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發展新農村有哪些是國家扶持的項目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是基礎,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最重要的是發展現代農業,重點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核心是要增加農民收入。
目前中國現代農業的建設還是初步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今後幾年,建設現代農業要緊緊圍繞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採取綜合性措施,扎實地加以推進。這些措施包括不斷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廣開農民增收渠道,提高廣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等。
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確定了三個方面的投資建設重點。
第一,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圍繞促進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今年擬安排120億元人民幣,繼續加強多項工程建設,包括種子工程、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大型灌區的節水改造、中部四省大型泵站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等。
第二,在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方面,將集中力量辦好「水、氣、路、電」四件事。在農村安全飲水方面,今年將安排40億元,計劃再解決20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在農村能源方面,將安排25億元投資,再建250萬口戶用沼氣池。在農村公路建設方面,將安排國債和車購稅資金170多億元.改建新建鄉村公路18萬公里。在農村電力建設方面,將安排12億元國債,對中西部部分地區農網進行完善,啟動無電鄉的建設工程。
第三,在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方面。將安排60多億元投資,加快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主要項目包括:圍繞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繼續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加強職業教育能力建設。配合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縣、鄉、村三級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網建設。在農村文化事業方面,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希望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能夠為新農村建設奠定越來越厚實的物質基礎。
公共財政增量重點向農村傾斜。財政部門將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讓農民更多地享受發展和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財政部將建立一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的存量,同時把增量重點向農村傾斜,不斷地加大對農村和農業的投入。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今年預算安排支持農業的資金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占總支出增量的21.4%。也就是說,將把今年總支出增量的1/5以上都用到農村。
全國全面取消農業稅以後,8億農民可以因此受益1250億元,人均受益140元。為此,中央財政為地方增加了轉移支付782億元。此外,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這三個補貼,將繼續完善和強化。據介紹,今年糧食直補資金在13個主產區達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比上年增長10個億。同時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補貼也比上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長。另外,財政部還將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制度,由去年的55億元調整到今年的85億元。
為了解決農村上學難和看病難等問題,財政部也安排了相關投入。在「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將與地方財政一道,增加2182億元投入,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今年率先在西部中小學免收學雜費,明年在全國農村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今年合作醫療試點將擴大到農村40%的縣,明年爭取達到60%,在2008年全面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此。今年中央財政對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達到了47億元,是去年的7倍多。
為了防範支農資金被挪用,財政部和國家有關部門在安排項目的時候,都將採取公開、透明的程序,要嚴格進行專家論證,對資金的規模、用途、使用方向進行嚴格審核,很多項目都要在網上予以公開公布。
Ⅱ 新農村建設有哪些項目
為進一步加快新農村一產跟進項目的實施,我區從基地建設、企業發展、產品流通、農民組織化和農民培訓五個環節入手。
一是立足資源優勢,增加基地數量,實現基地規模化。繼續壯大現有的磨盤柿、食用菌、豆類、肉禽四個區域優勢產業,加快培育畜禽、花卉新產業。同時,以設施農業和標准化為基礎,發展反季節蔬菜、鮮食果品。加快土地向優勢地區、種養能手、農業企業集中,最終形成「三廊一區多個示範點」的發展格局,使全區的農業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是創新經營機制,育強企業龍頭,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力爭經過3-5年的培育扶持,使我區的每個主導產業都形成l-2個帶動能力強的加工龍頭企業或企業群。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把經營領域向生產基地延伸和拓展,以農產品「訂單」為紐帶,實行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真正發揮企業對基地、對農戶的帶動作用。
三是構建銷售網路,培育市場體系,順暢農產品流通渠道。推廣京之源、利民恆華等特色農產品配送模式,把零星的農產品組織起來,把分散的農戶帶動起來。全面推廣採摘、體驗、觀光模式,把農產品與旅遊商品有機結合。發展壯大農業經紀人隊伍,引導農民開展網上交易,拓展農產品銷售領域。經過3-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產地市場與異地市場、季節性市場與常年性市場緊密結合的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多主體的市場建設新格局。
四是發展專業合作,注重自我服務,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年內重點規范、扶持50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力爭使50%從事一產的農戶和65%農產品納入合作組織覆蓋范圍。通過3-5年的努力,使全區80%從事一產的農戶和農產品納入合作組織覆蓋范圍。
