樓群,當金黃色的花海與中西合璧的碉樓交相輝映,風格各異卻又配合得天衣無縫,形成了一種耐人尋味的生態之美。自力村的油菜花盛開,遠遠看去,像一片金色的海洋,美景潤眼,讓人忍不住屏息凝視。
❷ 描寫鄉村風光的古詩詞
1、《鄉村四月》
宋代: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譯文:
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裡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杜鵑一聲聲啼叫在如煙如霧的蒙蒙細雨中。
鄉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時候,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草木生長鳥兒飛舞的楊春二月時節,輕拂堤岸的楊柳沉醉在煙霧般的水汽之中。
村裡的孩子們放學回家天色還早,趕緊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3、《村夜》
唐代: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譯文:
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蟲在竊竊私語著,山村周圍行人絕跡。
我獨自來到前門眺望遠處田野,明月映照下的蕎麥花白如雪。
4、《江村即事》
唐代: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譯文:
漁翁夜釣歸來時已是殘月已經西沉,正好安然入睡,懶得把纜繩繫上,任憑它隨風飄盪。
即使吹一夜的風,船也不會飄遠,只會停擱在蘆花灘畔,淺水岸邊。
5、《田家》
宋代:歐陽修
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譯文:
高高低低的綠桑樹映照平川,社日祭神歌舞後笑語喧天。
林外鵓鴣聲聲叫小雨漸漸停歇,屋頭紅日送春暖杏花正鮮。
❸ 建設新農村奔小康為什麼需要賦改革新詩
因為這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決策
❹ 病句修改練習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著急是改善(將「改善」改為「提高」)廣大農民的迴文化素質。
2、在社會轉答型暑假,對青少年(添加「進行」等詞語)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尤為重要。
3、新的班委會健全並建立(將「健全並」或「建立」任意刪除一個)了一系列班級管理制度。
4、有沒有堅定的意志,是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關鍵。(將「有沒有」刪除或在「事業上」與「取得成功」間加「能否」)。
5、除老師那循循善誘的教導(添加「時時回盪在我耳邊,」)和藹可親的音容笑貌時時浮現在我眼前。
6、工商管理部門立即查看了這家商場擅自提價(添加「的原因」或「的行為」)。
7、這場籃球賽的勝敗(改為「勝利」)關鍵是隊員們的齊心協力。
8、為了避免今後不(刪除「不」)發生類似的事故,我們應盡快健全安全制度。
9、在學習中,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分析問題、觀察問題(將「分析問題」與「觀察問題」調換詞語位置)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0、這篇小說充分揭露(改為「揭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美。
抱歉只找到了10條。
❺ 浙江新農村建設具體情況
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速。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35元,連續22年居於全國各省區首位;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度達到68.1%,也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
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線。做大做強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葯材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目前,這十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畝均收入超過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的強縣強鎮,進一步提升農業的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農業企業、50多萬農戶在省外經營種養業,建成各類基地2000萬畝左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努力開拓國外市場,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農副產品出口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態勢。2006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額60.2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03.7%。
把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作為建設農業的緊迫任務。率先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分散農戶的市場談判地位。積極構建「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11066個,帶動農戶780萬戶,建成產業化基地1828萬畝,其中,農業龍頭企業5049家,銷售收入1106億元,28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915家,帶動農戶211萬戶;農產品行業協會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65個;產業化帶動農戶472.26萬戶。針對單個合作社服務能力和服務范圍的不足,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平台,加快組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託、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後盾、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服務聯合體。今年全省在18個縣市開展試點。
把培育現代生產主體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市場化土地流轉和企業化規模經營,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轉面積35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0%;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0畝以上)耕地面積24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3%,規模經營種養大戶23.4萬戶。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過去五年每年投入農業的工商資本在120億元以上。加大對農業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2006年起對就讀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專業類學生實行免交學雜費的政策,2007年又擴大到園藝類的花卉、果樹、蔬菜等專業,鼓勵他們學成後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業。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服務平台建設,實施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十大農業科技專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以上。啟動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冊用戶達到136萬戶。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步伐,農業標准化推廣面積達到1249.2萬畝。針對欠發達地區基層農業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從2003年起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並於2005年向全省推廣,實現鄉鄉都有科技特派員,促進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首席專家、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和責任農技員制度,積極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推廣組織、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區域性專業性和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
把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保障。先後啟動實施標准農田建設、千庫保安、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百萬畝標准魚塘改造和標准漁港建設等工程,農業的生產條件和防災抗災能力大大增強。全面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補償標准提高到12元/畝。加快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已經建成標准農田1430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塊狀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
做大做強特色塊狀經濟。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託,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把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了工業化支撐城鎮化、城鎮化提升工業化的發展格局,特色塊狀經濟為農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就業門路。鄉村企業蓬勃發展,經營管理機制日趨規范,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鄉村企業113萬家,從業人員1300萬人,實現增加值7366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47%。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35.2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4萬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超過80%。
