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新農村建設一般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把祖國大地建設得無比美好,隨著許多新農村建設改造工作的完成,農村的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1 勞力缺失
現在農村的經濟模式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家,年輕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輕人,越是選擇留在外面,好像無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還不足以提供足夠多的崗位來滿足年輕勞動力的就業需求,農村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也不足以讓許多的年輕一代在農業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所以,現階段著力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2 重工輕農
農村的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一個「農」字,農業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現狀則是嚴重的重工、商,輕農業。甚至,所謂的新農村改造,農村城鎮化,更使人們逐步脫離土地,驅使勞動力思想上的對農業的輕視,加速務農人員的流失。
3 觀念落後
在農村,由於農村的特性,人老後不能像城市職工一樣,有退休金、保險等保障,只能靠兒女的孝心來維持老後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證生活的穩定及質量,更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會養。
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事實無疑是一個隱形的強大的社會地雷。這些都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減慢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具體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好這些矛盾,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問題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⑵ 新型城鎮化,還是新農村建設,是不是該問下農民
您好,中國新型城鎮化產業聯盟(簡稱中產聯)為您回答:
推進新型城鎮化,無論是從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還是從優化城鎮化結構和布局的角度來看都需要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重點是農民工的城鎮化。農民工轉移就業結構就可以看出,光靠城鎮化不能完成農民工市民化問題。2012年全國的農民工2.62億人,2.62億人有三個結構:外出就業農民工佔62.2%,在縣城以下也就是當地就業的農民工佔37.8%,其中外出就業農民工里又有20.7%是舉家遷出的。通過這個結構可以看出,如果僅僅依託城市推進城鎮化來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只能解決62.2%的人,一定有20.7%不需要解決。外還有37.8%的農民工沒有進城他在縣城以下就業,這就需要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在村鎮下的單元推進城鎮化才能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另一個角度看,推進新農村建設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另一個要求。新型城鎮化首先要求要優化城鎮布局和結構,要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這就需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光發展大的,不發展小的,就不能形成很好的城鎮化體系,不能很好優化城鎮化結構,同時城鎮化的質量也很難提高。推進新農村建設也是新型城鎮化的要求。
⑶ 如何看待推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雙輪驅動
第1頁 共5頁
中華合作時報/2010年/3月/5日/第A03版 聚焦兩會 關注三農 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須雙輪驅動 本報記者 蔡靚 賈麗君 劉學勝 王琥 編者按: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依然姓「農」,與以往不同的是,推進城鎮化將成為「三農」工作的重要環節。要讓進城的農民真正成為「城裡人」,就必須解決束縛在他們身上的諸多因素,農民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進入縣城,住房、就業、教育、醫療、文化各項設施的健全才能保障城鎮化進程的推進。 然而,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新農村建設並不是要放慢城鎮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鎮化,而是有利於更好、更健康、更扎實地推進城鎮化。促進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生產資料利用率的最大化,保證城鄉之間的均衡和協調發展,才能最終實現城鄉的共同富裕。 關於城鎮化: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 目的:城鎮化為了拉動內需,調整經濟結構 46%:我國目前城鎮化的水平為46% 3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超過3倍左右 70%:工業化國家普遍城鎮化超過70% 2千萬:城鎮化率每增加1%,每年我國將有2千萬人口進城 6億:當前我國城鎮人口為6.07億人 會上熱議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天津市水產養殖病害防治中心副主任 王玉佩 城鎮化要注意生態環境建設 城鎮化的過程中要注意生態環境建設,全面統籌、整體規劃,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理念,讓農民的生活質量得到質的飛躍。