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北京建設生態型新農村

北京建設生態型新農村

發布時間:2021-01-31 00:34:41

① 關於新農村新變化作文,要原創。我給分。謝謝。

你參考參考吧,但勸你還是自己寫。

新農村與我家鄉的變化
暑期實踐是學校教育向課堂外的一種延伸,是人生至關重要的歷程,回首那段日子,碰過壁,受過累,艱苦的生活是以前從未經歷過的,再辛苦再累吃的只是素菜洗的只是冷水澡,一包五角錢的豆奶已經是一種享受了。但那種快樂卻是從未體驗過的,他時刻提醒我們現在社會非常需要我們這些大學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盡自己應盡的一份力,做出自己應做的一份貢獻!

作為農村區域發展大二的一名學生,而今的我也已經保研,可以說要建設怎樣的新農村、如何來建設新農村,是我必須思考的問題。說起新農村,我不得不提起我走過、深入調研了解過的村莊,有的實現了農民的搬遷上樓人均產值也很高可是農民的再發展問題困難重重;有些表面看起來樸素內部卻形成了一條可持續的產業環;有些正在蓬勃發展;有些卻還是處於最原始甚至連吃飯問題都沒解決的狀態。這樣一種最廣大農民生活的村莊現狀,正反映出了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即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二元結構日趨凸顯。作為在新農村建設中站在排頭兵位置、村莊建設的十大名村,其經濟實力不可小視,但是在這次在做滕頭村規劃的時候,我不禁要問這樣一個問題:這樣一種已有的村莊發展模式是否正確?是否真是中國新農村未來建設的整體框架?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是否有走形式主義的危險?

生態是騰頭村的最大的優勢,可是該村的土地規劃以及社會治理等一些細節又似乎在告訴我其實在騰頭的發展過程中,優勢並沒有好好發揮、劣勢卻處處凸顯。細看十大名村,沒有一個村不是有自己的支柱的產業,工業之路是每個村都始終在堅持的。雖然現代社會已經有綠色工業、後工業社會等等的主流化,可是我們不得不看到,工業畢竟是一個能耗型產業,它是不可能也絕對不可以代替農業生產的。如果在這樣一種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各個村都搞支柱工業,鄙棄掉原始的農業優勢,即使勞動力轉移能解決所有農民的生計問題,可是我們美好的農村環境、鳥語花香的田園生活又豈不是以後都成了稀缺品?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十大名村搞土地集約化,實現農民搬遷上樓,拆掉那些原本可以居住的農民住房,追求村莊的統一整齊化,卻忽視了多樣化的發展,近乎盲目追求那種形式主義的方式也實在堪憂。當然,我並不是在說十大名村的發展模式不對,因為他們抓住了時代的發展機遇,現在擁有了一定的村集體經濟基礎,追求村莊的外觀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現在中國的農村又有幾個有這樣的經濟實力?又有幾個村莊能套用這種模式呢?

我們通常說馬列主義的中國化,在這里我也想簡單談談十大名村發展理念的普及化。我們應當要尋找一種能適合現在一些落後貧窮農村發展的對策。歐洲,由於歐共體的出現和擴大,越來越顯現出融合的大趨勢,而且這種趨勢也是必然的、不能逆轉的。分析歐洲,很容易看到,整個歐洲的社會狀況、氣候、土地等等都跟中國有神似之處。再拿歐洲其中一個發達國家德國來舉例,現在德國的農村,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種建設的城市化,而是呈現出外在樸素、內部軟硬體建設全面發展的現象。也就是說農村的建設是完全在尊重已有環境的基礎上,以不改變既有資源,著重於如何進一步保護、高效利用已有空間的理念下面開展的。德國,一個在世界大戰中重創了的國家,發展的速度是如此的驚人,其中的建設思路是否很有待探詢?現在的中國要發展到發達國家現有水平,至少還要有50年的道路要走,50年不長,可是卻不能以50年的資源為代價,實現短期繁榮和增長。中國的新農村建設也不同於韓國,而是更應該像歐洲一樣,重視真正實力,也就是實質的提高,避免單純的表面形式主義是必須克服的問題。防微杜漸,保證新農村建設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時代發展的正確方向。

