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包括哪些地方
中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包括: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西藏自治區、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
201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印發,作為一個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第十條明確指出,14個連片特困地區,共計689個縣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
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農民人均純收入2676元,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國綜合排名最低的600個縣中,有521個在這14個片區內,佔86.8%。
(1)安徽金寨新農村擴展閱讀:
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情況簡介
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難點就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區多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貧困人口佔比和貧困發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脫貧任務重,越往後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
一、六盤山區。跨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四省區。核心區域是甘肅中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長期受荒漠化影響,土壤嚴重貧瘠,定西、臨夏等地古來就有「瘠苦甲於天下」之稱,現在依然是連片特困地區。
二、秦巴山區。跨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甘肅,境內是高聳連綿的秦嶺和大巴山,交通條件差,耕地零散稀少,是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跨省份最多的地區。
三、武陵山區。跨重慶、湖北、湖南、貴州4省市,是大片的山地區域,有人口眾多的土家族、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長期發展滯後,貧困人口分布廣。
四、烏蒙山區。跨雲南、貴州、四川3省;雲南省昭通市11個區縣中有10個屬於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任務重、難度大;魯甸縣2015年發生6.5級地震是重災區。
五、滇桂黔石漠化區。地跨廣西、貴州、雲南三省區,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包含的區縣最多。廣西是革命老區,是貧困地區,也是邊境地區、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做好了,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就有了堅實基礎。
六、滇西邊境山區。雲南是擁有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很多傳統村落,已有上千多年歷史。村民增收和古村落保護需要並舉齊抓。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七、大興安嶺南麓山區。主要是內蒙古興安盟地區,國家限制伐木、保護森林資源,當地林區急需改革發展方向,大量的棚戶區也需要改造。
八、燕山-太行山區。河北保定市阜平縣與張家口市張北縣都屬於燕山—太行山區,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是革命老區,但是經濟發展長期落後。
九、呂梁山區。主要位於山西省中北部。忻州市岢嵐縣趙家窪村是深度貧困村,溝壑縱橫、土地貧瘠,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屬於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地方。當地通過易地搬遷改善村民生活條件,要求配套扶貧措施跟上,使貧困群眾不僅改善居住條件,還能穩定增收。
十、大別山區。地跨河南、安徽、湖北三省。河南開封市蘭考縣是革命老區,也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位於大別山區的安徽六安市金寨縣,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十一、羅霄山區。井岡山是革命老區,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國工農紅軍的發源地。扶貧、脫貧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準,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
十二、西藏區。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海拔很高,空氣稀薄,氣候極其寒冷乾燥,自然條件非常惡劣,藏族和其他民族同胞的生活水平遠遠比不上內地。
十三、四省藏區。包括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甘肅西南部、青海南部,居民以藏族為主。保護三江源是黨中央確定的大政策,生態移民是落實這項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組織實施好。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為藏族村,是一個移民定居點。2004年11月,128戶407名牧民群眾積極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從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地方搬遷至格爾木市南郊。
十四、新疆南疆三地州。指南疆的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周邊分別與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五國接壤。居民以維吾爾族為主,由於常年極度乾旱少雨,經濟發展滯後。
黨員、幹部應堅持黨的宗旨,堅持因地制宜,廣開致富門路,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增加收入,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