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破解三農難題新思路哪年中國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破解三農難題是新思路,哪年中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三農難題的催生之下,中國正在尋求新的發展方向,所以,中國的農村在不斷的改革,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建成全面。阜新的小康社會。
⑵ 新常態下農村轉型在哪
1、 房子 在農村,房子絕對是最重要,最耀眼,最拿得出來炫耀的資產。
2 、結專婚(彩禮)
3 、土屬地 土地永遠是農民身份的象徵,也更是他們的命根子,農民沒有土地,根本就不能叫農民了。
4、 攀比
5 、交通
6、 關系 村裡很多的鄰里關系都不好,大多是因為宅子地基,每人都不願意別人占我的地盤,為了中間公共區域,一點都不願意讓給別人,大吵架的,打架的大有人在。很多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都喜歡背地裡說別人的閑話,壞話,總不希望別人過的比他們好。婆媳之間都還有打架的,不贍養父母的,為了推卸贍養責任相互推諉的。
7、 娛樂 村裡過年,以前娛樂很多,舞龍的,玩旱船的,也是很熱鬧。現在呢鬥地主、跑得快、打麻將、卡五星(一種新的麻將玩法),能賭博的方式和種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玩,回到家我自己都玩不過他們,直接拉低了麻將娛樂的平均分。
8、 吃喝
⑶ 如何在新常態下實現農業農村新發展面貌
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只要糧食生產能力穩住了、上去了,我們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始終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挖掘糧食生產新潛力,首先要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統籌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力保耕地不減少、力爭地力有提高。還要加快建設一批重大水利骨幹工程,做好節水優先大文章,解決好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問題。最終要靠科技,健全農業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推動農業科技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並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市場需求是「導航儀」,資源稟賦是「定位器」。要更好地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更好地適應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使有限的農業資源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開辟優化農業結構新途徑,要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在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對重點保什麼、放什麼,保多少、放多少,進行系統謀劃,做到心中有數。要加快發展草牧業,促進糧、經、飼三元結構協調發展。要大力培育特色農業,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推進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畜禽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要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確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需要明確的是,優化農業結構也好,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也好,絕不意味著放鬆糧食生產,絕不能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促進農民增收,要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不管財政多緊張,都要確保農業投入只增不減。要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延長農業產業鏈,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遊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創業,拓展農村外部增收渠道。要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
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忽視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堅持規劃先行,強化村莊規劃的科學性和約束性,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搞好垃圾、污水處理和改水改廁,加快改善村莊衛生狀況,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要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輻射帶動作用,分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保障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引導有技能、資金和管理經驗的農民工返鄉創業。
⑷ 新常態下的農村經濟如何發展
首先、農村想發展,信息是關鍵 。互聯網時代,信息流通是很快很速度。農產品是有季節性的,很多是不能儲存,需要大量的外界購買的信息,在這里我希望政府或者大的企業在鎮上或者縣上建立一個信息物流溝通平台,可以讓這邊的東西賣出去,並且外邊的也賣進來。只要農民能把東西銷售出去有錢賺,就大大提高積極性,(新聞我看的其他地方有很多閑置的土地,青壯年出去務工,老幼婦孺在家種地。)種地有搞頭,就能慢慢扭轉進城務工大軍的情況。
其次,歸根結底「農」是離不開創新。傳統農業只是注重溫飽,現在溫飽已經解決,傳統觀念的小農有點跟不上時代發展,這就需要大量能提高種地增收的新創意、新技術、新想法、所以說經濟作物是很關鍵。
⑸ 新常態下農村黨建工作面臨哪些新挑戰
一、新常態下農村黨建存在的困難
