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遼南地區農村有叫做飯和燒炕的煙囪叫FUTAI不知這FUTAI兩漢字怎麼寫
應該是「釜台」吧。「釜」在古代是「鍋」的意思,現在有些方言中還在用。
❷ 台安縣的具體介紹
台安縣位於北緯41°25′、東經122°21′,由鞍山市管轄,地處遼寧省中部、遼河三角洲腹地。處在沈陽、鞍山、營口、遼陽、盤錦、錦州等遼東半島城市的環抱之中,西接遼河油田,東臨鞍山鋼鐵公司,靠近大連、鮁魚圈、營口、錦州等港口。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電氣化鐵路橫貫中部,納入了全國交通主幹線,從城區乘車到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只需40分鍾,拉近了台安與海內外的時空距離。
台安縣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曾有過縣的建制,名曰險瀆。其遺址在今新開河鎮李家
台安縣
窯村孫城子屯。當時險瀆縣屬幽州的遼東郡(治所襄平,在今遼陽市)。1913年設治,定名台安縣。
1945年10月,台安第一次解放,成立台安縣民主政府,屬遼西行署(駐地錦州)領導,同年12月,劃為遼寧第一專員公署(駐地遼陽)領導;1946年2月,縣民主政府實行戰略轉移,國民黨建立台安縣政府,屬遼寧省管轄;1948年月1月,台安第二次解放,同年2月,成立台安縣政府,先後屬遼南第五、第二專署(駐地營口)和遼寧省領導,至11月台安全境解放;1949年4月,台安縣劃歸遼西省;1954年8月,遼東、遼西兩省合並,台安又歸屬遼寧省;1955年12月,劃歸遼陽專屬;1959年1月,遼陽專署撤銷,台安又劃歸沈陽專署;1964年3月,改屬沈陽專區領導;1965年1月改歸鐵嶺專署所轄;1968年7月,劃歸盤錦墾區;1976年1月1日,改由鞍山市管轄至今
土地資源
全縣102萬畝耕地土質肥沃,各類名牌農副產品享譽海內外,「銀亮大米」走俏深圳和廣州等東南沿海地區,年銷量3萬噸;「銀鼎大米」遠銷日本、美國、敘利亞等國家,年銷量2萬噸;嘉禾綠色蔬菜、喬坨子網紋瓜打入沈陽、大連等地超市;台安肉雞暢銷日本、中東等10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3,000噸。
林業資源
全縣102萬畝耕地土質肥沃,各類名牌農副產品享譽海內外,「銀亮大米」走俏深圳和廣州等東南沿海地區,年銷量3萬噸;「銀鼎大米」遠銷日本、美國、敘利亞等國家,年銷量2萬噸;嘉禾綠色蔬菜、喬坨子網紋瓜打入沈陽、大連等地超市;台安肉雞暢銷日本、中東等10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3,138噸。
漁業資源
縣內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比較豐富,水域總面積為30.3萬畝.其中坑塘水面5萬畝,占水域總面積16.5%。全縣地表水總量為1.04億立方米。有飼養魚類共24種,常見兇猛魚類1種,其它常見魚17種,甲殼類3種,貝類1種,淡水兩棲類3種。鯉魚、草魚、鰱魚、鯰魚為主要品種。
礦產資源
台安地下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礦泉水及石英砂、草炭等,開發利用前景廣闊。1970年以來,遼河石油勘探局在境內的新台、桑林子、桓洞等地打出油氣井330眼。台安已成為遼河油田重要採油區之一。新華鎮的礦泉水經國家、省、市有關部門鑒定為偏硅酸、鍶型優質礦泉水,被譽為東北第一泉。
水資源
境內大小河流14條,總長115.8公里。主要有遼河、渾河、繞陽河等3條外河,分屬兩大水系。遼河、繞陽河屬遼河水系,渾河屬大遼河水系。遼河從縣境中部東北、西南方向貫穿(境內河段總長70公里),渾河由縣境東部南下(流經台安段36公里),繞陽河沿縣境西側的東北和西南邊界流過。境內河道縱橫交織,河域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14.58%。地下水年安全采量10億立方米。
氣候資源
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秋、冬季西伯利亞一帶的寒冷乾燥氣團南侵;春、夏季海洋溫暖濕潤氣團北移,台安處於其過渡帶,氣候變化較大。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乾冷同季,溫暖適宜,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春季風大,冬季寒冷。
