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建設新農村國家有什麼政策
政策一:三權分置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於深化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引導和促進資本向農村農業集中,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和農業產業的結構優化,促進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切實提升土地產出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政策二:鄉村振興
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現狀亟待解決,具體體現在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逐年加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差距明顯,教育、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等方面。
政策三:糧改飼
糧改飼,是農業村業部開展的農業改革,主要引導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同時也因地制宜,在適合種優質牧草的地區推廣牧草,將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奶罐+肉庫」,將糧食、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調整為糧食、經濟、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
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1)新農村建設哪些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土地權屬分為國有土地和農村集體土地兩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是指農民從事二、三產業及其居住生活的空間承載地,包括農村居住用地、農村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用地、村辦及鄉鎮企業用地等。
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進入市場,與國有建設用地享有平等權益,有利於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土地價格,建立與城鎮地價體系相銜接的集體建設用地地價體系,促進土地在競爭性使用中實現更合理的配置。
《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確定了依法依規、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優先和全面覆蓋原則,即必須嚴格依據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推進;堅持將便民、利民、護民要求貫穿全過程,同時盡可能提高效率。
② 新農村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內容介紹:
(1)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2)新農村建設哪些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實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以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
1.農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農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採取符合自身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3.堅持對內進行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堅持開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來的資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
4.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③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涵蓋了哪些方面
農村社區,既有別於傳統的行政村,又不同於城市社區,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並在一起,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或者是由一個行政村建設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既不能等同於村莊翻新,也不是簡單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在農村營造一種新的社會生活形態,讓農民享受到跟城裡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過上像城裡人那樣的生活。它由節約土地,提高土地生產效率,實現集約化經營為主導,農民自願為原則,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目標,讓農民主動到社區購房建房,交出原來的舊宅用於復耕。實現社區化之後,農民又不遠離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環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農村社會建設相對滯後、公共服務資源匱乏的問題凸顯;農民在解決溫飽、基本實現小康之後,對居住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是要不斷滿足農村居民的這些要求,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他們共享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2009年10月發布的《關於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以中心村為核心,以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為契機,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抓手,積極穩妥推進遷村並點,促進土地節約、資源共享,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逐步實現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2.新型農村社區與新農村的區別有哪些:
一是人口集聚規模的變化,按照河南省建設廳的要求,2009年,各地組織建設的中心村、基層村,只要求中心村人口要達到2000人以上,基層村人口要達到800人以上,而現在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人口集聚規模要達到5000人以上,其他地市,如許昌市,新型農村社區人口集聚規模要求要達到10000人以上。
二是有效服務半徑的變化,新農村建設中,在村莊布局方面對農村生產服務半徑要求是必須滿足農民生產需要,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服務半徑要求是,各新型農村社區布點,社區與社區之間的間距不能少於2公里,社區與鄉鎮集鎮區、社區與城市規劃區之間也不能少於2公里。
三是社區職能的轉變,新農村建設是在讓農民不擺脫土地耕種的情況下,進行的建設,不強制要求居住戶型,主要以改變農村生活環境為目的。而新型農村社區是在農村土地流轉和宅基地有嘗收回工作不斷深入的情況下,要求大部分農民擺脫土地耕作,建設的純居住性社區,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生產,便於大型機械進入田間,節省人力物力,節約集約使用建設用地。使大部分居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進行糧食等農作物的再加工,或參加產業生產等。
四是住房條件的改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將不再批准或盡量少批三層以下農村居民住宅,而是以市場化手段,委託開發商協助建設四層以上單元式住宅或小高層建設。
五是服務設施的改善,以往建設新農村,由於中心村、基層村人口集聚規模過小,政府財政投資造成了撒糊椒面現象,使大部分村莊建設不能得到政府的扶植,村莊內臟、亂、差現象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會撤底改變這種現象,社區住宅由具有開發資質的開發商統一建設,採取置換、低價出售等方式吸引周邊群眾,社區內道路、水電等設施由政府負責買單,或以社區捐助等形式,統一建設、統一開發,使廣大農村群眾能得到更多的實惠。
3.為什麼現在要求所有的村莊全部停止個人和新農村建設?