(一)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比較困難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經濟組織的不斷涌現,農村黨員的構成和分布狀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農村黨員「五偏」現象越來越嚴重,「五偏」主要體現在年齡偏高、文化程度偏低、致富能力偏弱、外出黨員偏多、組織觀念偏差。農村黨組織普遍反映,由於農村黨員思想的差異性和經濟狀況的不平衡性,給農村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帶來了較大困難。對應的,也催生了農村黨建工作出現的「五難」問題,即:召集黨員召開支部大會難、組織黨員開展活動難、對黨員的思想教育管理難、黨員黨費收繳難、部署落實任務難。有的農村黨員沒有穩定經濟來源,這部分黨員可以說是當前社會階層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每天為生活奔波,為吃飯問題操勞,大多選擇外出打工或者其他方式謀生,對參加組織活動勁頭不高,也有極個別貧困黨員因此心理失衡,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從農村黨員的思想狀況來看,黨性觀念強弱不一。從整體而言,大部分農村黨員的黨性觀念仍然很強,期盼參加組織生活,個別黨員因工作無著落,生活困難,長期游離於組織之外,黨性觀念、理想信念、紀律意識出現滑坡。考慮現實困難多,考慮履行黨員義務少,黨員意識下降,個別黨員開始由理想信念轉向經濟利益,信念淡漠,思想退化,與黨組織逐漸疏遠。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職責任務的多樣化分散部分建設力量。
在新的歷史時期,對黨務工作者的要求提高了,這是必然的。黨組織不光在基層承擔著黨的建設的堡壘作用,同時也承擔著消除貧困、同步小康的重要使命,農村黨建職責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農村的黨務工作者不再是單純的「黨務工作者」,而是行政、黨務「一肩挑」,他們必須配合相關職能部門開展各種各樣的工作。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和派出機關給農村下任務、定指標、評優劣、施獎罰;另一方面,農村既不能藉助相關部門力量,也不能憑借自己的職能許可權採取行政手段去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職能與職責變化所帶來的沖擊讓農村黨務工作者陷入了兩難,不得不分散部分力量,各項工作都要抓,各項工作都要管。
(三)黨建工作與繁雜的日常工作難以協調。
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和「兩級政府、三層管理」的實施使農村黨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必須得應付一些長期性的「中心工作」和日常性事務,如城管創建活動中的三天一檢、五天一查,另一方面,還得配合相關職能部門開展一系列的工作,真正是所謂「上面千根線,下面一線穿」。如此一來,導致農村黨務工作者與村民交往大多就事論事,僅局限於純村民時期的進出蓋章、計劃生育證明、鄰里糾紛調解,全面了解少,動態跟蹤少。而對與農村黨建密切相關的志願者隊伍、農村文體活動、弱勢群體幫扶機制和黨員先鋒作用的發揮等工作則缺乏深層次的思考。
(四)空殼村現象普遍,集體經濟力量薄弱。
受經濟來源差、經濟基礎薄弱、全鄉各村(居)幾乎都為空殼村、區位優勢不明顯、外出務工人口多等因素的影響,我鄉基層黨建工作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共性和個性問題。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是駕馭農村經濟穩定的三駕馬車,但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村級組織成了「無錢運轉、無錢辦事」的「空殼村」,制約了村級黨組織的力量的發揮。
二、勇於克服困難,在新常態下努力做好農村黨建創新工作
(一)著重推進基層民主建設進程,進一步加強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
一是實行村級重大事務民主決策制度,對涉及村級重大事務,按照「村黨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委員會決議」,「決議內容、實施結果」和「決策前、中、後」五公開的程序和方法進行,促進村級議事決策程序化、規范化、民主化。二是嚴格執行村賬鄉管、村務公開和財務公開等制度,進一步規范村級財務管理。
(二)著重推進村級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增強村級帶領群眾發展的能力
「空殼村」沒有自我造血功能,集體經濟幾乎空白。村級黨組織經費困難,僅僅依靠上級撥付的工作經費顯然是杯水車薪,不恩能夠有效解決當前黨建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打造村級集體經濟,讓村級集體經濟產生造血功能,將有利於構建長效的黨建工作物質保障,同時也能有效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創富致富能力弱的突出問題。
新馬場鄉結合該鄉海拔、氣候等優勢,按照「兩葉、兩果、兩葯」(「兩葉」即煙葉、早熟蔬菜,「兩果」即核桃、大五星枇杷,「兩葯」即前胡、金銀花)的發展路子,對全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行三級梯次布局。探索「以短養長」模式,引導農民在種植核桃的土地里種植前胡、花生、辣椒等矮桿作物,用這一周期短、見效快的優勢產業,反哺核桃這一中長期產業,解決農戶當前增收問題。同時,引進公司與農民簽訂購銷合同,制定最低保護價,切實減少農戶的經營風險,增加農戶收益。
(三)著重強化黨組織的核心地位,進一步加強村級班子建設
一是選好配強村黨組織領導班子。注重從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鄉創業大學生、退二線鄉鎮幹部中選拔下派村幹部,配齊配強村級領導班子。二是加強村級班子後備力量的儲備和培養。建立村級後備幹部隊伍的人才庫,通過實行跟蹤培養、崗位鍛煉、滾動管理、定期培訓,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三是嚴格執行我鄉村級幹部管理考核制度。推行任期目標管理考核,做到績效掛鉤,嚴格獎懲;進一步探索合理的工資補貼發放標准,增大工資補貼浮動系數,解決「干與不幹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的問題。
(四)著重完善黨員發展教育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建設
一是探索推行異地培養發展農村黨員工作機制。採取委託培養、專人跟蹤培養等方式,探索流出地黨組織和流入地黨組織實行雙方「互動培養對象、雙重考察公示」,重點異地培養發展外出務工青年、經商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素質較高發展對象,拓寬農村黨員的發展渠道。二是搭建農村黨員發揮作用平台。結合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實行設崗定職、結對幫扶、黨員代辦群眾事務等制度,抓好黨員承諾,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黨員示範戶,發揮農村無職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五)豐富農村黨建內容,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
