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信社轉變為農商行後,銀監當局對其監管要求會發生哪些明顯變化
首先政策上復不會像農信社時傾斜得那制么凶,然後監管指標將完全按商業銀行來。
(一)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
(二)有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能有效控制關聯交易風險;
(三)有科學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有較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四)具備有效的資本約束和補充機制;
(五)沒有地方人民政府財政資金入股;
(六)在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或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或農村合作銀行基礎上改制設立;
(七)設立前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按合並財務報表測算總資產10億元以上,不良貸款比率(五級分類)低於15%,或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或農村合作銀行總資產10億元以上,不良貸款比率(五級分類)低於15%;
(八)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於4%,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
(九)所有者權益大於等於股本;
(十)有股東大會確定的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支農貸款發放比例和規模;
(十一)銀監會規定的其他審慎性條件。
㈡ 信用社信貸風險的現狀和對策
(一)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現狀
一、風險管理意識淡薄。部分農村信用社信貸發放未嚴格執行信貸發放操作程序,貸款發放把關不嚴。一般借款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級貸款意向,再向下逐級辦理,致使基層信用社信貸人員錯誤認為既然上級已經有貸款意向,我們遵照辦理。這種與商業銀行自下而上實行貸款營銷的逆程序操作使相當一部分信貸管理人員淡薄了風險意識,甚至會出現第一手調查材料就存在虛假、謊報、瞞報等不真實反映的瑕疵行為。
二、擔保抵押流於形式。當前農村信用社除發放小額農戶信用貸款外,一般為防範信貸風險,採用擔抵押保形式貸款。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抵押物的價值評估偏高或對有權部門評估的權利價值認可比例過高。在借款人第一還款來源不夠處置抵押物時,其變現價值不足抵償貸款本息,有的甚至還要付出昂貴的資產保全和執行費用;二是對有抵押、擔保人的能力調查不實,出現一人多保、交叉互保等情況,平時對擔保抵押物監管不嚴,潛在風險大;三是簽訂抵押擔保合同範本不一、要素不全、主體不符,訴訟時致使擔保抵押合同無效,形成無效抵押。
三、信貸資產質量反映不夠真實。一是未及時調整貸款佔用形態,即使已經形成不良貸款卻仍舊在正常貸款科目反映,如個別農村信用社按貸款五級分類反映不良貸款余額佔比例高達70%以上,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隱患較為突出;二是貸款到期轉據較多,貸款到期後,只要能收回貸款利息,諸多信用社都採取辦理轉據方式,有的大額貸款多次轉貸,影響了信貸資金的流動性,掩蓋了潛在的信貸風險;三是放貸收息現象依然存在.
四、貸款管理不嚴、內控制度乏力。一是貸前調查不夠深入,對借款人第一還款來源分析不準,重視不夠,只片面注重第二還款來源(即借款抵押物的變現處理)二是貸時審查與貸款審批有待加強,部分信用社、而參與貸審會人員對借款人的基本情況所知甚少,難免會造成決策失誤,存在未嚴格執行審貸分離制度的現象。三是疏於貸後管理,重放輕收輕管理思想嚴重。
五、信息反饋不及時、不準確。一戶多借貸、交叉借款、跨區域借款等違規借款的調查信息不能通過信貸咨詢系統及時了解,對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客戶信息得不到及時發現,致使多頭借款、一戶多社交叉借款現象普遍。
六、企業改制破產影響嚴重。由於企業認識和動機的偏離,加之地方政府保護主義的影響,企業改制和破產給信用社信貸資金造成了巨大風險,逃債,廢債現象時有發生,大量信貸資金被吞食、流失。
七、不良資產的處置滯後,貸款責任追究不力。對已經形成的不良資產由於平時預警信息掌握不及時不全面,待處理時比較棘手,收貸費用成本過高,盡管資產保全部門通過多渠道努力盤活清收,結果多是本息難以清償。
㈢ 導致我國農信社監管不足有哪些原因,希望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分析
1. 文化因素(接受教育水平低)
2.經濟因素(小農經濟現象依然存在)
3.受農村接受的教育水平有限,農村信用社的宣傳不能夠深入進行。