天津市東麗區的華明鎮採用了「宅基地換房」的辦法,就是按照承包責任制不變、可耕種土地不減、尊重農民自願的原則,高水平規劃建設富有特色和生態宜居的新型小城鎮。農民自願以其宅基地,按照規定的置換標准換取小城鎮的一套住房。遷入新區以後,村民們使用上了地熱供暖、自來水、太陽能、天然氣、信息網路、現代化安防系統等配套服務,集中配套服務區包括九年義務制學校、農民培訓學校、衛生院、消防站、垃圾站等,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 因此,我認為,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要注意生態環境的建設,主要應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要注重現代經濟的發展,比如華明鎮解決了土地流轉後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很多農民通過了再培訓,實現了再就業,在華明鎮的民營企業中找到了工作。其次,還應該融入現代城市的發展理念,注重資源建設,開發污水處理系統等環保設施,將小城鎮構建成一個節約型的小社會。此外,還應該將新技術、新能源運用到城鎮化的建設中,並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生產能力的提高結合起來,更人性化地、更理性化地實現城鎮化。 會上熱議 全國政協常委、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 夏濤 良好的教育布局促進城鎮化發展 城鎮化發展不僅僅體現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出行條件改善等具體方面,而更要放在城
第2頁 共5頁
鄉統籌這個高度進行整體謀劃。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把城鎮化簡單地理解為修建高樓大廈、改善硬體設施,而發揮農業產業功能、促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事關城鄉統籌等方面重要問題卻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因此我認為對於城鎮化發展決不可斷章取義,一定要有一個整體的設計,從認識層面就要統一思想和認識,讓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等要素在農村均衡流動,讓農村居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城鄉統籌。 作為一名教育系統工作者,我也長期關注教育對推進城鎮化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城鎮化過程中要做好在農村的教育布局,通過良好的教育布局促進帶動城鎮化發展。教育發展還要與城鎮化發展緊密銜接,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為城鎮化發展及工業化社會提供所需的人力資源。鼓勵並促進優質師資向農村傾斜,加大軟硬體投入的同時,更要有制度的保障,使其留得住,還能發展得好。教育和其它領域一樣,都是城鎮化發展涉及的子系統,扎實開展各個子系統的工作,一定能不斷推進城鎮化的發展。 會上熱議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工商局局長、甘肅省武威市原市委書記 張緒勝 農民要抓住城鎮化中的巨大機遇 城鎮化其實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幾億農民要轉變成工人、轉變成商人、轉變他們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將創造無數的商業機會。 第一,一個日光棚是一個農業車間,集約化的生產方式能夠支撐城鎮化的發展。甘肅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省份,位居河西走廊東大門的武威市更是乾旱地區。武威採取的辦法就是發展以日光為主的設施農業,使得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用水量減少,同時自然環境也改善了。 第二,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一個農民工廠,實現農民在當地就業及增收。今年1月份的抽樣調查發現,甘肅省加入專業合作社的農民年收入比入社前增加4135塊錢,增幅接近70%。當然農民專業合作社面臨資金短缺等問題、國家對這一塊支持力度需要增大。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也提出能不能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基金。 第三,一項服務政策就能培育出一批市場的主體。這兩年我們組織了助推工程,組織幹部到企業幫扶,進而吸納更多農村剩餘勞動力。另外,對返鄉農民工、大學生、復員軍人,扶持他們發展,組織銀行和企業見面會,通過辦理股權登記、注冊商標融資等等解決他們融資難的問題。 會上熱議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慶祖鎮西辛庄村黨支部書記 李連成 農民進城得有事做 統籌城鄉,用我的理解,就是要加快農村的發展速度,農村的發展空間其實很大的,關鍵你要去干!只有帶著大家去幹了,統籌城鄉的目的才能實現。你說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最好的結合點是什麼?叫我說,就是實事求是。 什麼是實事求是?城裡面沒有工廠,沒地方上班,你叫農民搬到城裡去,這有什麼用呢?你讓他去的時候,你得先叫他有工作,有事情幹才行啊,沒工作沒事兒干進城做什麼? 河南有大面積的耕地,要多種糧食,要實事求是,首先要把農村規劃好,地劃成方、路鋪直了,房子規劃好了,蓋好了。種糧食的農民收入低,需要國家給種糧食的農村政策性的傾斜,這樣種地的農民不吃虧,搞工業的也不吃虧。國家大了,什麼都得有,搞工的,搞農的,搞商的,什麼都得有。可不能說咱們都去搞吧,你也去搞工業,我也去搞,適合的要搞,不適合的也要去,你在海里能種田么?那不能。你脫離了實事求是,誰能幹好啊?說的都是空話,喊的空話多了,農民不信任。 會下暢談 中農辦原主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 段應碧 支持農民創業 促進城鎮化 要搞城鎮化建設,需要有農村的發展。希望能夠出現一個農民多方位、多領域、多行業、多
第3頁 共5頁