農村黨建應以農村建設與管理為中心,以地區性、群眾性、公益性、社會性為抓手,以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共同需求為紐帶,圍繞農村村民群眾共同關心的問題廣泛地開展各種活動,把黨的工作滲透到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各個領域,使農村黨建工作深入到為群眾辦實事具體工作中去,深入到化解社會各種矛盾的過程中去,深入到村民自治管理的實踐中去,從而把農村黨的工作落實到基層。
農村黨建工作內容很廣泛,主要應圍繞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農村服務、建設與管理,發展農村經濟,精神文明建設,社會穩定,群眾工作等任務開展。一是深化農村文明創建活動。通過黨員帶頭,爭創文明家庭和個人,推動文明農村的創建工作,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二是深化為村民辦實事的工作。堅持發揮農村黨組織貼近群眾、聯系群眾的優勢,通過抓好再就業培訓、扶貧濟困、農村治安等實事工程,解決好群眾的實際困難,增強黨在群眾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三是深化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圍繞聯系群眾收集社情民意,反映群眾的意見和為群眾解疑釋惑;圍繞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待崗人員、信訪戶、鬧勞資糾紛、相鄰糾紛等,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圍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做好保平安工作。要化解各類人民內部矛盾,確保一方穩定。四是深化村民自治管理。通過農村黨建調動農村黨員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積極性,推行政務、居務公開,建立村民議事、監督制度,推進城市基層民主建設。
⑹ 說說新時期農村改革發展方向有哪些
具體分三部分:
第一,新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新趨勢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的台階,糧食生產連續「十一連增」。同時,農業深層次問題不斷浮出水面。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下,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我們重點報告以下七個方面的趨勢:
一、城鄉生產要素相互流動,工農業形成交融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經濟進一步發展,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這一規律被稱為「配第-克拉克定理」。從國際經驗看,廣大農民進城從事非農產業,城鎮企業進村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工農業交融發展,是一個國家進入工業化中期的普遍現象,我國也不例外。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年均新增農業轉移勞動力900萬人左右,「十三五」期間700萬人左右,2020-2030年間預計在500萬人左右。據世界銀行模型預測,今後農村勞動力每轉移1%,GDP可提高0.7%;轉移5%,GDP可提高3.3%;轉移10%,GDP可提高6.4%。近3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占農民純收入已達45%以上,超過了家庭經營收入,正如農民所說的:一家人一人務工解決溫飽,二人務工實現小康,三人務工達到富裕。
與此同時,也應看到在相當多的地方,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多為婦女、小孩和老人,群眾稱為「386170」部隊。加上農業耕種面積小而分散,基礎設施落後,形成缺人、缺錢、缺技術和缺裝備的局面。這種狀況迫切要求通過外部生產要素的引入,通過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企業與合作社聯盟等,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企業進入農村之所以有動力,主要是從事第一產業經營風險小、市場好、發展空間大、優惠政策多,能夠發揮企業資金、信息、人才、技術和管理的優勢。特別是黨中央提出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為工農業交融發展創造了條件。工農業交融發展的這種趨勢,目前在全國各地已頗具規模,在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尤為突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趨勢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二、農業集約程度提高,設施農業成農業增效新途徑
要正確認識農民增收與農業本身發展的關系。一些地區農民收入高,並不說明農業本身就發展得好,主要是農民收入是多方面的,相當多的地區,農民收入很大部分是來自二三產業,近幾年有相當部分來自政府對農業的補貼等優惠政策。因此,農民的收入水平並不能完全說明農業發展的水平。正如群眾所說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常常出現「農業增產,農民不一定增收;農民增收,農業不一定發展」的現象。而發展設施農業,既是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也是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是「一計雙贏」的產業。
所謂設施農業,是指具有一定設施,能在局部范圍改善或創造環境氣象因素,為動植物生長發育提供穩定的良好的環境。設施農業包括設施栽培,如各類塑料棚、各類溫室和人工氣候室等;設施養殖,如畜禽、水產和特種動物的設施養殖和現代集約化的養殖小區等。設施農業已經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渠道。專家調查表明,標准化日光溫室畝均收益相當於大田作物的18倍,比漫灌式的水澆地節水38%。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蛋雞產蛋量可提高18%,奶牛產奶量可提高12%。設施漁業單位水體產量和效益大大高於池塘等傳統養殖方式。隨著現代農業建設的不斷推進,設施農業必將獲得更大的發展。
三、資源節約型農業快速發展,農業增長將更多地依靠科技支撐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增長主要依靠資源開發和消耗。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用量卻分別為世界總用量的30%和26%,在單產相近的情況下,氮、磷肥用量分別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和1.86倍;農業污染量已佔全國總污染量的1/3~1/2;這表明,僅靠大規模增加資源消耗來實現農產品生產的增長,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瓶頸,這種增長方式將難以為繼。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現階段農業的發展,主要不是靠擴大耕地面積或增加化肥和農葯投入,而是靠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靠廣泛應用高新技術。
