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6年遵義縣縣情,人文地理,風土民情,
遵義縣
(地名)
編輯
遵義縣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地處貴州省北部,大婁山脈東支中段與烏江中段北岸之間,介於東經106°17′22″—107°26′25″,北緯27°13′15″—28°04′09″之間,東接湄潭、甕安縣,南鄰息烽、開陽縣,西連仁懷、金沙縣,北抱桐梓縣、綏陽縣、紅花崗區、匯川區,全縣國土總面積4093.77平方公里,下轄28個鎮2個民族鄉,人口122.78萬人(2013年)。全縣海拔800~130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7℃,終年溫涼濕潤,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日照1146.9小時,無霜期270天。[1]
遵義縣地處黔中經濟區綜合開發重要區域,位於黔渝經濟走廊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境內遵南大道將遵義縣與遵義市區相連。川黔鐵路、渝黔快鐵、210國道、326國道和渝黔高速、杭瑞高速、遵茅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烏江航道順境而過直達長江,與新舟機場形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 [2]
遵義縣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礦、硫鐵礦、錳礦、鉬鎳礦、鋁土礦、硅石等。遵義縣有鴨溪發電廠和烏江渡發電廠,總裝機容量245萬千瓦,是西南地區和「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3]
遵義縣是「沙灘文化」的發祥地,清朝後期出現了黎庶昌、鄭珍、莫友芝等文人學者,民主革命時期,陳鐵、陳德明等為貴州解放做出貢獻。境內有烏江渡、沙灘景區、苟壩紅軍遺址、茶山關紅軍渡口、陳公祠、龍坪瓦廠寺等知名景點。
地勢地貌
遵義縣地貌以婁山山脈和南北向婁山支脈為骨架,與溝谷盆地等自然組合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西北高而東南低,最低點位於山盆鎮落爐,海拔為489米,最高點位於山盆鎮的仙人山,海拔為1849米。按形態劃分,在婁山山脈東南面為低山丘陵寬谷盆地地貌,海拔一般800~1000米,婁山山脈西北面為低中山峽谷地貌,海拔一般900~1300米。[2]
氣候
遵義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4.7℃,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日照1146.9小時,無霜期270天。縣境內冬季、秋末、春初,受西伯利亞南下冷空氣影響,風向多為偏北風,因地貌復雜多變,地面風主要是東北風,從春末至夏季,西太平洋暖濕氣流北向西伸,南下冷空氣變暖減弱,主要風向為偏南風或東南風。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2%左右,年平均蒸發量1150毫米。[2]
自然資源編輯
截至2010年,遵義縣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礦、硫鐵礦、錳礦、鎳鉬礦、鋁土礦、硅石等26種。其中無煙煤保有儲量6.19億噸,遠景儲量15億噸左右;鋁土礦探明儲量8251萬噸以上;硫鐵礦儲量8948萬噸。[4]
人口民族編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遵義縣總人口1243193人。2003年末,遵義縣總人口138.2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5萬人,非農業人口13.08萬人。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11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6萬人。[4]
2013年,遵義縣公安戶籍戶數385885戶,總人口1227803人。其中:農業人口1048233人,非農業人口179570人;在總人口中:男性640737人,女性587066人,性別比109:100。年內遷入7812人,遷出6138人;人口出生率10.23‰,人口死亡率5.23‰,人口自然增長率5‰。[1]
2011年,遵義縣境內除了漢族外,還有苗族、仡佬族、彝等20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共有3304戶14081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22%,其中苗族8191人,仡佬族3664人,彝族478人,土家族218人,白族165人,侗族89人,其他少數民族1276人。苗族、仡佬族是該縣兩個主要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洪關苗族鄉和平正仡佬族鄉,兩個鄉共有8個少數民族聚居村,86個少數民族聚居村民組。其餘少數民族散居楓香鎮、烏江鎮、三合鎮等20多個鎮的邊遠山區。[2]
