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設農村新社區和新農村建設的模式有哪些
發展農村社區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與有效途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
一、我國現有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從不同的視角可將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作不同的歸納,實際上這些模式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1.從農村社區的建置及其邊界來看,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1)一村一社區。這是在現行的村委會的基礎上,一村只設立一個社區。該模式比較切合農村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村民的認同感比較強,有利於實施村民自治,且沒有增加管理層和管理成本。缺點是村委會和社區合二為一,社團力量相對薄弱。該模式由四川省宜賓市率先探索,目前已有226個縣市區實行了一村一社區的建置,占實驗縣市區總數的76.09%,是最普遍的一種模式。
(2)多村一社區。這是在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村中,選擇中心村或較大的村為單位設立社區,形成的農村社區村委會農戶模式。該模式的優勢在於社區服務少了行政色彩、多了專業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但這勢必要增加管理成本,且與村民自治的結合度不高。已有45個縣市區實行該模式,占實驗單位總數的15.15%,例如山東省諸城市。
(3)一村多社區。這是在一個村設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區。在一些地方,由於建制村的轄區過大,故在一個行政村內設立多個社區,形成了村委會農村社區農戶的模式。該模式能促進社區服務組織的發育和成長,充分體現村民的自我服務和管理。但是該模式中的社區實質上只是農村社區村委會下設的小區或服務站(點),故無法發揮社區的發展、建設、管理的功能。已有21個實驗縣市區實行該模式,總實驗單位總數的7.07%。例如,湖北省遠安縣在洋坪鎮雙路村實行的撤組建社。
(4)集中建社區。這是在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的小區設立的社區。又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農(牧)民聚居設社區。如天津、成都等地支持和鼓勵農民遷村騰地、集中居住;另一種是以甘肅阿克塞縣為代表的在人口自然聚居形成的地區設立社區。該縣將3個鄉鎮10個村整合成1個民族新村牧農村中心社區,建立牧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下設3個牧農村社區服務站,由此形成全縣設立自然村社區一中心三站的社區模式。
2.依據與城鎮的距離,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分為以下三種:
(1)城市化擴張下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有學者稱之為城郊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它將城郊鄉鎮政府直接改為街道辦事處或城中村村委會直接改為居委會社區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城鄉一體化的契機,對處於大中城市郊區的農村地區進行社區化建設和管理。例如,深圳全面撤銷鎮政府成立街道辦事處,撤銷村委會成立居委會。該模式使得城鄉社區建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節省建設成本。
(2)就地城鎮化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稱為集鎮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它是以集鎮為依託,以中心鎮、中心村為中心展開社區建設。它主要包括:一是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的小集鎮為中心的鄉鎮大社區模式;二是以村莊合並後的村部所在地或條件較好的自然村為中心的中心村社區模式,例如贛州模式。該模式與農村的城市化道路相一致。
(3)村民自治體制下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稱為村落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它是指以行政村或自然村為基本單位展開社區建設。例如,湖北省秭歸縣楊橋鎮各行政村建立了村委會社區理事會互助組基本農戶這一新型的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實行了村小組社區自治模式。這實質是對村民自治的一種內在調整,但未對村委會和社區理事會的職責進行明確界定。
3.從農村社區體制改革角度,形成了如下模式:
(1)村落自組織模式。這是指在沒有外部強制指令的前提下,村落社區成員通過面對面協商,自發組織並管理村落社區事務。該模式以自然村落為界,邊界和受益主體清晰;以村落民間組織為主要治理主體,以自治和志願為治理機制,在行政村黨組織領導和村民委員會指導下,通過協商民主治理村落社區事務,例如江西省。該模式提升了社區的自治能力,但沒有觸動長期以來村民委員會的行政化問題,且由於村落社區自組織與村級行政的職責關系交叉,社區自組織功能的發揮受限。
(2)村社合一模式。這是指村委會與社區服務組織成員交叉任職,功能合一的社區模式。建制村與社區空間合一;村兩委下設社區服務組織,村兩委成員與社區服務組織領導成員交叉任職;村民委員會自治管理與社區服務職能合一;社區工作者隊伍專兼結合,例如重慶市永川區等地。這節省了管理成本,工作效率較高,但村民委員會與社區服務組織職責不清,人員重疊,導致社區行政色彩濃厚,削弱了社區自治的功能,且社區服務的專業化和效能面臨挑戰。
