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寧現在新農村建設土地整改,是如何賠償的,老闆姓能拿到多少賠償金
新農村建設不是給你們換新房子么
一平方換一平方啊,
多退少補
,不夠平方數外另交款可以
給補貼你們基本花很少的錢
就可以換上別墅了
2. 海寧現在規劃新農村房屋拆遷賠償標准
肯定很惡心 我是海鹽的 我們那邊新農村 最多450元一個平方(舊房子就不到450) 然後第一年就願意搬的 再補3萬 一般兩層的話一共可以拿到12萬13萬最多了,然後新房子要自己花錢造,每層100平方,造兩層至少20多萬,加裝修呢。。。。老百姓真辛苦,哪來那麼多錢補這個空缺!
3. 海寧市斜橋鎮新農村建設何時開始
9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
4. 求浙江省海寧市馬橋的新農村政策!現在馬橋的新農村在進行中嗎新農村建在哪裡呢賠償之類是怎麼樣的
我只知道一點點。。。現在在造高層的。在海昌南路的南段。馬橋北面點的地方吧。
5. 浙江省海寧市硤石街道雙合村會不會建設新農村
這個現在應該誰也說不清楚吧,要等到具體落實了才會知道吧,因為以前我們那裡好像也有說過要建新農村,要拆遷,結果到現在還沒有動靜了,估計近期又不用了。所以,這種事誰也說不準的,不過實在不行,你們可以去村政府那裡打聽一下情況
6. 關於海寧市新農村兩分兩換政策
這是和你提問相關的一個政策,,你可以參考。。。
海寧市農村宅基地置換市區公寓房和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生活保障政策解讀: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加快城市化進程,我市出台了鼓勵農村宅基地置換市區公寓房(以下簡稱換房)和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基本生活保障(以下簡稱換保障)的政策,下面就農戶關心的一些問題進行解答。
1、換房和換保障堅持什麼原則?
換房和換保障堅持「政府主導、農民自願、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計劃管理」的原則。
2、適用對象和條件是什麼?
凡具有本市常住戶口的農村居民戶,並同時具備以下條件可以申請換房和換保障:
(1)有合法的農村宅基地;
(2)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3)自願永久放棄全部農村宅基地;
(4)自願永久放棄全部經營權(含自留地)。
3、公寓房安置地點在哪裡?
農村宅基地換房地點為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首期安置房暫定名「景春苑」,建設地點在締藝家西側(見附圖)。
4、公寓房的戶型分哪幾種?
建築設計戶型面積分為60㎡左右、80㎡左右、100㎡左右、120㎡左右四種。
5、換房可享受多少面積?
換取的標准面積為每戶基數40㎡,再加每人40㎡,每戶標准內總面積不超過260㎡,超標准面積不超過40㎡,每戶換房數量不得多於3套。
6、安置房的價格如何確定?
換取的標准面積內部分的價格確定參照市區經濟適用住房的銷售價格,超過標准面積部分按簽約時同地段商品房價格。房價由住宅標准面積、超面積乘以相應的價格和層差率加車庫面積乘車庫價格(標准面積內住房銷售價格減半)構成。層次差價系數參照市區經濟適用住房相應標准執行。
7、換保障可享受什麼樣的政策?
經營權換保障政策參照我市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海政發[2004]51號)執行。換保障戶在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參照享受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已參加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統籌的人員,不列入置換生活保障范圍。以換保障簽約的時間為基準日,對未達到勞動年齡段(16周歲以下)的人員,每人發給一次性安置補助費7000元,達到和超過勞動年齡段(16周歲及以上)的人員參照我市被征地農民政策,為其按被征地農民一次性繳費第二檔標准繳納基本生活保障費,參照享受相應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其中15000元記入個人賬戶。其個人賬戶管理、大病醫療統籌、生活補助費發放、喪葬費標准、就業培訓、檔案管理、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的銜接等均參照被征地農民相關政策執行。
8、到市區置換公寓房是否仍享受所在鎮(街道)搬遷獎勵補助政策?
農戶以宅基地置換市區公寓房,不再享受所在鎮(街道)搬遷獎勵補助政策。但屬於連戶成片搬遷的(可包含搬遷至所在鎮、街道「1+X」點的農戶),市財政對置換市區公寓房戶進行獎勵補助,對連戶成片3戶以上的每戶獎勵3萬元,5戶以上的每戶獎勵4萬元,10戶以上的每戶獎勵5萬元,整組的每戶獎勵10萬元,整村的每戶獎勵15萬元。補助資金通過與換房總價款差額結算辦法獎勵到戶。
9、換房換保障政策執行至何時,什麼時候受理報名?
