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①經濟方面,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優化農村專產業結構,屬加大農村科技普及和推廣,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實國家農村經濟政策,加大對農村的扶貧力度,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②政治方面,完善和發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強農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設,打擊各種違法犯罪現象,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③文化方面,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消除各種迷信思想的影響,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的思想陣地,武裝農民的頭腦。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貳』 如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以現代農業發展工程為重點,加強核心區建設,在提高農民收入上下功夫。
二、以專環境綜合整治屬工程為重點,改善農居環境,在優化農村發展條件上下功夫。
三、以招商引資為重點,推進項目建設,在夯實農村經濟基礎上下功夫。
四、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為重點,促進社會和諧,在維護農村穩定上下功夫。
『叄』 怎樣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包括六方面內容: 一是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2006年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其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 二是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繼續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不斷增加投入。 三是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從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財政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准,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各級政府要不斷增加投入,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五是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是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 (李海鷗)
『肆』 如何改善人居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繁榮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要強化規劃容引領作用,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搞好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推進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繼續支持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加快推進農村河塘綜合整治,開展農村垃圾專項整治,加大農村污水處理和改廁力度,加快改善村莊衛生狀況。
意見強調,加強農村周邊工業「三廢」排放和城市生活垃圾堆放監管治理。完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擴大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試點范圍,重點支持村內公益事業建設與管護。完善傳統村落名錄和開展傳統民居調查,落實傳統村落和民居保護規劃。鼓勵各地從實際出發開展美麗鄉村創建示範。有序推進村莊整治,切實防止違背農民意願大規模撤並村莊、大拆大建。
『伍』 如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其工作目標集中體現在「六個新」,即: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發展新產業、形成新機制、建設新村鎮、樹立新風尚、培育新農民、創建好班子。報告不僅要求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遵循客觀規律,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 第一,樹立現代農業理念,按照「希望在山、潛力在水、重點在田、後勁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1)切實保護耕地,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優質商品糧基地。(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推進「一村一品」,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3)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強一批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一批覆蓋面廣、效益好的農業支柱產業。(4)大力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推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進一步拓展勞務經濟領域,支持和鼓勵農民兼業創業,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第二,切實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逐步將自然村落改造建設成現代文明的新型村落社區,使廣大農民成為有文化、講道德、守法紀、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1)以村鎮規劃為龍頭,加大鄉村道路、潔凈能源、安全飲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村莊整治,加快改善農村面貌。(2)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3)加快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救助制度。(4)繼續做好扶貧開發工作。(5)加強農村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6)大力開展以思想道德建設為核心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 第三,按照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1)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深化鄉鎮機構改革;(2)以落實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為重點,深化農村義務教育改革;(3)以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為重點,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4)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范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5)穩妥推進國有農(林)場改革,繼續搞好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改革。(6)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7)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形成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多元投入和穩定增長機制。 (作者系江西省政協辦公廳副主任) 點擊進入相關專題編輯:楊冗晟
『陸』 如何才能發展新農村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中央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積極推進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社會的發展能有目前這樣的好形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黨和政府在近幾年的宏觀調控中切實加強了農業和農村這個薄弱環節,扭轉了前幾年糧食生產滑坡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局面。這次宏觀調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農業農村穩住了,從而穩定了市場,穩住了人心。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事關全局,只有真正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農業和農村始終是難點和重點。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堅持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別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全面推進農村的發展。經過全黨全國的不懈努力,使農業生產力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提高,使廣大農民的生活有比較明顯的改善,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切實加強,使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使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繼續推進。歸根到底,要切實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使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
以工帶農
從農業支持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從農村服務城市,到城市帶動農村。工與農、城和鄉,這兩大關系正在實現著從未有過的歷史性轉變。我們正在尋找破解「三農」難題的「金鑰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全面的目標,絕不單純是搞新村建設,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必須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注重實效,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使新農村建設帶給農民實惠、受到農民擁護,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還處在爬坡階段,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會議根據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實際,強調要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一)把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圍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三)穩步發展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四)堅持農村土地基本經營制度和嚴格控制建設佔地,確保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五)引導農民有序進城務工,公平對待農民工及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六)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服務。
目前中央關於農村工作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政策措施陸續出台,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於加強領導,統一思想,狠抓落實。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充分認識「三農」工作對全局的重大意義,切實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領導幹部要經常到農村做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真正掌握農村的真實情況,了解農民的願望和要求,認真研究制定和切實落實促進農村發展的具體措施。
跨越城鄉之間的鴻溝已經不是夢想
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要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加大工作力度。要穩定、完善、強化各項行之有效的惠農支農政策,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要繼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
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正在農村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要結合農村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光榮而艱巨,任重而道遠。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堅定信心,以腳踏實地的態度,求真務實的作風,銳意創新的精神,縝密細致的工作,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而努力奮斗
『柒』 如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戰略決策。《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之路,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等眾多領域,內容全面、內涵豐富,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必須全面把握、突出重點、協調推進。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經濟是基礎,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為此,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繼續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促進農業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全面繁榮。 從當前來講,發展農村經濟,最基本的就是要建設現代農業。這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實現整個農村繁榮與發展的產業支撐,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現代化的緊迫任務。因此,今年的"三農"工作,要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為重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繼續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三是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繁榮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四是進一步健全基層民主,促進農村和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偉大的歷史任務。保障新農村建設的扎實推進,關鍵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靠政策,就是要鞏固、完善和加強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逐步形成目標清晰、受益直接、類型多樣、操作簡便的農業補貼制度。2007年各地用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資金應達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和品種。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補貼機型和范圍。加大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力度。中央財政將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增加對財政困難縣鄉增收節支的補助。同時,繼續對重點地區、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並逐步完善辦法、健全制度。 靠投入,就是要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機制。各級政府應切實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的比重。2007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建設用地稅費提高後新增收入主要用於"三農"。完善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支持各地對"一事一議"建設公益設施實行獎勵補助制度,對農戶投資投勞興建直接受益的生產生活設施可給予適當補助。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建設,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 靠科技,就是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強化科技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大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支持力度,加快構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加強農民的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加快對重點和關鍵農業科技領域的研究和開發,改善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鼓勵大型涉農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多元化的技術推廣機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普及。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等節約型農業。靠改革,就是要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等,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圍繞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重點搞好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同時,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努力發揮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農村金融中的骨乾和支柱作用,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探索建立符合農村特點的新型金融組織和擔保機制,切實解決農村貸款難的問題。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完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從嚴控制征地規模,探索確保農民現實利益和長期穩定收益的有效辦法,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搞好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繼續做好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長期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必須著力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實行分類指導,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國研室提供)
『捌』 如何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特別是幸福鄉村建設
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和農民工子弟入學制度,堅持「三農」政策,把農業農村問題作為全黨的工作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