五是完成新型農民培養,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了解農民的需求,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圍繞新農村建設、主導產業發展、農民實際需求,完成「技能型」、「專業型」、「創業型」、「帶動型」、「管理經營型」、「儲備型」「公益服務型」七類新型農民培訓,年內完成4.6萬人次。
Ⅲ 十四五農業農村規劃的重點項目有哪些
十四五規劃目來前正在編制,還沒有自確定。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
「十四五」規劃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十四五」規劃的起止時間為2021-2025年,關於「十四五」的規劃還沒有正式出台,需要等到「十三五」末才能進行正式規劃。希望這個回答能幫到你。
Ⅳ 新農村建設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經濟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的富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政治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會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新世紀以來,新農村建設有了新的社會內容。其中「三農問題」反復被黨中央列為工作重點。2007年之後又先後出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免除農業稅」等社會熱點話題,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尋求新的問題切入點、新的解決方案是黨給我們交出的新的答卷。
法制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農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的覺悟和能力,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整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依法進行,因此把保障農民利益和維護農民權利的相關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依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盡管憲法和法律對公民的權利和利益作了許多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農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還多有不完善之處而仍需大力加強,所以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法制教育與宣傳工作,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認知。
Ⅳ 新農村建設二十四字方針是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是在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新農村20字總體要求,講到了整個經濟的發展,講到了農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提高,講到了農村整體面貌、環境的變化,講到了農民素質的提高,也講到了農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進問題。
(5)農村改革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項目擴展閱讀:
認真審議好涉及新農村建設的重大事項,發揮好引導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的、浩繁的工程,地方人大要充分履行好依法決定重大事項這一職權,把那些帶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的新農村建設重大事項以及對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受益的熱點難點問題,適時做出決定或決議,把黨委的主張、人民的意願通過法定的程序變成國家的意志,以此凝聚人心、增添力量。
在這一點上要突出抓好兩方面工作:
一要審議好本行政區域的新農村建設規劃。要切忌走過場,目的是通過審議,確保規劃科學、合理、可行,符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指導思想明確、工作思路清晰、方法措施得當、保障手段有力的基礎上得到順利推進。
二要依法審查好新農村重大建設項目。通過聽取審計匯報和重大建設項目匯報等方式,堅決防止搞脫離實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確保新農村建設真正為民、利民。
Ⅵ 建設農村新社區和新農村建設的模式有哪些
發展農村社區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與有效途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
一、我國現有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從不同的視角可將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作不同的歸納,實際上這些模式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1.從農村社區的建置及其邊界來看,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1)一村一社區。這是在現行的村委會的基礎上,一村只設立一個社區。該模式比較切合農村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村民的認同感比較強,有利於實施村民自治,且沒有增加管理層和管理成本。缺點是村委會和社區合二為一,社團力量相對薄弱。該模式由四川省宜賓市率先探索,目前已有226個縣市區實行了一村一社區的建置,占實驗縣市區總數的76.09%,是最普遍的一種模式。
(2)多村一社區。這是在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村中,選擇中心村或較大的村為單位設立社區,形成的農村社區村委會農戶模式。該模式的優勢在於社區服務少了行政色彩、多了專業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但這勢必要增加管理成本,且與村民自治的結合度不高。已有45個縣市區實行該模式,占實驗單位總數的15.15%,例如山東省諸城市。
(3)一村多社區。這是在一個村設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區。在一些地方,由於建制村的轄區過大,故在一個行政村內設立多個社區,形成了村委會農村社區農戶的模式。該模式能促進社區服務組織的發育和成長,充分體現村民的自我服務和管理。但是該模式中的社區實質上只是農村社區村委會下設的小區或服務站(點),故無法發揮社區的發展、建設、管理的功能。已有21個實驗縣市區實行該模式,總實驗單位總數的7.07%。例如,湖北省遠安縣在洋坪鎮雙路村實行的撤組建社。
(4)集中建社區。這是在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的小區設立的社區。又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農(牧)民聚居設社區。如天津、成都等地支持和鼓勵農民遷村騰地、集中居住;另一種是以甘肅阿克塞縣為代表的在人口自然聚居形成的地區設立社區。該縣將3個鄉鎮10個村整合成1個民族新村牧農村中心社區,建立牧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下設3個牧農村社區服務站,由此形成全縣設立自然村社區一中心三站的社區模式。
2.依據與城鎮的距離,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分為以下三種:
