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述「廁所革命」的意義
1、農村廁改推動了農民傳統衛生習慣的改變,有助於帶動普通農民更新衛回生觀念。隨著答改廁健康教育和衛生常識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民逐漸接受了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衛生習慣。
2、農村廁改等工程讓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家裡有衛生廁所,村子有了專人保潔,還有車輛清運、垃圾也有地方填埋。「越來越多人養成了愛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
3、廁所革命有著從城市擴張到鄉村的深度與廣度。在鄉村,既有著意想不到的頑固習俗,又有生機盎然的鄉村進步氣息,既有經年累月的公共管理滯後的老賬,又有不斷脫貧、走向小康生活秩序的新面貌。
拓展資料:
廁所革命是指對發展中國家的廁所進行改造的一項舉措,最早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廁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標志,改善廁所衛生狀況直接關繫到這些國家人民的健康和環境狀況。中國興起「廁所革命」破解鄉村治理難題。
2. 新農村改廁,幹部強制性增用農民的地皮,農民該怎麼辦
農村廁所改造要優先考慮有機肥的利用,防止污染環境和水體。使用水廁是不是就解決了污染問題呢?「沖水式廁所,是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使用的方式,但是這種技術仍然存在很多局限,特別是增加了後期的處理量和成本.農村改廁應按照農民自願進行推廣,合理選擇改廁模式。美麗鄉村建設、創衛、扶貧改廁、農村廁所革命首選----------干封式糞尿分集生態廁所 (1)生態環保旱廁,維護方便,造價低廉; (2)基本不用水沖,僅需少量水沖洗小便斗; (3)脫水乾燥的糞便體積小、無臭味、無害化,可做有機糞肥; (4)適合於缺水、乾旱、高寒的地區或山區使用;
3. 淺談農村改廁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一、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
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戶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5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衛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4. 農村廁所改造最新消息
對於農村廁所改造補貼政策全國不一,就以下3個省份為例:1.山東省從2015年就已經開始實施,三年回共改造650萬個農村廁答所,對於符合標準的農戶給予900元左右補貼;2.安微省將在2020年完成200萬戶農村廁所改造計劃,在完成廁所改造後,建立一檔一戶,實行「先建後補」;3.青島市至今已完成80萬個農村廁所改造任務,涉及范圍3742個村,200萬人口,每戶補貼1000元。
5. 什麼是新農村建設的「三清三改三建三化」
應該是新農村建設的三清七改五普及。
三清七改五普及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
三清即「清污泥、清垃圾、清路障」;
七改即「改水、改廁、改路、改欄、改房、改環境、改溝渠」;
五普及,即普及太陽能、普及沼氣、普及有線電視、普及電話、普及庭院經濟;
(5)倡導新農村改廁發展設想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農村「七改三清」的效果,根本在街道、在社區,關鍵在管理。經過整治的村莊,各項規章制度和村規民約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並逐步建立一整套村容村貌長效管理機制。
同時,五華區還在堅持過去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的基礎上,在農村引入城市社區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式,通過配好村莊管理、保潔、保綠等人員,落實管理措施,進一步鞏固了整治的成果。
6. 農村改水改廁有什麼意義啊
1、建造衛生廁所,抄能及時將襲糞便進行處理,殺死或減少糞便中的寄生蟲卵、致病微生物,既是預防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主要措施,又能增加肥源,提高肥效。
2、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是小康生活不可缺少的衛生設施,是文明程度的標志,是保護農民身心健康和小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衛生設施。
3、讓群眾吃上安全衛生水,能防治腸道傳染病,供給量足質優的飲用水,對於維護和提高人民的衛生水平,增進人民健康都有重要意義。
農村改廁可增強人民群眾衛生意識,提高健康水平;衛生廁所便利(沼氣式還可增加能源)、衛生、安全,提高了家庭生活質量,促進新農村發展;
改廁是小康村、文明村、衛生村、生態村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的環境衛生是一種「質量的投資」,因為安全的環境衛生能造就更健康、更聰明的兒童,提高下一代人口質量。
7. 農村廁所為什麼要改造
為什麼要倡導新農村改廁
一、衛生廁所
廁所是指人類修建的用於排泄大小便的特定場所。廁所可分為設置於居民家庭供一家一戶使用的戶廁和設置於公共場所、單位及其他地方具有公眾使用性質
的公廁。衛生廁所是指具有適合如廁的廁所(有牆、有頂、有門),側室內清潔、無蠅蛆、基本無臭味,便器無糞跡、尿跡,貯糞池不滲、不漏、密閉有蓋,糞便按照規定清出並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廁所。
二、糞便無害化和無害化衛生廁所
糞便無害化,是指有效降低人類糞便中的生物性致病因子數量,使病原體失去傳染性的處理措施。
無害化衛生廁所,是指符合衛生廁所條件要求,並具有糞便無害化處理功能,按規定清理出的糞便達到《糞便無害化衛生標准》的廁所。在我國農村改廁建設中,目前被列入無害化衛生廁所類型的主要有三格化糞池式廁所、糞尿分集式廁所、雙翁漏斗式廁所和完整下水道沖式廁所燈。
三、農村改廁的必要性
在農村地區,由於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經濟和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居民家庭使用的廁所普遍比較簡陋。簡陋的廁所除了讓人如廁時感到不舒服外,最主要的是污染環境,給人類帶來疾病。例如,露天的糞坑蠅蛆滋生,蒼蠅作為一種病媒生物給人類傳播疾病;滲漏的側坑污染淺層地下水,糞便中的寄生蟲卵、病毒、細菌在施肥過程中污染土壤及農作物,導致人類飲用水和食物被污染而感染疾病。因此,我們要對這些廁所進行改造或改建,在農村逐步普及衛生廁所和無害化衛生廁所。這廂工作被稱為農村改廁。
四、農村改廁的意義