經濟概況編輯
綜述
2013年,遵義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90804萬元,比2012年增長16.9%,增速比2012年低0.6%。其中:第一產業385497萬元,增長6.7%;第二產業1134526萬元,比2012年增長22.3%;第三產業770781萬元,比2012年增長14.0%: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比2012年增長16.2%;金融保險業比2012年增長9.6%;批發和零售業比2012年增長14.7%;住宿和餐飲業比2012年增長17.9%;房地產業比2012年增長11.3%。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6.8%、49.5%、33.7%;三次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6.3%、64.3%和29.4%;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1%、10.8%和5.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516元,比2012年增長16.6%。[1]
第一產業
2013年,遵義縣糧食種植面積125528公頃,比2012年增長2.5%。其中:夏收糧食作物面積31968公頃,秋收糧食作物面積93560公頃。油料作物面積38248公頃,油菜面積35333公頃,蔬菜面積59111公頃;烤煙面積10984公頃;葯材面積2075公頃;水稻面積30592公頃,玉米面積25288公頃,小麥面積3628公頃;薯類面積43588公頃;豆類面積11176公頃。[1]
2013年,遵義縣完成人工造林1914公頃;實施稻田養殖青田魚4227戶15100畝,全縣水產品產量21841噸,漁業總產值32858萬元,比2012年增長18.5%。[1]
第二產業
2013年,遵義縣完成工業總產值3564561萬元,比2012年增長21.1%,實現增加值914049萬元,比2012年
增長1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89857萬元,比2012年增長19.8%,實現增加值853490萬元;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230816萬元,比2012年增長144.9%;重工業增加值622674萬元,比2012年增長1.4%。
2013年,遵義縣資質以上建築業總產值73585萬元,比2012年增長72.4%;全年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4個,從業人員6135人,比2012年增加2700人;施工房屋面積923000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80.8%。[1]
第三產業
2013年,遵義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4738萬元,比2012年增長16.4%。分城鄉市場看,城鎮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37354萬元,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8.4%;鄉村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57384萬元,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06010萬元,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2.1%;住宿和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88728萬元,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7.9%。限額以上單位零售總額87019萬元,比2012年增長95.3%;限額以下單位零售總額407718萬元,比2012年增長7.2%。
2013年,遵義縣旅遊接待人次370萬人次,綜合收入28.8億元,比2012年增長29.5%。[1]
社會事業編輯
社會保障
2013年,遵義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5428人。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5%,新增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22896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3898人,「5個100」工程培訓1092人。
