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優秀農村宣傳員事跡
xxx,男,1975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學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現任xxxxx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兼蔬菜公司經理。自參加工作以來, 不論身處哪個崗位,該同志始終保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以堅忍不拔的性格和對事業的滿腔熱情,取得了優秀的業績和各項工作的新突破。2003年被評為集團公司「優秀黨員」,2004年被評為xxx「優秀黨支部書記」。
工作中學習,學習中工作,工作快樂著
該同志始終認為,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只有不斷學習,學的更多、更深入,才能適應新的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於是他堅持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無論工作多繁忙,他總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搶時間、擠時間學習,每天晚上總是能看見他辦公室的燈亮到深夜。七、八年來,他圍繞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科技興農需要,自學了很多黨的理論知識和農業科學書籍,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在思想政治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得到了鞏固提高,業務水平、工作能力得到了全面增強,使他得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崗位,不懼怕任何新的挑戰。2004年他參與的科研項目「主要農作物良種化及開發」獲集團公司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05年主持的過程研修重點課題《「沼—棚—豬—菜」四位一體農業生態模式在平原林場的試驗推廣》獲集團公司專題研修繼續教育活動三等獎。
重塑黨支部戰斗堡壘形象,在創新中發展
04年xxx同志調到xx任黨支部書記,他以實踐「三個代表」為己任,就任伊始就深入黨員職工家進行家訪,從黨員組織觀念不強、支部組織生活匱乏、黨員綜合素質和思想政治覺悟亟待提高和轉變等多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入手,一方面狠抓黨員幹部的思想認識的提高,同時積極探索黨建工作的新形式,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積極開展了黨員責任區安全生產活動、「六個一」和「三想兩比一寫」活動、「黨員示範工程」和「黨員保先安全巡查」活動等,使支部工作走出了脫離場生產經營、改革發展,孤立地搞黨建,自我封閉的誤區;走出了以生產經營代替場黨建工作,一手硬、一手軟的誤區;克服了黨員幹部「黨不管黨」或「黨只管黨」的片面認識。其次加強黨建基礎工作,建立健全黨員檔案,建立了《黨支部中心組學習制度》、《領導班子包隊聯系職工群眾辦法》、《黨員責任區目標管理辦法》《黨員責任區百分制考核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有力的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強了黨員的組織觀念和黨性修養,大力促進了職工群眾的思想觀念轉變,充分發揮黨員先進性和模範帶頭作用。
2004年支部工作獲xxx表彰,被評為「優秀黨支部」,2005年組織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獲xxx「優秀組織獎」,因創建職工小家工作成績顯著,05年又獲集團公司工會頒發的「模範職工小家」獎。
克服困難,發展大棚蔬菜,引導職工緻富
2004年下半年公司黨委確定了在xx發展大棚蔬菜的戰略思路,同時宣布xxx同志兼任蔬菜公司經理,此時已是8月中旬,而反季節大棚蔬菜的育苗最佳時間是9月中下旬,眼看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真是時間緊,任務重,對於從未接觸過蔬菜方面的他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挑戰。
第一步怎麼走呢?通過多方查詢,他把目光瞄準了號稱「中國菜都」的山東壽光,在「中國特色經濟村」壽光三元朱村的認真考察了解,使他心裡有了初步的發展設想。根據中央可持續發展戰略精神,發展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的要求,他提出了xx一定要發展無公害蔬菜,並採用「基地+承包戶」的模式,建立xx無公害蔬菜基地,由場里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怎樣使該項目迅速實施並保證成功呢?他根據多年工作經驗,提出了3條實施意見,就是首先為避免原來集體搞什麼就虧什麼的現象重演,根據「誰投資、誰管理、誰收益」的原則,應由職工自籌資金建造大棚;其次是一定要有壽光先進成熟的蔬菜種植技術作依託;第三是要有完善的市場銷售網路作後盾。
框架打好後,開始緊張的實施,首先通過做細致的思想工作,確定了4個承包戶,然後開始購料建棚,由於人員少,xxx同志就和4個承包戶一起干,到山東進建棚材料時,為了替承包戶剩60元裝卸費,他甩開膀子帶頭把十幾噸貨裝上了車,建棚時遇上一個狂風暴雨之夜,他深怕功虧一簣,冒著大雨打著手電筒到地里看大棚是否被沖塌刮毀,硬是和幾個承包戶一起熬到天亮,深受職工敬佩。
付出就有回報,05年四個示範大棚獲得了可喜的效益,最高一個大棚年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相比過去種植「一麥一豆」每年10畝地只有3-4000元純收入的情況下,職工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集體也獲得了相應積累,同時一個大棚僅佔地2畝左右,而經濟效益確達到傳統種植模式的20倍,可以說為礦區農林業的發展找到了一個非常適宜林場場情的提高單位面積土地效益的新經濟增長模式。