積極培育「中心鎮」。充分發揮中心鎮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企業集中和產業集聚,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全省共有268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新城鎮成為農民務工經商的廣闊天地,這兩年每年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達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重點培育200個左右有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支撐的中心鎮,進一步優化城鄉人口和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村人口的集聚點和公共事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啟動141個中心鎮的建設試點。
積極發展「農家樂」和來料加工等二三產業。順應城鎮消費升級的趨勢,發揮農村山水景觀、農耕文明、人文歷史等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業,把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業作為新產業,引導農民和村集體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2006年,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084個,經營農戶14678戶,直接從業人員72557人,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時,針對廣大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全省共有個體工商戶接近180萬戶,從業人員364.8多萬人;私營企業40萬戶。個體私營經濟約佔GDP的60%。省外、國外經商創業人員400萬左右,投資總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規模相當於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總量。這些務工經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為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深入推進「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農民就業增收能力不斷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訓100萬現代農民,新增轉移就業400萬農民,提高500萬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近年來又根據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要求,轉變培訓思路、提高培訓標准、改進培訓方式,推進農民培訓由適應性培訓向戰略性培訓轉變。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訓農村勞動力640.9萬人,培訓後實現轉移就業的178.8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訓農民59.5萬人,轉移就業培訓資格證書發證率達到74.61%。
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服務業,開展農業剩餘勞動力培訓、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督促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計提培訓經費用於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培訓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經營者、合作社社長,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圍繞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重點培訓「4050」農民,擴大中老年農民就業。採取政府發放培訓券、企業訂單培訓等辦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面,對未升入大中專院校的農民子女開展6個月至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扶貧助學行動計劃」,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全面實行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管理的城鄉「五統一」統籌就業制度和農民工無「證卡」就業制度,推動勞動就業服務網路延伸到鄉鎮,為農民提供有效就業信息中介服務。實施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
四、大力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農村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變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決策,計劃用5年時間整治10000個村,並把其中的1000個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建設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加大各級財政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建設資金555.61億元,各級政府投入佔到1/3。注意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鄉村康莊」、「生態富民家園」、「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等工程與「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配套實施,形成了城鄉統籌建設和各方協同建設的局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
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計劃三年內投入資金32億元,全面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513萬名中小學生免交了學雜費;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深入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兩年內全省將安排專項財政資金10.2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2005年,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把鄉鎮衛生院改造成為社區服務中心,把村衛生室改造成為社區服務站。目前,有1751萬名農民享受了免費體檢,12項公共衛生服務達標率達到80.6%。建立農村社區責任醫生制度,加快培養社區全科醫生。實行農民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制度。
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民間自辦文化,深入推進文化下鄉。2005年起,還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今年上半年,各地組織開展種文化百村賽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了一大批不走的農村文化能手。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3.98萬人,平均低保標准每月149.65元,實現了應保盡保。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來新增的被征地農民實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保障,其中196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萬人已按月領取基本生活保障或養老金。2003年率先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全省87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936萬人,參合率達86%,人均籌資水平達到81元。推進職工社會保險向農民工覆蓋。2006年底,農民工參加工傷險14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200萬人。完善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制度。2006年底,全省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92.4%,年人均集中供養標准5005元。
六、積極創新農村民主形成,農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民主形式。推進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電算化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全面實行村委會直選,創造村級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幹部「雙述雙評」、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民主監督辦法,大力推進村務決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積極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大力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探索依靠農民群眾,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
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廉政文化進農村。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層幹部的素質。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辦公場所建設,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動場所。