2013年,遵義縣城鎮居民年最低生活保障標准5400元,農村居民年最低生活保障標准2016元。全年發放城鎮低保金1337萬元、農村低保金5995萬元、救災救濟款836萬元、救濟糧806噸,發放救災物資21978件。
2013年,遵義縣職工養老保險53403人,失業保險24063人,工傷保險50997人,城居醫保62388人,職工醫保48038人,新型農村醫保1031705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徵收各項社會保險費4.73億元,累計支出社會保險基金3.84億元。[1]
教育事業
2013年,遵義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89所,其中小學189所、教學點82所、完全中學3所、高級中學4所、初級中學39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中職學校1所、特教學校1所、幼兒園66所。在校學生162911名,教職工10245名,專任教師9226名。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0.39%。
2013學年,遵義縣14486名小學六年級學生進行了文化成績監測,總分優秀率10.2%、優良率20.2%、合格率60.1%;中考全縣11611人參考,500分以上1329人,居遵義市之首;高考報考人數9568人,一本上線人數文科192名、理科1208名,7943名考生被高等院校錄取,高考升學文科錄取率86.2%,理科錄取率80.9%,中職錄取率81.9%。2013學年,遵義縣8人考入清華、3人考入北京大學、2人考上香港理工大學。[1]
文化事業
2013年,遵義縣縣有文化館1個,基層文化站31個,藏書105.8萬冊(含鎮鄉圖書館藏書),縣級圖書館1個,其中:縣圖書館圖書總藏量31萬冊;鎮(鄉)圖書館(室)20個,接待讀者16萬人次,圖書流通15萬人次。
2013年,遵義縣編輯播報《遵義縣新聞》324期,製作審定並按時播出《新聞視點》54期,《小康之路》25期,《新聞半月談》25期,《警界時空》25期,《藝苑風景》25期,《播雅書苑》25期。開辟「雙創一鞏固在行動」、「高考聚焦」、「支部登台 黨員亮劍」等專欄13個。上送新聞346條,總計播出222條。其中:央視播出2條,省台播出7條,市台播出213條,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
2013年,遵義縣有文化經營單位234家,其中:印刷廠11家,音像製品出租及零售23家,書報刊經營單位34家,打字復印經營部41家,電子產品(軟體銷售)2家,國營新華書店1家。[1]
醫療衛生
2013年,遵義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957個,其中:醫院24個,衛生院、所31個,衛生監督1個、疾控1個,婦幼保健站1個,衛生室899個;衛生機構人員4125人,衛生機構床位數3379張。全縣103170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比2012年增加11850人。[1]
風景名勝編輯
雲門囤景區,位於蝦子鎮東部、三渡鎮東南,北距遵湄公路5公里,因地處洛安江與湄江匯集處,群山環抱,雲霧常年飄浮期間而得名。
風景名勝 (3張)
烏江渡景區位於烏江鎮,距省城貴陽100公里,距歷史名城遵義50公里。2003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2005年,烏江渡發電廠被授予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景區成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6]
沙灘文化旅遊景區位於新舟鎮沙灘村,距遵義市中心城區47公里。「沙灘」因樂安江中一片四面環水的沙洲而得名。從明朝末至清朝後期,沙灘孕育了以鄭珍、莫有芝、黎庶昌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其學術成就影響深遠,被稱為「沙灘文化」。沙灘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大悲閣、洛安江堤、沙灘大橋、水紅樹、禹門山古柏林、禹門寺、摩崖石刻、沙灘文化陳列館、黎庶昌故居、琴洲、筆架山、花丘山、黎庶昌墓、青田山、大沙壩等。
苟壩會議會址,位於楓香鎮苟壩村馬鬃嶺山腳,距縣城50公里。苟壩內革命歷史遺跡有:苟壩會議會址(新房子)、紅軍醫院(黑神廟),周恩來、朱德舊居(長五間)、苟壩老街(苟壩抗捐委員會舊址)、水口寺(紅軍警戒崗哨)、馬鬃嶺紅九軍團司令部駐地、紅軍烈士墓,紅軍標語,還有魯屏周墓和陶瓷廠。[7]
瓦廠寺,古稱復興禪院,在龍坪鎮東5公里仙鳳山麓後台壩,是縣境內尚存規模最大的梵剎。該寺保存著一批木雕和石刻藝術品,以佛像、人物造型、花草鳥獸圖案為主,以及仙山瓊閣、建築器物、山川風景等圖案。
② 貴州鄉村風景哪裡好
