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農村建設駐村幫扶工作標准怎麼寫
給你個範文,裡面地名自己改就行。 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些問題及建議
――橫山縣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
調查人:~~~
-----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06級
調查時間:2007年7月
調查地點:陝西省榆林市橫山縣城關鎮
調查背景:本人今年暑假參加了我院組織的「您心目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調查活動,在調查中對橫山縣城關鎮的十戶農戶以及一處行政村領導機構進行了問卷調查,之後在橫山縣縣委,縣政府,國稅局以及審計局進行了相關數據的調查。發現了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總結出了一些個人建議,如下文。
根據我所調查,橫山縣規模較大的行政村年支出需15萬元左右,規模相對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於10萬元。但目前大多數村的經濟現狀都不樂觀。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約,企業改制斷了收入,稅費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資沒了收入;二是經濟發展空間小,受制於有限土地資源、資金和自然資源;三是財政轉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預見性支出不斷攀升,正常運轉難以為繼。村級集體往往經濟薄弱、無錢辦事,這成為建設新農村的突出難題。
巨額的鄉村債務對基層組織運轉、農村社會穩定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1,是違法行政的重要誘因。鄉村出現收支失衡後,鄉村幹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資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對人收取各種費用,因而,農村「三亂」久治不止;為了彌補工作經費的不足,鄉村兩級均熱衷於違規徵用土地搞建設,通過炒地皮,從中獲取20-30%的收益;由於經費緊張,驅使政府機關和幹部採取各種隱蔽手段經商辦企業;為確保正常運轉,鄉村幹部千方百計找門路,以項目建設為幌子,通過非正常途徑,採取非正常手段,爭取上級支持,以彌補工作經費不足。
2、直接影響黨的執政能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沉重的債務包袱,使鄉村主要領導整天處於「借新債、還舊債、躲追債」的狀態下,影響了他們謀劃經濟發展的精力;橫山縣的幹部工資只有榆林市的1/2、西安市的1/3,並且還不能按時發放。鄉村幹部為墊交稅費、墊付工作經費,每人手裡攥著幾千元、上萬元乃至10多萬元的「白條」,兌付遙遙無期,鄉村千部人心渙散、意志消沉;面對存量和增量均嚴重不足且強制帶病超負荷運行的農村基礎設施、亟待完善的社會事業公益設施,鄉村二級無力改造和建設,農村公共產品供需脫節的現象更加嚴峻;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保障,有限的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和教育經費被鄉村挪用已習以為常,直接影響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村基礎教育。沉重的債務包袱,致使鄉村二級運轉困難,公共服務職能難以正常發揮,勢必影響黨的執政能力,同時,由於公共投入不足,也直接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農民增收致富。
3,有損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巨額的鄉村債務使鄉鎮政府、村委會成為農村最大的債務人。對內,欠鄉村幹部的工資和公款私墊費用,對外,大到欠金融機構貸款、施工單位工程款,小到欠水電費、運費、餐費、辦公用品費,而且在目前狀況下,鄉村根本不具備償還能力,只能採取能拖就拖、能躲就躲的應對之策,社會公信度大打折扣。搞得鄉村幹部聲名狼藉,無法開展工作。
盡管近年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但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難。農民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挑戰。
首先是種養業增收難。農業抵禦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穩定性較大。雖然國家對農民實行了種糧補貼,但生產資料和機械作業費等持續漲價,無形中增加了生產成本,農民從事種養業增收困難。二是產業化帶動難。近幾年農業產業化有了一定發展,但農業競爭力總體還不強,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還不高,帶動農民增收不明顯。四是政策性增收難。自2005年起,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及其附加,「一免三補」政策提高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但農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間也在縮小,沒有更多途徑。
一、農業政策執行情況
稅費改革前的2001年,橫山縣農民的稅費負擔情況為:農業稅28404509元、農業特產稅5160000元、生豬屠宰稅1352700元、鄉統籌47604645元、村提留18886556元,共101408410元。人平負擔98元,畝平(按計稅面積計算)負擔108元。一些臨時性攤派和搭車收費(約30元以上/人)尚未計算在內。