相信大家從各類新聞媒體都有所了解,為了推進城鎮化進程,實現中原經濟區建設目標,從2011年11月23日開始,市委、市政府就開始籌備商丘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2009年各縣組織編制的村莊布局規劃與村莊規劃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如果各地仍然按老的村莊規劃進行建設,如果再讓農村居民在老宅基地上繼續建房,重復建設只會對個人財產方面造成更嚴重的損失,建成的村莊也無法滿足人口集聚規模不斷增加的需要。商丘市提出的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目標是:五年內,要完成50%以上的社區建設和村莊遷並工作,最遲到2020年,也就是8年時間,各縣要全部完成所有社區建設和村莊遷並任務,如果我們再在老宅基地上建設,新建的房子就等於只能居住不到五年時間。對未經批准進行的一切建設,政府是不負擔任何拆遷補償費用的,如果繼續進行無序建房活動,只能給廣大農民群眾增加不必要的個人財力浪費。因此,市政府要求各地要嚴格控制各類涉農建設,避免造成進一步的浪費。
4.為什麼現在各縣都沒有任何關於農村規劃建設的動靜了?
大家都應該明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是直接提出號,就直接進行建設的,所有建設,如果沒有提前規劃,都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因素。市委、市政府在12月8日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進會上,也明確提出,所有社區建設,必須規劃先行,並嚴格指出,各地要堅持做到沒有規劃,不進行任何建設,不搞任何沒有規劃的建設。所以,現在市委、市政府各部門都在根據會議精神,積極修訂各類政策方針,正在組織修編村莊布局規劃。只有先把社區布局選好定好,才能編制每個社區的建設規劃。
規劃部門要嚴抓各地的規劃法培訓和規劃宣傳、規劃成果公示工作,每季度都要開展培訓,對各縣規劃主管部門和鄉鎮政府村鎮規劃管理人員進行規劃法普及培訓,對所有鄉鎮長書記、所有村組幹部進行規劃法培訓。
④ 新農村建設都有哪些規定
一、農村建設用地
建設用地包括: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特殊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二、建設用地規定
1、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可見,我國將集體建設用地分為鄉鎮企業用地、村民住宅用地和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用地。
2、只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才能入市,而不是所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指以純粹盈利為目的,進行相關建設的土地。
國有經營性建設用地包括「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由此可見,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方面,只有鄉鎮企業用地才符合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性質,在符合一定條件下,才能入市。
(4)新農村建設哪些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各地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積極開展土地登記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對推進土地市場建設,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受當時條件限制,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整體滯後,有的地區登記發證率還很低,已頒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大部分只確權登記到行政村農民集體一級,沒有確認到每一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這與中央要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不相適應。
明晰集體土地財產權,加快推進這項工作的任務十分緊迫繁重。按照中央有關要求,到2012年底要把全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同時加快推進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確定了依法依規、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優先和全面覆蓋原則,即必須嚴格依據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推進;堅持將便民、利民、護民要求貫穿全過程,同時盡可能提高效率。
在中央有關文件總體要求下,允許各地根據自身條件,在滿足維護農民土地權益和管理需要前提下,進一步細化政策;對開展綜合整治和需要流轉的農村土地,優先進行登記發證,為整治和流轉提供條件。
盡快完成綜合改革實驗區、農村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地區、城鄉接合部等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滿足改革發展和穩定需要。全面覆蓋原則即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應覆蓋到全部農村集體土地,包括林地、草地等 。
⑤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有哪些
這些課本的東西你認為可以再網上能找到嗎,要我幫你查閱圖書館嗎。
我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你,居然吃力不討好,自己的功課不做,不好好學習
你的問題是沒有答案的,除非你去大量查閱學校圖書館!
還有所有的答案別人給你的只是參考,你要完全標準的答案是沒有的!
你的問題為什麼這么久沒有人回答呢,如果是簡單的別人早就給你了。
而且低懸賞分的,是不可能有人躍躍欲試的!
(一)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經濟增長、全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的關系及其政策含義
1.農業增長方式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近些年隨著我國農業經濟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除非農民的耕作或經營規模有所擴大,否則,農民的收入水平沒有因為專業化水平變化而提高;引起顯著變化的是農民的勞動時間在縮短。所以,農業經濟成長是一個加強農民隱性失業的因素。
2.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過程。解決農村隱性失業要靠城市化。從現實看,中國的勞動要素分配還不是一個符合現代化要求的格局,新農村建設不可能是建造一個居住7億5千萬人口的300萬個自然村的「集合體」。這個邏輯要求我們關注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的關系,並提出關於「積極的城市化政策」的建議。
3.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研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對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究竟有何影響?這個問題回答清楚了,農業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一核心經濟政策才能論證清楚。課題組將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的內在關系入手進行研究,以期在理論上說明農村發展水平對國民經濟整體協調發展影響。
(二)新農村建設中國家投入的規模、機制及其相關政策研究
1.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依據是什麼?