中國的建設,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要繼續背負的責任;「三農」,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要面臨的問題。在文章的最後,我還是想感謝這次東陽之行,感謝提供這次機會的中國村社促進協會,感謝這次比賽前後給我關心、鼓勵的師長和朋友們!雖然這次比賽,在辯論上存在著那麼些遺憾,可是我也從復旦大學、人民大學、華南農業大學這些學校的老師和選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為自己更方面的發展進一步做了准備。衷心希望友誼長存,更希望這次會議能給中國村鎮的建設帶來進一步深遠的影響。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已經結束了,但社會實踐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影響卻遠沒有結束。使我們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上了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到社會的大課堂上去經受風雨,見識世面,增長才幹。十天的社會實踐雖然比較辛苦。是慶幸?還是依戀?回想起來,才發覺,原來乏味中充滿著希望,苦澀中流露出甘甜。通過這次實踐每位隊員都成熟了,能更全面的看待問題,使自身經驗更豐富,能力更卓越,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體現。我想,美好不僅僅是回憶,更重要的是給我們以啟迪和無窮的前進動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行動綱領和工作目標,也是一個關系全局的戰略舉措。這不僅是沿海發達地區的重大歷史任務,更是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與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二、堅持生態優先,推進我的家鄉--東陽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1.加強環境保護立法和管理。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強完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以法律手段控制環境污染,強化對耕地、水資源、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的監控,約束資源利用的短期行為,為生產綠色、無污染農產品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為農村居民提供山川秀麗的人居環境。2.以生態產業化作為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根據區域農村資源特點,通過綜合利用現代農業技術,調整生態鏈條中的農業結構,對人們從事生態建設中零星的、分散的經濟活動進行優化組合,將建設「生態家園」和「區域生態產業」結合起來,培植具有比較優勢的生態產業,大力發展生態富民農業產業群、產業帶、產業區和產業基地,充分發揮生態農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經濟支撐作用。3.生態移民和補貼維護生態制度創新。在有些生態極度脆弱的農村地區,如果不發展經濟,財政收入、農民收入就無法解決;如果要發展經濟,就得破土墾荒或開發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無形中就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這些地方的新農村建設要換一種角度去考慮,引入「不發展就是發展」的新理念,沿兩種思路展開:一種是繼續推行生態移民。我國近些年開展的生態移民,對緩解貧困、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認為,在自然環境極度惡劣、不適宜人類居住、生活的地區,應繼續推進生態移民,通過向區外遷移農村人口,杜絕人類在生態脆弱區的開發經營性活動,採取大面積的封禁治理與保護等措施牞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利用自然生態的自我恢復能力來從整體上保護這些地區生態環境,這是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但是生態移民成本高,農民改行擇業空間狹小,移民安置難度也大,有時候還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必須加強科學論證和工作協調。另一種是補貼維護生態制度創新。要合理確定生態恢復和自然保護區,科學規劃區內村落分布,引導居民相對集中,圍繞居民點建設一定面積的高效基本農田,在解決好群眾的生產、生活等問題的前提下,減少大面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與此同時,各級政府應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有計劃地補貼居民日常生活開支,引導居民從事維護和保護生態環境區工作。另外,國家和地方政府可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嘗試設立「生態維護獎勵基金」,對維護生態環境做出重大貢獻的村鎮和個人予以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以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維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聽說白浦村的楊梅最有名,它能暢銷各地,每到楊梅成熟時,采購員早就來陸續不斷的訂購,百聞不如一見,我也就跟著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們來觀賞觀賞。
今天,可算是風和日麗。在開往白浦村的汽車里,滿載著我們全家人的憧憬。汽車緩緩發動了,伴隨著大家的歡聲笑語開動了,車不知不覺來到了目的地——白浦村。
我想像中的農村一般是一條小道,在小道邊旁邊有一、兩棟高樓大廈,幾幢小房屋,幾條活潑可愛的小狗……可白浦村卻迥然不同:一條大道筆直向前,旁邊是彩色的大噴泉和好多幢兩層別墅與商品房,老百姓安居樂業,連晾衣架也從半導體改成了絕緣體。有些屋子前的一塊空地還用籬笆圍起來,種各種農作物比如:南瓜、絲瓜、紅豆,……一個個像豆莢一樣的果實,裡面裝滿了生芝麻,顆粒飽滿,就像一個個健壯的娃娃!這全靠白浦村的居民辛辛苦苦培植了它們。農村的變化還真大!我們准備到——楊梅林去摘楊梅。聽說這村的楊梅很甜,大家滿懷期望,一定要見識見識!在車上大家說說笑笑,不知不覺的到了梅林,我們爭先恐後的跑過田埂,奔向楊梅大門。我第一個沖進去,啊!好大的一片楊梅林猶如海洋,一望無垠。一串串、一簇簇掛滿枝頭,像點點繁星閃爍著光芒,真是美不勝收。
在一位農民伯伯的帶領下到了採摘地點。農民伯伯介紹說,這是很甜的楊梅,採摘時只要往上一提一拉就能摘下來。接著,我們分為兩組比摘楊梅。我眼疾手快,用農民伯伯的方法快速摘成熟的楊梅,然後放進籃子。媽媽也毫不示弱,一把一把提楊梅,輕輕把楊梅一放,然後再接再厲地往裡行動。妹妹也毫不含糊地擺動雙手,一個個楊梅被她快速摘下,放入籃子。忽然妹妹一聲吆喝:「媽媽籃子快滿啦!」我急忙加快速度,幾乎達到了一秒半一個,很快我們的籃子也滿了。這時妹妹又拿來兩個楊梅,我拿來三個,妹妹說:「滿啦!」我把空隙撥開,勉強塞進三個,另兩個就堆在了籃子上面。我們幾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抬不動,最後在叔叔的幫助下才提了過去。媽媽幫我拿了一個,我咬一口,甜滋滋、脆生生,汁水溢口,滿嘴清香,楊梅真是好吃!白浦村的楊梅林還真誘人,農村的生產變得先進了!農村有了變化,有了現代科學社會的新面貌。
白浦村,光明社會,有了光明的前途!它一直在努力奮斗前進,亮麗的新農村。

