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青山鄉的新農村建設
青山鄉龍卧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作成效顯著
青山鄉龍卧村認真落實各項惠民政策,以增加貧困農戶收入、改善貧困村發展環境為目的,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方針,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機制、強化措施,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推進工作。
一是積極開展農民科技培訓。通過召開群眾會議、舉辦培訓班、宣傳欄、黑板報、張帖標語等形式,加強對貧困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讓貧困群眾學會一至兩門實用技術,提高了群眾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產技能。共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及培訓班5期,培訓農民400人(次);
二是積極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爭取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資金126.5萬元,種薯9萬公斤,購置了20套馬鈴薯播種機、鏵、馬鈴薯收獲機等配套機械,依託本村成立的「大通奔康農產品營銷專業合作社」,實施了600畝「青薯168」雙壟覆膜集雨連片建設項目。通過該項目實施,該村此項收入達108萬元,戶均達到3000多元。通過落實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大力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該村農民群眾快步邁上小康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青山鄉開展「新農村、新生活」主題系列讀書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關於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的要求,深化「書香夏都」全民閱讀活動,促使全鄉廣大幹部群眾培養濃厚的讀書興趣,打造書香機關、書香校園、書香家庭,全面提升全鄉幹部群眾的政治素質,理論素養、道德修養、文化水平和綜合能力。青山鄉繼續開展了以「新農村,新生活」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一是發揮農家書屋作用,促進農村文化發展。為切實解決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青山鄉16個村已全部配齊了農家書屋,並免費給群眾提供圖書借閱,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多讀書、讀好書,樹立科技致富意識,培育新型農民。
二是在鄉中學中開展「讀書、快樂、成長」主題實踐活動。通過以賽促讀,以獎激勵等方法,組織學生背古詩、吟範文、誦新作、亦歌亦舞、聲情並茂,在全校同學中掀起了誦讀經典詩文的熱潮,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深深融入了每一個孩子的心裡。
三是在鄉機關進一步深化讀書活動。營造「讀書學習、思考研究、提升素質、鍛煉能力、愛崗敬業」的工作氛圍,全面提升黨員幹部的綜合素養,使全體幹部職工將讀書學習的成果轉化為謀劃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要努力培養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從小事出發,從細節著手,干好每一件事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
『貳』 求一篇新農村 新生活的演講稿 急
解放思想,繼往開來,科學發展,
構建和諧新農村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大家好!
乘著解放思想大討論的東風,沐浴著「創新實干,跨越發展」的春風,擂著「生態立市,謀求新發展,打造新農村」的戰鼓,我們迎來了這次演講比賽,很高興我能代表梅園村委會來參加這次比賽,我演講的題目是「解放思想,繼往開來,科學發展,構建和諧新農村」。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人的思想一旦被禁錮,比終身監禁他的身體更難受。」一語道出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對一個人如此,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呢?縱觀歷史的長河,商鞅變法而強秦,科舉納賢而盛唐,改革開放而興中華,每一個創造輝煌的時代,都閃爍著思想解放的光芒,揮灑著創新實乾的汗水。
今天,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號角再次吹響,玉溪各級政府進一步拓寬視野,以大開放為大發展的主旋律,深入實施招商引資主戰略,著眼長遠、著眼發展,以開明的態度,包容的胸襟、熱情的服務,吸引外來投資者來玉溪發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地推進改革,消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創新發展能力,大力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北城鎮十三個村居委會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謀求發展,結合自身的特點,以「引進來,走出去」的新思維,有效激活現有資源,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全鎮人民形成合力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奇跡。
我們一起來走進梅園,看看梅園的新村貌吧!你看,遠處那寬闊嶄新的廠房,機器轟鳴,正在積極生產;走進整潔的街道,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新房;你聽,每家每戶從電視機里傳來的聲音,這是有線電視「村村通」的功勞,再仔細聽聽,遠處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梅園的孩子正在新建的教學樓里努力學習呢;再低頭看看,我們腳踏著的筆直、整潔的道路。我不由地感慨:梅園,變了,變得更美了!
