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文新農村建設成就的研究動態
蕾紐培疆
2. 新中國的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的成就有:
1、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中國第一台半導體大型體計算機誕生:
我國第一台半導體大型體計算機103機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誕生,並於1958年交付使用。參與研發的骨幹有董占球、王行剛等年輕人。
3、珠港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於2018年2月6日完成主體工程驗收。
同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極大縮短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間的時空距離。
作為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里程碑之作,該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被英媒《衛報》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4、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具有中國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FAST,是世界上目前口徑最大、最具威力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其設計綜合體現了我國高技術創新能力。
它將在基礎研究眾多領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學、物質深層次結構和規律等方向提供發現和突破的機遇,也將在日地環境研究、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5、神舟五號:
神舟五號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於2003年10月15日9時整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
神舟五號在軌運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順利完成各項預定操做任務後,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軌道艙留軌運行半年時間,獲得了大量的科學實驗成果。這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3. 新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作業。。。。近幾年的。。。
額,,,有了維穩小分隊,法律就是扯淡,黨領導一切,何況法律
4. 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資料
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了積極變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糧食連續兩年較大幅度增產,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干群關系明顯改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好形勢,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必須看到,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戰略部署,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
(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
(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
(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12)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
(13)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要加強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系。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深受歡迎,效果明顯,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2006年,糧食主產區要將種糧直接補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應農業生產和市場變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支持保護制度。
(14)加強扶貧開發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益。繼續動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沿海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切實做好貧困缺糧地區的糧食供應工作。
5. 金華新農村建設在去年取得了什麼成就
做好城鄉居民住房保障工作 完成600戶農村困難家庭危舊房改造;新增廉租住房保障版200戶;開工建設洪源權二期1.3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工程;積極推進公共租賃住房建設。 朱福林
蔡 健 市建設局、民政局,婺城區、金東區政府,金華開發區管委會
4 抓好「菜籃子」工程建設 新增1000畝大棚蔬菜基地,增加蔬菜供應量3000噸。在市民居住密集區塊建立17處「菜籃子」連鎖便民小菜店。推進「農超對接」,在居民區開展平價蔬菜超市試點工作。 黃小杭
蔡 健 市農業局、工商局、國資委、供銷社、市場開發服務中心,婺城區、金東區政府,金華開發區管委會
5 保障食品葯品質量安全 加強食品「三網」建設,進一步規范「十小」行業。推進全國葯品安全責任評價試點市工作。全面提升監督實施葯械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水平,葯品監督抽驗1100批次以上,快檢1200批次以上,監督抽驗覆蓋面85%以上。市內生產基本葯物目錄品種抽驗實現全覆蓋。葯品評價抽驗民生指數達到95%以上。 黃小杭
金中梁 市食品葯品監管局、質量技監局、衛生局、工商局、貿易糧食局
6. 浙江省海寧市長安鎮新農村建設的成就
民企聯村 以人為本 ——浙江省海寧市新農村建設紀實 浙江省海寧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的北部,面積近70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河眾多,水資源豐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旅遊之地」、「皮衣之都」等美譽。