② 如何處理新農村建設與自然環境和傳統民居的關系

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施農葯化肥減量工程,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積極開展秸稈飼料,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充分彰顯農耕文化,讓「農村更像農村」。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農業資源開發,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力求特色發展、基本農田,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吸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應栽盡栽。建立持續、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綠色村莊」,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在已有的基礎上,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水是生態之基。宅旁、度假購物結合起來,促進人口集聚。

③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體例子,越詳細越好。

滕頭村
嵌在奉化與溪口之間的滕頭生態旅遊區,緊倚江拔、甬滕頭村臨公路,地處蕭江平原,剡溪江畔。位於奉化城北6公里,離寧波27公里,至機場15公里。距溪口12公里。它以「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碧水、藍天」綠化工程,形成別具一格的生態旅遊區,在國內外頗享盛名。自1993年獲聯合國「地球生態500佳」以來,又相繼榮獲:首批全國文明村、全國環境教育基地、全國生態示範區和全國首批四A級旅遊景區等國家級榮譽40多項。

④ 搞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促進城市協調持續發展

焦居仁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又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的保證。

長江、黃河等母親河撫育了中華兒女。我國城市大多因水而生,傍水而建,有水就有活力,水資源和土資源為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國水資源緊缺,經濟社會要又好又快地發展,對水資源提出了新的需求,特別是城市快速發展,與水息息相關,水資源已經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形勢嚴峻,必須統籌規劃。

一、我國水資源簡況

根據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和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編制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二五」規劃》,可知我國水資源簡況。

我國水資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總量28412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已不足2100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耕地畝均水資源佔有量1500立方米左右,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我國水資源時空變化大、分布不均,且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北方地區國土面積、人口、耕地面積和GDP,分別佔全國的64%、46%、60%和45%,但其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19%,其中黃河、淮河、海河3個區水資源總量合計僅佔全國的7%,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450立方米。

二、我國江河流域水生態系統四大問題

我國江河流域生態系統存在四大問題:洪澇災害、乾旱缺水與河道斷流、水質污染、水土流失;江河綜合治理有四大重點和目標: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水土流失問題和水土保持工作受到了國家重視和支持,納入了國家和部門規劃。