實踐表明,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推動型轉變。充分發揮科技在集約降本、增產提質、轉化增值等方面的潛力,使農業發展由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經濟增長轉變。這是我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長,產業化經營已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經營機制
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在實踐中正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底,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35.4萬個,固定資產總額4.56萬億,分別比2010年增長41.6%和75.4%;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農戶」,逐漸發展為「公司+基地+農戶」,又進一步發展為「公司+合作組織+農戶」。這些發展形態反映了現代農業發展不同階段市場對生產、加工的要求,反映了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經營環節、經營單位之間協作互利關系的調整變化。「公司+農戶」主要解決最初農產品賣難問題;「公司+基地+農戶」穩定了企業與農民對農畜產品的供求關系;「公司+合作組織+農戶」規范了企業與農戶生產、經營和銷售等合理的經濟利益。由於我國東中西部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形式必然是多樣的。
參考: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Agriculture/Speech/201507/t20150713_229511.htm
⑺ 簡述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加強農村財務會計工作
1 建立完善的財務會計系統,實現會計信息的透明化
建立完善的財務會計系統,能夠有效發揮會計在農村財務會計管理中的作用。將村中各部分的財務信息加入財務會計系統中,計算各部門消耗費用的實際效益與利用率,將各部門財務狀況和費用利用率加入財務會計評估中。財務會計計算內容有費用核算、成本核算、數據審核等,將各項費用製成損益表,讓農村的收入與費用損益情況能夠得到清楚的查明。精確、系統的報表公開,就能讓村民清楚知道各部門的經費狀況與財務會計狀況,便於落實財務會計工作。而會計信息透明化是讓各會計數據包括象成本費用、員工薪酬、管理費用等信息向村民公開,保證會計信息的公開化,為農村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5]。
2 建立健全的農村財務會計系統,增加財務會計人員職業素養
將財務會計工作融入農村整體管理工作中,能夠完善農村的管理工作體系,有利於提高農村管理工作的質量。而農村的財務會計工作結合管理工作制度,能夠提高農村的管理水平。需要先加強農村對財務會計工作的重視。只有農村重視,才會注重財務會計人員職業素養的提高。農村對財務會計工作的正確看待和對財務會計的重視,是落實農村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更好地發揮會計在農村管理工作的作用。財務會計管理是農村經濟管理的一種方式,必須通過提高農村財務會計的專業素養來完成,同時,農村還必須使用多種審計方式為會計管理進行服務。農村只有充分重視落實財務會計管理工作,提高財務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才能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做好本職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村運營成本,提高農村的經濟效益。
3 充分發揮財務會計工作職能,提高農村經濟收益
將財務會計與農村經濟發展工作相結合,讓農村財務會計工作融入農村經濟發展中,有利於充分發揮會計的管理職能,在保障農村的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減少農村的財務費用,提高農村的經濟收益。農村的財務會計水平直接關系著農村的實際收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所以,農村應當將提高財務會計水平作為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建立科學的財務會計體系,降低運營成本費用,能夠體現農村的財務會計工作水平。農村要抓住成本控制的重點。這些需要根據各部門的歷史財務情況,合理制定各部門的財務狀況標准、財務預算的經費,然後對各部門財務情況進行控制,盡可能減少農村運營成本費用,減少浪費的情況;農村要建立健全的經濟發展體系,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經濟發展體系,對農村的成本費用、薪資費用、各項財務信息進行財務公開,對農村的管理費用、其他開支進行核算,並使用正確的會計核算方法,將財務會計運用在農村經濟發展方面,才能真正落實經濟發展工作,更好地提高農村的效益。
⑻ 新常態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變化
新常態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農業現代化,從中國開啟現代化偉大征程那一刻起,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歲月里,在我們的農業還更多地靠牛拉犁杖的年代,這一目標就已經納入國家戰略藍圖,和整個民族的夢想捆在了一起。星月輪轉,世易時移。60多年來,我們在工業化道路上創造了巨大的成就,在城鎮化、信息化建設中完成了較為豐厚的積累,更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夯實了基礎、集聚了能量。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現代農業發展的藍圖更加清晰、基礎更加堅實、要求更加迫切、動力更加充足。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趨勢性、不可逆轉的發展狀態,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雄厚財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增速雖然放緩,但由於經濟體量龐大,實際增量依然可觀,並且增長更趨平穩,動力更為多元,質量更加優化。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國家財政收入近13萬億元。在此基礎上,我國不斷出台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構建農業支持保護體系,2013年中央財政三農事業支出超過1.38萬億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我們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了堅強物質保障。