海寧市下轄8個鎮、4個街道,共182個行政村,總人口64萬。2006年以來,海寧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理念,切實把建設現代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放在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海寧市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了深入調研和全面部署,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聯合社會民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財政引導、金融互動、民資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克服新農村建設資金壓力大的困難;注重技術創新和新能源開發,建設農村「生態家園」;加大農村文化教育建設力度,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促進海寧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美化環境 構建整潔農村
海寧農村環境分兩部分抓:大力整治道路,集中處理垃圾。
隨著海寧的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海寧市政府從2003年開始,認真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提出實施「小康示範、百村整治」工程;依靠廣大農民群眾,推進水利設施、土地平整、道路建設、村莊建設、飲水工程、學校危房改造、河道疏通等工作。截至2005年底,海寧市的鄉村康莊工程已經全部完成。現在已有10個村被命名為省級「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有65個村完成整治工作。該市累計完成通組達戶道路900多公里,橋梁改造881座,治理河道近200公里。全市基本建成了「二橫七縱二連」的干線公路網路,公路總里程達到1073公里,村內路面「硬化率」達到了100%。同時,海寧市近兩年來一共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購置空調車191輛,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路路有公交。
在農村垃圾整治方面,海寧182個行政村明年將全面實現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全覆蓋,現已建立了「戶集、村收、鎮運(處理)」的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體系,有效改變了農村的環境面貌。
海寧市在5月下旬召開了全市現場會,明確了凡是已通過示範村和整潔村考核驗收的村今年必須全面實行農村垃圾集中收集有償服務,明年將全面覆蓋。
實行農村垃圾有償服務,徹底解決了保潔資金投入問題,使村幹部扔掉了思想包袱,使原先保潔人員數量不足以及因工資不高、崗位吸引力不強,保潔員流動性大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目前,馬橋街道平均每165戶農戶配一名保潔員,保潔員工資基本都在500元以上,全部為全職人員。這一機制還強化了對保潔工作的監督———向農戶收費後,在農戶與保潔員之間建立了一種勞動僱傭關系,使農戶由原來的「不管事」變成了主動參與監督,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此外,在實施農村垃圾有償服務之後,各村都已先期開展了集中整治,共集中清掃垃圾2000多噸。據統計,實施有償服務以來,全市街道保潔道路134.8公里,保潔河道19.8公里,基本清除了白色污染,改變了「四邊一點」、垃圾成堆的狀況。
民企聯村 助農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的農村經濟文化建設資金投入方面,海寧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解決、補助方式。海寧市立足本市實際,積極探索「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路子,在加大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的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通過繼續深入開展「民企聯村、關愛『三農』」活動,為民企回報社會建立了一個機制,也解決了農村建設資金緊張的難題。
從2004年開始,海寧市組織開展了城市文明社區與行政村文化結對共建活動,計劃用3年時間,組織全市407家文明單位與182個行政村結對,做到「思想道德共教、經濟發展共促、文化活動共抓、社會治安共管、環境衛生共治、黨建工作共做」,有效促進了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民企聯村、關愛『三農』」的活動內容主要是:通過企業聯村結對資助,幫助農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文化設施等公益性事業項目,建設一批連村、通組、達戶道路,開展一次「為農民兄弟送健康」活動,組織農村剩餘勞動力參加培訓等等。具體內容根據每年的實際情況確定一個主題深入推進,細節則由各鎮村自行確定,盡可能地使活動既能圍繞全市的工作重點和群眾的需求開展,又能因此制宜,各展所長,增強了活動的綜合影響力。
在開展「民企聯村、關愛『三農』」活動過程中,海寧市注重促進產業發展,根據各鎮村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具體需要,引導民營企業投資建設標准廠房,或者進行農業產業基地設施建設,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村產業化水平,發展區域經濟,有效拓寬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為深入實施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僅2005年就有177個企業與102個村結對,今年上半年以來社會力量投資、捐資新農村建設的數額有781萬元,兩年來共獲得企業資助資金達2000多萬,為探索新農村建設的多元籌資方式作了有益嘗試,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新農村建設。
開發新能源 建設「生態家園」
農村新能源的推廣利用是一項全新的系統工程。幾年來,海寧在實踐中探索,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海寧特色的新能源推廣之路。
2001年,在農業部、浙江省農業廳的大力支持下,海寧市袁花鎮東風村創建了全省首個農村「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示範點。2002年6月,海寧市被農業部列為全國「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示範縣(市),並確定袁花鎮東風村、馬橋鎮利眾村、斜橋鎮金石村、許村鎮永福村和硤石三聯養豬場「四村一場」為全市「生態家園、富民計劃」建設示範點。2003年~2005年,海寧市結合「小康示範、百村整治」工程,陸續在丁橋鎮民利村、周王廟鎮建農村等村(社區)開展了「生態家園」建設。同時,該市針對城郊新村生活污水處理難的情況,又在城郊新村推廣建設無動力凈化池,實行雨污分流,實現生活污水達標排放。
「生態家園」建設把沼氣建設與農村改廁、改豬舍、改路以及道路綠化相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實現了「家居溫暖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害化」。目前,「生態家園」建設已覆蓋全市64個村(社區),受益農戶1萬多戶,農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有力地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到2005年底,海寧市農村能源建設實現了三個「突破」,即「生態家園」受益農戶總數突破萬戶大關;沼氣池建造數量突破1000個,總容積達3.26萬立方米;太陽能熱水器推廣總數達到13.62萬台,覆蓋率突破75%,繼續保持全國縣級市領先地位;累計建成生活污水凈化池1625組(處)。農村新能源的推廣使用,已在海寧市顯現出了可觀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倡文明新風 建「文化家園」