(3)村企主導模式。這是指村民委員會、村辦企業、社區服務組織成員交叉任職,功能合一的模式。首先,在組織結構上,村民委員會、村辦企業、社區服務組織負責人實行一套班子、三塊牌子、交叉任職。其次,在組織功能上,社區的自治管理、行政管理、服務職能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沒有分開。第三,村級組織是社區建設的主導者。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村辦企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為農民帶來了直接的利益。但村民委員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一的制度安排,影響了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制約了村民自治的開展。這在江蘇省等集體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較為普遍。
(4)聯村建社模式。這是指介於行政村與鄉鎮政府之間,以一定服務半徑設置社區服務組織,專門承接社區行政事務和公共服務的模式。在多個建制村基礎上設置社區,建立社區服務組織和社區黨總支,兩個組織交叉任職;社區
服務組織性質定位為服務農民的平台,主要承接社區行政事務和社區公共服務。這創建於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農村社區和一部分人口密度較大的中西部平原地區,例如舟山市。該模式可以較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社區資源,但容易制約村民自治。
4.按照政府和社區之間權能關系的不同,社區建設模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行政主導型。在該模式中,基層政府組織是農村社區管理的主體,通過行政手段發揮政府組織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的優勢,實施對社區資源和社區組織的控制,在短時間內體現出社區建設的效率。但是基層政府對社區建設的各項事宜統包統攬,限制了社會組織的發展和農民的參與,不利於社區自治能力的提高和社區建設的深入開展。在欠發達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有限,農民參與意識薄弱等原因,農村社區建設可以暫時採取這種模式。
(2)合作型。該模式是由政府對社區進行間接和寬松的干預,政府部門人員與地方及其它社團代表共同組成社區管理機構,社區以自治為主,政府有關部門負責規劃和指導,並提供較多的經費支持,由社區內的社會組織履行政府原本承擔的部分職能。這利於提高農村社區自治能力,尤其是農村社區的民主選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增加了資金投入的來源渠道。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村民自治得到很好地落實的地區,可以採取這種模式。
(3)自治型。該模式主要表現為農村社區自治組織真正成為社區建設的支柱力量,成為承擔社區公共事務管理與決策的自治性組織。政府與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共同為農村社區提供資源。該模式使得社區內各種資源不斷進行互補,提高了農村社區整合資源的能力。但這對社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要求較高,是農村社區的發展趨勢。在發達地區,經濟充分發展,市場機制比較發達,利益和權力多元分化,參與意識強烈,可以採取該模式。
二、以吉林省為例,新農村建設的20種建設模式:
1.美麗鄉村模式(通化市東昌區夾皮村)
2.社區建設模式(農安縣陳家店村)
3.舊村改造模式。(敦化市小山子村)
4.整體推進模式(通化縣委縣政府)
5.景觀帶建設模式(磐石市委市政府)
6.民族建村模式(和龍市光東村)
7.民俗文化模式(東豐縣紅榔頭村)
8.產業富村模式(洮南市翻身村)
9.旅遊興村模式(長白縣望天鵝新村)
10.合力共建模式(集安市上活龍村)
11.能人治村模式(公主嶺市興林村)
12.合作共贏模式(德惠市吉家村)
13.項目帶動模式(伊通縣保南村)
14.新式民居模式(扶余市廣發社區)
15.環衛下鄉模式(綠園區委區政府)
16.鎮鄉帶村模式(吉林市小白山鄉黨委政府)
17.屯務管理模式(雙陽區委區政府)
18.村規民約模式(伊通縣營城子鎮黨委政府、磐石市永紅村、公主嶺市清林村、榆樹市紅廟子村)
19.志願服務模式(扶余市委市政府)
20.服務外包模式(吉林市豐滿區建華村)
來源: 吉林日報
⑵ 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區建設有何不同
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 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點和平台。農村社專區建設不僅屬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更是農村基層社會及其管理體制的重建和變革。當下要建設的農村社區不是以傳統自然村落為基礎的文化共同體, 而是能夠不斷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社會需要, 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現代社會生活共同體。在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必然要創新農村基層管理體制。由自然村落制度到社隊村組制度, 再向社區制度轉變, 可以整合資源,完善服務, 實現上下互動、城鄉一體, 並建構起政府公共管理與社區自我管理良性互動,公共服務與社區自我服務相互補充的新型制度平台
⑶ 農村社區建設的詳細內容
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向回農村延伸,公答共財政向農村傾鈄,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科學技術向農村擴散,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了城鄉社會協調發展。