換房換保障政策實施期限至2011年12月31日止,時間以簽約日為准。全市換房和換保障戶數總量實行計劃管理,每年集中申報兩次,申報時間為3月和11月。首期報名截止2010年4月30日。
10、如何辦理換房換保障手續?
(1)申請。符合條件的農戶向所在村(含農村社區,以下統稱村)村民委員會出具《農戶自願永久放棄全部宅基地和全部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承諾書》,承諾書需年滿16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全部家庭成員簽名,並提出換房和換保障書面申請,填寫《海寧市農村宅基地置換市區公寓房申請表》和《海寧市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生活保障申請表》,同時提交家庭人員的身份證和戶口簿(原件及復印件)、集體土地使用證(或建房報告)、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證等相關證件。
(2)公示。經所在村初審後,在村務公開欄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公示時間為7天。
(3)審批。經初審和公示後,符合換房和換保障條件的戶由村匯總,並填寫《海寧市農村宅基地置換市區公寓房名冊》和《海寧市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生活保障名冊》,連同《海寧市農村宅基地置換市區公寓房申請表》和《海寧市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生活保障申請表》一並報鎮(街道),經鎮(街道)核實同意後於每年的4月和12月報市統籌辦,由市統籌辦分送相關部門審核後審批。
(4)簽約。經批准後,由市房委辦會同市統籌辦通過鎮(街道)、村(社區)落實換房和換保障戶與所在村、鎮(街道)及市房委辦簽訂《海寧市農村宅基地置換市區公寓房協議書》,與所在村、鎮(街道)及市勞動保障局簽訂《海寧市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生活保障協議書》。並由鎮(街道)代為收回原住房的集體土地使用證、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證等相關證件,如原已取得合法建房許可而未建造的戶,同時申請辦理注銷手續。
(5)預付房款。換房協議簽訂後15日內辦理預付房款相關手續。換房面積在120㎡(含120㎡)以下的,每戶須預付房款5萬元;120㎡以上的,每戶須預付房款8萬元。
(6)選房。由建設單位組織施工建設,公寓房建設工程竣工後,市房委辦會同市統籌辦通過鎮(街道)、村(社區)通知換房戶戶主及購房人辦理公寓房選房手續,並開具公寓房選房《抽簽通知單》。購房人憑①《抽簽通知單》;②鎮(街道)開具的收回原住房的集體土地使用證、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證證明;③本人的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或本人不到場的委託書(單位蓋章)、受託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等資料抽取《選房順序號》。並由市公證處出具公證書。市房委辦按照換房戶的置換申請面積和預付房款情況分別提供60、80、100、120平方米左右四種不同戶型的住房。購房人憑①本人的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或本人不到場的委託書(單位蓋章)、受託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②《選房順序號》公證書等資料,按《選房順序號》公證書的順序和規定參加相應戶型的選房,選定房號後,簽訂《海寧市農村宅基地置換市區公寓房選定協議書》、以下簡稱《選定協議書》),並由市公證處出具公證書。
(7)簽訂換房合同。購房人憑①本人的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或本人不到場的委託書(單位蓋章)、受託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②《選定協議書》公證書等資料,簽定《海寧市農村宅基地置換市區公寓房合同》(以下簡稱《換房合同》),小區物業管理公司與換房戶簽定《前期物業管理合同》。合同簽訂時由鎮(街道)將收回的原住房集體土地使用證、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證等相關證件報市有關部門依法注銷,土地使用權相應收歸集體組織。同時給予每戶4個月的自行臨時過渡安置補助,標准為每人每月100元,每戶每月不足400元的補足400元。
市經濟房建設發展中心及時到市房地產管理部門辦理備案手續,購房戶必須按《換房合同》約定的期限內付清房款(可按揭貸款),否則將按合同條款辦理。
(8)自行拆舊和退回承包土地。換房和換保障戶在簽訂換房合同後4個月內自行拆除原有住房(含生產用房及地面附屬設施),逾期作自動棄舊處理,同時全部承包土地(含自留地)退回村級集體組織。
(9)交房和辦理保障手續。換房戶在小區竣工驗收交付使用,並自行拆除原舊房和退還全部承包土地(含自留地),且經市有關部門驗收確認後,由建設單位負責辦理相關結算手續,預付房款、未達到勞動年齡段人員一次性安置補助費總額、連戶成片獎勵等和換房總價款實行貨幣差額結算後10日內,與市經濟房建設發展中心簽定鑰匙交接通知單,憑鑰匙交接通知單和《換房合同》復印件到小區物業管理公司領取鑰匙。同時,由換保障人員所在村以戶為單位,持《海寧市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生活保障人員名冊》,攜參保對象的公民身份證明及復印件3份、戶口簿(需有公安機關的戶籍備注證明)原件及復印件、一寸免冠近照6張向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參保手續,在辦妥參保手續的次月起按規定參照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標准享受待遇。在取得公寓房產權之日起30日內辦理戶口遷移手續,逾期不遷的,根據戶籍管理的相關規定,經市公安局核准,將換房戶家庭成員戶口遷往其合法固定住處或置換的公寓房內。
11、換房換保障戶立戶條件是什麼?人口如何認定?