然而,新農村的建設絕不是只有蓋新房、修新路那麼簡單,新農村的建設要有新文化,新文化造就新農民,新農民建設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必須要著力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基礎教育是培養新型農民的基礎,農民的技能培訓則是基礎教育的延續,在鎮黨委、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村委會積極籌劃,聘請有關專家學者,組織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通過技能培訓考試,讓更多的農民掌握了生存的技能,一批批有技能的農民走進了玉昆鋼鐵公司和玉溪鈣鎂磷肥廠,農村裡農民也能像城裡人一樣「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回家去」,既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提高了農民的素質,從而走出家門,貢獻社會。
工業強鎮,農業是基礎,科教興農是出路。村民們在農科站的指導和幫助下科學種植,大大提高了稻田的畝產量,為新農村建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扶持農民發展果樹種植。大凹村是梅園的一個山區村民小組,在村委會的幫助下他們依託自己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果樹種植,現在大凹村已經成為梅園水果的主產區,可口的水果吸引了許多市區的遊客前來光顧,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質的改變,村民們不僅積極參加北城鎮政府組織的各種活動,還自己組織新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村裡不僅有老年人活動中心,還有一支老年人文藝隊伍。通過這些形式多樣、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廣泛吸引農民參加,讓農民群眾 浸潤文化的熏陶,受到文明的洗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爭做文明村民,共建美好家園」成了梅園人的自覺行為,到處透出和諧的音符。
各位領導,同志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偉大工程,我們必將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考驗,我堅信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將不斷解放思想,繼往開來,科學發展,構建和諧新農村!
【好啦 就是這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叄』 百度求助求新農村新生活婚慶性表演完整視頻
對不起,這個一般人提供不了啊!
『肆』 以改革開放新農村新生活新建設為主題寫一篇作文3000字左右
1968年,按照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國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高潮,總共有1700萬知識青年從城市湧向農村。改革開放的春風,新政策的出台,又使在農村的大部分知青回歸城市。
從城市到農村,又從農村回到城市,這一輪回,改變了知青的命運,也留下了許多刻骨銘心的記憶。
從鄉村的崎嶇小路走來
1968年12月21日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新聞節目中播送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當時有一些青年熱血沸騰,咬破手指寫血書,表示堅決響應毛主席號召;也有一小部分人,從種種渠道感覺到了城鄉差別很大,不太想去。而我的態度既不十分積極也不推脫,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隨大流,這是我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
上山下鄉的高潮是在1969年的春天。我就是在1969年3月31日出發去貴州農村插隊的。我記得我坐上火車時,外面還穿著一件棉襖。「好兒女志在四方」人人都喊,喊的同時,我隱隱意識到:我們到農村去是紮根一輩子,不會再回來了。但那時更多的,是一腔熱情去接受再教育,相信我們應該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大有作為。那時我們年輕、虔誠,也很狂熱,當然現在看來也有點盲目。
在貴州省的上海知青約有一萬餘人。
從現代大都市上海到閉塞、貧窮的貴州,路途遙遠,一路上我們的熱情也在疲勞打擊下慢慢地冷卻了。我們最先在貴州一個小城市貴定下了火車,在那裡鋪稻草睡了一晚。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枕著稻草睡覺。
