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莆田華亭宮利要新農村i

莆田華亭宮利要新農村i

發布時間:2021-02-02 12:12:38

A. 莆田在哪裡 

莆田是海峽西岸一座正在崛起的港口城市,現轄仙游一個縣,荔城、城廂、涵江、秀嶼四個區和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兩個管委會。陸地面積4200平方公里,人口306萬。
莆田區位優勢明顯。位於閩東南沿海中部,也就是海峽西岸中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中段,北依省會城市福州,南臨閩南,與台灣隔海相望,距台中港僅70多海里,是祖國大陸與台灣距離最近的地區。
媽祖文化獨特。莆田是「海峽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源遠流長的媽祖文化,在海外華人心中,尤其上在東南亞國家、地區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全世界現有媽祖宮廟近5000座,近2億人信仰媽祖。本世紀以來每年前來朝拜的境內外香客有200萬人,其中台灣遊客超過10萬人。
港口條件優勢。湄洲灣是「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灣,30多公里深水岸線可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
文化積淀深厚。莆田是福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曾榮獲過「中國木雕之城」、「中國古典工藝傢具之都」、「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 「田徑之鄉」、「籃球城市」、「戲曲之鄉」、「繪畫之鄉」、「攝影之鄉」等國家級稱號。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四謀發展」的實踐主題、「四個重在」的實踐要領和「四個關鍵」的工作要求,主動融入「海西」建設總體布局,加快推進湄洲灣港口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全面提速,總量位次不斷前移。2002一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增長11.5%, 12.1%, 13.1%, 15.3%, 16.0%.2006年與2002年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9. 6%,由全省第九位躍居第七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l. 6倍,由全省的第六位躍居第五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2. 4倍,財政總收入增長了一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了近一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7. 4%,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8. 2%>
今年以來,全市持續近幾年來的良好發展勢頭,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各項工作都取得新成效。主要體現在:
1、經濟發展持續加快。1一10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兩項全省第二,三項全省第三,地區生產總值416. 57億元,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 60億元,增長19. 3%,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額160. 69億元,增長53. 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7元,增長17. 3%,地方級財政收入20. 93億元,增長32. 1%,增幅均居全省第三位。預計全年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0億元、財政總收入45億元,均可大幅突破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
2、項目帶動成效明顯。1--10月份,新增合同以上項目296個,計劃總投資268. 55億元,使我市自2003年10月以來列入跟蹤督查合同以上項目達到1982個,總投資948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84. 27億元,目前已投產竣工和在建項目佔91. 8%。對重點財團招商引資成效明顯,馬來西亞雲頂集團繼續在莆投資10億美元建設亞洲最大太陽能光電伏特生產基地。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工藝美術城工程基本完工,秀嶼國家級木材加工貿易示範區落地企業22家,LNG氣電一體化、林漿紙一體化、昌興集團25萬噸碼頭、國航修造船基地等一批臨港重大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為港口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實施名牌帶動成果豐碩,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數量位居全省前列。積極發展總部經濟,鼓勵國內外大型企業在莆田設立機構。加快企業股份制改造,扶持促進現有企業做強做大。
3、港城建設充滿活力。著力建設「兩鐵兩水三高五大道一機場」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港城建設全面鋪開。福廈鐵路莆田段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向莆鐵路控制性工程將於2007年11月23日動工。金鍾水庫導流洞全線貫通,大壩成功截流,金莆供水工程正在積極籌建.以湄永高速,福廈高速、福廈高速復線莆田段為基礎的繞城高速公路加緊推進。五條通港大道全面開工,仙港、荔港、城港、沁嶠路一期工程年內貫通,涵港大道一期工程明年貫通。莆田機場列為福建省「十一五」新機場前期准備項目。媽祖城建設進展順利,中鐵集團投資22億元開發基礎設施項目,相關配套項目陸續簽約,莆田一中媽祖城校區正式動工,媽祖城東拓(平海灣)已著手規劃。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8. 5億元建設市政道路、園林綠化、公共設施等72個城建項目,城市形象明顯提升,功能日趨完善。
4、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三會一節」,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100多位中外媒體記者進駐莆田采訪報道。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城鄉文明程度。實施村級文化中心「百村示範工程」,全面提升基層陣地建設水平。大力開展群眾性和諧文化建設活動,豐富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文藝精品創作再結碩果,莆仙戲《殺貢鶴》囊括23屆福建戲劇會演所有藝術門類獎項,《媽祖》獲得四種獎項.莆仙戲在全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晉京展演取得圓滿成功,顯示莆仙戲在我國地方戲劇中的獨特地位。組團參加第三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取得四項全省第一,並獲得全省唯一的「優秀展示獎」和 「優秀組織獎」。舉辦首屆莆台媽祖文化活動周,深化莆台交流與合作。
5、社會建設全面展開。平海灣跨海供水工程如期建成,可解決南日島和埭頭半島46萬群眾的安全衛生飲用水。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農村低保提標和擴面工作基本完成,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全市,困難群眾幫扶工作持續開展,白內障康復工程全面推進。社會事業捷報頻傳,再次通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考核,13個院地科技合作項目簽約落地,高考本科上線人數再創新高,第十四屆省運會比賽場館全面開工建設,市急救中心投入使用,市第五醫院、市疾控中心即將投入使用。切實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建設了一批新型農村住宅小區,有3個村、30個農戶被評為全國「綠色小康村」、「綠色小康戶」。農村道路交通面貌根本性改變,年內可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北洋水系整治完成10公里河段,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按照十七大和省委精神,結合莆田實際,市委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即: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壯大,到2011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2017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居住、交通、教育、衛生和生態環境等方面條件有較大改善,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形成文化設施配套、市場繁榮有序、特色優勢明顯和群眾文化豐富多彩的文化發展新格局;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推進,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B. 華亭樟村的圖片和資料

http://ke..com/view/1226039.htm
華亭鎮網路名片
華亭鎮街道華亭鎮,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西南部,東鄰新度鎮,西毗仙游縣,南接靈川鎮,北靠常太鎮。