立戶條件:按海政辦[2000]21號文件執行。夫妻雙方離婚滿5年、或離婚滿2年且另一方已登記結婚的,可立戶安置。
人口認定:按戶籍(以居民戶口簿記載為准)確定家庭在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人口。下列人員可計入家庭在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人口數:
(1)已領取本市有效農村《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且子女未婚嫁,其獨生子女可按2人計算。兩戶以上共同贍養的老人可分攤進行計算;
(2)戶口外遷的全日制大中專學校的在校學生(需憑學校有效證明);
(3)因土地征遷而戶口遷移至城鎮的人員(已享受過福利分房或經濟適用房的除外);
(4)戶籍關系外遷或被注銷的現役義務兵和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初級士官(已提乾的軍官除外);
(5)戶籍關系外遷或被注銷的被判處徒刑的服刑人員;
(6)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省有關規定的其他人員。
立戶及人口認定均以換房換保障四方協議簽訂日為基準日。
12、公寓房產權性質是什麼?如何上市交易?
公寓房建設用地以出讓方式供應,購房戶在開具銷售不動產發票後,可自行按規定辦理房屋所有權證、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和契證,但換取的公寓房屬於政策性住房,取得產權證之日起五年內(含五年)不得上市交易(抵押除外)。
本政策解答由市「兩新」辦負責解釋
政策咨詢電話:87288660 87288659
7. 2013年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聯農村周家場的 新農村規劃是怎麼樣的
一你們是屬於鹽官豐士那的所以是在加油站那
二, 可以到郭店鎮上(政府邊上)有個新農村展示中心了解詳情和交款
可以拿公寓房 可以造聯體別墅 還有就是去市區
前兩者多,
8. 浙江新農村建設具體情況
黨的十六大以來,浙江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政策,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速。 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35元,連續22年居於全國各省區首位;農村全面小康的實現度達到68.1%,也居全國各省區之首。
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增長方式加快轉變
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線。做大做強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葯材等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目前,這十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畝均收入超過了1500元。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的強縣強鎮,進一步提升農業的塊狀經濟發展水平。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優化配置。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000多家農業企業、50多萬農戶在省外經營種養業,建成各類基地2000萬畝左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努力開拓國外市場,加快外向型農業發展,農副產品出口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的態勢。2006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額60.2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03.7%。
把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作為建設農業的緊迫任務。率先頒布《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分散農戶的市場談判地位。積極構建「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11066個,帶動農戶780萬戶,建成產業化基地1828萬畝,其中,農業龍頭企業5049家,銷售收入1106億元,28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915家,帶動農戶211萬戶;農產品行業協會50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65個;產業化帶動農戶472.26萬戶。針對單個合作社服務能力和服務范圍的不足,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服務平台,加快組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託、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後盾、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服務聯合體。今年全省在18個縣市開展試點。
把培育現代生產主體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積極推進市場化土地流轉和企業化規模經營,到2006年底,全省耕地流轉面積35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0%;實行適度規模經營(面積10畝以上)耕地面積24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3%,規模經營種養大戶23.4萬戶。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過去五年每年投入農業的工商資本在120億元以上。加大對農業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2006年起對就讀大中專院校農業種養專業類學生實行免交學雜費的政策,2007年又擴大到園藝類的花卉、果樹、蔬菜等專業,鼓勵他們學成後在現代農業領域創業。
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強大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服務平台建設,實施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十大農業科技專項,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以上。啟動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2006年底注冊用戶達到136萬戶。加快推進農業標准化步伐,農業標准化推廣面積達到1249.2萬畝。針對欠發達地區基層農業科技力量薄弱的問題,從2003年起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並於2005年向全省推廣,實現鄉鄉都有科技特派員,促進了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和完善首席專家、推廣教授、科技特派員和責任農技員制度,積極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推廣組織、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區域性專業性和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組織。
把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保障。先後啟動實施標准農田建設、千庫保安、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百萬畝標准魚塘改造和標准漁港建設等工程,農業的生產條件和防災抗災能力大大增強。全面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補償標准提高到12元/畝。加快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已經建成標准農田1430萬畝,連續10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二、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塊狀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