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積極探索資源開發、資產管理、資本經營、社區服務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子。針對城市化推進中城郊村集體資產管理和分配出現的新問題,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障農民享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目前全省700多個村完成了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經濟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和村幹部報酬進行補助。
全面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從省、市、縣、鄉鎮四級機關抽調機關幹部,為全省每個行政村派駐1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履行村情民意調研、政策法規宣傳、富民強村服務、矛盾糾紛化解、民主制度規范、組織建設督導等六方面職責。積極推進鄉鎮農村工作指導員專職化,60%的鄉鎮建立了專職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
七、大力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
大力推進下山搬遷脫貧。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遷5萬人作為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把下山脫貧與工業化、城市化結合起來,以高山遠山區域、重點水庫庫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整體搬遷為重點,依託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功能區建設下山移民小區,促進下山農民進城落戶、轉產轉業,實現易地致富。推進整村搬遷,加快下山脫貧小區建設,對搬遷村莊的交通、水利、通訊等項目資金應轉用於下山脫貧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以小戶型、農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遷成本,促進低收入農戶搬遷。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下山搬遷農戶8.2萬戶、29.71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萬人。
促進低收入農民轉移就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作、企業參與」的方式,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致富。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培訓農民244萬人次,40.3萬農民通過培訓實現了轉移就業。開展低收入農戶普查,建立低收入農戶檔案,推行「一戶一策一幹部」的針對性扶貧。鼓勵企業定向招收農村低保戶勞動力,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促進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
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選派科技人員到欠發達鄉鎮任職,2003-2006年,共到位專項資金3184萬元,實施科技項目665項,引進新品種新技術2474個,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積極利用欠發達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美的生態資源,扶持發展來料加工業和休閑旅遊業,促進農民增收。僅2006年一年,211鄉鎮年規模型來料加工企業吸收勞動力7.2萬人,發放加工費2.2億元。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結對幫扶的力度。發揮「省管縣」的財政體制優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特色產業培育的財政扶持力度。「十五」時期,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及海島地區的支出累計達336億元,年均增長17.7%。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加強區域協作,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組織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
八、不斷深化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加快建立
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財力要用於民生問題。2006年,全省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3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今年,全省財政預算內「三農」投入預計達4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加大對鄉鎮尤其欠發達鄉鎮的轉移支付,提高基層政權的運轉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率先終結農民「皇糧國稅」。按照平等城鄉居民稅賦的要求,以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徵欠發達地區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起,從局部地區到全省范圍、從少數稅種到全部稅費、從「減調改穩」到全面停徵,率先邁出免除農業稅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徵農業稅收,成為全國第一個終結農民「皇糧國稅」的省份。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進以改革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鄉財政體制和化解鄉鎮債務、建立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為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鄉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基本消除農民負擔反彈的基礎。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免費義務教育實行全額轉移支付。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省財政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的村級組織運轉。
著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金融體制基本建立,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信貸主力軍作用。針對農業種養大戶投入增多、風險增大的趨勢,2005年開展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試點,首創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共保經營模式,2006年12個縣開展試點,今年又擴大到32個縣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農房保險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萬戶農戶參保,參保率71.7%。支持和鼓勵創新信貸支農產品,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式,增加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供給。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在不斷增加公共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開展萬家工商企業與村結對,以經濟顧問型、產業帶動型、合作開發型、直接參與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參與新農村。開展萬個城鎮文明單位與村結對。今年上半年,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資助新農村建設金額達到5.3億元。實現萬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務到農村,浙江大學、浙江工大、浙江林學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紛紛與地方建立共建新農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民間慈善組織、企業家紛紛開展扶危濟困,弱勢群體得到及時救助。
❻ 請問誰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詩歌推薦幾首
10月6日 19:06 解決"三農"問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
首先,選准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後,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名優品牌,以增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多年的實踐證明,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難以富裕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盡快通過高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3、加大對「三農」投入和服務,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 要求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和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依法有償合理有序開發水資源。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村村通電話」工程。抓好農村基礎設施、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推進以特色種養和龍頭企業帶動為主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改善貧困村群眾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全面整合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能力,加大服務力度,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特別是互聯網的建設,通過互聯網搜集現代農業科技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趨勢的信息,建立相應的預測預報系統,定期向農民發布相關的信息,真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區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 鼓勵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拓展經營網路和銷售空間。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