中文名稱: 華亭鎮
面積: 135平方千米
人口: 10.4萬

地理位置
華亭鎮,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西南部,東鄰新度鎮,西毗仙游縣,南接靈川鎮,北靠常太鎮,總面積135平方千米,人口10.4萬人。轄1個社區、34個行政村。324國道過境。
代碼
350302101:~001華亭社區 ~201山牌村 ~202樟塘村 ~203霞皋村 ~204油潭村 ~205埔柳村 ~206前柳村 ~207瀨厝村 ~208西沙村 ~209後角村 ~210鄭庄村 ~211瀨溪村 ~212宮利村 ~213五雲村 ~214隆興村 ~215澗口村 ~216頂宅村 ~217坪坂村 ~218後楓村 ~219興沙村 ~220西許村 ~221郊溪村 ~222郊尾村 ~223長嶺村 ~224雲峰村 ~225後塘村 ~226湖頭村 ~227前黃村 ~228南湖村 ~229園頭村 ~230萬坂村 ~231圳頭村 ~232後山村 ~233西湖村 ~234走馬亭村
沿革
1958年建華亭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7年,面積135平方千米,人口10.1萬,轄樟塘、霞皋、山牌、西沙、後角、萬坂、鄭庄、瀨溪、頂垞、坪坂、興沙、後楓、雲峰、後塘、湖頭、前黃、圳頭、後山、西湖、走馬亭、油潭、埔柳、前柳、瀨厝、宮利、隆興、五雲、澗口、西許、郊溪、郊尾、長嶺、南湖、園頭34個村委會和華亭居委會。2002年由莆田縣劃歸城廂區管轄。
概況
華亭鎮美麗的農庄
華亭鎮歷史悠久,古稱花亭,位於莆田市城廂區西南部,東鄰新度鎮,西毗仙游縣,南接靈川鎮,北靠常太鎮,總面積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萬畝,山地面積11.5萬畝,森林覆蓋率 71%。下轄3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人口10.4萬。是全區人口最多的大鎮。有海外僑胞3萬多人, 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莆田市重點僑鄉之—。 華亭鎮盛產龍眼、枇杷、橄欖等名特優水果,是「興化桂圓干」的源產地,素有「華亭桂圓甲天下」的美譽,現已形成了福廈路兩旁、木蘭溪兩岸、三紫山脈等七條果樹帶;果樹總面積達6.5萬畝。境內還蘊藏豐富優質的礦石資源,主要有葉臘石、花崗石、高嶺土、水晶石等,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賜封的久負盛名的花崗石「華亭青」,常年出口日本及東南亞各地,現已探明可開采出口的花崗石儲量達1000多萬立方米。 福廈公路橫貫境內15.6公里,瀨榜公路過境7.5公里,基本實現村主幹道水泥化。「母親河」木蘭溪流經1.8個村15.2公里,境內建有3.5萬伏變電站1座和日供水 5000噸的自來水廠1個,可提供充足的工業及生活用電用水。各村相繼順利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投資近3000萬元,全面開通程式控制電話,為企業投資提供良好的通訊設施。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華亭鎮物寶天華,地靈人傑。廣大幹群立足自身優勢,經過多年艱苦奮斗,經濟體量不斷壯大,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到提升。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2.74億元,比增17.7%; 鄉鎮企業總產值23.31億元,比增20.7%,其中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總產值4.1億元, 比增3.7%;農民人均純收入3642元,比增4%。 華亭鎮加速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抓好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切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教育工作: 全鎮現有35所小學,5所中學,全鎮教育資源布局更趨合理。同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莆田農業職業中專學校培養出舍已救人的英雄烈士劉志珊,成為全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華亭—中連年成為全市農村完中高考的排頭兵。 (二)文化工作: 全鎮實現有線電視聯網村28個,入戶數9000多戶,同時實現與市區光纖聯網,大大提高了節目的輸送質量。積極開展校園文化進村和送文化下鄉活動,組織農村軍樂隊、車鼓隊。十音八樂隊20多支。既豐富了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又收到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衛生工作: 擁有一座綜合性醫療機構華亭華僑醫院,引進先進的醫療器械設備,提高醫護人員的醫術水平和服務水準。 (四)僑務工作: 華亭是莆田市第二大僑鄉,現有海外僑胞3萬餘人,主要聚居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地,多年來該鎮積極利用海外僑胞建設家鄉的熱情,引導他們捐款獻資 2000多萬元用於辦學、築路等公益事業,促進經濟發展。
編輯本段上海市嘉定區華亭鎮
華亭鎮 駐南首澄瀏路1505號,郵編201811。轄:袁家橋、沁園2個居委;聯一、聯華、聯三、北新、華亭、金呂、塔橋、連俊、雙塘、毛橋、唐行11個村。