在示範棚的帶頭作用下,05年下半年又發展了30個大棚,06年同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時正值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根據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xxx同志又把目光瞄準了一種適應大棚蔬菜發展的新模式,這種「模式」是依據生態學、生物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種養業相結合,通過生物轉換技術,將沼氣池、廁所、豬禽舍、大棚連結在一起,組成的「四位一體」模式綜合利用體系,是發展「兩高一優」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
為此,他果斷提出了示範推廣「四位一體」生態大棚,建設生態家園的新思路,此舉必將造福一方,奏響建設和諧林場的新篇章。
舍小家,顧大家,紮根基層,無怨無悔
該同志自畢業後就分到基層林場,從技術員一步一步走到基層領導崗位,離家越來越遠,但他始終兢兢業業、求真務實,一心一意為建設和諧、平安的林場而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為了職工的期盼,為了林場換新顏,他犧牲了多少個回家和愛人團聚的周末,迴避了多少次愛人孤單無助的眼神,老人生病、愛人住院、小孩高燒,他全都顧不上,有很多次回公司開會只是回家看一眼愛人小孩就匆匆離去,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他知道很對不起孱弱無力的妻子,但是小家大家之間必須選擇一個,同時兼顧是不可能的,他選擇了舍小家,顧大家,把個人的價值與企業的需要深深融匯在了一起。
xxx同志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自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奉獻,為我公司的產業結構調整做出突出貢獻,在青年人中樹立了榜樣,獲得了公司上上下下的一致認可和好評,但他並沒有滿足,絲毫不放鬆對事業的追求,用他最喜歡的一句名言說: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這個是範例
Ⅱ 求一篇農村人民調解員先進個人文章資料5000字左右的
網上有相關的資料,不過這兒可能不能粘貼,所以最好你留下郵箱吧
吳永琴,女,現年47歲,高中文化。從1994年開始擔任村委會副主任、村民調解委員會副主任至今。農村的矛盾錯綜復雜,常因地基高低、婆媳不和、頑童鬥嘴等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吵架動手。十多年來,他熱愛農村基層人民調解工作,憑著對鄉親們的一片赤誠,常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張崗村現有農戶487家,居民1891人,家庭時有矛盾發生,不管是村民反映還是當事人找上門,她都不辭辛苦,深入到家中進行調解,使矛盾得以消除。村5隊王麗萍,丈夫在外打工,上有婆婆下有兩個小孩,生活並不寬裕,可王麗萍卻愛打麻將,不太照顧家務,婆婆看不慣,婆媳之間關系越來越緊張,日子過得越來越緊張。吳主任知道後,她一邊做調解工作,一邊教育王麗萍要奮發自強,搞好家庭生活。在耐心的教育下,吳主任給她聯系承包了村設施園區的一棟溫棚,手把手得教王麗萍溫棚種植技術,當年在王麗萍的努力下,一棟溫室凈收入4000多元,之後王麗萍又請求吳主任拖關系多承包了一棟,一心就撲在家庭致富上。婆婆見兒媳踏實勞動很是辛苦,不但主動料理家務照顧孫子,而且對兒媳也變得體貼愛護,全家人其樂融融。婆婆逢人就講「是吳主任挽救了我們的家。」
吳永琴愛調解糾紛,除在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的基礎上准確運用法律法規外,他更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調解方法。在調解糾紛過程中,講親情、講友情、講鄉情。去年春天,村8隊張成之妻楊小紅一次到田裡幹活,發現鄰地張大發家盡在與自家的分界埂上栽了幾十顆楊樹。楊小紅想若等樹長大了,樹根亂竄,枝葉遮陰,自己的莊稼會受到影響,一氣之下將樹苗全部拔掉。張大發的妻子得知後,忙給在銀川務工的丈夫打電話要和張成家拼個你死我活。吳永琴得知後,心想萬一張大發從銀川回來找張成家鬧事,後果不堪設想。吳永琴徑直到張大發家,一面問張大發的電話號碼,打電話讓張大發安心在銀川務工,這件事由她處理,保證有滿意的答復。一面詳細了解事情的經過,當得知張大發家在承包地里種樹時,對他們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指出根據政策法規,承包地內是不充許種樹的,因此張大發家在承包地的田埂上種樹是違法的。同時進一步說明張大發要以毀樹為由找張成家鬧事也是法律所禁止的。楊小紅毀壞樹木應給予一定賠償,並對楊小紅的魯莽行為 進行批評,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在吳永琴的耐心說服教育下,雙方心悅達成調解協議。張大發家念及親鄰關系收了100元賠償費。在吳主任的努力下,避免了一起可能擴大的矛盾,現在兩家關系如初。
吳永琴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從事人民調解工作,多年來經她調解的事件不勝枚舉,她以滿腔熱忱為群眾排憂解難,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情,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贊譽。為我村的和諧村莊建設作出了努力和貢獻。
人民調解員先進事跡材料
陳宗斌,男,41歲,中共黨員,江夏區人民法院金口人民法庭庭長。他堅持立足審判工作服務新農村建設,不斷拓寬司法為民、便民、利民的新途徑,真抓實干,連續三年實現「三無三滿意」,即無催、督辦案件,無二審改判、發回重審和超審限案件,無群眾投訴和上訪案件;轄區群眾滿意,案件當事人滿意,黨委、政府滿意。3年間他個人辦理案件226件,所辦案件調解結案率達80%以上。他先後被江夏區委、區政府評為建設經濟強區和文明新區先進個人、優秀黨務工作者,被市法院評為人民法庭優秀法官。群眾稱他是村民心中的司法服務大使。