做大做強特色塊狀經濟。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依託,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把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了工業化支撐城鎮化、城鎮化提升工業化的發展格局,特色塊狀經濟為農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和就業門路。鄉村企業蓬勃發展,經營管理機制日趨規范,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鄉村企業113萬家,從業人員1300萬人,實現增加值7366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47%。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35.2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44萬家,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農產品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超過80%。
積極培育「中心鎮」。充分發揮中心鎮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企業集中和產業集聚,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全省共有268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新城鎮成為農民務工經商的廣闊天地,這兩年每年新增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省城市化率達56.5%。2006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重點培育200個左右有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支撐的中心鎮,進一步優化城鄉人口和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使之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村人口的集聚點和公共事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啟動141個中心鎮的建設試點。
積極發展「農家樂」和來料加工等二三產業。順應城鎮消費升級的趨勢,發揮農村山水景觀、農耕文明、人文歷史等優勢,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業,把發展「農家樂」(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業作為新產業,引導農民和村集體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2006年,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點)2084個,經營農戶14678戶,直接從業人員72557人,營業收入24.6億元。同時,針對廣大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多的特點,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全省共有個體工商戶接近180萬戶,從業人員364.8多萬人;私營企業40萬戶。個體私營經濟約佔GDP的60%。省外、國外經商創業人員400萬左右,投資總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規模相當於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總量。這些務工經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農民,他們為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深入推進「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農民就業增收能力不斷提高
2004年,省委、省政府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培訓100萬現代農民,新增轉移就業400萬農民,提高500萬農民工的就業技能。近年來又根據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要求,轉變培訓思路、提高培訓標准、改進培訓方式,推進農民培訓由適應性培訓向戰略性培訓轉變。到2006年底,全省已培訓農村勞動力640.9萬人,培訓後實現轉移就業的178.8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訓農民59.5萬人,轉移就業培訓資格證書發證率達到74.61%。
圍繞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發展服務業,開展農業剩餘勞動力培訓、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督促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計提培訓經費用於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培訓專業大戶、農業企業經營者、合作社社長,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圍繞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重點培訓「4050」農民,擴大中老年農民就業。採取政府發放培訓券、企業訂單培訓等辦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面,對未升入大中專院校的農民子女開展6個月至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扶貧助學行動計劃」,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全面實行就業政策、失業登記、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和勞動用工管理的城鄉「五統一」統籌就業制度和農民工無「證卡」就業制度,推動勞動就業服務網路延伸到鄉鎮,為農民提供有效就業信息中介服務。實施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計劃到「十一五」末,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
四、大力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農村環境面貌和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變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決策,計劃用5年時間整治10000個村,並把其中的1000個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建設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加大各級財政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投入,至2006年底,全省累計投入村莊整治建設資金555.61億元,各級政府投入佔到1/3。注意把「萬里清水河道」、「千萬農民飲用水」、「鄉村康莊」、「生態富民家園」、「百萬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沼氣」等工程與「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配套實施,形成了城鄉統籌建設和各方協同建設的局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五、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