1.播州區花茂村:花茂村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之東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6公里,東接樂山鎮新華村,西靠楓元村,南鄰土壩村,北抵苟壩村。全村總面積9.8平方公里。2017年12月,花茂村獲2017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榮譽。
2.花溪區久安村:久安村地處貴陽市花溪區西北面,全村總面積8.38平方公里,總人口2211人,共計659戶,10個村民小組,流動人口58人,人均純收入7300元 。
3.關嶺縣落葉新村:落葉新村距關索街道辦事處8公里,全村行政面積5.1平方公里,土地以山區為主,山形起伏較大,耕地面積2830畝,以水稻、玉米、蔬菜、生薑為主要種植作物。全村共11個村民小組818戶3008人,民族主要為苗族,布依族。
4.六枝特區太和村:太和位於復興鎮北部,與新興社區接壤,東面是長江村,南面是復興村,太和村共設六一國際兒童節個村民組,726戶、2703人,共有2個民族,全村面積1818.59公頃,其中林地1330.01公頃,耕地252.11公頃,建設用地21.51公頃,全村主要從林業、種植、養殖為主,有著豐富的林業資源,年產竹原料可達8000噸左右。
5.大方縣木寨村:木寨村位於核桃鄉北面,距鄉政府所在地六公里,全村總面積7.27平方公里,轄10個村民組,共614戶,2598人,共有黨員45名,聚居漢、彝、苗、白蒙古等多種民族,是核桃鄉土地肥沃、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主要村之一。
6.沿河縣新仲村:新仲村,位於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北部新景鄉新景河下游,是黔東北有名的生態觀光農業村。全村轄龔溪口、雷子堡、新景壩、野茶坨、青杠埡、水尒龍、潘家寨、龍家寨、大坨、譚家場、學堂頭、幸福灣等自然村寨。為新景鄉人民政府駐地,村境內有國營邊山農場、譚家場中學、新景鄉中心完小、新景鄉中心衛生院、烏江彭水庫區集中移民安置點。
7.三穗縣頗洞村: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100元。近年來,頗洞村「兩委」以黔東(三穗)生態觀光農業示範區的啟動建設和土地整理、「一事一議」、蔬菜產業化扶貧等項目的實施為契機,搶抓發展機遇,轉變發展思路,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05年,該村被縣委列為「生態文明富裕村」,同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2003——2004年度「文明村寨」,後又被列為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8.荔波縣賽莪村:荔波縣,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南部。東北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縣、榕江縣接壤,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縣、南丹縣毗鄰,西與獨山縣相連,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面積2431.8平方千米,人口17.28萬人(2010年)。荔波縣轄1街道5鎮2鄉,境內有樟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茂蘭自然保護區,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176880萬元,比2009年增長12.87%。
9.冊亨縣板弄村:東與望謨縣油邁鄉相鄰,南與納碰村接壤,西臨納碰村,北與洛王村交接。現有農391戶,1697人,有勞動力1102人。轄5個村民小組,板弄組,納岩組,新寨組,八達組。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 發展口號:主要經濟產業:早果菜種植,畜牧養殖,漁業生產 名特產品:玉金香甜瓜,早熟蔬菜 辦公所在地:岩架鎮板弄村。
10.納雍縣小屯村:小屯村,位於貴州省納雍縣騌嶺鎮。2017年11月,小屯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③ 紅軍長征時幾個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
依次順序為: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越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
總體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3)苟壩村新農村擴展閱讀:
長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
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④ 「苟」作為姓氏,是不是有其他的讀音
苟只有一個讀來音,念:源gǒu
具體釋義如下:
部 首艹 筆 畫8