編輯本段農業經濟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確立了「富民產業升級、基層組織創新、村屯環境整潔、鄉風文明向上、社會保障有力、群眾安居樂業」的新農村建設標准,開展了「一村當先,十村示範,百村創建」和「企業聯村、部門幫村、園區帶村」活動,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實施了鞍羊路設施農業產業帶開發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投資5.8億元建成鞍羊路設施農業產業帶,今年完成投資1.5億元,新建溫室大棚5000棟,其中,投資510萬元為全縣204個村建設公益性溫室大棚204棟,建設瓜菜、葡萄、花卉等設施園區8個,鞍羊路設施農業產業帶初步形成。全縣溫室大棚面積達到15萬畝。設施養殖業進一步發展,新建村外牧業小區30個。糧豆總產量實現9.5億斤,增長18.8%,創歷史新高。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4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9萬畝,完成通江子、九股河、湘水3座排(灌)水站更新改造,治理河道堤防險工險段11處,完成保護性耕作5.6萬畝,植樹造林1萬畝。人民群眾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實施了「四清四改」工程,清垃圾8萬余立方米,清糞堆、路障、柴垛4.5萬處。完成農村改水工程13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59%。改造縣鄉公路37公里,鋪設村屯砂石路200公里,鄉村公交客運網路進一步完善。完成梅園新村生物質燃氣站二期工程,新建新開河鎮雷屯村生物質燃氣站,改廁3000座。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提高5個百分點,廣播、電視、網路整體覆蓋網基本形成。
人口狀況
2002年末,總人口為37萬人,比上年增加1172人,增長0.3%。其中男性19萬人,女性18.3萬人,男女比例為104%。年末,全縣人口密度267人/平方公里。年內,出生人口3151人,人口出生率為8.55‰;死亡率為5.14‰。總人口中,農業人口30萬人,占總人口的81.1%;非農業人口7萬人,占總人口的18.9%。
全縣人口分布:
美麗的台安(16張)
全縣境內共有26個民族、包括漢、回、滿、壯、蒙古、朝鮮、維吾爾等。其中漢族人口佔98.7%,回族人口佔1.02%,其它少數民族僅占萬分之一。
台安歷史
史書關於台安的記載,為「八角台」。明朝時,此地一片荒蕪,此乃遼沈、關內之孔道,行人至此,往往迷途,不辨方向,於是有人運籌謀劃,壘築高台,以為標志,也是關外漫漫長途上的里程碑,荒漠沙海里的航標燈。台型八角,取「八方共見」之意,故名八角台。
台安新貌
八角台址在台安城中,有遺存一處,立有碑銘,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八角台以一個「乳名」的身份,作為「喻體」指代「台安,這里有地方鄉紳遠見卓識、據理力爭的背景故事。清朝末年,八角台屬鎮安縣(今黑山),當時「縣街道四周築有土圍,由南至北長半余里,由東至西長一里余,周四里許,高七八尺,辟四門。商市櫛比,梨園妓館,亦略皆備,繁盛之況,逾於今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分八角台、達都牛錄(今台安縣達牛鎮)為遼中縣治,隸奉天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達都牛錄設遼中分縣,於民國兩年撤銷。早在光緒末年,台安地方鄉紳劉春烺、任朝武等就曾聯名稟報省府,申請建治。八角台屬遼河下游,九河下稍,水患頻仍,由是滋生綠林聚黨,民風刁悍,加之地面遼闊,鞭長莫及,距離遼中縣府太遠,掌控困難,因此民眾迫切要求建治立縣,以求平安。民國兩年(1913年)春開始謀篇布局,當時西佛牛錄(今台安縣西佛鎮)為八角台第一大鎮,在設治選址上,與八角台勢均力敵,同執「牛耳」,鄉紳豪強,各有打算,利益所系,互不相讓。最後經高人運作,實力較量,最終將縣府公所定在八角台(今台安縣縣城)。1913年11月14日,省公屬派崔國光到八角台主持設治,他以省設治委員的身份,會同遼中縣知事沈兆偉、參議長程覃普到達牛分防(遼中分縣)召開建治籌備會議。他一面與遼中、遼陽、海城、盤山、黑山等鄰縣交涉地面,一面深入鄉閭征詢民意。民國三年(1914年)3月,方案始成,擬名「台安」,「台」緣「八角」,「安」取「安寧」(一說「台」取「八角台」,「安」自「鎮安縣」,例如「盤錦」,為盤山—錦州之間也)。崔國光勞苦功高,正式擔任台安縣第一任縣知事。設治伊始,百廢待興,他深知地方財力困難,民心所向,走馬上任,不興土木,不講排場,租用民房,恪盡職守,廉潔奉公,留有美名。2003年,台安縣府北遷,新樓落成,時值台安建縣九十周年,台安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並發行紀念郵票一套(共16枚,內含新台安16處景點);進入新世紀以來,台安先後出版了《台安風》、《遼河水》、《康莊路》和《八角台》四部大型地域文化叢書,全方位展現了台安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諸多亮點。
❸ 地理問題:主要分布在遼南各地的農作物
春小麥在遼南生長期不夠。
❹ 地理問題:主要分布在遼南各地的農作物是
遼南農作物有玉米、稻、高梁、大豆、花生等。春小麥在遼南很少種植,可以種植冬小麥,在遼北以及黑龍江,吉林種植春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