陳宗斌所在的法庭位於轄區第一個市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點,他圍繞「農村家園建設」的主題,以司法為民為切入點,從細處著手,把親民利民落到實處。他針對轄區村民平時忙於勞作,較少接觸法律知識的現狀,帶領幹警深入所轄鄉村,設立聯絡信箱,建立法律咨詢點,明確各村負責聯絡的法官,公開法庭電話號碼,晚上把法庭電話呼叫轉移到自己手機上,24小時開機,方便當事人聯絡。他經常組織幹警直接到田間地頭巡迴審理案件,以案說法,現場解決村民提出的涉法問題。村民李某因患病需手術治療,但高昂的手術費使子女們難於承受。去年9月,老人幾次自盡被人阻止。陳宗斌得知情況後,當即邀請村幹部一起找到老人的子女,他在田埂地頭、果園樹下,席地而坐,對老人的子女進行析法說理,讓子女們及時湊齊了住院費,將老人送進了醫院。為增強審判工作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針對性,他帶領幹警走村串戶,了解村情民意,結合農村實際,從司法為民與法律援助著眼研究,制定了審判工作服務新農村建設的20條實施意見,該實施意見被區政府全文轉發全區各部門和鄉鎮,作為全區「農村家園建設」活動的典型予以推廣。
他把做好群眾信訪接待工作擺在重要的地位,急當事人所急,想當事人所想,能及時解決的問題,決不拖延,盡量讓來訪群眾少跑路、少花錢。去年3月,因子女不盡贍養義務,年近八旬的村民王某夫婦到法庭咨詢。陳宗斌接訪後,得知老人的子女分別生活在3個城市,如果依法律程序受理這起贍養案,僅子女們到庭應訴的來迴路費就夠老人生活兩年,且有可能激化矛盾。他決定先做案前調解工作,主動通過電話與老人的子女取得聯系,連續數天進行勸導,最終使老人的子女們達成了贍養協議。
他熱心參與對農村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在他擔任法制副校長的金口街兩個學校,他義務設立了24小時開通的「青少年維權熱線」和「陽光信箱」,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他先後12次在學校舉辦專題法制講座,選擇60餘件典型案例,以案說法,進行青少年遠離「網吧」、遠離毒品等教育。他還長期資助貧困學生。金口街某中學的兩名學生,父母多病且有殘疾,家庭十分困難。為幫她們完成學業,他發動全庭幹警給她們捐出學費,3年間捐款4000多元,並通過多方奔走,申請有關部門為這兩個學生的父親辦理了「低保」,使她們得以繼續求學。
Ⅲ 先進個人材料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志:
我是某市某某。參加工作24年來,我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與全市農業戰線領導和同志們一道,始終以服務三農為己任,投身基層,紮根黑土,為家鄉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社會繁榮穩定而辛勤耕耘,默默奉獻,我只是做了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工作,但組織上和同志們卻給了我很高的榮譽,在此,我要感謝我的家鄉,感謝組織對我的培養、各級領導和同志們的關懷、鼓勵、支持與幫助,尤其要感謝20多年來與我心溶在一起、汗流在一起的農民朋友,正是他們的信賴不斷激發我的工作熱情。下面我把20多年來工作學習情況向各位領導做以匯報。
敢為人先,勇挑重擔,20年的心血和汗水傾注在某水稻事業上
1981年7月,我以優異的成績從佳木斯農校畢業,回到家鄉,被分配到西安鎮農技站。當時某農業正值大規模結構調整、大上水稻產業的前夕。眾所周知,某是傳統的旱作農業區,有名的豆麥之鄉,種植水稻既無技術又無經驗。這「旱改水」的第一個螃蟹由誰來吃?1982年春,當水稻早育稀植試驗任務落到我的頭上時,我深知其中的風險,更知道試驗成功與否與自身的榮辱緊密相關。但我更加知道水稻旱育稀植技術作為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對某水稻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意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我勇敢的接受了這個任務。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某發展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的試驗可謂 「一窮二白」,我手裡的技術資料僅有一頁半紙的簡單的技術操作規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根深蒂固的傳統經驗和幾乎為零的技術基礎,我認識到前進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我一頭扎進試驗田,日出而作,日落不息,象侍弄嬰兒一樣精心護理著三十畝試驗田。遇到技術難題,我騎上自行車長途跋涉到周邊農場請教專家,從育苗到收獲的半年多時間里,我請教了多少技術專家、農民和同行,行程多少公里已無法計算,在那段時間里,我騎碎了兩副自行車輪胎,翻破了三本水稻種植專業書籍,筆記做了六大本,把一頁半紙的「簡陋資料」變成了長達五十多頁的完整的水稻旱育稀植標准化技術規程。天道酬勤,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30畝示範田實現畝產478公斤,水稻旱育稀植試驗首次在某大地獲得了巨大成功。與此相對照的是,原本體魄強壯的我體重卻減輕了近5公斤。看著我又黑又瘦的樣子,母親心疼得直掉眼淚,不顧年事已高,親自給我煮了幾個雞蛋,說:「這是農村的家雞蛋,快吃幾個補補身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第二年,西安鎮的水稻種植順利實現大發展,並直接帶動著全市的水稻生產,某「以稻治澇」工程開始全面實施,全市近三分之一的低窪地進行了旱改水,成為旱澇保收的高產田。20多年間,某市水稻生產從零起步,面積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產業由弱變強,品質由差變優,面積發展到今天的36萬畝,最高峰達到60萬畝,水稻已經成為我市種植業四大作物之一,今年全市水稻總產實現21.2萬噸,農民實現銷售收入3.2億元。以「盛珠」、「雲珠」兩個綠色食品標識為主打品牌、以九O米業為龍頭的某米業集團正在整合某米業,統一打晌「某大米」品牌,某大米將暢銷大江南北、全國各地。喜看稻菽千重浪,春華秋實萬家歡。水稻產業的發展,不僅使某市實現了糧食單產高、總產穩,實現了助農增收,也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2003年和200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