(一)洪澇災害

黃河是「地上懸河」,洪水含沙量大,河道沖淤變化劇烈,造成了下游防洪的嚴重性。根據黃委會實測資料分析,1950~1998年下遊河道共淤積泥沙92億噸,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河床普遍抬高2~4米。目前河床高出背河地面4~6米,局部河段高出10米以上。1996年8月,花園口站洪峰流量7600平方米/秒,其水位比1958年的22000平方米/秒的大洪水還高0.91m。

(二)水資源緊缺,乾旱缺水,河道甚至斷流

我國洪澇和乾旱災害問題頻發。1998年的南北大水,我們記憶猶新,2010年春天以來我國西南地區大旱,近在眼前,其中雲南、貴州是最嚴重的,其中又尤以雲南為最!2010年8月甘肅舟曲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災害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自然的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是人類無法改變的;但人類破壞生態的活動,違背自然規律的做法等加劇了氣候變化,在事實面前,不能不引起大家再次深思和重視。

人和自然和諧,遵循自然規律,走科學發展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北京市缺水,除了使用地下水以外,還要依靠密雲水庫、懷柔水庫、官廳水庫等,把水引到城市。開展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應急供水工程,2008年9月18日正式向北京供水,目前是把河北省石家莊市以西、太行山區的黃壁庄、崗南、王快和西大洋幾個水庫的水送往北京,年輸水能力10億立方米,2008年輸送水3億立方米。

(三)水質污染

一是工礦企業的點源污染;二是面源污染。水土流失作為載體,是造成農葯、化肥、畜禽養殖、農村垃圾等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全國1/3以上的國土面積存在水土流失問題,江河湖泊普遍存在面源污染,不少地區的生態環境已超出其承載能力。據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科學考察估算,每年水土流失給我國帶來的經濟損失相當於GDP的2.25%左右,帶來的生態環境損失難以估算。

(四)水土流失嚴重

水土流失是我國頭號環境問題,關繫到國家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防洪安全,城市發展與此緊密相關。

1.以遙感成果變化趨勢,解讀我國水土保持形勢

通過兩次遙感調查成果,監測到的兩次水土流失的狀況及其10年來的發展變化趨勢可以看出:

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由367.03萬平方千米,減少到355.55萬平方千米,凈減少11.48萬平方千米。部分地區有改善,水力侵蝕面積在減少,侵蝕強度有所減輕;部分地區還在惡化,風力侵蝕面積呈增長趨勢,侵蝕強度在加重。全國風力侵蝕面積由187.61萬平方千米增加到190.67萬平方千米,凈增3.06萬平方千米,年均擴展3060平方千米。

土壤在流失,耕地在減少,面源污染在加重。我國人多水少,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矛盾。近50年來,我國因水土流失而損失的耕地達333.33萬公頃,平均每年約6.67萬公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區每年流失表土達1厘米以上,東北黑土區一些地方耕作層厚度由開墾初期的1米左右降到現在的不足20厘米,不少地方耕作層表土已流失殆盡,喪失了生產能力。北方土石山區土層厚度不足30厘米的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高達77%,西南岩溶區、長江上中游和西南諸河區分別達到42.1%和18.8%。

2.防沙治沙

2000年3~4月的沙塵暴鋪天蓋地,這是水土流失風力侵蝕的典型表現,經過我們策劃,在2000年5月成功製作了一期「沙漠離我們有多遠」的《焦點訪談》節目,引起朱鎔基總理重視,指示要親自沿著這期節目的路線去視察防沙治沙。成行回京後,有關部門抓緊規劃,京津風沙源、首都水資源、塔里木河、黑河等綜合治理工程相繼上馬。

3.新形勢下的新問題

城市開發建設中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我國開發建設項目亂開濫挖、亂倒濫棄的現象十分嚴重,江河溝道成其垃圾場,造成的水土流失令人觸目驚心!給防洪保安帶來極大的危害。

三、人水和諧,遵循自然規律,支撐城市協調持續發展

重要批示,戰略部署。江澤民總書記1997年8月5日在姜春雲副總理的調查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看了這個調查報告,感到很高興,陝北地區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和經驗是好的」;發出了建設秀美山川的偉大號召。黨中央跨世紀的戰略性的重要批示,使我國水保生態建設進入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促進持續發展為主要特徵的新的發展時期。1999年江澤民總書記在西安發出了西部大開發偉大號召,生態建設和保護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和切入點。