C. 莆田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所謂莆田二十四景 ,是指莆田縣境內(包括今涵江區、城廂區及湄洲灣北岸)的二十四個景點。這二十四個景點是清代順治年間林堯英始定的。據記載,明代天順年間邑人 吳希賢第一次給莆陽標出了四個景區,即「壺橋晴嵐、烏山霽雪、綬溪待渡、寧海觀瀾」。林堯英認為這四個景區不能概覽莆田優美風光,就遍覽莆陽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
[ 東山曉旭 東山是東岩山的簡稱,原名烏石山,因其山勢如麒麟,又名麟山。該山位於莆田舊縣城北部,勝利北路西側,海拔69米。2002年劃人荔城區管轄,是清代標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西岩晚眺7_ 西岩,即城西南的西山,位於城廂區的田尾地段。
[ 梅寺晨鍾梅峰光孝寺位於市區梅峰東麓,簡稱梅峰寺,與南山廣化寺、龜山、福清寺、囊山慈壽寺並稱為「莆陽四大叢林」。西湖水鏡西湖水鏡」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如今是名存實亡,成為歷史的遺憾。
南山松柏
南山廣化寺,這座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福建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就座落在城南鳳凰山麓。近年隨著莆田城的迅速建擴展,這里已與市區融成一體了。木蘭春漲在城廂區南郊木蘭山下,有一座建於北宋年間的大型古堰——木蘭陂。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鍾潭位於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離莆田市中心約5公里X
柳橋春曉
柳橋,古稱柳塘,位於城廂區的頂墩村,距市區約1公里。
石室藏煙
位於城廂西郊鳳凰山山腰。
智泉珠瀑
智泉在城廂區龍橋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岩北行一公里便是
北瀨飛泉.位於離縣城約十公里、北九華和南天馬兩山相夾、坐西向東的常太鎮松峰村的虎基底。
綬溪釣艇
延壽溪雅稱綬溪,系木蘭溪五大支流之一。它似一條碧綠的綬帶,綰系在莆田城西北郊,現屬荔城區拱辰街道管轄。其下游與木蘭溪匯聚,滾滾東去,注入興化灣。
- 延壽溪發端於九鯉湖。它的上游,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北瀨飛泉」。壺山致雨據史料稱,距今一億多年前,地球演變劇烈。從生物進化進程劃分,屬中生代;從地球地貌變化角度分析,那時正是造山運動時期,海洋里的地塊碰撞,加上地球內部高溫高壓岩漿的噴擊,地貌極不穩定。那 時的莆田也深受造山運動影響,形成了九華山一帶強烈的地塊升降現象。今天的湄洲灣,上升中當時的浮嶼變成今的壺公山。
. 三紫凌雲
e 三紫山位於莆田縣華亭鎮境內,是紫霞山、紫微山、紫雲山的總稱,海拔分別為558.4米、685.2米、767.4米。紫霞山附著於龜山、其山頂圓如帽,儼然如靈龜昂首向南高視之狀,龜山之名由此而來。紫霄怪石紫霄山位於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俗名「圍庄」)境內,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霧飄逸,景物多奇。山腰處,有一座釋道兩教相容並立的千年古剎——紫霄迎福寺,俗稱「紫霄寺」。
古囊峢獻
囊山坐落於涵江區江口鎮,山勢一列如屏,綿延幾公里長。縱觀全山,獨具特色的自然美景,是山椒裸露的眾多花崗石,崢嶸林立,形態各異;加上峰巒復疊,參差爭聳,石群壘列,狀如蓮瓣,蔚為一大奇觀。明清之際文人美其名曰「古囊列山獻谷城梅雪
位於城笏路黃石段的左側。白塘秋月
位於涵江區的白塘鎮,地跨洋尾、鎮前、上梧三村,匯聚泗華,木蘭諸水,面積達三百畝,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個水塘。宋代叫「注月池」,今叫「白水塘」、「白塘溝」,俗叫「白塘」。白塘白水茫茫,風光秀麗,自古以來是人們游覽賞月的勝地,有「白塘秋月」之稱九華疊翠九華山在荔城西北10公里的西天尾鎮、常太鎮交界處,系北干山脈主峰,海拔741米,與荔城南面的壺公山遙遙相望,同為興化平原之側的名山。九華山層巒疊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蓮花,故有「九華疊翠」之稱,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寧海初日
寧海初日在涵江區至荔城區黃石鎮公路的中段,也就是兩區的交界線上,正當木蘭溪下游出海處,有一座橫空飛架的大石橋,勢如長虹,格外雄偉。這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寧海橋。
天馬晴嵐
天馬,即天馬山,坐落於笏石、北高和黃石三鎮的交界處,位於黃石鎮天馬村,為南北走向,如一匹昂首挺胸的天馬,故稱天馬山夾漈草堂
夾漈草堂在莆田縣新縣鄉鞏溪村的夾漈山上,離市區北面約30公里,這裏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是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著書立說的地方。 錦江春色位於江口鎮境內。 錦江,系江口的古稱,上靠福清新厝,下連涵江,東南瀕臨興化灣,地理位置獨特,自然條件優越。蘆溪和蒜溪於境內縱橫交匯,或灌溉,或運輸、或養殖,然後注入興化灣。三春時節,滿溪碧漲,兩岸桃紅柳綠,嬌艷欲滴;海上銀波粼粼,輕舟點點,呈現出航運、捕撈的繁忙景象。
湄嶼潮音

媽祖廟(又名天後宮)聞名海內外。建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的湄州島媽祖廟,經歷代擴建日臻雄偉。島上最高處聳立著媽祖像,寶相庄嚴,人說媽祖眼看台灣島方向,日夜保佑著海上的漁民和航船。 廟後的岩石上刻有「升天古跡」、「觀瀾」等古石刻,於此登上高台,鳥瞰全島,遠望可見舟輯相接,帆影點點,湄州灣猶如半滿月,山環水抱,這里有著「天下第一灣」的九寶瀾黃金沙灘、蓮花灣沙灘,走到哪裡都可以聞到海的氣息。潮汐吞吐,海風清爽,你可以把關於海的所有遐想放飛湄州島