途徑創業的新局面,掀起新一輪農民自主創業的熱潮,有些政策應該做適當的調整。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調整,應該考慮在縣城、中心鎮、中心村建立農民自主創業的園區,為農民提供集中創業的地方。現在國家土地指標基本到不了縣,更不能說縣以下,我認為應該定個指標,這個指標可以是國家土地指標,也可以是動態平衡指標,比如規定農民節省下來的土地可以搞成農民園區。 其次是金融政策的調整,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金融服務體系。現在有的村鎮、農村開始建設多種銀行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我認為這些主要金融力量應該用在支持農民自主創業這方面,包括農村的小額信貸。 最後是稅收政策的調整,減輕農民自主創業的壓力。要支持農民自主創業,在稅收政策上應該有特殊的地方。總之要有優惠,先支持他,讓他長大,長大以後再收他的稅。 會下暢談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馬曉河 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要同步 一直在提城鎮化,那麼城市該怎麼搞?當前中國城市不利於農民工進城。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太大,農民進去成本高。每天晚上一拉燈北京地下室住了一百萬人,每個飯店一關門幾十萬個打工者就在桌子上睡,城鄉結合部有二百萬人流動。像「一號文件」鼓勵的,要支持中小城鎮建設。但是目前我國中小城鎮承載能力、吸納能力遠遠不足以讓農民工進城,不僅沒有相關的產業,公共服務設施也比較差,沒法讓農民在那裡安家。所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前提首先是加快戶籍改革、社會保障改革,其次要加快中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把公共服務搞上去。 一方面要促進農民進城,另一方面積極促進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要實現兩個統籌,即政策統籌和制度統籌。加強落實現在的政策,對一些政策要改善、要完善、要提高、要增加。比如補貼能不能增加?農村農民建房能不能下鄉?另外,加快實現城鄉設施、社會事業發展,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通過勞動力市場讓農民進城,跟城裡人在勞動市場競爭,實現平等就業。 會下暢談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 張紅宇 發展中小城鎮可促進現代農業 進行城鎮化建設對於農村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通過城鎮化將農民變成市民;另一方面通過城鎮化為現代農業提供現實的基礎。 城鎮化的重點應該放在中西部地區,放在中等城市。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來大力發展中小城市,讓農民有穩定的就業、穩定的住房,促使農民變市民。但是,現在的城鎮化,特別是一線城市,由於成本越來越高,城鎮化門檻也越來越高。而在四川、湖南等省的縣域經濟發展非常快,農民在大城市打工的收入沒法在大城市定居,但是可以在縣里買房,所以縣城一級包括地區所在城市,新修住房一半以上是外地打工回來的農民工買的。等到這些農民變成市民以後,會遇到就業問題、住房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社會保障等問題,在就業方面能否考慮將沿海城市的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城鎮化的發展,將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現實基礎。通過城鎮化特別是發展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包括現在全國的2590個縣,每個縣現有人數增加一倍,對化解農民總量,提升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水平意義非常大。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現代農業才有相應的規模基礎,通過10年、20年城鎮化努力,我們在規模不可能達到歐美國家農業規模,但是在現有基礎上提升一倍、提升兩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提起城鎮化,很多人喜歡用城市人口在全國人口比重來衡量城鎮化的發展程度。然而,單一進行城鎮化的發展,不僅容易造成大城市就業壓力過大,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大,還會造成農村人
第4頁 共5頁
才外流嚴重,發展動力不足,最終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城鎮化的發展離不開新農村建設的深入,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加強中小城鎮的建設,讓進城的農民能有穩定的收入,留守的農民能因為農村資源的集中而實現收入的大幅提高,這樣才能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都不是一個獨立的課題,而是需要將城鎮的資源和農村的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實現城市和農村的共同發展。單一的農業支持工業的發展模式,造成了我國農村和城市在發展上的巨大差距,雖然我國在最近幾年不斷將政策向「三農」傾斜,但是要想縮小城市和農村的差距尚需較長一段時間。發展的事實也證明,如果將城市和農村獨立起來發展,雖然到最後都會得到發展,但發展機會的不均衡難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平衡的才是最和諧的,才是最高效的。 聽到來自內蒙古的全國人大代表劉三堂提出要通過「龍頭企業+經濟專業合作社+技術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思路時,記者的眼前一亮,如果真能夠將農村的生產產業化,形成一個從農村延伸到城市的產業鏈,農村和城市的界限也就不再清晰,只不過是處在產業鏈的不同位置而已,將會在整個產業發展過程中獲得均等的發展機遇。如此一來,城鎮將會由於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而發展,由於從農村走出來的農民在城鎮安得了家,沒有後顧之憂,城鎮的發展將會非常穩定;而留在農村的居民則由於人均資源的增多,消費市場的擴大,而在收入方面實現大的突破,才有可能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新農村建設的成功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沒有農村的發展,城鎮的發展將會缺乏有效的支撐。城鎮化的發展,將會對相關農產品的需求有大幅的提升,如果還是非常簡單的農業生產,將難以滿足城鎮化發展之後擴大的需求量和提升的需求層次。