真正抵達我們插隊所在的修文縣,則是在第二天坐了整整一天的卡車之後了。如果說疲勞只是磨掉了我們的激情,那麼真正可怕的是踏進山區、山寨的剎那間,面對和我們想像截然迥異的農村時內心的巨大落差。到修文縣久長鎮時,一些知青,尤其是女知青甚至不願意下卡車。她們就在卡車上跺著腳叫道:「我們是聽毛主席的話來的,是來建設新農村的,怎麼跑到這寸土不生的山區來了。」
現實從一開始就殘酷地顛覆了我們以前的一切美好想法。那些美好的想法即使不是我們十多年生活的全部,也是支持我們來到農村的最主要動力,而這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到處都在勝利前進的農村畫面完全不同。
當時我們是6個年輕人一起插隊落戶在砂鍋寨。記憶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住的泥牆茅草屋。第一次看到這座茅草屋時,用呆若木雞來形容我們的表情並不為過。可生活還得繼續。
然而,當十年下鄉結束,要回歸城市時,我已經和許多農民一樣了。有時生產隊派我到貴陽出差,買打米機之類的農具。我就穿件破棉襖擠火車,沒有座位了,就席地而坐,和周圍的人一起聊聊天氣如何、收成如何。聊到天旱、洪水,我也會發愁,會想這青黃不接的日子大家都沒糧食吃了。
十年七個月的插隊生活教會我用農民的眼光看待都市、看待省城、看待上海,這是我人生經歷中最大的一筆財富。我從小生活在上海,這10年則使我熟悉了最貧窮山鄉的生活。也正是在這些日子裡,我開始思考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這一代人的命運,了解到中國農民的真正生活。這段經歷對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後來我在貴州的土地上成了作家,從鄉村的崎嶇小路走出來,這些都可說是得益於十年又七個月的農村生活。
1700萬知青的回城心願
「一擁而下」的1700萬知識青年到農村之後,諸多涉及生計、生存的根本問題一並冒了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文革」的復雜性,這些問題變得越來越現實,問題的堆積終究釀成了知青雪崩般的回城浪潮。1980年,中央作出決定:從當年暑假起,應屆畢業生不再上山下鄉,一律作為待業青年,根據實際需要統籌安排。上山下鄉運動宣告結束。
10年中,我們可謂是身在農村,心向都市。當時惟一溝通的渠道就是給家裡寫信。我們6個人,無論誰家來信都能激起我們的興趣。信里提及關於上海的消息,像是夏天天氣有多熱,冬天如何的冷,甚至黃浦江畔外灘流氓鬧事,這些都讓我們覺得我們的心是和城市聯系在一起的。
在經歷多年的農村插隊生活後,知青共同的心願就是上調。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聽毛主席的話,而是因為他們真正了解到如果他們不回去,單靠天天勞動,是不能養活自己的。
我插隊所在的砂鍋寨是方圓二三十里最富裕的寨子,每天要跋山涉水,挑糞、挑灰、耙田、犁田、進洞挖煤。我身邊有一個「抓革命、促生產」的典型的生產隊,從早干到晚,每天勞動日值只有8分錢,是有名的「郵票隊」。之所以被稱作「郵票隊」,是因為「文革」期間,中國所有的郵票票值都是8分錢。
1973年,毛主席收到了李慶霖寫來的信。信中反映知青下鄉中的諸多問題。毛主席作了「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的回復。而「文革」結束,思想松動,果然鑄成了知識青年雪崩般的回歸浪潮。雲南西雙版納的知青回城潮、新疆阿克蘇事件更是將回歸浪潮推上了最高點。幸運的是當時黨中央和國家領導重新恢復了實事求是的傳統,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1975年,我當時正在耕讀小學教書,師范院校來招生,有三大招生優待政策,特別優待上海知青中當了民辦教師的人。我的條件都符合,但我沒有報名。因為我當時在小學教書,我走了,200個學生就沒有老師了。不過,更主要的是這個小學校課表是我排的,我有很大的自由。比如,下午我可以排一些其他農村老師也能教的體育、勞動、自修課,而我就能騰出時間寫小說。可以說我是有些私心的。為了能夠寫小說,我選擇了留下來。
第二次機會我也沒有要。當時復旦大學到貴州招生,成績只要求190分。我已經出了三本書了,招生的老師對我說只要你寫一篇作文,我們把分數打得高些,其他五門分數加起來你還不用達到90分。我婉辭了他們的好意。那時我正在寫《蹉跎歲月》。
我的情況和大多數知青不同。《蹉跎歲月》完成後,1979年10月,我被調到了貴州省作家協會,就這樣,我在滿腦子只有出書的情況下離開了農村。我連出了3本書,稿費是每千字2元至5元不等,總共拿到了400元。實事求是地說,我是1700萬知識青年中運氣較好的。
我真正回到上海是在1990年,是在上海領導關心下才調回的。當時貴州也想挽留我。後來我獲知當時貴州領導曾有這樣的表示:如果本人堅決要走,也不要硬卡。再加上我母親年事已高,我便再次爭取,終於得以調回上海。
『伍』 美麗鄉村建設怎樣提升文明素質程度
市委書記在素龍調研時強調:保護鄉村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記者郭雲回光
11月11日,羅定市委書記彭仲答典一行深入素龍街道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當日下午,彭仲典一行深入到上寧村哲寓文化小苑調研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在哲寓農具陳列室時,彭仲典說:農耕文化是鄉村歷史文化的根基,從五千年農耕文明中總結出天人關系的哲學理念、參悟出處世之道的生活智慧等等,都是十分精闢的。