2002年稅費改革時,橫山縣核減一批不合理計稅面積,合理確定計稅產量,取消農業特產稅、生豬屠宰稅,將農業稅費門類規范為農業稅和農業稅附加,2002年和2003年因稅費改革使農民減負約30元/畝。
2004年農業稅稅率由7%下調至4%,全縣農業稅及附加總額3304萬元,人平負擔31.98元,畝平負擔35.30元,較2001年下降67.42%。 2005年,農業稅全免,全縣預計免徵農業稅6046.4萬元,從此,農民完全從稅費負擔的梏桎中解放出來。
2003-2004年,橫山縣共減免農業稅10116.4萬元,得到了上級財政等額專項轉移支付。
2002-2004年,橫山縣共下援農業稅災社減免2163.7萬元,重點照顧貧困村組的農戶、五保戶、烈軍屬、殘疾人、受災群眾和水庫庫區內的困難群眾。
2004年,橫山縣嚴格執行國家政策,發放直補資金970萬元,糧補資金1544.4萬元,使農民直接增收2514.4萬元,人均增收24.51元。
二,2000~2004年橫山縣農民收入情況
〈一〉、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及構成的變化情況。
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2644元增加到2004年的3681元,5年內增加1037元,增長39.2%,年均遞增8.62%。
2000—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度增長具有極大的不均衡性(2000年較1999年增長3.97%,2001年較20001年增長5.3%,2002年較2001年增長5.7%,2003年較2002年增長7.5%,2004年較2003年增長16.3%)。5年中,農民收入雖穩步上升,但有四年的年間增速低於8.62%的年均增速;其增長規律具有較強的階段性和明顯的跳躍性,前四年為低速期,年均增速僅6.17,2004年為快速增長期,較2003年增加516元。增長16.3,首次超過城鎮居民純收入增返5.3個百分點。若沒有2004年的高速增長支撐,就不可能實現8.62%的年均增速。
5年間,農民純收入的構成基本穩定。家庭經營收入佔60.78%,5年間的增減幅度穩定在58—2.5%之間;工資性收入佔36.19%,5年間的增減幅度穩定在34.3~38.9%之間;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僅佔0.87%、2.16%。橫山2004年農業總產值10.3億元,農業增加值9.21億元,糧食種植面積187.4萬畝,糧食總產量85.72萬噸,出欄牲豬134.49萬頭,農民人均純收入3681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6%、8.5%、17.3%、14.7%、8.4%、16.3%。以上數據顯示,隨著一系列以「多予、少取、放活」為核心的支農扶農政策的頒布實施,農業和農村取得了多年以來難得一見的好形勢,糧食生產在短期內實現了恢復性增長,農產品全面豐收,農業效益明顯提高,特別是農民收入增幅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成為國家宏觀調控下,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業大縣縣域經濟的最大亮點之一。
〈二〉、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特點
1、農民收入的增長仍然依賴於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收入來源渠道依然狹窄。
2、農民收入增長與國家政策緊密相連,2004年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主要是政策效應。免徵農業稅不僅使農民減輕了負擔,更重要的是從源頭根治了農村亂收費的痼疾,使各種巧立名目的搭車收費失去其依附的載體。3、較長時期內農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以橫山縣2000~2004年為例,年均增速僅8.62%,其中,2000年較1999年僅增長3.97%,2001年增長5.3%,2002年增長5.7%。扣除物價上漲因素,2000~2003年的農民收入增長處於停滯和負增長狀態。
4、農民收入的內部分化日趨加劇。今年,我調查了1個村10戶農戶的收入情況,戶均收入8400元,其中年收入10000元以上的4戶,佔40%;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5戶,佔50%;年收入1000~5000元的1戶,佔10%。
三、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因素
1、農民增收的空間非常有限。1998年以來,農民收入持續低迷的原因除政策等因素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經歷了10多年的家庭經營後,農村生產力、單位土地面積的生產效率已經發揮到了極至,在新的經濟體制、產業格局、生產經營模式沒有出現以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必然進入「休眠期」。2004年的增產、增收、增效緣於政策好、市場旺、人努力、天幫忙,政策的引扶效應和市場的刺激效應又一次發揮到了極至,要保持2004年的良好發展態勢已屬不易,要謀求新的發展和突破,難度可想而知。
2004年,我國農產品的平均關稅從45%下降到17%,許多農產品的關稅普遍下調20—30%,國際農產品在中國的市場價格也將下降20—30%,農產品價格回落的壓力越來越大。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已經無法經受國際國內大市場的沖擊,國內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面臨新的考驗和挑戰。