所以,城鎮化的發展伴隨著新農村的發展,新農村的發展要求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生產力的提高,這就需要發展現代農業,基於農戶自身能力的局限性,通過專業合作社的方式成了發展現代農業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當然了,在進行農村生產方式重新架構的同時,還要積極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建設、養老保險等多個方面的建設,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同時也為留在農村的農民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另外,還要積極推進農村改革,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製度支持。農村各方面條件的改善,會改變農民的思維模式,提升他們的眼界,從而為農民進城生活打下基礎;而農村發展環境的提升,也將會吸引大批城市居民到農村進行投資和生產。 可以看出,城鎮化並不是簡單的將農民變成市民的過程,而是將城鄉資源進行有效統籌,實現雙方互動發展的一個過程,從而實現生產資料利用率的最大化,最終實現城鄉的共同富裕。 (劉學勝) 城鎮化的「他山之石」 日本: 縮小差距是小城鎮發展的關鍵 按照人口與國土比率計算,日本的人口密度約為中國的3倍,且多山地少平原。但在這種基本國情下,日本還能夠實現城鄉共同發展,確保大米完全自給和蔬菜大部分自給。這與日本較為成功的城鎮化密切相關。 戰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大量農民脫離土地,有些企業甚至採用「集團就職」的方式,到地方農村中學整班招收畢業生進城務工。日本政府一方面為新進城農民提供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嚴格要求企業對勞動者的僱用保障,採用近乎「終身僱用制」的方式,確保農民在進城後不會因失業而陷入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農民在失地後再失業的後果,避免了城市流民階層的出現。 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自1955年至1970年,東京每年的人口凈流入量達到30萬至40萬。但東京沒有單純「攤大餅」式地被動外延,而是以放射狀大容量軌道交通為依託,主動沿軌道交通站點(多為過去的小城鎮)建設居民區,並為之提供高標準的生活服務、社會文化和治安配套。 農民收入是消除城鄉鴻溝、推進城鎮化的基礎。為增加農民收入,日本採用各種措施,將農
第5頁 共5頁
產品的價格維持在高位,往往是我國同類產品的幾倍甚至十倍以上,再加上戶均耕地相對多於我國,農戶在銷售農產品時就獲得了較多的基本收入。而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也相當豐富。地方社區往往會有藝術、讀書等各類社團,當地企業也會不時地舉辦各類群體活動。 法國: 城鎮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 城鎮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這一前提條件,只有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才能加速城市的發展。同時,只有保障農民權益,才能推動城鎮化穩步前進。 兩次世界大戰使法國的農業受到了嚴重打擊。二戰以後,法國政府將農業裝備現代化擺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政府向國外借款,利用價格補貼和國家擔保為農戶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同時農民購買農業機械還可以享受價格補貼。在逐步實現了農業裝備的現代化和規模化之後,一個人耕作百餘公頃的例子屢見不鮮,為城市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同時,政府不失時機地做起了「專業化」的文章,通過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形成了專門的農作物產區。 法國農民的產品銷售渠道也十分暢通,既可以通過合作社組織,也可以通過網上銷售。從政府到各種農業組織都開辟了網站,方便農民的生產和銷售,也為農民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而對於農業生產中不可避免的災害,法國又建立了異常發達的農業保險業來進行保障。
⑷ 關於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一般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把祖國大地建設得無比美好,隨著許多新農村建設改造工作的完成,農村的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1 勞力缺失
現在農村的經濟模式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家,年輕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輕人,越是選擇留在外面,好像無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還不足以提供足夠多的崗位來滿足年輕勞動力的就業需求,農村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也不足以讓許多的年輕一代在農業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所以,現階段著力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2 重工輕農
農村的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一個「農」字,農業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現狀則是嚴重的重工、商,輕農業。甚至,所謂的新農村改造,農村城鎮化,更使人們逐步脫離土地,驅使勞動力思想上的對農業的輕視,加速務農人員的流失。
3 觀念落後
在農村,由於農村的特性,人老後不能像城市職工一樣,有退休金、保險等保障,只能靠兒女的孝心來維持老後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證生活的穩定及質量,更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會養。
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事實無疑是一個隱形的強大的社會地雷。這些都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減慢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具體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好這些矛盾,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4)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問題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⑸ 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什麼區別