最後,他詳細了解該村文化建設情況後強調:一,要加強對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防止流失;二,要激活鄉村振興的文化動力,豐富村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三,要充分運用鄉村各種優秀文化元素,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參加當日調研活動的還有:羅定市委常委、市委辦主任周海芬,素龍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志林以及相關負責人等。
『陸』 "新農村新生活"培訓工作還存在哪些問題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什麼
道德敗壞的環境,一切都是浮雲
『柒』 反映農村新生活新景象的歌曲
《走進新時代》
『捌』 未來農村新生活作文
70年代:手錶、自行車、縫紉機
70年代末期,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人們有了消費的慾望。要結婚就要購齊了手錶、自行車、縫紉機。當時家境不錯的人家結婚時開始需要「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另外,算上收音機,合成「三轉一響」。手錶要「上海」牌,縫紉機要「蜜蜂」牌、「飛人」牌,自行車要「飛鴿」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檔次。
當時這些東西需要憑票用券購買,一般人家很難買到。戴了手錶的人喜歡捲起左袖子習慣性地將手腕抬得高高地「看看現在幾點了」。家裡的縫紉機被擦得一塵不染,還要做個很講究的布套罩起來。自行車也要進行一番精心打扮,車座罩上帶穗的套子,車梁用布或彩紙裹起來,車條要繞上幾圈毛線轉起來才好看。車子被擦得鋥亮,快快地騎過去,留下一路「叮呤呤」的脆響,引來一片羨慕的目光。
80年代:冰箱、彩電、洗衣機
八十年代,隨著港台電視劇的大量進入內地,沐浴了改革開放春雨的內地民眾也開始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收入的明顯增加,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這些曾經讓一代人為擁有他們而倍感驕傲的三大件早已變得不再稀奇。在家庭建設上,開始向電氣化邁進,追求的「三大件」又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
後來才有不多的家庭開始用上了彩電,這「三大件」的尺寸都不大。即便冰箱只是單門的,洗衣機是雙缸的,電視機是黑白的,人們的生活也是比蜜甜。
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紅遍大江南北,夜晚來臨時,城鄉間便多了積極尋找地方看電視的人,有電視機的好客人家便敞開了門讓人來看,滿屋滿院子的人,大板凳小椅子全派上用場,結束時還要喊上一句「明晚還來看」。農村孩子為了能找個看電視的去處,一口氣撐船走上幾里水路一點也不覺得累,不知他們的熱情跟魯迅當年小的時候趕著去看社戲的熱情哪個更高。
『玖』 新農村新生活培訓對婦女思想引領方面有哪些作用及成效
都是扯淡的事情
『拾』 以農村新生活為主題寫一篇不少於2000字的作文
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時刻縈繞在我的腦際,采擷幾朵鄉村生活的「小花」送給你們我親愛的朋友。
秋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地來到人間。她走過高梁地,地里的高梁穗沉甸甸的壓彎了枝桿;她走過花生地,花生葉黃了。在這豐收的季節里,誰能不高興呢!這一天,姥姥、外公、媽媽和我來到地里拔花生。雖然我個頭小,但力氣可用不完。我來到一顆花生前,雙手抓著花生葉使勁往上拔,「嘩」的一聲,花生被我從地中拔了出來,雖然弄了一手的土,可這是我的第一戰績呀!還有一顆花生特別難拔,我使出吃奶的勁,「啪」一聲,我雙手抓著拔出來的花生,摔了個「四腳朝天」,頓時,我渾身是泥,成了個泥人。夕陽灑在靜靜的小河上,我們每個人都抱著一大抱花生,我和媽媽互相看著,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洋溢著滿臉的笑容,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我一邊唱著小曲一邊往家走,隨手摘下一個高梁穗。外公看見了,本來布滿笑容的臉上頓時烏雲密布,看著我說:「你們城裡孩子就是不懂得珍惜糧食。別看這只是一個高梁穗,可是人家辛辛苦苦種了大半年才結出來的。你怎麼能這樣呢?……」外公越說我心裡越不是滋味。這都怪我自己,我在心裡默默地譴責自己,不該摘下那高粱穗。天天說著珍惜糧食,怎麼只是口頭上說?我趕緊向外公認錯,外公這才原諒了我。我明白了,一些事情不能只是口頭上說說,應該付諸行動。
鄉村,記載著我們的歡聲笑雨,記載著我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