D. 莆田最值得去的景點在哪裡

莆田最值得去的景點有湄洲島、九龍谷景區、九鯉湖風景區還有莆田南少林。

第一:湄洲島

湄洲島素有“南國蓬萊”美稱,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湄洲祖廟、“東方夏威夷” 、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怪石等風景名勝30多處,更有2億媽祖信眾信仰的媽祖祖廟,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期間,朝聖旅遊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

地理位置:湄洲島位於湄洲灣灣口的北半部 、九龍谷景區位於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莒溪 、九鯉湖風景區位於仙游縣鍾山鎮,距縣城31公里,還有莆田南少林位於莆田荔城區西天尾鎮九蓮山林山村,距市區約17公里。

以上就是莆田最值得去的景點以及地理位置。

E. 莆田市華亭鎮有一個村叫什麼院里

這個用網路地圖就可以找到了。院里是華亭鎮宮利村下面的一個自然村。人口不多,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或做生意,有經濟條件的基本都到鎮上或城裡買房了。

F. 莆田市仙游縣有那些名人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唐高平太守林萬寵之次子,莆田縣人。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汀俗尚鬼,作《無鬼論》以曉喻民眾。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今江蘇蘇州市)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卒後贈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詳) 系林披次子,字緯乾,小名遂奴,莆田縣人。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經第。七年(公元791年)中進士,是閩舉進士之第一人。少有奇志,刻苦業文,讀書於靈岩精舍。初授容州(今廣西北流)支使,遷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工詩書法,今傳世有行書《深慰帖》(見《唐書藝文志》);其詩作收錄於《全唐詩》中。

徐寅(生卒年不詳) 字昭夢,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舉進士,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試進士,中第一名,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後歸莆(今城廂區)隱居。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所收錄,詩亦收錄於《全唐詩》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創始人之一。俗姓黃,名崇精。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少時習儒學,19歲出家於福州靈石山,法名耽章。25歲受具足戒。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長安,從洞山良價學禪,得心印「曹山本寂禪師」。著有《寒山子詩集注》。《景德傳燈錄》有傳。

黃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王審知主閩,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還曾輯唐代福建人詩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閩人詩歌總集,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御史集》被收集於清代《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

黃滔規勸王審知「為開門節度,不為閉門天子」,崇節儉,減賦役,與民休息;開港路,興海上貿易;建學校,發展地方文化。故閩境三十年免受兵禍,並以禮相待避亂來閩名士,使其安居福建,從事各項工作,其功績為世人所傳頌。

陳洪進(公元914-985年) 字濟川,又字致先,仙游縣人,出身軍伍。閩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馬步行軍都校,次年王延政歸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統軍使,後升節度使。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繼留從效任泉州節度使,割據漳、泉二州地。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趙匡胤授之平海軍節度使,兼泉、漳二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推誠順化功臣」印。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後,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於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獻漳、泉二州所轄14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一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隨宋太宗收復太原,先後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病卒後,宋太宗御贈為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縣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後。其父林惟愨,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出世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自幼聰穎,不類諸女;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始喜凈幾焚香,頌經禮佛。自小即習水性,善駕舟、泅水,通曉氣象與海道。十六歲起,矢志不嫁,專為商人、漁民救險排難,被人稱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實九逝世。不久,鄉要在湄洲島上立祠祀之,號「通賢靈女」,尊為「媽祖」或「娘媽」,並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節。由此日趨神化,被海上商人、漁民奉為「海上救護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賜「順濟」廟額;南宋時多次被封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倉、長樂天妃行宮,立碑紀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進封「天後」。至今,海內外許多地方均有奉祀媽祖廟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謨,號莆陽居士,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園藝學家。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登進士,時年19歲。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

蔡襄不識淵博,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抨擊此事,伸張正義,名聲大震。知諫院讜論直言,名列「慶歷四諫」。在地主任職時,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雜賦稅,興辦學校禁止陋俗,興修水利,綠化道路,多方造福於民。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旱災嚴重,奏減福州人民的丁口稅。出知泉州時,主持修建了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進了泉州內外貿易發展。蔡襄在園藝科學也有建樹,所撰《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傑出貢獻。《荔枝譜》為現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樹栽培學專著,近年已譯成英、法等國文字流傳。

蔡襄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為宋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楷行皆妙,尤以「飛白散草」為最。書跡傳世有碑刻《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詩文清妙,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內集詩歌370首,雜文584篇、奏議64施展。

蔡京(公元1047-1126年) 字元長,仙游縣人。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所)一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以起居郎出使遼國,還為中書舍人。曾一度積極支持和參與王安石變法。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如期完成。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權戶部尚書,助章 重行新法,復改差役制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不久,又貶至杭州為任職。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後,歷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僕射和太師等職,先後五度為相。曾盡復新法,貶元佑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鑄造禮器,修理方澤,設立道觀,力主修《大晟樂》、《宣和畫譜》。晚年誤國,罪責在身。靖康時,貶崇信軍(今甘肅省東北部)節度副使,後被貶往嶺南(今廣東廣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長沙)。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誠,號澹軒。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連陷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攜糧響,乘舟楫,北上抗敵,隸名將韓世忠部,致金兵敗退。宣撫使李綱薦其任殿前統制司干辦公事官,以上書言收復失地為秦檜所扼,降承信郎,遂歸鄉。致力於家鄉公益事業,建石橋34座、涼亭座,築海堤,墾埭田280多公畝,修軍學,創梅峰書院並親自講學。著有《春秋註解》、《澹軒集》傳世。