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今日中國的城鎮化,正面臨
著這樣的問題。
想進來,因為就業、保險、醫療、教育等資源,城市遠比農村豐沛;想出去,則是因為污染、噪音、擁堵、壓力,城裡來得比農村更大。
我們究竟該到哪裡尋找宜居之所?是更加現代化的城市,還是相對寧靜平和的鄉村?就現狀而言,也許二者都不是理想的答案。這也正是中國城鎮化圍城困境」產生的緣由。
事實上,我們更多地提倡城鎮化」而非城市化」,正包含了對現有城鄉發展模式的反思。中國的城鎮化,既不應是鄉村的邊緣化,也不應是在缺少科學戰略規劃的情況下,眾人蜂擁進城,去爭取人滿為患的平等」。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化道路,讓城鄉居民各得其所、共享幸福,是這一期時事觀察」的邏輯起點。
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應是一體的
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潛力在城鎮化,最大的內需在新農村建設。城鎮化不僅是城鎮建設問題,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問題。」――劉彥隨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村人口多、農業效益低、農村底子薄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長期面對的基本問題。穩妥推進城鎮化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同時,因農村人口基數大,即使未來城鎮化率達到60%,也仍有五六億農村人口。因此,建設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是兩位一體的戰略,實現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雙輪驅動和良性互動,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大量農村人口進城難安居樂業
城鎮化是農民進城轉為城鎮居民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國注重發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戰略,基本是一條土地資源依賴型的道路。大城市、特大城市規模擴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為農村人口非農轉移創造了條件,但也因城市房價飛漲、生存門檻日益提高,讓進城農民望樓興嘆」,難以安居樂業。大批長期進城農民工很少通過落戶轉為市民,致使土地城市化遠快於人口城市化。國際上通常用城市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即城市用地增長率與城市人口增長率之比)來衡量城市用地合理性,其公認的合理值為1.12,數值越大越不合理。1999―2007年我國的該數值接近1.8。
1995―2008年我國農村常住人口減少1.38億人,同期城鎮人口增長2.59億人,農村人口轉移進城的比重為53.1%。全國6.22億城鎮人口中農業戶籍的農民工約佔26.8%。可見,農村人口快速轉移進城造成了虛高的城鎮化率,也反映出我國城鎮化質量不夠高。在大量兩棲人口長期存在和農村主體老弱化背景下,不可能實現農村社會結構的根本轉型和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農村地區以大量宅基地廢棄、土地閑置為主要特徵的空心村」問題日益突出,敲響了在戰略上單純追求城市化和一味把農民推向城市的警鍾。
城鎮化比城市化更符合農村實際
城鎮是連接農村和城市的橋梁,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樞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把城鎮化重點放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鎮,把具備條件的農業人口轉為城鎮人口。強調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要把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和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支點。強調城鎮化,是因為農民融入城鎮就業與定居門檻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國農村實際。
農村孕育了城鎮,二者有著天然的聯系。加快新農村建設為城鎮化提供強大動力,城鎮化加速發展又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強化中心城鎮對農村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和經濟輻射功能,有利於促進村鎮聯動發展,也符合農民需求願望。在山東、河南問卷調查,80%以上的農民工願意進大城市打工,但選擇回家蓋房或城鎮買房。
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潛力在城鎮化,最大的內需在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鎮化成為實現村鎮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和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各地實踐證明,城鎮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作用越顯著。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更有利於凸顯農村地域多功能性,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科學發展。
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結合是關鍵