2.國家財政投入農村資金的效益如何保障?2006年,中央財政對農村的投入計劃達到3400億元人民幣,但這筆資金的使用效率如何為各有關方面所關注。按我們的初步研究,支農資金使用十分分散,多頭管理問題相當突出。這種情形與支農體制很有關系。
3.目前關於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約束因素,一是國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得國家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有所增加,二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的壓力日益增大。在這種背景下,需要對農村社會保障繼續深入研究,以適應國家政策調整的需要。
4.長期以來,農村基礎設施研究是一個薄弱環節。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國家在農村投入的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包括:國家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效率維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方面的關系;農村基礎設施的維護機制等。
5.農村政策體系協調性研究。目前,我國農村政策可以分為大約10個方面,總體上看,這些政策對我國農村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政策的不協調問題比較突出,一些政策的實施成本比較大,政策落實的部門扯皮現象比較嚴重。同一領域的許多農村建設內容也存在政出多門現象。需要對這方面的問題做一個綜合性的整理和分析,並提出整改建議。
(三)新農村建設的微觀政策研究
1.農產品供求平衡與農村市場體制研究。近年來,我國農村研究領域對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供求平衡有了深入研究,但這個研究在農產品供求的預測方面還沒有顯示很好的效力。農村市場特別是糧食市場的改革近年來邁出了較大步伐,但國家對農產品市場的調控政策還存在一些問題。統籌部署農村市場中農產品銷售和工業品購進體制的改革還做得不夠,問題不少。
2.農村金融發展研究。
3.農村土地關系研究。在農村土地流轉方面的研究文獻可謂汗牛充棟,但意見很不統一。農村宅基地研究是薄弱環節。對未來我國土地制度改革的可能走向,必須提出論證嚴密的研究結論。
(四)新農村建設中社會事業的發展與鄉村治理機制研究
1.鄉村政治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重點內容:第一,中國共產黨在村莊層面上發揮的職能和作用,村委會在村莊發展中的定位和作用,黨支部和村委會之間的關系;第二,村莊選舉的具體形式、程序、原則和結果,以及其結果對不同地區的村莊發展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和影響;第三,村莊其他基層組織、宗教組織和非正式組織(例如宗族、家族)對鄉村治理的影響。
2.鄉村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研究。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已經成為目前學術界討論的重要問題。但以往人們的討論往往只停留在鄉鎮或鄉鎮以上政府的層面上,而缺乏對村莊層面的研究。村級公共財政已成為基層財政研究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但它卻直接關繫到農民收入和農民負擔。在新形勢下,我們將結合農村稅費改革等政策討論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存在的問題、影響和形式,探索進一步發展的經驗。
3.鄉村社會事業發展及其管理研究。農村發展差別較大的方面,不僅僅表現在經濟上,而且還表現在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管理上。由於國家在該方向上沒有規定統一的標准,而村莊又是自治單位,因而導致了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管理體現在各個村莊上有較大的差異。從這點出發,我們將研究社會福利的層次、差別、原因以及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
4.鄉村農民組織發育及其作用研究。農民經濟組織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經得到廣泛研究,但從近幾年的觀察看,農村各類組織已經廣泛涉及農村社會活動,並在農村社會進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關於農民自治組織(包括各類農民協會等)的作用目前還存有爭議,需要通過調查和理論研究對相關問題做出回答。
三、課題欲突破的難點及主要創新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需要理論和政策研究回答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問題是原有的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所導致的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類是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相應地,為解決問題所進行的政策調整和新政策體系的構建也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宏觀經濟社會體制方面的政策調整;第二個層面是農村和農業自身政策的調整。從邏輯關繫上,研究的路線是實踐——政策——理論,在現實經濟生活和實際的研究工作中,實踐、政策和理論三者是互動的關系,但以政策研究為突破口。研究工作創新的可能性也在這里。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實現政策調整的難點主要集中在下述三個方面,提出政策調整的建議、體現研究工作創新性也表現在下述三個方面。
(一)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滯後,部門既得利益固化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觀,嚴重影響國家支農效益。整個「十五」時期,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明顯增加。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達11300億元,年均增長17%,是改革開放以來投入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之一。但第一個問題是口徑不清,「三農」支出如何界定?究竟應該包括哪些科目?實際上仍較模糊,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資金並不是直接用於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第二個問題是即使按這種口徑,支農資金的比重也在下降。因此必須深化宏觀經濟體制的改革。