先進技術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強驅動。新常態下,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我國經濟發展正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我們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等高新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領域,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初步建立,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勁引擎。
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加快推進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牽引力。新常態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了現代的生產要素、管理手段和技術支撐。同時,大量人口向城鎮轉移,也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騰出了空間、創造了條件。近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日益提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現代農業所要求的產業形態、組織形態正日漸成型。
農村改革不斷深入為現代農業建設注入新活力。新常態下,我們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再度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必將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更強動力和更多活力。
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抬升,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補貼效應減弱——
新常態下發展現代農業面臨新挑戰
新常態派生新機遇,也帶來新風險和新挑戰。對經濟發展全局來說是如此,對現代農業發展來說也是一樣。我國現代農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保持宏觀大局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今年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使得農業農村經濟處在了一個穩中有進的發展新階段。
在為成績欣慰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新常態下的挑戰和取得成績所付出的代價。當前,整個經濟面臨三期疊加的挑戰: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進入消化期,農業也不能置身事外。要保持農業發展的良好勢頭,高點護盤、高位爬坡的難度越來越大,農業中的新老矛盾、內外矛盾交織顯現,若干「成長的煩惱」需要化解,許多制約農業發展的問題在未來一個時期內還將長期存在,這也是我們現代農業建設必須面對的新常態。
資源環境亮起「紅燈」,保障農產品供給難度增加。近年來,我國農業快速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建立在對土地、水等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超強利用基礎之上的。未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土地、水資源的剛性約束將進一步加劇,而由人口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農產品剛性需求也將持續增加,保障供需平衡的難度加大。另外,一些地方農業過量施肥用葯形成的面源污染,在影響生態安全的同時,也對農產品品質安全造成了很大壓力。
生產成本的「地板」持續抬升,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下。當前,農村勞動力、農業土地、農資等價格上漲較快,擠壓了農民務農的收益空間。特別是以前幾乎忽略不計的人工成本和土地費用,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快速上漲,佔到了總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外,農業生產布局日益向優勢產區集中,農產品跨區域流通量增大,運距拉長,物流成本也呈增長態勢。農業生產經營進入成本上升的新常態,種糧口糧化、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難度加大。
農業補貼逼近約束「黃線」,農村金融制約仍未突破。現代農業是高投入的產業。近年來,中央持續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尤其是農業補貼不斷增加,漸漸逼近約束「黃線」,補貼的邊際效應卻在逐步遞減。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讓補貼政策更加高效、合理,需要很好地研究和實踐。現代農業要想突破資金制約,必須要撬動現代金融的力量,但是農業的弱質性和資本逐利本性存在矛盾,政策性支持仍顯不夠,導致農村金融這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尚未充分破題,滯後於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瓶頸」尚存,靠天吃飯問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近些年,我國連續出現大規模自然災害,充分暴露出我國農業基礎設施還很薄弱,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抗災減災的能力不強。
我國農田還有2/3以上是中低產田,耕地還有50%以上屬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1/3耕地易受洪水威脅,在一些農業主產區,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欠賬較多。當前我國旱、澇等自然災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農業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日益加劇。
面對新常態,現代農業發展還存在著農業科技進步仍顯緩慢,勞動力結構性緊缺,農產品價格逼近「天花板」等問題,都有待於研究新常態,認識新常態,找出新辦法,擴展新空間。
夯實農業基礎,實現穩糧增收,轉變發展方式,調好農業結構——