從推廣一線到領導崗位,肩負新使命,迎接新挑戰,譜寫新篇章
2002年2月,在農技推廣一線奮鬥了21個春秋的我被組織任命為農委主任。在某這個農業大市,農委作為農業綜合部門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當時的某農委六家合一新組建,各種矛盾、各種問題十分突出。重任面前,作為單位主要領導,我堅持不懈地狠抓自身建設,通過改革精幹了隊伍,理順了各種關系,促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完成農委機構改革的平穩過度,使合並後的農委迅速適應了農業農村工作,成為團結奮進、勇於開拓、富有凝聚力、戰鬥力的堅強集體。我把解決幹部職工的思想問題和現實困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保證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農委農機監理站老同志宋叢志愛人常年卧病在床,兩個兒子分別就讀於兩所名牌大學,老宋一個人既要照顧病妻,又要供養兒子,生活十分困難,我帶領班子成員到老宋家走訪後,內心十分酸楚,我拉著他的手說:「老宋,你放心,大夥一定幫助你爬過這個坡。」在我的倡議下,全委同志每人捐了一天工資,我本人捐了1000元錢,幫老宋渡過了難關。隨後,我又協調幫助老宋解決了助學貸款。兩個孩子在日記中寫道:就沖著肖叔叔和農委的叔叔阿姨們,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將來干出一番事業,回報家鄉父老。如今,老宋的大兒子在北京理工大學讀研究生,並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大學生」,二兒子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就讀,已被保送為研究生。農委下屬企業花果山果樹示範場建場50多年,始終沒有解決飲水難的問題,我上任的第一年,帶領班子成員到花果山現場辦公,親自協調6萬元資金為該場安裝了自來水,使該場168戶近600口人結束了50多年下山挑水吃的歷史。通水的那天,場部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歡慶場面,職工自發放起了鞭炮,一位老職工眼含熱淚帶頭喊起了「共產黨萬歲」的口號。在幹部選撥任用以及評優獎勵上,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幾年來,有20餘名幹部得到提拔、200多人次受到各級獎勵、13名同志被批准加入黨組織,得到全委同志的一致認可。合並後的農委共有10餘家下屬企業,歷史欠帳嚴重,成為新農委發展的沉重包袱。我帶領班子成員經過深入調查,對果樹示範場和吉祥原種場兩個企業班子進行了調整,對農機修造廠等4家企業,按照市政府統一部署實行了並軌改制,這6家企業多年上訪的遺留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特別是認真研究種子公司的解困與發展問題,找准症結,在市有關領導支持下,制定了種子公司改革發展的新思路,僅用二年時間,化解了債務,卸掉了包袱,爭取了項目,2300多萬元的歷史陳欠全部解除,71名下崗職工得到妥善安置,2003年公司實現扭虧為盈,2004年獲利潤89萬元,並培育出了屬於自己的「富391」玉米新品系,已於今年進入全省生產試驗,有望成為我省新一代玉米主打品種。通過堅持不懈地狠抓黨建工作以及切實解決現實困難,解思想扣子、甩歷史包袱,農委全體職工思想統一,精神振奮,企事業單位輕裝上陣、重煥生機,既實現了農委內部的步調一致,也保持了與市委市政府的高度一致,使農委真正成為三農主戰場上的生力軍。
科技興農促增收
沒有農業科技的進步,就沒有廣大農戶的脫貧致富。在農技推廣第一線工作了20多年的我深深明白科技致富的重要性。上任伊始,我就把強化農業科技培訓作為農業工作的「牛鼻子」緊緊地抓在手上。每年冬季都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之冬和農業科技大集活動,讓農民變「冬閑」為「冬忙」。近年來,我市每年舉辦各種形式的農技培訓班600多期,培訓人數10萬人次左右。做為高級農藝師,我帶頭登台授課,手把手地傳授農民各種科技致富知識。先後組織編寫了《某市農業技術實用手冊》和《致富經》等書籍資料,印發給農民,被農民視為「致富真經」,農民從此有了致富教材。在農技電化教育方面,我主持籌劃在市電視台開辟了「農業科技園地」欄目,宣傳科技致富信息。2004年,我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與市電視台聯手在農業科技園地基礎上創辦了我省第一個全年播出的縣級農業專題節目《三農指南》,開展了「三講一發布」,深受基層幹部和全市農民的熱烈歡迎。
[NextPage]「我們紮下根,農民去窮根,我們多服務,群眾就致富」。我不僅這樣說,而且堅持身體力行、身先士卒。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作日,我都要深入到農村,深入到田間地頭。上任以來,我走遍了某396個自然村,帶領本市百餘名農技人員「進百村包千戶」,將科技服務送到田間地頭,絕大部分的公休時間我都在忙忙碌碌中渡過,連五一、十一等大型假日都工作在崗位上。為了給全市農民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田間課堂,我親自規劃和組織實施,每年在全市范圍內建立標准化科技示範區300多個,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干,給農民做示範,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使示範園區成為農業新技術的展示區。在示範區帶動下,我市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甜菜、白瓜和高油大豆生產基地,全市優質品種普及率達到了98%以上。特別是今年杜青林部長檢查後,認為某示範園區規模大、標准高、內容豐富、示範效果好,當即決定全國農業標准化會議在本市召開,並參觀了某的標准化示範園區現場。如今,某農業的科技貢獻率已達到50%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誰要對不起農民,坑害農民,我就砸誰的飯碗。」