水土流失是我國頭號環境問題(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原主任委員曲格平1996年語);水土保持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國發[1993]5號文);江澤民總書記1999年6月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治理開發工作座談會強調:「幾十年的經驗證明,必須把水土保持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生態環境和治理黃河的一項根本措施,持之以恆地抓緊抓好。」以此確立了水土保持的地位和作用。

水利部原部長汪恕誠指出,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水生態系統建設。可持續發展水利理論按照人對水的5個需求層次不斷展開:生活飲水安全需求,防洪安全需求,糧食安全需求,經濟發展需求,生態保護需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人水和諧,遵循自然規律,要以水土資源的承載能力和人口環境容量為前提,統籌城市規劃,協調各方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

(一)防洪保安

城市規劃要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防洪保安第一位。應對策略是人和自然和諧,順應自然規律,給洪水以出路。水政監督執法工作與防洪保安工程建設兩手抓、兩手硬。

長江三峽工程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保中下游防洪安全。

當前,要搞好防禦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工作。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在搞好滑坡、泥石流普查的基礎上,分別提出對策,如:加強監測,搞好預警,制定預案;搞設計,進行處理;或者採取移民等措施,確保安全。

(二)保障用水安全

應對水資源緊缺的策略是建設節水型社會,保障生活、生產、生態用水。

(1)貫徹落實《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取得重要進展。《規劃》的主要目標和節水指標已如期完成。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全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從「十一五」末的173立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117立方米(以2005年不變價格統計),年均下降10%。

(2)節水型社會四大體系和制度建設框架已經建立。節水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節水機制逐步建立。從中央到29個省區市成立了節約用水辦公室。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公眾參與的節水機制進一步健全。

(3)節水工程建設取得實質進展。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城鎮生活節水和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污水再生利用、雨水利用、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礦井水與苦鹹水利用等)取得實質進展。

(4)跨流域引水。規劃構築我國水資源「四橫」(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三縱」(南水北調調水: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優化配置網路。

(5)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有利於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水利是我國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建設工程,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我國西北地區,有水就有綠洲,無水一片荒涼。塔里木河和黑河都是通過緊急輸水來挽救其下游生態危機的,2000年之後,每年都進行輸水。

(三)應對水污染的策略是發展綠色經濟、嚴格排污權管理,搞好防污治污工作

(四)綜合防治水土流失,實施生態修復工程

要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路線,也是我國生態建設的正確技術路線,同時要實施生態修復工程。

實施生態修復是一場順應自然規律的重大變革。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由以糧為主,到林牧主導;由無節制地放牧,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種草不見草,到舍飼養畜;由掠奪式的開發,到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由四面八方抓治理,到實施「小范圍治理、大面積保護」的方針;以人性的視角,解決了國家要「被子」(植被)和農民要票子這一對矛盾,走出了既要改善生態系統、又能增加農民收入的「雙贏」之路。這些都說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在理念上、思路上從傳統往現代轉變,以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許可為前提,尊重科學,遵循自然規律,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質是廣大幹部群眾對於建設生態文明的追求,體現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目標。促進了當地幹部群眾觀念和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了生態環境和農牧業發展的良性互動,起到了事半功倍、一舉多得的效果,實現了水土保持歷史性的突破。

四、從源頭抓起,搞好城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

1995年8月,水利部副部長朱登銓在深圳市主持召開了部分沿海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座談會,把水土保持與城市化進程中的開發建設活動和水土保持、環境保護聯系在一起。1996年9月27日《焦點訪談》以深圳市布吉河洪水泥沙堵塞橋孔為由頭,報道了「警惕城市水土流失」,進一步引起各地重視。之後,水利部在深圳市召開了全國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會議,開創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進入城市的新局面。

(一)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

深圳市高度重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大連、青島等是水利部和財政部聯合命名的10個「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城市」之一。

深圳市開創城市水保新局面。深圳市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納入建設園林式、花園式現代化的國際性城市的戰略部署,明確水土保持為其提供生態保障。2001年機構改革時,專門成立了深圳市水土保持辦公室,行政編制5人;1997~2000年投入1.5億元,治理水土流失。深圳市對於廢棄的採石場,開展設計,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綜合治理,綠化美化,有的還開發成環境優美的居住小區。深圳鹽田港辦公大樓背後的山坡,工程綠化防護搞得好;清林徑水庫邊坡防護有特色。水土保持工作為改善環境、提升投資環境的競爭力、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