4.農村經濟實力,購買力,支付力與擔保力等等缺乏,農村信用社的能力大大受限。
(一)合作制有名無實
合作金融的本質是社員個人為了獲得便利的、低成本的金融服務,以貨幣資本入股的方式,自願聯合起來,實行民主管理、互助互利的金融行為和金融組織。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農信社過分看重業績的增長,以追求盈利為主要目標,偏離了為社員服務的合作原則。監管機構、政府部門、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也沒把農信社視為合作金融組織,表現為:監管部門將農信社視為商業銀行,各項監管指標均參照商業銀行標准實施,《商業銀行法》是監管農信社的主要法律依據之一;主管部門將農信社視為盈利目標很強的金融機構,每年都要對其下達經營指標;而在資金需求者的心目中,農信社就是經營存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只是名稱不同罷了。這說明,我國眾多的農信社不具備合作金融的「自願、互助、互利、民主和低盈利性」的基本特徵,其「合作制」是有名無實,我國農村的合作金融嚴重不足。
(二)所有者不到位,形成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
目前的農信社,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三會制度」流於形式。主要原因就是由於社員准入的門檻過低、特別是﹁些因受突擊入股活動影響而參股的社員,對信用社的監督缺乏動力和條件,致使大部分信用社仍然被經營者所控制。
農信社的民主管理缺乏實質性內容,社員民主管理沒有保證,入股社員真正參與管理的意識淡薄,參與管理能力較低。同時由於農信社社員只就微小的出資額承擔有限責任,社員對信用社的關切程度和入社動機都很成問題。在社員貸款額普遍超過出資額的情況下,個別社員甚至可能因為極其自私的理由,做出有害於信用社長遠發展的決定。
產權主體虛置,導致法人治理中權力義務責任的嚴重失衡,從而引發了一系列侵害信用社利益的行為,如經營管理者的道德風險、濫用職務、粗放經營、奢華消費等等。經營目標、薪酬待遇等完全是經理層自己決定,短期行為在所難免,使得最有效的所有者監督機制形同虛設,造成內部管理混亂,規章制度不健全或執行不力。貸款審批、運作制度不嚴、隨意性大,財會制度不嚴密,財務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洞,財務質量不高,不良貸款比例較高、虧損嚴重。截至2004年6月末,全國農信社不良貸款余額4720.76億元,不良貸款率達24.38%;16221家農信社資不抵債,資不抵債面為48.1%,總額為1779億元;抵債資產風險隱患較大,待處理資產503.95億元,至少有一半無法收回;而呆賬准備金余額僅為258.17億元,與實際風險資產總量相比嚴重不足。這是目前農信社系統最大的風險。
(三)人員總體專業素質較低,機構臃腫
農信社員工隊伍數量雖然龐大,但員工的文化程度、專業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總體較差,且觀念保守、知識老化。部分高級管理人員現代管理意識不強,民主管理觀念不足,多年延續下來的習慣性經驗作法在短期內難以徹底糾正和解決,制約了農信社的發展空間。機構網點總體數量偏多,但其中低效網點佔比較大,既增加了經營成本,又放大了經營風險。在承擔了「普遍服務」的同時,加劇了經營的壓力。
㈣ 農村信用社合作社發展現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藍圖,作為一直以農村市場為主陣地的農村信用社,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從戰略的高度做好農村市場的布局,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不斷鞏固和擴大農村陣地,真正實現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已成為當前農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務。而近年來,農村信用社雖然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壯大,卻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人力資源豐富,人才資源匱乏。大多數農信社的網點都有5人以上,但在從業人員當中,第一畢業院校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的,佔比卻很少。同時,各營業網點一線人員年齡結構相對偏大,對新鮮事物的適應能力明顯滯後,真正精業務、懂技術、高素質、富有開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數。
(二)網點資源豐富,網路資源不足。農信社作為地方金融的主力軍,其網點布局往往以撒網式進行,一般每個鄉鎮都有一到兩個網點,比較繁華的鄉鎮,網點數目則多達十多個。豐富的網點資源對網羅客戶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由於農信社普遍存在服務手段落後、結算渠道不暢的弱點,且地區發展差異性大(如有的農信社已自主開發了卡業務,但也有的農信社仍停留在單機操作水平)等因素,規模性業務開發的網路資源極端缺乏。