對農民,我懷著黑土地一般深厚的愛。作為農業工作行政綜合執法的第一責任人,我對單位職工最常說的兩句話是:農民的生活還不富裕,幫助農民致富我們責無旁貸。誰要對不起農民,坑害農民,我就砸誰的飯碗。每年3月,我都帶領著執法人員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資市場大檢查,沖在查處非法倒賣種子、農葯、肥料案件的第一線,對不稱職的農業執法人員及時進行了調整。2003年,我親自帶隊查獲了一個經營偽劣農葯的經銷商。這邊案子還沒結,那邊說情的就上來一幫,其中也有我過去的老領導、老同事,都被我毫不猶豫地頂了回去。經銷商無奈之下拿著錢到我家求情,被我嚴辭拒絕,並批評教育了他,對偽劣農葯全部沒收,按上級要求送到指定地點予以銷毀,對經銷商進行了嚴厲處罰,避免了農業生產遭受損失。幾年來,我們共查處坑農案件五十多起,有力打擊了不法經營,規范了某農資市場,維護了農民利益,保證了農業生產安全。在減輕農民負擔工作上,我全力推進農村經營管理和農村財務、政務「雙公開」工作,農民負擔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們某也從幾年前的農民負擔列管縣成為全省減負工作先進縣。
一心為公,兩袖清風,永葆先進本色
有人說我是「爭項目的行家」。我說,只要心懷事業、心懷群眾、襟懷坦盪,誰都能成為這個行家。為了把某這個農業大市變成農業強市、農業富市,這些年來,我不知疲倦的東奔西走,磨破了嘴,跑細了腿,使一個個國、省投資的農業重點項目落戶某。2003年,某成為了國家大豆振興計劃全國八個示範縣之一,僅此一個項目三年來就為農民爭取到國家用於良種補貼資金近1000萬元。大豆良種繁育、農機合作社、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等大批項目成為引領某農業大提速的「推進器」。我也成為手握諸多重點項目和資金的富「管家」。但我對自己卻苛刻到了吝嗇的程度。我堅持做到公家的錢一分也不亂花。跑省進京爭項目,我總是盡量選擇經濟實惠的旅店飯館,有時為了趕時間,我和同行的同志連續幾十個小時不出旅店門,按照上級要求修改材料,餓了胡亂吃了一口,困了稍微眯一會,服務員感動地說:「現在象你們這樣拚命工作的人真少見啊,我幫不上啥忙,給你們多打幾壺開水吧!」現在回想起來,雖然在爭取項目的漫長道路上吃了很多辛苦,但看著一個個項目造福錦城百姓,我以忘我的精神、朴實的作風、清廉的形象贏得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和廣大群眾的贊譽,我的心裡感到欣慰和踏實。「不為名利所動,不為繁華所誘,平平淡淡生活,清清白白做人。」這是鐫刻在我心裡時刻提醒自己的座右銘。
農業農村工作是個累活,一天下來轉遍全市11個鎮,在鄉路上顛簸四、五百公里是常有的事,前幾年身體好不覺得啥,這幾年身體素質下降真有些吃不消,在工作崗位上咬牙挺著,回到家裡,精神一放鬆,就散架了,只想著休息,別說家務事,就連孝敬老人,教育子女,也都有心無力,八十多歲父母的日常生活,孩子的學習成長都由在某鎮工作的愛人打理,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日久天長的辛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需要極大的忍耐和良苦用心,有時愛人累急了,就趁二老不在家的時候發牢騷:「啥也指不上你,家不是旅館,也不是飯店,上有老,下有小,你心裡還有沒有這個家!」坐在愛人旁邊,看她忙碌,聽她有心無心地嘮叨,我既愧疚,又感到溫馨。去年春天省里有個緊急會議,妻子象往常一樣給我整理好第二天起早出發的東西,半夜愛人突然發病,120救護車到的時候,她已經暈過去兩次,意識模糊。去醫院的路上,愛人的手始終抓住我,一刻也不放鬆,生怕我離開。看著愛人孤獨無助的樣子,我這個別人眼裡的硬漢再也無法控制自己,任淚水奪眶而出。今年9月,我從省里匯報項目回來,市領導叫我在家休息一天,可我知道快到甜菜收獲季節了,佳市領導正在我市就甜菜起收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我放棄了難得的休息機會,投入到工作中。連續的奔波,終於讓我吃不住勁了,9月下旬的一天,我累倒在辦公室里,同志們把我送到醫院,醫生叫我靜養一段時間,可當時正是秋收整地大忙季節,我怎麼能休息呢?為了不影響工作,我每天打半天吊瓶,拔下針頭就回到工作崗位上,甚至有一天由於工作比較忙,直到晚上7點多我才趕到醫院打針。愛人心疼地說我:「你還要命不了?這樣干到底圖個啥?」我拉著愛人的手說:「我是農民的兒子,在農村長大,我永遠也忘不了我們步行十幾里土路頂風冒雪去上學的情景。我現在做的是農業農村工作,就是要為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能過上殷實的生活,」我深知,是愛人支撐了這個家,是愛人支持了我,她為我付出的太多了。今年八月我的女兒以610分被北京林業大學錄取,我的工作得到各方面的認可,80多歲的父母身體健康,這些就是對我愛人最大的安慰,也是我能夠一心撲在農業工作上的前提保證,我感謝我的愛人,感謝所有支持農業農村工作的偉大女性,向她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一心為民奔富路,兩肋高潔公僕心。近年來,我先後被授予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工作者、省政府科技先進工作者、佳木斯市勞動模範、某市十佳公僕等榮譽稱號,並取得了省部級科研成果3項,廳級成果4項。榮譽只能代表過去,我深知,雖然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取得的成績是微不足道的,與農村全面小康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今後的日子裡,我將和同志們一道,繼續深入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探索實踐,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人好事有哪些