城鎮化不僅僅是城鎮自身的建設問題,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問題。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著眼城鄉協調發展大局,以小城鎮和中心社區建設為龍頭,以產業培育和生產發展為支撐,以農村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為基礎,以農業生產力提高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村組織、產業與空間三整合」,促進人口向社區集中、居住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發揮中心鎮和中心社區配套服務與市場輻射作用,促進城鄉要素的有序流動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的一體化配置。
加強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結合,亟須政府、企業與農民的良性互動。改革戶籍制度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無疑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口,讓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逐步進城就業和落戶,並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就業是民生之本,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而隨著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無論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還是因產業轉型或年老返鄉的農民工再就業,都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關鍵是要加快政府管理體制與企業制度創新,建立多主體就業聯盟,完善促進就業與創業的市場機制,有效推進職業培訓制度化、就業服務社會化和城鄉社保一體化。
推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搭建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平台。土地問題是眾多深層矛盾和問題之源。破解城鎮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和緩解耕地紅線保障壓力,重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與宅基地退出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村土地資本化和增加土地財產性收入,妥善解決進城農民資源雙重佔用及其土地權益保障問題。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政策平台,把著力點放到優化城鄉建設用地配置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上來,實行城鄉同地同價同權,全面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面向國家新農村建設、保障耕地紅線和統籌城鄉發展三位一體」的中長期戰略,因地制宜、分區推進以空心村」為重點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逐步實現新農村建設社區化、土地經營適度規模化和農業現代化,讓留村農民也能夠以地為生、安居樂業。
⑹ 如何解釋新農村建設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矛盾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理念,是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進一步促進農村城市化的新舉措。
城市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由農村向城市不斷轉移以及城市空間不斷擴大的過程,包括基礎設施的配套、城市功能的健全、生活環境的改善、社會經濟的發展等方方面面,而不僅僅是人口、用地規模擴張,城市化需要堅實的經濟作基礎,興旺的產業作支撐。既有數量的擴大,又有質量的提高,是一個全方位、多元化、多層次的綜合過程,更是逐步的、漸進的過程,需要長期艱巨的努力。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我國城市化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的發展歸根結底是要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將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業中解放出來,使之在第二、三產業就業,從而提高城鄉二、三產業的就業比例;加強城市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容量和輻射力;改善農村的環境和基礎設施,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進一步縮小城鄉的各種差距……而城市化發展的動力因素既有來自於城市二、三產業的拉力,也有來自農村的推力,尤其對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忽視農村在城市化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將給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而要消除這種不良影響,使我國的城市化順利發展,就必須重視農村的建設。目前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想正適應了城市化發展的這一必然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階段。
從世界各國城市化發展的軌跡來看,城市化的發展呈現出由不平衡發展趨於平衡的規律。在某種形態的城市化開始時,是在首先實現突破的地方取得發展,然後再向更多的地方鋪開。當一國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時,也是先從經濟發達地區實現迅速發展,再逐步向經濟後進地區鋪開。例如英國於18世紀後半期首先實現工業革命,到1850年其城市化水平已達到50%。1900年,當世界城市水平為13.3%時,英國則激增至78%。直到20世紀後半時,歐美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才發展到與此相當的水平。