開展農村改廁,既有社會效益,也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方面,改廁後農村居民減少了糞便污染帶來的疾病,提高了健康水平;農村家庭改廁後改善了人居環境,居民們養成了良好的如廁習慣,健康行為得到了促進,同時提高了生活質量,農村精神文明也得到了促進和發展。經濟效益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疾病減少,節省了吃葯看病的費用;二是農村環境的改善,促進了農村地區集體和個人開展經營活動和吸引外部投資,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黨和政府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農村改廁也成為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8. 試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思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建?現在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建設"新村莊",把房子建得漂亮整齊就行了;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等、靠、要"的思想比較明顯;也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任務;還有的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陣風",不過說說而已。這些認識,都是沒有深入學習把握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真諦所產生的誤區。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的目標要求,既源於實際,又指導實際,既來自群眾,又造福群眾,它同我黨在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是一致的。這20個字體現了"四個文明":從社會文明建設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具體來說:
生產發展,主要是指在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市場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二、三產業逐步擴大。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要的物質基礎。
生活寬裕,主要是指農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上升,生活條件更好。生活寬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體現。
鄉風文明,主要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社會風氣健康向上,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的需求。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
村容整潔,主要是指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社會秩序穩定,村容村貌整潔。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條件。
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在農村黨組織領導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真正讓農民當家作主,不斷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民主管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證。
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結合我省的實際,積極推進有廣東特色的新農村建設,基本的思路是"五新":
第一,促進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培育新農民。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的素質。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久之計。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勞動者的素質決定農村經濟的興衰,決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要認真組織實施"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緊密結合城鄉勞動力市場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採取舉辦培訓班、開辦農民夜校、送科技下鄉、開展電化教育等多種形式,努力培育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要不斷探索建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為造就千千萬萬合格的新農村建設者提供製度保證。
第二,促進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營造新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人居環境,是農村和諧發展、農民安居樂業的基本條件。一是要制定整體規劃。要按照方便生產生活、美化綠化環境、節約保護耕地、尊重文化傳統的原則,制定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二是要整治村容村貌。大力推廣創建"生態文明村"的經驗,通過"四通五改"(通路、通電、通郵、通廣播電視,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造住房),改變農村"臟亂差"的面貌,建設干凈、整潔、優美的新農村。三是要繼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完善農業發展綜合配套體系,不斷增強農業發展的後勁。
第三,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發展新產業。只有發展富民產業,使農民增收才有保障,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要根據實際情況,推廣農業科技,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集約農業、效益農業、特色農業,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品、多元發展的農村經濟新格局,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不斷優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廣公司+農戶+協會的發展模式。要促進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產業鏈向農村延伸,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和支持農民建公司、建基地、建協會,深化農村流通體制發展,全面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農村和農業的加快發展。