(1)城市化擴張下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有學者稱之為城郊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它將城郊鄉鎮政府直接改為街道辦事處或城中村村委會直接改為居委會社區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城鄉一體化的契機,對處於大中城市郊區的農村地區進行社區化建設和管理。例如,深圳全面撤銷鎮政府成立街道辦事處,撤銷村委會成立居委會。該模式使得城鄉社區建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節省建設成本。
(2)就地城鎮化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稱為集鎮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它是以集鎮為依託,以中心鎮、中心村為中心展開社區建設。它主要包括:一是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的小集鎮為中心的鄉鎮大社區模式;二是以村莊合並後的村部所在地或條件較好的自然村為中心的中心村社區模式,例如贛州模式。該模式與農村的城市化道路相一致。
(3)村民自治體制下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稱為村落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它是指以行政村或自然村為基本單位展開社區建設。例如,湖北省秭歸縣楊橋鎮各行政村建立了村委會社區理事會互助組基本農戶這一新型的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實行了村小組社區自治模式。這實質是對村民自治的一種內在調整,但未對村委會和社區理事會的職責進行明確界定。
3.從農村社區體制改革角度,形成了如下模式:
(1)村落自組織模式。這是指在沒有外部強制指令的前提下,村落社區成員通過面對面協商,自發組織並管理村落社區事務。該模式以自然村落為界,邊界和受益主體清晰;以村落民間組織為主要治理主體,以自治和志願為治理機制,在行政村黨組織領導和村民委員會指導下,通過協商民主治理村落社區事務,例如江西省。該模式提升了社區的自治能力,但沒有觸動長期以來村民委員會的行政化問題,且由於村落社區自組織與村級行政的職責關系交叉,社區自組織功能的發揮受限。
(2)村社合一模式。這是指村委會與社區服務組織成員交叉任職,功能合一的社區模式。建制村與社區空間合一;村兩委下設社區服務組織,村兩委成員與社區服務組織領導成員交叉任職;村民委員會自治管理與社區服務職能合一;社區工作者隊伍專兼結合,例如重慶市永川區等地。這節省了管理成本,工作效率較高,但村民委員會與社區服務組織職責不清,人員重疊,導致社區行政色彩濃厚,削弱了社區自治的功能,且社區服務的專業化和效能面臨挑戰。
(3)村企主導模式。這是指村民委員會、村辦企業、社區服務組織成員交叉任職,功能合一的模式。首先,在組織結構上,村民委員會、村辦企業、社區服務組織負責人實行一套班子、三塊牌子、交叉任職。其次,在組織功能上,社區的自治管理、行政管理、服務職能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沒有分開。第三,村級組織是社區建設的主導者。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村辦企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為農民帶來了直接的利益。但村民委員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一的制度安排,影響了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制約了村民自治的開展。這在江蘇省等集體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較為普遍。
(4)聯村建社模式。這是指介於行政村與鄉鎮政府之間,以一定服務半徑設置社區服務組織,專門承接社區行政事務和公共服務的模式。在多個建制村基礎上設置社區,建立社區服務組織和社區黨總支,兩個組織交叉任職;社區
服務組織性質定位為服務農民的平台,主要承接社區行政事務和社區公共服務。這創建於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農村社區和一部分人口密度較大的中西部平原地區,例如舟山市。該模式可以較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社區資源,但容易制約村民自治。
4.按照政府和社區之間權能關系的不同,社區建設模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行政主導型。在該模式中,基層政府組織是農村社區管理的主體,通過行政手段發揮政府組織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的優勢,實施對社區資源和社區組織的控制,在短時間內體現出社區建設的效率。但是基層政府對社區建設的各項事宜統包統攬,限制了社會組織的發展和農民的參與,不利於社區自治能力的提高和社區建設的深入開展。在欠發達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有限,農民參與意識薄弱等原因,農村社區建設可以暫時採取這種模式。
(2)合作型。該模式是由政府對社區進行間接和寬松的干預,政府部門人員與地方及其它社團代表共同組成社區管理機構,社區以自治為主,政府有關部門負責規劃和指導,並提供較多的經費支持,由社區內的社會組織履行政府原本承擔的部分職能。這利於提高農村社區自治能力,尤其是農村社區的民主選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增加了資金投入的來源渠道。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村民自治得到很好地落實的地區,可以採取這種模式。
(3)自治型。該模式主要表現為農村社區自治組織真正成為社區建設的支柱力量,成為承擔社區公共事務管理與決策的自治性組織。政府與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共同為農村社區提供資源。該模式使得社區內各種資源不斷進行互補,提高了農村社區整合資源的能力。但這對社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要求較高,是農村社區的發展趨勢。在發達地區,經濟充分發展,市場機制比較發達,利益和權力多元分化,參與意識強烈,可以採取該模式。
二、以吉林省為例,新農村建設的20種建設模式:
1.美麗鄉村模式(通化市東昌區夾皮村)
2.社區建設模式(農安縣陳家店村)
3.舊村改造模式。(敦化市小山子村)
4.整體推進模式(通化縣委縣政府)
5.景觀帶建設模式(磐石市委市政府)
6.民族建村模式(和龍市光東村)
7.民俗文化模式(東豐縣紅榔頭村)
8.產業富村模式(洮南市翻身村)
9.旅遊興村模式(長白縣望天鵝新村)
10.合力共建模式(集安市上活龍村)
11.能人治村模式(公主嶺市興林村)
12.合作共贏模式(德惠市吉家村)
13.項目帶動模式(伊通縣保南村)
14.新式民居模式(扶余市廣發社區)
15.環衛下鄉模式(綠園區委區政府)
16.鎮鄉帶村模式(吉林市小白山鄉黨委政府)
17.屯務管理模式(雙陽區委區政府)
18.村規民約模式(伊通縣營城子鎮黨委政府、磐石市永紅村、公主嶺市清林村、榆樹市紅廟子村)
19.志願服務模式(扶余市委市政府)
20.服務外包模式(吉林市豐滿區建華村)
來源: 吉林日報
Ⅶ 為什麼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未來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什麼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未來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十一五」農村改革發展工作,對全局關系重大,對農村影響深遠。