5、協調發展,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堅持資源合理開發與節約並重,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
一是盡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規。這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鍵,功能就是穩定農村社會和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緩和農村的各種社會矛盾,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進行,為農村人口提供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籌措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 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生存狀況,使城鄉更加協調發展。三是對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及使用。
7、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二是狠抓農村普法教育,不斷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培育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充分利用骨幹培訓、新聞媒體、法律工作者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依法辦事和參與村務管理和監督的能力。三是實行村民自治,規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原則,讓群眾自我教育,幹部自我約束。以村務大事民主決策制度為突破口,解決農村熱點、難點問題,從而提高農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規賦予的民主權利,制定出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工作規范。四是加強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要加大對農村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打擊力度。要齊抓共管,共創共建,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搞好農村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五是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把階段性集中整治與日常性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村規民約,開展各項積極向上的群眾評比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後進,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8、加強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一是面對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強致富發展的本領;二是法律知識培訓,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真正達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借用酸酸甜甜就是我的資料
❼ 關於新農村新面貌的古詩
1、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歐陽修
2、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孟子
3、一貴一賤交情見。——駱賓王
4、布衣之交不可忘。——李延壽
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
6、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漢書》
7、今日樂相樂,別後莫相忘。——曹植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9、勢力之交難以經遠。——陸機
10、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
11、人生樂在相知心。——王安石
12、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張九齡
13、少年樂相知,衰暮思故友。——韓愈
1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史記》
15、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後頭。——馮夢龍
16、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陶潛
17、朋友,以義合者。——朱熹
18、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戰國策》
19、人生所貴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親。——《雁門集》
20、知音世所稀。——孟浩然
21、雖有兄弟,不如友生。——《抱朴子·交際》
22、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轉眼如仇人。——《遜志齋集》
23、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易。系辭上》
24、嬰其嗚矣,求其友聲。——《詩經·小雅》
25、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李白
26、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歐陽修
27、交心不交面,從此重相憶。——白居易
28、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
29、交情老更親。——杜甫
30、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王維
31、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李白
32、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陶淵明
33、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選·爭報恩》
34、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後知松柏之茂也。——《淮南子》
35、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鮑溶
36、合意友來情不厭,知心人至話投機。——馮夢龍
37、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顧夏
38、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子夏
39、雖有兄弟,不如友生。——《抱朴子·交際》
40、味甘終易壞,歲晚還知,君子之交淡如水。——辛棄疾
41、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王勃
42、禮尚往來。——《禮記·曲禮》
43、大丈夫處世處,當交四海英雄。——《三國志。蜀書。劉巴傳》
44、以權利合者,權力盡而交疏。——《史記》
45、君子上交不謅,下交不瀆。——《周易》
46、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蒲松齡
4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付玄
48、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陳剛中
49、朋友切切思思。——《論語·子路》
50、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www.lz13.cn)——高適
51、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戰國策》
52、於患難風豪傑。——魏禧
53、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杜甫
54、君有奇才我不貧。——鄭板橋
55、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
56、丈夫結交須結貧,貧者結交交始親。——高適
57、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漢樂府》
58、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59、人生結交在終始,莫為升沉中路分。——賀蘭進明
60、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馮夢龍
61、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曹雪芹
62、刎頸之交。——《漢書·諸葛豐傳》
63、朋友之交不宜浮雜。——《抱朴子·交際》
《別董大》【唐】岑參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把酒問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別》【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魏萬之京》【唐】李頎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送李端》【唐】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
《賦得暮雨送李胄》【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❽ 可愛的新農村( 手抄報內容)
鄉村生活資料
1、鄉村生活的妙處在院門外。我在舊居小住時,時常穿一雙布鞋,換一身便裝出門采風。走在青山綠水中,視覺上最為舒服的是山村姑娘那大紅大綠的衣裝,而聽覺方面的享受則是那些耳目一新的雞鳴蟲叫,庄戶人家打開院門的聲音,這種艷俗的色彩以及拙樸的音響與這大片的麥穗、蹣跚前行的牛群最為親和。往前再行,在民宅集居的遠處有一酒肆,店號為「快活林」。心裡甚歡,腳下生風,彷彿沾上點中國功夫的仙氣。
2、這地方的水真是多得出奇,只要你站在某個空曠的地方,必有一條或大或小的河灣流入你的眼睛。
早晨,人們還沒有等到河裡的魚兒醒來,便紛紛用竹篙戳碎它們的夢。霧正濃,對面不見人影,等兩條船互相靠近了,才驚出一身的冷汗,連連說好險好險,船卻已錯開一丈有餘。這地方有個打魚的老翁,七十八歲,鶴發童顏,聲如洪鍾。「小魚小蝦賣喲--」,雖是普普通通的一聲吆喝,卻讓人好似沉醉醒來飽飲一杯釅茶,遍體舒暢,渾身生津。偶有船上懶漢,昨晚喝多了,迷迷糊糊爬出船艙,看天色未明,站在船尾揚下一線渾濁的臊尿。少不得挨老婆一頓臭罵,煮飯的水還得從這河裡拎呢!