2005年,農產品價格就遭遇「寒潮」,稻穀價格比2004年下跌5~8元/50kg。工資收入己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就業機會增多的影響,尤其是城鎮建築業、製造業等對農民工需求大的產業增長強勁,民工外出務工尋找工作的機會相對較多。。但是橫山縣的勞務經濟至今是一種自發經濟,管理鬆散,組織化程度低,若不引起高度重視,就有可能失去部分勞務輸出市場。
2、農民增收的風險性系數大。農村是一個龐大的「露天工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農民是「靠天吃飯」。目前,我國農業風險保險制度還很不健全,一遇自然災害,農民就只能望天興嘆。
3、農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受思想觀念、認知水平的限制,農民死抱自己的一畝三分自留地不放,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土地浪轉機制難以形成,產業結構調整步履艱難。作田、養豬、打工不可能使農民收入出現量的飛躍和質的變化,增收動力明顯不足。
況且今年以來,農產品價格有較大幅度的下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卻一路飈升,因生產資料漲價,2004年橫山縣「二補一免」政策給農民帶來的收益被生產資料漲價幾乎全額抵消。
透過漲價現象還是可以發現一些不可忽視的深層次的問題。一是近年來,輿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宣傳有失偏頗。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把農村形勢說得天花亂墜,片面宣傳和誇大成就,對仍在存在的各種問題輕描淡定,給人以「三農」問題已經解決,農民已經富裕的輿論誤導,各行各業,特別是生產資料生產商和經銷商也就爭先恐後來分「蛋糕」,為生產資料漲價造勢。國家在農業生產資料的「產前」補貼方面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投入大量資金,但真正的「好處」往往落到了生產企業和經銷商手中,最終受「擠榨」的還是農民。
② 新農村建設的倡議書怎麼寫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倡議書
全市民營企業家朋友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
這是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
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一項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事業,
是構築和諧社會、解決「三農」問題的偉大工程,
是「十一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內我過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農村建設,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參與,
同樣也離不開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積極參與。
參與新農村建設,既是我們民營企業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又是我們難得的一次發展機遇。
我們是受惠於黨的富民政策、在改革開放中發展起來的,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投資能力。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我們有責任遵循「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方針,
配合黨和政府承擔起這一重大歷史任務。
我們有義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
帶動更多的父老鄉親邁進全面小康。
為此,
我們作為全市民營企業的代表特向全市的民營企業發出如下倡議:
1、在發展自身企業的同時,從企業的實際出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原則,在新農村建設中上山下鄉,為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綿薄之力。
2、積極響應光彩事業的號召,將新農村建設和光彩事業結合起來。在新農村建設中,民營企業應繼續踐行互利互惠、義利兼顧的宗旨,把新農村建設和光彩事業全面統一起來,與當地的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採用市場的方式進行開發性扶貧,以達到共求發展、共謀利益、共享文明安樂,最後達到共同富裕。
3、以新農村建設為己任,結合我市的農村「家園建設行動計劃」,充分發揮各自企業的特點和優勢,找准切入點,結合我市農村的實際,因地制宜,採取產業帶村、項目興村、村企合作、人戶結對等形式,引導和幫助農民創業,讓農民掌握更多的生產技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實現脫貧致富貢獻力量。
4、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積極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獻愛心,做奉獻。
有條件有能力的企業,應該從農村最需要的事情做起,
從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
積極開展「一幫一、手牽手」活動,把產業扶貧與公益事業結合起來,
企業經營與扶貧慈善結合起來。獻出我們的愛新,
為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貢獻力量。
競立潮頭更遙矚,千般妖嬈新農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途上,昂首闊步,奮勇前進!