五 行木 五 筆AQKF
意思:
1.姑且;暫且:~安。
2.草率;隨便:一絲不~。
3.文言連詞。如果;假使:~不教,性乃遷。
4. 姓。
常用片語:
苟存、苟合、苟延、苟活
(4)苟壩村新農村擴展閱讀
一、苟全[ gǒu quán ]
苟且保全(生命):~性命。
二、不苟[ bù gǒu ]
不隨便;不馬虎:~言笑(形容人態度莊重)。一絲~。
三、苟且[ gǒu qiě ]
1.只顧眼前,得過且過:~偷安。
四、苟同[ gǒu tóng ]
隨便地同意:未敢~。
五、苟簡[ gǒu jiǎn ]
苟且簡略;草率簡陋。
⑤ 傳承紅色基因演講稿500字
寫作思路:寫出自己對於紅色基因的理解,表達出自己努力傳承紅色基因的意願和決心,並表述出自己正在做的努力。
正文:
什麼是紅色基因?我認為,一代代人民英雄和愛國志士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鋪就了一條通往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以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托起中華民族的脊樑,這種精神力量能超越時空一以貫之永不褪色這就是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是引用了生物、動物、遺傳的生物概念來借鑒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革命傳統的說法,這就是紅色基因的概念。
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需要傳承紅色基因,用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教育下一代,增強下一代的信仰。作為一名黨員,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是義不容辭的。筆者認為,通過發展紅色旅遊,傳承紅色文化,讓紅色基因入心入腦,人人能講紅色故事,讓黨員將這種理念轉化為行動。
1935年,遵義會議之後,紅軍長征在三渡赤水河前經過楓香,在花茂村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紅色陶瓷工會、苟壩抗捐委員會等紅色政權,還召開了苟壩會議,撤消了進攻打鼓現場的決議,關鍵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苟壩會議是對遵義會議的補充和完善,我們今天能夠幸福地生活和工作,一定要發揚紅軍當年的精神,弘揚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苟壩會議精神,忠誠於黨,做紅色基因的傳承人。
近幾年來,苟壩紅色文化旅遊創新區建設了苟壩會議陳列館、紅軍村等基礎設施,為紅色旅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下一步要進一步挖掘苟壩紅色文化,加強宣傳報道,擴大苟壩會議在全國的知名度。
花茂村登上2015年中國紅色旅遊榮譽榜,榮獲全國唯一「2015最美紅村」殊榮,九豐農業公園、花茂村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和苟壩會議陳列館2015年被貴州省委組織部幹部人事學院列為現場教學點,中組部培訓班兩次走進花茂村苟壩村。
201X年5月,中國旅遊協會休閑度假分會授予楓香鎮花茂·苟壩「度假社區」稱號,下一步,將把花茂—苟壩打造成全國的紅色教育培訓基地。要緊緊依託苟壩會議紅色資源,楓香鎮獨有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紅色游、田園游、智慧游。
⑥ 百家姓中苟字怎麼讀
讀:【 gǒu】
一、苟的釋義:
1、姑且;暫且:~安。
2、草率;隨便:一絲不~。
3、文專言連詞。如屬果;假使:~不教,性乃遷。
二、組詞:
苟求、偷苟、狗苟、苟生、苟若
苟美、苟欲、苟悅、苟止、苟敬
(6)苟壩村新農村擴展閱讀
一、字源演化: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苟,艸也。從艸,句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苟,一種草。字形採用「艸」作邊旁,採用「句」作聲旁。
三、相關組詞:
1、苟若[gǒu ruò]
猶苟且,草率馬虎。
2、狗苟[gǒu gǒu]
像狗那樣苟活。
3、苟欲[gǒu yù]
貪求。
4、苟止[gǒu zhǐ]
苟且行事。止,舉止行動。
5、苟妄[gǒu wàng]
胡作非為。
⑦ 「苟」在姓氏中的正確讀音是"ju"還是"gou"
gǒu
⑧ 貴州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是如何富起來的
守住了鄉愁 走上致富路
——探訪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
花茂村「紅色之家」農家樂的遊客絡繹不絕。