鄭樵(公元1104-1162年) 字漁仲。學者習慣稱之「溪西」先生、「夾祭」先生。宋興化縣(今莆田縣)人,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十歲閉門讀書,不應科舉,刻苦學問,博覽群書,三五年著書,十年搜訪圖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鄭樵第一個創立了中國通史體系。其歷史巨著《通志》200卷、500多萬字,集天下書為一書,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三通」,後人評價極高。《通志》、《爾雅注》、《夾祭遺稿》、《六經奧論》等皆收入《四庫全書》。

陳俊卿(公元1113-1186年) 字應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南宋大臣,官至宰輔。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登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後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敢於彈劾奸臣,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以本職充江淮(今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及長江下游一帶)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灌輸省南京市)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為禮部侍郎參贊督府軍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入京,為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又知建寧府(今福建省建甌縣)。越年授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入相,以選賢舉能為已任。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東(今長江南岸地區)安撫使。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上書告老,以少師、魏國公致仕。卒前,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卒後,孝宗贈太師,謚正獻。朱熹親自來莆弔唁,並書其行狀。

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 字謙之,號艾軒,莆田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以名儒召對,遷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興國宮,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於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後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朱熹少時過莆田,嘗聽其講學。有《艾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

鄭僑(公元1132-1202年) 字惠叔,號回溪,宋興化縣(今仙游縣)人。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考中狀元。後歷任簽書鎮南軍節度使判官,轉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權給事中,權禮部郎中兼侍講,知建寧、建康、福州府。寧宗即位,召為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三年以資政殿大學士復知福州,移建康,拜觀文殿學士。晚年,因與韓 胄意見不合而受排擠,辭官回鄉。卒後贈太師、郇國公,謚「忠惠」。

陳讜(公元1135-1216年) 字正仲,仙游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在甌寧(今福建省建甌縣)、泉州等地任職,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觸犯當朝宰相陳自強,調任太常少卿奉祠。後起用為兵部侍郎,因上書不納,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寧國府。旋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國宮。寧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還鄉,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贈通議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橋、石馬橋、金鳳橋等。平生博覽群書,詩文雅緻,擅長書法,楷寫尤為雄健有力。

陳文龍(公元1232-1277年) 字君賁、德剛,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初名子龍,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狀元。度宗易名文龍。先後任秘書省正字、鎮東(今吉林省西北部)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監察御史、撫州(今江西撫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冰廣宣撫等職。

陳文龍是南宋末抗元將領。曾上書彈劾奸相賈似道對元兵一味求和誤國。遭賈打擊,憤而辭官。元兵入閩攻陷福州後,元將派人勸降,遭嚴辭拒絕,並斬招降使,傾盡家財募兵,制「生為宋臣,死為宋鬼」二旗堅守興化城。初戰退敵於囊山,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誘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絕食。經杭州謁拜岳飛廟時,悲痛萬分,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後人譽為福建的「岳飛」。行朝詔贈太師,謚「忠肅」。

柯維騏(公元1497-1574年) 字奇純,號希齋,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不赴任。地方十八次薦其才可備著述,有旨授承德郎,即致仕,居家五十餘年,致心於著述,四方從學者四百餘人,教人以務實志、實功、實用之學。著有《宋史》、《遼史》、《金史》等三史為一書,糾正其謬誤、疏略,加以考訂、補遺,國內外史學界均予以較高評價,日本尤其推重,曾翻刻傳播,世稱良史,此外,著有《續莆陽文獻》24卷、《史記考要》10卷、詩文《藝餘集》、《河汾傳》等。

林兆恩(公元1517-1598年) 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下教主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莆田縣(今城廂區)人。三十歲時棄科舉,專心研究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創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其學說影響至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現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許多規模不一的「三教祠」。而東岩山報恩寺前這「宗孔祠」則被世人稱為「麟山祖祠」。

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見》於官府,並傾家賑濟難民,收埋屍骨二萬二千餘身,曾創「艮背法」(即今氣功療法),著有《九序圖》一書,用以防病健身,救治當時兵災後的流行瘟疫。

林潤(公元1530-1569年) 字若雨,號念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進士。初任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知縣,後授南京山東道御史。林潤任職期間,正色立朝,敢於嚴懲奸惡。先後彈劾祭酒沈坤殺人案、嚴世藩死黨鄢懋卿五大罪狀,章奏嚴嵩之子嚴世藩及羅龍文之大逆罪。《明史》評嚴嵩父子之敗,乃」發於鄒應龍,成於林潤」。擢南京通政司參議,升僉都御史,巡撫蘇松。此時倭寇屠掠興化城,林潤特疏請朝廷發帑金賑恤,並免徵賦稅三年。

宋珏(公元1576-1632年) 字比玉。自號荔支仙,又號浪道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肄業國子監,不久棄去,寄寓南京、蘇州、杭州等地三十餘年。平生落魄,而疏財仗義,濟急排難,無所避畏,為人所難能。長於書法,章、行、草俱佳,規撫《夏承碑》甚蒼古。善畫能詩,時稱為三絕。尢擅長山水畫,《國朝畫征錄》稱其「能脫盡畫史習氣,自是士人高致,其寫松樹尢秀絕。」詩情畫筆,傾倒名流,片紙隻字,皆成珍寶,外國使才多以重金購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創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稱「莆田派」或「閩派」。手刻有《古香齋寶藏蔡帖》、《荔枝譜》等。

