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農村發展 > 脫貧和新農村建設

脫貧和新農村建設

發布時間:2021-02-16 07:58:11

新農村示範村和建設扶貧村的區別

新農村示範村是達到一定的條件後一種體現,建設扶貧村是政策扶持的一種表達。

⑵ 如何找到找准精準扶貧與新農村建設切入點

一是堅持遵循群眾的思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縣人社局把徵求群眾意見和建議擺在基層調研工作中的首要位置,深入村寨了解幫扶聯系村的實際發展情況,摸清貧困家庭基本信息,把教育實踐活動和精準扶貧融入到同步小康工作大局當中來,採取村干、群眾代表座談和入戶走訪的方式徵求意見和建議,堅持把群眾所想、所盼轉變為工作的思路和著力點,找准精準扶貧在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薄弱點,結合江元哨村作為烤煙生產大村的實際情況,按照產業發展帶動脫貧致富的原則,原汁原味梳理徵求到的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意見和建議,對徵求到7條意見進行了責任分解,立行立改,其中1條意見已辦結,5條正在實施中,1條與州、縣相關部門正在對接協商中。
二是堅持採用群眾的方法。當前精準扶貧工作處於初選對象階段,按照精準扶貧目標任務,截止5月13日,縣人社局與鄉、村幹部一道深入村組累計22人次,通過群眾申請、黨員群眾代表評選,群眾民主評議的方式,綜合考慮群眾住房、教育、健康與勞動能力等方面,初步確認江元哨村扶貧對象432人,堅持按照群眾知曉,群眾參與,群眾決定的工作方法,把扶貧名額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確保幫扶出效果。
三是堅持把好群眾的標准。評議結果滿不滿意,由群眾說了算,按照公示要求,5月12日,縣人社局駐村幹部與村干對432人進行了公示前的再次審核,並隨機抽取部分扶貧家庭進行走訪,嚴把審核關,隨後將進行為期7天的公示,對有疑義的,由縣、鄉駐村幹部再次入戶核實,對確實符合條件的,作出說明,不符合條件的,進行再次評議,確保評議結果公平、公正、公開。

⑶ 農村怎樣脫貧致富

農村可以靠開淘寶店、經營好人脈,認識更多的朋友、考取公務員等方式去脫貧致富。

1、農村人開淘寶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種菜,都從網路上開始銷售,銷售的越多,越能得到更多網民的支持,時間久了可以賺取更多的財富,足不出戶,賺取更高的利潤。



(3)脫貧和新農村建設擴展閱讀:

農村脫貧致富的技巧:

1、吃透扶貧手冊,落實相關政策。

扶貧手冊人手一本,裡面記錄了貧困戶應該享受的國家政策。與扶貧對象家庭具體條件相互對應。比如有孩子在上學,沒有得到助學補助。這一點在中小學階段一般不會出現,上大學的時候往往被遺忘,那麼就要幫助申請。也許這一個舉措,就幫了不小的忙。

2、緊扣吃飽穿暖有房住。

這是對貧困人口的最低保障。看看幫扶對象家中的居住情況,如果房屋確屬危房或者根本就沒有住房。就申請危房改造資金,情況屬實的話,資金很快就能下來。這就為幫扶對象解決了一個大事。

⑷ 什麼叫 新農村建設模式 拜託大家了

揚帆破浪正當時——西安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查

中央和省委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以後,全省各地迅速行動起來,涌現出一批縣鄉典型。市一級如何抓?最近,我們到西安市進行了調查,深感他們採取政府推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在全省推廣。

