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完全普遍具體到什麼時候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先生16日在北京表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成回時間應以2020年為宜答。
從今年開始,中國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最早提出「新農村建設」 建議的學者,林毅夫16日在一個有關新農村建設的論壇上說,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著手點的新農村建設既然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內容,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完成時,應該完成新農村建設的階段性任務。
⑵ 中共中央哪一年、哪次會議首次提出「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是我國現屬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途徑,是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二十字方針: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
⑶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不是最近提出來的,上世紀50年代就曾用過這一提法。版改革開放以來權,至少在1984年中央1號文件、1987年中央5號文件和1991年中央21號文件即十三屆八中全會《決定》中出現過這一提法。但這次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背景和涵義與以前有很大不同。
「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要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觀念。要跳出「就三農抓三農」的傳統定勢,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大格局中,把農村進步放到整個社會的進步中,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進而統籌規劃政策、公共資源、基礎設施及產業布局。
⑷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誰提出的 具體含義是什麼 那可以找到相關的資料 謝謝了
在去年(2005)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很關鍵的新的政策提出
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是什麼呢?它的內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又包含了農民收入、生活質量的提高;既包含了農村整體面貌、環境的變化,又包含了農民素質的提升,還包含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等,是一個全面而完整的系統工程。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⑸ 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早是在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黨中央、國務院 在十一屆五中全會中 提出來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樣一個偉大的戰略目標。
⑹ 具體是什麼時候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
(2005)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很關鍵的新的政策提出
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是什麼呢?它的內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又包含了農民收入、生活質量的提高;既包含了農村整體面貌、環境的變化,又包含了農民素質的提升,還包含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等,是一個全面而完整的系統工程。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資料:http://www.jsgc.gov.cn/bbs6/dispbbs.asp?boardid=12&id=32612
⑺ 新農村建設二十四字方針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是在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新農村20字總體要求,講到了整個經濟的發展,講到了農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提高,講到了農村整體面貌、環境的變化,講到了農民素質的提高,也講到了農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進問題。
(7)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時間擴展閱讀:
認真審議好涉及新農村建設的重大事項,發揮好引導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的、浩繁的工程,地方人大要充分履行好依法決定重大事項這一職權,把那些帶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的新農村建設重大事項以及對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受益的熱點難點問題,適時做出決定或決議,把黨委的主張、人民的意願通過法定的程序變成國家的意志,以此凝聚人心、增添力量。
在這一點上要突出抓好兩方面工作:
一要審議好本行政區域的新農村建設規劃。要切忌走過場,目的是通過審議,確保規劃科學、合理、可行,符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指導思想明確、工作思路清晰、方法措施得當、保障手段有力的基礎上得到順利推進。
二要依法審查好新農村重大建設項目。通過聽取審計匯報和重大建設項目匯報等方式,堅決防止搞脫離實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確保新農村建設真正為民、利民。
⑻ 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行動是什麼時候開始提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法由來
中新網2005年11月21日電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載文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位列中共中央對未來五年科學發展的十大方略之首。對這個在毛澤東時代就多次出現在中央文件中的名詞,許多人在似曾相識之感中確信,盡管是同一提法,但其內涵已大大豐富了。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胡錦濤用這短短20個字概括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國內外觀察家對此評論說,這不僅勾勒出一幅令人嚮往的現代化的美麗圖景,也契合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鄉村社會的想像。
文章中指出,這一思路的形成,發韌於中共十六大。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所長馬曉河對《瞭望新聞周刊》說,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將統籌城鄉放在了「五個統籌」之首;一年後,胡錦濤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著名的「兩個趨向」論斷,指出中國已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階段;在五中全會上,則正式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馬曉河說,在「統籌城鄉」、「兩個趨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者之間,有非常明晰的邏輯關系。統籌城鄉是戰略思路,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是戰略取向,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戰略的具體化。
他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不是「三農」政策的一個方面,更不是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樣,僅僅是搞「新村建設」,讓農民住進小區。而是當前「三農」工作的一個抓手,是「十一五」乃至更長時間中國農村發展的總目標、總思路。
文章還援引權威人士的話透露,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法醞釀過程中,中央曾派考察團到拉美考察城市化問題,到韓國考察「新村運動」。拉美一些國家由於城鄉差距過大在城市中形成大量貧民窟的現象,顯然是中國必須設法避免的,十一五「建議」中特別強調城鎮化必須「健康」發展,即含此意。
韓國「新村運動」的實踐,則讓中國的高級智囊們形成了一種認識,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同時是可以避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鄉發展差距拉大的。
有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韓國的人均GDP達到14000美元,城鄉居民收入是1∶0.94,而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韓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始終是1∶0.8~0.9。以支持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內容的「新村運動」,是帶來城鄉和諧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章稱,據權威人士透露,赴韓國考察「新村運動」的專家們回來後形成了「關於韓國『新村運動』的考察報告」和「關於在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建議」兩份報告,為中央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什麼時候提出
建設社會來主義新農村是在源200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首次提出。並在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正式提出。
1、《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的相關原文是:「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2、《十一五規劃綱要》綱要共分為14篇。第二篇的題目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且從「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培養新型農民、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等六個章節來詳細描述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