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新農村建設和公共服務

新農村建設和公共服務

發布時間:2021-02-11 18:22:42

『壹』 建設美麗鄉村需要政府提供什麼樣的政策和服務

自"美麗中國"概念提出以後,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中又將建設"美麗鄉村"作為奮斗目標,要求"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加快編制村莊規劃,推行以獎促治政策,以治理垃圾、污水為重點,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制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抓緊把有歷史文化等價值的傳統村落和民居列入保護名錄,切實加大投入和保護力度"。全國各地再次掀起建設美麗鄉村的浪潮,"美麗鄉村"建設已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代名詞。
在國家的大力號召下,全國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對當地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提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發展政策,例如湖州安吉縣在縣委十二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中國美麗鄉村"計劃:即用10年左右時間,把安吉縣打造成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使之成為繼"中國竹鄉"、首個"全國生態縣"之後的第三張國家級名片;受安吉縣"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影響,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廣東省增城、花都、從化等市縣從2011年開始也啟動美麗鄉村建設;2012年海南省也明確提出將以推進"美麗鄉村"工程為抓手,加快推進全省農村危房改造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河北省為鼓勵和引導全省各地積極打造"環境整潔、設施配套、田園風光、舒適宜居"的美麗鄉村,啟動"環京津旅遊帶"工程,制定出台了《河北省美麗鄉村評選獎勵辦法(試行)》,美麗鄉村評選每年舉行一次,對評選出的100個美麗鄉村,省財政給予每村200萬元獎勵;2012年秋季,安徽省委省提出了要建設"美好鄉村"的宏偉計劃,編制了《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2012—2020年)》,總體目標定為建設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美好鄉村。《規劃》明確,從2013年開始,每年重點培育建設1500個左右中心村,全面推進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周期2年。每年治理10000個左右自然村,以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建設周期1年;北京郊區開展"一村一品"工程;河南省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工程等。

『貳』 新農村建設都有哪些規定

一、農村建設用地

建設用地包括: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特殊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二、建設用地規定

1、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可見,我國將集體建設用地分為鄉鎮企業用地、村民住宅用地和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用地。

2、只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才能入市,而不是所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指以純粹盈利為目的,進行相關建設的土地。

國有經營性建設用地包括「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由此可見,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方面,只有鄉鎮企業用地才符合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性質,在符合一定條件下,才能入市。

(2)新農村建設和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各地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積極開展土地登記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對推進土地市場建設,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受當時條件限制,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整體滯後,有的地區登記發證率還很低,已頒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大部分只確權登記到行政村農民集體一級,沒有確認到每一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這與中央要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不相適應。

明晰集體土地財產權,加快推進這項工作的任務十分緊迫繁重。按照中央有關要求,到2012年底要把全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同時加快推進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關於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確定了依法依規、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優先和全面覆蓋原則,即必須嚴格依據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推進;堅持將便民、利民、護民要求貫穿全過程,同時盡可能提高效率。

在中央有關文件總體要求下,允許各地根據自身條件,在滿足維護農民土地權益和管理需要前提下,進一步細化政策;對開展綜合整治和需要流轉的農村土地,優先進行登記發證,為整治和流轉提供條件。

盡快完成綜合改革實驗區、農村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地區、城鄉接合部等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滿足改革發展和穩定需要。全面覆蓋原則即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應覆蓋到全部農村集體土地,包括林地、草地等 。

『叄』 什麼是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3)新農村建設和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肆』 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是什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4)新農村建設和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

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

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盡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多有不完善之處而仍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認知。