繁榮的城市呼喚興旺的農村

西安市把新農村建設作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全市現代化進程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在時任市委書記袁純清、市長孫清雲的直接領導和參與下,開展了自上而下的市情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千人大調查。調查出智慧,調查出思路:
一個戰略轉變。就城市發展而言,西安與其他大城市相比並不遜色,而差距主要在農村。到「十五」末,全市地方生產總值人均已超過2000美元,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度增長,城鎮化水平達到63.2%。但農村還有30多萬人尚未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末位。沒有農村的興旺發達,就不能鞏固和提升城市的繁榮。在深入分析市情基礎上,市委、市政府認為西安已經基本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礎和條件,必須把過去城鄉分割、重點發展城市的戰略,轉變為城鄉統籌、共同發展,公共財政投入重點逐步向農村傾斜的戰略,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全市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去推進。以建設城市標准建設農村,以教育市民的理念教育農民,以發展工業的思路發展農業,逐步讓農民過上城市人的生活。
一個行動綱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科學的規劃。他們及時制定了《西安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行動綱要(試行)》,決定用15年時間,分三步使全市3159個村的新農村建設上升一個大台階,實現名實相符的全面小康。第一步到「十一五」末,力爭使1000個行政村達到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創造新生活、塑造新農民、培育新組織、完善新機制的「六新」目標。第二步到2015年,爭取80%的行政村在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生產條件、社區面貌以及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使城鄉差距有明顯的縮小。第三步到2020年,使全市城鄉二元結構狀況有根本性改善,形成欣欣向榮、城鄉和諧的良好局面。 三大保障措施。西安市從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整合力量,創新機制,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放在重中之重位置。
——組織保障。按照整合農村工作領導力量和建立工作機制的要求,成立了由市委副書記任組長、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級53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辦公室和市農工辦(政研室)一套人馬,主要任務是抓好全市新農村建設。辦公室下設生產發展組、規劃建設組、社會事業組、基層組織建設組、體制改革法規組,各組組長由相關部門主要領導擔任。各區縣也成立了相應機構,一把手負總責。各級新農村建設辦公室主要承擔新農村建設組織推進、協調指導、檢查督促職能。
——資金保障。從2006年開始,西安市決定每年安排不少於8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先干後補、貸款貼息等方式,用於補助重點示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起到「四兩撥千斤」作用。並把全市綜合(扶貧)開發以及農業、水利、能源、交通等專項資金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規劃走」的原則捆綁優先用於市縣新農村建設重點村。我們調研期間,市上正在研究制訂《西安市市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關於加快示範村村內基礎設施建設補助和獎勵辦法》等配套文件。要求各有關部門按原有資金渠道提前一年上報項目計劃,市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市財政局根據新農村建設規劃予以確定,捆綁下達。《西安市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投融資財政補助暫行辦法》,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縣鄉村也採取了多種措施、多元化籌集新農村建設資金。據初步了解,全市今年上半年僅市縣(區)兩級財政就已拿出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2億多元。
——制度保障。西安市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的長效保障機制。建立各級領導聯系、部門和單位幫扶責任制度,城區包縣、企業包村責任制度,加大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力度;創新幹部人事管理制度,鼓勵市縣鄉三級幹部和大學畢業生到農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決定從近年分配的大學生中選調100名下派示範村指導新農村建設。對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村幹部可直接選拔任用為鄉鎮領導;深化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鼓勵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把新農村建設納入西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城鄉發展,逐步實現非農產業、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現代文明向農村延伸。