(三)傳統業務操作系統完善,新業務發展平台尚未建立。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農信社在傳統的綜合業務系統網路上與商業銀行的差距已大為縮小。但渙散的經營機制使大規模業務開發缺乏統一的平台,各自為政的做法,往往增大了開發成本、增加了統一的難度、增大了地區的差異。
(四)人緣優勢突出,優質客戶資源不足。長期以來紮根農村,農信社與地方建立了深厚的人緣親和力,培育起一支以廣大農民、個體工商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的客戶群。但面對弱質產業的農業、弱勢群體的農民,農信社現有客戶群中,優質客戶比重極低。
(五)當地信息來源豐富,同業信息共享存在壁壘。深厚的人緣、地緣優勢,給農信社廣泛收集地方信息提供了條件。但與同業間網路的等級差別,影響了農信社與同業之間的信息溝通,進而對拓展新業務的資源共享、風險防範等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六)競爭壓力較小,創新動力不足。由於當前農信社在農村中的「壟斷」優勢,使農信社的競爭壓力相對較小,從而形成一種自得情緒,嚴重影響了競爭意識、競爭氛圍的形成。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共同開發。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必然要求在建設的初期有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這個投入單純依靠政府是不可能實現的。為此,國家通過行政杠桿及財稅優惠等手段,干預、引導各方面的資金匯聚到農村市場。這些優惠政策包括:
(一)取消農業稅。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議:農業稅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稅負的減輕,從另一個方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二)逐步增加對農村的財政投入。2005年12月29日,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三個高於」原則: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標志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將不再是一句空話。
(三)以優惠財稅政策引導各方資金流入農村市場。根據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各地相繼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個體經營戶等出台了所得稅收減免政策,並採取財政貼息、財政補貼銀行貸款的方式,吸引工商企業和社會閑散資金投入。同時,各地也開始積極探索建立農業風險補償機制,完善農村保險體制等,通過社會保險方式解決農民後顧之憂,減輕財政負擔。
面對以上情況,農村信用社應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和良好環境,不斷增強綜合競爭力,鞏固擴大農村市場,實現地方、農信、農民「三贏」。
為實現構築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各級政府努力建設資金聚集的長效機制,逐步健全農村的信用環境和制度建設環境,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應充分把握好這有利時機,鞏固和擴大自身在農村中的優勢地位,通過外聯內動,在推動新農村建設發展中實現自身綜合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一)加強與外部的協調合作
1、加強銀政合作。
農信社作為地方金融機構,決定了與地方政府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但農信社與地方政府的密切關系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了典型的對立統一關系。首先,在對立上,由於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政府行政性指令放款給農信社造成了沉重的不良資產包袱,農信社對政府管理行為終究帶有懷疑和顧慮;其次,在統一上,無論是地方還是農信社,基於在農村中的共同目的和利益,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上是存在共識的。因此農信社必須切實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協調與溝通,理順情緒、理順關系,努力實現與地方政府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發展。