『伍』 建設農村新社區和新農村建設的模式有哪些

發展農村社區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與有效途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
一、我國現有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從不同的視角可將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作不同的歸納,實際上這些模式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1.從農村社區的建置及其邊界來看,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1)󰀁一村一社區󰀁。這是在現行的村委會的基礎上,一村只設立一個社區。該模式比較切合農村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村民的認同感比較強,有利於實施村民自治,且沒有增加管理層和管理成本。缺點是村委會和社區合二為一,社團力量相對薄弱。該模式由四川省宜賓市率先探索,目前已有226個縣市區實行了󰀁一村一社區󰀁的建置,占實驗縣市區總數的76.09%,是最普遍的一種模式。
(2)󰀁多村一社區󰀁。這是在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村中,選擇中心村或較大的村為單位設立社區,形成的農村社區󰀁村委會󰀁農戶模式。該模式的優勢在於社區服務少了行政色彩、多了專業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但這勢必要增加管理成本,且與村民自治的結合度不高。已有45個縣市區實行該模式,占實驗單位總數的15.15%,例如山東省諸城市。
(3)󰀁一村多社區󰀁。這是在一個村設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區。在一些地方,由於建制村的轄區過大,故在一個行政村內設立多個社區,形成了村委會󰀁農村社區󰀁農戶的模式。該模式能促進社區服務組織的發育和成長,充分體現村民的自我服務和管理。但是該模式中的社區實質上只是農村社區村委會下設的小區或服務站(點),故無法發揮社區的發展、建設、管理的功能。已有21個實驗縣市區實行該模式,總實驗單位總數的7.07%。例如,湖北省遠安縣在洋坪鎮雙路村實行的󰀁撤組建社󰀁。
(4)󰀁集中建社區󰀁。這是在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的小區設立的󰀁社區󰀁。又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農(牧)民聚居設社區。如天津、成都等地支持和鼓勵農民󰀁遷村騰地󰀁、󰀁集中居住󰀁;另一種是以甘肅阿克塞縣為代表的在人口自然聚居形成的地區設立社區。該縣將3個鄉鎮10個村整合成1個民族新村牧農村中心社區,建立牧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下設3個牧農村社區服務站,由此形成全縣設立󰀁自然村󰀁社區一中心三站󰀁的社區模式。
2.依據與城鎮的距離,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分為以下三種:
(1)城市化擴張下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有學者稱之為城郊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它將城郊鄉鎮政府直接改為街道辦事處或󰀁城中村󰀁村委會直接改為居委會社區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城鄉一體化的契機,對處於大中城市郊區的農村地區進行社區化建設和管理。例如,深圳全面撤銷鎮政府成立街道辦事處,撤銷村委會成立居委會。該模式使得城鄉社區建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節省建設成本。
(2)󰀁就地城鎮化󰀁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稱為集鎮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它是以集鎮為依託,以中心鎮、中心村為中心展開社區建設。它主要包括:一是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的小集鎮為中心的鄉鎮大社區模式;二是以村莊合並後的村部所在地或條件較好的自然村為中心的中心村社區模式,例如贛州模式。該模式與農村的城市化道路相一致。
(3)󰀁村民自治󰀁體制下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稱為村落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它是指以行政村或自然村為基本單位展開社區建設。例如,湖北省秭歸縣楊橋鎮各行政村建立了󰀁村委會󰀁社區理事會󰀁互助組󰀁基本農戶󰀁這一新型的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實行了村小組社區自治模式。這實質是對󰀁村民自治󰀁的一種內在調整,但未對村委會和社區理事會的職責進行明確界定。
3.從農村社區體制改革角度,形成了如下模式:
(1)村落自組織模式。這是指在沒有外部強制指令的前提下,村落社區成員通過面對面協商,自發組織並管理村落社區事務。該模式以自然村落為界,邊界和受益主體清晰;以村落民間組織為主要治理主體,以自治和志願為治理機制,在行政村黨組織領導和村民委員會指導下,通過協商民主治理村落社區事務,例如江西省。該模式提升了社區的自治能力,但沒有觸動長期以來村民委員會的行政化問題,且由於村落社區自組織與村級行政的職責關系交叉,社區自組織功能的發揮受限。
(2)村社合一模式。這是指村委會與社區服務組織成員交叉任職,功能合一的社區模式。建制村與社區空間合一;村󰀁兩委󰀁下設社區服務組織,村󰀁兩委󰀁成員與社區服務組織領導成員交叉任職;村民委員會自治管理與社區服務職能合一;社區工作者隊伍專兼結合,例如重慶市永川區等地。這節省了管理成本,工作效率較高,但村民委員會與社區服務組織職責不清,人員重疊,導致社區行政色彩濃厚,削弱了社區自治的功能,且社區服務的專業化和效能面臨挑戰。
(3)村企主導模式。這是指村民委員會、村辦企業、社區服務組織成員交叉任職,功能合一的模式。首先,在組織結構上,村民委員會、村辦企業、社區服務組織負責人實行󰀁一套班子、三塊牌子、交叉任職󰀁。其次,在組織功能上,社區的自治管理、行政管理、服務職能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沒有分開。第三,村級組織是社區建設的主導者。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村辦企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為農民帶來了直接的利益。但村民委員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一的制度安排,影響了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制約了村民自治的開展。這在江蘇省等集體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較為普遍。
(4)聯村建社模式。這是指介於行政村與鄉鎮政府之間,以一定服務半徑設置社區服務組織,專門承接社區行政事務和公共服務的模式。在多個建制村基礎上設置社區,建立社區服務組織和社區黨總支,兩個組織交叉任職;社區
服務組織性質定位為服務農民的平台,主要承接社區行政事務和社區公共服務。這創建於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農村社區和一部分人口密度較大的中西部平原地區,例如舟山市。該模式可以較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社區資源,但容易制約村民自治。
4.按照政府和社區之間權能關系的不同,社區建設模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行政主導型。在該模式中,基層政府組織是農村社區管理的主體,通過行政手段發揮政府組織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的優勢,實施對社區資源和社區組織的控制,在短時間內體現出社區建設的效率。但是基層政府對社區建設的各項事宜統包統攬,限制了社會組織的發展和農民的參與,不利於社區自治能力的提高和社區建設的深入開展。在欠發達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有限,農民參與意識薄弱等原因,農村社區建設可以暫時採取這種模式。
(2)合作型。該模式是由政府對社區進行間接和寬松的干預,政府部門人員與地方及其它社團代表共同組成社區管理機構,社區以自治為主,政府有關部門負責規劃和指導,並提供較多的經費支持,由社區內的社會組織履行政府原本承擔的部分職能。這利於提高農村社區自治能力,尤其是農村社區的民主選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增加了資金投入的來源渠道。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村民自治得到很好地落實的地區,可以採取這種模式。
(3)自治型。該模式主要表現為農村社區自治組織真正成為社區建設的支柱力量,成為承擔社區公共事務管理與決策的自治性組織。政府與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共同為農村社區提供資源。該模式使得社區內各種資源不斷進行互補,提高了農村社區整合資源的能力。但這對社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要求較高,是農村社區的發展趨勢。在發達地區,經濟充分發展,市場機制比較發達,利益和權力多元分化,參與意識強烈,可以採取該模式。
二、以吉林省為例,新農村建設的20種建設模式:

1.美麗鄉村模式(通化市東昌區夾皮村)

2.社區建設模式(農安縣陳家店村)

3.舊村改造模式。(敦化市小山子村)

4.整體推進模式(通化縣委縣政府)

5.景觀帶建設模式(磐石市委市政府)

6.民族建村模式(和龍市光東村)

7.民俗文化模式(東豐縣紅榔頭村)

8.產業富村模式(洮南市翻身村)

9.旅遊興村模式(長白縣望天鵝新村)

10.合力共建模式(集安市上活龍村)

11.能人治村模式(公主嶺市興林村)

12.合作共贏模式(德惠市吉家村)

13.項目帶動模式(伊通縣保南村)

14.新式民居模式(扶余市廣發社區)

15.環衛下鄉模式(綠園區委區政府)

16.鎮鄉帶村模式(吉林市小白山鄉黨委政府)

17.屯務管理模式(雙陽區委區政府)

18.村規民約模式(伊通縣營城子鎮黨委政府、磐石市永紅村、公主嶺市清林村、榆樹市紅廟子村)

19.志願服務模式(扶余市委市政府)

20.服務外包模式(吉林市豐滿區建華村)
來源: 吉林日報

『陸』 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什麼影響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上述要求指明了解決我國 「三農」問題的方向,全面系統完整地概括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工作的中心任務。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所決定的。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來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演進的根本力量。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削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僅是當前現代化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過程中的長期任務。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階段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解決「三農」問題任務相當艱巨。 在諸多矛盾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是嚴重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突出矛盾。從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看,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比為1∶2.57。到2005年,這一差距比擴大到1∶3.22。到2005年底,全國農村尚有年收入不足668元的絕對貧困人口2610萬人,年人均收入在669元~924元之間的低收入人口4977萬人,兩者合計7587萬人。 從社會事業發展狀況看,城鄉之間教育、衛生、文化發展水平差距很大,農村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務水平與城市居民的差距明顯。從公共基礎設施和建設面貌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在相當部分農村地區還存在行路、用電、飲水、居住等困難問題。城鄉建設面貌反差較大,農村人居環境較差的問題十分突出。同時需要看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對於有效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條件。一方面,沒有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就不能很好地解決廣大農民的基本生產生活問題;沒有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農村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就難以根本改善,農村健康文明和諧的新風尚就難以持久,農村民主政治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須採取扎實有效措施,使農村的生產力獲得長足發展與進步。 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農產品競爭力。現代農業建設是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方向,對於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加快發展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發展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建設連鎖化「農家店」。 必須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為農村繁榮和農民就業增收創造條件。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縣城和小城鎮是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區域性中心,縣域經濟的發展對於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具有重要作用。要著眼興縣富民,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和建設小城鎮,引導企業和要素聚集,改善金融、工商、信息等服務,增強縣域管理能力和經濟活力。 必須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僅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可為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是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良好的環境。要繼續大力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增強農民轉崗就業的能力;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平就業制度,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服務;完善務工農民勞動合同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探索符合農民工特點的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
A

『柒』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我們國家向社會主義中級階段邁進的起點了。內容太多,但是主要是圍繞「三農」問題的,凡是農村的事業方方面面都有,包括財政增加投資,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在這里說不完全,去新聞網站看一下什麼都明白了。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大力發展畜牧業,保護天然草場,建設飼草基地。積極發展水產業,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產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標准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積極推行節水灌溉,科學使用肥料、農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發展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繼續完善農村電網,逐步解決農村飲水的困難和安全問題。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

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採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辟增收途徑。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總之,要實現農村經濟快速增長、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農村社會事業和公用設施建設邁出較大步伐、村容村貌實現較大改觀、農村科技教育達到新水平、農村文化建設得到加強、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農村民主法制建設不斷深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成效明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明顯加強。

閱讀全文

與新農村建設和公共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