新常態下發展現代農業要有新作為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要想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面臨的挑戰之嚴峻、使命之重大、情況之特殊,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無法比擬的。面對新常態下的新挑戰,走好農業現代化道路需要有新思路新手段,同時也要有把准航向的戰略定力,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盲從他人,要在遵循世界農業發展一般規律和順應國家經濟發展客觀現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大膽探索,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堅持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基礎地位。「民之大事在農」,說的就是農業在全局和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會放緩,結構轉變更艱難,農業比重會下降,但越是在這個時候,農業這個壓艙石的作用就會愈加凸顯,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就會愈加重要。農業就像是一個「陀螺」的尖,陀螺無「尖」就不能轉動。只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才能把這個「尖」鍛造得更加堅實,才能承載更多的壓力與重任。只要農業的基礎地位愈加堅實,農業的形勢愈發向好,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就會有驚無險,順利渡過難關。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以穩糧增收為抓手,夯實農業基礎。既要穩糧,又要增收,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農業發展需要處理好的重要關系。農業是百業之基,糧食是基礎的基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產,都不能削弱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抓好糧食生產就會有發展經濟的底氣,保持發展經濟的定力,否則,經濟跛腳前行,雖快必倒。經濟一馬當先,離不開糧食做堅實後盾。農民增收也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任務,需要抓緊抓實。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民增收致富,就要在新常態下拿出新舉措、獲得新成效。要穩定原有的增收模式,拓寬增收面,提升增收點,以點帶面,推陳出新。只有農民增收致富了,我們的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實現。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堅定不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發展質量。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之一,就是經濟的增長動力由主要依靠拼投入、高消耗、過度依賴外需,轉向更多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節能環保和擴大內需。體現在農業上,就是要走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集約型內涵式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這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必由之路,也是現代農業建設必然要求。只有轉變了農業發展方式,才能改變當前一些地方粗放耕作,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現狀,使經濟質量發展更好、效益更高、發展更持續,也才能給子孫後代保持住一片可以繼續依賴的陽光水土,留下充足的發展空間。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調整好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的增值增效空間。經濟新常態的內涵之一就是要調整好農業結構,更加註重農業的效益。農業與生俱來便具有區域性特徵和結構性特色。當前,一方面,農業產業需求的動力更強勁、空間更廣闊、結構更多元;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區域性雷同仍然嚴重,農產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現象屢有顯現。因此,要堅持推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調整,不斷提升農產品競爭能力,生產出更多高效、安全的農產品,實現增產又增收。農業調整結構,市場需求是導航燈,資源稟賦是定位器。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向緊缺品種、優質特色產品、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調整,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
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以創新驅動構築現代農業發展新根基。30多年前,我們依靠改革創新,實現了農業的第一次飛躍,如今,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們要在新常態下實現農業的第二次飛躍,同樣要向改革和創新要動力,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業提質增效的根本途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為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我們要繼續深入推進農村改革,通過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通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重點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通過拓寬科技創新道路,強化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等。總之,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以改革創新精神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多年以來,農業現代化同我們整個國家的現代化一起,走過了輝煌的征程,正期待著新的飛躍。新階段,新希望,新挑戰,新使命。新常態下,我們既要有鍥而不舍的執著和破浪前行的勇氣,也要有深水探路的智慧和從容不迫的定力。無論前方是山攔石阻,還是急流險灘,只要我們懷揣夢想,堅定信念,緊緊依靠全國人民不懈奮斗,我們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迎來無比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