文化陣地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質的一個重要載體。海寧市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提高農村群眾的文明素質,逐步營造一種科學、民主、健康、向上的文明新氛圍。以前只有城裡人才能享受的文化活動,現在農村也有了,這項活動讓村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高。
2004年,海寧積極實施「十、百、千」工程(即建設好十個鎮級文化中心、百個文化特色村、千戶文化示範戶),市、鎮(街道)、村3級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目前,已有7個鎮的文化中心通過考核驗收,實現了農民群眾「教育有課堂,交流有地方,活動有去處,娛樂有場所」的預期目標。
一、加強農村文藝隊伍建設。組建了市、鎮(街道)、村3級文藝團隊共752支。其中,鎮、街道文體隊伍136支,3655人;村級文體隊伍585支,8050人。
二、組織開展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從2005年6月開始,歷時8個月,舉辦了海寧市首屆「農村文化藝術節」,共設民間藝術表演、「同在藍天下」外來建設者文藝晚會等11個項目。
三、各鎮(街道)及市有關部門也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鄉村文化藝術周、職工文化藝術節、青年藝術節等系列文藝活動,並組織市、鎮(街道)、村3級業余藝術團下鄉開展巡迴演出。據統計,去年以來共演出1500餘場次,播放電影1549場次,觀眾近70萬人次。
四、積極推行農村教育均衡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在切實抓好基礎教育的同時,深入實施「萬名農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努力提高農民的技能水平。海寧市先後組織開展了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務工農民崗位技能培訓和農業專業技能培訓。至2005年底,已累計培訓農民11.4萬名,其中務工農民1.35萬人,發放專業技能證書6989份。
據統計,海寧市目前182個村共建起228個文化陣地,大力實施了「文化強市」工程,有效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切實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質量。
7. 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我走訪了我們縣的各個新農村示範點,新農村的問題,還是應該以農民的生活幸福指數來說的。而不是僅僅蓋個文化館,休閑廣場之類的「表面」建築,新農村的成就是有的。現在的成就,就是宣傳力度做到了,存在的問題,就是「表面」現象太嚴重,根本的農民的生活幸福指數上不去!!
8. 中國新農村建設成就有那些
經典中國·輝煌60年「新農村建設」成就展--經典中國·輝煌60年
足夠你用的了。。
http://nc.people.com.cn/GB/index.html
9. 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效
九個方面的明顯成效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基本平衡。去年全國糧食總產達10030億斤,實現連續4年增產,單產連續4年創歷史新高。棉花、糖料等產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農民收入保持連續四年較快增長。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40元,比上年增加553元,實際增長9.5%,增收絕對額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年。
——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步伐加快。2006年至2007年陽光工程培訓轉移就業農民700萬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培訓專業農民153萬人,促進了農民應用先進適用技術能力的提高。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去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1%,比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近兩年新增農村戶用沼氣900多萬戶,去年完成新建改建農村公路42.3萬公里。
——耕地保護和建設力度加大。國家把確保18億畝耕地目標分解到各省區市,全面啟動116個國家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
——農業法制建設步伐加快。新制定或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動物防疫法等多部涉農法律相繼實施,獸葯管理條例、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等多部行政法規和規章相繼頒布。
——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兩免一補」使1.5億中小學生家庭經濟負擔減輕;7.3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85.7%;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減少669萬人,農村低收入減少709萬人。
——農村經營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發展到15.1萬個,入社農戶達到3486萬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14%,入社農戶每年每戶比非成員農戶增收約20%;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13.57萬個,帶動全國35.2%的農戶,平均每戶每年從中增收約1336元。
——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平穩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啟動實施,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農業行業管理體制改革進展順利。
10. 談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
在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介紹說,我國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1260億斤,到2008年達到10570億斤。農民人均收入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0元左右,2008年達到4761元。特別是2005年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民最關注的水、電、路、氣、教育、醫療、文化、社保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