章欽炳:全國勞動模範、汕頭市東華村黨支部書記
走進汕頭市隴田鎮東華村,眼前是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阡陌縱橫,綠樹成陰,新居幢幢,巷道潔凈……是什麼力量使昔日的窮村僻壤變成了全國文明村?東華村人說: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多虧了老支書章欽炳。
百姓擁護就有戰鬥力
東華村地處練江下游南岸,既無地理優勢又無資源優勢,強村富民的出路在哪?章欽炳在苦苦地探索。
東華村的優勢在農業,發展農業靠科技。很快,他帶領全村群眾統一品種、統一規劃、統一機耕、統一排灌、統一除蟲滅病,搞起了集約化生產經營;接著,與汕頭市、潮南區科委掛鉤,組建農業技術協會,請技術人員給村民傳授新科技;全村「三高」農業種植全面開花……
目前,東華村已形成四個「三高」農業基地。今年,又建立了優質果試驗區50畝,並引進新品種魚苗九萬尾,混合養殖面積50畝。去年該村工農業總產值2560萬元,集體收入6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4000元,全村九成以上村民蓋上新房。
公開透明廉潔就高效
東華村黨支部連續20多年都是「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集體」,靠的是什麼?章欽炳說:「幹部民主了,廉潔了,公正了,辦事透明了,百姓就擁護你,黨支部就有戰鬥力!」章欽炳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套合理、公正、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並編印成《東華村村務管理制度匯編》小冊子,印發到各家各戶;還建立健全了黨員活動日、村務公開、財務上牆等制度。
「要想管住別人,先得管住自己。」小到砌石籬築池堤,大到辦電站建學校,章欽炳一直堅持集體決策,就是土地、魚池、種植基地的承包,也是公開發包,從不含糊。
在章欽炳的帶動下,村裡還形成了黨員幫扶機制,全村除老弱病殘的黨員外,其餘每人都聯系了三四戶農戶,共聯系群眾175戶。
籌一千萬書記大手筆
老章是個「摳門兒」當家人,他出差總住最便宜的旅館,吃最便宜的飯菜。領導前來參觀,也有規定:一律在村食堂以炒飯加蔬菜招待。但對村裡發展,章欽炳卻捨得大手筆投入,幾年來先後籌資近1000萬元,對各項村政設施進行了全面規劃建設,完成了水改、電改工程,新建校舍、老年人活動中心、花園、肉菜市場等,全村基本實現了校舍樓房化,垃圾廢物處理、衛生管理城市化,鄉村道路水泥化,排污水溝硬底化……
章欽炳不懈的追求,贏得了群眾的贊譽,連續十幾年被原潮陽市委、汕頭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被廣東省委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省級「勞動模範」,當選省九屆、十屆人大代表,2005年當選為「全國勞動模範」。
三年不改變村貌我就辭職
倪土金:茂名市高山鎮文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去年,茂名市高山鎮文秀村集體純收入30萬元,是三年前的1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5780元,比三年前增加1060元。文秀村從一個貧窮落後之地,變為茂南區有名的「致富奔康模範村」,這一切,村黨支部書記倪土金和他的領導班子功不可沒。
倪土金,2004年任村黨支部書記,2005年以97.5%的得票率高票連任村委會主任。
幹部團結,文秀一定有希望
倪土金上任的第一天,就向全村群眾立下軍令狀:「三年不改變村裡落後面貌,我辭職!」
要想干成事,一個團結的班子最重要。為了搞好班子團結,村中大事都由集體研究,並交村民代表會議表決。村級大小賬目由村理財小組審查後及時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工作中大家互相支持,共同面對困難。
倪屋村老黨員、村民小組長柯肖珍患有癌症,倪土金組織全體黨員、村民小組捐款並到醫院探望。柯肖珍臨死時說:「有這么好的書記,有這么團結的黨員幹部,文秀村一定有希望!」
工農並舉,發展城郊型經濟
文秀村地處城郊接合部,「三高」農業零零星星。經過深入調研,倪土金理順了思路:工農並舉,發展城郊型經濟。他第一手抓的是集體經濟,帶領班子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建起商業走廊1000平方米,每年增加收入5.5萬元;另一手抓「都市型」農業,村委會把1000多畝低窪低產田改造為魚塘,規劃水稻種植區1000多畝,蔬菜種植區800多畝,發展養魚、養雞、養鴨、養豬專業戶100多戶。引導農民種玉豆,目前有1000多畝,每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他還有一手,就是招商引資,進行「工業革命」。倪土金把閑置的低窪地填平,規劃建設文秀工業園區。農民以土地入股,已經引來了香港新雅仕制衣有限公司、茂名市南騰新型裝飾材料廠等四家企業,總投資8000多萬元。
情系民生,鋪路建校秀環境
倪土金最上心的,是解決村民的熱點難點問題。村裡孩子讀書難,他就積極籌集資金280萬元,建起了一棟2800多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名學生上課的新浴德學校教學大樓,教學設備日趨完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04年該校被評為「茂名市一級學校」。