經常有兩只可愛的小鳥,捉住河邊柳樹的梢頭,四目相對,鳴鳴啾啾,無限柔情,相依相偎。一對早晨出來透氣的鯉魚,趁著霧氣迷濛,盡情嬉戲,全不管老漁翁羨慕又無奈的目光。
天色漸亮,陽光四射,驅散本來就無根的霧氣。整個村子忽然就活了過來。農人早起,無非兩件事,倒夜香,燒早飯。這地方人家的茅廁往往就在河邊,男女主人各行其事,並行不悖,倒也不覺任何不妥。稍後,村裡雞飛狗跳,學生上學,農人下地,工人做工。
3、清晨,總是很自然地醒來,看木窗外的光線越來越亮,鳥兒的鳴叫聲由唧唧喳喳的熱烈喧鬧,到漸漸減少,想是聚會完捉蟲子去了。間或有悅耳的歌者,叫幾聲飛來又飛走。起床看看手機上的時間,還不到六點鍾,太陽已上樹間,將光線淡淡地抹在東牆上,投在屋裡的光罩著浮塵,細小的顆粒在光線里快樂地上升下沉,如早晨的舞蹈。給母親收拾好,推她坐在陽光里,便開始做早飯。鄉村的生活因為沒有了時間觀念,一切都可以不慌不忙地做。 1。炊煙
在我看來,走進鄉村最觸動人心的莫過於那隨處可見的炊煙。我鍾愛炊煙,一如我鍾愛這朴實的鄉村生活。
我是一個習慣於早起的人,即便是很晚很晚才睡下,第二天也照樣會早早的醒來,這似乎已經是習慣了。可是鄉村的炊煙比我更早的醒來,溫柔的升起在這寧靜而祥和的村莊上。
鄉村的生活是極有規律的,就如這炊煙,一天便能三次見它升起。
早晨,天色往往最見清淡,這時的炊煙在我看來是最徹底的,而且鄉間最清涼的風也只有在早晨才能領略的到。
在清淡的天空下,伴著清涼的晨風,你會看見炊煙婀娜的身姿,看見它緩緩的升起然後漸漸的淡去。
我想,這樣的炊煙才是最讓人愜意的。
一到中午,陽光逐漸變的霸道。這個時候你若想看見炊煙非得仔細才行。鄉村裡的炊煙不比城裡那麼張揚,它總是絲絲縷縷,卻讓人打心眼裡喜歡。
這時的炊煙應該是最隨意的。
而到了黃昏,炊煙的升起總會讓人有很多的感慨。如果你出門在外,或是外出勞作了一整天,看見鄉間四起的炊煙,心中湧起的應該是一種溫暖的感覺,亦或是一種歸心似箭的急切。
傍晚的炊煙,總是被人們賦予了很多很多。
其實不然,暮色四起的時候,鄉間昏黃的燈光從不同的窗戶里透出,伴著裊裊升起的炊煙,的確是有一種獨特的韻味。
我想,這時的炊煙才是最最純粹的吧。
王菲有一首歌「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這首歌,這其中解不開的情結大概就是炊煙吧。
{PS:遠遠的看著炊煙,有的是一種神秘,不過我走近它,有的是另一種感覺。
在鄉間,一般人家裡的廚灶都是靠著牆角的,而由於他們大多是以木柴為燃料,所以四周的牆都被熏的烏黑,而煙筒是在廚灶的上方,靠著牆角,倚著其中兩面牆用短小的磚塊砌成,高出屋頂約半米長。炊煙就是在這裊裊升起的。(當然也有例外)
不要以為燒柴火會熏黑煙筒牆壁甚至屋子有什麼不好,其實用木柴燒出來的東西那才叫好吃呢。各種不同的木柴燃燒起來會散發出不同的香味,夾雜在食物的香氣里,然後隨著炊煙緩緩飄過來,聞過後簡直讓人垂涎了。}
2。田埂
它是鄉間的一種小路,但又不同於其它小路。
它是在水田和水田之間用泥堆成的。不高,往往才高出水田一二十厘米。如果水田裡的水很多,那麼這些田埂便是軟的,一腳踩下去會讓人忍不住去想,它會不會塌下來,或是讓人陷進去?其實大可不必擔心,這樣的事是很少發生的,除非你有足夠的重量,有足夠的倒霉。
我喜歡走在田埂上。