第一,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發展的進程明顯落後於城鎮。如果農村的落後面貌不能得到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突顯期,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城鄉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有城市的和諧,更要有農村的和諧。我國經濟增長最根本的是要堅持擴大內需方針,擴大內需的潛力在農村,出路也在農村。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一方面有利於刺激和擴大中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農村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另一方面,有助於創造需求,解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好地支撐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第二,從農業和農村發展看,建設新農村是破解「三農」難題的戰略選擇。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特別是資源短缺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矛盾、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實現農業集約經營的矛盾、農村勞動力大量富餘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矛盾、農業和農村投入不足與農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較突出。同時,如何在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中加強國內產業的保護也值得關注。
第三,從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目標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規劃》明確的重要任務,又是《規劃》實現的重要基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不斷降低。目前,我國農業佔GDP的比重已降到12.4%,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改變,農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影響沒有減弱。農業作為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統一,具有多功能性。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具有生態和社會功能。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只有努力完成《「十一五」規劃綱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部署,才能為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項任務打好基礎。要加快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努力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規定的未來五年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指標。要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全面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面貌、培養新型農民、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的各項任務。要使農業和農村有實實在在的發展。加快實施《「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新農村建設14項重點工程。
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加大農業改造和農村建設的力度,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趨向。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上,既有許多有利的條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難。建設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貫穿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需要經過幾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艱苦努力和不懈奮斗。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扎實穩步推進。
Ⅷ 2020年到2023年完善農村基礎建設有那些項目
這位知友,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
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8)農村改革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項目擴展閱讀:
一、實現上述目標任務,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則:
1、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必須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
二、認清形勢
1、農業現代化發展挑戰加大
「十三五」時期,農業現代化的內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
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農產品發展相對滯後,大豆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玉米增產超過了需求增長,部分農產品庫存過多,確保供給總量與結構平衡的難度加大。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日益凸顯。
2、農業現代化條件更加有利
展望「十三五」,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利條件不斷積蓄。發展共識更加凝聚。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成為全黨和全社會的共識,為開創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
外部拉動更加強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共同發展新格局加快建立,為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提供強勁拉動力。
Ⅸ 新農村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內容介紹:
(1)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做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9)農村改革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項目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實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質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以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
1.農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農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採取符合自身發展的措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3.堅持對內進行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堅持開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來的資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
4.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