(二)國家財政資源的分配和投放仍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體現在專項資金的投入上。我國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中,專項資金占很大比重,市場配置資源的比重在縮小。專項資金的問題首先不在於比重和數額的大小,而是其分配的方式。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整合分散在各部門的資源,集中財力為農民辦大事,辦實事,但調整國民收入再分配格局,也就意味著調整原有的部門利益格局,剝奪或削弱某些部門或集團的權力,其難度之大不言而喻。
(三)政府職能和管理模式尚未轉變,保障社會和諧的鄉村治理機制尚未形成。全面取消農業稅後,鄉鎮和村級組織應由統治型轉為服務型的管理模式,可是當前在許多地區傳統的管理模式和幹部考核機制仍占據主導地位。
在力求對上述三個方面問題回答中做出創新性研究的同時,我們擬利用先進的經濟分析工具對下述若干技術 性問題著力進行研究,以彌補以往研究的不足。
1.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是生產發展、農民增收,但從我們的初步觀察看,如果經營規模不變,農業生產方式的進步並不能直接增加農民收入,而只是節約了農民的勞動時間。對於這個初步的觀察結論,要在研究中進一步給出確切的回答。
2.國家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在規模上和效益上都有一些不大清楚的地方。要勾勒出這方面的清晰現狀,需要做大量研究工作。
3.城市化過程綜合研究。在現有進城務工農民中,究竟有多少農民願意放棄土地定居城市?中國村莊的結構性衰落趨勢已經發生,這種趨勢在未來會有什麼表現?中國要不要實行積極的城市化政策?如何實行?回答這些問題很重要,需要認真的調查分析。
4.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研究。我們現在強調水、電、路、氣以及文化、醫療等基礎設施,而倉儲、物流配送中心、信息交換平台等現代基礎設則常常被忽視。按照動態的過程(考慮到鄉村人口的減少等),所有這些基礎設施按照什麼標准建設?投資機制如何建立?究竟需要多少資金?目前,我們對這些問題並不清楚,也影響到政策的連續性。
5.農產品供求平衡與農村市場體制研究。近年來,我國農村研究領域對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供求平衡有了深入研究,但這個研究在農產品供求的預測方面還沒有顯示很好的效力。我們在這方面還需要更深入研究。
6.鄉村兩級公共管理機構職能與財源關系研究。這方面相關的研究比較多,但我們遇到的根本問題是責任與權利的對稱機制的建立。進一步說,要通過省以下的分稅制的完善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對這一點的研究工作還很缺乏。
7.關於反映農村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的建立。這方面已經有了一些研究,但這方面的研究需要在認真調查研究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完成。研究工作需要全面考慮我國農村發展的實際以及已經建立技術指標的可行性。
四、課題的研究價值與意義
由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歷史任務,在落實和執行過程中尚未解決的老問題還將成為發展的制約因素,同時還會遇到許多新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現有的理論儲備和現行的政策體系顯然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理論創新和政策調整,這是理論工作者和決策者及政策執行者面臨的新挑戰,能否應對這些挑戰關繫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因此,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礎理論,研究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體系,具有重大的學術和理論價值。
黨中央明確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一方面說明「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說明解決「三農」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過去的經驗證明,僅僅是在農業和農村領域推行的改革措施,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症結不在農業和農村本身,而在於與農業和農村經濟密切相關的宏觀經濟體制和政策導向。我們過去強調,解決農業問題,要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鄉鎮企業,促進工業化進程;解決農村問題,要推進城鎮化,促進小城鎮的建設;解決農民問題,要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鼓勵農民進城。當一部分農民轉移出去,城鎮化進程加速,非農產業發展了,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這部分農民如何發展?中國的農業如何更具有競爭力,既保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又能使務農勞動者的收入增加?在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大背景下,鄉村治理結構應如何改革與完善以保證農村的經濟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應如何加速農村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和法制建設,使農民的權益更好地得到維護?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央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因此,創新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密切相關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從宏觀經濟體制和農村發展兩個層次相應進行政策調整,有效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必將對農村的經濟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正面影響。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和從中所引申出來的結論,一定意義上可以給中央有關部門進行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涉及到億萬農民的戰略決策,是黨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本項研究中所形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能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建議對於推動這項偉大工作的進展、保證這項事關全局的事業的成功都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