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200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愛心營養餐」),計劃三年內投入資金32億元,全面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2006年秋季起,全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513萬名中小學生免交了學雜費;對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免收學雜費。深入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兩年內全省將安排專項財政資金10.2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2005年,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路,把鄉鎮衛生院改造成為社區服務中心,把村衛生室改造成為社區服務站。目前,有1751萬名農民享受了免費體檢,12項公共衛生服務達標率達到80.6%。建立農村社區責任醫生制度,加快培養社區全科醫生。實行農民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制度。
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工程」,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發展民間自辦文化,深入推進文化下鄉。2005年起,還開展「雙萬結對共建文明」活動。今年上半年,各地組織開展種文化百村賽活動,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了一大批不走的農村文化能手。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省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3.98萬人,平均低保標准每月149.65元,實現了應保盡保。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以來新增的被征地農民實行「即征即保」,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234萬名被征地農民納入保障,其中196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基本生活保障,有88萬人已按月領取基本生活保障或養老金。2003年率先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全省87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全部建立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936萬人,參合率達86%,人均籌資水平達到81元。推進職工社會保險向農民工覆蓋。2006年底,農民工參加工傷險14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200萬人。完善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制度。2006年底,全省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92.4%,年人均集中供養標准5005元。
六、積極創新農村民主形成,農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積極創新農村基層民主形式。推進村務公開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推行村級會計委託代理制、電算化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全面實行村委會直選,創造村級民主懇談會、村民議事會等群眾廣泛參與的民主形式,推行村幹部「雙述雙評」、村務監督委員會等民主監督辦法,大力推進村務決策和管理民主化,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積極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大力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探索依靠農民群眾,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
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廉政文化進農村。開展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努力提高基層幹部的素質。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辦公場所建設,做到全省村村都有活動場所。
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積極探索資源開發、資產管理、資本經營、社區服務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子。針對城市化推進中城郊村集體資產管理和分配出現的新問題,積極穩妥地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保障農民享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目前全省700多個村完成了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省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元專項資金,對經濟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和村幹部報酬進行補助。
全面建立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從省、市、縣、鄉鎮四級機關抽調機關幹部,為全省每個行政村派駐1名農村工作指導員,履行村情民意調研、政策法規宣傳、富民強村服務、矛盾糾紛化解、民主制度規范、組織建設督導等六方面職責。積極推進鄉鎮農村工作指導員專職化,60%的鄉鎮建立了專職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
七、大力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
大力推進下山搬遷脫貧。省政府每年都把下山搬遷5萬人作為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把下山脫貧與工業化、城市化結合起來,以高山遠山區域、重點水庫庫區、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整體搬遷為重點,依託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功能區建設下山移民小區,促進下山農民進城落戶、轉產轉業,實現易地致富。推進整村搬遷,加快下山脫貧小區建設,對搬遷村莊的交通、水利、通訊等項目資金應轉用於下山脫貧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以小戶型、農民公寓、廉租房等方式,降低搬遷成本,促進低收入農戶搬遷。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下山搬遷農戶8.2萬戶、29.71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移民3.93萬人。
促進低收入農民轉移就業。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協作、企業參與」的方式,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就業致富。2003-2006年,欠發達地區共培訓農民244萬人次,40.3萬農民通過培訓實現了轉移就業。開展低收入農戶普查,建立低收入農戶檔案,推行「一戶一策一幹部」的針對性扶貧。鼓勵企業定向招收農村低保戶勞動力,符合條件的企業享受促進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