三馬共拉一掛發展車

西安市始終堅持把生產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第一要務,大力促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緊抓工業強市強縣不松套。高陵曾是全國有名的噸糧縣、籠養雞大縣,但都沒能解決強縣富民問題,直到1995年全縣財政收入僅1821萬元,是一個典型的高產窮縣。近幾年來,他們大膽探索工業強縣路子,實施工業園帶動戰略,引進了一批對全局發展有影響的大企業大項目。到2005年底實現地方生產總值22億元,財政收入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15元,取得了富民強縣的大跨越。西安市唯一的省定貧困縣藍田,這幾年也明白了無工不富的道理。他們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招商引資,引進堯柏水泥有限公司一個200萬噸的低鹼水泥生產線,項目建成後,每年銷售收入可達5.2億元,可為縣級財政貢獻4000多萬元。
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高陵縣和藍田縣分別拿出1000萬元和200萬元專項用於新農村建設。市上要求各區縣學習高陵經驗,在工業強縣上實現新突破。
緊抓城鎮化以城帶鄉不松套。西安市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堅持以縣城、中心鎮和工業園區為重點,並將縣城方圓5公里左右及鄉鎮方圓3公里范圍內的村都納入小城鎮體系規劃,允許小城鎮社會事業和公益事業發展所需用地,享受城市公共設施用地政策,加快建設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產業配套的農村城鎮。今年除增加財政投入外還帶動社會資金共投入12億元,專門用於小城鎮建設。「十一五」期間,把2個國家級發展改革試點鎮和8個國家批准實施的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項目與區縣重點工業園區建設銜接起來著力發展。爭取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80%。
西安市規劃局同志指著全市村莊布局規劃圖給我們介紹,目前市上正在聯合西北設計院、西安交通大學等八大院所,為全市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年底前要高標准完成1000個村的規劃編制任務。
城區包縣、企業包村是西安市以城帶鄉的又一舉措。市上要求,碑林、蓮湖、高新開發區等都要對周至、藍田、戶縣等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區縣結對幫扶,市、縣各部門和駐地有實力的大中型企業,也要對口幫建1-2個村。高新開發區和周至縣大庄寨村結對,投入資金使全村6.3公里街道全部實現了水泥硬化,建成了農民科技廣場、「兩委會」辦公室和黨員活動室,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灞橋區70多個駐地企業都與區內新農村建設重點村簽訂了幫建責任書,承諾達不到"六新"目標不離開。我們在狄寨塘村看到,區屬西安銀橋工貿總公司投資1.6億元在這里開發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目前已建成1000多畝良種苗木基地,1200畝優質櫻桃園,600畝優質葡萄園。示範園的建立,吸納了村內200多個勞動力就業,優化了產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多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示範園。目前,像這樣的結對幫建全市已有300多對。
緊抓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不松套。西安市根據大城市郊縣農業的特點,緊緊圍繞服務城市,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和深加工,著力發展秦嶺北麓旅遊農業、周至獼猴桃、閻良無公害瓜果、臨潼奶畜業四大板塊,培育糧食、蔬菜、果品、養殖、苗木花卉等十條產業帶。上半年,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2045元,同比增長12%。

一村一策繪制建設新藍圖

西安在新農村建設中把全市農村分為城中村、城郊村、平原沿山村、嶺塬山區村四種類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一村一策,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幫扶。城中村以城市化、市民化為重點,納入城市建設整體規劃;城郊村以城鎮化、工業化為重點,完善城鎮功能,加快產業聚集;平原沿山村以產業化、專業化為重點,做強優勢產業,形成「一村一品」;嶺塬山區村以生態化、特色化為重點,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在實踐中,他們對主導產業初步形成、發展思路明晰的好村,通過提升改造計劃在5年內達到「六新」目標;對主導產業正在形成、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和農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產業發展有了萌芽的中間村,從今年起,利用五年時間培育主導產業、奠定經濟基礎,力爭10年內達到「六新」要求;對貧困落後村,立地條件差的進行移民搬遷,具備一定發展基礎的,配強班子、選好路子。目前,不同類型的村,都已經有了一些好的典型。在我們調查過的地方,就有如下幾個實例。
老先進、新跨越。未央區和平村可以說是西安市的「華西村」。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初步達到了「生活寬裕」的程度。根據本村以二、三產業為主的特點,在新農村建設中,他們積極探索企業股份制、集體資產股份化、村民變股民、集體經營活動企業化管理的路子,並在這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⑸ 中央扶貧新農村建設,最高一個人口補貼多少資金

目前國家扶貧政策只是提出了「精準扶貧」這個口號,很多詳細的大綱和細節都沒有指定出來版,所以要權想確定你說的最高每人補貼多少錢我覺得很難下結論,而且每個省份情況也不一樣,比如廣東和甘肅,一個富一個窮,標准都不一樣,那補助的金額肯定也不同了。
二,我覺得扶貧關鍵還是要解放思想,不然給再多錢也是空,西部大開發搞了幾十年窮的地方還是窮,東北振興投了無數億結果現在遼寧經濟倒數,思想跟不上,給錢也只能解決一時溫飽,我覺得除了給老弱病殘發放金錢補助外,其他扶貧的錢應該用在下一代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學校,醫院,公路等建設)上,只有改善基本條件和人們的思想,貧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⑹ 小論文)淺析貴州的扶貧開發工作與新農村建設情況P180