遼寧省大連市,一是成立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匹配經費,制訂方案;二是修訂城市水土保持規劃;三是完善各項制度,加強執法人員培訓;四是加大宣傳力度,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五是抓好恢復治理和補償費返還治理示範工程建設;六是為了喚起廣大群眾的重視,加大宣傳力度,專門開辟了水土保持一條街。

山東省青島市,一是制訂了操作性較強的實施方案;二是開展了規范化建設工作;三是加強了法律法規建設和監督執法隊伍建設;四是在監督管理工作中,嚴格按程序辦事;五是認真執行水保方案編制、審批、實施和驗收制度;六是水土保持補償費的徵收與使用管理走上了正軌;七是開展了示範工程建設;八是把水土保持方案審批與其他的行政審批、收費,放在一起辦公,方便各建設單位。

(二)開發建設項目實施水土保持方案及「三同時」制度異彩紛呈

建設項目在國家發改委審批核准立項時,水利部依法審批的是:①在做好水資源規劃和項目論證基礎上,申請取水許可;②編制並報批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

國家重點工程如長江三峽、黃河萬家寨、瀾滄江小灣電站、南水北調、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川氣東送、廣東陽江核電站、福建可門發電廠等一大批核電、石油、天然氣、水利水電、公路、鐵路、民航、煤礦、城建和農村生態工程項目,都能夠認真執行水土保持方案和「三同時」制度,人為水土流失加劇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減輕了水土流失,保護改善了環境。

長江三峽工程全面重視並認真實施水土保持方案,開展了生態建設工程,修建了環境公園;下岸溪採石場的高邊坡,科研和施工單位一齊上,嘗試掛網、植被混凝土等多種措施,加強防護;長江三峽茅坪溪副壩右壩頭棄渣場的植被恢復搞得好,並開展了水土保持監理和監測工作;在壇子嶺形成了新的游覽區。

神華集團神東億噸級煤田,重視實施礦區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和沙化、退化土地的防治工作,開展了大范圍防沙治沙工程,卓有成效。在露天礦採取回填方式,復墾土地,發展三產;在井采區,對於地表裂縫、地面塌陷、地下水下降的地區,以科技為先導,採取回填處理、異地造田、修建水利設施、移民搬遷等措施,取得了成效。

各地高速公路兩側的邊坡綠化,是一道道亮麗風景線,有口皆碑。高速公路樹立了高邊坡工程防護與綠化、生態綜合治理樣板工程。

中石油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在新疆到上海長達4000千米的管道線路上,採取工程措施和林草植被恢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環境。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干線和支線總長度8000千米,認真實施水土保持方案及其「三同時」制度。

青藏鐵路施工,千方百計保護地表土及其植被,十分重視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被樹立為全國典型。

五、創新發展,城鄉統籌,北京市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

近幾年來,北京市以水源保護為中心,創造性地提出了「構築水源保護三道防線、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新思路,統籌水土資源規劃,從源頭抓起,一條一條小流域(溝道)扎實推進,群眾擁護,效益顯著,展現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道防線建設措施布局因地制宜,重點突出,實施綜合治理。一是技術體系融合了水利、水保、環保、國土、農、林等系統的先進適用技術;二是治理上的綜合性;三是適應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第一道防線:生態修復區。主要通過減少人為活動和人為干擾,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修復生態,發揮植被特別是灌草植被的生態功能,涵養水源。截至2010年4月,北京市已有5萬山區農民走出大山,221個村從北京地圖上消失,搬遷已騰退土地133.33公頃,1.6萬公頃林地恢復生態,得以休養生息,每年可增加吸收二氧化碳11萬噸,相當於新造0.4萬公頃林地吸收碳量,造林價值相當於6000萬元。

第二道防線:生態治理區。主要通過發展與水源保護相適應的生態農業和產業,加強農村水務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促進水源保護與人水和諧。