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選派科技人員到欠發達鄉鎮任職,2003-2006年,共到位專項資金3184萬元,實施科技項目665項,引進新品種新技術2474個,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積極利用欠發達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美的生態資源,扶持發展來料加工業和休閑旅遊業,促進農民增收。僅2006年一年,211鄉鎮年規模型來料加工企業吸收勞動力7.2萬人,發放加工費2.2億元。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結對幫扶的力度。發揮「省管縣」的財政體制優勢,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特色產業培育的財政扶持力度。「十五」時期,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及海島地區的支出累計達336億元,年均增長17.7%。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加強區域協作,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組織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
八、不斷深化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加快建立
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今年全省2/3的新增財力要用於民生問題。2006年,全省各級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373.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今年,全省財政預算內「三農」投入預計達4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成為財政投入的重點。加大對鄉鎮尤其欠發達鄉鎮的轉移支付,提高基層政權的運轉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率先終結農民「皇糧國稅」。按照平等城鄉居民稅賦的要求,以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為取向,自2001年率先停徵欠發達地區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起,從局部地區到全省范圍、從少數稅種到全部稅費、從「減調改穩」到全面停徵,率先邁出免除農業稅收的破冰之步,2005年全面停徵農業稅收,成為全國第一個終結農民「皇糧國稅」的省份。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推進以改革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鄉財政體制和化解鄉鎮債務、建立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為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鄉鎮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基本消除農民負擔反彈的基礎。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免費義務教育實行全額轉移支付。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省財政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經濟薄弱村的村級組織運轉。
著力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新型合作金融體制基本建立,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信貸主力軍作用。針對農業種養大戶投入增多、風險增大的趨勢,2005年開展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試點,首創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共保經營模式,2006年12個縣開展試點,今年又擴大到32個縣市。2006年推行政策性農房保險制度,至2007年2月,全省已有757.1萬戶農戶參保,參保率71.7%。支持和鼓勵創新信貸支農產品,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式,增加農村小額信用貸款供給。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在不斷增加公共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同時,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開展萬家工商企業與村結對,以經濟顧問型、產業帶動型、合作開發型、直接參與型、公益捐助型等方式參與新農村。開展萬個城鎮文明單位與村結對。今年上半年,工商企業和社會各界資助新農村建設金額達到5.3億元。實現萬名科技人才送科技服務到農村,浙江大學、浙江工大、浙江林學院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紛紛與地方建立共建新農村。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民間慈善組織、企業家紛紛開展扶危濟困,弱勢群體得到及時救助。
9. 浙江省海寧市長安鎮新農村建設的成就
民企聯村 以人為本 ——浙江省海寧市新農村建設紀實 浙江省海寧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的北部,面積近70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河眾多,水資源豐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旅遊之地」、「皮衣之都」等美譽。
海寧市下轄8個鎮、4個街道,共182個行政村,總人口64萬。2006年以來,海寧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理念,切實把建設現代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放在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海寧市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了深入調研和全面部署,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聯合社會民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積極探索財政引導、金融互動、民資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克服新農村建設資金壓力大的困難;注重技術創新和新能源開發,建設農村「生態家園」;加大農村文化教育建設力度,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促進海寧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美化環境 構建整潔農村
海寧農村環境分兩部分抓:大力整治道路,集中處理垃圾。
隨著海寧的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海寧市政府從2003年開始,認真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提出實施「小康示範、百村整治」工程;依靠廣大農民群眾,推進水利設施、土地平整、道路建設、村莊建設、飲水工程、學校危房改造、河道疏通等工作。截至2005年底,海寧市的鄉村康莊工程已經全部完成。現在已有10個村被命名為省級「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有65個村完成整治工作。該市累計完成通組達戶道路900多公里,橋梁改造881座,治理河道近200公里。全市基本建成了「二橫七縱二連」的干線公路網路,公路總里程達到1073公里,村內路面「硬化率」達到了100%。同時,海寧市近兩年來一共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購置空調車191輛,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路路有公交。