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了積極變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糧食連續兩年較大幅度增產,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干群關系明顯改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好形勢,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必須看到,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戰略部署,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

(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

(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

(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12)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

(13)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要加強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體系。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深受歡迎,效果明顯,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2006年,糧食主產區要將種糧直接補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應農業生產和市場變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支持保護制度。

(14)加強扶貧開發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益。繼續動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沿海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切實做好貧困缺糧地區的糧食供應工作。

⑺ 國家對於新農村改造的政策是什麼

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有:

1.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範社建設行動。加強合作社人員培訓,各級財政給予經費支持。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系統,免收稅務登記工本費。盡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
2.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3.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支持范圍。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權益,對生活無著的返鄉農民工要提供臨時救助或納入農村低保。
4.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按照著力增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務的要求,繼續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推進「鄉財縣管」改革,加強縣鄉財政對涉農資金的監管。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逐步建立資金穩定、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
5.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調整財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對縣鄉財政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逐步提高縣級財政在省以下財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縣鄉財政基本財力保障制度。
6.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支持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建立區域性農村商品采購聯盟,用現代流通方式建設和改造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網路,擴大「農家店」覆蓋范圍,重點提高配送率和統一結算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7.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有效銜接辦法。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對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盡快穩定解決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

⑻ 2020年脫貧攻堅村內基礎實際建設沒有完善的項目怎麼鮮決

在新農村建設政策的推動下,農村的發展日漸受社會的關注。安居樂業,生活富裕內是最終的目標,容基礎設施的建設則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遠景設計院提到: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可嘗試以村委為先,充分發掘農村的資源優勢,在維護生態環境,自然特色和人文景觀,不破壞歷史文化風貌的前提下,創造與鼓勵多元化的經濟模式,帶動勞動力的迴流,允許投資項目的分項進行,循序漸進的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⑼ 關於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一般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把祖國大地建設得無比美好,隨著許多新農村建設改造工作的完成,農村的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1 勞力缺失

現在農村的經濟模式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家,年輕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輕人,越是選擇留在外面,好像無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還不足以提供足夠多的崗位來滿足年輕勞動力的就業需求,農村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也不足以讓許多的年輕一代在農業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所以,現階段著力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2 重工輕農

農村的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一個「農」字,農業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現狀則是嚴重的重工、商,輕農業。甚至,所謂的新農村改造,農村城鎮化,更使人們逐步脫離土地,驅使勞動力思想上的對農業的輕視,加速務農人員的流失。

3 觀念落後

在農村,由於農村的特性,人老後不能像城市職工一樣,有退休金、保險等保障,只能靠兒女的孝心來維持老後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證生活的穩定及質量,更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會養。

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事實無疑是一個隱形的強大的社會地雷。這些都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減慢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具體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好這些矛盾,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9)脫貧和新農村建設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⑽ 新農村,建設,農村如何發展。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客觀分析地區的現狀,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盡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狀況,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 務。要按照村莊總體規劃,切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1)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加大農村水利重點工程的實施力度,組織實施好中低產田的改造、河流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設施和綠化工程建設。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探索建立長效的管養機制。
(2)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要繼續抓好農村公路建設,逐步把鄉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點。要廣開資金渠道,採取向上級爭取、利用「一事一議」籌集、能人大戶捐助等多種形式,切實解決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3)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要做好農村改水工作,優先解決農民飲水安全問題,讓農民都能飲用上清潔、安全的自來水。四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要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民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3、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1)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抓好教育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要大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要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注意調動和保護長期在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城鄉教育事業均衡協調發展。
(2)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 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等的培訓,促進科學種田;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
(3)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要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和諧村組」等的創建活動,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辦好農民圖書館、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4、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切實保護好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免費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政策咨詢和就業服務。要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建立農民工工資合理 增長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務工農民的付出能夠得到合理回報。

閱讀全文

與脫貧和新農村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