⑷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涵蓋了哪些方面
農村社區,既有別於傳統的行政村,又不同於城市社區,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並在一起,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或者是由一個行政村建設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既不能等同於村莊翻新,也不是簡單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在農村營造一種新的社會生活形態,讓農民享受到跟城裡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過上像城裡人那樣的生活。它由節約土地,提高土地生產效率,實現集約化經營為主導,農民自願為原則,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目標,讓農民主動到社區購房建房,交出原來的舊宅用於復耕。實現社區化之後,農民又不遠離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環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農村社會建設相對滯後、公共服務資源匱乏的問題凸顯;農民在解決溫飽、基本實現小康之後,對居住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要不斷滿足農村居民的這些要求,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他們共享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2009年10月發布的《關於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以中心村為核心,以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為契機,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抓手,積極穩妥推進遷村並點,促進土地節約、資源共享,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逐步實現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2.新型農村社區與新農村的區別有哪些:
一是人口集聚規模的變化,按照河南省建設廳的要求,2009年,各地組織建設的中心村、基層村,只要求中心村人口要達到2000人以上,基層村人口要達到800人以上,而現在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人口集聚規模要達到5000人以上,其他地市,如許昌市,新型農村社區人口集聚規模要求要達到10000人以上。
二是有效服務半徑的變化,新農村建設中,在村莊布局方面對農村生產服務半徑要求是必須滿足農民生產需要,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服務半徑要求是,各新型農村社區布點,社區與社區之間的間距不能少於2公里,社區與鄉鎮集鎮區、社區與城市規劃區之間也不能少於2公里。
三是社區職能的轉變,新農村建設是在讓農民不擺脫土地耕種的情況下,進行的建設,不強制要求居住戶型,主要以改變農村生活環境為目的。而新型農村社區是在農村土地流轉和宅基地有嘗收回工作不斷深入的情況下,要求大部分農民擺脫土地耕作,建設的純居住性社區,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生產,便於大型機械進入田間,節省人力物力,節約集約使用建設用地。使大部分居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進行糧食等農作物的再加工,或參加產業生產等。
四是住房條件的改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將不再批准或盡量少批三層以下農村居民住宅,而是以市場化手段,委託開發商協助建設四層以上單元式住宅或小高層建設。
五是服務設施的改善,以往建設新農村,由於中心村、基層村人口集聚規模過小,政府財政投資造成了撒糊椒面現象,使大部分村莊建設不能得到政府的扶植,村莊內臟、亂、差現象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會撤底改變這種現象,社區住宅由具有開發資質的開發商統一建設,採取置換、低價出售等方式吸引周邊群眾,社區內道路、水電等設施由政府負責買單,或以社區捐助等形式,統一建設、統一開發,使廣大農村群眾能得到更多的實惠。
3.為什麼現在要求所有的村莊全部停止個人和新農村建設?
相信大家從各類新聞媒體都有所了解,為了推進城鎮化進程,實現中原經濟區建設目標,從2011年11月23日開始,市委、市政府就開始籌備商丘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2009年各縣組織編制的村莊布局規劃與村莊規劃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如果各地仍然按老的村莊規劃進行建設,如果再讓農村居民在老宅基地上繼續建房,重復建設只會對個人財產方面造成更嚴重的損失,建成的村莊也無法滿足人口集聚規模不斷增加的需要。商丘市提出的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目標是:五年內,要完成50%以上的社區建設和村莊遷並工作,最遲到2020年,也就是8年時間,各縣要全部完成所有社區建設和村莊遷並任務,如果我們再在老宅基地上建設,新建的房子就等於只能居住不到五年時間。對未經批准進行的一切建設,政府是不負擔任何拆遷補償費用的,如果繼續進行無序建房活動,只能給廣大農民群眾增加不必要的個人財力浪費。因此,市政府要求各地要嚴格控制各類涉農建設,避免造成進一步的浪費。
4.為什麼現在各縣都沒有任何關於農村規劃建設的動靜了?