在農村垃圾整治方面,海寧182個行政村明年將全面實現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全覆蓋,現已建立了「戶集、村收、鎮運(處理)」的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體系,有效改變了農村的環境面貌。
海寧市在5月下旬召開了全市現場會,明確了凡是已通過示範村和整潔村考核驗收的村今年必須全面實行農村垃圾集中收集有償服務,明年將全面覆蓋。
實行農村垃圾有償服務,徹底解決了保潔資金投入問題,使村幹部扔掉了思想包袱,使原先保潔人員數量不足以及因工資不高、崗位吸引力不強,保潔員流動性大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目前,馬橋街道平均每165戶農戶配一名保潔員,保潔員工資基本都在500元以上,全部為全職人員。這一機制還強化了對保潔工作的監督———向農戶收費後,在農戶與保潔員之間建立了一種勞動僱傭關系,使農戶由原來的「不管事」變成了主動參與監督,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此外,在實施農村垃圾有償服務之後,各村都已先期開展了集中整治,共集中清掃垃圾2000多噸。據統計,實施有償服務以來,全市街道保潔道路134.8公里,保潔河道19.8公里,基本清除了白色污染,改變了「四邊一點」、垃圾成堆的狀況。
民企聯村 助農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的農村經濟文化建設資金投入方面,海寧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解決、補助方式。海寧市立足本市實際,積極探索「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路子,在加大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的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通過繼續深入開展「民企聯村、關愛『三農』」活動,為民企回報社會建立了一個機制,也解決了農村建設資金緊張的難題。
從2004年開始,海寧市組織開展了城市文明社區與行政村文化結對共建活動,計劃用3年時間,組織全市407家文明單位與182個行政村結對,做到「思想道德共教、經濟發展共促、文化活動共抓、社會治安共管、環境衛生共治、黨建工作共做」,有效促進了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民企聯村、關愛『三農』」的活動內容主要是:通過企業聯村結對資助,幫助農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文化設施等公益性事業項目,建設一批連村、通組、達戶道路,開展一次「為農民兄弟送健康」活動,組織農村剩餘勞動力參加培訓等等。具體內容根據每年的實際情況確定一個主題深入推進,細節則由各鎮村自行確定,盡可能地使活動既能圍繞全市的工作重點和群眾的需求開展,又能因此制宜,各展所長,增強了活動的綜合影響力。
在開展「民企聯村、關愛『三農』」活動過程中,海寧市注重促進產業發展,根據各鎮村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具體需要,引導民營企業投資建設標准廠房,或者進行農業產業基地設施建設,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村產業化水平,發展區域經濟,有效拓寬農民就業和增收渠道,為深入實施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僅2005年就有177個企業與102個村結對,今年上半年以來社會力量投資、捐資新農村建設的數額有781萬元,兩年來共獲得企業資助資金達2000多萬,為探索新農村建設的多元籌資方式作了有益嘗試,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新農村建設。
開發新能源 建設「生態家園」
農村新能源的推廣利用是一項全新的系統工程。幾年來,海寧在實踐中探索,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海寧特色的新能源推廣之路。
2001年,在農業部、浙江省農業廳的大力支持下,海寧市袁花鎮東風村創建了全省首個農村「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示範點。2002年6月,海寧市被農業部列為全國「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示範縣(市),並確定袁花鎮東風村、馬橋鎮利眾村、斜橋鎮金石村、許村鎮永福村和硤石三聯養豬場「四村一場」為全市「生態家園、富民計劃」建設示範點。2003年~2005年,海寧市結合「小康示範、百村整治」工程,陸續在丁橋鎮民利村、周王廟鎮建農村等村(社區)開展了「生態家園」建設。同時,該市針對城郊新村生活污水處理難的情況,又在城郊新村推廣建設無動力凈化池,實行雨污分流,實現生活污水達標排放。
「生態家園」建設把沼氣建設與農村改廁、改豬舍、改路以及道路綠化相結合,形成良性循環,實現了「家居溫暖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害化」。目前,「生態家園」建設已覆蓋全市64個村(社區),受益農戶1萬多戶,農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有力地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到2005年底,海寧市農村能源建設實現了三個「突破」,即「生態家園」受益農戶總數突破萬戶大關;沼氣池建造數量突破1000個,總容積達3.26萬立方米;太陽能熱水器推廣總數達到13.62萬台,覆蓋率突破75%,繼續保持全國縣級市領先地位;累計建成生活污水凈化池1625組(處)。農村新能源的推廣使用,已在海寧市顯現出了可觀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倡文明新風 建「文化家園」
文化陣地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質的一個重要載體。海寧市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提高農村群眾的文明素質,逐步營造一種科學、民主、健康、向上的文明新氛圍。以前只有城裡人才能享受的文化活動,現在農村也有了,這項活動讓村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高。
2004年,海寧積極實施「十、百、千」工程(即建設好十個鎮級文化中心、百個文化特色村、千戶文化示範戶),市、鎮(街道)、村3級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目前,已有7個鎮的文化中心通過考核驗收,實現了農民群眾「教育有課堂,交流有地方,活動有去處,娛樂有場所」的預期目標。
一、加強農村文藝隊伍建設。組建了市、鎮(街道)、村3級文藝團隊共752支。其中,鎮、街道文體隊伍136支,3655人;村級文體隊伍585支,8050人。
二、組織開展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從2005年6月開始,歷時8個月,舉辦了海寧市首屆「農村文化藝術節」,共設民間藝術表演、「同在藍天下」外來建設者文藝晚會等11個項目。
三、各鎮(街道)及市有關部門也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鄉村文化藝術周、職工文化藝術節、青年藝術節等系列文藝活動,並組織市、鎮(街道)、村3級業余藝術團下鄉開展巡迴演出。據統計,去年以來共演出1500餘場次,播放電影1549場次,觀眾近70萬人次。
四、積極推行農村教育均衡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在切實抓好基礎教育的同時,深入實施「萬名農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努力提高農民的技能水平。海寧市先後組織開展了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務工農民崗位技能培訓和農業專業技能培訓。至2005年底,已累計培訓農民11.4萬名,其中務工農民1.35萬人,發放專業技能證書6989份。
據統計,海寧市目前182個村共建起228個文化陣地,大力實施了「文化強市」工程,有效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切實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