普鯨(公元1568-1650年) 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畫大師,承古代人物畫大師顧愷之「以形寫神」的手法,並大膽吸收西洋畫法,熔中西於一爐,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稱「波臣派」。所畫肖像,神情生動、逼真,如鏡取影,前無古人。在明清兩代畫家中,享有很高聲望。《中國繪畫史》稱其肖像畫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間,首屈一指。傳世有《黃道周像》、《黃宗羲像》、《謝在杭像》、《錢澄之像》、《張岱像》等,皆屬珍品。

林蘭友(公元1594-1659年) 初名蘭支,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仙游縣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授廣西臨桂(今廣西臨桂縣)知縣,後任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任職期間,發奸剔弊病,疾惡如仇,不畏權貴,不徇鄉情,曾一日三劾薛大豐,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後因上疏論大臣楊嗣昌「忤旨誤國,忠孝兩虧」,反被謫貶為浙江按察司充散員。旋起為光祿寺卿,調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崇禎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被捕,旋脫歸故里。明唐王立於福州,起用太僕寺少卿、山西道監察御史,後晉升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師,抗擊清兵,力圖恢復明室,卻以失敗告終,乃帶領全家隱居海15年,病卒。

江春霖(公元1854-1918年) 字仲默,號杏村,又號梅陽山人,莆田縣人。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進士,名列第一。由翰林檢計歷光國史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撰文處行走。考選御史,旋掌江南、新疆、遼沈、河南、四川諸道監察御史。訪察吏治,不避權貴。前後六年,封奏六十多起,直言義諫,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抗爭,聲震朝野。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被罷官歸里。從此,厭談政治,唯致力於公益事業。翌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以其修家鄉水利有功,授二等嘉禾勛章,拒之不受。著有《江御史奏議》、《梅陽山人集》等行世。

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雲仙,別號髓石子,仙游縣人。少時隨伯父(雕刻老世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傑作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1910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一家」。

張琴(公元1876-1952年) 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圻)進士,是興化科舉以來的最後一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次年,廢科舉,興學校,首任興化第一所官立興郡中學堂監督(即校長)。民國成立,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任主筆。因《亞東新聞》每期著社論揭露竊國大盜袁世凱圖謀帝制自為、刺殺宋教仁等罪行,被袁世凱拘留懷仁堂一晝夜,報紙亦遭封禁。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赴廣州出度國會非常會議。擁戴孫中山,受聘為杜起雲師長秘書。後歸里著述,有《六書考源》、《桐雲軒碑帖題跋》、《讀爾雅稿》、《莆田縣志稿》、《桐雲軒聲畫集》、《桐雲軒詩文集》等。其詩文、書畫、篆刻手跡,均為世人所珍藏。

李耕(公元1885-1964年) 原名李實堅,字硯衣,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仙游縣人。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仙游縣政協副主席,中國美協會員、福建美協副主席。

李耕是著名的國畫家。從事藝術實踐六十多年,用神妙畫筆創作許多珍貴的藝術形象,尢以佛像畫著稱於世,山水花卉功力甚深,兼通書法、詩文、雕塑。作畫筆法超脫老練,形、神、韻三者兼備,獨樹一幟,在國外及東南亞久負盛名。作品《彌勒佛》曾在職926年的華東五省畫展中獲第一名。徐悲鴻評贊曰:「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肄,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代表作有《東坡笠履圖》、《達摩》、《十八羅漢圖》、《彌勒佛》、《十六快》、《四快圖》、《仙游十八景》等。另有《菜根精舍》、《畫論》等繪畫理論著作。李耕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一大批後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游縣人。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後隨要霞學畫。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台灣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後任教42年。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吳德懋(公元1902-1942年) 中國體育巨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任廈門集美中學體育主任、南京東南大學體育教師、福建省政府參議、中央大學體育科主任等職。

吳德懋曾獲1924年福建省學校聯合運動會個人總分第一名;1924年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上,獲五項全能及十項全能冠軍,並獲鐵餅第二名和鉛球、標槍第四名,同時獲得個人總分第一名,轟動全國體育界。1925年參加第七屆遠東運動會,榮獲五項全能第一名,為我獲得僅有的一項冠軍。吳德懋在任教期間,精心造就一批全國著名的體育人才。著有《女子籃球訓練法》一書。1942年在重慶喪生於車禍。

黃震(公元1900-1969年) 原名經芳,仙游縣人。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歷任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處長兼試驗場場長、福建省科學館館長、中國動物學會福州分會理事長、莆田一中校長,以及福建農學院、福建師大等校教授。

黃震對教育、文化和科研事業的貢獻至為卓著。早在30年代,即編著生物科學讀物,供各大專院鷳應用。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創辦10所國民學校、10間民眾教育館、32個讀書站,並組織3個巡迴教育隊,極力在農村普及文化、衛生及科學知識。舉辦全省動植物及防治病蟲害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編著有《福建獸類簡志》、《福建農業害獸目錄》、《農作物防治病蟲害》、》鳥類對農作物的危害》、《福建動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書。

林景潤(1897-1946年) 字琴雨,莆田縣人。莆田哲理中學畢業後,入福建協和大學政治系,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19年獲碩士學位,後又獲哈佛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回國後任福建協和大學教授,講授政治學及教育行政學。1928年起,出任福建協和大學校長,歷近二十年。並創辦琴雨幼稚園、捐資辦小學。曾任福建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1946年故於美國。

歐元懷(1893-1978年) 字愧安。莆田市城廂區人。1915年赴美國,先後在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長、上海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解放初任「華東師范大學籌備委員會」事務委員,並被邀為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歐元懷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曾因創辦大夏大學,成績顯著,貢獻傑出,美國西南大學特贈予榮譽博士學位。