群眾行路難,倪土金就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投入20萬元建設了新村、轉位、上長三條村1.2公里水泥硬底化村道。目前,全村九條自然村已有八條自然村建起了水泥硬底化道路,總投資達200萬元。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倪土金積極發動黨員群眾捐資、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共籌集了40多萬元,修通了一條寬6米、長1000多米的排水道,解決了近100年來水浸屋的問題。
如今的文秀村,景緻秀麗,物產豐殷,民風淳樸,群眾安居樂業,經濟欣欣向榮,社會安康穩定。被茂名市委確定為固本強基工程建設的示範點,2004年、2005年被評為「茂名市紅旗基層黨組織」和「茂南區模範村」稱號。
一定要讓鄉親過上好日子
薛昌:陸豐市東海鎮烏坎村黨支部書記、廣東省人大代表
陸豐市東海鎮烏坎村,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村黨支部卻在1996年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村委在1993年至2001年連續五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文明單位」,1999年又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先進單位」,200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3億元,村集體經濟純收入285萬元,人均收入6418元。
看到這些成績,村民們首先就會想起薛昌。依港興村
烏坎村過去是個貧困的小漁村,村民依靠出海捕魚和幾分薄田謀生。薛昌當上村支部書記後,就下定決心要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根據烏坎實際,薛昌提出了「依港興村」的發展思路,創辦了「烏坎港實業開發公司」,通過開發海水和灘塗養殖,發展養蚝基地900多畝,養蝦基地2400多畝,並推廣棚架吊養法和網箱養魚,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利益。利用港區荒地沙灘搞開發,辦實業,以良好環境、優惠政策、優質服務吸引外商投資創業,現在已有12家企業落戶烏坎。
此外,烏坎村還開辟了海濱美食街貿易市場、渡海旅遊觀光等服務行業。目前,在廣州等地由烏坎人經營的服裝店有300多間,年營業額達3億元,這不但解決了村裡1500多名閑散勞力就業,還開辟了致富的路。如今的烏坎村,村民都住上了新房、裝上電話,有百多戶建起了小洋樓,有的還購置了小汽車。幫貧扶困
幾十年來,村裡哪一家遇到困難薛昌都了如指掌,並主動上門幫貧扶困。村民鍾桂的兒子出海捕撈不幸喪生,家庭經濟失去了依靠,他便拿出資金,找來織網能手教這家老小手藝,還親自聯系銷路,幫助鍾桂一家渡過難關。去年,村民楊某在外謀生時誤染毒癮,三進戒毒所都難除毒癮,得知此事,他與村裡的治保主任登門做楊某的思想教育工作,反復多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使楊某痛下決心,戒掉了毒癮。他還介紹楊某到深圳打工,現在楊某已經是有十幾萬元資本的小老闆了。
薛昌懂得骨科醫術,一些患者家庭困難,他不但不收醫葯費,還倒貼飯菜車費;一些車禍患者前來醫治,他還給事故雙方做調解,憑他的威望,解決了很多糾紛。以身作則
作為支部書記,薛昌始終認為,共產黨員應該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的模範帶頭人。在土地承包、土地款支付、發展項目的確定等方面,他都堅持公正公開原則,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村裡的公布欄上都定期公布財務收支、計生情況。村裡修路公開投標,他用最低的價格創造了最大的價值。
目前,烏坎村形成了26項制度,成為一套具有約束力的機制,調動了黨員群眾當家作主的積極性,保證了烏坎村各項工作的有效進行。
要帶領村民走向富裕文明
莫歡良:珠海市三灶鎮魚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珠海市三灶鎮魚月村名氣不小,去年11月4日,全省黨員先進性教育工作現場會在這里召開,學習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工作的經驗。「作為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帶領村民走向富裕,走向文明!」剛上任時說的這句話,成了魚月村黨支部書記莫歡良一直在履行的諾言。
去年,魚月村集體總收入達821萬元,人均純收入達7199元。連年來,該村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珠海市文明村」等,村黨支部被省委評為「廣東省『五個好』村黨支部」。走工業興村之路
去年初,莫歡良被選為三灶鎮魚月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剛一上任,他便迫不及待地走街串戶,和黨員群眾探討村集體經濟,並組織支部一班人到深圳、東莞等地考察,摸索適合本村的強村之路。上任不到一個月,就制定了符合魚月村實際的《魚月村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引導村民將水稻田改造成專業養殖圍,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教育群眾摒棄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樹立市場觀念。
他利用本村的獨特地理優勢,走工業興村之路。在他的帶領下,魚月村「築巢引鳳」,僅一年多時間,魚月村建設廠房面積3.8萬平方米,商鋪面積7040平方米,綜合樓建設面積12800平方米。去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35億元,比上年增長15%。村組兩級集體總收入達821萬元,人均純收入達7199元。目前村集體資產已發展到4000多萬元。構建和諧新農村
在莫歡良的帶領下,村「兩委」班子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他們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學校教學設施,同時對教師給予固定或浮動的獎金,幾年來全村共投入教育資金80多萬元。