「土地是我們致富的寶,我們要用技術帶動周邊村鎮共同發展。」潘克剛計劃明年適時增加耕地種植面積,帶動更多人致富。「做大做強農業產業,花茂村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在潘克剛的計劃中,還將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如今,村裡全面小康總體實現程度預計為99.18%,並已被評為省級同步小康示範村。「今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計劃突破2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可達1.6萬元以上。」潘克剛言語間信心滿滿。
留得住的鄉愁
打造鄉村文化特色產業
參加黨的十九大之前,潘克剛既緊張又期待:緊張的是,小小的花茂村會有人注意嗎?而期待的是,這兩年村裡交出的答卷能否令人滿意,不辜負為新農村建設付出努力的人們。作為十九大代表,潘克剛來到北京後,顧慮瞬間打消,大家不但知道花茂村的名號,更對村子的發展充滿好奇。潘克剛一遍又一遍地講述著村子的發展歷程,越來越多的人期待著到花茂村看看。
潘克剛說:「我下一步最關注的,就是對鄉村旅遊作分析和預測。如果村裡旅遊市場趨於飽和,就要提前採取措施,必須讓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
誠如此言,沒有文化支撐、沒有形成地方特色,鄉村旅遊就難以保持吸引力。花茂村從自身歷史文化開掘,從代代相傳的手工技藝中,找到了自己的「過人之處」。
花茂陶瓷業有些歷史。從有據可查的清代光緒年間算起,距今約有140多年的歷史。村裡就此專門打造了一條集旅遊休閑、陶藝展示於一體的陶藝一條街,母先才的店是街上最顯眼的一家,他家的手藝已經傳了四代。村裡還送了幾位有家傳手藝的人出去學現代技術,母先才就在其中。回來後,他申請到小微企業鼓勵資金,再加上貸款和借來的本錢,總共投資近百萬元,擴大了陶藝館的規模。「如今收入翻了幾番,手藝我不丟了,還得傳給孩子。」母先才說。陶藝一條街成為村裡的特色,在這里不僅能看到各式土陶藝術品,還可以親自動手,製作一件土陶產品帶回家。
這條街上還開了一家古法造紙體驗館,館里坐鎮的是隔壁苟壩村的村民敖坤。敖坤剛從河南科技大學畢業,學的是國畫專業。從外省歸來後,敖坤施展所學,使具有400多年歷史傳統的古法造紙煥發了新生機:一系列依託古法造紙技術、融合當地藝術特色的文創產品出現在大山裡的花茂村,馬燈、書本、手賬、明信片等,讓遊客愛不釋手,一到旺季產品供不應求。
「我們計劃形成鄉村旅遊、農業產業和特色文化產業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潘克剛說,花茂村不僅守住了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還形成了獨具個性和歷史傳承的文化特色。如今,村裡各項產業齊頭並進,全村外出務工人員從2012年的3356人,減少到現在的不到1000人,甚至吸引了不少周邊地區的人員來就業。
花茂村人守住了自己的鄉愁,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花茂村的鄉愁,就是讓人來了不想走。」潘克剛笑著說。
在市區,交通也方便多了。
⑨ 遵義苟壩會議讀後感
苟壩會議成立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三人團,完成了遵義會議改變黨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的任務。進一步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突圍轉移("長征"的提法是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進入彝民區後朱德提出的)中的中共中央,主要是領導紅軍打仗、求生存。毛澤東在遵義縣楓香鎮苟壩村復執中國工農紅軍最高領導權、指揮權,使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命運實現了生死攸關的偉大轉折。在幫助周恩來指揮軍事時,就構思成熟把"滇軍調出來"戰略計劃。這個計劃是從一渡赤水河、二渡赤水河兩次被動轉移實踐中形成的。毛澤東不放棄進攻駐仁懷壇廠的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反對進攻打鼓新場;就是希望從長計議,實施把滇軍調出來,進滇入川戰略計劃。
苟壩是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1935年,三個人在這里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在小的時候常常聽奶奶講起她們當年看見這些人來到這里的故事,她說剛開始她們聽說是一群什麼都要強的人來咯,全都躲進了我們家後面的那些山洞裡,嚇得要死,過幾天她們偷偷地跑了回來看見了他們(這就是革命先輩中國工農紅軍)。他們在那兒忙忙碌碌,到了晚上有的就睡在我們家的曬壩里。等他們走後奶奶們回家來看見自己家的東西都在,他們究竟是些什麼人?奶奶們都愣住了。後來解放了她們才知道紅軍就是當年來過我們家鄉的那些人。
苟壩會議舊址於 2011年7月1日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