G. 莆田要在那裡建新的高速路

早點補充問題不就早知道答案了嗎?害我昨晚上白打半天字

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莆田段,起於規劃中的湄洲島跨海通道入口北岸山亭鄉山柄,經東店、鐵灶至西埔,於該處設置山亭互通後建秋爐特大橋,經秋爐至後坑,於該處設置忠門互通後建西坑特大橋至秀嶼西園,與莆秀高速公路銜接,利用莆秀高速公路至城廂區頂墩山後,新建路線跨過福廈公路後沿山邊而行,經寶溪、後角、瀨溪、後塘、華亭至石篩,於該處設置華亭互通後路線經東許、東井宮至仙游縣榜頭鎮龍騰,後路線穿九龍岩隧道經蜚山至埔山,於該處與福廣線樞紐相交,設置仙游樞紐互通後路線經埔尾、高坂、下雲、古瀨、佛堂後穿白鴿嶺隧道(長4180m,其中莆田境內1585m,永春境內2595m,)進入泉州永春境內。全線里程91.307公里,其中新建67.724公里,利用23.583公里(目前在建的莆秀高速公路)。全線採用路基寬度26米,設計時速為100公里/小時的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准建設。

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將成為我市第一條打開內陸腹地的高速公路。莆永高速公路是完善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公路網,構築永春~仙游~莆田~秀嶼快速通道的需要。其中,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莆田段是瀋海高速公路福建境內段和瀋海高速公路復線在莆田境內的重要聯絡干線,其建設可構築福州、莆田、寧德沿海三設區市通往龍岩、廣東北部山區的最便捷通道,也是構築湄洲灣秀嶼港通往三明及江西等內陸地區的疏港通道,有利於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對台優勢,強化沿海與山區經濟聯系。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莆田段是一條縱貫閩中沿海、閩西山區和粵東山區的交通主幹道,是海峽西岸經濟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之間經濟協作橋梁。

工程要在今年年底開工,這下應該夠清楚了吧

H. 莆田第三中學怎麼樣

福建省莆田第三中學位於莆田城北、夾漈山下,鞏溪水邊的涵江區新縣鎮廣宮村。由思想維新的鄉人陳國清(清舉人)、陳捷標(清舉人)、陳聖經(清秀才)等人,於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發起創辦廣山兩等小學堂,利用步雲書院和一座民房,修建為校舍。公推陳國清任堂長。余祖頤(號肅期清秀才)任監督,胡汶霖(號雨蒼清秀才)任舍監。辛亥革命後,後經縣府派員視察,選符合條件,才於1921年把廣山兩等小學堂改為莆田公立廣山模範小學校。撥款修建校舍,學制由八年改為六年,委派胡汶霖(雨蒼)任校長,教員有陳翼卿(福建法政畢業)、黃萬年(福建法政畢業)等。1921年至1928年間,軍閥割據,萑苻滿地,社會動盪不安,學校瀕於停辦,後由陳捷標(清舉人)組織民團,保衛家鄉,學校才得勉強維持正常教學秩序。到了1929年9月,莆田縣教育局批准把公立廣山模範小學改為縣立廣山小學校。1931年至1932年,兩屆畢業生參加全縣會考,成績列入乙等第一名。1929年涵江大暴動,校友陳天章(莆田縣農村蘇維埃政權第一個黨支部書記)、蔡文煥發動學生、發動工農,遊行示威,張貼革命標語,掀起反霸(反惡霸范少京)高潮。廣山小學師生在這次革命斗爭中起了極大的作用。

抗日戰爭(1937年)開始,日本瘋狂轟炸沿海地區,莆一中遷往廣宮上課。山區一時成為莆田文化中心。莆一中在山區上課的時間雖然不長,山區群眾卻受了前所未有的熏陶,對學習文化的要求日趨迫切。1941年3月,省教育廳批准設立莆田縣私立廣山初級中學,招收第一屆學生80人,分甲乙兩班上課。

新民主革命時期,廣業是游擊區,游擊區都設在廣宮鄉。1949年正月,大洋閩中游擊司令部派曾廣碧把原設在新縣的大隊部遷設在廣山中學,配合廣宮區部籌糧支前,准備迎接解放,游擊隊陳蒲川同志指導區書記陳國雙、區干陳海瑞、支部陳國珠與學校聯系,負責刻印革命傳單,發動學生宣傳,鼓勵參加革命等工作。1949年3月,偽莆田保安隊勾結庄邊偽警察所,召集偽軍,分三路圍攻廣宮游擊區部和游擊大隊部,游擊隊主力抵抗不住,暫時撤出廣宮鄉,廣山中學橫遭偽軍蹂躪,校舍、課桌、教具都被破壞,遭厄之後,學校瀕於停頓狀態。1949年9月又開始上課,1950年下半年,蒲川同志當莆田縣農會主席,仍兼廣山中學董事長(至53年3月接辦止), 1953年3月,縣人民政府派於運海科長來校辦理接辦手續,並宣布廣山中學改為莆田第三中學。解放後,學生數逐年激增,西天尾、梧塘、萩蘆等地的學生都來就學,同時有「49考50」的美譽(一班50人,一個沒畢業作為同等學生去投考,結果也被錄取),新建、擴建校舍十多座,教學設備也日臻完善,在陳端勇、陳長城校長任內,新增建了「紅專樓」一座共8間,平房7間,還有體育室、教師膳廳、禮堂、宿舍等。