第四,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樹立新風尚。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不竭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該是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一是要深入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教育活動。通過教育,引導農民自強不息謀出路,千方百計求發展,互助互利抓生產,同心協力建家鄉,顧全大局促穩定,遵紀守法保平安,注重學習增才幹,勤勞致富奔小康。二是要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戶活動。通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新風,破除陋習,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增強現代意識,摒棄宗族觀念,努力形成安居樂業、鄰里和睦、民風淳樸、文明祥和的氛圍。三是要深化改革農村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掃除"黃賭毒",禁止"六合彩"賭博,取締邪教組織,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第五,促進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設,形成新機制。形成農村良好的管理機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保證。一是要不斷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努力提高"兩委"班子貫徹執行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能力,民主管理、依法辦事的能力,發展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致富的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村民調解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村民調解委員會的積極作用,培育村民自治意識,完善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實現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激發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要進一步健全村務財務公開制度。自覺接受農民群眾的監督,促進村務財務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善於學習借鑒國外有益的經驗。近些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開展建設新農村運動,包括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和日本、韓國等。其中韓國的"新村運動"尤其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
韓國的"新村運動"開始於1970年,當時正是第三個五年計劃的開始。 "新村運動"的第一階段主要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草屋頂改造、道路硬化、改造衛生間、供水設施建設如集中建水池或給水井加蓋、架橋、蓋村活動室等20種工程項目,政府免費分給每個村335袋水泥,平均每戶約4袋,每袋50斤。第一年下來,50%的村幹得不錯,政府加撥500袋水泥、1噸鋼筋。1974-1976年,"新村運動"進入以增加收入為主的全面發展階段。政府推出增加農、漁民收入計劃,支持農村調整農業結構,推廣良種和先進技術,1974年達到大米自給,1975-1978年實現自給有餘,畜牧業、漁業、林業也都有了較快發展。1977-1979年為"新村運動"的第三階段,主要是發展農產品加工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工業。1977年為韓國第四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政府推出了"建設新村運動增加收入綜合開發事業"規劃。1978年韓國農村企業達到384個,1980年增加到790個。從1970-1980年的十年間,韓國政府財政累計向新村運動投入2.8萬億韓元,相當於財政支出的1%。參加新村運動人數累計達11億人次,效果十分明顯。上世紀60年代,韓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1962年人均GDP僅為82美元,農業增加值佔GDP的43%,農業勞動力占就業人口的63%。全國250萬農戶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農戶通電,5萬個自然村只有60%通汽車。"住草房、點油燈、吃兩餐"是當時韓國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但經過40多年的發展,到2004年,韓國人均GDP已躍升至1.4萬美元,城鄉居民收入為1∶0.84,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實現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韓國"新村運動"的主要特點有六個方面:
一是強調弘揚"勤勉、自助、合作"精神。這種精神後來擴展到城市,發展為民族自立、身土不二、事業報國的國民精神。政府設置了獎勤罰懶的機制,重在激發村民內部的積極性。
二是讓農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政府大力倡導、支持新村運動,但具體上什麼項目,完全由農民自己選擇。每個村選出新村建設指導者,負責組織大家的行動,里長(即村長)只管服務。指導者不拿報酬,但政府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三是政府提供物資、資金和技術支持。對農村基礎設施和民居建設,政府除給予必要的建材、資金支持外,還幫助搞村鎮建設規劃,推薦了12種標准住宅圖紙,道路橋梁建設由政府派技術人員指導。為了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政府還向農民普遍發放長達30年的長期低息貸款,爭取國際組織貸款。
四是注重搞好骨幹培訓。韓國中央和地方都有相應的培訓機構。中央新村運動研修院是專為培訓新村運動骨幹而建立的。培訓期間從早晨6點到晚上11點都安排活動,公務員與農民選出的指導者同住同吃,共同討論。總統也曾到研修班與學員一起聽課、討論。
五是強化各級公務員的責任。政府要求,面、邑(相當於鄉鎮)和市郡(相當於縣市)兩級公務員每人都要聯系4個村進行幫扶;道(相當於省)一級課長和局長要負責一個郡;中央內務部(主管部門)的課長和局長要負責一個道。對縣鄉兩級公務員實行獎罰分明的新村建設考核制度,幫扶幹得好的提拔,幹得不好的調往山區和島嶼去工作。
六是發動全社會幫助農村建設。政府要求各界名流、知識界人士和企業老總,都要與新村建設指導者一起培訓,盡其所能支持新村運動。從而不僅支持了農村發展,而且使新村運動發展為國民精神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