我國的城市化發展也呈現出同樣的趨勢,如目前我國東部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城市化水平遠遠高於中西部地區,隨著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指導思想的全面實施,,這種東西部城市化水平的極度不平衡狀況將得到進一步改善,我國的城市化也必將進入一個高速的、趨於平衡的、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階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我國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就必須將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吸納到城市中來,從而提高城市人口的比例。而目前我國城市現有的吸納能力和就業崗位根本不能滿足大量存在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另闢蹊徑,即通過推動農村經濟自身的發展,尤其是農村二、三產業的大力發展,就地吸收一部分剩餘勞動力,並改變這些農村地區的面貌,使之成為城市地區;我國城市化的質量要提高,不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必須保證農村地域在向城市地域轉變過程中的質量,以及新轉化為城市居民的那部分農民的技能和素質的提高,而這些技能和素質的提高要靠進入城市之後去學習是不現實的。因此,他們必須在進入城市之前就得到培訓。
由此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由不平衡趨於平衡的必由之路。
⑺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哪些成果,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產城互動、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以及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其核心在於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有效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同時在新城鎮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如投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狹窄、農村金融發展滯後等問題。以遼寧省盤錦市為例,通過對該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特點、融資需求等情況的調研,深人分析資源轉型城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有針對性對策建議。
城鎮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盤錦市先後承載東北振興、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遼寧沿海經濟帶、石油能源四個國家戰略和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驗區一個省級戰略。尤其自2009年被正式確立為遼寧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相繼出台多項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措施和指導辦法,並在全面借鑒國內外城鎮化先進經驗的同時,充分結合自身地域小、人口少和城鎮化水平高的地域特色,逐漸確立了「城鄉聯動、全域推進」的就地城鎮化發展模式,堅持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有序推進「五點」城市帶、重點鎮和特色新村建設,逐步構建「城區-縣城-重點鎮-新農村」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全面提升。截止2013年末,全市城鎮建成區面積達125.63平方公里,城鎮總人口100.2萬,城鎮化率為69.85%,高於2009年5.85個百分點.
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投資主體單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目前,財政投資在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中所佔份額仍然較大。但是財政資金畢竟有限,並且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財政收入增速已經出現了大幅回落。從盤錦情況看,全市財政收入增速呈下滑趨勢。2013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1%,比前幾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與之相對應的是,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6%,持續高位運行。2013年,全市施工項目總數高達150餘個,總投資近千億元,其中融資需求佔比將近一半。隨著向海發展、全面轉型戰略的進一步推進,預計未來幾年全市施工項目數將出現新的增長,由此會帶來巨大的資金缺口。在這種情況下,僅靠財政資金投入難以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
融資渠道狹窄,多元化融資需求難滿足。雖然政府每年安排統籌城鄉發展專項資金,並對縣城建設給予資金扶持和稅費減免,但是城鎮化多元化融資需求依然較大。
一是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產業集聚發展產生的大型項目資金需求和日常性資金需求;
二是城鎮化基礎設施,如水、電、路、網及能源應用改造等資金需求;
三是醫療、衛生、教育及農轉非人群創業、再就業等公共服務領域資金需求;
四是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的資金需求;
五是建設特色鄉鎮等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資金需求。
而從目前盤錦市融資渠道來看,能夠滿足城鎮化的融資渠道相對較少,主要包括一般性財政支出、銀行信貸和利用外資等,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依然不足。另外,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民創業、住房、規模化多種經營等資金需求也將迅速增加,需要金融機構在營業網點、支付手段、投資理財等多方面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過於狹窄,使得新型城鎮化多樣性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融資環境亟需改善。由於農業發展的天然弱質性,金融機構對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金融供給積極性普遍不高,致使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嚴重不足。