文革期間,教育遭殃,教學秩序破壞無遺,1966年起,莆三中連續三年沒招收新生,1967年3月,圖書館、辦公樓(即呈報立案的那一大座樓房)橫遭火厄,化為灰燼,1969年公社革委會把學校改稱新縣中學,並呈報縣革委會開設高中班,改三、三制為二、二制。1977年恢復莆三中校名。1979—1980年四聯校(莆三中、大洋、庄邊、白沙山區四所中學的高二畢業生)集中莆三中進行教學,1981年在黨的「調整、改革、鞏固、提高」的方針指引下,縣地上級領導到校考察,1986年莆三中為山區重點唯一的完全中學。

莆田第三中學,歷史久遠,培育了不少革命和科技人才,為祖國建設作出了貢獻,譜寫輝煌的校史。1957年,時任莆田縣委書記趙永福就送兒子趙瑞雲到莆三中讀書,接受革命傳統教育。1972年,教育回潮時,學生數達一千五百多人,與莆田交界的福清、仙游、永泰、福州(莆田籍學生)等地的農民子弟均慕名來校就讀。

2008年5月5日,莆田市人民政府發文同意莆田五中分校正式設立為完中,並冠名為莆田第三中學。

I. 莆田有沒有好玩的地方

莆田旅遊的景點不少,很多都沒開發,沒有充斥商業化的氣息,可以走走。至於游樂場所的話,貌似不多。有空就上莆田新城網,那裡有很豐富的本地的便民信息。

J. 莆田的民風民俗

在明代有個叫陳米牙的,是專門經營米業的商人。同是生意人,陳米牙的經營方式與眾人不同。人家賣米是唯利是圖、一味賺錢;而他賣米是薄利多銷,生意不成仁義在。用現代的語言說是,做生意要講道德,「有道得財嘛」。

據說,他每次賣給百姓的米不收一分利錢,只用他小指頭上的長指甲在已售出的大米中,留下一指甲的米作利錢就可以了。因此,他的名聲一下子傳了開來,找他做生意的,向他買大米的非常多。他的家每天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別看陳米牙「用指甲裝米」,雖然每次只賺一點點利,但向他買大米的人越來越多,老少無欺,在江南民間傳為美談。

莆仙生意人為紀念和偽效他,便在每年春節之前和元宵之後,即農歷二月初二日出外做生意的人和十二月十六日在外的生意人趕回家過年的時候,都要舉行祭祀陳米牙的儀式,後簡稱為「做牙」或「祭牙」,並把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定為「頭牙」,十二月十六定為「尾牙」。

一些生意人還把「頭牙」和做「尾牙」,延伸為每年二月至十二月,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的節俗。

舊時,莆仙民間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務必務酒席邀請同行和本店伙計們。目的有三:一是聯絡商友之間的感民用情。二是決定所雇伙計的去留。按俗例,本店伙計吃「尾牙」後,即算結束雇約。

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伙計若再被店主邀請「做頭牙」,則是被繼續受雇的信約。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興旺。所以,每次「做牙」,各商家都非常重視。

莆仙民間農歷每月初二和十六日,普遍興「做牙」的風俗。即使沒有經營生意的家庭也重視「做牙」,而且隨著家庭生活的不斷富裕,「做牙」的檔次也越來越高。

「做牙」的時候,要在院前(或店前),住在套房則在陽台上,擺上果品、酒菜,如炒米粉、炒麵條、甜丸子,雞、鴨、豬各種肉類、蝦類等。但忌有魚類,因莆田民間有俗諺雲「衰如魚」。也部分家庭愛簡單化,到商店購買干品,如蘋果、梨、香蕉、茶酒,還有肉包、餅干、等各種糕點作為祭品。並在院前或樓下燒香、燒貢銀、銀紙等。

「做牙」一般是家庭婦女最為熱心。她們祀神的目的,一是期盼生意興隆,發家致富。二是期望有出外工作、打工的親人一切順利;上學讀書的能考上大學,並最終能安排上好工作;子女未婚的則婚姻如意;家有豬、羊、雞、鴨、貓、狗等,也盼其「六畜興旺」。三是利用「做牙」,邀請親朋好友和全家人歡聚,打打「牙祭」,聚聚餐,敘敘舊,拉拉家常。四是家家戶戶的共同心願就是,祈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家富強、家庭平安、身體健康。

在莆仙山區和沿海一帶,民間還有為「婆姐做牙」的風俗。仙游一帶稱為「安婆媽」。「婆姐」即嬰兒的保姆之神。凡家有嬰兒的,每月初二、十六日都要為「婆姐做牙」。

黃昏備辦干飯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稱「菜甌飯」(小花碗盛干飯), 在卧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顧嬰兒睡眠平穩,飲食正常,無病無災,快快長大。若嬰兒睡眠中臉有微笑,就認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嬰兒微笑。

農歷臘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後一次 「做牙」,過了這一天即意味著平安地過了一年,所以一般看作是一種福氣,有「尾牙吃歡喜」的說法。這一天,祭祀比平常更為隆重,老闆會請伙計吃飯,決定當年的報酬。親友們聚在一起做明年的打算。

過了「尾牙」,大家就開始置辦年貨,在外的莆田人也陸續回家,准備過年。 莆田人做「尾牙」特別隆重,因為這一日過後,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 按莆田民俗為「尾牙」節日,較為隆重,有過小年之稱。按照傳統,「尾牙」這一天,各行業主會備上豐盛的供品,貢銀也比往常大了許多,來供奉神明「福德正神」。

閱讀全文

與莆田華亭宮利要新農村i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