大家都應該明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是直接提出號,就直接進行建設的,所有建設,如果沒有提前規劃,都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因素。市委、市政府在12月8日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進會上,也明確提出,所有社區建設,必須規劃先行,並嚴格指出,各地要堅持做到沒有規劃,不進行任何建設,不搞任何沒有規劃的建設。所以,現在市委、市政府各部門都在根據會議精神,積極修訂各類政策方針,正在組織修編村莊布局規劃。只有先把社區布局選好定好,才能編制每個社區的建設規劃。
規劃部門要嚴抓各地的規劃法培訓和規劃宣傳、規劃成果公示工作,每季度都要開展培訓,對各縣規劃主管部門和鄉鎮政府村鎮規劃管理人員進行規劃法普及培訓,對所有鄉鎮長書記、所有村組幹部進行規劃法培訓。
⑸ 牛街社區民族文化的融合建設對新農村社區建設和管理有什麼借鑒意義
凡寺中一復概錢糧財帛出入,皆是制鍾住持掌管,林澹然毫不沾手,惟坐禪念佛而已。又過了數月,時值初冬天氣,黃菊籬邊甲褪,芙蓉江上裝殘。寒威逼體,邊關戍卒整征衣;冷氣侵膚,山寺老僧修破袖。當日卻值十月初三日,乃是梁武帝寵妃王娘娘壽誕之辰。聖上欽差內監、太尉,齎捧香燭紙馬、錢米蔬菜。到妙相寺來,令鍾守凈、林澹然主壇。又差二十四員僧官,做七晝夜預修功德。免不得敲鍾擊鼓,誦經念佛,滿寺僧眾,各守執事,循規蹈矩,毫不紊亂。城裡城外來看道場的,堆山積海,早惹動了一夥強人。
⑹ 新農村社區建設和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概念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當前,應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真正帶給農民實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些理論問題需要深化認識,有些政策問題需要認真把握。
新農村建設新在哪裡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黨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過這個提法。盡管是同一提法,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提出的課題。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重點,不是直接對農民進行收入補貼或對農產品價格進行補貼,而是指從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轉向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找文章,到]惠及農民,讓公共財政更多地覆蓋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與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及隨後連續重申的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說法一以貫之,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為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也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更全面的目標。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建議》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應該是:在未來15年左右的時間,使農村的整體面貌大為改觀,城鄉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具體目標應該是:努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等社會事業,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明顯改變村容村貌;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
更完整的思路。在指導思想上,明確了一個基本認識,即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村莊建設;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在具體工作思路上,不僅注重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改變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僅重視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而且重視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強調繼續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僅強調立足於促進農業和農村自身的改革與發展,而且重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不僅強調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而且注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不僅立足於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而且謀劃長遠,提出了保障新農村建設持續進行的政策框架。
「十一五」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在哪裡
「十一五」時期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新農村建設要開好局、起好步,必須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真正帶給農民實惠。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穩定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切實維護農民的權益。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品種,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加大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積極發展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起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應對進口農產品的沖擊,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創造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培育新型農民。
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轉向農村。2005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3萬億元,而中央財政用於同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六小工程」建設方面的資金約為293億元,尚不足財政收入的1%。與此相對照,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8萬億元,其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達2萬多億元。應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由以城市建設為主轉向更多地支持農村中小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廣大農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逐步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同時,不斷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其教育質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新機制。
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看病難、醫療費用高、醫療保障程度低,是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病戶的醫療負擔,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應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逐步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逐步建立適合農村實際的社會救助和保障體系。完善農村「五保戶」和重病、重殘人群的供養、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救助標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養老保障方面,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文秘雜燴網 http://www.rrrw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