一是農村金融服務能力不足。鄉鎮以下地區較多儲蓄類網點尚未升級為綜合類網點,如盤錦市鄉鎮地區金融網點中50%僅能辦理儲蓄業務,而綜合類鄉鎮金融網點跨行支付系統接入率不高,對公結算還僅依託傳統支票、匯兌結算方式,清算渠道狹窄、資金流轉慢和業務單一等弊病致使很多坐落鄉鎮的大中型企業紛紛舍近求遠到縣城開立賬戶,辦理結算。
二是農村支付服務項目較少。農業銀行(601288,股吧)和儲蓄銀行雖然在助農取款服務推廣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但受制於轉賬電話取款限額低,繳費業務功能未開通,以及郵儲銀行推廣進度緩慢而局限了助農服務的深入拓展。
三是農村支付供給需求不對等。受農村地區經濟落後和生活差異化影響,農村支付供給使用率不高,支付工具總體使用驅動力小,制約了農村地區銀行卡廣泛推廣應用。
資金管理不夠規范,融資效果有待提高。城鎮化建設普遍周期較長,政府下撥財政資金時,由於資金流通環節較多,且管理不夠規范,使得城鎮化建設資金到位不及時,資金使用效果不高。另外,城鎮化建設資金多來源於銀行貸款,資金使用成本較高,且政府融資償還大部分來源於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財政補貼,其他營利渠道較少。而土地抵押存在變現能力和流動性不強、土地流轉和價格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大等問題,隨著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持續下降。高額的利息支出換來的資金只能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當下需求,卻給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財政還款壓力,融資效果有待提高。
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完善資金投入機制,豐富城鎮化投資主體。
一是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社會投資主體廣泛參與城鎮化建設發展,建立城鎮化專項基金,對由社會資本牽頭的一些基礎設施投資和公益性支出給予鼓勵、獎勵和補償。
二是強化財政金融協調配合機制。對於城鎮化基礎設施項目,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改變財政投入管理部門眾多,資金安排分散,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現狀,能夠更好的促進城鎮化基礎設施整體功能的發揮。
三是探索市場化融資方式。實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融資方式多元化、規范化與市場化運作,發揮各類投資者和經營者建設小城鎮的積極性。同時在堅持項目資本金制度的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固定資產貸款、項目貸款和地方政府貼息貸款。
創新融資模式,提升資金供給能力。
一是探索多種物權擔保形式的產權抵押貸款。積極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推廣應收賬款、倉單、漁權等多種權利質押方式,有效擴大抵押擔保范圍,解決農民融資難題。
二是組織大型項目銀團貸款。允許多家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組成的銀行集團採用同一貸款協議,按商定的期限和條件向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性項目的投資人提供融資,開展代理和批發性融資服務。
三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民專業組織、新興行業的中小企業開展直接融資。鼓勵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用於地方政府負責的城鎮化項目建設,彌補地方財力不足。
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改善金融服務環境。
一是構建多層次金融組織體系。各金融機構應改善小城鎮的金融資源配置,增加小城鎮機構網點、人員配置和基礎設施。並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經營發展戰略明確市場定位,減少同質無序競爭,開展差異化、特色化服務。
二是創新金融產品以滿足城鎮化建設個性化的金融需求。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貸款產品,加大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金融支持。探索創新經營收益權質押、綠色信貸等模式,提升城鎮文化設施、醫療條件以及社區養老標准化建設水平,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三是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應根據城區擴建及人口增加情況,不斷加大支付渠道建設,增加城鎮ATM機、銀行卡受理設備數量,積極推廣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支付創新能力。
規范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一是建立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城鎮化建設關系城市經濟發展大局,關系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的進步。應建立城鎮化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做到專項資金專人管理,專項資金專門用途,杜絕資金違規濫用和到位延遲的情況發生。
二是建立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建立城鎮化專項資金監管組織,對於資金的發放、管理和使用提供必要的監督,避免資金挪作他用和不必要的流失。
三是制定資金使用情況定期通報規程。政府相關部門要對資金使用情況、資金主要用途進行定期通報,讓群眾掌握資金去向,有效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有利於城鎮化資金使用的群眾監督。
⑻ 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是一個意思么
不是的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