第三道防線:生態保護區。主要通過加強管理和適當的生物和工程措施,營造並維系河道及湖庫周邊和諧自然的生態系統,達到控制侵蝕、改善水質、美化環境的目標。

⑤ 如何建設生態鄉村社會各界的觀點和見解各不相同

①也有人認為應當建立一套普遍適用的生態鄉村規劃建設標准
②有的人認為「生態鄉專村」就是植樹種草,屬引水修路
③然而,鄉村是一個復雜、開放的龐大系統,必須用「符合生態理念」來認識「生態鄉村」
④依照這些觀點,「生態鄉村」似乎有一個共同的形象,那就是「屋舍整齊、綠樹成陰、處處美景」的現代化新農村。

A.①②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②①③
【答案】C

⑥ 建設新農村的好處有哪些

1)生態來農業建設是實源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農業自上世紀5 0 年代後期普遍出現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生產經營水平不高,生產規模小。其特點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壞了生態平衡,形成了農業的惡性循環。2)生態農業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和農業內外部環境的改變,我國農業目前出現了不少急需解決的新問題,如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些傳統農產品市場佔有率下降。3)發展生態農業,可促進我國糧食增產,確保糧食安全。我國從上世紀80 年代以來,便積極進行生態農業建設,尋求既能增產糧食等農產品,又能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農業可持續。4)人類健康、生態環境呼喚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的出現。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地使用化肥、農葯,嚴重地污染了環境,破壞了自然界原來的生態平衡,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5)生態農業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觀賞價值。生態農業以生態與環境建設為基礎,注重農業生產經營與生態狀況的協調、互補,凈化水質、土壤、空氣。遠景 設計院多年探索與實踐,結合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規劃經驗,比如清見開發示範園、貴州白泥壩現代農業示範園等,可參考。

⑦ 生態文明新農村和 美麗鄉村的區別

一,美麗鄉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更高階段,新農村建設必須融入生態文明的理念,還鄉村綠水青山。實踐表明,美麗鄉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鄉村之美首先美在山水,美在田園,美在山水林田湖的有機統一。在一定意義上,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鄉村。
二,美麗鄉村不僅美在山水田園,也美在淳樸,美在文化,美麗鄉村必須能讀得出歷史,記得住鄉愁。許多鄉村自然山水景色可能較為普通,可同樣有活力有人氣,其中的奧秘,就在於有故事,農耕文化底蘊深厚。這說明,文化是美麗鄉村之魂、之韻,有了它就有了靈氣和魅力。
三,美麗鄉村不只是看上去很美,中看還得中用,美麗還有著豐富的內涵,業興、家富、人和、村美才是真的美。各方推出的美麗鄉村,除山水田園和歷史文化外,當地老百姓都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美麗鄉村必須有綜合的內在素質,一些地方講生態、業態、文態、形態是很有道理的。
四,美麗鄉村絕不可能只有一副面孔,她會有很多精彩的篇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共繪美好藍圖。看看各地美麗鄉村創建的經典案例,沒有一個是仿造的,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徵,或地域的、或民族的、或文化的,復製品可以熱鬧一陣子,但最終都會喪失生命力。
五,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同步推進。實踐告訴我們,城鎮不是鄉村的對立物,鄉村也不是落後的代名詞,鄉村和城鎮各有其存在價值,必須互動協調共榮,鄉村和城鎮應當交相輝映。現代社會,沒有城鎮或沒有鄉村,都是不可想像的。
這些都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各地應當形成共識,並在今後的實踐中把握好、運用好。
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這樣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節省了不少的金錢和人力。當然你如果感興趣,也可以申請潢川利民科技的代理,技術方面廠家會全程負責,你只需要跑單子就行,賺錢也非常容易。

⑧ 如何以人為本,建生態文明的新農村

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從全球范圍看,自工業革命版以來,人類在物質生產取得巨權大發展的同時,對地球資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圍,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其嚴重後果就是全球氣候變化,以及過度開發土地、濫伐森林、過度捕撈、環境污染等所產生的其他負面效應。近些年來暴雨、高溫等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就是大自然向人類敲響的警鍾。在我國突出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一方面,我國人均資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資源的人均擁有儲量也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於長期實行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很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不論對於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於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實踐充分證明,物質文明建設,不僅同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而且同生態文明建設互相依存、互為條件。

閱讀全文

與北京建設生態型新農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