為建設具有武漢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倡議人:某某某
③ 農村貧困戶有哪些幫扶政策
農村貧困戶幫扶政策如下:
1、教育扶貧政策
享受對象:我縣在籍全日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在校學生(剔除穩定脫貧對象戶),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中職教育、高等教育(含高職高專、本科)各階段學生給予政策資助,確保貧困學生不因貧而失學,家庭不因學而致貧。
幫扶政策:教育保障實行「1+N」的模式。
2、健康扶貧政策
享受對象:全縣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
幫扶政策:
貧困人口健康體檢和簽約服務:每年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開展一次免費健康體檢,健康體檢率100%;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簽約服務率100%。
「先診療後付費」服務:農村貧困人口在縣域內醫療機構住院,住院前和住院中只需繳納少量費用,並提供醫療卡、身份證即可享受診療服務,出院時按結算費用支付個人自付部分。
3、醫療保障政策
享受對象: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
幫扶政策:
代繳參保費用。扶貧對象個人繳費部分由縣財政、民政部門根據政策給予全額資助。
落實慢性病補助。對30種門診慢性病實施補助,按病種分別補助1000至2000元。
實行「一站式」結算。
實施意外傷害險。
4、易地扶貧搬遷政策
享受對象:有搬遷需求且自願搬遷的建檔立卡貧困農戶。
幫扶政策:
設定易地扶貧搬遷建房補助標准,建新房必須拆除舊房。
堅持「保基本、促脫貧」的目標要求,做到「兩公開」(公開評定搬遷對象、公開搬遷政策)、「兩不準」(不準超面積建設、不準搬遷戶因建房增貧)、「兩配套」(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脫貧項目)、「一統配」(政府統一建設,實行「交鑰匙工程」)。
5、農村危房改造政策
享受對象:居住在危房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
幫扶政策:農村危房改造實行分級補助;對於自籌資金和投工投料能力極弱的特困戶,通過提高補助資金額度,解決特困戶住房安全問題。
④ 新農村建設請示鄉鎮
四川信鑫公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⑤ 新農村建設有哪些補償政策
這每個地方標准都不一樣,也沒有專門法律法規調整,提如下意見,僅供參考:
一看你們和村裡簽了協議沒,有協議,按照協議辦;
二看你們當地政府是否出台相關政策沒有,一般是按面積算的,但各地標准不一樣;
三看你恨不恨。你狠,政府也沒辦法;你不很,也有可能顆粒無收。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新農村建設補助如何發放
程傑:新農村補助款實際上可能要涉及到這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補助款的政策范圍,從2006年新農村建設實施以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都出台,很多政策可以籠統地概括為新農村的補助政策,所以首先要看是什麼類型的政策。大體有這么幾個方面,一個是農業糧食直補政策,一般是直接通過一卡通或者是存摺的方式,直接補貼給農民,中間的環節比較少。另一方面涉及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住房、水利等方面,這方面的補貼一般不是直接補貼的方式,補貼標准要根據具體的實施內容有所區別。比如說有兩大類,一大類是直接補助給村集體,主要用於道路、水利灌溉設施等,所以說這方面的補貼不直接補助給農戶或者是農民。另一方面的話,涉及到直接對農戶的一些補貼,主要以農村住房改造為主,還有涉及到沼氣、改廁之類的一些補助。按補貼的方式它跟糧食的補貼也有區別,一般的話,糧食補貼直接是在生產前就有,按照種植面積或者耕地面積。住房設施的補貼是採取戶籍補助的方式,先根據一定的標准把這個項目實施完成,農民有一定的投入以後,再根據你的住房面積和家庭的人口給一定比例的補助,這個方面的補助就是說有一定的前期投入。 但是現在可能一些地方會出現一些問題,就是補貼以後後期的補助款是不是真得支付給農戶,這個可能會引起疑義。另外,是不是按照全額的比例支付給農民,或者說各個省市的補貼標準是有差距的,這方面涉及到很多地方的一些財政支持投入,因為不完全是中央財政的投入。如果說農戶或者是居民在這個補貼方面有疑義的話,建議他首先了解地方,至少是市地級地方的一些具體補貼標准。如果不清楚的話,可以咨詢當地的財政部門和城鄉建設部門,一般住房這方面的補貼標準是由這兩個部門聯合制定的。此外的話還可以考慮到地方的新農村建設辦公室這類機構咨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