他們關心青少年成長,對吸毒、賭博、不願參加工作的青年進行跟蹤幫教,利用各種紀念節日,積極組織村民舉辦各種群眾性文明活動,培養村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裡還投資十多萬元建立了文化室,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莫歡良還重視村委的治安網路建設,積極配合派出所開展清理整治,為加強治安隊伍建設,公開招聘了綜治隊員20人,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自籌資金投入十多萬元,建成五個治安亭,就是為了使農民「坐在家裡安心,走在街上放心,玩在外面開心」。優化生存的環境
為了改善村容村貌,魚月村投資200多萬元鋪築了5.5公里長的水泥村道,實現各村民小組的主村道水泥硬底化目標;還投資100多萬元改善供水、供電、綠化等基礎設施,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推行農村合作醫療時,莫歡良大膽創新,堅持民辦公助的原則,以廣大農民自願互助為基礎,各級政府及集體加以扶持建立的新型醫療保障制度。目前,魚月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村民達98%,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參保率達90%以上。
該村還積極實行村主幹道全日保潔制度,塑造了優美、整潔、有序、文明的農村新形象。2004年全村就有305戶被評為鎮「衛生之家」,佔全村住戶總數70%,魚月村也獲得了省衛生村的稱號。
集體的錢要花在村民身上
劉煥棠:全國勞模、韶關市西河鎮塘灣村黨支書、村委會主任
1992年的塘灣管理區集體年收入才三萬多元,村容村貌破爛不堪。在「全國勞動模範」劉煥棠擔任村主任之後,該村經濟迅速發展,到2004年村集體經濟達45萬元。如今,塘灣村黨風正,民風淳樸,全村有90%的村民被區委、區政府評為文明戶。遠近聞名的大好人劉煥棠是個遠近聞名的大好人。他自己辦魚場先富了,便主動帶領群眾共同致富。1996年春,粵北遇上嚴重的倒春寒天氣,許多魚苗死了,劉煥棠便及時低價向村民提供,部分養魚戶暫時沒錢,他照樣賒銷。此外,他還當上農民群眾的義務技術員,向村民傳授經驗。村民的豬、魚出現病變問題,不論是誰找上門,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他都隨叫隨到。有一個叫陳志的養魚專業戶,1990年前承包了五畝魚塘,單一養魚,幾乎年年虧本。劉煥棠指導他建豬欄養豬,調整養殖品種結構,並借給他五萬元,使他的生產規模逐步擴大,效益逐年提高,承包魚塘已發展到20多畝,一年養豬300頭,年純收入達6萬多元。
劉煥棠不僅幫助勤勞的村民,也幫助村中的後進者。村裡有個青年李某成天游手好閑,劉煥棠勸其走正道,並支持一萬元給他做生意。李某受到感化,後來成了煤老闆。
「破爛村主任」也要當
1993年,正當劉煥棠准備大力發展個人養殖業時,鄉鎮領導請他當塘灣管理區主任。一個朋友聽說後笑了:「你發傻啊,放著錢不賺,跑去當這個破爛村主任。」但是在眾多村民的鼓勵和支持下,他毅然擔起了這副重擔。為了集中精力,他還主動退出三個養殖場的股份。他一上任,就大辦村集體企業。請上級農技部門下鄉舉辦農技培訓班,引導村民「糧改菜」,發展種養業。
十多年來,塘灣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一班人在劉煥棠帶領下,先後建起了塘灣燒烤場、引進資金開發如意山莊、發展大棚蔬菜和養殖業,鼓勵大家積極種果樹、種竹筍,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村集體和村民收入的「雙贏」。
1999年,他在撤區設村的村民選舉中,以98%得票率當選為村委主任;2002年,他再次以98%的票數連任,並在村黨支部選舉中當選為書記;去年,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他又以高票數連任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清廉公心就為村民
為發展村集體經濟,上任之初他主動提出三年不領工資,如今塘灣村集體年收入40多萬元,但他和村幹部的工資每月卻不到1000元。劉煥棠說:「錢是集體的,每一分錢都應該花在村民身上。」現在,塘灣村男60歲、女55歲以上的老人,村委每月都發給60元的生活費。
近年來,近郊一些比較富裕的村都買了公車,許多村民勸他也買,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自己花錢買了一輛。現在的塘灣村,不是公車私用,而是私車公用。他經常開自己的車到市裡、區里,為集體和群眾辦事。
Ⅳ 先進工作者主要事跡
黃欣同志主要事跡來
文件格式: Microsoft Word - HTML 版
省高自技能人才培育先進工作者主要事跡
省高技能人才培育先進工作者主要事跡 1李文才,男,漢族,中共黨員,49歲,昆明市職業培訓指導中心副主任。 主要事跡:積極開展調研,在取得較好理論研究成果的
優秀紀檢工作者主要事跡【我的範文—屬於你的範文中心】
2008年1月27日 我的範文黨員材料,事跡材料,優先進工作者主要事跡優秀紀檢工作者主要事跡 。 本類相關範文: 新農村建設先進典型事跡材料 全國建設系統先進工作者事跡材料
全
http://tieba..com/club/9983646/p/4784289
省先進會計工作者推薦人選主要事跡公告
你的位置: 公告通知 全省先進會計工作者推薦人選主要事跡公告 根據省財政廳、省《關於開展全省先進財會工作集體和先進會計工作者(勞動模範)評選表彰
先進工作者主要事跡
Ⅵ 第三屆全國新農村建設先進模範事跡人物,詳情
由中國東北亞國際技術經濟合作促進會、環球智庫研究院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第三內屆全國社會主義容新農村建設先進模範人物事跡徵集活動表彰大會日前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來自湖南、廣東、山西、河南、北京、河北、山東的蔣模華、王井義等長年工作在基層的「三農」幹部獲得新農村建設十大先進人物獎。何俊峰、劉文濤、何國庭、彭清慧、抱雪等作者獲得優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