很多時候,我都是提著鞋,赤腳沿著田埂慢慢的走著,沒有目的,只是一直走著。一些新壘起來的田埂還沒有長草,走在上面總會有一些濕濕的泥巴調皮的從我的腳丫縫里鑽出,有意思極了。或者有的田埂上栽種了大豆,一路走過,大豆的葉苗撓的我的小腿癢癢的。
每當我這樣的從田埂上走過,心裡總會想起這樣一篇童話:有一個國家,她給本國的農民分土地的時候總是讓他們用自己的腳去丈量,能走多遠就能分得多大的一塊土地……
然後我會笑,想著如果這樣,我應該也會擁有一塊很大很大的土地吧。
3。草地,牛
草地在鄉間是隨處可見的,因此並不象它在城裡的存在那麼有意義,如果一定要說它有什麼的話,那也一定是和牛聯系在一起的。
每天的清晨和黃昏,草地上總是有著很多很多的人在那裡放牛。由於牛吃草和羊有著很大的不同,(它們總是盡可能的呆在一個地方細嚼慢咽)所以在草地上放牛的人兒也就留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放牛的人一般不大,多是二十歲以下五歲以上。他們中有的在草地上看書(農村的孩子讀書總是很用功的),有的睡覺,還有的打牌。更小一點的孩子就在草地上奔跑嬉戲著。
而這些牛,大多都在脖子上掛著鈴鐺(這是方便牛走丟後更容易找到)。當牛吃草的時候,脖子一動一動的,鈴鐺便發出清脆的響聲。
整個草地熱鬧極了。
4。小溪,井
鄉間,最不能少的就是有一條小溪了,或者說是一條小河。
小溪通常不大,不過兩三米寬;也不夠深,水少的時候只要挽高點褲腿就能淌過。但是這樣的小溪卻是極其重要的,人們的日常用水大多取自這。洗衣,淘米,洗菜。到了傍晚,還會有很多的小孩聚到溪邊游泳呢。
鄉村真正的飲水是井水。
井水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然的地下水,從石縫里滴出,經時間的消磨自成的井,這樣的井往往不大,需要用水時得用勺子小心的一點一點的取,很是珍貴,不過這水是的的確確的好,冬暖夏涼,可口的很。另一種井是是自家挖掘的。需要挖很深很深,直到有地下水源源不斷的滲出,再細細的整理一番,好好的澄清幾天,便可用木桶往裡取水引用了。
❾ 明清時期江南鄉村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和特點是
特點:(1).出現專業化的城鎮,城市商品經濟發達,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南方城市人口迅速專增加,規模擴大,屬反映了經濟重心在南方和南方交通地位的變化。原因: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發展,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賦稅制度,使農民與封建政府的人身關系鬆弛;交通的便利,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重農抑商的思想受到沖擊,社會興起重商的風氣;
(2).西式建築物大量出現,外來宗教得到傳播。
原因:清代閉關鎖國後,廣州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深受外來文化影響;廣州是第一批開放通商口岸,近代生產方式產生較早;毗鄰港澳,易受西方風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