(1)促成各項優惠政策貫徹落實。中央已出台了一系列關於對支農資金投入的優惠性政策指引。農信社應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促使各項優惠政策實施細則的制訂,促成各項優惠政策的徹底貫徹落實,降低支農投入的運營成本,提高支農投入的風險防範系數,在獲得優惠政策中實現自己的休養生息和壯大發展。
(2)爭取對清收涉政不良貸款的支持。由於歷史的原因,農信社不良資產中,很大一部分是涉政貸款。對這部分貸款,單純依靠農信社的力量進行清收存在著較大的難度。農信社應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從減輕農信社歷史包袱、扶持地方金融發展壯大及構築地方誠信環境的角度出發,爭取地方政府對清收工作的支持,利用一切可行的方式盤活不良貸款,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
(3)探索與財政支農資金的合作。隨著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財政投入的不斷增加,農信社可探索將信貸資金與財政資金捆綁式結合運行的模式,一方面緩解自身的支農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可利用自身地處農村金融市場前沿,對「三農」情況熟悉,對當地農村的信用環境、經營情況、生產狀況較為了解的優勢,配合地方政府更好地發揮支農資金的作用,提高支農資金的效率。同時,通過與財政資金的合作,擴大農信社的影響,提升農信社的形象。
(4)及時反饋信息以引導政府調整政策方向。新農村建設是一場以農民為主體、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村金融改革。政府部門以一系列的財稅優惠政策引導各方資金流向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的增收。農信社要履行好社會人的義務,加強與政府的協調與溝通,利用自身在農村中的信息資源優勢,及時收集政策落實情況的信息,反饋給政府部門,引導政府部門及時調整政策的方向,形成政策環境的良性互動發展,實現農村、農信、政府的三方共贏。
2、加強銀銀合作。
新農村建設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農信社當前的服務水平與這些服務需求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農信社應在充分發揮自身網點資源、人力資源、地方信息資源等方面優勢的基礎上,結合商業銀行的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和資金優勢,實現在國際金融、投資理財等業務上與商業銀行的合作。以合作為導因、以學習為目的,切實轉變觀念、拓寬思路、增強實力,待條件成熟後,逐步將合作轉變為自為,擴大市場佔有率。
3、加強銀保合作。
農村保險業是一個成長中的市場,各種保險業務正處於由無到有、由有到全的局面。其各項業務的開展,既事關農民養老、意外傷害、醫療等方面的保障,也涉及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時的保障。農信社與保險業的合作,一方面以保險對象的身份出現,積極參與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開發的農業險,保障自身的資金安全,降低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成本;另一方面以保險合作者的身份出現,以拓展中間業務的形式,為保險公司代理開辦各項保險業務,不斷延伸服務領域。
(二)加快內部的改革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為農信社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展自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農信社應切實抓住這個機會,苦練內功,加快發展。
1、明確定位。
農信社應清醒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牢牢把握「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發展農業」的市場定位,合理制定遠、近期經營目標。在目前情況下,首先應該是不求做大,但求做強,盡量實現業務精品化、市場最優化、利潤最大化。在實現精、壯、強的目標後,逐步拓展業務范圍、創新業務品種、擴張業務市場,達到鞏固和擴大農村陣地的最終目的。
2、在發展中轉換思想,理順機制。
新一輪農信社改革對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機構等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和實質性的進展。在新農村建設中,農信社應在農村改革中,理順政府領導、行業管理和自主經營之間的關系;在商業化運作中,真正實現理事會、監事會、社員代表大會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法人治理結構。從而對農信經營者的經營理念進行一次「大換腦」,促使農信社經營管理行為能真正與時俱進,與先進銀行管理理念並軌。
3、加快構建業務平台,大力實施人才工程建設。
技術平台與人才建設滯後已經成為制約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要突破這個瓶頸,農信社一是要以前瞻性的思維和聯動性的發展戰略,以省聯社為主導,構建一個全省乃至全國性的,高起點、現代化、多功能的金融信息化服務體系,為各項業務的拓展提供一個優秀的服務平台。二是要切實轉變農信社「近親繁殖」的進人、用人現狀,做到「送一批人出去、進一批人進來、退一批人回去」。「送一批人出去」是把一批年紀較輕、思維活躍、敢創敢拼、學歷層次較高的人送到專業院校進行再學習,讓他們掌握最新的金融理念、了解最新的金融政策、熟悉最新的金融技術,與時俱進、開拓視野,把這批人培養成農信社的中堅力量;「進一批人進來」是按照農信社部門設置和業務發展需要,引進一批金融文秘人才、計算機管理人才、營銷人才等,改善、優化農信社的人力資源機構。「退一批人回去」是讓一批年齡偏大、知識層面偏低、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弱的職工提前退休,讓新鮮血液可以補充進來。在這里要再提提「送一批人出去」,必須是把這批人以「脫產學習」或委託培訓的方式送出去,但不宜以「交流」的方式送出去,因為隨著各商業銀行企業運作的強化,其對自身商業機密的保護性也加強,「交流」人員學習效能性將降至最低。在「退一批人回去」方面,也要做好對這批人的後續安置工作,盡量做到人心不亂,避免影響農信社凝聚力。
4、突出支持重點。
農村信用社要迅速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信貸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服務目標和方向,合理安排資金使用順序,促進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一是推動農村傳統產業實現規模經營。積極籌措資金,統籌安排使用順序,優先對農業生產大戶和有市場潛力的種植、養殖戶給予重點資金扶持,支持種養業大戶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二是積極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兼顧基地和農戶,形成龍頭帶動基地,基地聯結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大力支持特色產業和產品的基地建設。要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區別對待,突出重點,主攻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農業。四是大力支持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支持興建集收購、銷售、流通於一體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拓寬商品流通渠道,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市場競爭力,增加對化肥、農葯、農機和種子經營等服務體系的信貸支持,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㈤ 農村信用社現狀、問題、原因
農村信用社現狀:硬體設施滯後、人員素質偏低、服務手段跟不上、員工收入低、經營環境不利於信用社發展。
問題:
1、硬體設施:電子網路平台建設,國有極大銀行、郵政部門早已實現全國聯網,刷卡消費,信用社至今都局限於辦理傳統業務存、貸、結算。
2、人員素質:人員大部分是家屬、子弟有裙帶關系的人,造成業務素質偏低,人事關系復雜,有能耐的不一定受重視,有關系的一定是好崗位。
3、員工收入:干不幹一樣拿工資,干多干少不區別,很難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跟談不上創新進取啦!
4、經營環境:信用社以服務「三農」為己任,信用社處於農村前沿陣地受當地經濟狀況、信用觀念等制約。
㈥ 農村信用社哪裡監管
農村信用社跟銀行的性質是一樣的,監管部門有銀監會,工商局等。
㈦ 農村信用社對九種人如何進行監管
農村信用社對九種人採取的排查處置措施:
1、在排查和處置「九種人」行為工作中,通過走訪版客戶、員工家訪、群權眾舉報等方式及時捕捉異常信息,深入了解員工思想行為變化情況。
2、到當地紀委、檢察、公安、工商等部門了解員工有無個人或家庭經商辦企業情況,了解有無受到紀律檢查和司法部門詢問、調查、處理等情況。
3、通過信貸管理微機系統查詢員工貸款情況。對思想不純,有不正常苗頭的員工要重點關注、重點管理、重點防範。
4、加強對員工八小時以外行為的管理。對行為失范人員進行離崗式排查,按照崗位職責要求和業務操作規范,對其所有經手辦理的業務進行檢查,對有違規情節的,視嚴重程度及時採取調整崗位、停職學習以及給予相應處分等措施。
5、發現員工有違法違紀行為和線索的,要追本朔源、深挖細查、認定責任、及時報告。涉嫌犯罪的,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九種人是指涉及黃賭毒、經商、炒股、負債較大、經常曠工、超過輪崗時限、交友混亂、不良記錄、違規操作等行為的九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